TW201738524A - 熱交換器及空氣調節機 - Google Patents
熱交換器及空氣調節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38524A TW201738524A TW106113970A TW106113970A TW201738524A TW 201738524 A TW201738524 A TW 201738524A TW 106113970 A TW106113970 A TW 106113970A TW 106113970 A TW106113970 A TW 106113970A TW 201738524 A TW201738524 A TW 20173852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heat
- refrigerant
- heat pipe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提供以高效率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等。熱交換器(10),係具備:熱交換部(12),其具有設有既定間隔且在面方向平行配置的複數個鰭片、貫通複數個鰭片的複數個導熱管(12Ua、12Ub、...);複數個連接管(13a、13b、...),係連接導熱管(12Ua、12Ub、...)與其他的導熱管,複數個鰭片,係具有上部區域與下部區域,複數個導熱管(12Ua、12Ub、...),係具有:貫通上部區域的複數個上部導熱管(12Ua、12Ub、...)、貫通下部區域的複數個下部導熱管(12Da、12Db、...),透過連接管(13a、13b、...),將冷媒從上部導熱管(12Ua、12Ub、...)及下部導熱管(12Da、12Db、...)的一方導引至另一方。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熱交換器及空氣調節機。
熱交換器中作為謀求熱交換之高效率化的技術,例如於專利文獻1,記載有一種熱交換器,具備:於垂直方向以既定間距配置的水平方向偏平軟管、以及配置在該水平方向偏平軟管之兩端的2根垂直方向頭管。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53812號公報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中,熱交換器係構成為,將垂直方向頭管內的空間藉由分隔板來分割成複數個區塊,並在該等區塊使冷媒依序流通而緩緩下降。如此
一來,例如,在使該熱交換器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鉛直方向之冷媒的溫度分布會有偏頗,故有著在冷媒溫度較低之熱交換器的下部難以進行熱交換的情況。
且,其詳細雖作為相對於實施形態的比較例而暫留後述,但以往的熱交換器中,在低負載運轉時使熱交換器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有著冷媒難以流動於熱交換器之下部之導熱管(亦即產生「液貯留」)的問題。若如上述般產生液貯留時,冷媒幾乎不會在熱交換器的下部流動,故會招致熱交換的效率降低。
在此,本發明,其課題係提供以高效率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等。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關於本發明的熱交換器,其特徵為,透過連接管,將冷媒從上部導熱管及下部導熱管的一方導引至另一方。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以高效率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等。
10、10A、10B、10C、10D、10E、10F‧‧‧熱交換器
10i‧‧‧室內熱交換器(熱交換器)
10t‧‧‧室外熱交換器(熱交換器)
11‧‧‧第1分配管
12、12C、12D、12E、12F‧‧‧熱交換部
12Ua、12Ub、12Uc、12Ud、12Ue、12Uf、12Ug、12Uj、12Uk、12Um、12Un、12Up、12Uq‧‧‧上部導熱管(導熱管)
12Da、12Db、12Dc、12Dd、12De、12Df、12Di、12Dj、12Dk、12Dm、12Dn、12Dp、12Dq‧‧‧下部導熱管(導熱管)
13a、13b、13c、13d、13e、13f、13g、13h、13i、13j、13k、13m、13n、13p、13q‧‧‧連接管
14‧‧‧第2分配管
15‧‧‧扁平多孔管(多孔管)
F‧‧‧風扇
Fi‧‧‧室內風扇(風扇)
Ft‧‧‧室外風扇(風扇)
G‧‧‧壓縮機
J‧‧‧鰭片
JU‧‧‧上部區域
JD‧‧‧下部區域
R‧‧‧冷媒回路
Vf‧‧‧四方閥
Vi‧‧‧室內膨脹閥(膨脹閥)
Vt‧‧‧室外膨脹閥(膨脹閥)
W‧‧‧空氣調節機
Wi‧‧‧室內機
Wt‧‧‧室外機
圖1為具備關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亦
即室外熱交換器及室內熱交換器之空氣調節機的構造圖。
圖2為關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的構造圖。
圖3為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所具備之熱交換部及連接管的說明圖。
圖4為在關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熱交換器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時,表示冷媒流量較小之情況之壓力變化的說明圖。
圖5為關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的構造圖。
圖6為關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的構造圖。
圖7為關於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的構造圖。
圖8為關於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的構造圖。
圖9為關於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的構造圖。
圖10為關於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的前視圖。
圖11為關於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的後視圖。
圖12為比較例的說明圖,上圖係關於比較例之熱交換器的構造圖,中圖係在關於比較例的熱交換器作為凝縮
器運作的情況,表示冷媒流量較大之情況之冷媒壓力變化的說明圖,下圖係表示冷媒流量較小之情況之冷媒壓力變化的說明圖。
圖1為具備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亦即室外熱交換器10t及室內熱交換器10i之空氣調節機W的構造圖。又,圖1中,在冷氣運轉時以實線箭頭表示冷媒流動的方向,在暖氣運轉時以虛線表示冷媒流動的方向。
空氣調節機W,係進行冷氣運轉‧暖氣運轉等之空調的機器。如圖1所示般,空氣調節機W,係具備:冷媒回路R、室外風扇Ft(風扇)、室內風扇Fi(風扇)。
冷媒回路R,係以冷凍循環來使冷媒循環的回路,其具備:壓縮機G、四方閥Vf、室外熱交換器10t(熱交換器)、室內熱交換器10i(熱交換器)、室外膨脹閥Vt(膨脹閥)、室內膨脹閥Vi(膨脹閥)。如圖1所示般,冷媒回路R,係構成為將壓縮機G、室外熱交換器10t、室外膨脹閥Vt、室內膨脹閥Vi、室內熱交換器10i,透過四方閥Vf來依序連接成環狀。
壓縮機G,係壓縮氣體狀冷媒的機器。壓縮機G的種類並未特別限定,可使用捲軸式、活塞式、旋轉
式、螺桿式、離心式等之壓縮機。又,亦可將使冷媒氣液分離用的累積器(未圖示)設置在壓縮機G的吸入側。
四方閥Vf,係切換冷媒流動方向的閥。亦即,在冷氣運轉時(參照實線箭頭),藉由四方閥Vf,使壓縮機G的吐出側與室外熱交換器10t的一端n連接,並使壓縮機G的吸入側與室內熱交換器10i的一端u連接。藉此,使室外熱交換器10t作為凝縮器運作,使室內熱交換器10i作為蒸發器運作。
且,在暖氣運轉時(參照虛線箭頭),藉由四方閥Vf,使壓縮機G的吐出側與室內熱交換器10i的一端u連接,並使壓縮機G的吸入側與室外熱交換器10t的一端n連接。藉此,使室內熱交換器10i作為凝縮器運作,使室外熱交換器10t作為蒸發器運作。
室外熱交換器10t,係在外氣與冷媒之間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
室外風扇Ft,係對室外熱交換器10t送入外氣的風扇,其設在室外熱交換器10t的附近。
室內熱交換器10i,係在室內空氣(空調對象空間的空氣)與冷媒之間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又,室內熱交換器10i的另一端p,係透過配管k而連接於室外熱交換器10t的另一端q。
室內風扇Fi,係對室內熱交換器10i送入室內空氣的風扇,其設在室內熱交換器10i的附近。
室外膨脹閥Vt,係使流入自身的冷媒減壓的
閥,設在配管k之室外熱交換器10t的附近。
室內膨脹閥Vi,係使流入自身的冷媒減壓的閥,設在配管k之室內熱交換器10i的附近。
圖1所示之例,係將壓縮機G、四方閥Vf、室外熱交換器10t、室外風扇Ft、室外膨脹閥Vt設置在室外機Wt。且,室內熱交換器10i、室內膨脹閥Vi、室內風扇Fi係設置在室內機Wi。而且,根據各感測器(未圖示)或遙控器(未圖示)的操作訊號等,藉由控制裝置(未圖示)來控制空氣調節機W的各機器。
接著,針對空氣調節機W所具備之室外熱交換器10t及室內熱交換器10i的構造進行說明。以下,將該等2個熱交換器標記為「熱交換器10」。又,由於係根據既定的施工條件來設置熱交換器10,故以下所記載的「鉛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並不應嚴格解釋。
圖2為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10的構造圖。又,圖2中,在熱交換器10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將冷媒流動的方向以箭頭圖示。且,如圖2所示般,定義上下左右。
圖2所示的熱交換器10,係散熱管型的熱交換器,具備:第1分配管11、熱交換部12、連接管13a、13b、...、13f、第2分配管14。
第1分配管11,在熱交換器10作為凝縮器運
作的情況時,如圖2的箭頭所示般,係將氣體冷媒分配至上部導熱管12Ua、12Uc、12Ue及下部導熱管12Db、12Dd、12Df的配管。且,在室外熱交換器10t作為蒸發器運作的情況,與圖2的箭頭反方向地使在熱交換部12蒸發的氣體冷媒在第1分配管11合流。
又,圖2中,雖然為了容易理解說明而記載著「氣體冷媒」、「液體冷媒」,但亦有使氣體冷媒或液體冷媒混合成氣液二相之冷媒的情況。
圖2所示的熱交換部12,係在冷媒與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的構造體。
圖3為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10所具備之熱交換部12及連接管13a的說明圖。
如圖3所示般,熱交換部12,係具備:複數個鰭片J、複數個上部導熱管12Ua等(導熱管)、複數個下部導熱管12Da等(導熱管)。
複數個鰭片J,係固定上部導熱管12Ua或下部導熱管12Da的位置,並促進冷媒與空氣之間之熱交換用的金屬板。複數個鰭片J,係分別與相鄰的其他鰭片J之間設定既定間隔,且配置成面方向成為平行。且,複數個鰭片J,係配置成其傳熱面與鉛直方向成為平行。
複數個鰭片J,係分別具有上部區域JU、下部區域JD。
上部區域JU,係鉛直方向之鰭片J之上部的區域。於上部區域JU,形成有讓上部導熱管12Ua等貫通用的複
數個孔(未圖示)。
下部區域JD,係鉛直方向之鰭片J之下部的區域。於下部區域JD,形成有讓下部導熱管12Da等貫通用的複數個孔(未圖示)。前述的孔,係沿著鉛直方向配列成一列。
又,如圖2所示般,可設定境界線Q來使上部區域JU之鉛直方向的寬度與下部區域JD之鉛直方向的寬度成為大致相等,但並不限定於此。
圖2所示的上部導熱管12Ua、12Ub、...、12Uf及下部導熱管12Da、12Da、12Db、...、12Df,係分別將流通於自身內部的冷媒與來自風扇(例如室外風扇Ft:參照圖1)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之金屬製的管。上部導熱管12Ua、12Ub、...、12Uf,係貫通鰭片J的上部區域JU。另一方面,下部導熱管12Da、12Db、...、12Df,係貫通鰭片J的下部區域JD。
此外,上部導熱管12Ua、12Ub、...、12Uf的符號所含的‘U’,係代表著配置在熱交換部12之上部的意思。下部導熱管12Da、12Db、...、12Df的符號所含的‘D’,係代表著配置在熱交換部12之下部的意思。
上部導熱管12Ua及下部導熱管12Da的符號所含的‘a’,係代表著與後述之連接管13a連接的意思。又,其他的上部導熱管12Ub、12Uc、...、12Uf及下部導熱管12Db、12Dc、...、12Df亦相同。
且,圖2中,係將上部導熱管12Ua、
12Ub、...、12Uf、及下部導熱管12Da、12Db、...、12Df以示意的線來圖示,但例如上部導熱管12Ua,係如圖3所示般的構造。亦即,上部導熱管12Ua,係配設成:在該上部導熱管12Ua貫通鰭片J的左右方向上,使冷媒在鰭片J折返一次(蛇行)。其他的上部導熱管12Ub、12Uc、...、12Uf及下部導熱管12Da、12Db、...、12Df亦相同。
又,上部導熱管12Ua中亦可不使冷媒折返,便將冷媒導引至第2分配管14。且,亦可使冷媒在左右方向折返兩次以上來配設上部導熱管12Ua等。且,上部導熱管12Ua、12Ub、...、12Uf及下部導熱管12Da、12Db、...、12Df中,亦可混合前述之折返次數不同的導熱管。
圖2所示的連接管13a,係連接上部導熱管12Ua與下部導熱管12Da的配管。透過該連接管13a,將流通於上部導熱管12Ua的冷媒導引至下部導熱管12Da。又,其他連接管13c、13e亦相同。
連接管13b,係連接下部導熱管12Db與上部導熱管12Ub的配管。透過該連接管13b,將流通於下部導熱管12Db的冷媒導引至上部導熱管12Ub。又,其他連接管13d、13f亦相同。
如圖2所示般,連接管13a,其與上部導熱管12Ua之連接位置的高度H(以熱交換部12的下端為基準的高度),與其他連接管13b、13c、...、13f相比為最
高,其另一方面,與下部導熱管12Da之連接位置的高度為最低。
且,連接管13b,其與上部導熱管12Ub之連接位置的高度為第2高,其另一方面,與下部導熱管12Db之連接位置的高度為第2低。又,其他連接管13c、...、13f亦相同。亦即,連接管13a、13b、...、13f,其與上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越高,則與下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就越低。
進一步詳細說明的話,在熱交換部12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與上部導熱管12Ua、12Ub、...、12Uf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上部區域JU中為第(2n-1)高,與下部導熱管12Da、12Db、...、12Df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下部區域JD中為第(2n-1)低的連接管,係配設成將冷媒從上部導熱管導引至下部導熱管。又,前述的‘n’為自然數。
且,在熱交換部12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與上部導熱管12Ua、12Ub、...、12Uf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上部區域JU中為第2n高,與下部導熱管12Da、12Db、...、12Df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下部區域JD中為第2n低的連接管,係配設成將冷媒從下部導熱管導引至上部導熱管。如上述般,熱交換器10,係構成為透過連接管(例如連接管13a)將冷媒從上部導熱管及下部導熱管的一方導引至另一方(例如從上部導熱管12Ua至下部導熱管12Da)。
圖2所示的第2分配管14,在熱交換部12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係如圖2的箭頭所示般,使在熱交換部12凝縮的液體冷媒在連接部14s合流用的配管。且,在熱交換器10作為蒸發器運作的情況,與圖2的箭頭反方向地透過第2分配管14,於上部導熱管12Ub、12Ud、12Uf及下部導熱管12Da、12Dc、12De分配有氣液二相冷媒。
又,以下的說明中,第2分配管14的連接部14s(例如圖1所示之與配管m的連接位置)之以熱交換器10的下端為基準的高度設為h。
接著,針對比較例的熱交換器10Z(參照圖12)進行說明之後,針對關於本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10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圖12之上側的圖,係關於比較例之熱交換器10Z的構造圖。
圖12所示的比較例中,例如,流通於高度最高之導熱管12a的冷媒,係透過高度最高的上部通道14a而被導引至連接部14s。另一方面,流通於高度最低之導熱管12e的冷媒,係透過高度最低的下部通道14e被導引至連接部14s。亦即,關於比較例的熱交換器10Z,其冷媒所流通之導熱管12a、12b、...、12e的高度順位、與第2分配管14中冷媒所流通之各通道14a、14b、...、14e的高
度順位為相同。
圖12所示之<大流量時>的說明圖,係在關於比較例的熱交換器10Z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時,表示冷媒之流量比較大之情況之冷媒壓力變化的說明圖。
該說明圖的橫軸,係表示熱交換器10Z之水平方向(左右方向)的位置,縱軸,係表示冷媒的壓力。亦即,該說明圖,係在熱交換器10Z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時,表示從熱交換部12的上游端到第2分配管14的下游端為止的冷媒壓力變化。
圖12所示之<大流量時>之圖表的細線,係表示流動於高度最高之導熱管12a及上部通道14a的冷媒壓力變化。另一方面,圖表的粗線,係表示流動於高度最低之導熱管12e及下部通道14e的冷媒壓力變化。
由於流通於第1分配管11的冷媒為氣體狀,故在高度最高之導熱管12a的上游端(熱交換部12的上游端)與高度最低之導熱管12e的上游端(熱交換部12的上游端),其冷媒的壓力係大致相等。且,由於在第2分配管14的下游端使冷媒合流,故上部通道14a之下游端的冷媒壓力與下部通道14e之下游端的冷媒壓力係相等。
且,在大流量時,冷媒在流通於導熱管12a、12b、...、12e之際的流動抵抗比較大,故流通於上側之導熱管12a的冷媒、及流通於下側之導熱管12e的冷媒之任一者,其壓力均大幅降低(流動抵抗所致的壓力變化)。
且,透過上部通道14a而下降之冷媒的壓力,係藉由重力的影響而上昇,透過下部通道14e而上昇之冷媒的壓力,係藉由重力的影響而下降(重力所致的壓力變化)。
在此,著眼在流通於高度最高之導熱管12a及上部通道14a之冷媒的壓力變化時,比起重力所致之壓力的上昇幅度(P3-P4),流動抵抗所致之壓力的下降幅度(P1-P4)係壓倒性地大。且,對流通於高度最低之導熱管12e及下部通道14e之冷媒的壓力變化來說亦相同。
因此,在大流量時,關於分配至導熱管12a、12b、...、12e之冷媒的流量,重力幾乎不會造成影響。且,伴隨著流動抵抗的壓力下降,係如前述般在導熱管12a、12b、...、12e為大致相同的值。其結果,於大流量時,冷媒係大致均等地分配至導熱管12a、12b、...、12e,故冷媒的流量成為大致相同。
圖12所示之<小流量時>的圖,係在關於比較例的熱交換器10Z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時,表示冷媒之流量比較小之情況之冷媒壓力變化的說明圖。
在小流量時,冷媒流通於導熱管12a、12b、...、12e之際的流動抵抗,會比大流量時還小。例如,當著眼在流通於高度最高之導熱管12a及上部通道14a之冷媒的壓力變化時,相對於重力所致之壓力的上昇幅度(P7-P8),流動抵抗所致之壓力的下降幅度(P5-P7)並沒那麼大。且,對流通於高度最低之導熱管12e及下部通道14e之冷媒的壓力變化來說亦相同。
因此,在小流量時,對於分配於導熱管12a、12b、...、12e之冷媒的流量,重力會造成較大的影響,比起上側的導熱管12a,下側的導熱管12e之冷媒的流量會較小。亦即,導熱管12a、12b、...12e的高度越低,則冷媒越不易流動。其結果,特別是流通於高度最低之導熱管12e的冷媒會馬上凝縮而產生液貯留,故有著熱交換之效率降低的問題。且,伴隨著前述的液貯留,亦有著循環於冷媒回路R之冷媒量不足的問題。
又,關於比較例的熱交換器10Z,其流通於最上段之冷媒因重力影響所致的壓力差△p(最上段),係表示為以下的式(1)。在此,ρV為氣體冷媒的密度,ρL為液體冷媒的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H為以熱交換部12下端為基準之導熱管12a的高度,h為第2分配管14之連接部14s的高度。
△p(最上段)=-ρV‧g‧H+ρL‧g‧(H-h)‧‧‧(1)
式(1)的第1項,係表示透過第1分配管11使氣體冷媒上昇之際的壓力下降。式(1)的第2項,係表示透過上部通道14a使液體冷媒下降之際的壓力上昇。
另一方面,關於流通於最下段的冷媒,重力之影響所致的壓力差△p(最下段),係表示為以下的式(2)。
△p(最下段)=-ρL‧g‧h‧‧‧(2)
式(2),係表示透過下部通道14e使液體冷媒上昇之際的壓力下降。又,第1分配管11之下部通道的高度大約為零,故冷媒在流通於該下部通道之際幾乎沒有壓力變化。且,前述的式(1)與式(2)之差△p(比較例),係表示為以下的式(3)。
△p(比較例)=△p(最上段)-△p(最下段)=(ρL-ρV)‧g‧H≒ρL‧g‧H‧‧‧(3)
式(3),係表示流通於最上段的冷媒、及流通於最下段的冷媒之重力影響的差。又,由於ρV<<ρL,故在式(3)中進行(ρL-ρV)≒ρL的近似。此外,比較例之熱交換器10Z的構造中,即使連接部14s的高度變化,前述的壓力差△p(比較例)亦幾乎沒有變化。
圖4為在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10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時,表示冷媒流量比較小之情況之壓力變化的說明圖。
圖4的橫軸,係表示熱交換器10(參照圖2)之水平方向(左右方向)的位置,縱軸,係表示冷媒的壓力。亦即,該說明圖,係在熱交換器10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時,表示從熱交換部12的上游端到第2分配管14的下游端為止的冷媒壓力變化。
圖4所示之圖表的粗線,係表示依序流通於
圖2所示之上部導熱管12Ua、連接管13a、下部導熱管12Da、及第2分配管14之下部通道14a之冷媒的壓力變化。另一方面,圖表的細線,係表示依序流通於下部導熱管12Db、連接管13b、上部導熱管12Ub、及第2分配管14之上部通道14b之冷媒的壓力變化。
又,關於流通於最上段的冷媒,重力之影響所致的壓力差△p(最上段),係表示為以下的式(4)。在此,ρM,係流通於連接管13a之氣液二相冷媒的密度。
△p(最上段)=-ρV‧g‧H+ρM‧g‧H-ρL‧g‧h‧‧‧(4)
式(4)的第1項,係表示透過第1分配管11使氣體冷媒上昇之際的壓力下降。式(4)的第2項,係表示透過連接管13a使氣液二相冷媒下降之際的壓力上昇。該連接管13a的壓力上昇,係本實施形態之主要的特徵之一。式(4)的第3項,係表示透過第2分配管14的下部通道14a使液體冷媒上昇之際的壓力下降。
另一方面,關於流通於最下段的冷媒,重力之影響所致的壓力差△p(最下段),係表示為以下的式(5)。又,圖2所示之導熱管12Ub的高度,係比最上段之導熱管12Ua的高度H還稍低,但在式(5)中,係將導熱管12Ub的高設為H(近似)。
△p(最下段)=-ρM‧g‧H+ρL‧g‧(H-h)‧‧‧(5)
式(5)的第1項,係表示透過連接管13b使氣液二相冷媒上昇之際的壓力下降。該連接管13b的壓力下降,係本實施形態之主要的特徵之一。式(5)的第2項,係表示透過第2分配管14的上部通道14b使液體冷媒下降之際的壓力上昇。又,第1分配管11之下部通道的高度大約為零,故冷媒在流通於該下部通道之際幾乎沒有壓力變化。
且,前述的式(4)與式(5)之差△p(本實施形態),係表示為以下的式(6)。
△p(本實施形態)=△p(最上段)-△p(最下段)=(2ρM-ρL-ρV)‧g‧H≒(2ρM-ρL)‧g‧H‧‧‧(6)
式(6),係表示流通於最上段的冷媒、及流通於最下段的冷媒之重力影響的差。又,由於ρV<<ρL,故在式(6)中使(2ρM-ρL-ρV)≒(2ρM-ρL)來近似。且,密度ρV、ρM、ρL的大小關係,係表示為以下的式(7)。
ρV<ρM<ρL‧‧‧(7)
因此,前述的壓力差△p(比較例)與壓力差△p(本實施形態)的大小關係,係表示為以下的式
(8)。
壓力差△p(本實施形態)<壓力差△p(比較例)‧‧‧(8)
如上述般,根據本實施形態,係藉由在連接管13a下降之冷媒的壓力上昇(圖4所示的壓力差△pα),抵銷在第2分配管14上昇之冷媒的壓力下降(圖4所示的壓力差△pβ)之至少一部分。
同樣地,藉由在連接管13b上昇之冷媒的壓力下降(圖4所示的壓力差△pγ),抵銷在第2分配管14下降之冷媒的壓力上昇(圖4所示的壓力差△pδ)之至少一部分。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使重力影響所致的壓力差△p(本實施形態)變得比比較例還小。
其結果,於圖2所示的上部導熱管12Ua、12Ub...、12Uf及下部導熱管12Da、12Db、...、12Df大致均等地分配冷媒,使冷媒的流量成為大致相同。因此,抑制下部導熱管12Da、12Db等之液貯留,可謀求熱交換部12之熱交換的高效率化。特別是,即使是空氣調節機W進行低負載運轉,在熱交換器10之冷媒的流量比較小的情況,亦可抑制前述液貯留。
且,根據本實施形態,高溫的氣體冷媒會被分配至熱交換部12的上部‧下部之雙方,並使比較低溫的氣液二相冷媒透過連接管13a、13b、...、13f而分配至熱交換部12的上部‧下部之雙方。因此,在與如前述的
專利文獻1般使熱交換器的溫度分布於鉛直方向偏頗的構造相較之下,可謀求熱交換部12之熱交換的高效率化。
第2實施形態,係在鉛直方向之熱交換部12的中間區域JM(參照圖5),使透過連接管13g連接的導熱管12Ug、12Ug於鉛直方向相鄰,就這點來看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又,其他部分則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對於重複的部分省略說明。
圖5為關於第2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10A的構造圖。
如圖5所示般,熱交換部12的鰭片J,係具有鉛直方向的中間區域JM。該中間區域JM,係包含鰭片J之上部區域JU的下部、及下部區域JD的上部之區域。於中間區域JM,貫通有上部導熱管12Ug、12Ug或下部導熱管12Di、12Di等。兩個上部導熱管12Ug、12Ug之中,上側的上部導熱管12Ug,係透過連接管13g而連接至於鉛直方向相鄰之下側的上部導熱管12Ug。又,下部導熱管12Di、12Di等亦相同。
且,上部區域JU及下部區域JD中,係在不包含於中間區域JM的區域,例如,從上部導熱管12Ua透過連接管13a將冷媒導引至下部導熱管12Da,且,從下部導熱管12Db透過連接管13b將冷媒導引至上部導熱
管12Ub。
根據第2實施形態,可使各連接管13a、13b、...、13g、13h、13i的長度之和變得比第1實施形態還要短,故可減低熱交換器10A的製造成本。且,關於中間區域JM,在對上部導熱管12Ug、12Ug或下部導熱管12Di、12Di等分配冷媒之際的重力影響相對較小。因此,即使是圖5所示的構造,亦對上部導熱管12Ua、12Ub、...12Ug、12Ug、...、及下部導熱管12Da、12Db、...12Di、12Di、...大致平均地分配冷媒,故可謀求熱交換的高效率化。
第3實施形態,係連接管13j、13k等(參照圖6)的連接位置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但除此之外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對於重複的部分省略說明。
圖6為關於第3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10B的構造圖。
圖6所示的連接管13j,其與上部導熱管12Uj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上部區域JU中為最高,且,與下部導熱管12Dj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下部區域JD中為第2高。透過該連接管13j,將冷媒從上部導熱管12Uj導引至下部導熱
管12Dj。
圖6所示的連接管13k,其與上部導熱管12Uk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上部區域JU中為第3高,且,與下部導熱管12Dk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下部區域JD中為第4高。透過該連接管13k,將冷媒從上部導熱管12Uk導引至下部導熱管12Dk。又,其他連接管13m亦相同。
亦即,在熱交換部12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透過與上部導熱管12Uj、12Uk、12Um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上部區域JU中為第(2n-1)高、與下部導熱管12Dj、12Dk、12Dm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下部區域JD中為第2n高的連接管,來將冷媒從上部導熱管導引至下部導熱管。又,前述的‘n’為自然數。
圖6所示的連接管13q,其與上部導熱管12Uq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上部區域JU中為第2高,且,與下部導熱管12Dq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下部區域JD中為最高。透過該連接管13q,將冷媒從下部導熱管12Dq導引至上部導熱管12Uq。
圖6所示的連接管13p,其與上部導熱管12Up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上部區域JU中為第4高,且,與下部導熱管12Dp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下部區域JD中為第3高。透過該連接管13p,將冷媒從下部導熱管12Dp導引至上部導熱管12Up。又,其他連接管13n亦相同。
亦即,在熱交換部12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透過與上部導熱管12Uq、12Up、12Un之連接位置的
高度在上部區域JU中為第2n高、與下部導熱管12Dq、12Dp、12Dn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下部區域JD中為第(2n-1)高的連接管,來將冷媒從下部導熱管導引至上部導熱管。
根據第3實施形態,可使連接管13j、13k、...、13q之各自的長度,變得比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的連接管13a、13b(參照圖2)還要短。藉此,可抑制壓縮機11(參照圖1)的驅動所伴隨之連接管13j、13k、...、13q的振動。且,連接管13j、13k、...、13q的管路抵抗,會比第1實施形態的連接管13a、13b還小,故冷媒容易流通。藉此,可抑制熱交換部12之下部的液貯留,而提高熱交換的效率。
第4實施形態,係在鰭片J(參照圖7)設有2列於鉛直方向排列的複數個孔,且在該等孔貫通有上部導熱管12Ua或下部導熱管12Da等,就此點來看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且,將流通於後列之上部導熱管12Ua的冷媒導引至前列的下部導熱管12Da,並將流通於後列之下部導熱管12Db的冷媒導引至前列的上部導熱管12Ub,就此點來看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又,其他部分則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
對於重複的部分省略說明。
圖7為關於第4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10C的構造圖。
又,圖7中,圖示有將冷媒從最上段及最下段的一方導引至另一方的連接管13a、13b,並省略其他連接管(對應圖2所示的連接管13c、13d、13e、13f)的圖示。且,圖7中,在熱交換部12C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將冷媒流通的方向以箭頭表示。
在圖7所示之熱交換部12C的附近,設有朝向該熱交換部12C送入空氣的風扇F。且,於複數個鰭片J,各自設有2列於鉛直方向排列的複數個孔(未圖示)。前述的2列之中,將風扇F側(空氣之流通方向的上游側)的列作為「前列」,將與該風扇F的相反側(空氣之流通方向的下游側)的列作為「後列」。
於上部區域JU之後列的孔貫通有上部導熱管12Ua等,於上部區域JU之前列的孔貫通有上部導熱管12Ub等。
於下部區域JD之前列的孔貫通有下部導熱管12Da等,於下部區域JD之後列的孔貫通有下部導熱管12Db等。
連接管13a,係將流通於上部導熱管12Ua的冷媒導引至下部導熱管12Da的配管。亦即,在熱交換部12C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使流通於後列之上部導熱管12Ua的冷媒,透過連接管13a而被導引至前列的下部導
熱管12Da。
連接管13b,係將流通於下部導熱管12Db的冷媒導引至上部導熱管12Ub的配管。亦即,在熱交換部12C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使流通於後列之下部導熱管12Db的冷媒,透過連接管13b而被導引至前列的上部導熱管12Ub。
因此,於後列的上部導熱管12Ua或下部導熱管12Db等,流通有比較高溫的氣體冷媒,且於前列的上部導熱管12Ub或下部導熱管12Da等,流通有比較低溫的氣液二相冷媒。亦即,在前列中與比較低溫的氣液二相冷媒進行過熱交換的空氣會朝向後列,而在該後列與比較的高溫的氣體冷媒進行熱交換。如上述般,藉由使冷媒的溫度分布與空氣的流動方向成為對流形式,可有高效率地進行冷媒與空氣之間的熱交換。
又,雖在圖7中省略圖示,但連接管13a、13b以外的其他連接管,係配設成將冷媒從上部導熱管及下部導熱管的一方導引至另一方。且,連接管13a、13b、...,其與上部導熱管12Ua、12Ub、...之連接位置的高度越高,則與下部導熱管12Da、12Db、...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就越低。藉此,防止下部導熱管12Da、12Db等之液貯留,可謀求熱交換的高效率化。
根據第4實施形態,係如前述般,在冷媒與空氣之間
進行有對流形式的熱交換,故可比第1實施形態還高效率地進行冷媒與空氣之間的熱交換。
第5實施形態,係使流通於後列之上部導熱管12Ua(參照圖8)的冷媒,經由前列的上部導熱管12Ua而被導引至連接管13a,就此點來看與第4實施形態不同。且,第5實施形態,係使流通於後列之下部導熱管12Db(參照圖8)的冷媒,經由前列的下部導熱管12Db而被導引至連接管13b,就此點來看與第4實施形態不同。又,其他部分則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因此,針對與第4實施形態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對於重複的部分省略說明。
圖8為關於第5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10D的構造圖。
又,圖8中,圖示有將冷媒從最上段及最下段的一方導引至另一方的連接管13a、13b,並省略其他連接管的圖示。
於圖8所示的鰭片J,設有2列於鉛直方向排列的複數個孔(未圖示)。上部導熱管12Ua、12Ub等,係貫通上部區域JU的孔。下部導熱管12Da、12Db等,係貫通下部區域JD的孔。
如圖8所示般,熱交換器10D係構成為,在熱交換部12D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使流通於後列之上
部導熱管12Ua的冷媒被導引至前列的上部導熱管12Ua之後,透過連接管13a而被導引至前列的下部導熱管12Da。
且,熱交換器10D係構成為,在熱交換部12D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使流通於後列之下部導熱管12Db的冷媒被導引至前列的下部導熱管12Db之後,透過連接管13b而被導引至前列的上部導熱管12Ub。藉此,使流通於連接管13a、13b、...的氣液二相冷媒接近液相,可使其密度ρM比第4實施形態還大。
假設流通於連接管13a、13b、...之氣液二相冷媒的密度ρM,與液體冷媒的密度ρL的1/2相等的話,前述之式(6)的壓力差△p會成為零。其結果,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重力的影響會消失,故冷媒會均等地分配至上部導熱管12Ua或下部導熱管12Da等。藉此,可謀求冷媒與空氣之間所進行之熱交換的高效率化。換言之,圖8所示的構造中,在空氣調節機W進行既定的空調運轉(例如以高頻率進行的額定運轉)時,只要使氣液二相冷媒的密度ρM接近液體冷媒之密度ρL的1/2的話(亦即,式(6)的壓力差△p接近零的話),可謀求熱交換的高效率化。
根據第5實施形態,使流通於連接管13a、13b、...之氣液二相冷媒之密度ρM的密度變大,來接近液體冷媒之
密度ρL的1/2,藉此可降低在將冷媒分配至上部導熱管12Ua或下部導熱管12Da等之際的重力影響。藉此,使流通於上部導熱管12Ua或下部導熱管12Da等之冷媒的流量大致相等,故可謀求熱交換器10D之熱交換的高效率化。
第6實施形態,係透過連接管13a(參照圖9)將冷媒導引至後列的下部導熱管12Da,並進一步將冷媒導引至前列的下部導熱管12Da,就此點來看與第4實施形態不同。且,第6實施形態中,係透過連接管13b(參照圖9)將冷媒導引至後列的上部導熱管12Ub,並進一步導引至前列的上部導熱管12Ub,就此點來看與第4實施形態不同。又,其他部分則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因此,針對與第4實施形態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對於重複的部分省略說明。
圖9為關於第6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10E的構造圖。
又,圖9中,圖示有將冷媒從最上段及最下段的一方導引至另一方的連接管13a、13b,並省略其他連接管的圖示。
於圖9所示的鰭片J,設有2列於鉛直方向排列的複數個孔(未圖示)。上部導熱管12Ua、12Ub等,係貫通上部區域JU的孔。下部導熱管12Da、12Db等,係貫通
下部區域JD的孔。
如圖9所示般,熱交換器10E係構成為,在熱交換部12E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使流通於後列之上部導熱管12Ua的冷媒,透過連接管13a被導引至後列的下部導熱管12Da之後,被導引至前列的下部導熱管12Da。
且,熱交換器10E係構成為,在熱交換部12E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使流通於後列之下部導熱管12Db的冷媒,透過連接管13b被導引至後列的上部導熱管12Ub之後,被導引至前列的上部導熱管12Ub。藉此,使流通於連接管13a、13b、...的氣液二相冷媒接近氣相,可使其密度ρM比第4實施形態還小。
圖9所示的構造中,在空氣調節機W進行既定的空調運轉(例如以高頻率進行的額定運轉)時,只要使氣液二相冷媒的密度ρM等於液體冷媒之密度ρL的1/2的話,可使前述式(6)的壓力差△p成為零。藉此,可降低在將冷媒分配至上部導熱管12Ua或下部導熱管12Da等之際的重力影響。
根據第6實施形態,使流通於連接管13a、13b、...之氣液二相冷媒之密度ρM的密度變小,來接近液體冷媒之密度ρL的1/2,藉此可降低在將冷媒分配至上部導熱管12Ua或下部導熱管12Da等之際的重力影響。藉此,使流
通於上部導熱管12Ua或下部導熱管12Da等之冷媒的流量大致相等,故可謀求熱交換器10E之熱交換的高效率化。
第7實施形態,係於熱交換部12F透過扁平多孔管15(多孔管:參照圖7)使冷媒流通,就這點來看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又,其他部分則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對於重複的部分省略說明。
圖10為關於第7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10F的前視圖。
又,圖10所示的實線箭頭,係在熱交換部12F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時,表示正面側之冷媒的流路,虛線箭頭,係表示背面側(參照圖11)之冷媒的流路。且,圖10中,圖示有將冷媒從熱交換部12F的上部及下部之一方導引至另一方的連接管13a、13b,並省略其他連接管的圖示。
如圖10所示般,熱交換器10F,係具備:熱交換部12F、頭管161、162Ua、162Db等、連接管13a、13b、...。
熱交換部12F,係具備:複數個鰭片J、複數個扁平多孔管15。
複數個鰭片J,係分別與相鄰的其他鰭片J之間設定
既定間隔,且配置成面方向成為平行。且,複數個鰭片J,係配置成其傳熱面與鉛直方向成為平行。於複數個鰭片J的上部區域JU及下部區域JD,分別形成有供扁平多孔管15(多孔管)貫通用的複數個孔。
扁平多孔管15,係使流通於自身內部的冷媒與來自風扇F的空氣進行熱交換的導熱管,並貫通鰭片J。該扁平多孔管15,係構成為於水平方向排列有複數個孔,呈現扁平狀(剖面觀看為水平方向細長的矩形狀)。如圖10所示般,在風扇F側的前列,於鉛直方向排列有複數個扁平多孔管15,且,在與風扇F相反側的後列,於鉛直方向排列有複數個扁平多孔管15。
又,貫通鰭片J之上部區域JU的複數個扁平多孔管15,係相當於「上部導熱管」。且,貫通鰭片J之下部區域JD的複數個扁平多孔管15,係相當於「下部導熱管」。
頭管161,係將流入自身的氣體冷媒分配至後列之各扁平多孔管15用的管。在頭管161之面對扁平多孔管15之側,係設有鉛直方向細長的開口。而且,透過該開口,將冷媒導引至後列之各扁平多孔管15的各孔。
透過頭管161被導引至後列之各扁平多孔管15之冷媒的一部分,係透過上部區域JU的各扁平多孔管15,前往後列的頭管162Ua,剩下的冷媒,係透過下部區域JD的各扁平多孔管15,前往後列的頭管162Db(參照圖11)。
圖11為關於第7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10F的後視圖。
流通於後列之頭管162Ua的冷媒,係透過配管(未圖示)而被導引至前列的頭管163Ua,此外,透過5個扁平多孔管15,被導引至上部區域JU之前列的頭管164Ua。如圖10所示般,流通於頭管164Ua的冷媒,係透過連接管13a而下降,被導引至下部區域JD之前列的頭管165Da。流通於頭管165Da的冷媒,係透過3個扁平多孔管15,而被導引至圖11所示的頭管166Da。而且,流通於頭管166Da的冷媒,係透過圖10所示之下部區域JD的2個扁平多孔管15及頭管167Da,而作為液體冷媒流出去。
另一方面,流通於後列之頭管162Db(參照圖11)的冷媒,係透過配管(未圖示)而被導引至前列的頭管163Db,此外,透過5個扁平多孔管15,被導引至下部區域JD之前列的頭管164Db。如圖10所示般,流通於頭管164Db的冷媒,係透過連接管13b而上昇,被導引至上部區域JU之前列的頭管165Ub。流通於頭管165Ub的冷媒,係透過3個扁平多孔管15,而被導引至圖11所示的頭管166Ub。而且,流通於頭管166Ub的冷媒,係透過圖10所示之上部區域JU的2個扁平多孔管15及頭管167Ub,而作為液體冷媒流出去。
又,雖在圖10、圖11中省略圖示,但連接管13a、13b以外的其他連接管,係配設成將冷媒從上部導
熱管及下部導熱管的一方導引至另一方。且,連接管13a、13b、...,其與設在上部區域JU之頭管164Ua、165Ub、...之連接位置的高度越高,則與設在下部區域JD之頭管165Da、164Db、...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就越低。藉此,防止熱交換部12F之下部的液貯留,可謀求熱交換的高效率化。
根據第7實施形態,流通於上部區域JU之扁平多孔管15的冷媒,係透過連接管13a等而被導引至下部區域JD的扁平多孔管15。且,流通於下部區域JD之扁平多孔管15的冷媒,係透過連接管13b等而被導引至上部區域JU的扁平多孔管15。藉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可降低在將冷媒分配至各扁平多孔管15之際的重力影響。因此,抑制流通於各扁平多孔管15之冷媒的流量於鉛直方向的偏頗,可謀求熱交換器10F之熱交換的高效率化。
且,根據第7實施形態,由於熱交換器10F係具備複數個扁平多孔管15的構造,故與散熱管型的熱交換器相較之下,有著容易進行使氣液二相冷媒的密度ρM接近液體冷媒之密度ρL的1/2用的微調整之優點。例如,為了使氣液二相冷媒接近液相(使冷媒的密度pM變大),只要在冷媒流入連接管13a等的前階段,增加流通於風扇F側之前列的扁平多孔管15的個數即可。另一方面,為了使氣液二相冷媒接近氣相(使冷媒的密度pM變
小),只要減少流通於風扇F側之前列的扁平多孔管15的個數即可。
以上,雖針對關於本發明的熱交換器10等以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記載,可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第1實施形態中,係說明為在熱交換部12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透過與上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上部區域JU中為第(2n-1)高、與下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下部區域JD中為第(2n-1)低的連接管,來將冷媒從上部導熱管導引至下部導熱管的構造,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即,亦可透過與上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上部區域JU中為第2n高、與下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下部區域JD中為第2n低的連接管,來將冷媒從上部導熱管導引至下部導熱管。而且,前述的構造中,亦可構成為,透過與上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上部區域JU中為第(2n-1)高,且,與下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下部區域JD中為第(2n-1)低的連接管,來將冷媒從下部導熱管導引至上部導熱管。
且,第4實施形態中,雖針對在鰭片J設有2列於鉛直方向排列的複數個孔,且在該等孔貫通有上部導熱管12Ua或下部導熱管12Da等的構造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即,亦可在鰭片J設有3列以上之於鉛
直方向排列的複數個孔。上述般的構造中,流通於後列(與風扇F相反側之列)之上部導熱管的冷媒,係透過連接管而被導引至前列(風扇F側之列)的下部導熱管,流通於後列之下部導熱管的冷媒,係透過連接管而被導引至前列的上部導熱管亦可。又,這對於第5、第6、第7實施形態亦相同。
且,各實施形態中,雖針對了空氣調節機W(參照圖1)具備四方閥Vf的構造來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省略該四方閥Vf。亦即,冷氣專用或暖氣專用的空氣調節機中,亦可構成為具備:將壓縮機G、室外熱交換器10t、室外膨脹閥Vt、室內膨脹閥Vi、室內熱交換器10i依序連接成環狀的冷媒回路。
且,各實施形態中,雖針對空氣調節機W(參照圖1)具備室外膨脹閥Vt及室內膨脹閥Vi的構造來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即,亦可為在室外熱交換器10t與室內熱交換器10i之間具備一個膨脹閥的構造,且,亦可為串連連接之3個以上之膨脹閥的構造。且,在具備複數個膨脹閥的構造中,亦可在膨脹閥與其他膨脹閥之間,設置提高冷媒之過冷卻度用的過冷卻器。
且,第1實施形態中,雖針對室外熱交換器10t(參照圖1)及室內熱交換器10i(參照圖1)之雙方具備圖2、圖3所示的熱交換器10之構造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即,亦可使室外熱交換器10t及室內熱交換器10i的一方,具備圖2、圖3所示之熱交
換器10的構造。又,這對於第2~第7實施形態亦相同。
且,各實施形態,可適當組合。例如,組合第3實施形態與第7實施形態,構成為在鰭片J設置複數列於鉛直方向排列的孔,在各孔貫通有扁平多孔管15,此外,如第3實施形態所說明般配設連接管13a、13b、...、13f亦可。
且,各實施形態中,雖針對空氣調節機W分別具備1台室外機Wt及室內機Wi的構造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將對1台室外機Wt連接複數台室內機Wi的多機型的空氣調節機適用於各實施形態。且,使複數台室外機Wt並列連接而構成的空氣調節機亦可適用於各實施形態。
且,各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空氣調節機W,亦可為商用空調(packaged air conditioner)或家用空調(room air conditioner),亦可為使室外機Wt與室內機Wi一體化的一體型空調。且,各實施形態所說明的熱交換器10等,除了空氣調節機W之外,亦可適用於冷卻機或冷凍機。
且,各實施形態係為了容易說明理解本發明而詳細記載者,並不限定於一定要具備所說明之所有的構造。且,對於各實施形態之構造的一部分,亦可進行其他構造的追加、刪除、取代。
且,前述的機構或構造係表示考量到說明上所必要
者,並不一定是表示產品上所有的機構或構造。
10‧‧‧熱交換器
11‧‧‧第1分配管
12‧‧‧熱交換部
12Ua、12Ub、12Uc、12Ud、12Ue、12Uf‧‧‧上部導熱管(導熱管)
12Da、12Db、12Dc、12Dd、12De、12Df‧‧‧下部導熱管(導熱管)
13a、13b、13c、13d、13e、13f‧‧‧連接管
14‧‧‧第2分配管
14a‧‧‧上部通道
14b‧‧‧上部通道
14s‧‧‧連接部
JU‧‧‧上部區域
JD‧‧‧下部區域
Claims (9)
- 一種熱交換器,其特徵為,具備:熱交換部,其具有:設有既定間隔且在面方向平行配置的複數個鰭片、貫通複數個前述鰭片的複數個導熱管;複數個連接管,係連接前述導熱管與其他的前述導熱管,複數個前述鰭片,係具有上部區域與下部區域,複數個前述導熱管,係具有:貫通前述上部區域的複數個上部導熱管、貫通前述下部區域的複數個下部導熱管,透過前述連接管,將冷媒從前述上部導熱管及前述下部導熱管的一方導引至另一方。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複數個前述連接管,其與前述上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越高,則與前述下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就越低。
- 如請求項2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在前述熱交換部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透過前述連接管,將冷媒從前述上部導熱管導引至前述下部導熱管,該連接管之與前述上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前述上部區域中為第(2n-1)高,與前述下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前述下部區域中為第(2n-1)低,透過前述連接管,將冷媒從前述下部導熱管導引至前 述上部導熱管,該連接管之與前述上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前述上部區域中為第2n高,與前述下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前述下部區域中為第2n低,在此,n為自然數。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在前述熱交換部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透過前述連接管,將冷媒從前述上部導熱管導引至前述下部導熱管,該連接管之與前述上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前述上部區域中為第(2n-1)高,與前述下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前述下部區域中為第2n高,透過前述連接管,將冷媒從前述下部導熱管導引至前述上部導熱管,該連接管之與前述上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前述上部區域中為第2n高,與前述下部導熱管之連接位置的高度,在前述下部區域中為第(2n-1)高,在此,n為自然數。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於複數個前述鰭片,複數列設有於鉛直方向排列的複數個孔,於前述上部區域的複數個前述孔,分別貫通有前述上部導熱管,於前述下部區域的複數個前述孔,分別貫通有前述下部導熱管, 在前述熱交換部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在前述複數列之中,在與朝向前述熱交換部送入空氣的風扇相反側之列之前述上部導熱管流通的冷媒,係透過前述連接管,被導引至前述風扇側之列的前述下部導熱管,前述複數列之中,在與前述風扇相反側之列之前述下部導熱管流通的冷媒,係透過前述連接管,被導引至前述風扇側之列的前述上部導熱管。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於複數個前述鰭片,複數列設有於鉛直方向排列的複數個孔,於前述上部區域的複數個前述孔,分別貫通有前述上部導熱管,於前述下部區域的複數個前述孔,分別貫通有前述下部導熱管,在前述熱交換部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在前述複數列之中,在與朝向前述熱交換部送入空氣的風扇相反側之列之前述上部導熱管流通的冷媒,係被導引至前述風扇側之列的前述上部導熱管之後,透過前述連接管,被導引至前述風扇側之列的前述下部導熱管,在前述複數列之中,在與前述風扇相反側之列之前述下部導熱管流通的冷媒,係被導引至前述風扇側之列的前述下部導熱管之後,透過前述連接管,被導引至前述風扇側之列的前述上部導熱管。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於複數個前述鰭片,複數列設有於鉛直方向排列的複數個孔,於前述上部區域的複數個前述孔,分別貫通有前述上部導熱管,於前述下部區域的複數個前述孔,分別貫通有前述下部導熱管,在前述熱交換部作為凝縮器運作的情況,在前述複數列之中,在與朝向前述熱交換部送入空氣的風扇相反側之列之前述上部導熱管流通的冷媒,係透過前述連接管,被導引至與前述風扇相反側之列的前述下部導熱管之後,被導引至前述風扇側之列的前述下部導熱管,在前述複數列之中,在與前述風扇相反側之列之前述下部導熱管流通的冷媒,係透過前述連接管,被導引至與前述風扇相反側之列的前述上部導熱管之後,被導引至前述風扇側之列的前述上部導熱管。
- 如請求項1~7中任一項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前述導熱管,係在水平方向排列有複數個孔的多孔管。
- 一種空氣調節機,其特徵為,具備冷媒回路,該冷媒回路係將壓縮機、室外熱交換器、至少一個膨脹閥、室內熱交換器依序連接成環狀,來以冷凍循環使冷媒循環, 在前述室外熱交換器及前述室內熱交換器之中的一方或雙方,具備:熱交換部,其具有:設有既定間隔且在面方向平行配置的複數個鰭片、貫通複數個前述鰭片的複數個導熱管;複數個連接管,係連接前述導熱管與其他的前述導熱管,複數個前述鰭片,係具有上部區域與下部區域,複數個前述導熱管,係具有:貫通前述上部區域的複數個上部導熱管、貫通前述下部區域的複數個下部導熱管,透過前述連接管,將冷媒從前述上部導熱管及前述下部導熱管的一方導引至另一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87815 | 2016-04-26 | ||
JP2016087815A JP6531063B2 (ja) | 2016-04-26 | 2016-04-26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38524A true TW201738524A (zh) | 2017-11-01 |
TWI634305B TWI634305B (zh) | 2018-09-01 |
Family
ID=60161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13970A TWI634305B (zh) | 2016-04-26 | 2017-04-26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31063B2 (zh) |
CN (1) | CN109073334B (zh) |
TW (1) | TWI634305B (zh) |
WO (1) | WO201718784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00053137A (ko) * | 2018-11-08 | 2020-05-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489209A (en) * | 1968-12-23 | 1970-01-13 | Herbert G Johnson | Heat exchanger having plastic and metal components |
JPH0835741A (ja) * | 1994-07-22 | 1996-02-0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熱交換器 |
JP3344218B2 (ja) * | 1996-06-17 | 2002-11-1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熱交換器 |
CN1125309C (zh) * | 1996-10-02 | 2003-10-2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翅片式热交换器 |
FR2758876B1 (fr) * | 1997-01-27 | 1999-04-02 |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 Condenseur muni d'un reservoir de fluide refrigerant pour circuit de climatisation |
JP2005083607A (ja) * | 2003-09-05 | 2005-03-3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熱交換器 |
JP4428341B2 (ja) * | 2005-12-13 | 2010-03-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DE202007009383U1 (de) * | 2007-07-02 | 2007-09-06 | Kalor Thermotechnik Gmbh | Heizkörper |
JP2009063216A (ja) * | 2007-09-06 | 2009-03-26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JP4814907B2 (ja) * | 2008-05-29 | 2011-11-16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4845943B2 (ja) * | 2008-08-26 | 2011-12-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空調装置 |
KR20120043916A (ko) * | 2010-10-27 | 2012-05-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열교환 장치 |
JP5716496B2 (ja) * | 2011-03-31 | 2015-05-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5270732B2 (ja) * | 2011-09-05 | 2013-08-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
JP5627635B2 (ja) * | 2012-04-26 | 2014-11-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2015108495A (ja) * | 2013-12-06 | 2015-06-11 | 株式会社コロナ | 空気調和機 |
JP6456088B2 (ja) * | 2014-09-29 | 2019-01-23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放熱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04596155B (zh) * | 2015-01-27 | 2017-11-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翅片换热器及空调器 |
JP2017036900A (ja) * | 2015-08-13 | 2017-02-16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放熱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超臨界圧冷凍サイクル |
-
2016
- 2016-04-26 JP JP2016087815A patent/JP6531063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3-17 CN CN201780025312.XA patent/CN109073334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17 WO PCT/JP2017/011035 patent/WO201718784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4-26 TW TW106113970A patent/TWI634305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531063B2 (ja) | 2019-06-12 |
CN109073334B (zh) | 2020-05-12 |
CN109073334A (zh) | 2018-12-21 |
TWI634305B (zh) | 2018-09-01 |
JP2017198367A (ja) | 2017-11-02 |
WO2017187840A1 (ja) | 2017-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204312B (zh) |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 |
AU2015325721B2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07003048B (zh) | 空调机 | |
JP6070685B2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16135935A1 (ja) | 熱交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
AU2012355058B2 (en)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AU2014371154A1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WO2014199501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US11022372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10998215B (zh) | 热交换器 | |
EP3156752B1 (en) | Heat exchanger | |
CN108027181B (zh) | 热交换器 | |
JP692539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TW201738524A (zh) | 熱交換器及空氣調節機 | |
JP2018138826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16092655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20085267A (ja) | 熱交換器 | |
WO2019130394A1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20112274A (ja) | 熱交換器 | |
JP6537868B2 (ja) | 熱交換器 | |
JP2020115070A (ja) | 熱交換器 | |
JP2020085268A (ja) | 熱交換器 | |
KR20150098141A (ko) |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 |
JP7146077B2 (ja)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JP6817996B2 (ja) | 熱交換器用のヘッダ、熱交換器、室外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