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HK1040153B - 測試無線電設備中數據信道功能的方法和系統 - Google Patents

測試無線電設備中數據信道功能的方法和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HK1040153B
HK1040153B HK02101370.6A HK02101370A HK1040153B HK 1040153 B HK1040153 B HK 1040153B HK 02101370 A HK02101370 A HK 02101370A HK 1040153 B HK1040153 B HK 1040153B
Authority
HK
Hong Kong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channel
uplink
mobile station
tes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HK021013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HK1040153A1 (zh
Inventor
K‧马米维尔塔
K‧馬米維爾塔
O‧瓦朱斯
T‧萨尔里宁
P‧科蒂莱宁
T‧薩爾裏寧
P‧科蒂萊寧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Technologies O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Technologies Oy filed Critical Nokia Technologies Oy
Publication of HK1040153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HK1040153A1/zh
Publication of HK1040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HK10401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0082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 H04B17/0085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using test signal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4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 H04L1/242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by comparing a transmitted test signal with a locally generated replica
    • H04L1/243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by comparing a transmitted test signal with a locally generated replica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a loop-b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测试无线电设备中数据信道 功能的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一般涉及测试无线电设备的功能。本发明具体涉及测试无线电设备中数据信道的功能。本发明的描述特别集中在无线电设备功能的类型鉴定试验,而无线电设备的功能当然也在许多其他连接中被测试了,例如,在产品开发,制造,修理和服务期间。
直到第二代数字蜂窝无线电系统,移动站一直主要是电话,所发送的信息一直主要是数字化的语音。将某种所谓的通信业务信道规定用于在移动站和基站之间的无线电连接上传送语音,将所述的通信业务信道的特性依据数字化语音典型的特征最佳化。然而,作为对第二代系统被计划的延伸,特别是当第三代蜂窝无线电系统将被引入时,移动站的使用正变得更加多样化。第二代延伸的好例子是被计划作为GSM(全球移动远程通信系统)延伸的系统,也就是,HSCSD(高速线路交换数据),其中将TDMA帧中的多个时隙分配给终端和基站之间的连接,GPRS(通用分组无线电系统),它是基于基站和终端之间的分组交换连接,代替以前所用的线路交换连接,和EDGE(增强数据速率用于GSM发展),通过改变调制方法和信道编码,在基站和终端之间达到比现有技术高得多的瞬间传输速率。通常GSM将其所有的不同变型归结到在900MHZ,1800MHZ和1900MHZ的工作频率上,虽然后两种也被称为DCS1800和DCS1900(在1800/1900MHZ上的数字通信系统)。
在比较多样化的移动通信中,数据传输将比现有的更为重要。数据一般归结为发送信息而不是数字化语音。数据传输通常不以实时为特征,与数字化语音在涉及纠错和传输速率起伏方面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当蜂窝无线电系统的终端包括一种移动站,其上连接有一种分离的数据处理辅助设备,如计算机时,尤其要使用数据传输。对于数据传输,移动通信系统规定专门的数据信道,可使其特性对于数据传输为最佳。
测试与终端设备功能有关的数据信道证明是有问题的。数据信道习惯上一直用在依据图1的情况下,分离的数据终端设备(DTE)通过终端适配器(TA)就地连到起着终端设备作用的移动站(MS)。在测试期间,仿真系统(SS)仿真蜂窝无线电系统。测试数据信道的功能需要通过MS在SS和DTE之间建立工作数据链路,MS服务于需要数据传输的同时运行应用项目。所谈到的应用项目在DTE中必须是在用的,并且必须在SS中被仿真,这导致在测试中额外的复杂性。而且,GSM技术规范05.05为数据信道相对于信道编码规定了相当高的编码增益,这意味着要测试的位数很容易增加相当多。这本身又增加了测试的持续时间。
对分离的数据终端设备的需要和在其中运行的应用项目以及长的测试时间很容易导致数据终端设备中断为测试建立的数据连接,这是因为在所谈到的应用项目中发生的超时或因为在数据信道上观测到的差错数目超过在该应用项目所规定的阈值。另外,通常的测试实践是将由数据终端设备在下行方向中从SS接收到的帧逐位返回到上行方向中的SS形成环路,这通常混淆数据信道的上行帧的编号特征,这也使数据终端设备中断数据呼叫。而且,问题由以下事实产生,即,在数据信道上所发送的信息可包括较高等级的单元,为了在基站和移动站之间的无线电连接必须将其拆成几个连贯的或紧挨着的脉冲串。因此为了能够保证无差错接收所发送的信息,数据终端设备必须对大量的帧解码并将其中的数据重新组合。所有这些导致依据传统方法测试数据信道的功能大量地测试终端适配器和连到移动站的数据终端设备的操作,而不是移动站本身的操作。这是不恰当的,尤其是关于涉及移动站类型鉴定的测试。
已经在DTE操作的方向中寻找对于断开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就是已规定一种专门的测试模式,在其中将对于长的断开时间和帧编号的混淆的响应略去,然而,这并没有消除这样的问题,即想要测试移动站的测试结果大部分取决于是否数据终端设备和控制其操作的软件功能正确。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测试移动站中数据信道功能的方法,使得测试如所打算的那样被指向移动站的操作。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站,在其中可用以上提到的方式测试数据信道的操作。
通过规定必要的功能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即,将涉及被测试的数据信道的下行数据返回到移动站的上行方向中形成环路,使得数据并不通过外部的数据终端设备行进。
依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特征在于为了响应从测试设备接收到的某个协议层面的命令,移动站建立数据信道测试环路,将从测试设备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在上行方向中返回到测试设备形成环路,在测试期间,由所述的协议层面进行控制下行数据的接收和上行数据的发送。
本发明还针对移动站,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所述的协议层面控制,响应某个协议层面的命令,将从测试设备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在上行方向中返回到测试设备形成循环的设备。
依据本发明,将控制测试状况的通信协议改变,使得在测试模式中,只将必要的较低协议层面的连接在移动站和仿真蜂窝无线电系统的测试设备之间打开。不需要将外部的数据终端设备连到移动站,也不必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数据连接,即较高协议层面会知道所建立的连接,因为较高协议层面并不知道任何的数据连接,没有涉及它们的功能将过早地断开连接。测试数据被下行传送,从测试设备到移动站,将适当的测试数据在上行方向中返回形成环路。
为了测试移动站的各种功能,公开了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案,其区分在于将测试数据在上行方向中环路返回在移动站中进行到如何“深”。深度是指在环路返回上行以前在移动站中下行测试数据传送的组分和/或功能的数目。最佳实施方案包括例如,在接收,解调和解密到加密,调制和传输以后,和在接收,解码,解密和信道解码以后到信道编码,加密,调制和传输,测试数据的环形返回。
本发明有可能将测试数据信道功能指向其操作状况有待检验的那些移动站的部份,例如有关移动站类型鉴定试验。而且,测试设备可做得比较简单,测试避免了由数据终端设备的操作引起的困难。本发明的进一步的优点是测试设备和被测试的移动站之间的连接在测试中间将不断开。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是由不同制造商使用的测试方法将变得更加统一,这改进了测试的可靠性。
现在将参考通过举例方法提出的最佳实施方案和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依据现有技术的测试,
图2示出本发明的原理,
图3示出依据本发明的移动站的方框图。
图4示出在数据通信协议中一种协议层面的结构,和
图5示出依据本发明的方法。
以上连同现有技术的描述参考了图1,所以以下在本发明及其优选实施方案中将主要参考图2到5。在图中同样的部件用同样的参考标记来表示。
图2示出一种方案,其中待测的移动站202以已知的方式连到测试设备201。为了以后描述的目的,移动站202装有为测试目的专门设计的用户身份模块(SIM)203,SIM可以是一种智能卡,如通常在移动站或专门的SIM仿真器中所使用的SIM卡,以便在移动站中的SIM接口和仿真SIM操作的专门设备之间建立必要的连接。应该指出,SIM仿真器和仿真SIM操作的设备的组合不能与将外部数据终端设备连到被测试的移动站相比拟。前者是蜂窝无线电系统技术说明中所规定的测试设备的部分,其操作并不卷入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公开的,关于将外部数据终端设备连到移动站以便测试数据信道功能的问题。
依据本发明,移动站202规定测试环路204,这意味着在某个下行数据信道上接收到的数据被形成环路返回到上行方向,测试环路是一种逻辑连接,从规定用于处理下行数据的部件和功能链中的某个点到规定用于处理上行数据的部件和功能链中的点。往后将更详细地公开利用测试环路被返回上行形成环路的数据。
图3示出可以应用本发明的一种移动站的方框图。在图3中的移动站是一个移动电话,但本发明的可用性决不限于移动电话。接口301是一个天线接口,通过它下行无线电帧(在测试情况下由测试设备产生)被引向移动站。方框302通常表示所有已知的RF和IF部分,藉助于这些部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被变换到基带。基带信号中的信息在解调器303中被重建,可能的加密在解密方框304中被解密。从这点305往后,依据是否包括信号,数字化语音或数据,对接收信息的处理分成几支。信号信道信息被引到信道解码器306并由此到控制方框307,它是一个微处理器,控制移动电话的操作。上行信号信道信息被在控制方框307中产生并在方框308中进行信道编码。从点309往后,被信道编码的上行信号信息被像任何其他上行信息那样进行处理,也就是在加密方柜310中被加密,在调制器311中被调制成基带振荡,并在通常表示发送分支中的RF部分的方框312中混频到射频,在此以后可通过天线接口313发送。如果上行和下行信息的混合被藉助于适当的双工方框(未示出)防止的话,天线接口301和313可以是同一个。
将下行数字化语音从点305引向用于语音信道的信道解码器314,由所述的解码器产生的信号被在方框315中进一步进行语音解码。点316和317组成所谓的数字声频接口(DAI)的部分,通过这个部分可在测试设备中监测数字语音信息。不考虑DAI,有一个从语音解码器315到D/A变换器318的直接连接,D/A变换器318将语音信息变换为可由扬声器319再生的模拟形式,在上行方向中,话筒320检测语音,在A/D变换器321中被数字化,然而可通过DAI引到测试设备;DAI的这个部分由点322和323表示。数字化语音也可从方框321直接引到语音编码器324,并由此引到用于语音信道的信道编码器325,并进一步到点309,从这点往后,如以上所描述的对于上行信号信息那样,继续对信息处理。
将下行数据信道信息从点305引到用于数据信道的信道解码器326。当移动电话被与外部数据终端设备一起使用时或当利用依据现有技术的方法测试移动电话时,被信道解码的数据信道信息被通过点327引到终端适配器328并进一步引到外部终端设备329,同样地,上行数据信道信息被从数据终端设备329经过终端适配器328和点330引到用于数据信道的信道编码器331,对数据进行信道编码,然后如以上所描述的对于上行信号信息那样,从点309朝天线接口313进行。
在图3中所示的方框在实际的移动电话中不一定是分离的,而是,例如信道编码和解码方框306,308,314,325,326和331可在单一的电路中实现,被编程以不同方式运行,取决于正在处理信号,语首还是数据。然而,通常作为分离的方框描述图3中所示的方框,因为这有助于说明移动电话的操作。
依据本发明将数据信道有关数据从下行方向返回上行方向形成环路可在图3的许多点实施,取决于被测试功能的是哪个部分。本专利申请描述本发明的两个示范性实施方案。在第一实施方案中,测试环路归结为将数据信道有关数据从点305返回点309形成环路,如线332所示。在第二实施方案中,测试环路归结为将数据信道有关数据从点327返回点330形成环路,如线333所示。
由测试的移动站从测试设备接收到的某些命令来建立测试环路。为了说明背景和对这些命令的处理,接着将参考图4简要描述在所述的蜂窝无线电系统的技术说明中所规定的一种示范性蜂窝无线电系统协议堆栈的一部分。这是对于GSM系统中所谓的层3协议的信号结构,规定于ETS GSM 04.07中,虽然为了图形清楚,在图中已做了某些少量简化,这对于本发明并不重要。
在图4中的最低协议层401是RR(无线电资源管理)层。经几个分离的逻辑信道向下连接。这些信道是RACH(随机访问信道),BCCH(广播控制信道),AGCH+PCH(访问准许信道/寻呼信道),SDCCH(独立专用控制信道),FACCH(快速的相关控制信道)和SACCH(慢速的相关控制信道)。与无线电资源管理有关的信道是与RR方框402有关,其他的信道被通过RR-SAP(RR服务访问点)连到下一个较高的协议层,即MM(移动性管理)层403。在该层中,涉及终端移动性管理的信道被连到MM方框404,其他的信道被经它们的SAP进一步向上引到层405:涉及呼叫控制的连接通过MMCC-SAP行进到层405中的CC(呼叫控制)部分,涉及辅助服务的连接通过MMSS-SAP行进到层405中的SS(辅助服务)部分,涉及短消息的连接通过MMSMS-SAP行进到层405中的SMS(短消息服务)部分。层405的CC,SS,和SMS部分和层403的MM方框404具有到下一个更高协议等级的连接,在图中未示出。
当依据本发明的移动站测试开始时,首先建立依据图2的安排,其中被测试的移动站被以已知的方式连到测试设备和测试SIM。在被测试的移动站和测试设备之间建立移动终端(MT)无线电链路,如图5中所示。测试设备在寻呼信道(PCH)上发送寻呼请求501到起作用的移动站,移动站利用在RACH信道上发送信道请求502作出响应,此后,测试设备发送立即赋值消息503,可包含用于移动站的不同指令。移动站将SABM(设置异步平衡模式)消息504发送到测试设备,事实上它是一种寻呼响应,并在SDCCH信道上发送。测试设备利用未计数的确认(UA)505来确认它已接收到SABM消息。
图5中所示的消息的内容和形式大部分规定在技术规范GSM 04.08中。然而,某些消息具有为未来扩展保留的部分,这些部分可用于处理服务于本发明的消息。特别是,立即赋值503包含所谓的剩余字节,其中头两位指明字节其余部分的内容。在编写运份专利申请的日子里,剩余字节头两位的值,值11和10已被保留,但值01和00未被使用。依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这些值中至少一个可被保留,指明对立即赋值503作出响应,被测试的移动站必须将自己设置为专门的测试模式。测试模式被方便地这样规定,即使在移动站和测试设备之间的RR层面的连接已被建立,移动站协议堆栈的RR层(图4中的层401)将不发出有关向上连接到MM层(图4中的层403)的指示。因为MM层和其上的协议层不知道被建立的无线电连接,它们也不试图中断连接,这是因为它们的某些监测机制的特性,例如试图监测连接中的差错。
所以,测试模式意味着,待测的移动站被命令切换到数据信道,并藉助于层3发信号被保持在该处。如以上所描述的测试模式的定义和在实践中实现该定义是很容易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的,因为移动站整个地在其控制方框的控制下操作(在图3中的参考标记307)。控制方框也是一个微处理器,由自己作主执行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程序。当程序被写成这样,对接收某个层3命令作出响应,不发通知给较高的协议层,则移动站依据本发明所希望的方式进行操作。
当连接已被按依据图5的方式建立时,测试设备可将任何命令发送到待测的移动站,并不需要不知道连接的较高协议层面的参与。以下,首先讨论一种情况,其中测试设备想要解调和解密以后将在数据信道上所发送的下行数据返回形成环路,也就是,参考图3中的标记,从点305到点309,如箭头332所示。为简单起见,这种测试环路可被称为G环路。作为一个例子,让我们特别考虑一种情况,其中待测试的数据信道是HSCSD信道。也就是,其中数据可被放置在无线电帧中一个以上的时隙中。这样一种信道也可被称为多时隙信道。
首先,测试设备发送有关的测试环路闭合命令到数据信道,该命令可被称为CLOSE_Multi-Slot_Loop_CMD。闭合命令可包括一个标识符,根据标识符移动站知道该环路是一个G环路。另一种方案是,可被规定成,如果CLOSE_Multi-Slot_Loop_CMD并不包括任何特定的标识符,就命令闭合G环路。为了测试设备能够检验由它所发出的消息到达目的地,比较方便的是随同发送消息启动一个定时器,使得移动站必须在定时器中所设置某个时间内确认该消息。移动站利用可被称为CLOSE_Multi-Slot_Loop_ACK的确认消息确认接收到的消息。接收到确认消息以后,测试设备停止所述的定时器。移动站从发送确认起的某个时间周期内闭合测试环路。与以前所规定的某个功能的兼容性可能需要为所述的时间周期规定某个值,在GSM系统中,用于所述的时间周期的一个方便的值是一个所谓的报告周期,也就是在SACCH信道上一个块的持续时间,相应于104个无线电帧的长度。而且,作这样规定是有利的,即如果测试环路已经被闭合,或一个在用的无线电连接并没有按图5的方式建立,则移动站将不理会CLOSE_Multi-Slot_Loop_CMD消息。
只要G环路已被闭合,测试设备可开始发送测试数据。测试最好这样进行,测试设备产生测试脉冲串,其中信息位包含所希望的“原始数据”,也就是其接收情况要被查看的位组合。从功能上讲,数据发送和接收发生在被称为层1的物理协议层面。原则上,测试并不需要包含移动站中任何较高的协议层面。然而,层1并不包括涉及控制移动站操作的任何命令,为了接收和解释所述的命令,移动站必须也在层3上是在用的,然而,依据本发明,在测试模式中的移动站将不发出通知给比这高的协议层面,不考虑这样的事实,即在正常的操作中,有关在用连接的信息卷入所有的协议层,直到与通过连接发送数据有关的应用层。
当G环路被闭合时,原则上移动站将在下行数据信道上接收到的每个脉冲串的信息位返回到某个上行脉冲串形成环路。在此假定是脉中串式的传输。同样的原理可很容易推广应用到这样的情况,其中传输是连续的;这尤其涉及测试在利用码分多址(CDMA)方法的系统中的移动站,在一种示范性的GSM系统中,每个脉冲串有114个信息位形成环路返回。除了所谓的窃取标志以外。最好环路返回并不取决于接收到的下行脉冲串的所谓中段。在上行脉冲串中,移动站利用随便使用的中段。
测试设备接收由移动站发送的上行脉冲串并将它们解调和解密,使得在接收到的脉冲串中的信息位可被测试设备处理。为了计算位差错率(BER),测试设备将接收到的信息位与发送到移动站的原始数据作比较。发送到终端设备的下行脉冲串的信号电平是可变的,以致由测试设备观测到的位差错率描述了在移动站中尤其是在低信号电平上的接收机灵敏度。类型鉴定试验,即移动站所需要的某个最小灵敏度是有代表性的,意味着在给定的信号电平上位差错率必须不超过预先规定的极限值。
当测试接近结束时,测试设备可以命令移动站打开测试环路,这是藉助于被称为,例如OPEN_Multi-Slot_Loop_CMD的一条专门的命令消息实现的。如果已经规定移动站一次只可以有一个在用的测试环路,就没有必要在消息中辨别测试环路。移动站打开测试环路,并确认已经用称为例如,OPEN_Multi-Slot_Loop_ACK的确认消息接收到的消息。当测试环路被打开时,移动站从测试模式返回到正常的操作模式。
接着将考虑一种情况,其中测试设备想要在解调,解密和信道解码以后将在数据信道上所发送的下行数据返回形成环路,也就是从点327到点330,如图3中箭头333所示。为了简单起见,这种测试环路可被称为H环路。让被测试的数据信道是HSCSD信道。测试设备发出CLOSE_Multi-Slot_Loop_CMD消息,最好包含一个标识符,根据标识符移动站知道该环路是一个H环路。如果可能有几种数据信道,所谈到的数据信道也必须被辨别。当消息被发出时,测试设备再次方便地启动一个定时器,移动站必须在定时器中所设置的某个时间周期内确认该消息。移动站利用CLOSE_Multi-Slot_Loop_ACK确认该消息,测试设备停止所述的定时器。移动站从发送确认起的某个时间周期内闭合测试环路。所述的时间周期最好等于以上在G环路的情况下所描述的值。
依据H环路的操作与G环路的不同之处在于,因为在数据被形成环路返回上行以前,信道解码已被执行,移动站能够查看,是否接收到的数据帧包含通过在数据帧中包括的检查和被揭示出来的差错。所有无差错接收到的数据帧的内容被形成环路返回到属于相同数据信道的上行数据帧,这些上行数据帧被送到信道编码器。如果移动站检出有差错的数据帧,通知测试设备,例如通过在上行数据帧被送到信道编码器以前,用零填充适当的上行数据帧来解决。在GSM系统中,移动站根据窃取标记的值连同解码检出帧包含涉及FACCH信道的数据也是可能的,在测试情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处理这样一些帧。一种有利的解决办法是使上行和下行FACCH信道正常地工作在测试状态下,对于属于下行FACCH信道帧的接收规定非测试响应。同样办法适用于SACCH信道。用与以上所描述的打开G环路相同的方法打开H环路。
以上说的是,在闭合测试环路以后,移动站将所有接收到的数据返回到上行形成环路。然而,运只是一个一般的原则。典型情况下,数据信道在上行和下行方向之间可以是不对称的,也就是一个多时隙信道,例如,每帧可具有比上行时隙多的下行时隙。为了考虑这种情况,在G环路情况和H环路情况下有利的操作方法包括两种可选的机制,测试设备可在其COLSE_Multi-Slot_Loop_CMD消息中指明哪一种机制被激活。
依据第一机制,移动站将在给定的下行时隙中接收到的数据返回到上行信道的某个时隙,在HSCSD中被称为主上行时隙,在GPRS中被称为上行PACCH时隙,形成环路。因而被规定环路返回的下行时隙被称为时隙X。本发明并不限制时隙X的技术规格。
依据第二机制,移动站按某种规则将尽可能多的接收到的下行时隙的内容返回到上行方向形成环路,对于HSCSD和GPRS,有优越性的规则如下:
*HSCSD:将所有双向时隙环路返回,不理会单向的下行时隙。这种安排保持与在HSCSD中被规定的双向时隙的逻辑联系。
*GPRS:从帧中的第一下行时隙开始,将其环路返回到第一上行时隙,将帧中的第二下行时隙环路返回到第二上行时隙,依此类推,直到帧中所有的下行时隙已被环路返回或没有更多的上行时隙可用为止。
以下的一般规则优先适用于所有数据信道测试环路:
-接收到的下行数据的次序应该在环路返回中被保留,
-一条OPEN_Multi-Slot_Loop_CMD消息将打开所有在用的数据信道测试环路,
-分配新的多时隙信道时隙配置前应有一条OPEN_Multi-Slot_Loop_CMD消息,以便打开现有的测试环路,
-测试设备的责任是保证对测试的正确配置,
-断开数据呼叫将如OPEN_Multi-Slot_Loop_CMD消息一样的方式打开测试环路,
-改变发送功率,新的信道分配或转交将不影响测试环路,
-测试设备将保证新的信道分配,转交或重新配置将不包括会影响测试环路的时隙配置,
-如果以上提到的第一机制被采用,不属于当前时隙配置的时隙被规定为新时隙X,移动站将不理会时隙X的新技术规格,并发出否定确认,测试环路状态将不被改变,
-一旦测试环路被闭合,新的CLOSE_Multi-Slot_Loop_CMD消息将使以前的无效(多条CLOSE_Multi-Slot_Loop_CMD消息并不相加),
-如果数据呼叫被中断,则测试环路被打开,不需要发送分开的OPEN_Multi-Slot_Loop_CMD消息,
-数据信道测试环路影响的只是所谈到的数据信道,不影响,例如FACCH或SACCH信道的操作,和
-数据信道测试环路没有影响可能的其他同时的测试环路的操作,也不取决于它们。
以下的表提出以上提到的命令的几种优选的形式,在表中,M代表“强制出现”,V代表“值”,信息单元的长度用字节给出。CLOSE_Multi-Slot_Loop_CMD这个消息只在下行方向中发送(从测试设备到移动站)
  信息要素     参考    出现    格式    长度
协议识别器   GSM 04.0711.2.1节     M     V    1/2
跳跃指示器   GSM 04.0711.2.2节     M     V    1/2
消息类型     M     V     1
环路类型     M     V     1
其中消息类型是:
 8           7             6            5             4            3             2             1          位号:
   0    0    1    0    0    0    0    0
字节1环路类型是:8  7  6          5  4  3       2  1       位号:
   TN    环路机制    CHC
字节1CHC,信道编码00=不需要信道编码,被激活的测试环路是G环路01=需要信道编码,被激活的测试环路是H环路
其他值被保留TN,时隙数目
只有环路机制指明机制2才使用时隙数目,如GSM 05.10技术说
明中所规定的那样,TN区被作为时隙数目的二进制表示编码
范围:0到7CLOSE_Multi-Slot_Loop_ACK这个消息只在上行方向中发送(从移动站到测试设备)
  信息要素     参考    出现    格式    长度
协议识别器   GSM 04.0711.2.1节     M     V    1/2
跳跃指示器   GSM 04.0711.2.2节     M     V    1/2
消息类型     M     V     1
结果     M     V     1
其中消息类型是:
8          7          6           5          4           3          2           1        位号:
   0    0    1    0    0    0    0    1
字节1结果是:
8         7       6  5        4  3  2         1       位号:
   0    0  CHC   环路机制 差错标识符
字节1CHC,信道编码00=不需要信道编码,被激活的测试环路是G环路01=需要信道编码,被激活的测试环路是H环路
其他值被保留环路机制000=机制1001=机制2其他值被保留差错标识符,差错指示0=多时隙信道测试环路连接成功1=多时隙信道测试环路连接失败OPEN_Multi-Slot_Loop_CMD这个消息只在下行方向中发送(从测试设备到移动站)
  信息要素     参考    出现    格式     长度
协议识别器   GSM 04.0711.2.1节     M     V     1/2
跳跃指示器   GSM 04.0711.2.2节     M     V     1/2
消息类型     M     V      1
其中消息类型是:
8      7       6      5      4       3      2       1   位号:
   0    0    1    0    0    0    1    0
字节1OPEN_Multi-Slot_Loop_ACK这个消息仅在上行方向中发送(从移动站到测试设备)
  信息要素     参考    出现    格式     长度
协议识别器   GSM 04.0711.2.1节     M     V     1/2
跳跃指示器   GSM 04.0711.2.2节     M     V     1/2
消息类型     M     V     1
其中消息类型是:8      7       6      5       4      3      2      1     位号:
  0   0   1   0   0   0   1   1
字节1
在本专利申请中提到的名字和技术规范,涉及通过举例方法给出的某种系统或设备,这并不影响本发明在移动站可在数据信道上操作的所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可用性。而且,本发明可在由以下提出的权利要求所规定的发明构思的范围内用许多方法修改。例如,闭合测试环路和设置移动站为测试模式,以及打开测试环路和将移动站返回到正常模式可在本发明的修改中,通过某些其他方法而不是由测试设备送命令来实现。甚至可设想这些功能用人工方式实现,如在移动站中通过设置开关或连接器到所希望的位置。然而,至今关心的是测试的灵活性和自动化,所以利用测试设备发送命令可实现这些功能是有优越性的。

Claims (20)

1.一种在包括用于从测试设备接收下行数据的装置(301,302,303,304,326)和用于发送上行数据到测试设备的装置(331,310,311,312,313)的移动站中测试数据信道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从测试设备接收到的某个协议层面的命令作出响应,移动站建立数据信道测试环路(204,332,333),以便将从测试设备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形成环路返回到上行方向给测试设备,和
-在测试期间,在移动站中接收下行数据和发送上行数据在功能上在所述的协议层面以下进行。
2.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从测试设备接收到的某个协议层面所述的命令作出响应,移动站被设置在测试模式,其中有关在测试设备和移动站之间建立连接的通知并未发送到高于所述的协议层面的协议层面。
3.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协议层面是层3RR层面。
4.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测试环路被建立时,藉助于测试环路下行数据被从测试设备发送到移动站,下行数据被形成环路返回上行给测试设备,下行数据的原先内容与在上行方向被送回测试设备的数据的内容作比较,以便测量移动站中的位差错率。
5.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移动站中,包括用于将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变换到基带(302)的装置,和用于将变换到基带的数据解调(303),解密(304)和信道解码(326)的装置,在解调(303)和解密(304)以后,但在信道解码(326)以前,将下行数据形成环路返回(332)到上行方向。
6.如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利用脉冲串式传输的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将包括在下行数据信道上接收到的脉冲串中包含的信息位返回到某个上行脉冲串形成环路。
7.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移动站中,包括用于将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变换到基带(302)的装置和用于对变换到基带的数据解调(303),解密(304)和信道解码(326),在解调(303),解密(304)和信道解码(326)以后,下行数据被形成环路返回(333)到上行方向。
8.如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数据信道上数据帧的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如果下行数据帧被无差错接收,则包括在下行数据信道上接收到的数据帧中的信息位被形成环路返回到某个上行数据帧,如果下行数据帧被有差错接收,则产生上行指示数据帧。
9.如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行指示数据帧被包括用零位代替信息位。
10.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旦测试环路被建立,在下行信道某个预先规定的时隙中接收到的数据被形成环路返回到上行信道某个预先规定的最重要时隙中。
11.如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行和上行信道的实体是HSCSD信道,所述的上行信道预先规定的最重要时隙是上行信道的主要上行时隙。
12.如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行和上行信道的实体是GPRS信道,所述的上行信道预先规定的最重要的时隙是上行信道的PACCH时隙。
13.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测试环路被建立时,所有被确定为双向的时隙被形成环路返回到上行方向,单个方向下行时隙未被考虑。
14.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测试环路被建立时,下行帧的第一下行时隙被形成环路返回到上行帧的第一上行时隙,下行帧的第二下行时隙被形成环路返回到上行帧的第二上行时隙,依此类推,直到下行链路的所有下行时隙已被形成环路返回,或者上行帧没有更多的上行时隙可用为止。
15.一种移动站,包括用于从测试设备接收下行数据的装置(301,302,303,304,326),和用于发送上行数据到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形成环路(204,332,333)的装置,从测试设备接收到的下行数据返回到上行方向给测试设备,对某种协议层面的命令作出响应,使得所述的形成的环路在功能上被安排在所述的协议层面以下进行。
16.如权利要求15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被安排成在依据某个协议堆栈的一个协议的控制下工作,使得所述的命令是某个预先规定的协议层面的一个命令,对接收所述的命令作出响应,移动站被安排进入测试模式。在其中并不将在测试设备和移动站之间建立连接的通知发送到比所述的协议层面高的协议层面。
17.如权利要求15的移动站,包括
-用于将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变换到基带的装置(302),用于对变换到基带的数据解调的解调器(303),用于对解调数据解密的解密模块(304),和用于对解调和解密数据进行信道解码的信道解码器(326),和
-用于对上行数据信道编码的信道编码器(331),用于对信道编码上行数据加密的加密模块(310),用于将加密的信道编码上行数据调制成基带振荡的调制器(311),和用于将得到的上行信号变换到发送频率并将所述的信号发送的装置(312),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于将下行数据形成环路返回到上行方向的装置包括用于建立从解密模块(304)的输出到加密模块(309)的输入的连接(332)的装置。
18.如权利要求15的移动站,包括:
-用于将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变换到基带的装置(302),用于对变换到基带的数据解调的解调器(303),用于对解调数据解密的解密模块(304),和用于对解调和解密的数据进行信道解码的信道解码器(326),和
-用于对上行数据信道编码的信道编码器(331),用于将信道编码的上行数据加密的加密模块(310),用于将加密的信道编码上行数据调制成基带振荡的调制器(311),和用于将得到的上行信号变换成发送频率并将所述的信号发送的装置(312),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将下行数据环路返回到上行方向的装置包括用于建立从信道解码器(326)的输出到信道编码器(331)的输入的连接(333)的装置。
19.如权利要求15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这是一种装备有HSCSD功能的GSM移动站。
20.如权利要求15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这是一种装备有GPRS功能的GSM移动站。
HK02101370.6A 1998-06-03 1999-06-02 測試無線電設備中數據信道功能的方法和系統 HK10401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I981267 1998-06-03
FI981267A FI106834B (fi) 1998-06-03 1998-06-03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datakanavien toimivuuden testaamiseksi radiolaitteessa
PCT/FI1999/000481 WO1999063764A2 (en) 1998-06-03 1999-06-02 Method and system for testing data channel functionality in a radio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040153A1 HK1040153A1 (zh) 2002-05-24
HK1040153B true HK1040153B (zh) 2004-05-14

Family

ID=8551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HK02101370.6A HK1040153B (zh) 1998-06-03 1999-06-02 測試無線電設備中數據信道功能的方法和系統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6680913B1 (zh)
EP (1) EP1082866B1 (zh)
JP (1) JP3762641B2 (zh)
CN (1) CN1119056C (zh)
AU (1) AU762323B2 (zh)
CH (1) CH693782A5 (zh)
DE (1) DE19983271B3 (zh)
ES (1) ES2181570B1 (zh)
FI (1) FI106834B (zh)
GB (1) GB2354408B (zh)
HK (1) HK1040153B (zh)
WO (1) WO1999063764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07862B (fi) 1999-02-23 2001-10-15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netelmä radiolaitteen toimivuuden testaamiseksi ja matkaviestin
US6278742B1 (en) * 1999-11-19 2001-08-21 Sieme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bile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ower-conserving interference avoidance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mobile unit and a base unit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30129948A1 (en) * 1999-11-19 2003-07-10 Sieme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bile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multaneously testing multiple cordless telephones
US7110721B2 (en) * 2000-04-25 2006-09-19 Advantest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program for communication test, and recorded medium on which that program has been recorded
DE50109744D1 (de) * 2000-11-17 2006-06-14 Rohde & Schwarz Anordnung zum Messen der Bitfehlerrate und/oder Blockfehlerrate eines Mobiltelefons
GB2370189B (en) * 2000-12-13 2002-11-27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EP1358639A1 (en) * 2001-02-08 2003-11-05 Nokia Corporation Smart card reader
FI110735B (fi) * 2001-03-16 2003-03-14 Nokia Corp Kanavakoodekkien testisilmukoita
FI110734B (fi) * 2001-03-16 2003-03-14 Nokia Corp Kanavakoodekkien testisilmukoita
US8089888B2 (en) * 2001-12-10 2012-0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sting traffic and auxiliary channels in a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386295B (en) * 2002-03-06 2005-11-02 Ifr Ltd Testing mobile telephone terminals
FR2841798B1 (fr) * 2002-07-03 2005-03-04 Inst Francais Du Petrole Catalyseur d'hydrotraitement contenant un compose organique azote et son utilisation
JP2004228762A (ja) * 2003-01-21 2004-08-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試験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試験方法
GB0315931D0 (en) * 2003-07-08 2003-08-13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adio device testing system
EP1647155A1 (en) 2003-07-22 2006-04-19 Nokia Corporation Testing a data transfer functionality of a mobile device
ATE543282T1 (de) * 2004-08-10 2012-02-15 Rohde & Schwarz Verfahren zur durchführung eines statistischen tests, wobei das experiment multinomial ist
DE102004062963A1 (de) * 2004-12-28 2006-07-06 Sigos Systemintegration Gmbh Testgerät zum Einsatz in einem Testsystem zur Überprüfung von Übertragungsvorgängen innerhalb eines Mobilfunknetzes
US7474893B2 (en) * 2004-12-29 2009-01-06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System including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having a digital audio interface for audio testing with radio isolation
US7627312B2 (en) * 2005-02-03 2009-12-01 Satyam Computer Services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f-testing of mobile wireless devices
CN100505904C (zh) * 2005-09-08 2009-06-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口用户面数据环回的方法
CN100401695C (zh) * 2005-11-25 2008-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下一代网络媒体网关性能的方法
KR100759990B1 (ko) * 2006-01-02 2007-09-19 노키아 코포레이션 이동 장치의 데이터 전송 기능 테스팅
US8509062B2 (en) * 2006-08-07 2013-08-13 Ciena Corporation Smart ethernet edge networking system
DK1890507T3 (da) * 2006-08-18 2012-05-07 Rohde & Schwarz System, mobilkommunikationsapparat og fremgangsmåde til aftestning af modtageregenskaber
US7697928B2 (en) * 2006-08-31 2010-04-13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vice testing
KR100837227B1 (ko) * 2007-05-23 2008-06-11 주식회사 이노와이어리스 이동통신 단말기와 측정기의 송수신 채널 정합 장치 및방법
US8880056B2 (en) * 2007-09-03 2014-11-04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bile phone validation
ES2391366T3 (es) 2008-05-07 2012-11-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étodos, sistemas y disposiciones de prueba para verificar la conformidad con especificaciones de requisitos
US8081635B2 (en) 2008-10-08 2011-12-20 Motorola Solutions, Inc. Reconstruction of errored media stream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597242B2 (ja) * 2009-01-08 2010-12-1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試験方法及び試験装置
CN101873622B (zh) * 2010-06-29 2012-10-10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加密单元的方法及装置
TW201236434A (en) * 2011-02-18 2012-09-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testing a mobile phone
CN103888278B (zh) * 2012-12-20 2017-11-0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业务仿真的业务激活方法和系统
EP4140059A1 (en) * 2020-05-13 2023-03-01 Viasat Inc. Antenn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cking non-geosynchronous satellites
WO2022147794A1 (zh) * 2021-01-08 2022-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误比特率测试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3032A (en) * 1911-08-17 1912-10-29 William S Daniels Automobile-horn.
US3508514A (en) * 1966-04-04 1970-04-28 Vienna Arthur W Cargo ships
US3633532A (en) * 1970-06-30 1972-01-11 Peter Bruce Tug linkage
US3735722A (en) * 1971-12-09 1973-05-29 Interstate Oil Transport Co Rigid disconnectable coupling for waterborne vessels
GB2108436B (en) * 1982-04-07 1984-08-01 Takuma Yamaguchi Device for coupling a push boat with a float
JPH06508008A (ja) * 1991-06-12 1994-09-08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カンパニー パケットベースネットワークをテスト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FI89223C (fi) 1991-10-03 1993-08-25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Digitalt audiointerface i gsm-anordning
US5381444A (en) * 1991-10-31 1995-01-10 Fujitsu Limited Radio environment measuring system
FI102805B (fi) 1993-11-26 1999-02-15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atkapuhelimen rakenneratkaisu
WO1995015630A1 (en) * 1993-11-30 1995-06-08 Integrated Network Corporation Network interface unit remote test pattern generation
DE19517393C1 (de) * 1995-05-11 1996-10-02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m Prüfen von Funkkanälen eines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s mit einem Mobilteil und einer Basisstation
US5784406A (en) * 1995-06-29 1998-07-21 Qualco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jectively characterizing communications link quality
JPH1028088A (ja) * 1996-07-11 1998-01-27 Nec Corp 携帯電話無線基地局の試験用送受信装置
US6253060B1 (en) * 1996-12-20 2001-06-26 Airnet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mploying wireless remote loopback capability for a wireless system repeater to provide end-to-end testing without a wireline connection
US6141533A (en) * 1997-11-13 2000-10-31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mobile repeater
US6185191B1 (en) * 1997-12-03 2001-02-06 Harris Corporation Testing of ISDN line via auxiliary channel signa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I981267L (fi) 1999-12-04
DE19983271B3 (de) 2012-10-11
DE19983271T1 (de) 2001-07-12
WO1999063764A2 (en) 1999-12-09
CH693782A5 (de) 2004-01-30
JP2002517961A (ja) 2002-06-18
GB2354408A (en) 2001-03-21
GB0029271D0 (en) 2001-01-17
HK1040153A1 (zh) 2002-05-24
US6680913B1 (en) 2004-01-20
JP3762641B2 (ja) 2006-04-05
AU4619799A (en) 1999-12-20
ES2181570B1 (es) 2004-11-16
ES2181570A1 (es) 2003-02-16
AU762323B2 (en) 2003-06-26
FI106834B (fi) 2001-04-12
FI981267A0 (fi) 1998-06-03
EP1082866B1 (en) 2003-02-26
CN1119056C (zh) 2003-08-20
CN1311965A (zh) 2001-09-05
WO1999063764A3 (en) 2000-01-27
EP1082866A2 (en) 2001-03-14
GB2354408B (en) 2003-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K1040153A1 (zh) 測試無線電設備中數據信道功能的方法和系統
US6697604B1 (en) Method for testing the functioning of a radio apparatus, and a mobile station
CN1132466C (zh) 测试无线电设备中数据通信功能的方法和系统
EP3528578B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CZ9904262A3 (cs) Způsob a zařízení pro paging bezdrátových koncových stanic v bezdrátovém telekomunikačním systému
USRE43630E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with a lower probability of erroneous rejection of data
US6658235B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A2768029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using packet data control assignment bit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indications
CN102340870B (zh) 通信终端设备、用于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MXPA02003211A (es) Metodo y sistemas para proteccion tipo cuadro robusto en sistemas que emplean velocidades de bit variable.
WO2002056609A2 (en) Radio terminal, module for such a radio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ssociated control channels
US20240146467A1 (en) Payload reduction and configuration for harq-ack multiplexing on pusch
CA2541630C (en) A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re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system
JP7569367B2 (ja) 端末、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H11196037A (ja) デジタル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20240171319A1 (en) Payload reduction and configuration for multiplexing of harq-ack with different priorities on pucch
US20070230379A1 (en) Adaptive Associated Control Channel Messaging
CA2799510A1 (en) A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re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F Patent in 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