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6823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主要係揭示一種扳手,尤指—種具棘動功能之 板手。 【先前技術】 請參閱我國專利證書號數第_177號「具防脫出功 能之往復胡σ扳手」,其包括—柄部、1部、一防脫件 ^-無性件1柄部係供使用者握持,於該柄部至少一端 &置有該頭部’該頭部具有—第1失、 伸於該二顎夾底端之間的延伸段,該二 ^ 構有-驅動空間,供—六角螺帽容錢伸段圍 有-遠離該延伸段之開口,該第—二,空間具 之篦一知相二 貝又具有一靠近延伸段 :第-抵頂面、-凹陷狀之迴轉面及 第一抵頂面與該延伸段之交接處 ' a 較佳者係請度角,供該六角螺帽之=:容:抵= 該第-财尖端包括-對支f,該對支。 槽’該剖槽底面則為-抵靠面杨成一剖 有-容孔。再者,物轉面位於該第==更= 有-第二抵頂面,該第―、第=千面,该第二顆夹具 201236823
距離第二抵頂面之最大水平間距較佳者應不小於丨 其中該六角螺帽之對邊長則略小於S。 S 顯然的,前述扳手之頭部為了裝設防脫件與彈性件而 必須開設有剖槽與容孔,剖槽的開設令第i失形成兩個 支臂’别槽的成形方式容易讓兩個支臂具有斷裂的風險, 且容孔又設於剖槽之底壁,有鑑於第一顎夾的寬度有限, 因此容孔的深度已幾付透帛―顎夾。g為㈣與容孔的 設計而令扳手之頭部的結構強度減弱,惟扳手之頭部因為 需要承受扳動力’而需要有較佳的結構強度,因此前述之 設計’存在有結構強度不足之缺失,而有待加以改良。 參照我國專利證書號數第M384740號「開口扳手結構 改良」,其扳手係由握柄部、扳手頭與活動夾鮮元所構 成’其中扳手頭設有相連之開口與義部,頂面在閃避部 所界定範圍内係往下依序形成有—凹穴與—槽室,凹穴盘 槽室在與閃避部相鄰之i均直接穿透出,及該凹穴頂面 ,刀没有鎖孔與樞孔’活動失鮮元各具有—夾顆塊、一 °° ί'生=件及一封蓋,該夾顎塊係利用一端延伸出頂、底面 旱插入於樞孔,而能樞組在槽室中,且令其具斜面之 與^能從槽室之透空部穿出,彈性元件係設置在夾顆塊 限^至間,封蓋之外形係配合凹穴設置,其乃具有樞孔與 位孔封蓋即利用樞孔提供螺絲穿過並鎖入於鎖孔,限 =提_桿插人,使衫僅能固設在凹穴内,更能用來 f才曰室頂面封閉者。 $種扳手將㈣塊之軸桿插設於扳手頭的沉孔内,且 201236823 夾顎塊之斜面受到彈性元件的頂推而抵設於螺絲。扳手使 用時,失顎塊會以軸桿與沉孔為支點而轉動,換言之,夾 概與軸桿因為呈一體的因素,當轴桿轉動時,轉動的力 . 4由軸桿傳遞至錢塊而承受,這樣的料會讓失韻塊容 易長期承受扭轉力而損壞。且夾顎塊僅以軸桿為支點時, 失顯塊推動螺絲的力量會不足,而無法穩固的推動螺絲。 S,夾顎塊與螺絲呈面接觸而會讓夾顎塊與螺絲形成打 滑’而無法獲得較佳的咬合力。 有4α於上述習知結構之缺失,本發明人乃發明出一種 具棘動功能之扳手’其係可克服上述習知結構之所有缺點。 【發明内容】 本發明欲解決先前技術存在之缺 動功能之扳手能夠解決先前技術之缺失。Μ種具棘 向盘Ϊ發=錢_技射段為,概手㈣在第一方 IS換扳動,該扳手朝第—方向轉動時, 動時二=產生棘動效果,該扳手相對待驅動件轉 待.I;:,朝第二方向轉動時,該板働 夾設於該 令該第一棘 動件能夠容易的頂掣待驅 Μ第—棘動件具有較佳的結構 =件相對該叛動頭轉動而頂擎物動Γ a 頭的第-棘動件能夠承受較高的板動力’ 動件,當使祕需要較大扳動力 201236823 且能夠承受 時,本發明的扳手不會容易發生崩壞的情事, 較大板動力。 該第二棘動件夾設於該扳動頭,令該第二 幸父佳的結構強度,當該第二棘動件相對該扳動頭轉"、有 掣於待驅動件,夾設於該扳動頭的第二棘動件能夠而頂 高的扳動力,令該第二棘動件能夠容易的頂掣待驅車父 當使用於需要較大扳動力時,本發明的扳手不件, 崩壞的情事,且能夠承受較大板動力。 易料 本發明更-要改良的技術手段為,該第一棘動 樞轉緣抵設於該m該第—棘動件與該第外 拖部之間能夠形成抗力。該第二拖轉緣抵 第—棘動件與該第二夾設區之第二樞部之間 二棘軸狀第三樞騎抵設於該第球、緣,該第 牛與該第三爽設區之第三樞部之間能夠形成抗力。 夾=緣抵設於該第四抵緣,該第二棘動件與該第四 又-區之4四樞部之間能夠形成抗力。 待驅改良的技術手段為,該第—棘動件咬合於 觸,該j韻—棘動件之第—棘部與待驅動件呈線接 手驅動待,部與待驅動件呈線接觸,當板 線接觸時,献手與待轉件之_咬合力藉由 具有不打滑的優點。 描述盘相M ^優點和本發㈣新穎特性將独下詳細的 >、相關的附圖更加顯明。 201236823 【實施方式】 有關本發明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三個 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述如後,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 利申請上並不受此種結構之限制。 參照圖一至圖五,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具棘動功能 之扳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與剖視圖。第一實施例 之扳手設為開口扳手,本發明扳手包括有一個扳動頭1〇、 一個第一棘動件20、一個第一彈性件3〇、一個第二棘動件 40與個第一彈性件5〇,該第一棘動件枢設於該板動 頭10的侧’該第-彈性件3〇的兩端分別抵頂於該扳動 員10 ,、該帛棘動件2〇 ’該第二棘動件4〇枢設於該板動 頭10的\侧H彈性件5G的兩端分別抵頂於該扳 動頭10與該第二棘動件4G。該扳手能夠在第—方向斑第 二方向之_換扳動’該扳手朝第—方向扳鱗板 相對待驅動件A轉動時呈空轉,該第—棘動件2〇_第二 :動件4〇皆相對待驅動件A棘動;該扳手朝第二方向扳動 時,邊扳手能夠驅動待驅動件A轉動。 :扳動頭1〇具有-個第-面101與-個第二面1〇2, 該板動頭1Q包括-個第mm㈣d 個炎顎口13。該第與該第二失 相㈣ 別形成於該扳動頭10的1?冲+ ms 主相對並刀 顆U與該第二㈣12 = 位於該第一失 該爽顆口 13包括一個開口端131、一個第一平整面 C; 8 201236823 132、一個第一閃避槽133、一個弧形槽134、一個第二平 整面135與一個第二閃避槽136。該開口端131與該弧形 槽134位於該第一夾顎11與該第二夾顎12之間。該第一 平整面132與該第一閃避槽133位於該第一夾顎11與該夾 顎口 13相接的表面,該第一平整面132鄰近該開口端 131,該第一閃避槽133鄰近該弧形槽134,該第一閃避槽 133相對該第一平整面132呈内凹弧狀。該第二平整面135 與該第二閃避槽136位於該第二夾顎12與該夾顎口 13相 接的表面,該第二平整面135鄰近該開口端131,該第二 閃避槽136鄰近該弧形槽134,該第二閃避槽136相對該 第二平整面135呈内凹弧狀。 該第一夾顎11位於該第一面101設有一個第一夾設區 14,該第一夾設區14朝向該夾顎口 13的一端呈開放狀。 該第一夾設區14呈内凹狀,該第一夾設區14包括一 個第一樞部14卜一個第一柩緣142與一個第一抵緣143, 該第一樞部141平行於該第一面101與該第二面102,且 該第一樞部141相對該第一面101呈内凹狀,該第一樞緣 142與該第一抵緣143位於該第一夾設區14之内凹的側 壁,該第一樞緣142與該第一抵緣14.3皆呈弧狀。 該第一夾顎11位於該第二面102設有一個第二夾設區 15,該第二夾設區15朝向該夾顎口 13的一端呈開放狀。 該第二夾設區15呈内凹狀,該第二夾設區15包括一 個第二樞部15卜一個第二樞緣152與一個第二抵緣153, 該第二樞部151平行於該第一面101與該第二面102,且 201236823 • 該第二樞部151相對該第二面l〇2呈内凹狀’該第二樞緣 -· 152與該第二抵緣I53位於該第二夾設區15之内凹的側 壁,該第二樞緣152與該第二抵緣153皆呈弧狀。 . 該第一夾顎11更設有一個第一孔16,該第一孔16連 通該第一夾設區14與該第二夹設區15。 - 該第二夾顎12位於該第一面101設有一個第三夾設區 17,該第三夾設區17朝向該夾顎口 13的一端呈開放狀。 該第三夾設區17包括一個第三樞部171、一個第三樞 緣172與一個第三抵緣173 ’該第三樞部Π1平行於該第 一面101與該第二面1〇2,且該第三樞部171相對該第一 面1〇1呈内凹狀’該第三樞緣Π2與該第三抵緣173位於 該第三夾設區17之内凹的側壁’該第三樞緣172與該第三 抵緣Π3皆呈孤狀。 該第二夾顎12位於該第二面102設有一個第四夾設區 18,該第四夾設區18朝向該夾顎口 13的一端呈開放狀。 該第四爽設區18包括一個第四枢部181、 一個第四植 緣182與一個第四抵緣183 ’該第四樞部181平行於該第 一面101與該第二面102 ’且該第四樞部181相對該第二 面102呈内凹狀’該第四樞緣182與該第四抵緣183位於 該第四夾設區18之内凹的側壁’該第四樞緣丨82與該第四 抵緣183皆呈孤狀。 該第一夾設區14與該第三夾設區Π的成形方式為凹 設於該第一面101,該第二夹設區15與該第四夾設區18 的成形方式為凹設於該第二面102,該第一夾設區14内凹 10 201236823 的深度加上該第二夾設區15内凹的深度小於該第一夾顎 11的三分之一厚度,該第三夾設區17内凹的深度加上該 第四夾設區18内凹的深度小於該第二夾顎12的三分之一 厚度,該第一夾設區14、該第二夾設區15、該第三夾設區 17與該第四夾設區18的成形方式並不影響到該扳動頭10 的結構強度,令該扳動頭10於扳動作業時不會發生扳動頭 10斷裂之情事。 該第一棘動件20樞設於該第一夾顎11,該第一棘動 件20能夠相對該扳動頭10枢轉,該第一棘動件20呈U 字形,該第一棘動件20包括一個第一樞轉部21、一個第 一棘部22、一個第一抵靠部23與一個第二樞轉部24,該 第一棘部22與該第一抵靠部23連接該第一樞轉部21與該 第二樞轉部24,該第一棘部22呈平整狀,該第一棘部22 位於該第一棘動件20 —端的端面,該第一抵靠部23位於 該第一棘部22相鄰的表面。該第一樞轉部21設於該第一 夾設區14,該第二樞轉部24設於該第二夾設區15,該第 一棘部22與該第一抵靠部23設於該第一閃避槽133。 該第一樞轉部21 —端形成一個第一樞轉緣211與一個 第一樞孔212,該第一樞轉緣211位於該第一樞轉部21遠 離該第一棘部22的一端,該第一樞轉緣211呈弧狀,其對 應於該第一樞緣142,該第一樞孔212位於該第一樞轉緣 211與該第一棘部22之間。 該第二框轉部24—端形成一個第二樞轉緣241與一個 第二樞孔242,該第二枢轉緣241位於該第二樞轉部24遠 11 201236823 離該第二棘部22的一端,該第二樞轉緣241呈弧狀,其對 應於該第二樞緣152,該第二樞孔242位於該第二樞轉緣 241與該第一棘部22之間。 該第一棘動件20包括一個第一軸件25,該第一轴件 25穿設於該第一樞孔212、該第一彈性件30、該第—孔16 與該第二樞孔242,令該第一棘動件20失設於該第—爽設 區14與該第二夾設區15。 該第一枢轉部21枢設於該第一夾設區14之第—拖部 141,該第一樞轉緣211框設於該第一樞緣142,令兮第_ 樞轉部21能夠相對該第一失設區14枢轉。 該第二樞轉部24樞設於該第二夾設區a之笛_ 弟^區部 151,該第二樞轉緣241樞設於該第二樞緣152,入上— 樞轉部24能夠相對該第二夾設區15樞轉。 — 該第一彈性件3〇設為扭轉彈簧,复且 31與一個第二端32,該第一彈性件3〇第一端個第一端 抵設於該第—抵緣143或該第二抵緣153,可選擇性 30第二端32能夠推動該第一棘部。 第彈性件 板動,該 空轉’該第-棘動件20相對待驅動件料Α轉動時呈 二方向鏟叙杜.^丨__1千Α棘動;該姑立.. ί!朝第:方向轉動時’該扳手相對待驅動件Α 該扳手能夠在第-方向與第 .朝第-…一一.门之間切換: 方向轉動時,該扳手能夠驅動待驅動:助;該扳手朝第 該第二棘動件40樞設於該第 轉動。 件40能夠相對該扳動頭10樞轉’註楚、_U,遠第二棘動 字形,該第二棘動件4〇包括 〜棘動件40呈u 個第二樞轉部41、—個第 12 201236823 二棘部42、一個第二抵靠部43與—個第四樞轉部44,該 第二棘部42連接該第三樞轉部41與該第四枢轉部44,該 第二棘部42呈平整狀。該第二棘部42位於該第二棘動件 40 —端的端面,該第二抵靠部43位於該第二棘部42相鄰 的表面。該第三樞轉部41設於該第三夾設區17,該第四 極轉部44 5史於§玄第四夾設區.18 ’該第二棘部42設於該第 二閃避槽136。 該第三樞轉部41 一端形成一個第三樞轉緣411與一個 第三樞孔412,該第三樞轉緣411位於該第三樞轉部41遠 離§亥第一棘部42的一端,該第三樞轉緣411呈弧狀,其對 應於該第三樞緣172,該第三樞孔412位於該第三樞轉緣 411與該第二棘部42之間。 該弟四樞轉部44 一端形成一個第四樞轉緣441與一個 第四樞孔442 ’該第四樞轉緣441位於該第四柢轉部44遠 離§玄弟一棘部42的一端,該第四框轉緣441呈弧狀,其對 應於該第四柩緣182,該第四樞孔442位於該第四樞轉緣 441與該第二棘部42之間。 §亥第一棘動件40包括一個第二軸件45,該第二轴件 45穿設於該第三樞孔412、該第二彈性件50、該第二孔!9 與該第四樞孔442,令該第二棘動件4〇夾設於該第三夾設 區17與該第四夾設區18。 該第三枢轉部41樞設於該第三夾設區Η之第三樞部 171,該第三樞轉緣411樞設於該第三樞緣172,令該第三 樞轉部41能夠相對該第三夾設區π樞轉。 13 201236823 該苐四樞轉部44樞設於該第四夹設區i8之第四 ⑻,該第四樞轉緣441樞設於該第四柩緣182,令: 樞轉部44能夠相對該第四夹設區難轉。 該第二彈性件5〇設為扭轉彈普,其具有一個第 51與-個第二端52,該第二彈性件5〇第一端51 抵設於該第三抵緣173或_吨緣183,該第二彈性件 50第一端52能夠推動該第二棘部。 該扳手能夠在第-方向與第二方向之間切換板動,該 板手朝第—方向轉動時,該扳手相對待驅動件A轉動時呈 空轉’該第二棘動件4G相對待驅動件A棘動;該扳手朝第 二方向轉動時,該扳手能夠驅動待驅動件A轉動。 该第一夾設區14與該第二夾設區15鄰近該開口端 131,§玄第二夾设區17與該第四夾設區π遠離該開口端 13卜 δ玄第一棘動件20夾設於該扳動頭1〇的第一夾顎11, 該第一棘動件20的第一樞轉部21樞設於該第一樞部 141 ’且該第一枢轉緣211能夠沿著該第一樞緣142樞轉, 且該第一樞轉緣211抵設於該第一樞緣142,該第一彈性 件30的第一端31抵設於該第一抵緣143,該第一彈性件 30的第二端32抵設於該第一棘部22。 該第一棘部22突露於該失顎口 13,且該第一棘部22 位於該第一閃避槽133。該第一平整面132朝向該弧形槽 134延伸一條第一虛擬線L1,該第一棘部22不突出該第一 虛擬線L1。該第一棘動件20相對該扳動頭丨〇擺動時,該 14 201236823 第一抵靠部23能夠藉由該第一閃避槽133提供的閃避效果 而不產生干涉。 該第一棘動件20夾設於該扳動頭10的第一夾顎11, 該第一棘動件20的第一枢轉部21樞設於該第一樞部 141,且該第一樞轉緣211能夠沿著該第一樞緣142樞轉, 該第一樞轉緣211抵設於該第一樞緣142。該第二樞轉部 24樞設於該第二樞部151,且該第二框轉緣241能夠沿著 §亥弟·一框緣15 2枢轉亥苐二柩轉緣2 41抵設於該苐二框 緣152。該第一彈性件30的第一端31抵設於該第一抵緣 143或該第二抵緣153,該第一彈性件30的第二端32抵設 於該第一棘部22。 該第二棘部42突露於該夾顎口 13,且該第二棘部42 位於該第二閃避槽136。該第二平整面135朝向該弧形槽 134延伸一條第二虛擬線L2,該第二棘部42不突出該第一 虛擬線L2。該第二棘動件40相對該扳動頭10擺動時,該 第二抵靠部43能夠藉由該第二閃避槽136提供的閃避效果 而不產生干涉。 該第二棘動件40夾設於該扳動頭10的第二夾顎12, 該第二棘動件40的第三樞轉部41樞設於該第三樞部 171,且該第三樞轉緣411能夠沿著該第三樞緣172樞轉, 該第三樞轉緣411抵設於該第三樞緣172。該第四樞轉部 44樞設於該第四樞部181,且該第四樞轉緣441能夠沿著 該苐四框緣182柩轉,該第四框轉緣441抵設於該第四框 緣182。該第二彈性件50的第一端51抵設於該第三抵緣 15 201236823 173或該第四抵緣183,該第二彈性件5〇的第二端π抵設 於該第二棘部42。 -立同時參照圖六至圖九,為本發明扳手套接待驅動件之 示意圖,表扳手朝第二方向轉動之示意圖。待驅動件A吻 合的由該夾顯口 13之開口端131的第—平整面132與第二 :整面135之間伸入於該弧形槽134,㈣,待驅動件a 完全脫離該第-平整面132與該第二平整面135。當待驅 動件A完全伸入該弧形槽134時,該第_棘動件2〇 ^亥第 二棘動件40頂掣於待驅動件A。雜手之㈣口 13 =虛擬圓c,該虛擬圓(;局部重疊該_槽134。該第一 棘動件20之第一棘部2? ϋ·堂. 42处弟二棘動件40之第二棘部 月匕夠在3亥虛擬圓c之内外之間切換改變。 143件Μ之第—樞轉緣211抵設於該第—抵緣 抑-棘動件2G與該第 之間能夠形成抗力。該Μ之_ 153,兮笛x±, — 轉緣241抵設於該第二抵緣 忒第-棘動件20與該第二失-緣 之間能夠形成抗力。 "-15之第一樞。卩151 該第二棘動件4〇之笫二 .該第二棘動件触;二轉^彖411抵設於該第三抵緣 之間能夠形成抗力。該第;= 區17之第三樞部⑺ 183,該第二棘動件4〇與。轉、、彖抝抵設於該第四抵緣 之間能夠形成抗力。 Λ四夹設區18之第四樞部181 該第一棘動件20咬合於 罚之第-棘部22與待驅…動件Α時,該第-棘動件 牛A呈線接觸,該第二棘動件 5; 16 201236823 40之第二棘部42與待驅動件 驅動件“寺,該叛手與待驅動件/接觸,當扳手驅動待 觸而具有不打滑的優點。 之間的咬合力藉由線接 亥板手月έ夠在第一方向盤第-古a 扳手朝第-方向轉動時,該扳手::2切換扳動,該 空轉,該第-棘動件20與第二棘動動件A轉動時呈 棘動。 牛40相對待驅動件a 該扳手之夾顎口 13容納待 ㈣之第-_2_第—=3(;^第:棘動 頂推而頂挈於待驅動件A,_ 一^^的 圓C之内。該第二棘動件4。之第二棘= 性件50之第二端52的頂推而頂掣於待“以此:彈 以位於該虛_之内。該扳手= 一棘動件20之第一棘部22與該第二棘動件仙 壓=42皆受到待驅動心的壓擎而該第-棘部22 二:該第-彈性件3。第二端32以及該第二棘部π壓迫 =第二彈性件5G第二端52,令該扳手相對待驅動件A 產生棘動效果,待驅動件A能夠在該弧形槽134内空轉, ,該第一棘部22移動於該虛擬圓c之内外之間,該第二棘 42移動於該虛擬圓◦之内外之間。 該扳手朝第一方向轉動時,該第一棘動件2〇與第二棘 動件4G 了貞|於待驅動件a,該扳手能夠驅動待驅動件a轉 動。 棘動 該第一棘動件20夾設於該扳動頭1〇,令該第 17 201236823 件2〇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告 動頭10轉動而洲動件20相對該板 第-赫#W 轉待動件A,夾設於該扳動頭10的 20能夠20能夠承受較高的扳動力’令該第-棘動件 時,^Γ明的頂料驅,件A,當使用於需要較大扳動力 較大扳動力的板手不會容易發生崩壞的情事,且能夠承受 件40 軸件40夾設於該扳動頭10,令該第二棘動 結構強度,當該第二棘動件㈣ 第減而頂料待驅動件Α,夾設於該扳動頭10的 第:40能夠承受較高的板動力,令該第二棘動件 時月了_驅動件Α,當使用於需要較大扳動力 扳手不會容易發生純的情事,且能夠承受 較大扳動力。 十’為本發明扳手朝第二方向轉動之示意圖。 该扳手朝紅方㈣_,料—棘麟2 ::該第-彈性㈣之第二端帥員推而卿: 動件Α第二棘動件4〇之第二棘部42受到該第二彈性 件5〇之/二端52的頂推而頂f於待驅動件A。當該扳手 σ第方向扳動時,藉由該第一棘動件2 件4〇頂擎於待驅動件Α的力量,而提供該板手板 y。該扳手朝第二方向轉_,該扳手不會相對待驅動 件A棘動。 芩照圖十一,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具棘動功能之扳 手的立體分解圖。第二實_之具肋魏之扳手與第一 201236823 實施例之差異僅在於該第一夾設區14、該第二夾設區15、 該第三夾設區17與該第四夾設區18内凹的深度。以及該 第一樞轉部21、該第二樞轉部24、該第三樞轉部41與該 第四樞轉部44之厚度。第二實施例之該第一失設區14内 凹的冰度加上ό亥第二夾設區15内凹的深度大於該第一炎 顎11的三分之二厚度,該第三夾設區17内凹的深度加上 該第四夾設區18内凹的深度大於該第二失顎12的三分之 二厚度,該第一夾設區14、該第二夾設區15、該第三夾設 區17與該第四失設區18的成形方式並不影響到該板動頭 10的結構強度’令該扳動頭10於扳動作業時不會發生板 動頭10斷裂之情事。 固丁二 一立 句个f明弟二貫施例之具棘動功能之扳 手之示思® °第二貫施例之具棘動功能之扳手與第一實施 ^之差異僅在於扳手設為活滅手,第二實_之扳手包 括有-個扳動頭60、—個第—棘動件2G與—個第一彈性 :3°:該扳動頭60包括-個第-失㈣與—個第二夾顆 忒第一夾韻61設為固定顎,該第二夾顯62設為活動 I该第二夾㈣能夠相對該第—㈣Μ移動,進一步 i該活動扳手之開口距離。 該楚棘動件2G樞設於該扳動頭6G的第—失顎61 ’ 棘動件T件3G的兩端分別抵頂於該扳動頭6G與該第一 手能夠在第—方向與第二方向之間切換板 二板動時,該板手相對待驅動件㈣ 壬工轉,该第-棘動件20相對待驅動件Α棘動;該扳 19 201236823 手朝第二方向扳動時,該扳手能夠驅動待驅動件A轉動。 就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本發明具有以下之優點: 1:本發明『具棘動功能之扳手』,該扳手能夠在第一方 向與第二方向之間切換扳動,該扳手朝第_方向轉動時, 扳手相對待驅動件產生棘動效果,該扳手㈣待驅動件轉 =時呈空轉·,該扳手鮮二方向轉動時,該㈣能夠驅動 待驅動件轉動。 2.本發明『具機魏之扳手』,該第—棘動件夹設於 该扳動頭’令該第—棘動件具魏麵結構缝,當該第 -棘動件相對該扳動頭轉動而頂擎於待驅動件,夾=該 扳動頭的第-棘動件錢承受較高的扳動力,令該第一棘 動件能夠容易的頂掣待鶴件,當使用於f要較大板動力 時’本發明的扳手不會容易發生崩壞的情事,且能夠承受 較大扳動力。 泫第二棘動件夾設於該扳動頭,令該第二棘動件且有 較佳的結構強度,當該第二棘動件相_扳_轉動^頂 掣於待驅動件’纽於該扳動綱第二棘動件能夠承受較 高的扳動力’令該第二棘動件能夠容易的頂掣待驅動件, =使用於需要較大扳動力時,本發明的扳手不會容易發生 崩壞的情事,且能夠承受較大扳動力。 3.本發明『具棘動功能之扳手』,該第一棘動件之第一 樞轉緣抵設於該第一抵緣,該第一棘動件與該第一夾設區 之第一樞部之間能夠形成抗力。該第二樞轉緣抵設於該第 二抵緣,該第-棘動件與該第二夾設區之第二樞部之間能 20 201236823 夠形成抗力。 二棘該第一第 夹設區之第四樞部之間能夠形成抗力。_件與料四 4.本發明『具棘動功能 待驅動件時,該第-棘動件之第一二=件咬合於 觸’該第二棘動件之第二棘部與待驅動件呈線接=呈ΐ接 手驅動待驅動件時,該扳手與 的’“反 線接觸而具有不打滑的優點。動件之間〜合力藉由 惟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 ^之限定本發明實敎翻,故軌數值之:此 :之置換,或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 飾’皆應㈣本發明專伽蓋之範_。 <化”修 【圖式簡單說明】 圖 圖 圖 圖-:為本剌具棘動魏之扳手社體外觀圖。 解 為本發明具棘動功能之扳手的立體分解圖。 為本發明具棘動功能之扳手的另一視角之立體分 圖四:為本發明具義魏之扳手㈣視圖, 顎之示意 件夾設於第一夾顎與第二棘動件失設於第二 圖。 圖五:為本發明具棘動功能之扳手㈣視圖,表第一棘動 21 201236823 件與第二棘動件分別位扳動頭的兩側之示意圖。 圖/、.為本發明由圖四所取之細部放大圖。 圖七:為本發明扳手朝第一方向轉動之示意圖,表待驅動 件壓掣第一棘動件與第二棘動件之示意圖。 圖八:為本發明扳手朝第一方向轉動之示意圖表扳手相對 待驅動件空轉之示意圖。 圖九:為本發明扳手朝第一方向轉動之示意圖,表扳手相 對待驅動件產生棘動效果。 圖十.為本發明扳手鮮二方向轉動之示意®,表扳手驅 動待驅動件之示意圖。 圖十-:為本發明第二實關之具棘動魏之扳手邮 分解圖。 圖十二:林發㈣三實施狀具棘動魏 圖。 丁 ·<>不思 101第一面 11第一夾顆 13 失顯口 132 第一平整面 134 弧形槽 136第二閃避槽 141第一拖部 143第一抵緣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扳動頭 102第二面 12 第二夾顎 131開口端 133第一閃避槽 135第二平整面 14 第一夾設區 142第一樞緣 £; 22 201236823 15 第二失設區 151 弟—框部 152 第.一柩緣 153 第二抵緣 16 第一孔 17 弟二失設區 171 第三樞部 172 第三樞緣 173 第三抵緣 18 弟四爽設區 181 第四樞部 182 第四框緣 183 第四抵緣 19 第二孔 20 第一棘動件 21 第一樞轉部 211 第一樞轉緣 212 第一柩孔 22 第一棘部 23 第一抵靠部 24 第二樞轉部 241 第二樞轉緣 242 第二樞孔 25 第一轴件 30 第一彈性件 31 第一端 32 第二端 40 第二棘動件 41 第三枢轉部 411 第三樞轉緣 412 第三樞孔 42 第二棘部 43 第二抵靠部 44 第四樞轉部 441 第四梅轉緣 442 弟四柩孔 45 第二軸件 50 第二彈性件 51 第一端 52 第二端 60 扳動頭 61 第一夾顎 62 第二夾顎 23 201236823 Λ A 待驅動件 C 虛擬圓 ·— LI 第一虛擬線 L2 第一虛擬線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