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5209A - 偏光片 - Google Patents
偏光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05209A TW201405209A TW101128345A TW101128345A TW201405209A TW 201405209 A TW201405209 A TW 201405209A TW 101128345 A TW101128345 A TW 101128345A TW 101128345 A TW101128345 A TW 101128345A TW 201405209 A TW201405209 A TW 20140520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parent conductive
- conductive layer
- polarizer
- layer
- electrodes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9000002041 carbon nanotub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29910021393 carbon nanotub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9000002238 carbon nanotube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SKRWFPLZQAAQSU-UHFFFAOYSA-N stibanylidynetin;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Sn].[Sb] SKRWFPLZQAAQSU-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20 van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2
- LEONUFNNVUYDNQ-UHFFFAOYSA-N vana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V] LEONUFNNVUYDNQ-UHFFFAOYSA-N 0.000 claims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11 Van der Waals for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6254 polymer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372 Polyvinyl alcoh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451 polyvinyl alcoh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LLLVZDVNHNWSDS-UHFFFAOYSA-N 4-methylidene-3,5-dioxabicyclo[5.2.2]undeca-1(9),7,10-triene-2,6-di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2=CC=C(C(=O)OC(=C)O1)C=C2)=O LLLVZDVNHNWSD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CYVEMRRCGMTRW-UHFFFAOYSA-N 7553-56-2 Chemical compound [I] ZCYVEMRRCGMTR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84 Cellulose tri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20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2r,3r,4s,5r,6s)-4,5-diacetyloxy-3-[(2s,3r,4s,5r,6r)-3,4,5-triacetyloxy-6-(acetyloxymethyl)oxan-2-yl]oxy-6-[(2r,3r,4s,5r,6s)-4,5,6-triacetyloxy-2-(acetyloxymethyl)oxan-3-yl]oxyoxan-2-yl]m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O([C@@H]1O[C@@H]([C@H]([C@H](OC(C)=O)[C@H]1OC(C)=O)O[C@H]1[C@@H]([C@@H](OC(C)=O)[C@H](OC(C)=O)[C@@H](COC(C)=O)O1)OC(C)=O)COC(=O)C)[C@@H]1[C@@H](COC(C)=O)O[C@@H](OC(C)=O)[C@H](OC(C)=O)[C@H]1OC(C)=O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KMWHNPPKABDZMJ-UHFFFAOYSA-N cyclobuten-1-yl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C=CC=2)=C1 KMWHNPPKABDZM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0 iod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30 iod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92 nano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50 poly-cycloolef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78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ILJSQTXMGCGYMG-UHFFFAOYSA-N triacet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O)CC(=O)CC(O)=O ILJSQTXMGCGYM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20/00—Nanooptics, e.g. quantum optics or photonic cryst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58—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compris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elements, e.g. wire grids, conductive p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功能偏光片,該偏光片包括一第一透明導電層、一第二透明導電層、一偏光層、複數個第一電極及複數個第二電極,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小的電阻,並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大的電阻或在第二方向絕緣;該第二透明導電層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大的電阻或在第一方向絕緣,並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小的電阻;該偏光層設置在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和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之間;該複數個第一電極相互間隔,沿該第二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與該第一透明導電層電連接;該複數個第二電極相互間隔,沿該第一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電連接。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偏光片,尤其涉及一種用於觸摸式液晶顯示屏中的偏光片。
液晶顯示因為低功耗、小型化及高品質的顯示效果,成為最佳的顯示方式之一。以TN(扭曲向列相)模式的液晶顯示屏為例,液晶顯示屏從下至上包括依次層疊的第一偏光片、薄膜電晶體面板、第一配向層、液晶層、第二配向層、公共電極層(如氧化銦錫層, ITO層)、上基板以及第二偏光片。該薄膜電晶體面板包括複數個對應圖元單元的圖元電極,該公共電極層包括一個或複數個對應圖元電極的公共電極。該第一偏光片與第二偏光片的偏光方向相互垂直。當圖元電極與公共電極上未施加電壓時,經第一偏光片起偏的偏振光的偏振角度被液晶分子旋轉90度,從而能透過第二偏光片,使液晶顯示屏呈通光狀態;當在圖元電極與公共電極上施加較高電壓時,液晶分子長軸方向沿電場方向排列,經第一偏光片起偏的偏振光方向經過液晶分子也不會改變,因此不能透過第二偏光片,使液晶顯示屏呈遮光狀態。當在圖元電極與公共電極上施加圖像驅動電壓時,液晶分子長軸方向根據驅動電壓呈一定角度傾斜於電場方向排列,經第一偏光片起偏的偏振光方向經過液晶分子有部分改變,因此有部分光線能夠透過第二偏光片,使液晶顯示屏顯示對應的圖像。
液晶顯示屏工作時有選擇地對不同圖元單元的對應的圖元電極與公共電極施加電壓,就可以顯示出不同的圖案。
先前的偏光層係通過透光性良好的高分子薄膜(如聚乙烯醇, PVA)吸附上二色性物質,使二色性物質擴散滲入高分子薄膜中,並通過拉伸該高分子薄膜得到。先前的偏光片除包括該偏光層外,還可進一步包括覆蓋在該偏光層兩側的保護層、黏結劑層及分離膜等可選擇結構。在液晶顯示屏的製造過程中,該第二偏光片被直接貼合在所述上基板的上表面。
近年來,伴隨著移動電話、觸摸導航系統、集成式電腦顯示器及互動電視等各種電子設備的高性能化和多樣化的發展,在液晶顯示屏的顯示面安裝透光性的觸摸屏的電子設備逐漸增加。然而,先前技術通常係將一完整的觸摸屏直接安裝在液晶顯示屏上,例如將觸摸屏直接貼合在液晶顯示屏的第二偏光片的上表面。然而,這種設置方式必然會增加電子設備的厚度,不利於電子設備的小型化和薄型化。並且在安裝過程中,該第二偏光片和觸摸屏分兩次進行組裝,增加了生產流程,不利於簡化生產工藝及降低生產成本。
有鑒於此,提供一種偏光片,該偏光片在偏光的同時兼具感測觸摸的功能,使採用該偏光片的液晶顯示屏無需再單獨設置觸摸屏即可實現感測觸摸實為必要。
一種偏光片,該偏光片具有觸控功能,該偏光片包括一第一透明導電層、一第二透明導電層、一偏光層、複數個第一電極以及複數個第二電極,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小的電阻,並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大的電阻或在第二方向絕緣;該第二透明導電層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大的電阻或在第一方向絕緣,並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小的電阻;該偏光層設置在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和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之間;該複數個第一電極相互間隔,沿該第二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與該第一透明導電層電連接;該複數個第二電極相互間隔,沿該第一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電連接。
一種偏光片,該偏光片具有觸控功能,該偏光片包括一偏光片本體、一第一透明導電層、一第二透明導電層、複數個第一電極以及複數個第二電極,該第一透明導電層設置在所述偏光片本體的一表面,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小的電阻,並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大的電阻或在第二方向絕緣,該第二透明導電層設置在所述偏光片本體的另一表面,該第二透明導電層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大的電阻或在第一方向絕緣,並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小的電阻,該複數個第一電極相互間隔,沿該第二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與該第一透明導電層電連接,該複數個第二電極相互間隔,沿該第一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電連接;所述第一透明導電層、第二透明導電層、複數個第一電極及複數個第二電極構成一觸控模組,該觸控模組的驅動方法包括:向該複數個第一電極輸入電訊號;讀取該複數個第二電極的感應電訊號;以及根據讀取的感應電訊號判斷觸摸點的位置。
相較於先前技術,所述偏光片集成設置有兩個用於感測觸摸的透明導電層,並將偏光層設置於該兩個透明導電層之間,以間隔該兩個透明導電層從而在該兩個透明導電層之間形成感應電容,使該偏光片在偏光的同時可以實現感測觸摸的功能,從而使觸摸式液晶屏在製造過程中集成度更高,具有較薄的厚度和簡單的結構,簡化了製造工藝,降低了製造成本,提高背光源的利用率,改善顯示品質。
以下將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方案的偏光片。
請參閱圖1-3,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偏光片100,該偏光片100適用於觸摸式液晶顯示屏,特別適於作為觸摸式液晶顯示屏的上偏光片(即所述第二偏光片)。該偏光片100具有偏光和感測觸摸的功能,包括一偏光層110、一第一透明導電層120、一第二透明導電層130、複數個第一電極122以及複數個第二電極132。該偏光層110設置在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和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之間,以間隔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和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從而在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和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之間形成感應電容,用於對觸摸點進行感測。該複數個第一電極122相互間隔,且與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電連接。該複數個第二電極132相互間隔,且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電連接。該複數個第一電極122和複數個第二電極132分別用於驅動和感測該偏光片100以對該偏光片100上的觸摸點進行感測。
該偏光層110為先前技術中的偏光片中起偏光作用的絕緣材料層,具體可以包括一高分子薄膜(如PVA)以及吸附並滲透於該高分子材料薄膜中的二色性物質。該二色性物質可以為碘系材料或染料材料。該二色性物質沿單一方向排列,使該偏光層110具有偏光性。
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以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可以分別與該偏光層110兩個相對的表面相貼合。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小的電阻,並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大的電阻或在第二方向絕緣。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大的電阻或在第一方向絕緣,並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小的電阻。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基本垂直。其中,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以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中的最小和最大電阻均僅與自身其他方向的電阻進行比較。該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均平行於該偏光層110表面。
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以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可均為矩形層狀結構,具有分別垂直於該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側邊。
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以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均為單向導電層或阻抗異向層。在本申請中,單向導電係指該導電層僅在一個方向上導電,而在其他方向,如在與該導電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絕緣。該單向導電層可以通過沿相同方向並排並間隔設置複數個導電線路實現。在本申請中,阻抗異向係指該導電層為連續結構,且具有一較高阻抗方向H及一較低阻抗方向D。該較高阻抗方向H與該較低阻抗方向D為不同方向,優選為基本垂直。該阻抗異向層在該較高阻抗方向H的電導率小於其他方向的電導率,在該較低阻抗方向D的電導率大於其他方向的電導率。該阻抗異向層可以通過分別沿該較高阻抗方向H及較低阻抗方向D設置多條導電性不同的導電條帶實現,也可以直接通過一定向的奈米碳管膜實現。
當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為阻抗異向層時,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的較高阻抗方向H為該第二方向,較低阻抗方向D為該第一方向。當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為阻抗異向層時,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的較高阻抗方向H為該第一方向,較低阻抗方向D為該第二方向。
當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為單向導電層時,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的導電方向為該第一方向。當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為單向導電層時,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的導電方向為該第二方向。
該複數個第一電極122沿第二方向排列成一行並相互間隔。優選地,該複數個第一電極122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的垂直於第一方向的側邊。該複數個第二電極132沿第一方向排列成一行並相互間隔。優選地,該複數個第二電極132設置於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04垂直於第二方向的側邊。該第一電極122及第二電極132可通過絲網印刷、濺射、蒸鍍或塗覆等方式分別形成在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以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臨近側邊的表面。
該偏光片100可進一步包括導電線路(圖未示),該導電線路用於將各第一電極122及第二電極132分別與外部電路電連接。該導電線路可以與該第一電極122及第二電極132一併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的周邊。
請參閱圖4,該偏光片100可進一步包括保護層140、黏結劑層150及分離膜160中的至少一層。該保護層140用於保護該偏光層110,並可進一步用於保護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該黏結劑層150用於將該偏光片100與液晶顯示屏的上基板相貼合。該分離膜160用於保護該黏結劑層150,在貼合時,該分離膜160能夠從該黏結劑層150表面揭下,從而暴露出該黏結劑層150。該保護層140的材料可以為三醋酸纖維素(TAC)、聚苯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苯丙環丁烯(BCB)、聚環烯烴等。該黏結劑層150的材料可以為壓敏膠、熱敏膠或光敏膠。
該偏光層110可以單獨或與該保護層140、黏結劑層150及分離膜160中的至少一層共同形成一偏光片本體,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可以分別設置於該偏光片本體的兩個表面,或插於該偏光片本體內部。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偏光片100包括兩個保護層140分別設置在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的表面,使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第二透明導電層130以及該偏光層110設置於該兩個保護層140之間。該黏結劑層150設置於臨近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的保護層140的表面,該分離膜160覆蓋於該黏結劑層150的表面。
請參閱圖5,在另一實施例中,該偏光片100包括兩個保護層140分別設置在該偏光層110的兩個表面,使該偏光層110設置於該兩個保護層140之間。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分別設置於該兩個保護層140的表面,使該兩個保護層140及該偏光層110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之間。該黏結劑層150設置於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的表面,該分離膜160覆蓋於該黏結劑層150的表面。
請參閱圖6,在又一實施例中,該偏光片100包括兩個保護層140分別設置在該偏光層110的表面,使該偏光層110設置於該兩個保護層140之間。該黏結劑層150設置於其中一保護層140的表面,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設置於另一保護層140的表面,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設置於該黏結劑層150的表面,使該兩個保護層140、該偏光層110及該黏結劑層150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之間。
下面將具體介紹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均包括定向的奈米碳管膜。在第一透明導電層120中,該定向的奈米碳管膜中的大多數奈米碳管基本沿第一方向延伸。在第二透明導電層130中,該定向的奈米碳管膜中的大多數奈米碳管基本沿第二方向延伸。
該定向的奈米碳管膜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或由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組成,該複數個奈米碳管基本沿相同方向定向延伸,從而使奈米碳管膜在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上具有遠大於其他方向的電導率。該定向的奈米碳管膜可通過從一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形成。所述從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形成的奈米碳管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且平行於該奈米碳管膜的表面。並且,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數奈米碳管中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向上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 (van der waal’s force)首尾相連,從而使該奈米碳管膜能夠實現自支撐。該從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獲得的奈米碳管膜具有較好的透明度。優選地,該奈米碳管膜為由奈米碳管組成的純奈米碳管膜,從而能夠提高透光度。
請參閱圖7,所述奈米碳管膜係由若干奈米碳管形成的自支撐結構。所述若干奈米碳管為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延伸。所述擇優取向係指在奈米碳管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而且,所述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於奈米碳管膜的表面。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多數奈米碳管係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數奈米碳管中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向上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當然,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存在少數隨機排列的奈米碳管,這些奈米碳管不會對奈米碳管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取向排列構成明顯影響。所述自支撐為奈米碳管膜不需要大面積的載體支撐,而只要相對兩邊提供支撐力即能整體上懸空而保持自身膜狀狀態,即將該奈米碳管膜置於(或固定於)間隔一定距離設置的兩個支撐體上時,位於兩個支撐體之間的奈米碳管膜能夠懸空保持自身膜狀狀態。所述自支撐主要通過奈米碳管膜中存在連續的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延伸排列的奈米碳管而實現。
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數奈米碳管,並非絕對的直線狀,可以適當的彎曲;或者並非完全按照延伸方向上排列,可以適當的偏離延伸方向。因此,不能排除奈米碳管膜的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數奈米碳管中並列的奈米碳管之間可能存在部分接觸。
請參閱圖8,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膜包括複數個連續且定向排列的奈米碳管片段143。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段143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每一奈米碳管片段143包括複數個相互平行的奈米碳管145,該複數個相互平行的奈米碳管145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結合。該奈米碳管片段143具有任意的長度、厚度、均勻性及形狀。該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145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該奈米碳管膜中奈米碳管間可以具有間隙,從而使該奈米碳管膜最厚處的厚度約為0.5奈米至100微米,優選為0.5奈米至10微米。
從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獲得所述奈米碳管膜的具體方法包括:(a)從一奈米碳管陣列中選定一奈米碳管片段143,本實施例優選為採用具有一定寬度的膠帶或黏性基條接觸該奈米碳管陣列以選定具有一定寬度的一奈米碳管片段143;(b)通過移動該拉伸工具,以一定速度拉取該選定的奈米碳管片段143,從而首尾相連的拉出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段143,進而形成一連續的奈米碳管膜。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相互並排使該奈米碳管片段143具有一定寬度。當該被選定的奈米碳管片段143在拉力作用下沿拉取方向逐漸脫離奈米碳管陣列的生長基底的同時,由於凡得瓦力作用,與該選定的奈米碳管片段143相鄰的其他奈米碳管片段143首尾相連地相繼地被拉出,從而形成一連續、均勻且具有一定寬度和擇優取向的奈米碳管膜。所述奈米碳管膜在拉伸方向具有最小的電阻抗,而在垂直於拉伸方向具有最大電阻抗,因而具備電阻抗異向性,即奈米碳管膜具有阻抗異向性,即,奈米碳管膜在兩個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阻抗性,以定義出一較低阻抗方向D(基本平行於奈米碳管延伸方向),以及一較高阻抗方向H(基本垂直於奈米碳管延伸方向),其中較低阻抗方向D和較高阻抗方向H可為垂直。奈米碳管膜可以為矩形,並具有四側邊。其中兩個相對的側邊與側邊平行於較高阻抗方向H,而另外兩個相對的側邊平行於較低阻抗方向D。由於具有阻抗異向性,該偏光片100可以實現對多點觸摸進行感測。該奈米碳管膜的阻抗異向性範圍,優選為該較高阻抗方向H與該較低阻抗方向D的比值大於等於50,優選為70~500。
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和/或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可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膜,沿相同方向相互層疊或並排設置,即層疊或並排設置的複數個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相同,故,上述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和/或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的長度和寬度不限,可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另外,該奈米碳管膜具有一理想的透光度,可見光透過率大於85%。
由於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及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中的奈米碳管為沿單一方向定向延伸,對入射光線具有偏光性能,因此該偏光層110的偏光方向優選為該第一方向或該第二方向。
所述第一透明導電層、第二透明導電層、複數個第一電極及複數個第二電極構成一觸控模組,該觸控模組的驅動方法包括:向該複數個第一電極輸入電訊號;讀取該複數個第二電極的感應電訊號;以及根據讀取的感應電訊號判斷觸摸點的位置。
由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為阻抗異向層,且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很好的導電性,將複數個第一電極122沿第二方向相互間隔地設置在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一側時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可看作形成複數個相互間隔並與第一方向平行的導電帶,該複數個導電帶與該複數個第一電極122分別導通。同理,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在第二方向上具有很好的導電性,該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可看作形成複數個相互間隔並與第二方向平行的導電帶,該複數個導電帶與該複數個第二電極132分別導通。因此,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可看作複數個正交鋪設的導電帶。由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120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30之間通過該偏光層110相互絕緣並間隔設置,在該偏光片100的厚度方向上相互重疊,從而在所述複數個導電帶相互交叉的複數個交叉位置處形成複數個電容。當手指等觸摸物靠近一個或複數個交叉位置時,該交叉位置的電容發生變化,通過外部電路可以檢測到該變化的電容,從而可以同時檢測到複數個觸摸位置的座標。具體地,該複數個電容可通過與該第一電極122及第二電極132電連接的外部電路進行充電(即驅動),並測量觸摸前後該電容值的變化(即感測)。該外部電路可具有一驅動電路及一感測電路,該驅動電路可以逐一或同時向各個第一電極122輸入同樣的脈衝波形或其他波形的電訊號。該感測電路可以讀取各個第二電極132的感應電訊號。通過比較該各個第二電極132的感應電訊號在觸摸前後電容變化值,找到變化最大的感應電訊號對應的第一電極122及第二電極132,即可得到該觸摸點的位置座標。
請參閱圖9-10,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偏光片200,該偏光片200包括一偏光層210、一第一透明導電層220、一第二透明導電層230、複數個第一電極222以及複數個第二電極。該偏光層210設置在該第一透明導電層220和該第二透明導電層230之間。該複數個第一電極相互間隔,且與該第一透明導電層220電連接。該複數個第二電極相互間隔,且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230電連接。
該第二實施例的偏光片200與第一實施例的偏光片100基本相同,其區別在於,該偏光片200進一步包括一透明硬質基底226,該第一透明導電層220設置在該透明硬質基底226與該偏光層210之間。該第一透明導電層220為形成在該透明硬質基底226表面的圖案化金屬氧化物層,該第一透明導電層220包括複數個相互間隔且沿第一方向設置的透明導電條帶224,該複數個第一電極222分別與該複數個透明導電條帶224一一對應連接。
具體地,該複數個透明導電條帶224的材料為ITO或氧化錫銻(ATO),優選為ITO。由於該金屬氧化物需要通過濺鍍等工藝形成在透明硬質基底226表面,才能得到較好的導電均勻性及透光度,以滿足感測觸摸的要求,因此當該偏光片200採用金屬氧化物作為該第一透明導電層220的材料時,該第一透明導電層220需要預先形成在透明硬質基底226表面,再將該具有第一透明導電層220的透明硬質基底226覆蓋該偏光層210。該透明硬質基底226的材料為絕緣材料,可以為玻璃或石英。另外,由於該金屬氧化物不具阻抗異向性,因此該第一透明導電層220可以通過設置複數個相互平行且間隔的透明導電條帶224實現僅沿第一方向的導通。該複數個透明導電條帶224的寬度及間距可依需要的感測觸摸的解析度設置,優選地,該複數個透明導電條帶224的間距可為10微米至500微米,每個透明導電條帶224的寬度可以為10微米至5毫米。由於該第二透導電層230中的奈米碳管基本沿第二方向延伸,因此該偏光層210的偏光方向優選為該第二方向。
該第二透明導電層230仍為定向的奈米碳管膜。該偏光層210、第二透明導電層230以及第二電極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相同。
在上述各實施例中,該第二透明導電層均優選為自支撐的奈米碳管膜,由於該奈米碳管膜具有自支撐性,可以單獨形成再通過後續貼附的方式貼附於偏光片100中需要的表面。與此相比較,由於傳統的ITO層需要通過蒸鍍和濺射工藝直接形成在需要的表面,導致對形成表面具有較高的要求,而先前的偏光片內部各層的表面則難以滿足要求,使ITO層難以整合在偏光片中。
本技術方案實施例將兩個用於感測觸摸的透明導電層集成設置在偏光片中,並將偏光層設置於該兩個透明導電層之間,使該偏光片在偏光的同時可以實現感測觸摸的功能,從而使觸摸式液晶屏在製造過程中集成度更高,具有較薄的厚度和簡單的結構,簡化了製造工藝,降低了製造成本,提高背光源的利用率,改善顯示品質。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習知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200...偏光片
110,210...偏光層
120,220...第一透明導電層
122,222...第一電極
130,230...第二透明導電層
132...第二電極
140...保護層
150...黏結劑層
160...分離膜
224...透明導電條帶
226...透明硬質基底
圖1係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偏光片的側視示意圖。
圖2係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偏光片的第一透明導電層的俯視示意圖。
圖3係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偏光片的第二透明導電層的俯視示意圖。
圖4係本技術方案一個實施例偏光片的側視示意圖。
圖5係本技術方案另一個實施例偏光片的側視示意圖。
圖6係本技術方案又一個實施例偏光片的側視示意圖。
圖7係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偏光片中奈米碳管膜的掃描電鏡照片。
圖8係圖7的奈米碳管膜中奈米碳管片段的結構示意圖。
圖9係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偏光片的側視示意圖。
圖10係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偏光片的第一透明導電層的俯視示意圖。
100...偏光片
110...偏光層
120...第一透明導電層
130...第二透明導電層
Claims (18)
- 一種偏光片,該偏光片具有觸控功能,該偏光片包括:
一第一透明導電層,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小的電阻,並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大的電阻或在第二方向絕緣;
一第二透明導電層,該第二透明導電層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大的電阻或在第一方向絕緣,並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小的電阻;
一偏光層,該偏光層設置在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和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之間;
複數個第一電極,該複數個第一電極相互間隔,沿該第二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與該第一透明導電層電連接;以及
複數個第二電極,該複數個第二電極相互間隔,沿該第一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電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基本垂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該複數個第一電極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的基本垂直於第一方向的側邊,該複數個第二電極設置於該第二透明導電層的基本垂直於第二方向的側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及第二透明導電層均為阻抗異向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及第二透明導電層分別為奈米碳管膜,該第一透明導電層的奈米碳管膜中的大多數奈米碳管基本沿該第一方向延伸,該第二透明導電層的奈米碳管膜中的大多數奈米碳管基本沿該第二方向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中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向上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中的該大多數奈米碳管基本平行於該偏光層的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為自支撐結構,直接貼附於該偏光層的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該偏光層的偏光方向為該第一方向或該第二方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該第一透明導電層為單向導電層,該第二透明導電層為阻抗異向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包括複數個相互間隔且沿第一方向設置的透明導電條帶,該複數個第一電極一一對應連接該複數個透明導電條帶的末端,該第二透明導電層為奈米碳管膜,該第二透明導電層的奈米碳管膜中的大多數奈米碳管基本沿第二方向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中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向上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該偏光層的偏光方向為該第二方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該偏光片進一步包括一透明硬質基底,該第一透明導電層設置在該透明硬質基底與該偏光層之間,該透明導電條帶的材料為氧化銦錫或氧化錫銻。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該偏光片進一步包括兩個保護層,該第一透明導電層、第二透明導電層以及該偏光層設置於該兩個保護層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該偏光片進一步包括兩個保護層,該偏光層設置於該兩個保護層之間,該兩個保護層及該偏光層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及第二透明導電層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偏光片,其中,該偏光片進一步包括兩個保護層及一黏結劑層,該偏光層設置於該兩個保護層之間,該黏結劑層設置於一保護層的表面,該第一透明導電層設置於另一保護層的表面,該兩個保護層、該偏光層及該黏結劑層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及第二透明導電層之間。
- 一種偏光片,該偏光片具有觸控功能,該偏光片包括:
一偏光片本體;
一第一透明導電層設置在所述偏光片本體的一表面,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小的電阻,並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大的電阻或在第二方向絕緣;
一第二透明導電層設置在所述偏光片本體的另一表面,該第二透明導電層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大的電阻或在第一方向絕緣,並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小的電阻;
複數個第一電極,該複數個第一電極相互間隔,沿該第二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與該第一透明導電層電連接;以及
複數個第二電極,該複數個第二電極相互間隔,沿該第一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電連接;
所述第一透明導電層、第二透明導電層、複數個第一電極及複數個第二電極構成一觸控模組,該觸控模組的驅動方法包括:向該複數個第一電極輸入電訊號;
從該複數個第二電極讀取相應的感應電訊號;以及根據讀取的感應電訊號判斷該偏光片被觸摸的一觸摸點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55118.XA CN103576370A (zh) | 2012-07-23 | 2012-07-23 | 偏光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05209A true TW201405209A (zh) | 2014-02-01 |
Family
ID=49946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28345A TW201405209A (zh) | 2012-07-23 | 2012-08-06 | 偏光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82461B2 (zh) |
CN (1) | CN103576370A (zh) |
TW (1) | TW201405209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76372A (zh) * | 2012-07-23 | 2014-02-12 | 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 | 液晶面板 |
US9087777B2 (en) * | 2013-03-14 | 2015-07-21 | United Test And Assembly Center Ltd. | Semiconductor packages and methods of packag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US20140262443A1 (en) * | 2013-03-14 | 2014-09-18 |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Hybrid patterned nanostructure transparent conductors |
KR101996658B1 (ko) * | 2013-06-19 | 2019-07-04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와 이의 구동방법 |
CN104237994A (zh) * | 2014-08-22 | 2014-12-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偏光片及触控模组 |
CN104635292B (zh) * | 2015-03-13 | 2017-06-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偏振光片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屏 |
CN104898327B (zh) | 2015-06-30 | 2019-01-22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屏、复合基板及制作方法 |
CN104932149B (zh) * | 2015-06-30 | 2018-02-27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屏、复合基板及制作方法 |
CN104898328B (zh) | 2015-06-30 | 2019-04-09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区域化偏光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液晶显示面板 |
WO2017038927A1 (ja) * | 2015-09-03 | 2017-03-0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
US10546985B2 (en) * | 2017-03-28 | 2020-01-28 | Nanosys, Inc. |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light output of microLED devices using quantum dots |
CN113376728A (zh) * | 2021-07-04 | 2021-09-10 | 北京载诚科技有限公司 | 偏光片、触控式液晶面板及触控式液晶显示模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09369B2 (ja) * | 2006-10-12 | 2014-02-05 | カンブリオス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 ナノワイヤベースの透明導電体およびその適用 |
US9697763B2 (en) * | 2007-02-07 | 2017-07-04 | Meisner Consulting Inc. | Displays including addressible trace structures |
US8587559B2 (en) * | 2007-09-28 | 2013-11-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ultipoint nanostructure-film touch screen |
US20100097344A1 (en) | 2008-10-16 | 2010-04-22 | Tpo Displays Corp. |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a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
JP5940809B2 (ja) * | 2008-12-30 | 2016-06-29 |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 ナノ構造化物品及びナノ構造化物品の作製方法 |
TWI379226B (en) * | 2009-03-13 | 2012-12-11 |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integrated capacitive touch device |
TWI400516B (zh) | 2009-04-23 | 2013-07-01 | Prime View Int Co Ltd | 觸控式顯示面板 |
JP4626721B1 (ja) * | 2009-09-02 | 2011-02-0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透明導電性電極、タッチパネル、情報入力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TWI436257B (zh) | 2010-03-09 | 2014-05-01 | Innolux Corp | 表面電容式觸控面板及其顯示裝置與電子裝置及驅動方法 |
CN101825796B (zh) * | 2010-05-19 | 2012-06-13 |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触摸式液晶屏 |
TWI481923B (zh) * | 2010-06-24 | 2015-04-21 |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 | 觸摸式液晶顯示器 |
TWI442276B (zh) | 2010-11-26 | 2014-06-21 | Innolux Corp | 觸摸屏 |
KR20120058887A (ko) * | 2010-11-30 | 2012-06-08 |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 편광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CN202929329U (zh) * | 2012-07-23 | 2013-05-08 | 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 | 偏光片 |
-
2012
- 2012-07-23 CN CN201210255118.XA patent/CN103576370A/zh active Pending
- 2012-08-06 TW TW101128345A patent/TW201405209A/zh unknown
- 2012-12-29 US US13/730,884 patent/US8982461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982461B2 (en) | 2015-03-17 |
US20140022638A1 (en) | 2014-01-23 |
CN103576370A (zh) | 2014-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405209A (zh) | 偏光片 | |
US8416351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creen | |
CN101625465B (zh) | 触摸式液晶显示屏 | |
US20140022465A1 (en) | Color filter substrat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 |
CN101625466B (zh) | 触摸式液晶显示屏 | |
CN101620327A (zh) | 触摸式液晶显示屏 | |
TWI486669B (zh) | 具有觸控功能的液晶模組 | |
TWI481923B (zh) | 觸摸式液晶顯示器 | |
TW201405208A (zh) | 偏光片 | |
CN202929329U (zh) | 偏光片 | |
CN202929323U (zh) | 具有触控功能的液晶模组 | |
TWI486675B (zh) | 具有觸控功能的液晶模組的製備方法 | |
TW201405200A (zh) | 液晶面板 | |
TWI489173B (zh) | 具有觸控功能的液晶模組的製備方法 | |
TWI486682B (zh) | 具有觸控功能的液晶模組 | |
TW201405210A (zh) | 液晶面板 | |
TWI539202B (zh) | 觸摸式液晶屏 | |
TWI465796B (zh) | 觸摸屏面板 | |
TWI416210B (zh) | 觸摸式液晶顯示屏 | |
CN202929328U (zh) | 偏光片 | |
CN203588219U (zh) | 触控显示器 | |
TWI427366B (zh) | 觸摸式液晶屏 | |
WO2017037583A1 (ja) | 表示装置 | |
CN102981655A (zh) | 触摸屏面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