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344825Y - 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344825Y
CN2344825Y CN 98216515 CN98216515U CN2344825Y CN 2344825 Y CN2344825 Y CN 2344825Y CN 98216515 CN98216515 CN 98216515 CN 98216515 U CN98216515 U CN 98216515U CN 2344825 Y CN2344825 Y CN 2344825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pin
chip microcomputer
alert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9821651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起范
周庆民
陈捷申
王中心
何世钧
张德全
张路
云惠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 OF APPLIED PHYSICS HENAN
Original Assignee
INST OF APPLIED PHYSICS HEN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 OF APPLIED PHYSICS HENAN filed Critical INST OF APPLIED PHYSICS HENAN
Priority to CN 9821651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344825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344825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344825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公用电话线网传输警情信息并具有双向通讯功能的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收、发装置的硬件电路基本一致,均以单片机系统A为核心,加上自动摘机电路B,收、发译码电路C,振铃检测电路E。声光报警控制端口电路F和图象设备控制端口电路G及电源I组成。不同的是:发送装置有一个N路探头输入电路,用以接受各类警情信息,有一个抢线拨号电路D与用户话机相连;接收装置的单片机系统有一串行口电路与受理中心微机系统相连,构成警情处理核心。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组网灵活、方便,系统可大可小,是各警情受理中心理想的组网设备。单独的发送装置也是家庭或较小单位理想的报警设备和安全防范设备。

Description

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电话线网作为信息传输信道的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发送装置与各警戒点的用户电话并接,接收装置安装于警情受理中心。收、发之间通过公共电话网联接,并且相互之间具有双向通讯功能,即:处于警戒点的发送装置通过电话线向受理中心报警,受理中心接受报警信息并可通过电话线向各警戒点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各警戒点的设防与撤防,平时中心通过电话线网对各警戒点进行巡检,以保证各发送装置的可靠工作,同时,通过予存在受理中心的各警戒点的档案信息,以及经由电话线传递过来的现场信息,迅速作出处警决策。这种具有双向通讯功能的智能警情收、发装置可根据警情的不同类别,用户的不同要求和受理中心的工作性质等将各警戒点与相应的受理中心联网,从而组成千差万别、功能各异的智能化多警情受理网络监控系统。实现受理中心对各警戒点的全天侯或可控时间的自动监控、报警、设防和撤防,同时实现一个报警器可向多个报警中心报警的双重目的。
众所周知,警情,无论匪警、火警、盗警等均具有突发性,因而,对一些重点部门实施警情监控,迅速传递警情信息,以便有关部门快速反应,及时处理警情,以最大限度减少其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国内外对警情监控和报警信息传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国内的报警系统就信息传输方式而言,大致可分为无线和有线两种,无线传输方式须在每一警戒点设置无线发送装置,通过天线将报警信息传送到受理中心,受理中心设有无线接收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传输距离有限,设备较贵,而且信息易受干扰。有线传输网络利用专门的线路传送警情信息,抗干扰性强,但需铺设专门线路,工程安装复杂,造价较高,而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话线网来传送报警信息,组成警情监控网络不失为一种廉价、可靠的方法。因为电话网技术成熟,工作可靠,并且遍及城镇乡村,十分普及,为各类警情的迅速准确传递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利用电话网作为信息传输信道是目前国内外组成警情自动受理网络的基本方法之一,国内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利用电话网线,传递报警信息的产品和系统,如发明专利CN1074304A《微机报警信号发送装置及控制方法》;实用新型专利CN2053825U《电话自动报警器》、CN2074958U《电话报警装置》CN2067049U《紧急呼救器》等,这些专利的共同特点是:均为报警控制器或称报警发送装置,主要在简化警情信息发送方式,快速传送警情信息上做工作,虽有不少改进,但仍存在如下不足:(1)均不具备双向传输信息的功能,即只有报警器能向受理中心发送警情信息,而受理中心不能反过来根据警情对各警戒点实施监控和控制;(2)不具备现场摄录功能及图像传输功能,该功能对匪警、盗警案件的破获,抓取罪犯具有很大意义;(3)警情受理中心不具备电子地图显示功能,不能直观的显示警情发生地在本市区图上地理位置及最佳抵达方案,该功能将有利于公安、消防部门迅速抵达警情地点处理警情;(4)不具备抢线功能,缺少该功能会在电话占线的情况下延误警情信息的发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开发一种以电话线网为信道,以单片机为该心的具备以上各种功能的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该装置采用先进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传感器技术,运用灵活的单片机系统功能,使装置本身不仅结构紧凑,加工方便,而且安装简便灵活,操作简单方便,是进行盗警、匪警、火警、医疗急救等类突发事件,增强单位及个人防范能力的新一代高科技产品。它可以方便地与现代电话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相联,组成不同性质、规模不一的报警网络,从而大大提高对各类突发事件指挥、处理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以电话线网为信道传送警情信息的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收、发装置之间具有双向通讯功能并且硬件电路基本一致,均以单片机系统A为核心,加上自动摘机电路B,收、发译码电路C,振铃检测电路E,声光报警控制端口电路F和图象设备控制端口电路G及电源I组成。不同的是:发送装置有一个N路探头输入电路,用以接受各类警情信息,有一个抢线拨号电路D与用户话机相连;接收装置的单片机系统有一串行口电路与受理中心微机系统相连,构成警情处理核心。它予存着警情类型、处警方案、各种有关的档案信息和本辖区的电子地图等各种资料。本实用新型对受理中心的微机无特殊要求,可根据需要和条件任意配置。一般市售的微机和打印、贮存设备均可。
此外,收、发装置内还设计有由单片机控制的现场摄录设备、图象信息转换设备和图像信息输出、接收设备的控制端口,供用户选用。一旦警情发生,发送装置内的单片机可控制开启录像设备,进行现场录像,信息可存入现场磁带中,也可通过图象信息转换设备将其压缩变换成音频信号经电话线及时传送到受理中心,受理中心接到警情后,一方面组织力量及时处警,同时,可利用收、发装置之间的双向通讯功能,在受理中心里向现场发控制指令,发出的指令信号通过电话线送达警情发送装置的单片机内,通过单片机的控制端口输出信号,控制现场的有关设备,比如,开启摄录设备,关闭自动门窗,阻止盗匪的出路等。此外,收、发装置的单片机还留有声、光报警端口,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任意接入声、光报警装置。一旦警情发生,现场可及时发出告警信息,一方面震摄犯罪份子,另一方面,也是向周围求救。受理中心的声光报警提醒值班人员及时处警。
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的工作流程如下:接收装置的单片机系统按照EPROM存贮器内予先编制的程序工作,初始化后即进入工作状态,发送装置的单片机不断巡检各传感器接线端子,如果某一传感器因警情发生而被触发则单片机将该接线端子的状态读入总线,单片机读后从E2ROM中取出对应的由报警类型,报警单位以及本机码构成的报警信息码送入寄存器,然后控制自动摘机电路,如果此时该电话线路正处于通话状态,则启动抢拔电路,切断与之并接的电话,同时自动拔发相应的报警中心的电话号码,发送装置的信号音检测电路,判断电话线上的提示是否为通,如遇忙音,则说明报警中心电话线路占线,这时发送端挂机重拔,直到拔通受理中心电话为止,之后从寄存器中取出报警信息向受理中心发出。报警信息码以双音多频形式向受理中心传送,这样可减少误码,提高准确性,受理中心接收装置的振铃检测电路,收到振铃信号后,把振铃信号变成脉冲信号送入单片机总线,当单片机收到若干次(由程序设定)振铃脉冲信号后,即启动摘机电路,这时,程控交换机向发送端送接通提示信号音,通知发送端,受理中心已准备好接收信息。发送端收到此信号,即将寄存在发送装置单片机系统中的警情信息码发出。中心接收部分收到发送端送入的双音多频信息后,经DTMF译码电路转换成二进制码送入接收装置的单片机寄存器,之后经单片机与主计算机之间的串行通讯接口送入主计算机,计算机识别出报警地点,及报警用户的单位、联系人等信息,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并可选择打印存贮。在主计算机内设计有电子地图显示软件,一旦主机收到报警信息码,根据报警信息所提供的地点、单位信息,计算机可在屏幕上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地显示出报警点的地理位置以及最佳赶赴警情地点的路线。同时受理中心工作人员操纵主计算机的键盘输入指令,通过接收装置与发送装置之间的双向通讯功能,向监控点发出控制指令,控制是否需要传送现场图象信息,控制各监控点的布防设备,以迅速应付警情。一个受理中心视需要可接任意多个接收装置,组成某种类型的监控网络,如在公安局设立一个匪警、盗警受理中心,对本辖区内若干重点保护对象实施匪、盗警情监控;在消防大队内设立一个火警受理中心,对本辖区内若干易发生火灾的仓库、油库等进行监控等。反之,一个发送装置也可视需要向若干个受理中心发送不同类型的警情信息,比如博物馆,既需防盗又需防火,可用一台发送装置接上不同的探头,一旦某种警情发生,可分别向公安(匪、盗警情)、消防大队(火警)和本单位保卫人员或领导发出报警信息。
本实用新型还设计有周密完善的防破坏功能和方便的保密操作性能,每个发送装置的设防、撤防完全程序化,用密码操作,一般发送装置可设几组不同数列的密码,密码由任意4-6位数码组成,如果泄露可随时更换,保密性能强,同时,拆损器件、剪断电话线均立即报警,并可自动转无线收、发设备,进行无线传输,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
收、发装置内设计的直流备用电源还可保证停电后装置正常工作。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与现有以电话线网为传输信道的各种产品相比,本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1、组网灵活方便,系统可大可小:由于本实用新型收、发装置均具有双向通讯功能,可以实现多发对多收功能,这就为任意组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首先每个发送装置本身可接N个不同探头,它可以是同一种探头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也可以是一个装置接N个不同类型的探头,前者可以组成一个小单位内的防范系统,探头安装于本单位各要害部门,发送装置置于单位保卫部门;后者可以使一个地方受多种保护、防范多种警情,如博物馆内安装防火、防枪、防盗等各种探头。总之,仅用一个发送装置就可以构成一个单位的独立的小防范系统。进而,每个单位的发送装置可经电话网与相关的受理中心的接收装置和微机联网组成大系统。理论上,大系统的容量可不受限制,一个受理中心可以接任意多个发送装置而每个发送装置可接任意多个探头;反之,一个发送装置也可根据警情类别不同,分别向多个不同受理中心发送警情信息,使一个单位受到多个受理中心的监控和保护,从而组成一个多发对多收的庞大的多警情监控防范网络,这种任意灵活的组网方式是本实用新型的最大优点。
2、组网不受环境、距离的限制:因为本实用新型组网的收、发装置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靠电话程控交换网,因此,受理中心与各警戒点之间完全不受环境和距离的限制,只要有电话线通达的地方,均可布点设防与受理中心联网,受受理中心的控制和保护。
3、报警信号准确、具体,报告信息多而全面:为受理中心工作人员迅速作出最佳处警决策,最快赶赴现场提供了条件:本实用新型传输的各种信息均采用双音多频信息码形式、误码率低,提高了信息传送的准确性,而且发送装置可根据用户要求向受理中心提供警情类别,发案时间,警情地点、单位名称等各种信息,并可根据需要从受理中心的计算机内调出各种予存的有关档案,供受理中心工作人员用于警情分析,使之迅速作出准确的处警方案。主计算机内的电子地图显示功能还可以在计算机的屏幕上直观形象显示警情地理位置和赶赴警情地点的最佳路线,使有关人员能迅速赶赴现场、处理警情,提高处警时效性。
4、受理中心的计算机可通过电话线实现对各警戒点的监控功能,正常状态下,各警戒点的发送装置自动向中心报告本装置的情况,比如机器的工作状态,故障,备用电池容量以及设防、撤防、忽略设防(忘记开机)等。受理中心可根据传送来的信息对各警戒点进行监控,比如检查设防情况,帮助设防,通知值班人员更换备用电池等,做到中心与警戒点互相监督,进一步提高系统可靠性及安全防范能力。
5、周密完善的防破坏功能,方便的保密操作性能: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
6、系统无漏、误报警,由于系统信息码采用DTMF传输方式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同时在传输的控制技术上采用了重拔认证等技术手段,在电路设计上采用了新型IC芯片及抗干扰措施,输入信号是采用人工或多个传感器经人工智能判定后的信息,从而达到系统无漏、误报现象。
7、线路简单,结构紧凑,加工方便: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单片机的系统功能和成熟的IC芯片技术,使装置本身线路大大简化,加之精心设计,使收、发装置基本硬件线路一致,不同之处通过单片机系统端口设计和软件程序实现,从而为本实用新型的批量生产提供了方便。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外形示意图:
图2为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原理框图;
图3为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1对1的联接工作示意图;
图4为智能化警情发送装置电路原理图;
图5为智能化警情发送装置工作流程图;
图6为智能化警情接收装置电路原理图;
图7为智能化警情接收装置工作流程图;
图8为多用户智能化警情自动受理网络系统框图。
实施例1,一种智能警情收、发装置
附图1给出一种智能警情收、发装置的外形示意图,上图为发送装置,下图为接收装置,其中1为外壳,2为220V电源线,3为电话线TL接插口,4为用户话机接插口,5为声光控报警端口,6为图象设备控制端口,7为发送装置的N个传感器输入端口,8为接收装置与微机相连的串行口。显然,1、2、3、5、6部分为收、发装置的相同部分,4、7为发送装置的特有部分,8为接收装置的特有部分,从附图1不难看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面板上除接插端口外,无任何操作按钮,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误操作,提高了可靠性以及报警设备的安全性。
附图2给出了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的原理框图,上图为发送装置原理框图,由单片机系统A、自动摘机电路B、DTMF收、发译码电路C、抢线拔号电路D,振铃检测电路E,声光报警控制电路F,图象设备控制端口G、N路探头输入电路H组成。下图为接收装置的原理框图,它的硬件电路A、B、C、E、F、G与发送装置相同,但没有D,而且它的单片机系统A没有N路探头输入电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串行接口电路K与受理中心的计算机系统相连。发送装置置于需警戒的用户单位,其外围设备有图象发送设备,声光报警器和用户电话机,接收装置置于警情受理中心,外围设备有图象接收设备,声光报警器、计算机、打印机。收、发之间通过公用电话线网相连。图3给出了这种智能警情收、发装置1对1的联接工作示意图,左图为置于某一警戒点警情发送装置及其与之相连的S1、S2……Sn个敏感探头,右图为置于某一警情受理中心的智能警情接收装置及其与之相连的微机系统,两者之间经由程控制交换机相连,从附图3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组网安装联接十分简单。
附图4给出智能警情发送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其中U1为单片机8031、它与数据地址缓冲器U2(74HC373)、存贮器U3(EPROM27256)、译码驱动器U4(GAL16V8)、电可擦写存贮器E2PROMU9(93LC46)、驱动器U10(MC1413)组成单片机系统A,构成发送装置的核心。在单片机系统A中,单片机U1通过U2、U3进行软件程序的存贮、调用及数据地址的缓冲、存取,它的P0口和P2口为数据地址总线端口,其中P0.0-P0.7用于数据总线和低位地址线,分别与U2的3、18、4、17、7、14、8、13脚和U3的11、12、13、15、16、17、18、19脚相连,P2.0-P2.7用于高位地址线,与U3的24、21、23、2、26、27、28脚相连,同时P2.3-P2.7还与译码器U4的输入脚1、2、3、4、5相连,用于U1与U4之间的数据地址传送。
八输入施密特触发电路U5(74HC14)、缓冲器U7(74HC373)组成8路探头输入电路H,各探头的输入信号经U5整形,U7缓冲后,送入单片机U1的8位数据总线P0.0-P0.7,用于单片机读取8路探头的信息。U8(MT8880)为双音多频收、发译码电路,它与三极管N2、电容C4、C5、C7和电阻R2、R9组成DTMF收发译码电话C,U1通过U4控制U8的收发译码状态及电话信号音的检测,U1的控制端口P3.6、P3.7、P1.6与U4的6、7、8脚相连,U4的输出18、17、16与U8的10、9、12脚相连,当发送装置要向外发送信息时,单片机将U1中需发送的数字信息通过U1的数据地址口P0.0-P0.3送入U8的14、15、16、17脚,经U8转换为双音多频信号,从U8的8脚经C5、N2送入摘机电路B;当装置需接收从电话线进来的双音多频信号时,该信号经C4、R2送入U8的3脚和2脚,经U8译成四位数字信号,送入单位片机U1的数据总线P0.0-P0.3,从而完成U8的双向收发译码功能。
发送装置声光报警电路由继电器REL2组成,抢线拨号电路D由继电器REL1组成,振玲检测电路E由整流桥B2、光耦器件01、电阻R11、R12、电容E1、C8组成,自动搞机电路B由三极管N1、N3、电阻R6、R8、R10、R13组成,它们均在U1的控制下协调工作,U1的控制端口P3.4、P3.5、P1.7与达林顿驱动集成电路U10的输入脚3、4、1相连,U10的输出15、12、14脚分别与声光报警电路F中的继电器REL2,抢线拨号电路D中的继电器REL1和摘机电路B中的三极管N1的基极相连。当有警情发生时,单片机U1控制U10使其第12、15脚输出低电平,继电器REL1、REL2吸合,使得电话线与用户话机断开,转成发送信息状态,同时声光报警器响,实现报警功能,同时,单片机U1还控制U10使14脚输出高电平,N1导通,N3亦通导,使发送装置处于摘机状态,允许经U8转换的双音多频信号经C5、N2送入电话线路,自动向外拨号,拨号之后,U8还能在U1软件的控制下,检测电话外线来的提示音、判断是否拨通,如遇受理中心忙,U1自动控制挂机重拨,直至拨通为止,之后取出有关的警情信息码,向受理中心发送,完成发送装置的自动拨号及信息发送功能。发送装置还可以根据用户要求及预先设置,向用户设定的BP机或有关电话发出呼叫,也可接受来自受理中心的各种设防、撤防指令。
U6为RS-232串行通讯芯片MAX202,它与外围电路C1、C2构成发送装置的图象设备控制端口G,U6的9、10脚分别与U1的P3.0、P3.1相连,由U1控制系统选配的图象传输设备的工作,平时无警情时,图像设备处于待机状态,当有警情发生时,单片机U1通过P3.0、P3.2两个控制口控制U6串行接口电路依次向摄录设备和传输设备发出串行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的发出采用分时方式,共用一个串口,分别接在摄录设备的控制口和传输设备的控制口上,控制摄录设备录下现场的图象,并经转换传输设备由电话线把图象信息传送到受理中心。U9为电可擦写存贮器,E2PROM,它的1,2,3,4脚与U1的控制端口P1.0-P1.2相连,2根用作时钟线,2根用作数据线,U9中存有报警用户的有关信息,如报警用户的地址码,报警类型等用户可通过电话机将有关信息码输入并存入U9,当警情发生时,U1通过控制端口P1.0-P1.3,取出U9中的有关信息,自动生成相应报警信息码向外发送,由于采用了电可擦写存贮器,用户信息码存入后可不受掉电影响,长期保存。
附图5为智能化警情发送装置的工作流程图,系统安装完毕后首先进行初始化操作,初始化内容包括本机地址码的写入,修改探头的布防,撤防操作,各探头对应的警情类别,以及各输出端口工作状态的设定,初始化可由与之并接的用户话机进行,也可由受理中心通过计算机键盘向发送装置发出指令进行。该电路采用密码操作符合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性要求。初始化完毕,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单片机按照予存在U3中的软件程序工作,不断对各探头的输入信号进行巡检,出现某种警情,对应的探头被触发,单片机即对警情进行识别,首先根据警情类别判断是否需启动录相设备或声光报警,同时,从U9中取出预存的用户有关信息,自动生成相应的报警信息码存入寄存器中,并控制U8处于信息发送状态,控制抢线电路,切断与之并接的用户话机,使发送装置与外线直通,控制摘机电路,自动摘机,向外线拨出相应的受理中心的电话号码,拨号之后,U8自动检测电话外线来的提示音,判断是否拨通,如遇忙音侧挂机重拔,直至拔通,将信息码发出,对于有的用户,还可依其要求向有关人员的BP机或电话发送警情信息,也可接受来自受理中心的各种设防、撤防指令。
附图6给出了智能警情接收装置的电路原理图,由图中可以看出接收装置的单片机系统A与警情发送装置基本一样,由U1、U2、U3、U4、U10构成,只是少了一个U9,其它振铃检测电路E,声光报警电路F,自动摘机电路B,收发译码电路C和图象设备控制端口电路G的硬件电路与发送装置完全一样,只是接收装置中没有与用户话机相连的抢线拨号电路D,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为方便设计与生产,除发送装置中的N路探头输入电路脚接收装置中串行口电路H,由于分别使用了不同的集成块U5、U7和U12、U13,需根据不同要求分别设计外,其它线路部分可设计成完全一致,只是在焊接接收装置时,少焊一个U9和一个继电器REL1,这就大大方便了收、发装置的设计和生产。
接收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当有警情发生时,接收装置收到振铃信号,即从振铃检测电路E中的光耦器件01的输出极输出一正脉冲信号,送入U1的控制端口P3.3(13脚),此时U1通过U10的14脚向三极管N1送摘机信号,使N1、N3等构成的摘机电路自动摘机,接收电话线上送来的报警信号,在接收装置内,以U8为主的DTMF收发译码电路C工作状态设置成接收译码状态,它把以双音多频方式传送来的报警信息码译成数字信息码送入单片机U1的数据总线P0.0-P0.3,单片机U1把送入的警情信息存入存贮器,同时,根据警情类别和发送单位决定是否启动图象设备和声光报警。之后,经同步异步接收发送器U12(93LC46),RS232串行通讯芯片U13(MAX202)构成的串行通讯接口电路K将警情信息码送入受理中心计算机,中心计算机对该信息码进行识别,根据信息码中报警用户的地址信息,从用户档案数据库中调出用户的档案信息,以电子地图和文字形式显示出来,以便值班人员及时处理警情。不同的受理中心针对不同的警情类别,设计有不同的用户信息数据库,例如在防暴中心为用户的地址,单位名称,联系人姓名、电话以及地理位置图;急救中心为用户病历、家庭住址等;消防中心为用户的地理位置图,以及用户建筑内消防设施的布置图等。受理中心的工作流程如图7所示,系统安装完毕后,首先进入初始化操作,初始化内容包括单片机内部各电路工作状态和各控制端口工作状态的设定。初始化后,系统进入监控状态,振铃检测电路检测是否有振铃信号,当检测到振铃信号即自动摘机,并接收警情信息,单片机把警情信息暂存寄存器,这时根据初始化的设定判断是否启动图象接收设备和声光报警设备,并进行相应的操作,之后,启动串行通讯接口向主机传递报警信息码,主十算机对报警信息码进行分析处理,从用户档案数据库中调出用户的档案信息,在微机显示屏上显示出用户的档案信息和地理位置图,其有关信息还可以打印输出或存盘。
本实用新型的各监控点与各类受理中心之间具有双向通讯功能,中心计算机可通过键盘输入各种控制指令,对各监控点进行如布防、撤防等控制。同时,主机定时向各监控点发出巡检信号,巡检各发送装置工作状态,如遇某监控点发送装置工作失常或电话故障即发出报警信号,提示受理中心的值班人员处理,以保证监控点始终处于受理中心的保护监控之下。提高整个防范系统的可靠性。
为保证系统24小时不间断工作,用户发送装置及受理中心的接收装置均在电源I中设有备用电池BAT。收、发装置的正常供电由市电220V经变压器T1变压,整流桥B3整流,电容E2滤波后,变成直流,经稳压集成电路V1(LM317),变成约12V左右的电压,该电压一路经R18,D5为备用电池充电,另一路经D6-D10送V2(LM7805)稳压集成电路,稳压输出+5V电压Vcc,为整机提供正常工作电压。
电源I中的U11(LM324)运算放大器构成电压比较器,用于备用电池BAT的电压检测,基准电压由稳压管Z1提供,平时U11的1脚输出低电压,当电池电压低于设定值时(该值由P1调整决定),U11的1脚输出高电平,送入单片机U1,单片机U1接此信号后即从U4的15脚送出控制信号,控制三极管N5截止,切断备用电池供电,以避免备用电池过放电,直至用户更换电池。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实例,它由多个智能警情发送装置和三个智能警情接收装置组成,中间通过程控交换机组成一个多用户对三受理中心的智能警情自动受理网络系统,其中,每个用户为一监控点,设置一个智能警情发送装置,每个发送装置接4个敏感探头,分别接受火警、匪警、盗警、急救按钮四类警情信息,火警可采用烟雾或红外探头,匪、盗警可采用紧急按钮,脚踏开关,接近开关等,医疗急救一般采用紧急按钮开关,该系统的用户个数M可以任意,一般40-100户左右,每个发送装置均通过程控交换机分别与三个受理中心相连,一个是消防中心,接受火警信息;一个是防暴中心,接受匪警、盗警信息;一个急救中心,接受危重病人抢救信息;每个受理中心安装一个智能警情接收装置和一套微机系统。
如某一用户发生某种警情时,首先由该用户的发送装置内的单片机识别警情类别,形成相应的报警信息码,经电话网向相应的受理中心报警。在警情受理中心,对接受到的报警信息码进行识别处理,并在警情受理中心微机屏幕上显示出报警时间、警情地点,并以电子地图形式显示出报警点的地理位置,同时,从予存的用户档案中调出有关的档案,供值班人员分析警情,迅速抵达出事地点及时处理。
同时,为使该系统可以和目前公安、金融部门使用的电视监控系统相连接,系统设计有图录摄录设备及传输设备的控制端口,如有警情发生时自动启动录像设备及传输设备录下现场图象并传输到受理中心,为及时抓捕罪犯提供可靠证据。考虑到各种用户不同的经济状况,组网时摄录设备与声光设备可作为用户的选件。

Claims (3)

1、一种以电话线网为信道传送警情信息的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收、发装置之间具有双向通讯功能并且硬件电路基本一致,均以单片机系统A为核心,加上自动摘机电路B,收、发译码电路C,振铃检测电路E,声光报警控制端口电路F和图象设备控制端口电路G及电源I组成。不同的是:发送装置有一个N路探头输入电路,用以接受各类警情信息,有一个抢线拨号电路D与用户话机相连;接收装置的单片机系统有一串行口电路与受理中心微机系统相连,构成警情处理核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收、发装置之间的双向通讯功能主要通过DTMF收、发译码电路C完成,该电路由具有DTMF收、发译码功能的集成块U8、三极管N2、电阻R2、R9、电容C4、C5、C7组成,其中集成块U8的数据线14、15、16、17脚与单片机的P0.0-P0.3相连;13脚与U1的控制端口P3.2相连,10、9、12脚与单片机系统中A中的译码驱动器U4的18、17、16脚相连,3脚通过R2、C4与摘机电路B中的三极管N3的集电极相连,8脚通过C5与三极管N2的基极相连,U8在单片机U1的软件程序的控制下,通过译码驱动器U4,完成DTMF收、发译码,信号音检测,控制码发送等各种功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收发装置中的单片机系统A均由单片机U1、数据地址缓冲器U2、存贮器U3、译码器U4和驱动器U10构成,它们组成收、发装置的控制核心,在发送装置的单片机系统A中,为了用户有关信息的存取,接了一个E2PROMU9,U9的1、2、3、4脚与单片机控制端口P1.0-P1.3相连;自动摘机电路B由三极管N1、N3、电阻R6、R8、R10、R13组成,振铃检测电路E由整流桥B2、光耦器件01、电阻R11、R12、电解电容E1、电容C8组成;声光报警控制端口电路F由继电器REL2组成;图像传输设备控制端口电路G由RS232串行通讯芯片U6及电容C1、C2组成,发送装置的N路探头输入电路H由施密特触发电路U5和缓冲器U7组成;抢线拨号电路D由继电器REL1组成,接收装置的串行口电路K由同步异步接收发送器U12和RS232串行通讯芯片U13及外围电路C3、C6组成,以上各电路之间的联接方式如下:
在单片机系统A中,单片机U1通过U2、U3进行软件程序的存贮、调用及数据地址的缓冲、存取,它的P0口和P2口为数据地址总线端口,其中P0.0-P0.7用于数据总线和低位地址线,分别与U2的3、18、4、17、7、14、8、13脚和U3的11、12、13、15、16、17、18、19脚相连,P2.0-P2.7用于高位地址线,与U3的24、21、23、2、26、27、28脚相连,同时P2.3-P2.7还与译码器U4的输入脚1、2、3、4、5相连,用于U1与U4之间的数据地址传送,
单片机U1通过U4、U10控制驱动具它各电路工作,它的P1口和P3口为控制端口,其中P3.6、P3.7、P1.6与译码驱动器U4的输入脚6、7、8相连,U4的输出脚18、17、16、15分别与U8的10、9、12脚和电源I中的三极管N5基极的R19相连,用于控制U8的收发译码工作状态和电源的过放保护,U4的19脚在发送装置中接U7的1脚,控制N路探头输入电路H的工作状态,在接收装置中接U12的11脚,控制串行口电路K的工作状态;U1的P3.4、P3.5、P1.7与达林顿驱动集成电路U10的输入端3、4、1脚相连,U10的输出端15、12、14分别与声光报警电路F中的继电器REL2,抢线拨号电路D中的继电器REL1和摘机电路B中的三极管N1的基极相连,单片机U1通过U10驱动这三部分电路工作,U1的P3.0、P3.1接图象设备控制端口电路G中U6的9、10脚;U1的P3.3接振铃检测电路E中的光耦器件01的输出端:P1.5接电源部分I的输出端U11的1脚,
此外,在发送装置中,N路探头分别接在U5的13、4、8、11、3、14、10、7脚,U5的输出16、15、12、9、5、2、6、1脚分别接U7的输入脚3、4、8、13、14、17、18,U7的输出端2、5、6、9、12、15、16、19脚接U1的总线端口P0.0 P0.7。在接收装置中,U12的输入端27、28、1、2、5、6、7、8脚与U1的总线端口P0.0-P0.7相连接,U1的控制端口P3.6、P3.7分别接U12的10、13脚,U12的输出端3、9脚接U13的9、10脚,U13的输出端8、7脚与受理中心的计算机行口相连。
CN 98216515 1998-07-10 1998-07-10 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344825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8216515 CN2344825Y (zh) 1998-07-10 1998-07-10 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8216515 CN2344825Y (zh) 1998-07-10 1998-07-10 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344825Y true CN2344825Y (zh) 1999-10-20

Family

ID=33969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821651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344825Y (zh) 1998-07-10 1998-07-10 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344825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0352A (zh) * 2011-02-28 2011-06-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键报警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0352A (zh) * 2011-02-28 2011-06-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键报警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93059A (en) Alarm system utiliz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th
US4086434A (en) Remote condition reporting system
US4390750A (en) Remote supervisory system
US4162488A (en) Alarm system
CN1351316A (zh) 城市火警自动报警 处警网络系统
US5939980A (en) Telecommunity alarm system with a plurality of security surveillance modems
JPH11220552A (ja) 緊急通報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CN2344825Y (zh) 智能化警情收、发装置
JPH07262474A (ja) 防災監視システム
CN206807469U (zh) 一种网络机房集成监控及故障远程处理系统
CN102088524B (zh) 报警主机可靠上传布防或撤防状态的无话费实现方法
CN1110028C (zh) 智能化多警情自动受理网络系统
CN2842592Y (zh) 无线安防和抄表系统
JPH06274782A (ja) 全自動防災監視システム
US3891802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gmenting a telephone network
CN1255694A (zh) 火灾报警通信控制系统
CN2436986Y (zh) 火灾自动报警网络通信控制器
CN206900177U (zh) 一种电瓶车用智能充电站
CN2330027Y (zh) 门禁控制器
JP3004156B2 (ja) 自動情報送信装置
JPS60204160A (ja) 集合住宅管理システム
CN102088526B (zh) 一种布防或撤防状态的无话费可靠上传方法
CN218214295U (zh) 入侵警报系统
JP4231995B2 (ja) 通報装置
KR20070010554A (ko) 실시간 비상벨 보안시스템 및 상기 시스템을 이용한 실시간보안감시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