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674888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674888U CN222674888U CN202420325807.1U CN202420325807U CN222674888U CN 222674888 U CN222674888 U CN 222674888U CN 202420325807 U CN202420325807 U CN 202420325807U CN 222674888 U CN222674888 U CN 2226748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 terminal
- touch
- area
- display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显示端子和触控端子,显示区的显示走线延伸至显示端子的绑定区;触控层,位于显示基板的出光侧,触控层的触控走线延伸至触控端子的绑定区;控制电路,位于显示基板的背光侧,控制电路包括的显示控制模块与显示走线电连接,触控模块与触控走线电连接。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在显示面板包括的显示基板上直接设置位于非显示区的显示端子和触控端子,以基于显示端子和触控端子上的弯折区,实现绑定区弯折至显示区的背光侧,从而减小显示端子的弯折半径,以有效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通信行业中,电视、平板、笔记本、车载显示器等中、大尺寸的显示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各种显示产品也正向更大屏占比的方向发展。相关技术中,中、大尺寸的显示产品通常采用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bending、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板)bending等方式将显示产品的显示走线弯折至显示产品的背面,以实现显示产品的正常显示。然而COF bending、FPC bending等方式不可避免的造成显示产品的边框较大,降低了用户粘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有效提高中、大尺寸的显示产品的屏占比,实现窄边框化。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围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显示端子和触控端子,所述显示端子、所述触控端子均包括弯折区和绑定区,所述弯折区分别连接所述显示区和所述绑定区,所述弯折区弯折后所述绑定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背光侧,所述显示区具有显示走线,所述显示走线延伸至显示端子的绑定区;
触控层,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所述触控层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触控走线,且所述触控走线延伸至触控端子的绑定区;
控制电路,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背光侧,且包括显示控制模块和触控模块,所述显示控制模块与所述显示走线电连接,所述触控模块与所述触控走线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非显示区包括一个所述显示端子,所述显示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在列方向上的一侧;
所述显示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弯折区远离所述显示区一侧的多个绑定区,所述显示端子的多个绑定区均具有所述显示走线。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端子在行方向上的宽度不小于70毫米,且不大于600毫米。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多个所述显示端子,多个所述显示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在列方向上的同一侧,且沿行方向间隔分布。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相邻所述显示端子之间的间距大于5毫米。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第一触控端子,所述第一触控端子与所述显示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触控端子位于所述显示端子在行方向上的最外侧。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一触控端子与紧邻的所述显示端子为一体式结构。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非显示区还包括第二触控端子,所述第二触控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远离所述显示端子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非显示区还包括一对第三触控端子,所述一对第三触控端子分别位于所述显示区在行方向上的两侧。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多个所述显示端子,多个所述显示端子包括第一显示端子、第二显示端子和至少一个第三显示端子;
所述第一显示端子、所述第二显示端子在列方向上位于所述显示区在列方向上的同一侧,且沿行方向间隔分布,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显示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远离所述第一显示端子的一侧,且沿行方向间隔分布,在行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显示端子均位于所述第一显示端子和所述第二显示端子之间。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一显示端子与所述第二显示端子之间的间距不小于30毫米。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非显示区包括一对第一触控端子,所述第一触控端子与所述第三显示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同一侧,且所述一对第一触控端子分别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显示端子在行方向上的两侧。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非显示区还包括一对第三触控端子,所述一对第三触控端子分别位于所述显示区在行方向上的两侧。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转接电路和第二转接电路;
所述第一转接电路分别与所述显示走线、所述显示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电路分别与所述触控走线、所述触控模块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在远离所述触控层的方向上依次层叠的显示膜层、背部胶层和保护层;
所述保护层在厚度方向上的至少部分在所述弯折区减薄,或者所述保护层、所述背部胶层整体在所述弯折区减薄。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控制主板和上述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控制模块、所述触控模块均与所述控制主板电连接。
本公开实施方式至少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在显示面板包括的显示基板上直接设置位于非显示区的显示端子和触控端子,以基于显示端子和触控端子上的弯折区,实现绑定区弯折至显示区的背光侧,从而减小显示端子的弯折半径,以有效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展开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展开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展开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又一种显示基板展开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展开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展开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展开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弯折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展开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弯折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显示面板;
AA、显示区;BB、非显示区;B1、显示端子;B2、触控端子;B3、弯折区;B4、绑定区;
B11、第一显示端子;B12、第二显示端子;B13、第三显示端子;
B21、第一触控端子;B22、第二触控端子;B23、第三触控端子;
11、显示基板;12、触控层;13、控制电路;14、偏光片层;15、光学胶层;16、盖板;17、散热层;18、支撑层;
111、显示膜层;112、背部胶层;113、保护层;
131、显示控制模块;132、触控模块;133、第一转接电路;134、第二转接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图1示例了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1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示例了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11弯折前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基板11,显示基板11具有显示区AA和位于显示区AA外围的非显示区BB,非显示区BB包括显示端子B1,显示端子B1包括弯折区B3和绑定区B4,弯折区B3分别连接显示区AA和绑定区B4,弯折区B3弯折后绑定区B4位于显示区AA的背光侧。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在显示面板10包括的显示基板11上直接设置位于非显示区BB的显示端子B1,如此可基于显示基板11包括的显示端子B1上的弯折区B3,实现绑定区B4弯折至显示区AA的背光侧,从而减小显示端子B1的弯折半径,以有效减小显示面板10的边框,实现显示面板10的窄边框化。
其中,显示区AA具有显示走线,且显示走线延伸至显示端子B1的绑定区B4,从而便于与控制电路13电连接,实现显示区AA内图像的显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触控层12,触控层12位于显示基板11的出光侧。
其中,触控层12包括位于显示区AA的触控走线,且触控走线延伸至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且与控制电路13电连接。如此,可在触控走线与控制电路13的配合下,实现显示面板10的触控操作。
其中,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BB还包括触控端子B2,触控端子B2的结构与显示端子B1的结构相同,也即是触控端子B2也包括弯折区B3和绑定区B4,从而可基于显示基板11包括的触控端子B2上的弯折区B3,实现触控端子B2的绑定区B4弯折至显示区AA的背光侧,从而减小触控端子B2的弯折半径,以有效减小显示面板10的边框,实现显示面板10的窄边框化。
另外,如图3所示,触控走线包括Tx走线(驱动走线)和Rx走线(接收走线),Tx走线和Rx走线均延伸至非显示区BB的触控端子B2的绑定区B4。Tx走线可以沿显示区AA的左右两侧延伸至非显示区BB(也即是沿行方向X延伸至非显示区BB),Rx走线可以沿显示区AA的上下两端延伸至非显示区BB(也即是沿列方向Y延伸至非显示区BB);也可以是,Tx走线可以沿显示区AA的上下两端延伸至非显示区BB(也即是沿列方向Y延伸至非显示区BB),Rx走线可以沿显示区AA的左右两侧延伸至非显示区BB(也即是沿行方向X延伸至非显示区BB),本公开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10还包括保护膜,保护膜覆盖在弯折区B3,以通过保护膜的设置,避免弯折区B3弯折后发生破损的情况,从而保证弯折区B3内走线的完整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显示基板11包括在远离触控层12的一侧上依次层叠的显示膜层111、背部胶层112和保护层113。
其中,如图4所示,保护层113在厚度方向上的至少部分在弯折区B3减薄,或者保护层113、背部胶层112整体在弯折区B3减薄。如此,通过在弯折区B3进行减薄,以便于减小弯折区B3的弯折半径,进而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10的边框,实现显示面板10的窄边框化。
对于弯折区B3的减薄,可以在背部胶层112和保护层113粘接在显示膜层111的背光侧之前进行减薄,也可以在粘接在显示膜层111的背光侧之后通过刻蚀的方式进行减薄,本公开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控制电路13,控制电路13包括显示控制模块131(比如PCB(Printcd Cicuils Board,印刷电路板)控制电路)和触控模块132(比如触控芯片TIC),显示控制模块131与显示端子B1上绑定区B4内的显示走线电连接,触控模块132与触控端子B2上绑定区B4内的触控走线电连接。
其中,显示端子B1、触控端子B2的弯折区B3弯折后,显示控制模块131、触控模块132均位于显示基板11的背光侧,也即是控制电路13位于显示基板11的背光侧。
可选地,控制电路13包括的显示控制模块131的数量可根据非显示区BB内显示端子B1的数量确定,比如显示控制模块131与显示端子B1一一对应,以简化控制电路13的设置。当然,也可以是显示控制模块131的数量小于显示端子B1的数量,以通过一个显示控制模块131与多个显示端子B1内的显示走线电连接,本公开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当控制电路13包括多个显示控制模块131时,多个显示控制模块131之间可通过柔性电路板串联,以便于简化多个显示控制模块131与控制主板之间的电连接,简化显示区AA的背光侧的连接线。
如图3所示,控制电路13还包括第一转接电路133和第二转接电路134,第一转接电路133分别与显示走线、显示控制模块131电连接,第二转接电路134分别与触控走线(Tx走线和Rx走线)、触控模块132电连接。
其中,第一转接电路133包括驱动芯片和连接电路,驱动芯片与显示走线电连接,再通过连接电路与显示控制模块131电连接。驱动芯片和连接电路可以同时集成在COF电路板上,也可是连接电路单独集成在FPC电路板或PCB电路板上。第二转接电路134包括连接电路,此时第二转接电路134可单独集成在FPC电路板或PCB电路板上。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在触控层12远离显示基板11的一侧依次分布的偏光片层14、光学胶层15和盖板16,偏光片层14至少覆盖显示基板11的显示区AA,以便于保证显示区AA内图像的显示效果,光学胶层15用于粘接盖板16和偏光片层14,以通过盖板16实现对显示面板10的保护。再者,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在显示基板11远离触控层12一侧依次分布的散热层17和支撑层18,散热层17用于与显示基板11实现热交换,以避免显示基板11出现发热而影响显示效果的情况,显示端子B1的弯折区B3和触控端子B2的弯折区B3弯折后,显示端子B1的绑定区B4、触控端子B2的绑定区B4均固定在支撑层18上,以保证弯折区B3的弯折效果。
接下来,本公开实施方式对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所包括的显示端子B1进行详细解释。
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包括一个显示端子B1,显示端子B1位于显示区AA在列方向Y上的一侧。
其中,显示端子B1在行方向X上的宽度小于显示区AA靠近显示端子B1一侧在行方向X上的宽度,以便于显示控制模块131通过第一转接电路133与显示走线电连接,且显示控制模块131弯折至靠近显示区AA的背光侧的一侧后,显示控制模块131落在显示基板11的边缘围成的区域内,避免显示控制模块131伸出显示基板11的边缘。
可选地,如图2所示,显示端子B1在行方向X上的宽度W可以不小于70毫米,且不大于600毫米。比如,显示端子B1的宽度W为70毫米、100毫米、200毫米、300毫米、4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
其中,对于尺寸较大的显示面板10,如图2所示,显示端子B1包括位于弯折区B3远离显示区AA一侧的多个绑定区B4,显示端子B1的多个绑定区B4均具有显示走线。如此,通过多个绑定区B4的设置,可避免显示端子B1在行方向X上的整个区域均分布有显示走线,以减小第一转接电路133在行方向X上的尺寸,从而便于显示走线与显示控制模块131的电连接难度。
此时,对于显示端子B1包括的绑定区B4,以及与显示控制模块131连接的第一转接电路133,第一转接电路133可以与多个绑定区B4一一对应,以简化多个绑定区B4的显示走线与显示控制模块131的电连接。当然,第一转接电路133的数量也可以小于绑定区B4的数量,比如一个第一转接电路133同时连接至少两个绑定区B4内的显示走线,再与显示控制模块131。
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或图6所示,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包括多个显示端子B1,多个显示端子B1位于显示区AA在列方向Y上的同一侧,且沿行方向X间隔分布。如此,多个显示端子B1的设置可减小显示端子B1在行方向X上的宽度,进而便于弯折区B3的弯折,以提高每个显示端子B1上弯折区B3的弯折效果。
可选地,对于非显示区BB包括的多个显示端子B1,多个显示端子B1均匀分布,且多个显示端子B1中相邻两个显示端子B1之间的间距大于5毫米,以便于每个显示端子B1的绑定区B4与第一转接电路133的电连接。比如,相邻两个显示端子B1之间的间距为5.5毫米、6毫米、10毫米、15毫米、20毫米等。
可选地,对于部分显示面板10,显示基板11所具有显示走线延伸至显示区AA在列方向Y上的同一侧,且靠近两侧边缘的位置,此时如图6所示,非显示区BB包括两个显示端子B1,两个显示端子B1连接在显示区AA的同一侧且靠近两边缘的位置,以实现两个显示端子B1的跨距分布。两个显示端子B1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30毫米,以便于显示基板11上位于两个显示端子B1之间的区域的其他设置(比如刘海屏的设置)。示例地,两个显示端子B1之间的间距为30毫米、35毫米、40毫米、50毫米、60毫米等。
其中,位于显示区AA同一侧的多个显示端子B1在行方向X上所占据的总长度小于显示区AA在行方向X上的宽度,以便于显示控制模块131通过第一转接电路133与显示端子B1内的显示走线电连接,且显示控制模块131弯折至显示区AA的背光侧后,显示控制模块131落在显示基板11的边缘围成的区域内,避免显示控制模块131伸出显示基板11的边缘。另外,如图5或图6所示,位于显示区AA同一侧的多个显示端子B1在行方向X上所占据的总长度L不小于70毫米,且不大于600毫米。比如,多个显示端子B1所占据的总长度L为70毫米、100毫米、200毫米、300毫米、4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当显示端子B1包括一个绑定区B4时,控制电路13还包括与显示端子B1电连接的一个第一转接电路133,以便于绑定区B4的显示走线可以通过第一转接电路133电连接至显示控制模块131;如图5所示,当显示端子B1包括多个绑定区B4,控制电路13还包括与显示端子B1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转接电路133,多个绑定区B4与多个第一转接电路133一一对应,以便于每个绑定区B4的显示走线均通过对应的第一转接电路133电连接至显示控制模块131。当然,当显示端子B1包括多个绑定区B4时,控制电路13包括的第一转接电路133的数量也可以小于绑定区B4的数量,以通过多个绑定区B4的显示走线通过一个第一转接电路133电连接显示控制模块131。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显示基板11的显示区AA为矩形为例,显示区AA具有相背的上端、下端(也即是显示区AA在列方向Y上的两侧),以及相背的左侧、右侧(也即是显示区AA在行方向X上的两侧)。对于上述两种实施方式,非显示区BB包括的显示端子B1可以位于显示区AA的下端;当然,非显示区BB包括的显示端子B1也可以位于显示区AA的上端,或者位于显示区AA的左侧或者右侧,本公开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接下来结合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以非显示区BB的显示端子B1位于显示区AA的下端为例,对非显示区BB包括的触控端子B2进行解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包括第一触控端子B21,第一触控端子B21与显示端子B1位于显示区AA的同一侧,且位于显示端子B1在行方向X上的最外侧。也即是,非显示区BB包括的第一触控端子B21连接在显示区AA的下端,且靠近最边缘的位置。
其中,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可以包括一个第一触控端子B21,也可以包括两个第一触控端子B21,当包括两个第一触控端子B21时,两个第一触控端子B21连接在显示区AA的下端,且分别靠近两侧边缘的位置。另外,对于包括两个第一触控端子B21的情况,如图7所示,触控走线从显示区AA的边缘延伸出后,可延伸至距离最近的一个第一触控端子B21,以有效缩短触控走线在显示区AA的下端的走线长度,从而有效缩小触控走线所占用的区域,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在显示区AA下端的窄边框化。
可选地,对于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且靠近边缘位置的第一触控端子B21,如图7所示,第一触控端子B21可与紧邻的一个显示端子B1为一体式结构,从而简化显示基板11的结构,提高显示基板11的制作效率。相应地,连接第一触控端子B21的第二转接电路134与连接显示端子B1的第一转接电路133可集成在同一FPC电路板或PCB电路板上,以简化部分转接电路的设置。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或图8所示,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还包括第二触控端子B22,第二触控端子B22位于显示区AA远离显示端子B1的一侧。也即是,非显示区BB包括的第二触控端子B22连接在显示区AA的上端。如此,对于触控层12包括的触控走线(Tx走线和Rx走线),更便于触控走线在第一触控端子B21、第二触控端子B22中选择最近的触控端子B2,从而缩短触控走线在显示区AA的左侧、右侧的走线长度,以有效缩小触控走线在显示区AA的左侧、右侧所占用的区域,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在显示区AA左侧、右侧的窄边框化。
其中,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包括的第二触控端子B22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非显示区BB包括一个第二触控端子B22时,第二触控端子B22连接在显示区AA远离显示端子B1的一侧且居中的位置;如图7或图8所示,当非显示区BB包括两个第二触控端子B22时,两个第二触控端子B22连接在显示区AA远离显示端子B1的一侧且分别靠近两边边缘的位置。相较于一个第二触控端子B22的情况,两个第二触控端子B22能够进一步缩短触控走线在显示区AA上端的走线长度,以有效缩小触控走线在显示区AA上端所占用的区域,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在显示区AA上端的窄边框化。
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还包括一对第三触控端子B23,一对第三触控端子B23分别位于显示区AA在行方向X上的两侧。也即是,非显示区BB包括的一对第三触控端子B23分别连接在显示区AA的左侧、右侧。如此,通过显示区AA的左、右侧设置的第三触控端子B23,能够避免延伸至显示区AA的左、右侧的触控走线再延伸至显示区AA的上端和/或下端,从而能够进一步缩短触控走线在显示区AA的左侧、右侧的走线长度,以有效缩小触控走线在显示区AA的左侧、右侧所占用的区域,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在显示区AA左侧、右侧的窄边框化。
其中,显示区AA的左侧、右侧所设置的第三触控端子B2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其具体数量可结合显示区AA左、右侧的触控走线的数量确定,只要能够有效缩小触控走线在显示区AA的左侧、右侧所占用的区域,实现显示面板10在显示区AA左侧、右侧的窄边框化。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同时包括第一触控端子B21、第二触控端子B22、第三触控端子B23中的至少两者的情况,以非显示区BB同时包括第一触控端子B21、第二触控端子B22、第三触控端子B23为例,如图10所述,第一触控端子B21、第二触控端子B22、第三触控端子B23均在显示基板11的背光侧通过第二转接电路134连接至触控模块132。
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包括多个显示端子B1,多个显示端子B1包括第一显示端子B11、第二显示端子B12和至少一个第三显示端子B13;第一显示端子B11、第二显示端子B12位于显示区AA在列方向Y上的同一侧,且沿行方向X间隔分布,至少一个第三显示端子B13位于显示区AA远离第一显示端子B11的一侧,且沿行方向X间隔分布,在行方向X上至少一个第三显示端子B13均位于第一显示端子B11和第二显示端子B12之间。
其中,第一显示端子B11和第二显示端子B12连接在显示区AA的同一侧且靠近两侧边缘的位置,以实现第一显示端子B11、第二显示端子B12的跨距分布。第一显示端子B11、第二显示端子B12之间的间距不小于30毫米,以便于显示基板11上位于第一显示端子B11、第二显示端子B12之间的区域的其他设置(比如刘海屏的设置)。示例地,第一显示端子B11、第二显示端子B12之间的间距为30毫米、50毫米、70毫米、90毫米、120毫米等。
其中,第一显示端子B11、第二显示端子B12在行方向X上所占据的总长度小于显示区AA在行方向X上的宽度,以便于显示控制模块131通过第一转接电路133与第一显示端子B11、第二显示端子B12内的显示走线电连接,且显示控制模块131弯折至显示区AA的背光侧后,显示控制模块131落在显示基板11的边缘围成的区域内,避免显示控制模块131伸出显示基板11的边缘。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显示端子B11、第二显示端子B12在行方向X上所占据的总长度L不小于70毫米,且不大于600毫米。比如,多个显示端子B1所占据的总长度L为70毫米、100毫米、200毫米、300毫米、4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
其中,显示基板11上非显示区BB的多个显示端子B1包括的第三显示端子B13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当多个显示端子B1包括一个第三显示端子B13时,可选地,如图11所示,第三显示端子B13包括位于弯折区B3远离显示区AA一侧的多个绑定区B4,第三显示端子B13的多个绑定区B4均具有显示走线。如此,通过多个绑定区B4的设置,可避免第三显示端子B13的整个边缘区域均分布有显示走线,以减小显示走线与显示控制模块131的电连接难度。
此时,对于连接第三显示端子B13内的显示走线与显示控制模块131的第一转接电路133,如图11所示,第一转接电路133可以与多个绑定区B4一一对应,以简化多个绑定区B4内显示走线与显示控制模块131的电连接。当然,第一转接电路133的数量也可以小于绑定区B4的数量,比如一个第一转接电路133通过连接至少两个绑定区B4内的显示走线与显示控制模块131。
当多个显示端子B1包括多个第三显示端子B13时,多个第三显示端子B13间隔分布,且多个第三显示端子B13中相邻两个第三显示端子B13之间的间距大于5毫米,以便每个第三显示端子B13与第一转接电路133的电连接。比如,相邻两个第三显示端子B13之间的间距为5.5毫米、6毫米、10毫米、15毫米、20毫米等。
需要说明的是,以显示基板11的显示区AA为矩形为例,显示区AA具有相背的上端、下端,以及相背的左侧、右侧。对于第三种实施方式,第一显示端子B11、第二显示端子B12可以位于显示区AA的上端,至少一个第三显示端子B13均位于显示区AA的下端;当然,第一显示端子B11、第二显示端子B12也可以位于显示区AA的左侧,至少一个第三显示端子B13均位于显示区AA的右侧等,本公开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接下来结合上述第三种实施方式,以非显示区BB的第一显示端子B11、第二显示端子B12位于显示区AA的上端,至少一个第三显示端子B13均位于显示区AA的下端为例,对非显示区BB包括的触控端子B2进行详细解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包括一对第一触控端子B21,第一触控端子B21与第三显示端子B13位于显示区AA的同侧,且一对第一触控端子B21分别位于至少一个第三显示端子B13在行方向X上的两侧。也即是,非显示区BB包括的一对第一触控端子B21连接在显示区AA的下端,且分别位于靠近两侧最边缘的位置。
其中,通过一对第一触控端子B21的设置,显示区AA下端的触控走线可延伸至距离最近的一个第一触控端子B21,以有效缩短触控走线在显示区AA的下端的走线长度,从而有效缩小触控走线所占用的区域,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在显示区AA下端的窄边框化。
另外,第一触控端子B21与第三显示端子B13可以间隔分布,也可以设置为一体化结构。而当第一触控端子B21与第三显示端子B13间隔分布时,第一触控端子B21与第三显示端子B13之间的距离大于5毫米,以便于第一触控端子B21和第三显示端子B13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转接电路134、第一转接电路133的电连接。比如,第一触控端子B21与第三显示端子B13之间的距离为5.5毫米、6毫米、10毫米、15毫米、20毫米等。
而当第一触控端子B21与第三显示端子B13为一体式结构时,能够简化显示基板11的结构,提高显示基板11的制作效率。相应地,连接第一触控端子B21的第二转接电路134与连接第三显示端子B13的第一转接电路133可集成在同一FPC电路板或PCB电路板上,以简化部分转接电路的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电连接的一对第一触控端子B21的第二转接电路134会在第一显示端子B11和第三显示端子B13之间形成间隔,此时如图12所示,可通过跨接电路实现第一显示端子B11所连接的显示控制模块131与第三显示端子B13所连接的显示控制模块131的电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还包括一对第三触控端子B23,一对第三触控端子B23分别位于显示区AA在行方向X上的两侧。也即是,非显示区BB包括的一对第三触控端子B23分别连接在显示区AA的左侧、右侧。如此,通过显示区AA的左、右侧设置的第三触控端子B23,能够避免延伸至显示区AA的左、右侧的触控走线再延伸至显示区AA的上端和/或下端,从而能够缩短触控走线在显示区AA的左侧、右侧的走线长度,以有效缩小触控走线在显示区AA的左侧、右侧所占用的区域,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在显示区AA左侧、右侧的窄边框化。
其中,显示区AA的左侧、右侧所设置的第三触控端子B2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其具体数量可结合显示区AA左、右侧的触控走线的数量确定,只要能够有效缩小触控走线在显示区AA的左侧、右侧所占用的区域,实现显示面板10在显示区AA左侧、右侧的窄边框化。
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控制主板和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显示面板,控制电路包括的显示控制模块、触控模块均与控制主板电连接。如此,可通过控制主板实现对显示装置的触控操作和图像显示。另外,基于显示面板的弯折方式,以有效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实现显示装置的高屏占比。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6)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围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显示端子和触控端子,所述显示端子、所述触控端子均包括弯折区和绑定区,所述弯折区分别连接所述显示区和所述绑定区,所述弯折区弯折后所述绑定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背光侧,所述显示区具有显示走线,所述显示走线延伸至显示端子的绑定区;
触控层,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所述触控层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触控走线,且所述触控走线延伸至触控端子的绑定区;
控制电路,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背光侧,且包括显示控制模块和触控模块,所述显示控制模块与所述显示走线电连接,所述触控模块与所述触控走线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一个所述显示端子,所述显示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在列方向上的一侧;
所述显示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弯折区远离所述显示区一侧的多个绑定区,所述显示端子的多个绑定区均具有所述显示走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端子在行方向上的宽度不小于70毫米,且不大于600毫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多个所述显示端子,多个所述显示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在列方向上的同一侧,且沿行方向间隔分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显示端子之间的间距大于5毫米。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第一触控端子,所述第一触控端子与所述显示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触控端子位于所述显示端子在行方向上的最外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端子与紧邻的所述显示端子为一体式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还包括第二触控端子,所述第二触控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远离所述显示端子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还包括一对第三触控端子,所述一对第三触控端子分别位于所述显示区在行方向上的两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多个所述显示端子,多个所述显示端子包括第一显示端子、第二显示端子和至少一个第三显示端子;
所述第一显示端子、所述第二显示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在列方向上的同一侧,且沿行方向间隔分布,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显示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远离所述第一显示端子的一侧,且沿行方向间隔分布,在行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显示端子均位于所述第一显示端子和所述第二显示端子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端子与所述第二显示端子之间的间距不小于30毫米。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一对第一触控端子,所述第一触控端子与所述第三显示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同一侧,且所述一对第一触控端子分别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显示端子在行方向上的两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还包括一对第三触控端子,所述一对第三触控端子分别位于所述显示区在行方向上的两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转接电路和第二转接电路;
所述第一转接电路分别与所述显示走线、所述显示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电路分别与所述触控走线、所述触控模块电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在远离所述触控层的方向上依次层叠的显示膜层、背部胶层和保护层;
所述保护层在厚度方向上的至少部分在所述弯折区减薄,或者所述保护层、所述背部胶层整体在所述弯折区减薄。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主板和权利要求1-15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控制模块、所述触控模块均与所述控制主板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325807.1U CN222674888U (zh) | 2024-02-21 | 2024-02-21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325807.1U CN222674888U (zh) | 2024-02-21 | 2024-02-21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674888U true CN222674888U (zh) | 2025-03-25 |
Family
ID=95057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325807.1U Active CN222674888U (zh) | 2024-02-21 | 2024-02-21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674888U (zh) |
-
2024
- 2024-02-21 CN CN202420325807.1U patent/CN22267488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30467B2 (en) | Display module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 |
CA1282854C (en) | Flat display panel | |
US7070422B1 (en) | Flexible circuit board | |
CN113075808A (zh) | 拼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1326073A (zh)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 |
US20200045820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 |
CN112992879A (zh) | 阵列基板、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 |
US20070081117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a circuit thereon | |
TWI289716B (en) | Panel module for an LCD module | |
CN222674888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0320690B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JP2006119321A (ja) | 電気回路間の導通接続構造 | |
JPH1124097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3254230B2 (ja)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配線構造 | |
US20240387563A1 (en) | Display panel | |
CN218160380U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JPH1165472A (ja) | 平面表示装置 | |
JP2003241217A (ja) |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
US5654730A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H09189919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210405422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GB2611236A (en) |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TW201118486A (en) | Active device arr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CN113745211A (zh) |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 |
CN111752053A (zh) | 屏幕模组和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