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602687Y - 多功能筷子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筷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02687Y
CN2602687Y CN 03236303 CN03236303U CN2602687Y CN 2602687 Y CN2602687 Y CN 2602687Y CN 03236303 CN03236303 CN 03236303 CN 03236303 U CN03236303 U CN 03236303U CN 2602687 Y CN2602687 Y CN 260268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opsticks
pipe
built
utility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23630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文博
高雅娟
赵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0323630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602687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0268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0268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多功能筷子,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人类生活需部,个人或家用物品分部,家具大类,家庭用具或餐桌用小类,餐桌用具组技术领域。其目的是解决以前的筷子只有一种用途,用餐时筷子易打滑,喝饮料时还得备管的技术问题,它主要由叉头、叉座、筷杆、防滑套、筷头、盖片、弹簧丝、内置管、吸口构成。其特征是:叉头的下面位置固定连接在叉座的上面位置,叉座的下面位置固定连接在筷杆的上端位置,筷杆的中部位置被套压连接在防滑套的内壁面位置,筷杆的内部位置钻通在内置管的整体位置,内置管的下开口位置被盖在盖片的下面位置,盖片的侧边位置固定连接在弹簧丝的一端位置,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在餐桌用具组的领域里,具有广泛用途,且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易于推广。

Description

多功能筷子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功能筷子,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人类生活需部,个人或家用物品分部,家具大类,家庭用具或餐桌用小类,餐桌用具组的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和曾有的关于餐桌用具组的技术对多功能筷子的需求都做过很有成效的努力,也曾设计过许多优秀的技术方案。如1996年中国专利局公告的由林宗申报的,授权公告号为CN2228314Y,中国专利号(ZL)为:93236609.4号的实用新型专利名称是《结合刀叉的多功能筷子》的实用新型专利,所采用的技术方案。餐桌用具组的技术方面是一例很有价值的发明,它有效地解决了筷子多功能的技术问题。但尚有不足,它还很难解决以前的筷子只有一种用途,用餐时筷子易打滑,喝饮料时还得备管的技术问题。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筷子。以解决以前的筷子只有一种用途,用餐时筷子易打滑,喝饮料时还得备管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新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该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主要由:叉头、叉座、筷杆、防滑套、筷头、盖片、弹簧丝、内置管、吸口构成。它的主要零件筷杆、筷头、弹簧丝由市场选用。它的叉头是锐角尖形状,以塑料为材料,经过成形加工制造。它的叉座是梯形台形状,以塑料为材料,经过成形加工制造。它的内置管是长圆管形状,以筷杆为材料,经过钻孔加工制造。
在形状、构造及其结合上,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是:筷杆的下端位置一体连接在筷头的上端位置,筷头的下端位置用来夹菜,结合成圆锥杆形状的整体结构,功能是起手握的作用。在形状、构造及其结合上,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不同的技术特征是:叉头的下面位置固定连接在叉座的上面位置,叉座的下面位置固定连接在筷杆的上端位置,结合成叉子形状组合结构,功能是起叉东西的作用。筷杆的中部位置被套压连接在防滑套的内壁面位置,筷杆的内部位置钻通在内置管的整体位置,结合成带孔长杆形状的组合结构,功能是起喝饮料的作用。内置管的下开口位置被盖在盖片的下面位置,盖片的侧边位置固定连接在弹簧丝的一端位置,结合成带圆片长丝形状的弹力结构,功能是起盖住开口的作用。这样就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的解决以前的筷子只有一种用途,用餐时筷子易打滑,喝饮料时还得备管的技术问题的目的。
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以前的筷子只有一种用途,用餐时筷子易打滑,喝饮料时还得备管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现有的和曾有的关于餐桌用具组的技术相比有三优点和改进:
第一,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的技术方案中设计了叉头的下面位置固定连接在叉座的上面位置,叉座的下面位置固定连接在筷杆的上端位置,结合成叉子形状组合结构,所以能更容易解决叉东西的技术问题。
第二,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的技术方案中设计了筷杆的中部位置被套压连接在防滑套的内壁面位置,筷杆的内部位置钻通在内置管的整体位置,结合成带孔长杆形状的组合结构,所以能更容易解决喝饮料的技术问题。
第三,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的技术方案中设计了内置管的下开口位置被盖在盖片的下面位置,盖片的侧边位置固定连接在弹簧丝的一端位置,结合成带圆片长丝形状的弹力结构,所以能更容易解决盖住开口的技术问题。
(四)附图说明:
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零部件的标号说明:1叉头    2叉座      3筷杆      4防滑套     5筷头6盖片    7弹簧丝    8内置管    9吸口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为实现解决以前的筷子只有一种用途,用餐时筷子易打滑,喝饮料时还得备管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的优选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它的静态结构:请参附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主要由叉头 1、叉座 2、筷杆 3、防滑套 4、筷头 5、盖片 6、弹簧丝7、内置管 8、吸口9构成。它的主要零件筷杆 3、筷头5、弹簧丝7由市场选用。它的叉头1是锐角尖形状,以塑料为材料,经过成形加工制造。它的叉座2是梯形台形状,以塑料为材料,经过成形加工制造。它的内置管8是长圆管形状,以筷杆为材料,经过钻孔加工制造。
在形状、构造及其结合上,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是:筷杆3的下端位置一体连接在筷头5的上端位置,筷头5的下端位置用来夹菜,结合成圆锥杆形状的整体结构,功能是起手握的作用。在形状、构造及其结合上,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不同的技术特征是:叉头1的下面位置固定连接在叉座2的上面位置,叉座2的下面位置固定连接在筷杆3的上端位置,结合成叉子形状组合结构,功能是起叉东西的作用。筷杆3的中部位置被套压连接在防滑套4的内壁面位置,筷杆3的内部位置钻通在内置管8的整体位置,结合成带孔长杆形状的组合结构,功能是起喝饮料的作用。内置管8的下开口位置被盖在盖片6的下面位置,盖片6的侧边位置固定连接在弹簧丝7的一端位置,结合成带圆片长丝形状的弹力结构,功能是起盖住开口的作用。
下面通过使用方法,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型多功能筷子的动态结构关系:在使用中,当需要叉东西的时候,根据物理的原理,首先把左筷子倒过来,然后用叉子叉东西,从而完成用叉子的任务。
在使用中,当需要喝饮料的时候,根据物理的原理,首先把盖片6提起,然后转到一侧,再然后把筷头5浸入饮料中,从而完成喝饮料的任务。这样就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的解决以前的筷子只有一种用途,用餐时筷子易打滑,喝饮料时还得备管的技术问题的目的。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案是以塑料为材料,利用生活用品工厂的基本设备,采取大批生产,以供应社会界的需求,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筷子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Claims (3)

1.多功能筷子,它是由叉头(1)、叉座(2)、筷杆(3)、防滑套(4)、筷头(5)、盖片(6)、弹簧丝(7)、内置管(8)、吸口(9)构成,它的筷杆(3)的下端位置一体连接在筷头(5)的上端位置,筷头(5)的下端位置用来夹菜,其特征是:叉头(1)的下面位置固定连接在叉座(2)的上面位置,叉座(2)的下面位置固定连接在筷杆(3)的上端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筷子,其特征是筷杆(3)的中部位置被套压连接在防滑套(4)的内壁面位置,筷杆(3)的内部位置钻通在内置管(8)的整体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筷子,其特征是内置管(8)的下开口位置被盖在盖片(6)的下面位置,盖片(6)的侧边位置固定连接在弹簧丝(7)的一端位置。
CN 03236303 2003-01-21 2003-01-21 多功能筷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02687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36303 CN2602687Y (zh) 2003-01-21 2003-01-21 多功能筷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36303 CN2602687Y (zh) 2003-01-21 2003-01-21 多功能筷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02687Y true CN2602687Y (zh) 2004-02-11

Family

ID=34166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23630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02687Y (zh) 2003-01-21 2003-01-21 多功能筷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602687Y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914904Y (zh) 一种组合式叉勺餐具
CN2602687Y (zh) 多功能筷子
CN202287555U (zh) 多功能筷子
CN2568077Y (zh) 新型组合餐具
CN2603638Y (zh) 多功能筷子
CN2569671Y (zh) 罐头专用勺
CN201641413U (zh) 多功能组合餐具
CN2605792Y (zh) 节源方便筷子
CN2691410Y (zh) 新型筷子
CN2666297Y (zh) 新型多用筷子
CN2391517Y (zh) 方便筷子
CN201564166U (zh) 组合汤匙
CN2554970Y (zh) 多功能筷子
CN2598464Y (zh) 新型两用餐具
CN2604124Y (zh) 多用筷子
CN201194709Y (zh) 可拆卸式餐具
CN2288665Y (zh) 自来水式烹调用料组合具
CN201480932U (zh) 便携式组合餐具
CN201948673U (zh) 一种筷子
CN201230782Y (zh) 荧光餐具
CN2638588Y (zh) 新型隔热匙
CN201551073U (zh) 一种联体式新型筷子
CN2642174Y (zh) 新型餐具
CN2587279Y (zh) 新型环保筷子
CN2130446Y (zh) 伸缩卫生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