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744967Y -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44967Y
CN2744967Y CNU2004200965209U CN200420096520U CN2744967Y CN 2744967 Y CN2744967 Y CN 2744967Y CN U2004200965209 U CNU2004200965209 U CN U2004200965209U CN 200420096520 U CN200420096520 U CN 200420096520U CN 2744967 Y CN2744967 Y CN 274496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heat exchanger
indoor heat
main body
pi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42009652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哲也
松崎裕市
增田广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4496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4496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6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refrigerant piping outside the heat exchanger within the unit ca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即使在壳体主体上设置辅助配管用的配管空间,也能实现壳体主体的紧凑化。室内机(2)具有壳体主体(23)、室内热交换器(50)、电气部件箱(73)、和室内辅助制冷剂配管(辅助配管)(51a、51b)。室内热交换器(50)配置在壳体主体(23)的内部。电气部件箱(73)配置在壳体主体的内部(23),并且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50)的侧方。室内辅助制冷剂配管(51a、51b)从室内热交换器(50)向后方延伸。并且,在壳体主体(23)的内部,在电气部件箱(73)的后方设置用于收纳室内辅助制冷剂配管(51a、51b)的配管空间(S2)。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特别涉及通过连接配管连接室外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公开的在楼房或住宅等建筑中,通过向室内输送调节后的空气来提高室内的舒适性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空调机通过从吹出口向室内输送暖风或冷风,可以将室内保持为舒适的温度。
这种空气调节机具有室内机、室外机、制冷剂连接配管等。室内机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连接室外机。该室内机主要具有壳体主体、室内热交换器、电气部件箱、和辅助配管。壳体主体配置在成为空调对象的室内壁面上等。室内热交换器用于在和所接触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配置在壳体主体的内部。电气部件箱用于控制室内机的运转,配置在壳体主体的内部。该电气部件箱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侧方。在该电气部件箱的前面设有可以连接外部的电气布线的端子板。辅助配管发挥连接室内热交换器和制冷剂连接配管的作用。该辅助配管从室内热交换器向后方延伸,被收纳在设于室内热交换器和电气部件箱之间的配管空间内。在室外机中设置压缩机、四通切换阀、储能器、室外热交换器等。通过这些机器被加热或冷却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和辅助配管循环于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之间。
在现有的室内机中,辅助配管从室内热交换器向后方延伸,被收纳在设于室内热交换器和电气部件箱之间的配管空间内。即,在以往的室内机中,用于收纳辅助配管的配管空间设在室内热交换器和电气部件箱之间。在该状态下,为了实现壳体主体的紧凑化而减小室内热交换器和电气部件箱之间的间隔时,电气部件箱有可能干涉配管空间。因此,即使室内热交换器和电气部件箱之间有富余空间,为了使电气部件箱不干涉配管空间,需要设定室内热交换器和电气部件箱之间的间隔。由此,存在不易实现壳体主体的紧凑化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使得即便是在壳体主体上设置辅助配管用的配管空间,也能实现壳体主体的紧凑化。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通过连接配管连接室外机。该室内机具有壳体主体、室内热交换器、电气部件箱、和辅助配管。室内热交换器配置在壳体主体的内部。电气部件箱配置在壳体主体的内部,并且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侧方。辅助配管从室内热交换器向后方延伸。并且,在壳体主体的内部,在电气部件箱的后方设置用于收纳辅助配管的配管空间。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中,辅助配管从配置在壳体主体内部的室内热交换器向后方延伸。并且,辅助配管被收纳在设于电气部件箱后方的配管空间内。
此处,因辅助配管用配管空间设在电气部件箱的后方,所以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小室内热交换器和电气部件箱之间的间隔。由此,即使在壳体主体上设置辅助配管用的配管空间,也能实现壳体主体的紧凑化。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是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电气部件箱具有可以连接外部的电气布线的端子板。该端子板设在电气部件箱的下面。该情况时,因端子板设在电气部件箱的下面,与端子板设在电气部件箱的前面时相比,可以实现壳体主体的深度方向的紧凑化。并且,端子板设在电气部件箱的下面时,与端子板设在电气部件箱的前面时相比,因为没有必要把电气布线从电气部件箱的下方引导到前方,所以没有必要在电气部件箱的前方确保电气布线的引导空间。由此,可以进一步实现壳体主体的深度方向的紧凑化。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是在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在配管空间中设有把辅助配管从上部引导到下部的筒状配管引导部。该情况时,因为在配管空间中设置了把辅助配管从上部引导到下部的筒状配管引导部,所以能够把辅助配管可靠地定位并收纳在设于壳体主体背面和电气部件箱之间的配管空间中。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在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实用新型中,因为辅助配管用配管空间设在电气部件箱的后方,所以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小室内热交换器和电气部件箱之间的间隔。由此,使得即便在壳体主体上设置辅助配管用的配管空间,也能实现壳体主体的宽度方向的紧凑化。
在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实用新型中,因为端子板设在电气部件箱的下面,与端子板设在电气部件箱的前面时相比,可以实现壳体主体的深度方向的紧凑化。并且,没有必要在电气部件箱的前方确保电气布线的引导空间,所以可以进一步实现壳体主体的深度方向的紧凑化。
在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所述的实用新型中,因为在配管空间中设置用于将辅助配管从上部引导到下部的筒状配管引导部,所以能够把辅助配管可靠地定位并收纳在设于壳体主体背面和电气部件箱之间的配管空间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空气调节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a)是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正视图,
图3(b)是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右侧视图(吹出口闭合的状态),
图3(c)是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右侧视图(吹出口打开的状态)
图4是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剖面图。
图5是下部单元的仰视图。
图6是室内热交换器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从后方观看电气部件箱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连接集合管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空气调节装置;2室内机;3室外机;4连接集合管(连接配管);23壳体主体;50室内热交换器;51a室内辅助制冷剂液体配管(辅助配管);51b室内辅助制冷剂气体配管(辅助配管);73电气部件箱;231配管引导部;733端子板;S2配管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空气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表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外观。
该空气调节装置1具有:安装在室内壁面等上的室内机2;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3;连接室内机2和室外机3的连接集合管4。
在室内机2中收纳着室内热交换器50,在室外机3中收纳着室外热交换器30。而且,室内热交换器50和室外热交换器30通过连接集合管4的制冷剂液体配管41和制冷剂气体配管42彼此连接,并构成制冷剂回路。此处,连接集合管4如图8所示,利用隔热带4a将制冷剂液体配管41、液体配管隔热筒41a、制冷剂气体配管42、气体配管隔热筒42a、排水管85a、和内外连接电线99捆绑成束。
(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概略结构)
图2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该制冷剂回路主要由室内热交换器50、储能器31、压缩机32、四通切换阀33、室外热交换器30和电动膨胀阀34构成。
设在室内机2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0在与接触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室内机2中设置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0完成热交换后向室外排出的横流风扇(cross flow fan)71。该横流风扇71为细长的圆筒形状,中心轴与水平方向平行地配置。横流风扇71通过设在室内机2内部的室内风扇电机72驱动着旋转。关于室内机2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说明。
在室外机3中设有:压缩机32;连接压缩机32的排出侧的四通切换阀33;连接压缩机32的吸入侧的储能器31;连接四通切换阀33的室外热交换器30;连接室外热交换器30的电动膨胀阀34。四通切换阀33通过气体闭锁阀37连接制冷剂气体配管42。并且,制冷剂气体配管42连接从室内热交换器50的另一端延伸的室内辅助制冷剂气体配管51b。电动膨胀阀34通过过滤器35和液体闭锁阀36连接制冷剂液体配管41。并且,制冷剂液体配管41连接从室内热交换器50的一端延伸的室内辅助制冷剂液体配管51a。另外,在室外机3中设置有用于把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0的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螺旋式风扇38。该螺旋式风扇38通过室外风扇电机39驱动着旋转。
(室内机的结构)
图3(a)和图3(b)表示室内机2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图4表示室内机2的剖面图。室内机2是设在室内侧壁上的壁挂型室内机2,主要由壳体主体23、前面板24、下部单元7、和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构成。
(壳体主体)
壳体主体23由不透明的树脂材料制成,具有薄型的长方体形状。壳体主体23正视时具有在水平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侧视时具有在铅垂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截面形状。另外,在壳体主体23设有吸入口25和吹出口26。在壳体主体23的内部,在底面上方形成支撑部78。支撑部78用于支撑下部单元7和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等。在该支撑部78从上方安装着下部单元7和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等。并且,在支撑部78的下部形成由支撑部78和壳体主体23的底面、背面及两侧面包围的空间,该空间成为空气隔热室S1。在该空气隔热室S1收容着排水管85和室内辅助制冷剂配管51a、51b。
吸入口25是通过横流风扇71从室内取入到壳体主体23内的空气通过的开口,有第1吸入口27和第2吸入口28。第1吸入口27具有正视时在水平方向较长的形状,其长度比壳体主体23的宽度稍短。第1吸入口27在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的前面侧设置在壳体主体23的前面中央附近。第1吸入口27在室内机2停止运转时,通过前面板24的第2面板241被关闭。第2吸入口28由在壳体主体23的长度方向的多个长切槽构成,设置在壳体主体23的上面。
吹出口26是利用横流风扇7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0吹出到室内的空气通过的开口。吹出口26具有正视时在水平方向较长的形状,其长度比壳体主体23的宽度稍短。该吹出口26设在壳体主体23的下部前面附近。在室内机2停止运转时,吹出口26通过前面板24的第1面板240被关闭。并且,在吹出口26的附近设置用于把空气引导到室内的水平挡板29。该水平挡板29以与壳体主体23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自由转动,由挡板电机(未图示)驱动着旋转。
(前面板)
前面板24和壳体主体23是分别形成的,被配置成覆盖壳体主体23的几乎整个前面。前面板24由第1面板240和第2面板241和第3面板242构成。
第1面板240配置在壳体主体23的前面下方。第1面板240由未图示的移动机构支撑着可以在上下方向平行移动,用于开闭吹出口26(参照图3(b)和图3(c))。第1面板240是长方形的平板状部件,具有和正视时的壳体主体23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第1面板240的正面侧形形成没有凹凸和孔或切槽等开口部的大致平坦的形状。该第1面板240在将吹出口26关闭的状态下,如图3(b)和图4所示,形成与铅垂方向平行的状态。此时,在正视时,第1面板240的投影面积大于吹出口26的投影面积。由此,第1面板240在将吹出口26关闭的状态下,可以覆盖包括吹出口26在内的壳体主体23的几乎整个前面下方。
第2面板241配置在壳体主体23的前面上方。第2面板241由未图示的移动机构支撑着可以移动,用于开闭第1吸入口27(参照图3(b)和图3(c))。第2面板241是长方形的平板状部件,具有和正视时包括第1吸入口27在内的壳体主体23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第2面板241的正面侧形成没有凹凸和孔或切槽等开口部的大致平坦的形状。该第2面板241在将第1吸入口27关闭的状态下,如图3(b)和图4所示,形成与铅垂方向平行的状态。此时,在正视时,第2面板241的投影面积大于第1吸入口27的投影面积。由此,第2面板241在将第1吸入口27关闭的状态下,可以覆盖包括第1吸入口27在内的壳体主体23的几乎整个前面上方。
第3面板242配置在第1面板240和第2面板241之间。第3面板242在正视时具有长方形形状。第3面板242在正视时具有和壳体主体23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在上下方向具有和第1面板240大致相同的高度。第3面板242的正面侧形成没有凹凸和孔或切槽等开口部的大致平坦的形状。在壳体主体23的前方设置规定间隙的状态下,该第3面板242被固定在壳体主体23的左右侧面。此处设置的间隙比配置在下方的第1面板240的厚度稍大,并且当第1面板240在上方移动并打开吹出口26时形成收容第1面板240的空间。另外,第3面板242由不透明的树脂材料制成。
这样,第1面板240、第2面板241和第3面板242与铅垂方向平行地上下并列配置,在吹出口26和第1吸入口27被关闭的状态下,构成大致平坦的长方形平面。由第1面板240、第2面板241和第3面板242构成的前面板24在吹出口26和第1吸入口27被关闭的状态下,覆盖壳体主体23的几乎整个前面,在正视时仅露出在第1面板240、第2面板241和第3面板242的边缘形成的接缝。这样提高了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的美观效果。
(下部单元)
下部单元7配置在壳体主体23的内部,如图4和图5所示,由横流风扇71、室内风扇电机72和电气部件箱73等构成。
(横流风扇)
横流风扇71例如由AS树脂等树脂制品构成,形成细长的圆筒形状。横流风扇71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23上配置成中心轴与水平方向平行。该横流风扇71如图4所示,在侧视时位于壳体主体23的大致中央。在该状态下,横流风扇71由设在壳体主体23的支撑部78的风扇支撑部件88支撑着。在横流风扇71的圆周面设有扇叶,横流风扇71绕中心轴旋转,从而形成空气流。该空气流是从吸入口25吸入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0从吹出口26吹出到室内的空气流。
(室内风扇电机)
室内风扇电机72用于驱动横流风扇71绕中心轴旋转。室内风扇电机72形成直径和横流风扇71大致相同的薄圆筒形状。该室内风扇电机72如图5所示,在横流风扇71的右侧方与横流风扇71呈同轴配置,并被安装在壳体主体23的支撑部78上。在室内风扇电机72被安装在支撑部78上的状态下,室内风扇电机72和横流风扇71的顶上部分的高度大致相同。
(电气部件箱)
电气部件箱73如图5所示,收容着用于控制室内机2的运转的控制基板731。电气部件箱73呈长方体箱状。电气部件箱73在壳体主体23的长度方向距离后述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的室内热交换器50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被配置于壳体主体23的前面侧。该电气部件箱73在室内风扇电机72的右侧方被安装在壳体主体23的支撑部78上,把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安装在装配于下部单元7上方的支撑部78上。安装在控制基板731的控制部件中容量较大的电容器和大功率晶体管等强电部件732,在电气部件箱73中被配置成与室内风扇电机72在轴方向并列。另外,电气部件箱73具有可以连接外部的电气布线的端子板733,该端子板733设在电气部件箱73的下面(参照图7)。
在电气部件箱73的后方、即电气部件箱73和壳体主体23的背面之间设置配管空间S2。在该配管空间S2中配置有用于把后述的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的室内辅助制冷剂配管51a、51b从上部引导到下部的巨型筒状配管引导部231。该配管引导部231安装在壳体主体23的背面。
(室内热交换器单元)
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配置在壳体主体23的内部,如图6所示,由室内热交换器50、室内辅助制冷剂配管51a、51b等构成。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在室内风扇电机72和横流风扇71被安装在壳体主体23上的状态下从上方被覆盖着。
(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50如图4所示,使通过横流风扇71的旋转从吸入口25吸入的空气通过横流风扇71侧,在与通过传热管53内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50被安装成包围横流风扇71的前方和上方。室内热交换器50被划分为第1室内热交换器50a、第2室内热交换器50b和第3室内热交换器50c三部分。第1室内热交换器50a、第2室内热交换器50b和第3室内热交换器50c分别形成为正视时水平方向较长的板状。通过各室内热交换器50a、50b和50c分别接合,从而使室内热交换器50形成为侧视大致为倒V字型的截面形状。
第1室内热交换器50a在壳体主体23的内部使上端向前方倾斜,被配置成从横流风扇71的中央上方覆盖后侧上方。
第2室内热交换器50b在壳体主体23的内部使上端向后方倾斜,被配置成在第1室内热交换器50a的前方从横流风扇71的中央上方覆盖前侧上方。并且,第2室内热交换器50b的上端接合在第1室内热交换器50a的上端。这样,第1室内热交换器50a和第2室内热交换器50b被组合成侧视时呈倒V字型。
第3室内热交换器50c被配置成在第2室内热交换器50b的下方覆盖横流风扇71的前方。并且,第3室内热交换器50c的上端成角度地接合在第2室内热交换器50b的下端,以使在横流风扇71侧的角度成为钝角。第3室内热交换器50c在高度方向与铅垂方向平行。
各室内热交换器50a、50b、50c和50d如图6所示,由在两侧端折回多次形成的传热管53和插通传热管53的长方形状的多个散热片构成。传热管53在各室内热交换器50a、50b、50c的水平方向两侧端折回成U字型。
(室内辅助制冷剂配管)
作为室内辅助制冷剂配管的室内辅助制冷剂液体配管51a和室内辅助制冷剂气体配管51b发挥着连接室内热交换器50、连接集合管4的制冷剂液体配管41和制冷剂气体配管42的作用。在这些室内辅助制冷剂液体配管51a和室内辅助制冷剂气体配管51b中,循环于室内热交换器50和室外热交换器30之间的制冷剂流过其间。
室内辅助制冷剂液体配管51a和室内辅助制冷剂气体配管51b如图6所示,连接从室内热交换器50侧面突出的传热管53。这些室内辅助制冷剂液体配管51a和室内辅助制冷剂气体配管51b在连接传热管53之后,朝向壳体主体23的背面延伸。并且,沿着壳体主体23的背面向右侧延伸,如图7所示,在电气部件箱73后方的配管引导部231内被从上部引导到下部。另外,室内辅助制冷剂液体配管51a和室内辅助制冷剂气体配管51b在配管引导部231的下部向左侧弯曲,并通过形成于壳体主体23的背面侧下部的空气隔热室S1,在壳体主体23的背面左侧连接制冷剂液体配管41和制冷剂气体配管42。
(特征)
(1)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的室内机2中,在电气部件箱73的后方、即电气部件箱73和壳体主体23的背面之间设置配管空间S2。因此,与在室内热交换器50和电气部件箱73之间设置配管空间S2时相比,可以减小室内热交换器50和电气部件箱73之间的间隔。由此,可以实现壳体主体23的宽度方向的紧凑化。
(2)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的室内机2中,端子板733设在电气部件箱73的下面。由此,与端子板733设在电气部件箱73的前面时相比,可以实现壳体主体的深度方向的紧凑化。并且,端子板733设在电气部件箱73的下面时,与端子板733设在电气部件箱73的前面时相比,没有必要把电气布线从电气部件箱73的下方引导到前方,所以没有必要在电气部件箱73的前方确保电气布线的引导空间。由此,可以进一步实现壳体主体的深度方向的紧凑化。
(3)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的室内机2中,在配管空间S2中设置用于把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的室内辅助制冷剂液体配管51a、51b从上部引导到下部的矩形筒状配管引导部231。由此,可以把室内辅助制冷剂液体配管51a、51b可靠地定位并收纳在设于电气部件箱73和壳体主体23背面之间的配管空间S2中。

Claims (3)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1)的室内机(2),它是通过连接配管(41、42)连接室外机(3)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室内机(2),具有:
壳体主体(23);
配置在所述壳体主体(23)内部的室内热交换器(50);
配置在所述壳体主体(23)的内部并且配置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50)的一侧的电气部件箱(73);以及
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50)向后方延伸并且连接所述连接配管(41、42)和所述室内热交换器(50)的辅助配管(51a、51b),
在所述壳体主体(23)的内部,在所述电气部件箱(73)的后方设置用于收纳所述辅助配管(51a、51b)的配管空间(S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部件箱(73)具有可以连接外部的电气布线的端子板(733),所述端子板(733)设在所述电气部件箱(73)的下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管空间(S2)中设有把所述辅助配管(51a、51b)从上部引导到下部的筒状配管引导部(231)。
CNU2004200965209U 2003-09-30 2004-09-29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744967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40876A JP2005106397A (ja) 2003-09-30 2003-09-30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2003340876 2003-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44967Y true CN2744967Y (zh) 2005-12-07

Family

ID=34535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4200965209U Expired - Lifetime CN2744967Y (zh) 2003-09-30 2004-09-29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106397A (zh)
CN (1) CN2744967Y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2777A (zh) * 2009-09-10 2011-04-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WO2018196769A1 (zh) * 2017-04-26 2018-11-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11829070A (zh) * 2017-01-18 2020-10-27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454406A (zh) * 2019-02-18 2021-09-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3614465A (zh) * 2019-04-05 2021-11-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12246A (ja) * 2009-11-25 2011-06-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US20200333038A1 (en) 2018-02-09 2020-10-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ipe setting structure, and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2777A (zh) * 2009-09-10 2011-04-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CN102022775B (zh) * 2009-09-10 2013-09-04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CN111829070A (zh) * 2017-01-18 2020-10-27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18196769A1 (zh) * 2017-04-26 2018-11-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13454406A (zh) * 2019-02-18 2021-09-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3454406B (zh) * 2019-02-18 2022-06-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3614465A (zh) * 2019-04-05 2021-11-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106397A (ja) 2005-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989C (zh) 嵌入天花板型的室内机
CN1147682C (zh) 一体式空调机
CN2744967Y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JP481893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CN1258061C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CN1097198C (zh) 空气调节器
JP2018119720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1834540A (zh) 空调室外机
CN1522353A (zh) 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室外机及其安装系统
CN101048622A (zh) 遮蔽部件及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829885A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CN1161569C (zh) 空调机
CN2400726Y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N1234999C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533412Y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CN2577164Y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CN1136508A (zh) 空调用冷却装置
CN217876136U (zh) 柜装空调器和柜子组件
JP2000018649A (ja) 空気調和機用空冷式室外機
CN1542329A (zh) 窗式空调机的室外侧空气流动结构
KR20110125330A (ko) 공기조화장치
CN1699879B (zh) 空气调节器
CN1495389A (zh) 空调机
CN1699848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0513917C (zh) 空气调节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92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