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7433A - 保護電路 - Google Patents
保護電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17433A TW201517433A TW103130801A TW103130801A TW201517433A TW 201517433 A TW201517433 A TW 201517433A TW 103130801 A TW103130801 A TW 103130801A TW 103130801 A TW103130801 A TW 103130801A TW 201517433 A TW201517433 A TW 201517433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voltage
- heating element
- electrode
- circuit
- 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18—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batteries; for 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3/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 H02H3/02—Details
- H02H3/05—Details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reliability, e.g. redundancy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10—Temperature sensitive devices
- H01M2200/103—F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uses (AREA)
- Protection Of Static Devi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即便在施加過量電壓的情況下,發熱體亦不會於為了使可熔導體熔融斷開所需的時間內燒壞,而是持續發熱,而確實地阻斷充放電路徑。本發明包括:電池單元(3);電壓偵測元件(4),偵測電池單元(3)的電壓;保護元件(5),包括設置於電池單元(3)的充放電路徑上的可熔導體(16)、及與電池單元(3)連接並藉由通電發熱而使可熔導體(16)熔融斷開的發熱體(12);開關元件(6),與發熱體(12)連接並根據電壓偵測元件(4)的輸出而控制向發熱體(12)的通電;及延遲電路(7),使向發熱體(12)的電壓的施加延遲。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阻斷電流路徑的保護電路,尤其是有關於一種用於鋰離子(lithium ion)二次電池等在緊急時需要迅速阻斷電流路徑的電池電路而較佳的保護電路。
可充電並重複利用的二次電池的多數被加工成電池組(battery-pack)而提供給使用者(user)。尤其是於重量能量(energy)密度高的鋰離子二次電池中,為了確保使用者及電子設備的安全,通常具有如下功能:將用於過量充電保護、過量放電保護等的保障電路內置於電池組,並在規定的情況下阻斷電池組的輸出。
於此種電路中,藉由使用內置於電池組的場效電晶體(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開關(switch)進行輸出的接通/斷開(ON/OFF),而進行電池組的過量充電保護或過量放電保護動作。然而,即便在因某些原因而使FET開關短路破壞的情況、被施加雷電突波(lightning surge)等而流通瞬間性的大電流的情況、或者因電池單元(battery cell)的壽命而導致輸出電壓異常降低、或相反地輸出過大異常電壓的情況下,亦必須保護電池組及電子
設備免受起火等事故的傷害。因此,為了於此種可假定的任何異常狀態下均安全地阻斷電池單元的輸出,使用包含保險絲(fuse)元件的保護元件,該保險絲元件具有根據來自外部的信號而阻斷電流路徑的功能。
作為適於此種鋰離子二次電池等的電池電路的保護元件,通常使用如下構造:於保護元件內部具有發熱體,並藉由該發熱體而熔融斷開電流路徑上的可熔導體(保險絲)。
作為本發明的相關技術,於圖6中表示保護電路50。保護電路50例如為用於鋰離子二次電池的電池組的電池(battery)電路,包括:電池堆(battery stack)51,包括鋰離子二次電池的電池單元;保護元件52,於電池堆51異常時阻斷充電;電壓偵測元件53,偵測電池堆51的電壓;及開關(switch)元件54,根據電壓偵測元件53的檢測結果而控制保護元件52的動作。
保護元件52包括:可熔導體55,串聯連接於電池堆51的充放電路徑上,構成該充放電路徑的一部分;及發熱體56,與開關元件54連接,藉由被自電池堆51供給電力而發熱,使可熔導體55熔融斷開。
可熔導體55例如是使用以Sn為主要成分的無鉛焊錫(Pb-free solder)等低熔點金屬而形成。發熱體56是電阻值相對較高且具有若通電則發熱的導電性的構件,例如包含W、Mo、Ru等,且藉由如下等方法而形成:使用網版(screen)印刷技術,將該些的合金或者組成物、化合物的粉狀體與樹脂黏合劑(binder)等混合而製成漿料(paste)狀者於形成有保護元件52的絕緣基板上圖案(pattern)形成,並對其進行煅燒。
該保護元件52係藉由開關元件54而被控制向發熱體56的供電。
電壓偵測元件53監測(monitor)電池堆51的電壓,並於成為過量充電電壓或過量放電電壓時輸出控制開關元件54的控制信號。
開關54例如包含場效電晶體(transistor)(以下稱為FET),當電池堆51的電壓值成為超過規定的過量放電或過量充電狀態的電壓時,若接收到自電壓偵測元件53輸出的檢測信號,則以發熱體56通電的方式動作。藉此,開關元件54以藉由發熱體56的發熱使可熔導體55熔融斷開,從而阻斷電池堆51的充放電路徑的方式進行控制。
包含此種電路構成的保護電路50是當檢測元件53檢測出電池堆51的異常電壓時,將檢測信號輸出至開關元件54。接收到檢測信號的開關元件54以自電池堆51對保護元件52的發熱體56供電的方式控制電流。藉此,保護電路50可藉由發熱體56發熱而使保險絲55熔融斷開,而阻斷充放電路徑。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24365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6-22191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9-267293號公報
此處,為了藉由保護元件52的發熱體56的發熱而使可熔導體55熔融斷開,需要施加與發熱體56的額定電壓相應的電壓。即,發熱體56若被施加高於額定電壓的電壓,則於可熔導體55熔融斷開前自身便會因自我發熱(焦耳(Joule)熱)而熔融、燒壞,從而無法使可熔導體55熔融斷開。
具體而言,可熔導體55是跨及於構成保護元件52的絕緣基板上隔開設置的一對電極間而搭載,若藉由發熱體56的發熱而熔融,則藉由移動至該一對電極上而斷離。藉此,保護元件52阻斷保護電路50的充放電路徑。因此,發熱體56需要至少於該可熔導體55熔融並移動至一對電極上為止的時間內持續發熱。
然而,通常作為發熱體56不會燒壞而可持續發熱的使用電壓範圍,上限電壓為下限電壓的1.5~2倍左右,無法根據保護電路50的電池單元的個數而範圍廣泛地對應。因此,於施加有超過發熱體56的使用電壓範圍的高電壓的情況下,有發熱體56於使可熔導體55熔融斷開之前便燒壞之虞。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保護電路,該保護電路具有廣泛的使用電壓範圍,且在可假定的任何施加了過量的電壓的情況下,發熱體56均不會於為使可熔導體55熔融斷開所需要的時間內燒壞而是持續發熱,從而可確實地阻斷充放電路徑。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保護電路包括:電池單元;電壓偵測元件,偵測上述電池單元的電壓;保護元件,具有設置於上述電池單元的充放電路徑上的可熔導體、及與上述電池單元連接並藉由通電發熱而熔融斷開上述可熔導體的發熱體;開
關元件,與上述發熱體連接並根據上述電壓偵測元件的輸出而控制向上述發熱體的通電;及延遲電路,使向上述發熱體的電壓的施加延遲。
根據本發明,即便在電池成為過量充電狀態而被施加高電壓的情況下,發熱體亦不會於可熔導體的熔融斷開前燒壞而可持續發熱,且可擴大發熱體的使用電壓範圍。
1、50‧‧‧保護電路
2‧‧‧電池組
3‧‧‧電池單元
4、53‧‧‧電壓偵測元件
5、52‧‧‧保護元件
6、54‧‧‧開關元件
7‧‧‧延遲電路
8‧‧‧電池堆
10‧‧‧絕緣基板
11‧‧‧絕緣構件
12、56‧‧‧發熱體
13‧‧‧第1電極
14‧‧‧第2電極
15‧‧‧發熱體引出電極
16、55‧‧‧可熔導體
17‧‧‧發熱體電極
19‧‧‧供電路徑
20‧‧‧脈衝寬度調變產生元件
51‧‧‧電池堆
圖1是表示應用了本發明的保護電路的電路圖。
圖2(A)、圖2(B)是表示保護元件的一構成例的俯視圖,圖2(A)表示可熔導體的熔融斷開前的狀態,圖2(B)表示可熔導體的熔融斷開後的狀態。
圖3是表示先前的保護電路與應用了本發明的保護電路中的經過時間與施加電壓(高電壓)的關係的曲線圖(graph)。
圖4是表示先前的保護電路與應用了本發明的保護電路中的經過時間與施加電壓(低電壓)的關係的曲線圖。
圖5(A)、圖5(B)、圖5(C)是表示其他延遲電路的構成例的圖,圖5(A)表示LC電路的構成例,圖5(B)表示L電路的構成例,圖5(C)表示使用了脈衝寬度調變(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產生元件的構成例。
圖6是表示先前的保護電路的電路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應用了本發明的保護電路進行詳細說明。
另外,本發明並不僅限定於以下的實施方式,當然可於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而且,圖式為模式圖,存在各尺寸的比率等與實物不同的情況。具體的尺寸等應參酌以下的說明進行判斷。而且,當然,即便於圖式相互間亦包含相互的尺寸的關係或比率不同的部分。
如圖1所示,應用了本發明的保護電路1例如是作為鋰離子二次電池的電池組2的電路而使用。電池組2包括:鋰離子二次電池的電池單元3;電壓偵測元件4,偵測電池單元3的電壓;保護元件5,於電池單元3的異常電壓時阻斷充放電路徑;開關元件6,根據電壓偵測元件4的輸出而控制流通於保護元件5的電流;及延遲電路7,設置於電壓偵測元件4與開關元件6之間。
電池單元3設置有多個且藉由串並聯連接而構成電池堆8。或者,保護電路1亦可僅由一個電池單元3構成。
電池單元3的額定電壓值由電壓偵測元件4監測。電壓偵測元件4與各電池單元3連接,並且經由延遲電路7與開關元件6連接。並且,電壓偵測元件4檢測各電池單元3的電壓值,當任一個電池單元3成為過量充電電壓或過量放電電壓時,向開關元件6輸出控制信號。
於圖2中表示保護元件5的一構成例。如圖2(A)所示,保
護元件5包括:絕緣基板10;發熱體12,積層於絕緣基板10且由玻璃等絕緣構件11覆蓋;第1電極13、第2電極14,形成於絕緣基板10的兩端;發熱體引出電極15,以與發熱體12重疊的方式積層於絕緣構件11上;及可熔導體16,兩端分別連接於第1電極13、第2電極14,且中央部連接於發熱體引出電極15。
絕緣基板10例如是使用氧化鋁(alumina)、玻璃陶瓷(glass ceramics)、富鋁紅柱石(mullite)、氧化鋯(zirconia)等具有絕緣性的構件形成為大致方形狀。除此之外,絕緣基板10亦可使用玻璃環氧樹脂(epoxy)基板、酚(phenol)基板等印刷(print)配線基板所使用的材料,但需要注意可熔導體16熔融斷開時的溫度。
發熱體12為電阻值相對較高且具有若通電則發熱的導電性的構件,例如包含W、Mo,Ru等。發熱體12可藉由如下等方法而形成:使用網版印刷技術,將該些的合金或者組成物、化合物的粉狀體與樹脂黏合劑等混合而製成漿料狀者於絕緣基板10上圖案形成,並對其進行煅燒。
發熱體12於其一端設置有發熱體電極17,且經由該發熱體電極17與開關元件6連接。而且,發熱體12的另一端與發熱體引出電極15連接,且經由該發熱體引出電極15與可熔導體16連接。發熱體12於絕緣基板10的表面上由絕緣構件11被覆。絕緣構件11是為了謀求發熱體12的保護及絕緣並且高效率地將發熱體12的熱向可熔導體16及發熱體引出電極15傳導而設置,例如包含玻璃層。
另外,保護元件5亦可於絕緣基板10的表面與發熱體
12之間亦形成絕緣構件11,並將發熱體12配置於絕緣構件11的內部。而且,保護元件5亦可於絕緣基板10的與形成有第1電極13、第2電極14的正面為相反側的背面形成發熱體12。進而,保護元件5亦可於絕緣基板11的內部形成發熱體12。而且,保護元件5亦可於絕緣基板11的表面形成發熱體12,並且與第1電極13、第2電極14鄰接地形成發熱體12。
於絕緣構件11的上表面,積層有與發熱體12連接的發熱體引出電極15。發熱體引出電極15藉由發熱體12而被加熱,藉此可容易地凝集可熔導體16的熔融導體。
於絕緣基板10的左右一對側緣部,形成有第1電極13及第2電極14。第1電極13、第2電極14經由安裝用焊錫搭載有可熔導體16。而且,第1電極13、第2電極14面向絕緣基板11的側面,並經由通孔(through hole)與設置於絕緣基板11的背面的外部連接電極(未圖示)連接。並且,第1電極13、第2電極14經由外部連接電極與安裝有保護元件5的保護電路1的充放電路徑連接。
該些第1電極13、第2電極14可使用Cu或Ag等一般的電極材料形成。而且,較佳為於第1電極13、第2電極14的表面上,利用公知的鍍敷(plating)處理形成Ni/Au鍍層、Ni/Pd鍍層、Ni/Pd/Au鍍層等覆膜。藉此,可防止第1電極13、第2電極14的氧化,而可確實地保持熔融導體。而且,在回焊(reflow)安裝保護元件5的情況下,可防止因連接可熔導體16的安裝用焊錫或者形成可熔導體16的外層的低熔點金屬熔融而熔蝕(焊錫腐蝕)第1電極13、第2電極14。
可熔導體16藉由跨及第1電極13、第2電極14間地搭載而使保護電路1的充放電路徑短路。可熔導體16可使用藉由發熱體12的發熱而迅速地熔融斷開的任一種金屬,例如,可較佳地使用以Sn為主要成分的無鉛焊錫等低熔點金屬。此外,可熔導體16亦可使用Pb、Ag、Au、Cu、Ge、Ni、In等材料形成。
而且,可熔導體16亦可積層低熔點金屬與高熔點金屬而形成。作為低熔點金屬與高熔點金屬的積層構造,例如可列舉藉由高熔點金屬鍍層被覆低熔點金屬箔的構造。作為低熔點金屬,較佳為使用以Sn為主要成分的無鉛焊錫等焊錫,作為高熔點金屬,較佳為使用Ag、Cu或以該些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藉由含有高熔點金屬與低熔點金屬,在回焊安裝保護元件5的情況下,即便回焊溫度超過低熔點金屬的熔融溫度而低熔點金屬熔融,亦可抑制低熔點金屬向外部流出,從而維持可熔導體16的形狀。而且,於熔融斷開時,亦因低熔點金屬熔融而熔蝕(焊錫腐蝕)高熔點金屬,藉此可在高熔點金屬的熔點以下的溫度迅速地熔融斷開。
可熔導體16藉由被焊接於相互分離而形成且與電池單元3的充放電路徑連接的第1電極13、第2電極14間等,而串聯連接於電池單元3的充放電路徑上,藉此構成充放電路徑的一部分。
保護元件5中,若發熱體12發熱,則可熔導體16熔融,如圖2(B)所示,該熔融導體藉由被引至潤濕性較高且為寬面積的第1電極13、第2電極14上、及發熱體引出電極15上而熔融斷開。藉此,保護元件5可阻斷電池單元3的充放電路徑。
經由發熱體電極17而與發熱體12連接的開關元件6例如是由FET構成。開關元件6經由下述延遲電路7與電壓偵測元件4連接,且當電池單元3的電壓值成為不符合規定的電壓值的過量放電或過量充電狀態時,根據自電壓偵測元件4輸出的檢測信號對發熱體12供電,以阻斷電池單元3的充放電路徑的方式進行控制。
保護電路1中,發熱體12與開關元件6串聯連接,並且該些發熱體12及開關元件6與電池單元3並聯連接。藉此,保護電路1形成有將電力供給至發熱體12的供電路徑19。供電路徑19在電池單元3為額定電壓的狀態下,藉由開關元件6限制對發熱體12的通電。並且,保護電路1在因某些原因導致電池單元3成為過量充電的狀態而成為超過額定電壓的高電壓的情況下,藉由開關元件6而使供電路徑19通電,藉此,發熱體12開始發熱而使可熔導體16熔融斷開。
於電壓偵測元件4與開關元件6之間設置有延遲電路7。延遲電路7使自電壓偵測元件4輸出至開關元件6及發熱體12的電壓的施加根據時間常數而延遲,且可防止因遠遠超過額定電壓的高電壓被瞬間施加於發熱體12而引起的燒壞。藉由介置延遲電路7,保護電路1即便在電池單元3成為過量充電狀態而被施加高電壓的情況下,發熱體12亦不會於溶導體16熔融斷開前燒壞而可持續發熱,且可擴大發熱體12的使用電壓範圍。
因此,保護電路1即便在電池單元3成為過量充電狀態
的情況、或因對電池單元3進行充電的充電器(charger)側的異常而導致被施加超過發熱體12的額定電壓的高電壓的情況等之下,亦可藉由延遲電路7使高電壓的施加延遲,藉此延遲累積有可使發熱體12燒壞的熱能為止的時間,從而可於該期間藉由使可熔導體16熔融斷開而阻斷電池單元3的充放電路徑。
如上所述,保護元件5是跨及第1電極13、第2電極14上而搭載有可熔導體16,若可熔導體16藉由發熱體12的發熱而熔融,則熔融導體被引至潤濕性高且為寬面積的第1電極13、第2電極14上,藉此,第1、第2電極間被斷離。因此,發熱體12需要於可熔導體5熔融並移動至第1電極13、第2電極14上為止的期間內持續發熱。
然而,在電池單元3成為超過發熱體12的使用電壓範圍的高電壓狀態的情況下,或者若因連接有電池組2的充電器側的故障等導致高電壓被施加於發熱體12,則燒壞發熱體12的熱能被瞬間施加,發熱體12於使可熔導體16熔融斷開之前燒壞,從而無法阻斷電池單元3的充放電路徑。
因此,保護電路1藉由設置延遲電路7,延遲可使發熱體12燒壞的熱能累積為止的時間而爭取可熔導體16的熔融斷開所需要的時間,即便在超過使用電壓範圍的高電壓施加於發熱體12的情況下,亦可在藉由使可熔導體16熔融並移動至第1電極13、第2電極14上而斷離所需的時間內持續發熱。
藉此,保護電路1的發熱體12的使用電壓範圍擴大,且在可假定的任何施加了過量的電壓的情況下,均可阻斷充放電路徑。
於圖3中表示先前的保護電路50(參照圖6)與應用了本發明的保護電路1(參照圖1)中的經過時間與施加電壓(高電壓)的關係。於不具有延遲電路的先前的保護電路50中,由於高電壓被瞬間施加於發熱體56,故發熱體56在可熔導體55熔融斷開的時間之前便燒壞,而無法使可熔導體55熔融斷開。
另一方面,根據應用了本發明的保護電路1,藉由介置延遲電路7可使高電壓的施加延遲,而可延長累積有可使發熱體12燒壞的熱能為止的時間,從而可於該期間藉由可熔導體16熔融斷開而阻斷電池單元3的充放電路徑。即,根據本發明,即便在施加達到發熱體12燒壞程度的高電壓的情況下,亦可延遲燒壞所耗費的時間,從而可爭取使可熔導體16熔融並移動至第1電極13、第2電極14上而熔融斷開所需要的時間。藉此,保護電路1的發熱體12的使用電壓範圍擴大,在可假定的任何施加了過量的電壓的情況下均可阻斷充放電路徑。
於施加了低電壓的情況下,獲得使可熔導體16熔融的熱量的時間延長,但與不介置延遲電路7的情況相比,僅僅是達到流動至發熱體6的最大電流的達到時間延遲,而且,於該期間亦持續發熱,故而作為可熔導體16的熔融斷開時間,在實際使用上可稱為誤差範圍。
於圖4中表示先前的保護電路50(參照圖6)與應用了本發明的保護電路1(參照圖1)中的經過時間與施加電壓(低電壓)的關係。與不具有延遲電路的先前的保護電路50相比,於介置延遲電路7的保護電路1中,相對於經過時間的施加電壓的上升曲線平緩,達到最大電壓的時點的累積熱能量為先前的保護電
路50的約50%左右。其作為可熔導體16的熔融斷開時間相當於延遲時間的50%的延長,例如在延遲時間為1000msec的情況下,僅延長0.5sec,在實際使用上可稱為誤差範圍。因此,因介置延遲電路7導致的低電壓施加時的熔融斷開時間的延長不會成為問題。
此處,延遲電路7的時間常數是以發熱體12至少於藉由可熔導體16熔融並移動至第1電極13、第2電極14而斷離所需要的時間內持續發熱的方式設定,例如較佳為大於等於100msec。
若時間常數短於100msec,則有向發熱體12的電壓施加的延遲時間不充分,發熱體12於可熔導體16熔融斷開之前便燒壞,而無法阻斷電池單元3的充放電路徑之虞。
另一方面,延遲電路7的時間常數只要為大於等於100msec即可,例如亦可為1000msec。若時間常數延長,則在施加了高電壓的情況下,發熱體6的發熱時間亦會延長,故而可更確實地使可熔導體16熔融斷開。
如圖1所示,延遲電路7是由電阻電容(resistor-capacitor,RC)電路構成。而且,如圖5(A)所示,延遲電路亦可由電感電容(inductor-capacitor,LC)電路構成,如圖5(B)所示,亦可由電感(inductor,L)電路構成。進而,如圖5(C)所示,延遲電路7亦可設置脈衝寬度調變產生元件20,且藉由調整施加於發熱體12的有效電力,而調整相對於經過時間的施加電壓。
而且,於上述記載中是將延遲電路7設置於電壓偵測元
件4與開關元件6之間,但延遲電路7亦可設置於供電路徑19上。在此情況下,例如是由FET及設置於供電路徑19上的繼電器元件構成開關元件6。但是,如圖1所示,延遲電路7設置於電壓偵測元件4與開關元件6之間的構成於可使額定電壓變小的方面具有優勢。
繼而,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於本實施例中,當對可使用電壓範圍為4~7[V]的發熱體施加4、7、10、20、50[V]的各電壓時,確認了可否使可熔導體熔融斷開。
在實施例1中,於圖1所示的構成中,使用了具有延遲時間為100msec的延遲電路的保護電路。在實施例2中,於圖1所示的構成中,使用了具有延遲時間為500msec的延遲電路的保護電路。在實施例3中,於圖1所示的構成中,使用了具有延遲時間為1000msec的延遲電路的保護電路。在比較例1中,使用了圖6所示的構成、即不設置延遲電路的保護電路。
如表1所示,於設置有延遲電路的實施例1~3中,即便在將超過可使用電壓範圍的電壓施加於加熱體的情況下,亦可使可熔導體熔融斷開。其原因在於,在實施例1~3中,藉由介置
延遲電路,可延遲施加可使發熱體燒壞的熱能為止的時間,可於該期間使可熔導體熔融斷開。
另一方面,於未設置延遲電路的比較例1中,在將超過可使用電壓範圍的電壓施加於發熱體的情況下,於使可熔導體熔融斷開之前,發熱體自身因自我發熱而燒壞,從而無法使可熔導體熔融斷開。
而且,若將實施例1~3進行比較,則於延遲時間為100msec的實施例1中,施加電壓為10[V]時可使可熔導體熔融斷開,但於大於等於20[V]時發熱體先行燒壞。而且,於延遲時間為500msec的實施例2中,施加電壓至20[V]便可使可熔導體熔融斷開,但於50[V]時發熱體先行燒壞。另一方面,於延遲時間為1000msec的實施例3中,即便施加電壓為50[V]亦可使可熔導體熔融斷開。
即可知,於設置有延遲電路的保護電路中,即便在施加電壓隨著延遲時間延長而增大時,亦可使可熔導體熔融斷開,即,可廣泛地設定發熱體的可動作電壓的範圍。
1‧‧‧保護電路
2‧‧‧電池組
3‧‧‧電池單元
4‧‧‧電壓偵測元件
5‧‧‧保護元件
6‧‧‧開關元件
7‧‧‧延遲電路
8‧‧‧電池堆
12‧‧‧發熱體
13‧‧‧第1電極
14‧‧‧第2電極
16‧‧‧可熔導體
17‧‧‧發熱體電極
19‧‧‧供電路徑
Claims (4)
- 一種保護電路,包括:電池單元;電壓偵測元件,偵測上述電池單元的電壓;保護元件,具有設置於上述電池單元的充放電路徑上的可熔導體、及與上述電池單元連接並藉由通電發熱而熔融斷開上述可熔導體的發熱體;開關元件,與上述發熱體連接並根據上述電壓偵測元件的輸出而控制向上述發熱體的通電;以及延遲電路,使向上述發熱體的電壓的施加延遲。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保護電路,其中上述保護元件的上述可熔導體跨及分別連接於上述充放電路徑的一對電極間而設置,上述延遲電路以如下方式設定時間常數:上述發熱體至少於上述可熔導體藉由上述發熱體的發熱而熔融,並藉由移動至上述一對電極而斷離所需的時間內持續發熱。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保護電路,其中上述延遲電路的時間常數大於等於100msec。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保護電路,其中上述延遲電路包括電阻電容電路、電感電容電路、電感電路、或脈衝寬度調變產生元件的任一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84663 | 2013-09-06 | ||
JP2013184663A JP6329741B2 (ja) | 2013-09-06 | 2013-09-06 | 保護回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17433A true TW201517433A (zh) | 2015-05-01 |
TWI688181B TWI688181B (zh) | 2020-03-11 |
Family
ID=52628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30801A TWI688181B (zh) | 2013-09-06 | 2014-09-05 | 保護電路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329741B2 (zh) |
KR (1) | KR102307565B1 (zh) |
CN (2) | CN105556776A (zh) |
TW (1) | TWI688181B (zh) |
WO (1) | WO2015033563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38498B (zh) * | 2015-05-26 | 2018-10-11 | 陳葆萱 | Secondary battery pack and its protective component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10674B2 (ja) | 2015-11-25 | 2019-05-08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保護回路及び電池パック |
CN105977939B (zh) | 2016-06-17 | 2018-10-02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源保护装置与方法 |
JP7049847B2 (ja) * | 2018-02-07 | 2022-04-07 |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 電圧検出装置 |
KR102803375B1 (ko) | 2020-05-29 | 2025-05-02 | 데쿠세리아루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보호 회로 |
JP7101851B1 (ja) | 2021-06-30 | 2022-07-15 | エイブリック株式会社 | 充電制御回路、充電制御装置、及びバッテリ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E814768A (fr) * | 1973-05-14 | 1974-11-12 | Systeme de surveillance de parties notamment sur un vehicule | |
JPH08116627A (ja) * | 1994-10-14 | 1996-05-07 | Sony Corp |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保護回路 |
US5583415A (en) * | 1994-12-27 | 1996-12-10 | Motorola, Inc. | Apparatus for simulating high battery temperature for rechargeble battery systems |
US6448538B1 (en) * | 1996-05-05 | 2002-09-10 | Seiichiro Miyata |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
JPH1051962A (ja) * | 1996-08-02 | 1998-02-20 | Sony Corp | 過充電保護回路及び方法並びに電池パック |
US6331763B1 (en) * | 1998-04-15 | 2001-12-18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rotection of rechargeable elements |
JP2001006518A (ja) * | 1999-04-23 | 2001-01-12 | Sony Chem Corp | 過電流保護装置 |
JP2005243652A (ja) | 1999-04-23 | 2005-09-08 | Sony Chem Corp | 過電流保護装置 |
JP4221572B2 (ja) * | 2003-01-22 | 2009-02-12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過電流検出回路及び電池ユニット |
JP2006221919A (ja) | 2005-02-09 | 2006-08-24 | Uchihashi Estec Co Ltd | 基板型抵抗体付きヒューズ及び電池パック |
JP4682643B2 (ja) * | 2005-02-24 | 2011-05-11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保護回路及び保護方法 |
JP4241715B2 (ja) * | 2005-11-17 | 2009-03-18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電動工具用の電池パック |
CN101277009A (zh) * | 2007-03-30 | 2008-10-01 | 卢浩义 | 汽车电源电路及电器电子设备的半导体保护控制系统 |
CA2648972A1 (en) * | 2007-12-24 | 2009-06-24 | Yaron Mayer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electric cars and/or electric car batteries and/or improved infrastructures for recharging electric cars |
JP5454839B2 (ja) | 2008-04-30 | 2014-03-2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アンチヒューズ素子 |
JP5072796B2 (ja) * | 2008-05-23 | 2012-11-14 | ソニーケミカル&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保護素子及び二次電池装置 |
JP5301298B2 (ja) * | 2009-01-21 | 2013-09-25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保護素子 |
TWM385858U (en) * | 2010-02-12 | 2010-08-01 | Fu Da Tong Technology Co Ltd | Frequency conversion type wireless power supply and charging device |
JP2012129124A (ja) * | 2010-12-17 | 2012-07-05 | Nec Schott Components Corp | 回路保護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パック装置 |
TWI575832B (zh) * | 2011-12-19 | 2017-03-21 | Dexerials Corp | A protective element,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protective element, and a battery module in which a protective element is incorporated |
CN102623254A (zh) * | 2012-04-25 | 2012-08-01 | 东莞市贝特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片式保险丝的制造方法 |
-
2013
- 2013-09-06 JP JP2013184663A patent/JP6329741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9-03 CN CN201480048999.5A patent/CN105556776A/zh active Pending
- 2014-09-03 CN CN202010528871.6A patent/CN111725789A/zh active Pending
- 2014-09-03 KR KR1020167005814A patent/KR102307565B1/ko active Active
- 2014-09-03 WO PCT/JP2014/004536 patent/WO20150335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9-05 TW TW103130801A patent/TWI688181B/zh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38498B (zh) * | 2015-05-26 | 2018-10-11 | 陳葆萱 | Secondary battery pack and its protective componen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033563A1 (ja) | 2015-03-12 |
JP6329741B2 (ja) | 2018-05-23 |
JP2015053780A (ja) | 2015-03-19 |
CN111725789A (zh) | 2020-09-29 |
TWI688181B (zh) | 2020-03-11 |
CN105556776A (zh) | 2016-05-04 |
KR20160050025A (ko) | 2016-05-10 |
KR102307565B1 (ko) | 2021-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281274B2 (ja) | 保護素子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 |
TWI666840B (zh) | Protection element, protection circuit and battery circuit | |
TWI688181B (zh) | 保護電路 | |
JP6797565B2 (ja) | ヒューズ素子 | |
KR102202901B1 (ko) | 보호 소자 | |
TWI862568B (zh) | 保護元件及電池組 | |
WO2016017567A1 (ja) | 保護素子及び保護回路 | |
KR102218124B1 (ko) | 보호 소자 | |
KR102803374B1 (ko) | 보호 소자 및 배터리 팩 | |
KR102233539B1 (ko) | 단락 소자 및 단락 회로 | |
TWI648933B (zh) | 保護電路、電池電路、保護元件以及保護元件的驅動方法 | |
TWI744420B (zh) | 保護元件 | |
WO2022181652A1 (ja) | 保護素子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 |
TWI603360B (zh) | Protection components, battery modules | |
WO2015107633A1 (ja) | 保護素子、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