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4246A - 立體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立體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44246A TW201344246A TW101114789A TW101114789A TW201344246A TW 201344246 A TW201344246 A TW 201344246A TW 101114789 A TW101114789 A TW 101114789A TW 101114789 A TW101114789 A TW 101114789A TW 201344246 A TW201344246 A TW 20134424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ixel
- light
- display panel
- region
- pixel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02B30/3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involving active parallax barri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45—Subdivided pixels, e.g. for grey scale or redundanc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種立體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面板以及一遮光元件。顯示面板具有至少二個子畫素區,每一子畫素區中設置至少一第一畫素電極以定義出至少一第一子區。可遮光元件位於子畫素區前方,其中各第一畫素電極具有被可切換式遮光元件遮蓋的一第一可遮蓋區與未被可遮光元件遮蓋的一第一不遮蓋區。第一可遮蓋區相對第一不遮蓋區鄰近於掃描線。當使用者觀看立體顯示裝置時,使用者的雙眼連線定義出一水平方向,則各子畫素區在交錯於水平方向的一預定方向的長度總和為A,而第一可遮蓋區在預定方向上的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1.61%至47.9%。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應用於立體顯示技術的顯示裝置。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達,人們對於物質生活以及精神層面的享受一向都只有增加而從未減少。以精神層面而言,在這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人們希望能夠藉由立體顯示裝置來實現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達到身歷其境的效果;因此,如何使立體顯示裝置呈現理想的立體圖像或影像,便成為現今立體顯示器技術極欲達到的目標。
根據人眼的視覺特性,當左眼與右眼分別觀看相同的影像內容但是具有不同視差(parallax)的二影像時,人眼會觀察到立體影像。目前發展出來的立體影像顯示技術中,多是在顯示面板與使用者之間設置一光學元件,利用光學元件來控制觀賞者左眼與右眼所接收到的影像。當顯示面板顯示的畫面資訊同時包含了左眼影像資訊以及右眼影像資訊時,就可能發生左眼接收到右眼影像資訊或是右眼接收到左眼影像資訊而產生所謂的交互干擾(cross-talk)現象。此時,使用者觀看的立體影像品質並不理想。
本發明提供一種立體顯示裝置,具有理想的顯示效果。
本發明提出一種立體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面板以及一遮光元件。顯示面板具有至少二個子畫素區,每一子畫素區中設置至少一第一畫素電極以定義出至少一第一子區,其中第一畫素電極藉由至少一第一主動元件連接至至少一資料線且第一主動元件由至少一掃描線所驅動。可遮光元件位於子畫素區前方,其中各第一畫素電極具有被可切換式遮光元件遮蓋的一第一可遮蓋區與未被可遮光元件遮蓋的一第一不遮蓋區。第一可遮蓋區相對第一不遮蓋區鄰近於掃描線。當使用者觀看立體顯示裝置時,使用者的雙眼連線定義出一水平方向,則各子畫素區在交錯於水平方向的一方向的長度總和為A,而第一可遮蓋區在該預定方向上的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1.61%至47.9%。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可遮光元件為一遮光矩陣結構,以遮蔽掃描線、資料線、各第一畫素電極的第一可遮蓋區,且遮光矩陣結構定義的開口暴露出各第一畫素電極的第一不遮蓋區。顯示面板例如具有一對基板,遮光矩陣結構設置於顯示面板內之對基板其中一者的內表面上。或是,顯示面板可以具有一對基板,遮光矩陣結構設置於顯示面板的該對基板其中一者的外表面上,且遮光矩陣結構上方更覆蓋有一透明基板。此時,顯示面板的此對基板其中一者的外表面與遮光矩陣結構之間更設置有另一透明基板。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立體顯示裝置更包括一透明基板以及一非自發光電驅動層,其中透明基板位於顯示面板前而非自發光電驅動層位於顯示面板以及透明基板之間,並且可遮光元件為一透明導電層,用以驅動非自發光電驅動層來使得光線通過或不通過。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立體顯示裝置更包含一對透明基板以及一非自發光電驅動層,其中對透明基板設置於顯示面板前方,對透明基板之間夾設有非自發光電驅動層,而可遮光元件設置於對透明基板之間,並且可遮光元件為一透明導電層,用以驅動非自發光電驅動層來使得光線通過或不通過。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顯示面板具有的一顯示介質包括垂直配向式液晶材料。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各畫素結構更包括至少一第二畫素電極,設置於各子畫素區中以在第一子區外定義出一第二子區。第二畫素電極具有被可遮光元件遮蓋的一第二可遮蓋區與未被可遮光元件遮蓋的一第二不遮蓋區,而第二不遮蓋區相對第二可遮蓋區鄰近於第一畫素電極的第一不遮蓋區。顯示面板中各畫素結構的第二畫素電極可以連接於至少一第二主動元件,而第一主動元件與第二主動元件分別連接於不同的或是相同的資料線。
在一實施例中,顯示面板的解析度由92ppi(pixel per inch)至65ppi時,第一可遮蓋區在預定方向的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1.61%至9.27%,並且第二可遮蓋區在預定方向的長度C所佔的長度百分比(C/A)×100%實質上由3.21%至18.53%。
另外,顯示面板的解析度由65ppi(pixel per inch)至27.5ppi時,第一可遮蓋區在預定方向的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4.43%至15.97%。,並且第二可遮蓋區在預定方向的長度C所佔的長度百分比(C/A)×100%實質上由8.87%至31.93%。
或是,顯示面板的解析度由47ppi(pixel per inch)至16ppi時,第一可遮蓋區在預定方向的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2.16%至10.45%,並且第二可遮蓋區在預定方向的長度C所佔的長度百分比(C/A)×100%實質上由4.33%至20.90%。
在另一實施例中,顯示面板的解析度由23ppi(pixel per inch)至10ppi時,第一可遮蓋區在預定方向的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3.56%至8.38%,並且第二可遮蓋區在預定方向的長度C所佔的長度百分比(C/A)×100%實質上由7.13%至16.75%。
基於上述,本發明將可遮光元件設置於立體顯示裝置中以遮蔽住畫素電極的一部分面積。藉由可遮光元件的遮蔽,可以有效地改善立體顯示裝置的立體顯示效果。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繪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立體顯示裝置10包括有顯示面板100以及可遮光元件200,其中顯示面板100與可遮光元件200彼此疊置在一起。顯示面板100例如包括由多條掃描線110、多條資料線120、多個主動元件130以及多個畫素電極140所構成的畫素陣列以及藉由畫素陣列所驅動的顯示介質(未繪示)。在此,圖1繪示著使用者觀看立體顯示裝置10時,各構件的相對位置,而非立體顯示裝置10的上視圖。也就是說,圖1將各個構件繪示出來而沒有表示出各構間之堆疊順序,藉以說明各構件的配置位置。另外,為了圖面的清晰,圖1將顯示介質省略而未繪示。
一般而言,各主動元件130是由對應的掃描線110所驅動並且連接至資料線120與畫素電極140。當主動元件130開啟時,資料線120上所傳遞的訊號可以透過主動元件130以傳送至畫素電極140。此處雖繪示一個主動元件140由一條掃描線110驅動並且連接至一條資料線120以及一個畫素電極140,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也就是說,掃描線110、資料線120、主動元件130以及畫素電極140的數量可以視不同的需求而有所調整。
在本實施例中,多條掃描線110與多條資料線120相互交錯以定義出多個子畫素區102。每一個子畫素區102例如用來顯示單一色彩的畫面資訊。換言之,每個子畫素區102的邊界都是由掃描線110與資料線120定義的。另外,各個畫素電極140位於其中一個子畫素區102中以在單一個子畫素區102內定義出一個子區1022。
使用者觀看立體顯示裝置10時,顯示面板100可以同時讓不同的子畫素區102(例如:不同列或行的子畫素區)分別顯示左眼影像資訊以及右眼影像資訊讓使用者的左眼與右眼接收。也就是說,使用者的雙眼連線若定義為水平方向H,則立體顯示裝置10中,在交錯方向V上相鄰近的兩個子畫素區102會分別顯示不同影像資訊。較佳地,交錯方向V為實質上垂直於水平方向H之垂直方向,但不限於此。在本實施例中,可遮光元件200即是設置於在交錯方向(例如:垂直方向)V上相鄰近的兩個子畫素區102之間,且可遮光元件200可提供遮擋光線的功能,藉以讓立體顯示裝置10具有理想的立體影像顯示效果。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各畫素電極140具有被可切換式遮光元件200遮蓋的一可遮蓋區142與未被可遮光元件200遮蓋的一不遮蓋區144。此時,各子畫素區102在交錯方向(例如:垂直方向)V的長度總和A與可遮蓋區142在交錯方向(例如:垂直方向)V上的長度B之間的關係例如是使得長度B所佔長度總和A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1.61%至47.9%。如此一來,可遮蓋區142提供遮擋光線的功能時,左眼影像資訊的顯示光線不會被使用者的右眼接收到或是右眼影像資訊的顯示光線不會被使用者的左眼接收到,而可以避免立體顯示技術中所謂的交互干擾現象。
舉例來說,為了讓顯示面板100中不同列子畫素區102顯示的影像資訊分別傳遞至使用者的左眼與右眼,立體顯示裝置10會設有諸如是視差屏障片、相位延遲片、可切換式屏障片或是可切換式透鏡等的光學元件於使用者與顯示面板100之間。光學元件可以具有對應於不同列子畫素區102而分布的左眼區域以及右眼區域以讓左眼影像資訊與右眼影像資訊通過對應的區域而分別傳遞至使用者的左眼與右眼。假設其中一個子畫素區102所顯示的畫面資訊是要傳遞至使用者的左眼,則此一子畫素區102的顯示光線應該要由光學元件的左眼區域射出才會被使用者的左眼看到。在沒有可遮光元件200的情形下,此一子畫素區102的顯示光線可以斜向射出而經過右眼區域。此時,此一子畫素區102所顯示的畫面資訊會被使用者的右眼看到,因此發生了交互干擾的現象。在本實施例中,畫素電極140被可遮光元件200遮蓋的可遮蓋區142在整體子畫素區102佔有一定比例。因此在可遮光元件200提供遮擋光線的功能時,可遮光元件200可以遮擋斜向射出的顯示光線而有效地避免了交互干擾的現象。
在本實施例中,長度B所佔長度總和A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1.61%至47.9%可以有效避免交互干擾的現象。不過,在顯示面板100的顯示解析度改變的同時,長度B所佔長度總和A的長度百分比可以有所更動。也就是說,上述數值實質上可以視立體顯示裝置10的設計而有所調整。另外,第一可遮蓋區142相對第一不遮蓋區144鄰近於畫素電極140自身所對應的掃描線110。所以,可遮光元件200的面積可以視為由掃描線110所在位置向外延伸而佈局的。此時,可遮光元件200除了遮蔽住畫素電極140的局部面積之外,也遮蔽住掃描線110,這樣的設計有利於提高立體顯示裝置10在佈局設計上的彈性。例如,未被遮蓋的區域中各元件的面積佈局可以容易更動與調整,不需受到掃描線110等元件的存在而有所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圖1僅示意性地繪示立體顯示裝置10的部分構件。實際上,立體顯示裝置10的顯示面板100還可以包括有顯示介質、封裝顯示介質以及承載主動元件陣列用的基板以及驅動電路等等構件。另外,可遮光元件200也可以藉由許多方式來實現。因此,以下將示例性地舉例說明立體顯示裝置10的局部剖面設計,不過以下僅為示範性的說明,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圖2繪示為本發明立體顯示裝置的剖面設計的第一實施例。請參照圖2,立體顯示裝置10A包括有顯示面板100A、可遮光元件200A以及光學元件12A。光學元件12A配置於顯示面板100A前方,其例如是視差屏障片、可切換式視差屏障片、相位延遲片或是可切換式相位延遲片等,以讓顯示面板100A的顯示光線對應地被使用者的左眼或是右眼接收。也就是說,顯示面板100A中交叉分佈的左、右眼影像畫素會同時顯示,再藉由顯示器面板100A前方的光學元件12A,例如:視差屏障片限制光的行進路線。如此,觀賞者位置在左、右眼影像畫素的光線集中之設定區域可以獲得立體視覺感受。不過,若觀賞者位置在於非設定區域即會有明顯的畫面干涉(Crosstalk)。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00A包括有一對基板152A、154A、顯示介質156A以及畫素陣列層158A。畫素陣列層158A配置於基板152A上並實質上包括圖1所繪示的掃描線110、資料線120、主動元件130以及畫素電極140。顯示介質156A封裝於基板152A與基板154A之間。在一實施例中,顯示介質156A的材質可以是自發光材料(例如:有機發光材料、無機發光材料、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的組合)、非自發光材料(例如:液晶材料、電泳材料、電濕潤材料、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是其他可以造成顯示光線具有不同亮度的材料、或上述至少一種材料之組合。在此,畫素陣列層158A在圖2中雖繪示於基板152A的內表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畫素陣列層158A可以配置於基板154A的內表面。
另外,可遮光元件200A在本實施例中是設置於基板154A內表面。此時,可遮光元件200A是內建於顯示面板100A的不透光結構物,同時當作一般顯示面板的遮光元件以及立體顯示裝置的可遮光元件功能。也就是說,可遮光元件200A在本實施例中是一種固定的遮光元件,其可以利用已知的遮光材料來製作。本實施例雖將可遮光元件200A與畫素陣列層158A分別繪示於不同的基板152A、154A上,但在其他實施例中可遮光元件200A可以選擇性地整合於畫素陣列層158A中。也就是說,可遮光元件200A可以設置於基板152A內表面上。必需說明的是,此處所謂之一般顯示面板所具有的遮光元件,不足以當作立體顯示裝置的可遮光元件。因為,一般顯示面板的遮光元件只遮蔽資料線、掃描線與主動元件所在的區域,此些遮光元件所遮蔽在(垂直)交錯方向V上的畫素電極比值總和小於1%而不適合於立體顯示裝置中所述的可遮光元件用途。
另外,由圖1與圖2可知,畫素陣列層152A可以定義出多個子畫素區102並且位於子畫素區102中的畫素電極140可以定義出來對應的子區1022。可遮光元件200A可以遮蓋住畫素電極140特定的面積而將可遮蓋區142以及不遮蓋區144定義出來,不過可遮光元件200A實質上還可以進一步遮蓋住掃描線110、資料線120與主動元件130。如此一來,顯示面板100A內不需額外設置遮光結構來遮擋不要被使用者所觀看到的元件。
圖3繪示為本發明立體顯示裝置的剖面設計的第二實施例。請參照圖3,立體顯示裝置10B包括有顯示面板100B、可遮光元件200B、以及一透明基板300。透明基板300設置於顯示面板200B前方。另外,可遮光元件200B設置於基板154B外表面與透明基板300之間。透明基板300與可遮光元件200B可以構成例如:如圖2所述的光學元件12A,例如視差屏障片,以讓顯示面板100B的顯示光線藉由可遮光元件200B的遮擋作用對應地被使用者的左眼或是右眼接收。也就是說,顯示面板100B中交叉分佈的左、右眼影像畫素會同時顯示,再藉由顯示器面板100B前方之本實施例所述由透明基板300與可遮光元件200B所構成的光學元件,例如:視差屏障片限制光的行進路線。如此,觀賞者位置在左、右眼影像畫素的光線集中之設定區域即達到立體視覺感受。不過,若觀賞者位置在於非設定區域就會有明顯的畫面干涉(Crosstalk)。
顯示面板100B包括有一對基板152B、154B、顯示介質156B、畫素陣列層158B以及一遮光矩陣結構160。畫素陣列層158B配置於基板152B上並實質上包括圖1所繪示的掃描線110、資料線120、主動元件130以及畫素電極140。顯示介質156B封裝於基板152B與基板154B之間。遮光矩陣結構160例如是設置於基板154B內表面。於其它實施例中,遮光矩陣結構160是設置於基板152B內表面。相似於前述實施例,顯示介質156B的材質可以是自發光材料(例如:有機發光材料、無機發光材料、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的組合)、非自發光材料(例如:液晶材料、電泳材料、電濕潤材料、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是其他可以造成顯示光線具有不同亮度的材料、或上述至少一種材料之組合。圖3雖將遮光矩陣結構160繪示於基板154B的內表面,但遮光矩陣結構160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整合於畫素陣列層156B內,因此本發明不特別地侷限遮光矩陣結構160的實現方式。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00B內部設置的遮光矩陣結構160不同於可遮光元件200B,其中遮光矩陣結構160的遮蓋面積例如小於可遮光元件200B的遮蓋面積。在畫素陣列層158B具有圖1所繪示的構件設計時,遮光矩陣結構160例如是遮蓋了掃描線110、資料線120以及主動元件130所在面積,而暴露出畫素電極140所在面積。此時,畫素電極140的可遮蓋區域142是由可遮光元件200B所遮蓋的,而不被遮光矩陣結構160遮蓋。
本實施例可以將可遮光元件200B製作於透明基板300上,並藉由貼附的方式將透明基板300與顯示面板100B貼合在一起。可遮光元件200B是以外貼的方式配置於顯示面板100B外表面上,因此可遮光元件200B的設置不影響顯示面板10B的設計。或者是,於其它實施例中,將可遮光元件200B製作於透明基板154B的外表面上,並藉由貼附的方式將透明基板300與顯示面板100B貼合在一起。顯示面板100B可以具備至少兩種的應用方式,其一為搭配可遮光元件200B,其二為不搭配可遮光元件200B。在顯示面板100B搭配有可遮光元件200B的情形下,立體影像的交互干擾現象可以獲得改善。另外,在顯示面板100B前方不設置可遮光元件200B的情形下,顯示面板100B可以具有理想的顯示開口率,但不具備立體影像效果。使用者與設計者可以依照不同的需求而選擇採用何種應用方式。
圖4繪示為本發明立體顯示裝置的剖面設計的第三實施例。請參照圖4,立體顯示裝置10C包括有顯示面板100C、可遮光元件200C以及一對透明基板300、400。基板300與400設置於顯示面板200C前方。另外,可遮光元件200C設置於透明基板300與400之間。此時,一對透明基板300、400與夾於兩基板300與400之間的可遮光元件200C可以構成如圖2所述的光學元件12A,例如:視差屏障片,以讓顯示面板100C的顯示光線透過可遮光元件200C的遮擋作用對應地被使用者的左眼或是右眼接收。也就是說,顯示面板100C中交叉分佈的左、右眼影像畫素會同時顯示,再藉由顯示器面板100C前方之本實施例本實施例所述由一對透明基板300、400與夾於兩基板300與400之間的可遮光元件200C所構成的光學元件,例如:視差屏障片限制光的行進路線。如此,觀賞者位於左、右眼影像畫素的光線集中之設定區域即可達到立體視覺感受。不過,若觀賞者位於非設定區域就會有明顯的畫面干涉(Crosstalk)。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00C包括有一對基板152C、154C、顯示介質156C、畫素陣列層158C以及一遮光矩陣結構160。畫素陣列層158C配置於基板152C上並實質上包括圖1所繪示的掃描線110、資料線120、主動元件130以及畫素電極140。顯示介質156C封裝於基板152C與基板154C之間。遮光矩陣結構160例如是設置於基板154C內表面。在此,畫素陣列層158C僅示意性地表示出來,而實質上畫素陣列層158C的各元件可以參照圖1及其相關說明。並且,相似於前述實施例,顯示介質156C的材質可以是自發光材料(例如:有機發光材料、無機發光材料、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的組合)、非自發光材料(例如:液晶材料、電泳材料、電濕潤材料、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是其他可以造成顯示光線具有不同亮度的材料、或上述至少一種材料之組合。
顯示面板100C內部設置的遮光矩陣結構160不同於可遮光元件200C,其中遮光矩陣結構160的遮蓋面積例如小於可遮光元件200C的遮蓋面積。也就是說,可遮光元件200C與遮光矩陣結構160預定要提供遮蓋的效果並不相同。另外,可遮光元件200C可以是外貼於顯示面板100C外表面的構件,且本實施例是將可遮光元件200C製作於一對透明基板300與400之間。因此,顯示面板100C,纇似於前述的顯示面板100B,可以具備至少兩種的應用方式,其一為搭配可遮光元件200C,其二為不搭配可遮光元件200C。
圖5繪示為本發明立體顯示裝置的剖面設計的第四實施例。請參照圖5,立體顯示裝置10D包括顯示面板100D、可遮光元件200D、透明基板300以及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non-self illumination electrically-driven layer),其中透明基板300位於顯示面板100D前而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位於顯示面板100D以及透明基板300之間。非自發光材料包含液晶材料、電泳材料、電濕潤材料、或其它合適的材料。與前述實施例相似地,顯示面板100D可以包括有一對基板152D、154D、顯示介質156D、畫素陣列層158D以及一遮光矩陣結構160,其中畫素陣列層158D可以包括圖1所繪示的掃描線110、資料線120、主動元件130以及畫素電極140。遮光矩陣結構160則是設置於顯示面板100D內部以遮蓋掃描線110、資料線120與主動元件130的不透光結構。本實施例是以遮光矩陣結構160設置於基板154D的內表面上為範例。於其它實施例中,遮光矩陣結構160可選擇性設置於基板152D內表面上。
在本實施例中,可遮光元件200D例如是設置於透明基板300與顯示面板100D之間的透明導電層,用以驅動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來使得光線通過或不通過或者是用以驅動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來使得光線折射至觀察者的左或右眼。本實施例是以可遮光元件200D設置於基板300的內表面上為範例。於其它實施例中,可遮光元件200D可選擇性設置於基板154D外表面上。透過可遮光元件200D的驅動,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可以提供不同的光學效果使得立體顯示裝置10D進行多種顯示模式,例如立體顯示模式以及平面顯示模式。在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的材質例如:為液晶材料時,可遮光元件200D與非自發光驅動層500所提供的功能可以視為切換式的相位延遲片、可切換式視差屏障片或視為可切換透鏡。
具體而言,可遮光元件200D例如是包括電極202以及電極204。電極202的面積例如對應於圖1之可遮蓋區142,而電極204的面積例如對應於圖1之不遮蓋區144。本發明分別是以一個電極202以及一個電極204設置於基板300內表面上或基板154D外表面上為範例,以提供水平電場驅動非自發光驅動層500。於其它較佳實施例中,電極202以及電極204分別為二個,其中一個電極202與其中一個電極204設置於基板300內表面上而另一個電極202與另一個電極204設置於基板154D外表面上,以提供垂直電場驅動非自發光驅動層500。當立體顯示裝置10D進行立體顯示時,電極204可以驅動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使得對應區域的顯示光線傳遞給使用者的左眼或是右眼。也就是說,電極204可理解為切換式的相位延遲片中定義出左眼區域以及右眼區域的構件。同時,電極202可以驅動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而持續地在立體顯示模式下呈現不透光的狀態,以提供所需的遮光作用。
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在可遮光元件200D的驅動下可以具備至少透光與不透光兩種狀態。所以,本實施例的可遮光元件200D可以選擇性地讓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提供遮光作用以及不提供遮光作用。在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不提供遮光效果時,立體顯示裝置10D可以具有相對較大的顯示開口率。在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提供遮光效果時,立體顯示裝置10D可以具有相對較小的顯示開口率,不過這樣的設計可有效降低立體影像交互干擾的情形。使用者可以視其需求而決定使用哪一種方式來讓立體顯示裝置10D顯示影像。
另外,圖6繪示為本發明立體顯示裝置的剖面設計的第五實施例。請參照圖6,立體顯示裝置10E實質上類似於圖5所繪示的立體顯示裝置10D,其中兩者之差異主要立體顯示裝置10E使用一對透明基板300與400來封裝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也就是說,顯示面板100D前方可以設置一對透明基板300與400,且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可以封裝於透明基板300與400之間。此時,透明基板300、透明基板400、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以及可遮光元件200D可以視為一個獨立的可切換式相位延遲面板、可切換式視差屏障面板或為可切換式透鏡,而立體顯示裝置10E即是以顯示面板100D與例如:獨立的可切換式相位延遲面板彼此貼合而構成。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範例之獨立的可切換式相位延遲面板中,可遮光元件200D所包括的電極202在立體顯示模式下會驅動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持續地呈現不透光的狀態,而電極204會驅動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切換在不同狀態以定義出左眼區域與右眼區域。或者是在立體顯示模式下會驅動不同區域的非自發光電驅動層500持續地呈現出光線折射的狀態,而讓折射的光線只進入左眼區域或右眼區域。再者,電極202與電極204之設計方式可如同圖5及其描述所示。
前述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每一子畫素區102中設置了一個畫素電極140,然而顯示面板100的設計不應以此為限。舉例而言,圖7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立體顯示裝置示意圖。請參照圖7,立體顯示裝置20包括有顯示面板600以及可遮光元件700,其中遮光元件700可以藉由前述圖2至圖6所繪示的實施方式來實現,以使顯示面板600的顯示光線選擇性地被使用者的左眼或是右眼所接收,在此不另贅述。
由圖7可知,顯示面板600例如包括由多條掃描線610、多條資料線620、多個主動元件630以及多個畫素電極640所構成的畫素陣列。並且,如同前述實施例所記載,顯示面板600還包括有由畫素陣列所驅動的顯示介質(未繪示)。一般而言,各主動元件630是由對應的掃描線610所驅動並且連接至資料線620與畫素電極640。當主動元件630開啟時,資料線620上所傳遞的訊號可以透過主動元件630以傳送至畫素電極640。
在本實施例中,掃描線610與資料線620相交而定義出多個子畫素區602,且每一個子畫素區602中設置有多個畫素電極640。在此實施例中,每一個子畫素區602中例如至少設置有一第一畫素電極642與一第二畫素電極644為範例。具體而言,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在同一個子畫素區602中定義出一第一子區6022與一第二子區6024,其中第二子區6024位於第一子區6022之外。亦即,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由上視圖來看並不重疊,因而定義出兩個不重疊的區域。
在一實施例中,顯示面板600的顯示介質較佳地為垂直配向式液晶材料時,第一子區6022以及第二子區6024可呈現不同的顯示電壓以改善所謂的色偏(color washout)現象,更而能提供理想的顯示效果。不過,本發明不須限定以垂直配向式液晶材料作為顯示面板600的顯示介質。在其他類型的顯示面板中也可以採用至少兩個畫素電極設置於同一個子畫素區中的設計。
使用者觀看立體顯示裝置20時,使用者的雙眼連線若定義為水平方向H,則立體顯示裝置10中在預定方向(例如:垂直方向)V上相鄰近的不同列子畫素區602例如會分別顯示不同影像資訊讓使用者的左眼與右眼接收。為了避免立體影像交互干擾的現象,本實施例在預定方向(例如:垂直方向)V上相鄰近的不同列子畫素區602之間設置有可遮光元件700。如此,各第一畫素電極642具有被可切換式遮光元件700遮蓋的一第一可遮蓋區642A與未被可遮光元件700遮蓋的一第一不遮蓋區642B。相似地,各第二畫素電極644具有被可切換式遮光元件700遮蓋的一第二可遮蓋區644A與未被可遮光元件700遮蓋的一第二不遮蓋區644B。藉由可遮光元件700將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局部地遮蓋可以改善立體影像之交互干擾的現象。
隨顯示面板600的解析度設計不同,可遮光元件700可遮蓋的面積比例可以隨之調整。舉例來說,各子畫素區602在交錯方向(例如:垂直方向)V的長度總和A、第一可遮蓋區642A在交錯方向(例如:垂直方向)V上的長度B以及第二可遮蓋區644A在交錯方向(例如:垂直方向)V上的長度C可以符合以下的關係。在一實施例中,顯示面板600的解析度由約92ppi(pixel per inch)至約65ppi時,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1.61%至9.27%,並且長度C所佔的長度百分比(C/A)×100%實質上由3.21%至18.53%。顯示面板600的解析度由約65ppi(pixel per inch)至約27.5ppi時,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4.43%至15.97%。,並且長度C所佔的長度百分比(C/A)×100%實質上由8.87%至31.93%。或是,顯示面板600的解析度由約47ppi(pixel per inch)至約16ppi時,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2.16%至10.45%,並且長度C所佔的長度百分比(C/A)×100%實質上由4.33%至20.90%。在另一實施例中,顯示面板600的解析度由約23ppi(pixel per inch)至約10ppi時,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3.56%至8.38%,並且長度C所佔的長度百分比(C/A)×100%實質上由7.13%至16.75%。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不遮蓋區644B相對第二可遮蓋區644A更鄰近於第一畫素電極642的第一不遮蓋區642B。同時,掃描線610是被可遮光元件700所遮蓋的,因此單一個子畫素區602被可遮光元件700所暴露出來的區域實質上沒有沿著水平方向H延伸的不透光元件,這使得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的面積比例不受到局限。
舉例而言,掃描線610若位於子畫素區602被可遮光元件700所暴露出來的區域,則為了降低掃描現610與畫素殿及640之間的耦合現象,掃描線610往往被設定為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之間的界線。此時,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的佈局就會被侷限住。不過,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之間的界線可以隨著不同的需求而有所調整,不受掃描線640或是其他沿水平方向H延伸的不透光構件所侷限,這有利於提高畫素電極640的佈局彈性。
另外,圖8繪示為圖7的顯示面板中,單一個子畫素區中各構件的佈局設計示意圖,而圖9為沿圖8的剖線X-X’所繪示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8與圖9,子畫素區602中所設置的構件例如有掃描線610、資料線620、主動元件630、第一畫素電極642、第二畫素電極644、輔助掃描線612、共用電極線614、儲存電容器CS1以及儲存電容器CS2,其中掃描線610、主動元件630、第一畫素電極642以及第二畫素電極644的連接關係可以參照前述說明。
輔助掃描線612以及共用電極線614可選擇性地配置於第一畫素電極642與掃描線610之間。較佳地,輔助掃描線612位於掃描線610與共用電極線614之間,但不限於此。其中輔助掃描線612用以驅動一輔助主動元件632以讓第一畫素電極642與儲存電容器CS1連接。共用電極線614為儲存電容器CS1與儲存電容器CS2的一端,且輔助主動元件632之汲極D’當作儲存電容器CS1的另一端,而儲存電容器CS2連接於第二畫素電極644與主動元件630之間。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主動元件630可以是雙汲極設計的薄膜電晶體,其兩個汲極分別地連接至第一畫素電極642以及第二畫素電極644。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中的雙汲極薄膜電晶體中的第二個汲極D2會跨越過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且第二個汲極D2會於鄰近第二畫素電極644位置(請查看圖9之描述)與第二畫素電極644連接,而雙汲極薄膜電晶體中的第一個汲極D1會連接輔助主動元件632之源極S’與第一畫素電極642。其中,雙汲極薄膜電晶體中的第二個汲極D2亦當作儲存電容器CS2之另一端。另外,於本實施例尚有其它補助儲存電容器Cst(未標註),例如:共用電極線614當作補助儲存電容器Cst之一端,第一畫素電極642當作補助儲存電容器之另一端、共用電極線614當作補助儲存電容器Cst之一端、第二畫素電極644當作補助儲存電容器之另一端等等。
詳言之,請同時參照圖8與圖9,掃描線610、輔助掃描線612以及共用電極線614皆配置於基板SUB上並且被閘絕緣層GI所覆蓋。通道層CH位於掃描線610上而定義出閘極G所在位置,源極S連接於通道層CH及資料線620,汲極(或稱為第一汲極)D1連接於通道層CH及第一畫素電極642而另一汲極(或稱為第二汲極)D2連接於通道層CH及第二畫素電極644。本實施例是以閘極G於通道層CH下方的底閘型電晶體為範例,但不限於此。於其它實施例中,亦可使用閘極G於通道層CH上方的頂閘型電晶體。其中,通道層的材料包括非晶矽、多晶矽、微晶矽、單晶矽、奈米晶矽、氧化物半導體材料、有機半導體材料、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至少二種材料之組合。在此,閘極G、通道層CH、源極S、汲極D1以及汲極D2共同定義出主動元件630。另外,絕緣層I覆蓋住主動元件630以及儲存電容器CS1與CS2,而保護層PV覆蓋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在此,所謂的覆蓋是指配置於對應之元件的一側,且此側是遠離基板SUB的。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畫素電極642藉由接觸窗W1連接至主動元件630中的汲極D1,而第二畫素電極644藉由接觸窗W2連接至主動元件630中的汲極D2。本實施例的設計使得汲極D2沿預定方向(例如:垂直方向)V延伸至鄰近的子畫素區602中,並且將接觸窗W2設置在鄰近之子畫素區602的掃描線610與第一畫素電極642之間。如此一來,接觸窗W2的設置不會影響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的顯示面積,這有利於提升顯示開口率。必需說明的是,汲極D2所延伸出與第二畫素電極644連接的連接線段是由同一層的圖案化導電層所構成,但不限於此。於其它實施例中,連接線段可選擇性的由不同於構成汲極D2的圖案化導電層的圖案化導電層所構成。
此外,第一畫素電極642與對應的掃描線610之間設置有至少接觸窗W1、W2、輔助掃描線612、共用電極線614等構件,這有助於降低第一畫素電極642與掃描線610間的耦合效應而提升顯示品質。值得一提的是,此處所謂對應的掃描線610是指用來驅動連接於第一畫素電極642的主動元件630之掃描線610。
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可以藉由主動元件630以及輔助主動元件632的驅動而具有不同的顯示電壓。因此,當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的設計應用於以垂直配向式液晶材料當作顯示介質的顯示面板時,可以改善所謂的色偏現象。特別是,在第一可遮蓋區842A與第二可遮蓋區644A被遮蓋時,第一畫素電極46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仍有部分面積被暴露出來(即第一不遮蓋區642B與第二不遮蓋區644B),所以仍具有改善色偏現象的效果。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畫素電極642例如被劃分為第一可遮蓋區642A以及第一不遮蓋區642B,其中第一不遮蓋區642B內設置有多個狹縫S1。這些狹縫S1將第一不遮蓋區642B劃分為多個配向區域。以圖8而言,狹縫S1將第一不遮蓋區642B劃分為多個配向區域,例如:四個配向區域,且這些狹縫S1在第一不遮蓋區642B中提供的配向能力之合向量實質上為零。當第一畫素電極642的設計應用於以垂直配向式液晶材料當作顯示介質的顯示面板時,多個配向區域,例如:四個配向區域的設計有助於實現廣視角的顯示效果。
第二畫素電極644也例如被可遮光元件局部地遮蓋而劃分為第二可遮蓋區644A以及第二不遮蓋區644B,其中第二不遮蓋區644B內設置有多個狹縫S2。相似於第一畫素電極642的設計,狹縫S2在第二不遮蓋區644B中定義出四個配向區域並且狹縫S2在第二不遮蓋區644B中提供的配向能力之合向量實質上為零。如此一來,當第二畫素電極644的設計應用於以垂直配向式液晶材料當作顯示介質的顯示面板,多個配向區域,例如:四個配向區域的設計有助於實現廣視角的顯示效果。當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畫素電極642的第一不遮蓋區642B與第二畫素電極644的第二不遮蓋區644B可選擇性地僅有一者設置有狹縫,或是兩者都不設置有狹縫。另外,第一畫素電極642的第一可遮蓋區642A與第二畫素電極644的第二可遮蓋區644A也可以選擇性地設置有狹縫。
值得一提的是,子畫素區602中,如圖8所示,沿水平方向H延伸的構件,諸如掃描線610、輔助掃描線612、共用電極線614等,都是設置於第一畫素電極642的一側,而第二畫素電極644位於第一畫素電極642的另一側。因此,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之間實質上沒有沿水平方向H延伸的構件。這樣的設計使得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的佈局方式不受局限。因此,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的面積比例隨著特定的設計需求而改變時,製作掃描線610、資料線620、主動元件630等構件所使用的光罩不需重新更改,而僅需改變製作第一畫素電極642與第二畫素電極644所使用的光罩即可,這有助於降低製作成本。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的子畫素區602中各構件的佈局設計可使顯示面板的製作更富有彈性。
整體而言,本實施例的構件佈局可使顯示面板的設計更富有彈性外,可以讓顯示面板具有理想的顯示效果,其中立體顯示時,影像交互干擾現象與影像色偏現象都可以獲得改善,並且顯示裝置可以具有廣視角的顯示效果。
不過,本發明不以上述設計為限。舉例而言,圖10繪示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示意圖。請參照圖10,立體顯示裝置30包括有顯示面板800以及可遮光元件900,其中遮光元件900可以由前述圖2至圖6所繪示的實施方式來實現,以使顯示面板800的顯示光線選擇性地被使用者的左眼或是右眼所接收,在此不另贅述。
由圖10可知,顯示面板800例如包括由多條掃描線810、多條資料線820、多個第一主動元件832、多個第二主動元件834、多個第一畫素電極842以及多個第二畫素電極844。在本實施例中,掃描線810與資料線820相交而定義出多個子畫素區802,且每一個子畫素區802中至少設置有第一畫素電極842與第二畫素電極844而定義出第一子區8022與第二子區8024。也就是說,本實施例與圖7的實施例之間主要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畫素電極842與第二畫素電極844分別藉由第一主動元件832與第二主動元件834連接至兩條不同的資料線820與一條的掃描線810,而圖7的實施例是藉由一條的資料線620與掃描線610及輔助掃描線612的設計。
在一實施例中,顯示面板800的顯示介質為垂直配向式液晶材料範例時,第一子區8022以及第二子區8024可呈現不同的顯示電壓以改善所謂的色偏現象,而提供理想的顯示效果。不過,本發明不須限定以垂持配向型液晶材料作為顯示介質,在其他類型的顯示面板中也可以採用兩個畫素電極設置於同一個子畫素區中的設計。
圖11繪示為圖10的顯示面板中,單一個子畫素區中各構件的佈局設計示意圖。請參照圖11,子畫素區802中所設置的構件例如有掃描線810、資料線820、第一主動元件832、第二主動元件844、第一畫素電極842、第二畫素電極844以及共用電極線814,其中掃描線810用以驅動第一主動元件832以及第二主動元件834,以使得第一畫素電極842以及第二畫素電極844分別接收不同資料線820上所傳遞的訊號。本實施例中,儲存電容器例如:分別是由共用電極線814與部份第一畫素電極842所構成以及下一個子畫素中部份的掃描線810與部份的第二畫素電極844所構成或者是分別是由部份共用電極線814與部份第一畫素電極842所構成以及另一部份共用電極線814與部份的第二畫素電極844所構成。另外,尚有輔助儲存電容器,例如:由共用電極線814與部份第二畫素電極844所構成、第二主動元件834之汲極與部份第一畫素電極842所構成等等。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畫素電極842具有一第一可遮蔽區842A與一第一不遮蔽區842B,而第二畫素電極844具有一第二可遮蔽區844A與一第二不遮蔽區844B。相似於圖8的實施例,第一不遮蔽區842B與第二不遮蔽區844B可以選擇性地配置有狹縫S1、S2,以提供廣視角的顯示效果。另外,第一可遮蔽區842A與第二可遮蔽區844A也可以選擇性地配置有狹縫。如此一來,第一可遮蔽區842A與第二可遮蔽區844A在沒有被遮蓋的情形下也可以提供廣視角的顯示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掃描線810、共用電極線812等沿水平方向H延伸的構件沒有設置於第一畫素電極842與第一畫素電極844之間,這有助於提升讓顯示面板的設計更富有彈性。詳細的說明可以參照於圖8與其相關說明,在此不另贅述。另外,本實施例中,第一畫素電極842藉由接觸窗W1連接至第一主動元件832之汲極與第二畫素電極844藉由對應的接觸窗W2連接至第二主動元件834之汲極,並且接觸窗W1與接觸窗W2設置於掃描線810與第一畫素電極842之間,這有助於降低第一畫素電極842與掃描線810間的耦合效應而提升顯示品質。本實施例中的第二主動元件834的汲極會延伸跨越過第一畫素電極842與第二畫素電極844,並且第二主動元件834的汲極會鄰近於第二畫素電極844的位置與第二畫素電極844連接。必需說明的是,第二主動元件834的汲極所延伸出與第二畫素電極844連接的連接線段是由同一層的圖案化導電層所構成,但不限於此。於其它實施例中,連接線段可選擇性的由不同於構成第二主動元件834的汲極的圖案化導電層的圖案化導電層所構成。
綜上所述,本發明利用可遮光元件設置於顯示面板的子畫素區前方使得畫素電極的面積可以選擇性地被遮蔽一部份而在立體顯示模式下降低影像交互干擾的現象。另外,本發明實施例的畫素電極在不被遮蔽的區域中可以具有配向狹縫,且配向狹縫提供的配向能力在不被遮蔽的區域中實質上為均勻的,藉以提供理想的廣視角顯示效果。並且,本發明實施例的子畫素區中可以設置有至少兩個畫素電極以定義出具有不同顯示電壓的至少兩個子區,以有助於改善顯示影像之色偏現象。除此之外,本發明實施例的子畫素區中,第一畫素電極與第二畫素電極之間沒有設置水平方向延伸的構件,因而第一畫素電極與第二畫素電極的面積佈局不受局限,這使顯示裝置的設計更富有彈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10A、10B、10B、10D、10E、20、30...立體顯示裝置
12A、12B、12C...光學元件
100、100A、100B、100C、100D、600、800...顯示面板
102、602、802...子畫素區
1022...子區
110、610、810...掃描線
120、620、820...資料線
130、630...主動元件
140、640...畫素電極
142...可遮蓋區
144...不遮蓋區
152A、152B、152C、152D、154A、154B、154C、154D...基板
156A、156B、156C、156D...顯示介質
158A、158B、158C、158D...畫素陣列層
160...遮光矩陣結構
200、200A、200B、200C、200D、700、900...可遮光元件
202、204...電極
300、400...透明基板
500...非自發光電驅動層
612...輔助掃描線
614、914...共用電極線
632...輔助主動元件
642...第一畫素電極
644...第二畫素電極
642A、842A...第一可遮蓋區
642B、842B...第一不遮蓋區
644A、844A...第二可遮蓋區
644B、844B...第二不遮蓋區
932...第一主動元件
934...第二主動元件
6022、8022...第一子區
6024、8024...第二子區
A...長度總合
B、C...長度
CH...通道層
CS1、CS2...儲存電容器
D’、D1、D2...汲極
G...閘極
GI...閘絕緣層
H...水平方向
I...絕緣層
PV...保護層
S、S’...源極
S1、S2...狹縫
SUB...基板
V...垂直方向
W1、W2...接觸窗
X-X’...剖線
圖1繪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2繪示為本發明立體顯示裝置的剖面設計的第一實施例。
圖3繪示為本發明立體顯示裝置的剖面設計的第二實施例。
圖4繪示為本發明立體顯示裝置的剖面設計的第三實施例。
圖5繪示為本發明立體顯示裝置的剖面設計的第四實施例。
圖6繪示為本發明立體顯示裝置的剖面設計的第五實施例。
圖7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立體顯示裝置示意圖。
圖8繪示為圖7的顯示面板中,單一個子畫素區中各構件的佈局設計示意圖。
圖9為沿圖8的剖線X-X’所繪示的剖面示意圖。
圖10繪示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示意圖。
圖11繪示為圖10的顯示面板中,單一個子畫素區中各構件的佈局設計示意圖。
10...立體顯示裝置
100...顯示面板
102...子畫素區
110...掃描線
120...資料線
130...主動元件
140...畫素電極
142...可遮蓋區
144...不遮蓋區
200...可遮光元件
1022...子區
A...長度總合
B...長度
H...水平方向
V...垂直方向
Claims (14)
- 一種立體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面板,具有至少二個子畫素區,每一子畫素區中設置至少一第一畫素電極以定義出至少一第一子區,其中,該第一畫素電極藉由至少一第一主動元件連接至至少一資料線且該第一主動元件由至少一掃描線所驅動;以及一可遮光元件,位於該些子畫素區前方,其中各該第一畫素電極具有被該可切換式遮光元件遮蓋的一第一可遮蓋區與未被該可遮光元件遮蓋的一第一不遮蓋區,而該第一可遮蓋區相對該第一不遮蓋區鄰近於該掃描線,且當使用者觀看該立體顯示裝置時,該使用者的雙眼連線定義出一水平方向,則各該子畫素區在交錯於該水平方向的一預定方向的長度總和為A,而該第一可遮蓋區在該預定方向上的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1.61%至47.9%。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可遮光元件為一遮光矩陣結構,以遮蔽該些掃描線、該些資料線、各該第一畫素電極的該第一可遮蓋區,且該遮光矩陣結構定義的開口暴露出各該第一畫素電極的該第一不遮蓋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具有一對基板,該遮光矩陣結構設置於該顯示面板內之該對基板其中一者的內表面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具有一對基板,該遮光矩陣結構設置於該顯示面板的該對基板其中一者的外表面上,且該遮光矩陣結構上方更覆蓋有一透明基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的該對基板其中一者的外表面與該遮光矩陣結構之間更設置有另一透明基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更包括一透明基板以及一非自發光電驅動層,其中該透明基板位於該顯示面板前而該非自發光電驅動層位於該顯示面板以及該透明基板之間,並且該可遮光元件為一透明導電層,用以驅動該非自發光電驅動層來使得光線通過或不通過。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更包含一對透明基板以及一非自發光電驅動層,該對透明基板設置於該顯示面板前方,該對透明基板之間夾設有該非自發光電驅動層,該可遮光元件設置於該對透明基板之間,其中該可遮光元件為一透明導電層,用以驅動該非自發光電驅動層來使得光線通過或不通過。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具有的一顯示介質包括垂直配向式液晶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畫素結構更包括至少一第二畫素電極,設置於各該子畫素區中以在該第一子區外定義出一第二子區,該第二畫素電極具有被該可遮光元件遮蓋的一第二可遮蓋區與未被該可遮光元件遮蓋的一第二不遮蓋區,而該第二不遮蓋區相對該第二可遮蓋區鄰近於該第一畫素電極的該第一不遮蓋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中各該畫素結構的該第二畫素電極連接於至少一第二主動元件,而該第一主動元件與該第二主動元件分別連接於不同的或是相同的資料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的解析度由92ppi(pixel per inch)至65ppi時,該第一可遮蓋區在該預定方向的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1.61%至9.27%,並且該第二可遮蓋區在該預定方向的長度C所佔的長度百分比(C/A)×100%實質上由3.21%至18.53%。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的解析度由65ppi(pixel per inch)至27.5ppi時,該第一可遮蓋區在該預定方向的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4.43%至15.97%。,並且該第二可遮蓋區在該預定方向的長度C所佔的長度百分比(C/A)×100%實質上由8.87%至31.93%。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的解析度由47ppi(pixel per inch)至16ppi時,該第一可遮蓋區在該預定方向的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2.16%至10.45%,並且該第二可遮蓋區在該預定方向的長度C所佔的長度百分比(C/A)×100%實質上由4.33%至20.9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的解析度由23ppi(pixel per inch)至10ppi時,該第一可遮蓋區在該預定方向的長度B所佔的長度百分比(B/A)×100%實質上由3.56%至8.38%,並且該第二可遮蓋區在該預定方向的長度C所佔的長度百分比(C/A)×100%實質上由7.13%至16.75%。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14789A TWI476450B (zh) | 2012-04-25 | 2012-04-25 | 立體顯示裝置 |
CN201210228751.XA CN102749755B (zh) | 2012-04-25 | 2012-07-02 | 立体显示装置 |
US13/553,784 US9703105B2 (en) | 2012-04-25 | 2012-07-19 | Stereo displa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14789A TWI476450B (zh) | 2012-04-25 | 2012-04-25 | 立體顯示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4246A true TW201344246A (zh) | 2013-11-01 |
TWI476450B TWI476450B (zh) | 2015-03-11 |
Family
ID=47030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14789A TWI476450B (zh) | 2012-04-25 | 2012-04-25 | 立體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03105B2 (zh) |
CN (1) | CN102749755B (zh) |
TW (1) | TWI47645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72961B (zh) * | 2014-08-07 | 2017-03-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面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71605B2 (ja) * | 2013-02-07 | 2017-02-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マルチプルビュー液晶表示装置 |
CN103474020B (zh) * | 2013-10-09 | 2016-06-29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阵列显示面板 |
TWI561855B (en) * | 2014-04-10 | 2016-12-11 | Au Optronics Corp | 3-d display device |
CN204374567U (zh) * | 2015-01-08 | 2015-06-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像素结构、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US9871173B2 (en) * | 2015-06-18 | 2018-01-16 | Cree, Inc. | Light emitting devices having closely-spaced broad-spectrum and narrow-spectrum 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related methods |
CN106855673A (zh) * | 2017-03-20 | 2017-06-16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动开关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与其应用的显示设备 |
US10541353B2 (en) | 2017-11-10 | 2020-01-21 | Cree, Inc. | Light emitting devices including narrowband converters for outdoor lighting applications |
TWI680603B (zh) * | 2018-11-12 | 2019-12-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畫素陣列基板 |
CN111708234A (zh) * | 2020-06-08 | 2020-09-25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32807B2 (ja) * | 2006-09-06 | 2009-03-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EP2063308A4 (en) * | 2006-09-07 | 2010-12-22 | Sharp Kk | IMAGE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PARALLAX BARRIER ELEMENT |
TWI321853B (en) * | 2006-11-21 | 2010-03-11 | Innolux Display Corp | Tft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JP4482588B2 (ja) * | 2007-08-09 | 2010-06-16 | 株式会社有沢製作所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7808564B2 (en) * | 2007-08-09 | 2010-10-05 | Arisawa Mfg. Co., Ltd. |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including applying a resin, degassing the resin in a vacuum furnace then laminating an image display section with a retarder |
CN101158769B (zh) * | 2007-11-20 | 2010-06-23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226312B (zh) * | 2008-01-22 | 2010-06-09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像素结构、显示面板、光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JP4582218B2 (ja) * | 2008-07-28 | 2010-11-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591591B2 (ja) * | 2008-07-28 | 2010-12-0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383903B2 (ja) * | 2010-04-01 | 2014-01-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CN101923257B (zh) * | 2010-08-06 | 2011-12-14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视差控制元件、显示装置及自动立体影像的形成方法 |
TW201209448A (en) * | 2010-08-17 | 2012-03-01 | Unique Instr Co Ltd | Device capable of bi-directionally display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 |
CN102156370A (zh) * | 2010-11-22 | 2011-08-17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像素阵列基板以及显示面板 |
TWI464508B (zh) * | 2010-11-22 | 2014-12-11 | Au Optronics Corp | 畫素陣列基板以及顯示面板 |
TWI435153B (zh) * | 2010-12-28 | 2014-04-21 | Au Optronics Corp | 畫素結構 |
TWI465769B (zh) * | 2011-03-18 | 2014-12-21 | Au Optronics Corp | 立體顯示器 |
JP5685154B2 (ja) * | 2011-06-21 | 2015-03-18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立体画像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
-
2012
- 2012-04-25 TW TW101114789A patent/TWI476450B/zh active
- 2012-07-02 CN CN201210228751.XA patent/CN102749755B/zh active Active
- 2012-07-19 US US13/553,784 patent/US9703105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72961B (zh) * | 2014-08-07 | 2017-03-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面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703105B2 (en) | 2017-07-11 |
CN102749755B (zh) | 2014-12-10 |
TWI476450B (zh) | 2015-03-11 |
CN102749755A (zh) | 2012-10-24 |
US20130286304A1 (en) | 2013-10-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76450B (zh) | 立體顯示裝置 | |
KR102626540B1 (ko) |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TWI555181B (zh) | 透明顯示面板 | |
KR102651858B1 (ko) |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 | |
US8174564B2 (en) |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 |
US9293481B2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dual view field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9565422B2 (en) |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
US20220044633A1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20200257133A1 (en) | Switching barrier and 3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RU2730372C1 (ru) | Пиксельный компонент дисплея, экранный компонент дисплея, экран дисплея и терминал | |
KR102120172B1 (ko) | 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 |
JP6010375B2 (ja) | 表示装置 | |
JP5449238B2 (ja) | 三次元映像表示装置 | |
WO2012169466A1 (ja) | 表示装置 | |
US8995047B2 (en) |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and converter therefor | |
KR101335311B1 (ko) | 입체표시장치 | |
JP2009008912A (ja) |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ための画像表示用遮光基板 | |
KR20250000980A (ko) | 표시 장치 | |
CN119095442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20230102887A (ko) | 입체 영상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
KR20230131317A (ko) | 렌즈 어레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CN117320485A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 |
JP2006350162A (ja) |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13076761A (ja) | 立体表示装置 | |
KR20120120016A (ko) | 표시 장치 및 배리어 장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