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1710722A - 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0722A
TW201710722A TW104129282A TW104129282A TW201710722A TW 201710722 A TW201710722 A TW 201710722A TW 104129282 A TW104129282 A TW 104129282A TW 104129282 A TW104129282 A TW 104129282A TW 201710722 A TW201710722 A TW 20171072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trip
incident surface
guide plate
shap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9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59040B (zh
Inventor
邱文彥
李清祥
李建輝
周民俊
Original Assignee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292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59040B/zh
Priority to CN201610348428.4A priority patent/CN106501895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90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904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10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072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8Linear indentations or grooves, e.g. arc-shaped grooves or meandering grooves, extending over the full length or width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導光板,其包括第一入光面、出光面以及底面。底面形成有多個第一條狀溝槽。第一條狀溝槽的排列方向垂直於第一入光面。第一條狀溝槽的深度及第一條狀溝槽於排列方向上的寬度隨著第一條狀溝槽與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各第一條狀溝槽具有第一迎光面以及第一背光面。第一迎光面位於第一入光面與第一背光面之間。各第一迎光面包括多個第一平面,且第一平面沿各第一條狀溝槽的延伸方向間隔設置。另提供一種光源模組。

Description

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元件以及光學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光源模組依據光源設置位置的不同而主要區分為直下式光源模組及側邊入光式光源模組。以側邊入光式光源模組為例,其通常包括導光板以及配置於導光板側邊的光源。在光源發出的光束進入導光板後,光束會因全反射而被侷限在導光板中。藉由在導光板的底面形成多個微結構,以破壞全反射,光束可順利地從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
在習知技術中,微結構的改良(如位置或形狀等)主要著重在光源模組之出光均勻度的提升,而鮮少針對光源模組的光利用率進行優化。隨著節能環保意識的抬頭以及市場對於高輝度光源模組之需求的提升,如何提升光源模組的光利用率,以有效提升光源模組的光學效率,便成為當前研發人員亟欲解決的問題之一。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先前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代表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導光板,其能夠有效地控制光束的指向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源模組,其具有良好的光利用率以及輝度。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導光板,其包括第一入光面、出光面以及底面。底面與出光面相對。第一入光面連接底面與出光面。底面形成有多個第一條狀溝槽。第一條狀溝槽的排列方向垂直於第一入光面。第一條狀溝槽於排列方向上的寬度隨著第一條狀溝槽與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且第一條狀溝槽的深度隨著第一條狀溝槽與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各第一條狀溝槽具有第一迎光面以及連接第一迎光面的第一背光面。第一迎光面位於第一入光面與第一背光面之間。各第一迎光面包括多個第一平面,且第一平面沿各第一條狀溝槽的延伸方向間隔設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迎光面與底面所夾的內角大於第一背光面與底面所夾的內角。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一柱狀結構。第一柱狀結構凸出於底面,其中各第一條狀溝槽與第一柱狀結構具有多個交錯處,且各第一條狀溝槽的第一平面與第一柱狀結構沿各第一條狀溝槽的延伸方向交替設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多個微結構。微結構位於第一條狀溝槽中且連接對應的第一迎光面以及對應的第一背光面,其中各第一條狀溝槽的第一平面與微結構沿各第一條狀溝槽的延伸方向交替設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結構在平行於第一入光面的參考平面上的截面形狀為圓弧形,且各微結構的最大厚度等於對應的第一條狀溝槽的最大深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位於不同的第一條狀溝槽中的微結構的曲率相同,且微結構在排列方向以及延伸方向上的寬度隨著對應的第一條狀溝槽與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微結構的曲率隨著所在的第一條狀溝槽與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微結構在排列方向上的寬度隨著對應的第一條狀溝槽與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且微結構在延伸方向上的寬度隨著對應的第一條狀溝槽與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減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第一條狀溝槽中的微結構連接設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第二入光面。第二入光面與第一入光面相對且連接底面與出光面。底面更形成有多個第二條狀溝槽。第二條狀溝槽平行於第一條狀溝槽。第二條狀溝槽於排列方向上的寬度隨著第二條狀溝槽與第二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且第二條狀溝槽的深度隨著第二條狀溝槽與第二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各第二條狀溝槽具有第二迎光面以及連接第二迎光面的第二背光面。第二迎光面位於第二入光面與第二背光面之間,其中各第二迎光面包括多個第二平面,且第二平面沿延伸方向間隔設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入光面位於導光板的角落(corner),且各第一條狀溝槽在底面的正投影形狀為曲折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二柱狀結構。第二柱狀結構凸出於出光面,且第二柱狀結構的延伸方向垂直於第一入光面。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光源模組,其包括導光板、第一光源以及第一稜鏡片。導光板包括第一入光面、出光面以及底面。底面與出光面相對。第一入光面連接底面與出光面。底面形成有多個第一條狀溝槽。第一條狀溝槽的排列方向垂直於第一入光面。第一條狀溝槽於排列方向上的寬度隨著第一條狀溝槽與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且第一條狀溝槽的深度隨著第一條狀溝槽與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各第一條狀溝槽具有第一迎光面以及連接第一迎光面的第一背光面。第一迎光面位於第一入光面與第一背光面之間。各第一迎光面包括多個第一平面,且第一平面沿各第一條狀溝槽的延伸方向間隔設置。第一光源位於第一入光面旁。第一稜鏡片位於出光面的上方且具有多個第一稜鏡柱,其中第一稜鏡柱沿排列方向排列。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迎光面與底面所夾的內角大於第一背光面與底面所夾的內角。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組更包括第二稜鏡片。第二稜鏡片位於第一稜鏡片與出光面之間。第二稜鏡片具有多個第二稜鏡柱,且第二稜鏡柱垂直於第一稜鏡柱。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一柱狀結構。第一柱狀結構凸出於底面,其中各第一條狀溝槽與第一柱狀結構具有多個交錯處,且各第一條狀溝槽的第一平面與第一柱狀結構沿各第一條狀溝槽的延伸方向交替設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多個微結構。微結構位於第一條狀溝槽中且連接對應的第一迎光面以及對應的第一背光面,其中各第一條狀溝槽的第一平面與微結構沿各第一條狀溝槽的延伸方向交替設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結構在平行於第一入光面的參考平面上的截面形狀為圓弧形,且各微結構的最大厚度等於對應的第一條狀溝槽的最大深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第二入光面。第二入光面與第一入光面相對且連接底面與出光面。底面更形成有多個第二條狀溝槽。第二條狀溝槽平行於第一條狀溝槽。第二條狀溝槽於排列方向上的寬度隨著第二條狀溝槽與第二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且第二條狀溝槽的深度隨著第二條狀溝槽與第二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各第二條狀溝槽具有第二迎光面以及連接第二迎光面的第二背光面。第二迎光面位於第二入光面與第二背光面之間,其中各第二迎光面包括多個第二平面,且第二平面沿延伸方向間隔設置。光源模組更包括第二光源。第二光源位於第二入光面旁。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二柱狀結構。第二柱狀結構凸出於出光面,且第二柱狀結構的延伸方向垂直於第一入光面。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藉由控制第一迎光面之傾斜程度,可控制光束自導光板射出的方向,因此,本發明上述實施例的導光板能夠有效地控制光束的指向性。此外,藉由第一迎光面將光束導向有利於第一稜鏡片正向出光的角度範圍,可降低光束因來回傳遞於導光板與第一稜鏡片之間而造成的能量損耗,因此,本發明上述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可具有良好的光利用率以及輝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示意圖。圖1B及圖1C分別是圖1A中導光板之第一側S1及第二側S2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A至圖1C,導光板100包括第一入光面SI1、出光面SE以及底面SB。底面SB與出光面SE相對,且第一入光面SI1連接底面SB與出光面SE。導光板100適於應用於一側邊入光式的光源模組,其中光源模組的光源(未繪示)可配置於第一入光面SI1旁,且光源所發出的光束自第一入光面SI1進入導光板100。
底面SB形成有多個第一條狀溝槽T1。圖1A示意性地繪示出四個第一條狀溝槽T1(包括第一條狀溝槽T11、T12、T13、T14),但第一條狀溝槽T1的數量不限於此。第一條狀溝槽T1的排列方向D1垂直於第一入光面SI1。此外,各第一條狀溝槽T1的延伸方向D2例如平行於第一入光面SI1,亦即,第一條狀溝槽T1的排列方向D1與延伸方向D2彼此垂直,但不以此為限。
各第一條狀溝槽T1具有第一迎光面SR1以及連接第一迎光面SR1的第一背光面SS1,其中第一迎光面SR1位於第一入光面SI1與第一背光面SS1之間。如圖1C所示,第一迎光面SR1以及第一背光面SS1可相對底面SB傾斜。進一步而言,第一迎光面SR1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1以及第一背光面SS1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2可分別大於90度且小於180度。
藉由控制第一迎光面SR1之傾斜程度,可控制光束的出光方向,進而使導光板100能夠有效地控制光束的指向性。依據不同的設計需求(如光源模組所採用之稜鏡片的種類),第一迎光面SR1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1可落在160度至178度的範圍內,且較佳落在160度至163度的範圍內或176度至178度的範圍內。第一背光面SS1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2可小於第一迎光面SR1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1。舉例而言,第一背光面SS1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2可落在135度至150度的範圍內。
各第一迎光面SR1包括多個第一平面P1。在本發明中,平面是指曲率趨近無限大的表面,然而並不排除因製程條件或製程參數而造成平面稍微彎曲的可能性。第一平面P1沿各第一條狀溝槽T1的延伸方向D2間隔設置。進一步而言,各第一迎光面SR1並非由單一平面構成,而是由不連續的第一平面P1結合多個不連續的曲面、多個不連續的曲折面或其組合所構成。
如圖1A所示,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00可進一步包括多個第一柱狀結構CS1。圖1A示意性地繪示出三個第一柱狀結構CS1(包括第一柱狀結構CS11、CS12、CS13),但第一柱狀結構CS1的數量不限於此。第一柱狀結構CS1凸出於底面SB,且各第一條狀溝槽T1與第一柱狀結構CS1具有多個交錯處X(圖1A示意性標示出一個交錯處X)。各第一條狀溝槽T1的第一平面P1與第一柱狀結構CS1沿各第一條狀溝槽T1的延伸方向D2交替設置,且各第一條狀溝槽T1對應交錯處X具有多個第一曲面C1,其中各第一迎光面SR1的第一平面P1與第一曲面C1在延伸方向D2上交替設置,使得在延伸方向D2上相鄰的第一平面P1彼此不相連。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A及圖1B所示,各第一柱狀結構CS1在平行於第一入光面SI1的參考平面RF上的截面形狀為圓弧形,且第一迎光面SR1由交替設置的第一平面P1與第一曲面C1所構成,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另一實施例中,各第一柱狀結構CS1在平行於第一入光面SI1的參考平面RF上的截面形狀也可為梯型或三角形,且各第一迎光面SR1可由交替設置的第一平面P1與曲折面所構成。所述曲折面可由多個平面構成,且曲折面的平面沿延伸方向D2兩兩相連,其中位於最外側的兩平面分別與相鄰之第一平面P1連接且相對第一平面P1傾斜。
藉由第一柱狀結構CS1提供朝出光面SE彎曲或曲折的表面,可收斂光束在延伸方向D2上的發散程度,而達到集中增亮的效果,從而有助於使應用導光板100的光源模組省略至少一片光學膜片(如用以收斂延伸方向D2上的光束的稜鏡片)。再者,第一柱狀結構CS1凸出於底面SB的設計可改善導光板100與位於其下方之光學膜片(如反射片)之吸附問題,且可使底面SB與反射片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此一來,不慎進入底面SB與反射片之間的異物的活動空間可得以提升,從而可降低大尺寸的異物因擠壓底面SB而造成底面SB刮傷或磨擦的機率,而有助於降低亮點的生成,使導光板100具有良好的光學品味。
考量到導光板100所應用之側入式光源模組的出光均勻度,本實施例可藉由調變第一迎光面SR1的面積,例如使第一迎光面SR1的面積隨著第一條狀溝槽T1與第一入光面SI1的距離DD1的增加而增加,以提升導光板100中遠離第一入光面SI1處的出光比例。如圖1C所示,所述調變第一迎光面SR1的面積的方法例如是使第一條狀溝槽T1於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W隨著第一條狀溝槽T1與第一入光面SI1的距離DD1的增加而增加,且使第一條狀溝槽T1的深度DT1隨著第一條狀溝槽T1與第一入光面SI1的距離DD1的增加而增加。
如圖1C所示,在排列方向D1上,第一條狀溝槽T11的寬度W小於第一條狀溝槽T12的寬度W,第一條狀溝槽T12的寬度W小於第一條狀溝槽T13的寬度W,且第一條狀溝槽T13的寬度W小於第一條狀溝槽T14的寬度W。同理,第一條狀溝槽T11的深度DT1小於第一條狀溝槽T12的深度DT1,第一條狀溝槽T12的深度DT1小於第一條狀溝槽T13的深度DT1,且第一條狀溝槽T13的深度DT1小於第一條狀溝槽T14的深度DT1(圖1B以虛線標示出各第一條狀溝槽T11、T12、T13、T14之第一迎光面SR1與第一背光面SS1的交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條狀溝槽T1是等間距I設置,但不以此為限。
圖2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示意圖。圖2B及圖2C分別是圖2A中導光板之第一側S1及第二側S2的側視示意圖。圖2D是圖2A中導光板的俯視示意圖。請參照圖2A至圖2D,導光板200類似於圖1A至圖1C的導光板100,且類似或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於此不再贅述各元件間的相對配置關係或其功效。
導光板200與導光板100的主要差異在於,導光板200省略圖1A的第一柱狀結構CS1,且導光板200包括多個微結構MS。微結構MS位於第一條狀溝槽T1中且連接對應的第一迎光面SR1以及對應的第一背光面SS1,其中各第一條狀溝槽T1的第一平面P1與微結構MS沿各第一條狀溝槽T1的延伸方向D2交替設置,使得在延伸方向D2上相鄰的第一平面P1彼此不相連。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B所示,各微結構MS在平行於第一入光面SI1的參考平面RF上的截面形狀為圓弧形。藉由微結構MS提供朝出光面SE彎曲或曲折的表面(第一曲面C1),可收斂光束在延伸方向D2上的發散程度,而達到集中增亮的效果,從而有助於使應用導光板200的光源模組省略至少一片光學膜片(如用以收斂延伸方向D2上的光束的稜鏡片)。
依據不同的設計需求,可藉由調變微結構MS的曲率、形狀、排列方式、或微結構MS與第一平面P1的面積比例,來改變導光板100的光學品味。如圖2B所示,位於不同的第一條狀溝槽T1中的微結構MS的曲率可相同。此外,各微結構MS的最大厚度HMAX可等於對應的第一條狀溝槽T1的最大深度DMAX。另外,如圖2D所示,微結構MS在排列方向D1上可彼此對齊。再者,微結構MS在排列方向D1以及延伸方向D2上的寬度W1、W2可隨著對應的第一條狀溝槽T1與第一入光面SI1的距離DD1的增加而增加。然而,本發明不限於上述。
以下以圖3至圖5D說明導光板可實施的其他型態。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俯視示意圖。圖4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示意圖。圖4B及圖4C分別是圖4A中導光板之第一側S1及第二側S2的側視示意圖。圖4D是圖4A中導光板的俯視示意圖。圖5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示意圖。圖5B及圖5C分別是圖5A中導光板之第一側S1及第二側S2的側視示意圖。圖5D是圖5A中導光板的俯視示意圖。
如圖3所示,導光板300的微結構MS可任意地排列,而不一定要在排列方向D1上彼此對齊。另外,如圖4A至圖4D所示,微結構MS的曲率可隨著所在的第一條狀溝槽T1與第一入光面SI1的距離DD1的增加而增加。進一步而言,微結構MS在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W1隨著對應的第一條狀溝槽T1與第一入光面SI1的距離DD1的增加而增加,且微結構MS在延伸方向D2上的寬度W2隨著對應的第一條狀溝槽T1與第一入光面SI1的距離DD1的增加而減少。
又如圖5A至圖5D所示,至少一第一條狀溝槽T1(如第一條狀溝槽T14)中的微結構MS可以連接設置。在此一架構下,第一條狀溝槽T14中的微結構MS的第一曲面C1彼此連接且可形成一連續的起伏表面。
圖6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光源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6,光源模組10例如是一側邊入光式光源模組。光源模組10包括導光板11、第一光源12以及第一稜鏡片13。導光板11可以選自前述的導光板100、200、300、400、500的其中一者,於此便不在贅述導光板11的結構。第一光源12位於第一入光面SI1旁,且適於朝第一入光面SI1射出光束L。第一稜鏡片13位於出光面SE的上方且具有多個第一稜鏡柱13A,其中第一稜鏡柱13A沿排列方向D1排列,其適於收斂光束L在排列方向D1的發散程度,而達到集中增亮的效果。
藉由第一迎光面SR1將光束L導向有利於第一稜鏡片13正向出光的角度範圍,可降低光束L因來回傳遞於導光板11與第一稜鏡片13之間而造成的能量損耗,從而使光源模組10具有良好的光利用率以及輝度。
依據不同的需求,光源模組10可進一步包括其他光學膜片,如第一擴散片14、第二稜鏡片15以及第二擴散片16。第一擴散片14、第二稜鏡片15、第一稜鏡片13以及第二擴散片16例如是依序堆疊在出光面SE的上方。第二稜鏡片15具有多個第二稜鏡柱15A(圖6僅繪示出一個第二稜鏡柱15A),第二稜鏡柱15A的形狀可參照第一稜鏡柱13A的形狀。第二稜鏡柱15A沿延伸方向D2排列,其適於收斂光束L在延伸方向D2的發散程度,而達到集中增亮的效果。在另一實施例中,導光板11可選擇性地包括多個第二柱狀結構CS2(因視角關係僅繪示出一個),如柱狀透鏡(lenticular lens)結構。第二柱狀結構CS2凸出於出光面SE,且第二柱狀結構CS2的延伸方向垂直於第一入光面SI1。如此,可收斂光束L在延伸方向D2的發散程度。在此架構下,可選擇性地省略上述的第二稜鏡片15。
圖7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光源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7,光源模組20類似於圖6的光源模組10,且類似或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於此不再贅述各元件間的相對配置關係或其功效。光源模組20與光源模組10的主要差異在於,光源模組10的第一稜鏡片13為正稜鏡片,而光源模組20的第一稜鏡片13’為逆稜鏡片。具體地,在正稜鏡片的設計下,第一稜鏡柱13A背向導光板11,而在逆稜鏡片的設計下,第一稜鏡柱13A’指向導光板11。光源模組20亦可選擇性地設置上述的第二柱狀結構。另外,光源模組20可省略上述第一擴散片14以及第二稜鏡片15。
上述實施例的導光板皆以單邊入光式導光板舉例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以下以圖8A至圖10說明導光板可實施的其他型態。圖8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示意圖。圖8B及圖8C分別是圖8A中導光板之第一側S1及第二側S2的側視示意圖。圖9是圖8A中導光板之第二側S2的另一種側視示意圖。圖10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示意圖。
請參照圖8A至圖8C,導光板600類似於圖1A至圖1C的導光板100,且類似或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於此不再贅述各元件間的相對配置關係或其功效。導光板600與導光板100的主要差異在於,導光板600為雙邊入光式導光板。具體地,導光板600還包括第二入光面SI2。第二入光面SI2與第一入光面SI1相對且連接底面SB與出光面SE。應用導光板600的光源模組可進一步包括第二光源(未繪示),且第二光源位於第二入光面SI2旁。
除了第一條狀溝槽T1之外,底面SB還形成有多個第二條狀溝槽T2。第二條狀溝槽T2平行於第一條狀溝槽T1。第二條狀溝槽T2於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W3隨著第二條狀溝槽T2與第二入光面SI2的距離DD2的增加而增加,且第二條狀溝槽T2的深度DT2隨著第二條狀溝槽T2與第二入光面SI2的距離DD2的增加而增加。
各第二條狀溝槽T2具有第二迎光面SR2以及連接第二迎光面SR2的第二背光面SS2,其中第二迎光面SR2位於第二入光面SI2與第二背光面SS2之間。如圖8C所示,第二迎光面SR2以及第二背光面SS2可分別相對底面SB傾斜,且第二迎光面SR2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3以及第二背光面SS2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4可分別大於90度且小於180度。
在本實施例中,內角θ3等於內角θ4,且內角θ1、內角θ2、內角θ3以及內角θ4彼此相等,但不以此為限。如圖9所示,在導光板700中,第二迎光面SR2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3可大於第二背光面SS2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4,且內角θ3可等於內角θ1,而內角θ4可等於內角θ2。舉例而言,第一迎光面SR1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1以及第二迎光面SR2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3可分別落在160度至178度的範圍內,且較佳落160度至163度的範圍內以及176度至178度的範圍內。另一方面,第一背光面SS1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2以及第二背光面SS2與底面SB所夾的內角θ4可分別落在135度至150度的範圍內。
各第二迎光面SR2包括多個第二平面P2,且第二平面P2沿延伸方向D2間隔設置。具體地,各第二條狀溝槽T2與第一柱狀結構CS1亦具有多個交錯處X(圖8A示意性標示出一個交錯處X)。各第二條狀溝槽T2的第二平面P2與第一柱狀結構CS1沿各延伸方向D2交替設置,且各第二條狀溝槽T2對應交錯處X具有多個第二曲面C2,其中各第二迎光面SR2的第二平面P2與第二曲面C2在延伸方向D2上交替設置,使得在延伸方向D2上相鄰的第二平面P2彼此不相連。前述導光板200、300、400、500亦可同此設計改為雙邊入光式導光板,於此便不在贅述。
請參照圖10,導光板800類似於圖1A至圖1C的導光板100,且類似或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於此不再贅述各元件間的相對配置關係或其功效。導光板800與導光板100的主要差異在於,第一入光面SI1位於導光板800的角落,且各第一條狀溝槽T1在底面SB的正投影形狀為曲折狀。在此架構下,第一柱狀結構CS1例如分別由第一入光面SI1向外延伸至導光板800與第一入光面SI1相對之側邊。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藉由控制第一迎光面之傾斜程度,可控制光束自導光板射出的方向,因此,本發明上述實施例的導光板能夠有效地控制光束的指向性。此外,藉由第一迎光面將光束導向有利於第一稜鏡片正向出光的角度範圍,可降低光束因來回傳遞於導光板與第一稜鏡片之間而造成的能量損耗,因此,本發明上述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可具有良好的光利用率以及輝度。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20‧‧‧光源模組
11、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導光板
12‧‧‧第一光源
13、13’‧‧‧第一稜鏡片
13A、13A’‧‧‧第一稜鏡柱
14‧‧‧第一擴散片
15‧‧‧第二稜鏡片
15A‧‧‧第二稜鏡柱
16‧‧‧第二擴散片
C1‧‧‧第一曲面
C2‧‧‧第二曲面
CS1、CS11、CS12、CS13‧‧‧第一柱狀結構
CS2‧‧‧第二柱狀結構
D1‧‧‧排列方向
D2‧‧‧延伸方向
DD1、DD2‧‧‧距離
DMAX‧‧‧最大深度
DT1、DT2‧‧‧深度
HMAX‧‧‧最大厚度
I‧‧‧間距
L‧‧‧光束
MS‧‧‧微結構
P1‧‧‧第一平面
P2‧‧‧第二平面
RF‧‧‧參考平面
S1‧‧‧第一側
S2‧‧‧第二側
SB‧‧‧底面
SE‧‧‧出光面
SI1‧‧‧第一入光面
SI2‧‧‧第二入光面
SR1‧‧‧第一迎光面
SR2‧‧‧第二迎光面
SS1‧‧‧第一背光面
SS2‧‧‧第二背光面
T1、T11、T12、T13、T14‧‧‧第一條狀溝槽
T2‧‧‧第二條狀溝槽
W、W1、W2、W3‧‧‧寬度
X‧‧‧交錯處
θ1、θ2、θ3、θ4‧‧‧內角
圖1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示意圖。 圖1B及圖1C分別是圖1A中導光板之第一側S1及第二側S2的側視示意圖。 圖2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示意圖。 圖2B及圖2C分別是圖2A中導光板之第一側S1及第二側S2的側視示意圖。 圖2D是圖2A中導光板的俯視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俯視示意圖。 圖4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示意圖。 圖4B及圖4C分別是圖4A中導光板之第一側S1及第二側S2的側視示意圖。 圖4D是圖4A中導光板的俯視示意圖。 圖5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示意圖。 圖5B及圖5C分別是圖5A中導光板之第一側S1及第二側S2的側視示意圖。 圖5D是圖5A中導光板的俯視示意圖。 圖6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光源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7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光源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8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示意圖。 圖8B及圖8C分別是圖8A中導光板之第一側S1及第二側S2的側視示意圖。 圖9是圖8A中導光板之第二側S2的另一種側視示意圖。 圖10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導光板的示意圖。
100‧‧‧導光板
C1‧‧‧第一曲面
CS1、CS11、CS12、CS13‧‧‧第一柱狀結構
D1‧‧‧排列方向
D2‧‧‧延伸方向
P1‧‧‧第一平面
S1‧‧‧第一側
S2‧‧‧第二側
SB‧‧‧底面
SE‧‧‧出光面
SI1‧‧‧第一入光面
SR1‧‧‧第一迎光面
SS1‧‧‧第一背光面
T1、T11、T12、T13、T14‧‧‧第一條狀溝槽
X‧‧‧交錯處

Claims (19)

  1. 一種導光板,包括一第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底面,該底面與該出光面相對,該第一入光面連接該底面與該出光面,該底面形成有多個第一條狀溝槽,該些第一條狀溝槽的一排列方向垂直於該第一入光面,該些第一條狀溝槽於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隨著該些第一條狀溝槽與該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且該些第一條狀溝槽的深度隨著該些第一條狀溝槽與該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各該第一條狀溝槽具有一第一迎光面以及一連接該第一迎光面的第一背光面,該第一迎光面位於該第一入光面與該第一背光面之間,其中各該第一迎光面包括多個第一平面,且該些第一平面沿各該第一條狀溝槽的一延伸方向間隔設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第一迎光面與該底面所夾的內角大於該第一背光面與該底面所夾的內角。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更包括: 多個第一柱狀結構,凸出於該底面,其中各該第一條狀溝槽與該些第一柱狀結構具有多個交錯處,且各該第一條狀溝槽的該些第一平面與該些第一柱狀結構沿各該第一條狀溝槽的該延伸方向交替設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更包括: 多個微結構,位於該些第一條狀溝槽中且連接對應的該第一迎光面以及對應的該第一背光面,其中各該第一條狀溝槽的該些第一平面與該些微結構沿各該第一條狀溝槽的該延伸方向交替設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微結構在平行於該第一入光面的一參考平面上的截面形狀為圓弧形,且各該微結構的最大厚度等於對應的該第一條狀溝槽的最大深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位於不同的第一條狀溝槽中的該些微結構的曲率相同,且該些微結構在該排列方向以及該延伸方向上的寬度隨著對應的該第一條狀溝槽與該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些微結構的曲率隨著所在的該第一條狀溝槽與該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該些微結構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隨著對應的該第一條狀溝槽與該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且該些微結構在該延伸方向上的寬度隨著對應的第一條狀溝槽與該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減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至少一該第一條狀溝槽中的該些微結構連接設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更包括: 一第二入光面,該第二入光面與該第一入光面相對且連接該底面與該出光面,該底面更形成有多個第二條狀溝槽,該些第二條狀溝槽平行於該些第一條狀溝槽,該些第二條狀溝槽於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隨著該些第二條狀溝槽與該第二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且該些第二條狀溝槽的深度隨著該些第二條狀溝槽與該第二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各該第二條狀溝槽具有一第二迎光面以及一連接該第二迎光面的第二背光面,該第二迎光面位於該第二入光面與該第二背光面之間,其中各該第二迎光面包括多個第二平面,且該些第二平面沿該延伸方向間隔設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第一入光面位於該導光板的一角落,且各該第一條狀溝槽在該底面的正投影形狀為曲折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更包括: 多個第二柱狀結構,凸出於該出光面,且該些第二柱狀結構的延伸方向垂直於該第一入光面。
  12.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 一導光板,包括一第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底面,該底面與該出光面相對,該第一入光面連接該底面與該出光面,該底面形成有多個第一條狀溝槽,該些第一條狀溝槽的一排列方向垂直於該第一入光面,該些第一條狀溝槽於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隨著該些第一條狀溝槽與該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且該些第一條狀溝槽的深度隨著該些第一條狀溝槽與該第一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各該第一條狀溝槽具有一第一迎光面以及一連接該第一迎光面的第一背光面,該第一迎光面位於該第一入光面與該第一背光面之間,其中各該第一迎光面包括多個第一平面,且該些第一平面沿各該第一條狀溝槽的一延伸方向間隔設置; 一第一光源,位於該第一入光面旁;以及 一第一稜鏡片,位於該出光面的上方且具有多個第一稜鏡柱,其中該些第一稜鏡柱沿該排列方向排列。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迎光面與該底面所夾的內角大於該第一背光面與該底面所夾的內角。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模組,更包括: 一第二稜鏡片,位於該第一稜鏡片與該出光面之間,該第二稜鏡片具有多個第二稜鏡柱,且該些第二稜鏡柱垂直於該些第一稜鏡柱。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一柱狀結構,該些第一柱狀結構凸出於該底面,其中各該第一條狀溝槽與該些第一柱狀結構具有多個交錯處,且各該第一條狀溝槽的該些第一平面與該些第一柱狀結構沿各該第一條狀溝槽的該延伸方向交替設置。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導光板更包括多個微結構,該些微結構位於該些第一條狀溝槽中且連接對應的該第一迎光面以及對應的該第一背光面,其中各該第一條狀溝槽的該些第一平面與該些微結構沿各該第一條狀溝槽的該延伸方向交替設置。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各該微結構在平行於該第一入光面的一參考平面上的截面形狀為圓弧形,且各該微結構的最大厚度等於對應的該第一條狀溝槽的最大深度。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導光板更包括一第二入光面,該第二入光面與該第一入光面相對且連接該底面與該出光面,該底面更形成有多個第二條狀溝槽,該些第二條狀溝槽平行於該些第一條狀溝槽,該些第二條狀溝槽於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隨著該些第二條狀溝槽與該第二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且該些第二條狀溝槽的深度隨著該些第二條狀溝槽與該第二入光面的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各該第二條狀溝槽具有一第二迎光面以及一連接該第二迎光面的第二背光面,該第二迎光面位於該第二入光面與該第二背光面之間,其中各該第二迎光面包括多個第二平面,且該些第二平面沿該延伸方向間隔設置,該光源模組更包括: 一第二光源,位於該第二入光面旁。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二柱狀結構,該些第二柱狀結構凸出於該出光面,且該些第二柱狀結構的延伸方向垂直於該第一入光面。
TW104129282A 2015-09-04 2015-09-04 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TWI5590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9282A TWI559040B (zh) 2015-09-04 2015-09-04 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CN201610348428.4A CN106501895B (zh) 2015-09-04 2016-05-24 导光板以及光源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9282A TWI559040B (zh) 2015-09-04 2015-09-04 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59040B TWI559040B (zh) 2016-11-21
TW201710722A true TW201710722A (zh) 2017-03-16

Family

ID=57851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9282A TWI559040B (zh) 2015-09-04 2015-09-04 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01895B (zh)
TW (1) TWI5590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704062U (zh) 2017-10-17 2018-08-07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WO2019136572A1 (zh) * 2018-01-15 2019-07-18 璩泽明 具高深宽比光导孔阵列的光导板及其制造方法
US11143809B2 (en) 2019-08-30 2021-10-12 Darwin Precisions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with light guide having groups and microstructures connecting adjacent prisms
TWI696855B (zh) 2019-08-30 2020-06-2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以及導光板的製作方法
CN114488382A (zh) * 2020-11-12 2022-05-1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TWI771824B (zh) 2020-12-11 2022-07-2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和導光板的製作方法
CN112799169A (zh) * 2021-02-04 2021-05-14 东莞市元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亮度高遮瑕导光板
CN113655558B (zh) * 2021-09-02 2022-08-05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CN113655559B (zh) 2021-09-06 2022-12-13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集光型导光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06918B2 (ja) * 2000-02-28 2007-11-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312883B (en) * 2005-01-24 2009-08-0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for 3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3d images utilizing the same
TW200705042A (en) * 2005-07-28 2007-02-0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Light guide plate with uniform light emitting efficacy
CN200976055Y (zh) * 2006-10-18 2007-11-14 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TWI332089B (en) * 2007-03-19 2010-10-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ight guide plat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TWI349121B (en) * 2007-05-17 2011-09-21 Wintek Corp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CN201218848Y (zh) * 2008-05-21 2009-04-08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
TWI411821B (zh) * 2009-01-22 2013-10-11 Au Optronics Corp 具v型結構的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JP2012164583A (ja) * 2011-02-08 2012-08-3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TW201326977A (zh) * 2011-12-20 2013-07-0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539211B (zh) * 2012-04-30 2016-06-2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板及使用導光板之背光模組
CN104765095B (zh) * 2014-01-02 2017-11-21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01895B (zh) 2020-04-17
TWI559040B (zh) 2016-11-21
CN106501895A (zh) 201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9040B (zh) 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US20190361165A1 (en) Light guide plate with multi-directional structures
TWI388891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TWI575266B (zh) 導光板、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JP6237998B2 (ja) 導光板及び面光源装置
CN108692221B (zh) 光源模块及其棱镜片
US764137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TWI490565B (zh) 導光板及應用其之背光模組
TWI550311B (zh) 導光板及面光源裝置
JP2009224316A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522697B (zh) 光源模組
CN104456425B (zh) 面光源
JP2010153358A (ja) 導光板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CN103513322A (zh) 导光板及面光源装置
JP2018137212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面光源アセンブリ
TWI412801B (zh) 導光板及其入光結構
CN103487867A (zh) 导光板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US8870434B2 (en) Asymmetric serrated edge light guide film having circular base segments
TWM605983U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US8439548B2 (en) Symmetric serrated edge light guide having circular base segments
JP2007294230A (ja) 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TWI521251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CN113655559B (zh) 集光型导光板及显示装置
US20130003408A1 (en) Symmetric serrated edge light guide film having circular tip and base segments
US8858058B2 (en) Asymmetric serrated edge light guide film having circular base seg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