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313429Y - 隐形拉链用的经编带 - Google Patents
隐形拉链用的经编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313429Y CN2313429Y CN 98200325 CN98200325U CN2313429Y CN 2313429 Y CN2313429 Y CN 2313429Y CN 98200325 CN98200325 CN 98200325 CN 98200325 U CN98200325 U CN 98200325U CN 2313429 Y CN2313429 Y CN 2313429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rp
- tape
- knitting
- along
-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2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claims 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09 continu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98 heat se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隐形拉链用的经编带,具有可无限延伸的经向长度,与平行于经向的若干个想像的轴心线,沿其经向连续缭绕延伸的若干第一织线,以及若干第二、第三织线;其更包含有至少一补强织线,以一左一右的方式沿经编带经向循环交错延伸,并与前述至少一第二或第二织线所缭绕的区域相重叠,而使重叠部位形成与经编带的经向平行且具有预定宽度的一长条形补强区域,以增进经编带其对抗横向拉力的能力。
Description
本实用新型与隐形拉链有关,特别是指一种适合供拉链齿条固定于其上,且具有较佳抗横向拉扯强度的隐形拉链用经编带构造者。
按如图4所示习用的隐形拉链10,其构造上主要是由一对织带12、一对链齿条14与一拉链头16所组成。其制造时,是先将各该链齿条14分别车缝于该织带12的侧边上,然后令其通过一加热定型机(图中未示),使各该织带12其车缝有各该链齿条14的一侧分别弯折一百八十度,然后才将该拉链头16跨设于该二链齿条14之间。
当该拉链头16被使用者牵引而迫使该二链齿条14相对啮合后,该二织带12将会以其对应的弯折部位13相抵接,而使各该链齿条14被掩隐于该拉链条10的内侧(即图式中拉链条其朝上的一侧),而达到使该链齿条14不外露的所谓“隐形”效果。
依隐形拉链使用上必备的条件而言,由于其多是配合轻薄类的夏天衣物使用,而且各织带12上必须形成一弯折部位13;所以,各该织带12即必须随之而具备轻薄且易于弯折的特性。
而基于前述使用特性上的要求,因此,一般隐形拉链上所使用的织带12,其制造方式即多采“经编法(WARP KNITTING)”为之,如图5中所示者为例,习用隐形拉链10上的织带12,大体上是由多数条第一织线121、第二织线122与第三织线123所构成;各该第一织线121是为经线在一支织针上缭绕成链环(Laps);各该第二织线122为TRICOT组织;各该第三织线123沿该织带12的长轴方向以左右横跨三个针距的方式环缭,用以形成该织带12的基本组织。
一般隐形拉链10上的该二链齿条14均是以坚韧的化学纤维单丝绵材141直接车缝于各该织带12相距其边缘处约二个针距的固定区域124上。然而,如图5所示者,该固定区域124由于是位于该织带12的侧边上,因此其上各织线间的结合即较为疏松,而使该拉链10一旦受到横向的拉扯,即易于由该处破裂;而且由于该破裂部位无法再有效且平均地支撑该链齿条14,因此又将造成该链齿条14变形,而使拉链头难以由该处通过以进行迫使二链齿条14分开或合拢等作用。
虽然,简单地藉由另外将多数条左右延伸的纬编(FILL KNITTING)织线(图中未示)以“经纬交织”方式编织,亦可达到增进该织带12抗横拉强度的效果,然而具有此一“经纬交织”式结构的织带,将由于其厚度增加、弹性减小或难以于其边缘部位弯折成型,使其隐形效果不佳而仅适用于厚重类的冬天衣物,并与本案前揭特别适于夏装薄衣使用的“经编”式织带分属两种不同领域的产品,且其用以增进强度的方式亦与本案以下所揭者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针对上述缺失,提供一种其与链齿条结合的部位具有较佳抗横拉强度的隐形拉链用经编带者。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则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仅加强其特定部位的结构强度,而使其无论运用于夏装或冬装上,均具有良好隐形及抗拉效果的隐形拉链用经编带。
为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隐形拉链织带是设为具有可无限延伸的经向长度,与平行于该经向的若干个想像轴心线,其结构上是设为包含有:沿其经向以连续缭绕的方式延伸并形成链环(CROCHET)状的若干第一织线,以及沿其经向以一左一右相隔适当距离的方式于二轴心线间循环交错延伸的若干第二、第三织线、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补强织线,该补强织线以一左一右相隔预定距离的方式沿该经编带的经向循环交错延伸,并与前述至少一个第二或第三织线所缭绕(Laps)的区域相重叠,而使该重叠部位形成与该经编带的长轴方向平行且具有预定宽度的一长条形补强区域,藉以增进该经编带其对抗横向拉力的能力;其中该补强区域是横跨于三个或以上的轴心线间;其中其是设为具有二个该补强区域,且其是分别位于该经编带的边缘处相隔预定距离。
其是设为具有二个该补强区域,且其是分别位于该经编带的二侧,并分别与该经编带的边缘处相隔预定距离。
兹举二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下,且由于该织带结构十分繁杂,因此于本实用新型的各附图中均以示意图或绘图用的编织符号表示,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使用于一隐形拉链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二)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习用隐形拉链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习用隐形拉链其织带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隐形拉链用经编带20其结构上的经向(即附图中上、下延伸的方向)长度可以无限延伸,并具有沿该经向彼此平行延伸的十四个条贯(WALE)(所谓条贯即略为凸出于织带表面上的条纹),且使各该条贯分别具有一想像的轴心线(图中是依次以英文字母a、b、c…l、m、n表示)。
该经编带20是由十四条第一织线21、十三条第二织线22、十一条第三织线23,以及二条补强织线24所构成。
各该第一织线21,分别以对应于各该条贯延伸方向的方式,由上而下(依附图方向为准)依适当的组环距离环缭而下并连续形成多数个链环(CROCHET)状,并与各该第二、三织线22、23相互环缭。
各该第二织线22,是以由上向下且一左一右地连续二针交错循环的方式环缭(Laps)于相邻的二个条贯间,并依序地于ab、bc、cd…mn等轴心线之间延伸(此即业界通称的TRICOT组织),且由于其每一环缭行程均相隔一针(亦即相邻于二条贯间),因此通常以1-1T来表示。
各该第三织线23,亦以由上向下且左、右循环交错的方式环缭而成,然其第一针完成组环后即横移至第四针处组环,然后又回到第一针处,而使其每一个循环动作各左右横跨三个针距,亦即于ad、be、cf…kn等轴心线间以1-3T的方式组编(即业界通称的SATIN组织)。
至于各该补强织线24,其均呈1-1T型,并分别跨置于轴心线b、c间与l、m之间,而在与该经编带20的两侧边缘处相隔一个针距处(如图2所示)分别形成左右对称的二个第一补强区域25。而由于各该第一补强区域25又同时与前述各该第一、第三织线21、23所缭绕过的区域上、下重叠,因此,该经编带20用以制成一隐形拉链时,其供一链齿条30固定并再予以弯折一百八十度定型的该第一补强部位25处,即可藉由各该补强织线24的设置,而使该经编带20可以承受较大的横向拉力而仍不易破裂。
请再参阅图3,前述经编带20其亦可再增设二条1-1T型的补强织线24,并使其分别缭绕于轴心线c、d间以及轴心线k、l之间,亦即设置在平行于前述二长条区域25的内侧处,而于与该经编带20边缘部位相隔二个针距处,形成一对第二补强区域26,藉以使该经编带20于制成隐形拉链时,纵使用以将链齿条30固定于其上的车缝线31,于车缝时略有偏差而跨越至该补强区域25内侧部位时,该部位仍具有相当良好的抗横拉能力。
藉由各该第一或第二补强区域25、26的设计,将使该经编带20对设于其上的链齿条具有较佳的支撑强度,因此当使用者所穿着的衣物遭受到强大的拉力而使其上的经编带的20破裂时,受到良好支撑的该经编带20仍可供其上的拉链头顺利地通过该破裂部位,而将其上原为闭合状态的二链齿条分离,以便于使用者脱下该衣物予以修补。
另外,前述的补强织线24固然是选用线材使用量较少而且对经编带20厚度的影响亦最少的1-1T型组编方式者为佳;然而于实际的运用上,使用者亦选用1-3T型而如前述的第三织线23者来组编,藉以使其于组编完成后,其线材即可以同时跨设于轴心线a、b、c、d与轴心线k、l、m、n之间,而形成了包含前述第一、第二补强区域25、26在内的另一个宽度更大的补强区域(图中未示),用以加强该部位的强度。
前述的织带20所运用的具有十四个轴心线、以及第一、二、三织线21、22、23的缭绕方式,并非隐形拉链用经织带20的唯一结构,盖其仍可视需要而改变所选用的各该第二、三织线22、23的缭绕方式,或将其轴心线数增减为十三、十五或其他任意数。
Claims (3)
1.一种隐形拉链用的经编带,其具有可以无限延伸的经向长度,与平行于该经向的若干个想像轴心线,而在结构上其包含有:
若干第一织线,沿该经编带的经向以连续缭绕的方式沿一轴心线延伸并形成链环(Crochet)状;
若干第二织线,沿该经编带的经向以一左一右相隔适当距离的方式于对应的二轴心线间循环交错延伸;
若干第三织线,沿该经编带的经向以一左一右相隔适当距离的方式于对应的二轴心线间循环交错延伸,且其左右横跨的距离大于该第二织线者;
其特征在于:
其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补强织线,该补强织线是在相隔预定距离的二个轴心线间,以一左一右的方式沿该经编带的长轴方向循环交错延伸,并且与至少一个前述的第二或第三织线所缭绕的区域上下重叠,以于该重叠部位形成与该经编带的长轴方向平行的一补强区域。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拉链用的经编带,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补强区域是横跨于三个或以上的轴心线间。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拉链用的经编带,其特征在于,其是设为具有二个该补强区域,且其是分别位于该经编带的二侧,并分别与该经编带的边缘处相隔预定距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8200325 CN2313429Y (zh) | 1998-01-05 | 1998-01-05 | 隐形拉链用的经编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8200325 CN2313429Y (zh) | 1998-01-05 | 1998-01-05 | 隐形拉链用的经编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313429Y true CN2313429Y (zh) | 1999-04-14 |
Family
ID=33957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9820032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313429Y (zh) | 1998-01-05 | 1998-01-05 | 隐形拉链用的经编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313429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551291C (zh) * | 2003-06-02 | 2009-10-21 | Ykk株式会社 | 针织、机织的隐形拉链 |
CN100558271C (zh) * | 2006-11-09 | 2009-11-11 | Ykk株式会社 | 隐藏式拉链的拉链带条 |
-
1998
- 1998-01-05 CN CN 98200325 patent/CN2313429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551291C (zh) * | 2003-06-02 | 2009-10-21 | Ykk株式会社 | 针织、机织的隐形拉链 |
CN100558271C (zh) * | 2006-11-09 | 2009-11-11 | Ykk株式会社 | 隐藏式拉链的拉链带条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074129A (en) | Formable fabric | |
JP4387124B2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テープと同テープを使った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トリンガー | |
CN1084180C (zh) | 针织拉链 | |
US6848281B2 (en) | Stretchable warp knitted fabric | |
CN108385266A (zh) | 一种可透视双贾卡提花网布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0551291C (zh) | 针织、机织的隐形拉链 | |
JP2002317347A (ja) | 帯 体 | |
JP2013124419A (ja) | 凹凸模様装飾細幅帯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8346391U (zh) | 一种可透视双贾卡提花网布 | |
KR900004875B1 (ko) | 연신 슬라이드 파스너 | |
JP3407162B2 (ja) | 編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US9027367B2 (en) | Knitted velcro sleeve | |
WO2018012008A1 (ja) | 編込み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 | |
CN2313429Y (zh) | 隐形拉链用的经编带 | |
CN1140205C (zh) | 编织半边拉链 | |
US4918793A (en) | Zip fastener and a process for its manufacture | |
CN103687510B (zh) | 编入拉链条 | |
TWI465209B (zh) | Woven into the zipper | |
CN100595362C (zh) | 一种抗压结构经编间隔织物的形成方法 | |
JP4849411B2 (ja) | 畝状ダブルラッセル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400046B (zh) | Woven into the zipper | |
CN116616538A (zh) | 一种拉链及其拉链布带 | |
CN2340233Y (zh) | 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结构 | |
CN2313941Y (zh) | 隐形拉链的织带构造 | |
CN1084179C (zh) | 针织拉链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