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672935U - 漏电保护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漏电保护断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672935U CN222672935U CN202421270445.7U CN202421270445U CN222672935U CN 222672935 U CN222672935 U CN 222672935U CN 202421270445 U CN202421270445 U CN 202421270445U CN 222672935 U CN222672935 U CN 2226729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kage
- circuit breaker
- driving
- contact
- powe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漏电保护断路器,包括并排设置的漏电保护极和至少一个断路器极,所述漏电保护极包括零序电流互感器、电子组件板和漏电脱扣器,所述漏电保护极设有动接触件和静接触件构成的漏电供电触头,以及用于带动动接触件与静接触件接触和分开的驱动件,动接触件和静接触件构成的漏电供电触头串联在给电子组件板和/或漏电脱扣器供电的供电回路中,所述驱动件与断路器极的手柄联动,在断路器极的主回路导通时,驱动件被手柄驱动带动动接触件与静接触件接触,在断路器极的主回路断开时,驱动件被手柄驱动带动动接触件与静接触件分开,即使接线时误将断路器极的进线端和出线端接反,或者连接高感性或容性负载时,漏电脱扣线圈和电子组件板也不会烧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漏电保护断路器。
背景技术
低压断路器常用于分配电能并在过载和短路时保护线路及电源设备,还可作为线路的不频繁转换和电动机不频繁启动之用。
特别是电子式漏电断路器,由于电子组件板通常由漏电断路器的出线端取电,因此规定漏电断路器只能在进线端接电源,出线端接负载。但是,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将电源误接在漏电断路器的进线端,即漏电断路器反接,电子组件板将一直处于通电状态,虽然当主回路中有漏电电流,或者按动试验按钮时,漏电脱扣器依旧能动作,但这容易导致脱扣器线圈烧损,引起漏电保护功能失效。
当负载为是高感性或高容性负载时,若主回路电源突然断开,或者断路器断开时,高感性或高容性负载将产生反向电动势,如果电子式漏电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通过出线端取电,即漏电断路器正接,负载产生的反向电动势将直接加在电子组件板上,此时如果主回路中有漏电流或者按动试验按钮,上述直接加在电子组件板上的反向电动势将会直接加在漏电脱扣器线圈的两端,导致线圈烧损,以及引起漏电功能的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漏电保护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漏电保护断路器,包括并排设置的漏电保护极和至少一个断路器极,所述漏电保护极包括零序电流互感器、电子组件板和漏电脱扣器,断路器极包括手柄、操作机构和主回路,手柄通过操作机构带动主回路导通和断开,所述漏电脱扣器包括漏电脱扣线圈,以及由漏电脱扣线圈驱动的漏电脱扣铁芯,
所述漏电保护极设有动接触件和静接触件构成的漏电供电触头,以及用于带动动接触件与静接触件接触和分开的驱动件,动接触件和静接触件构成的漏电供电触头串联在给电子组件板和/或漏电脱扣器供电的供电回路中,所述驱动件与断路器极的手柄联动,在断路器极的主回路导通时,驱动件被手柄驱动带动动接触件与静接触件接触,在断路器极的主回路断开时,驱动件被手柄驱动带动动接触件与静接触件分开。
优选的,所述驱动件转动设置,所述动接触件固定设置在驱动件上。
优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板,以及连接在驱动板与断路器极的手柄之间的驱动轴,所述驱动板位于漏电保护极的壳体内,断路器极的手柄通过驱动轴带动驱动板以驱动轴为转动中心转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件设有伸到漏电保护极的壳体外的第一手柄,第一手柄伸到壳体外的一端与断路器极的手柄联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动接触件固定设置在驱动板上,所述驱动轴包括同轴设置的枢转部和驱动部,断路器极的手柄设有用于插入枢转部的驱动孔,枢转部的截面形状为与驱动孔的截面形状相同。
优选的,所述驱动板设有固定槽,所述动接触件包括插到固定槽中限位配合的固定部,以及位于驱动件偏心位置的摆动部,所述静接触件位于摆动部的侧面,动接触件随驱动板转动时带动摆动部与静接触件接触和分开。
优选的,所述动接触件包括相对设置的摆动部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摆动部和连接部之间的固定部,所述连接部通过第二导线接入所述供电回路。
优选的,所述动接触件为弹片或弹簧,动接触件的一端固定设置接入所述供电回路,动接触件的另一端设置在驱动件与静接触件之间,驱动件用于推动动接触件向静接触件弯曲并与静接触件接触。
优选的,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组成的漏电保护极的壳体,以及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二隔板,第一侧板位于第二侧板与断路器极之间,所述动接触件、静接触件和驱动件位于第二隔板与第二侧板之间,漏电脱扣器位于第一侧板与第二隔板之间,所述电子组件板和漏电脱扣器位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二隔板与电子组件板和零序电流互感器对应的部分设有开槽。
优选的,所述漏电脱扣器、动接触件、静接触件和驱动件均设置在电子组件板和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漏电脱扣器设置在第二隔板的一侧,动接触件、静接触件和驱动件相对设置在第二隔板的另一侧。
优选的,所述静接触件呈平板形状,第二隔板设有用于插入静接触件的安装槽,静接触件的一端插入到安装槽中限位配合,另一端接入所述供电回路,并用于与动接触件接触。
优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板,以及连接在驱动板与断路器极的手柄之间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包括同轴设置的枢转部和驱动部,所述第二隔板设有安装凸台,安装凸台中设有枢转孔,驱动件的枢转部与驱动部相连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枢转孔中,枢转部远离驱动部的一端位于枢转孔外,并与所述驱动板连接,驱动板位于枢转部径向的一侧,枢转部随断路器极的手柄转动时,枢转部带动驱动板转动。
优选的,所述静接触件与第一导线连接,所述动接触件与第二导线连接,第二导线用于连接漏电脱扣线圈的一端,漏电脱扣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三导线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三导线分别与电子组件板连接。
优选的,包括两组所述漏电供电触头,两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分别设置在驱动件上,取任意两组电源相线接入所述两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两组漏电供电触头的静接触件分别与电子组件板连接,用于为电子组件板供电。
优选的,包括三组所述漏电供电触头,三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分别设置在驱动件上,三组电源相线分别接入所述三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三组漏电供电触头的静接触件分别与电子组件板连接,用于为电子组件板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漏电保护断路器,通过动接触件和静接触件构成漏电供电触头,并使所述驱动件与手柄联动,通过漏电供电触头控制电子组件板和/或漏电脱扣器从电源取电,在手柄驱动漏电保护断路器合闸时,同时带动漏电供电触头闭合给电子组件板和/或漏电脱扣器供电,在漏电保护断路器分闸时,手柄同时带动漏电供电触头断开,电流无法通过电子组件板和/或漏电脱扣器,即使接线时误将断路器极的进线端和出线端接反,或者连接高感性或容性负载时,也不会造成漏电脱扣器的漏电脱扣线圈和电子组件板烧损,可以极大的提高断路器的可靠性。
此外,通过将动接触件、静接触件和驱动件设置在电子组件板和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上方的第二隔板上,能够有效利用壳体内的空间,具有布局合理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漏电保护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漏电保护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漏电保护极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漏电保护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漏电保护极隐藏第二隔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驱动件与断路器极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漏电供电触头要控制电子组件板供电时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漏电保护极1;断路器极2;漏电脱扣器3;零序电流互感器31;电子组件板32;漏电脱扣铁芯33;动接触件4;静接触件5;驱动件6;手柄21;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一隔板13;第二隔板14;第一导线71;第二导线72;第三导线73;驱动板61;枢转部62;驱动部63;驱动孔22;安装凸台15;固定槽64;固定部41;摆动部42;连接部43;安装槽1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漏电保护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漏电保护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包括并排设置的漏电保护极1和至少一个断路器极2,本实施例设有四个并排设置的断路器极2,所述断路器极2为相极时,包括进线端、出线端、动触头、静触头、过载脱扣机构和短路脱扣机构组成的主回路(图中未示出),以及用于带动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和分开的操作机构,所述进线端、出线端分别用于连接电源和负载,所述动触头、静触头分别与进线端、出线端连接,过载脱扣机构和短路脱扣机构串联在主回路中,手柄21通过操作机构带动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或分开,实现断路器极2的主回路导通和断开;所述断路器极2为N极时,通常只包括进线端、出线端、动触头和静触头,以及用于带动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和分开的操作机构,不设置过载脱扣机构和短路脱扣机构;当然也可以不设置N极的断路器极2,只设置相极的断路器极2。所述漏电保护极1包括零序电流互感器31、电子组件板32和漏电脱扣器3,零序电流互感器31与电子组件板32电连接,电子组件板32与漏电脱扣器3电连接,所述四个断路器极2的主回路分别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31,零序电流互感器31用于感应主回路中的漏电电流并将漏电信号传输至电子组件板32的漏电检测电路,漏电检测电路用于处理漏电信号,并在漏电信号满足条件时驱动漏电脱扣器3动作,使漏电脱扣器3驱动操作机构脱扣,脱扣的操作机构带动动触头和静触头分开,断开主回路实现保护功能。
所述操作机构包括触头支持以及与触头支持连接的储能弹簧,所述触头支持上分别设有可转动的跳扣和锁扣,所述跳扣和锁扣搭扣配合,所述跳扣与手柄21之间设有连杆,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手柄21和跳扣转动连接,使手柄21通过连杆与跳扣连接,所述跳扣和锁扣搭扣配合时,锁扣将跳扣与触头支持锁定,手柄21通过连杆推动跳扣时,使跳扣能够带动触头支持转动,手柄21沿两个相反的方向分别转动时,触头支持能够带动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和分开,触头支持在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时压缩储能弹簧并被手柄21锁定。
所述漏电脱扣器3、过载脱扣机构和短路脱扣机构在漏电电流、短路电流和过载电流分别满足条件时,能够触发锁扣解锁跳扣,即驱动操作机构脱扣,此时手柄21转动时无法通过跳扣带动触头支持转动,且手柄21失去对触头支持的锁定,储能弹簧被释放,储能弹簧释放时带动触头支持转动,使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开,漏电保护、实现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功能。
所述短路脱扣器包括短路脱扣线圈以及由短路脱扣线圈驱动的铁芯,短路脱扣线圈连接与静触头连接,短路脱扣线圈中流过的短路电流满足动作条件时,短路脱扣线圈驱动铁芯移动,铁芯直接或间接触发锁扣与跳扣解扣。
所述过载脱扣器包括双金属片,双金属片与动触头连接,双金属片中流过的过载电流满足动作条件时,双金属片因温升而产生弯曲,进而直接或间接触发锁扣与跳扣解扣。
本实施例的一个改进点在于,如图5所示,所述漏电保护极1设有动接触件4和静接触件5构成的漏电供电触头,以及用于带动动接触件4与静接触件5接触和分开的驱动件6,动接触件4和静接触件5构成的漏电供电触头串联在给电子组件板32和/或漏电脱扣器3供电的供电回路中,所述驱动件6与断路器极的手柄21联动,在断路器极2的主回路导通时,驱动件6被手柄21驱动带动动接触件4与静接触件5接触,在断路器极2的主回路断开时,驱动件6被手柄21驱动带动动接触件4与静接触件5分开,断开给电子组件板32和/或漏电脱扣器3供电的供电回路。
本实施例的漏电保护断路器,通过动接触件4和静接触件5构成漏电供电触头,并使所述驱动件与手柄21联动,通过漏电供电触头控制电子组件板32和/或漏电脱扣器3从电源取电,在手柄21驱动漏电保护断路器合闸时,同时带动漏电供电触头闭合给电子组件板32和/或漏电脱扣器3供电,在漏电保护断路器分闸时,手柄21同时带动漏电供电触头断开,电流无法通过电子组件板32和/或漏电脱扣器3,即使接线时误将断路器极2的进线端和出线端接反,或者连接高感性或容性负载时,也不会造成漏电脱扣器3的漏电脱扣线圈和电子组件板32烧损,可以极大的提高断路器的可靠性。
所述漏电脱扣器3包括漏电脱扣线圈,以及由漏电脱扣线圈驱动的漏电脱扣铁芯33,所述电子组件板32设有开关元件,以及所述漏电检测电路,所述开关元件串联在给漏电脱扣器3供电的回路中从电源取电,所述漏电检测电路能够控制开关元件闭合和断开,漏电检测电路在断路器极2主回路中漏电电流满足条件时闭合所述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可以为继电器或者MOS管等电子开关。一种漏电供电触头接入供电回路的实施例为,所述电子组件板32经过所述漏电供电触头从电源取电,给电子组件板32供电的回路作为所述供电回路,漏电供电触头仅用于控制给电子组件板32供电的供电回路;或者,所述漏电脱扣线圈、开关元件和漏电供电触头串联从电源取电作为所述供电回路,漏电供电触头用于控制给漏电脱扣器3的漏电脱扣线圈供电的供电回路。当然,所述漏电供电触头也可以用于控制同时给电子组件板32和漏电脱扣线圈供电的供电回路。
在手柄21驱动漏电保护断路器合闸时,同时带动漏电供电触头闭合给电子组件板32和/或漏电脱扣器3供电,所述漏电检测电路检测到漏电故障后触发所述开关元件闭合,所述漏电脱扣线圈吸引漏电脱扣铁芯33动作,漏电脱扣铁芯33动作时触发断路器极2的锁扣解锁跳扣,通过操作机构带动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开并断开断路器极2的主回路,使断路极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开的同时,断路极的手柄21通过驱动件6带动所述动接触件4与静接触件5分开,停止给电子组件板32和/或漏电脱扣线圈供电。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漏电保护极1包括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组成的壳体,以及设置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之间的第一隔板13和第二隔板14,第一侧板11远离第二侧板12的一侧设有断路器极2的断路器极壳体,所述第一侧板11位于第二侧板12与断路器极2之间,第一隔板13位于第二隔板14与第一侧板11之间,所述电子组件板32、零序电流互感器31和漏电脱扣器3分别设置在第一侧板11上,位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之间,所述动接触件4、静接触件5和驱动件6分别设置在第二隔板14上,且位于第二隔板14与第二侧板12之间,所述漏电脱扣器3位于第一侧板11与第二隔板14之间,所述第一隔板13和第二隔板14与电子组件板32和零序电流互感器31对应的部分设有开槽,通过第一隔板13安装漏电供电触头,并将漏电供电触头与漏电脱扣器3隔离开,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具有布局合理的特点。此外,设置第一隔板13和第二隔板14可以让物料能通用,本实施例是4P的断路器产品,如果使3P的断路器产品就可以去掉一个隔板,如第一隔板13或第二隔板14,2P的断路器产品就可以去掉第一隔板13和第二隔板14。所述第一侧板11可以独立于断路器极壳体,也可以与断路器极壳体一体成型,为断路器极壳体的一部分。
如图4所示,所述静接触件5固定设置在第二隔板14上,所述静接触件5与第一导线71连接,所述动接触件4与第二导线72连接,第二导线72用于连接漏电脱扣线圈的一端,电脱扣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三导线73连接,所述第一导线71和第三导线73分别与电子组件板32上开关元件的两端连接。
如图5所示,图5隐藏了图3中的第二隔板14,所述漏电脱扣器3、动接触件4、静接触件5和驱动件6均设置在电子组件板32和零序电流互感器31的上方,所述漏电脱扣器3设置在第二隔板14的一侧,动接触件4、静接触件5和驱动件6相对设置在第二隔板14的另一侧,第二隔板14将漏电脱扣器3与动接触件4、静接触件5和驱动件6分隔,所述漏电脱扣器3沿壳体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测试按钮和指示按钮,指示按钮用于指示漏电脱扣器3状态,即指示是否发生漏电故障,测试按钮用于闭合测试回路模拟漏电电流信号,测试能否正常动作。通过将动接触件4、静接触件5和驱动件6设置在电子组件板32和零序电流互感器31的上方的第二隔板上,能够有效利用壳体内的空间,具有布局合理的特点。
如图6-8所示,所述驱动件6转动设置,所述动接触件4固定设置在驱动件6上,断路器极2的手柄21通过驱动件6带动动接触件4转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动接触件4可以不设置在驱动件6上,动接触件4可以为弹片或弹簧或其他具有弹性的导体,动接触件4的一端固定设置接入所述供电回路,例如通过第二导线72与漏电脱扣线圈的一端连接,动接触件4的另一端设置在驱动件6与静接触件5之间,驱动件6用于推动动接触件4向静接触件5弯曲并与静接触件5接触,动接触件4在驱动件6复位后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复位,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如图7所示,所述驱动件6包括驱动板61,以及连接在驱动板61与断路器极2的手柄21之间的驱动轴,所述驱动板61位于漏电保护极1的壳体内,断路器极2的手柄21通过驱动轴带动驱动板61以驱动轴为转动中心转动。所述动接触件4固定设置在驱动板61上,所述驱动轴包括同轴设置的枢转部62和驱动部63,断路器极2的手柄21设有用于插入枢转部62的方形的驱动孔22,枢转部62的截面形状为与驱动孔22的截面形状相同的呈方形,所述第二隔板14设有安装凸台15,安装凸台15中设有用于穿过枢转部62的枢转孔,枢转部62与驱动部63相连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枢转孔中,枢转部62远离驱动部63的一端位于枢转孔外,并与所述驱动板61连接,驱动板61位于枢转部62径向的一侧,枢转部62随断路器极2的手柄21转动时,枢转部62带动驱动板61转动。所述驱动件6位于壳体内,对用户不可见。
本实施例漏电保护极1的漏电脱扣器3直接触发断路器极2的锁扣解锁跳扣,也可以设置储能机构和相应手柄21,使漏电脱扣器3通过储能机构触发断路器极2的锁扣解锁跳扣,同时漏电保护极1的手柄21与断路器极2的手柄21联动,所述驱动件6可随漏电保护极1的手柄21转动。当然,驱动部63和驱动孔22也可以采用缺口的圆形或其它形状,所述驱动板61也设置在枢转轴的轴线上,枢转轴与驱动板61的侧面连接。此外,所述驱动件6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例如设置类似断路器极2的手柄21的第一手柄,第一手柄的一端伸到壳体外与断路器极2的手柄21联动连接,断路器极2的手柄21通过第一手柄带动驱动件6转动,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所述驱动板61设有固定槽64,所述动接触件4包括插到固定槽64中限位配合的固定部41,以及位于驱动件6偏心位置的摆动部42,所述静接触件5位于摆动部42的侧面,动接触件4随驱动板61转动时带动摆动部42与静接触件5接触和分开。
具体的,所述动接触件4呈U型,其包括相对设置的摆动部42和连接部43,以及连接在摆动部42和连接部43之间的固定部41,所述连接部43位于固定槽64外并通过第二导线72接入所述供电回路,例如连接部43通过第二导线72与漏电脱扣线圈连接,所述摆动部42的长度大于连接部43,便于接触静接触件5。所述静接触件5呈平板形状,第二隔板14设有用于插入静接触件5的安装槽16,静接触件5的一端插入到安装槽16中限位配合,另一端接入所述供电回路,例如通过第一导线71与电子组件板32连接,并用于与动接触件4的摆动部42接触。
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可以设置一组或多组所述漏电供电触头。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电子组件板32经过所述漏电供电触头从电源取电时,所述电子组件板32经过所述漏电供电触头与断路器极的出线端连接,电子组件板32包括取电线A、取电线B、取电线C和取电线N,并且漏电保护断路器设置四组所述漏电供电触头,所述取电线A、取电线B、取电线C和取电线N与四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4或静接触件5中的一者分别连接,同时动接触件4或静接触件5中的另一者与断路器极的出线端连接,断路器极2的主回路导通和断开时,通过漏电供电触头控制电子组件板32通电和断电。
如图9示出漏电供电触头要控制电子组件板供电时的电路原理图,至少设置两组漏电供电触头即可,本实施例设置两组漏电供电触头,两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4分别设置在驱动件6上,A相线、B相线和C相线中取任意两组电源相线接入所述两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4,两组漏电供电触头的静接触件5分别与电子组件板32连接,用于为电子组件板32供电,设置三组漏电供电触头时,三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4分别设置在驱动件6上,A相线、B相线和C相线分别接入所述三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4,三组漏电供电触头的静接触件5分别与电子组件板32连接,用于为电子组件板32供电。当然,也可以设置一组所述漏电供电触头,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漏电保护断路器,包括并排设置的漏电保护极(1)和至少一个断路器极(2),所述漏电保护极(1)包括零序电流互感器(31)、电子组件板(32)和漏电脱扣器(3),断路器极(2)包括手柄(21)、操作机构和主回路,手柄(21)通过操作机构带动主回路导通和断开,所述漏电脱扣器(3)包括漏电脱扣线圈,以及由漏电脱扣线圈驱动的漏电脱扣铁芯(33),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电保护极(1)设有动接触件(4)和静接触件(5)构成的漏电供电触头,以及用于带动动接触件(4)与静接触件(5)接触和分开的驱动件(6),动接触件(4)和静接触件(5)构成的漏电供电触头串联在给电子组件板(32)和/或漏电脱扣器(3)供电的供电回路中,所述驱动件(6)与断路器极的手柄(21)联动,在断路器极(2)的主回路导通时,驱动件(6)被手柄(21)驱动带动动接触件(4)与静接触件(5)接触,在断路器极(2)的主回路断开时,驱动件(6)被手柄(21)驱动带动动接触件(4)与静接触件(5)分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6)转动设置,所述动接触件(4)固定设置在驱动件(6)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6)包括驱动板(61),以及连接在驱动板(61)与断路器极(2)的手柄(21)之间的驱动轴,所述驱动板(61)位于漏电保护极(1)的壳体内,断路器极(2)的手柄(21)通过驱动轴带动驱动板(61)以驱动轴为转动中心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6)设有伸到漏电保护极(1)的壳体外的第一手柄,第一手柄伸到壳体外的一端与断路器极(2)的手柄(21)联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件(4)固定设置在驱动板(61)上,所述驱动轴包括同轴设置的枢转部(62)和驱动部(63),断路器极(2)的手柄(21)设有用于插入枢转部(62)的驱动孔(22),枢转部(62)的截面形状为与驱动孔(22)的截面形状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板(61)设有固定槽(64),所述动接触件(4)包括插到固定槽(64)中限位配合的固定部(41),以及位于驱动件(6)偏心位置的摆动部(42),所述静接触件(5)位于摆动部(42)的侧面,动接触件(4)随驱动板(61)转动时带动摆动部(42)与静接触件(5)接触和分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件(4)包括相对设置的摆动部(42)和连接部(43),以及连接在摆动部(42)和连接部(43)之间的固定部(41),所述连接部(43)通过第二导线(72)接入所述供电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件(4)为弹片或弹簧,动接触件(4)的一端固定设置接入所述供电回路,动接触件(4)的另一端设置在驱动件(6)与静接触件(5)之间,驱动件(6)用于推动动接触件(4)向静接触件(5)弯曲并与静接触件(5)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组成的漏电保护极(1)的壳体,以及设置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之间的第二隔板(14),第一侧板(11)位于第二侧板(12)与断路器极(2)之间,所述动接触件(4)、静接触件(5)和驱动件(6)位于第二隔板(14)与第二侧板(12)之间,漏电脱扣器(3)位于第一侧板(11)与第二隔板(14)之间,所述电子组件板(32)和漏电脱扣器(3)位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之间,所述第二隔板(14)与电子组件板(32)和零序电流互感器(31)对应的部分设有开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脱扣器(3)、动接触件(4)、静接触件(5)和驱动件(6)均设置在电子组件板(32)和零序电流互感器(31)的上方。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脱扣器(3)设置在第二隔板(14)的一侧,动接触件(4)、静接触件(5)和驱动件(6)相对设置在第二隔板(14)的另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接触件(5)呈平板形状,第二隔板(14)设有用于插入静接触件(5)的安装槽(16),静接触件(5)的一端插入到安装槽(16)中限位配合,另一端接入所述供电回路,并用于与动接触件(4)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6)包括驱动板(61),以及连接在驱动板(61)与断路器极(2)的手柄(21)之间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包括同轴设置的枢转部(62)和驱动部(63),所述第二隔板(14)设有安装凸台(15),安装凸台(15)中设有枢转孔,驱动件(6)的枢转部(62)与驱动部(63)相连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枢转孔中,枢转部(62)远离驱动部(63)的一端位于枢转孔外,并与所述驱动板(61)连接,驱动板(61)位于枢转部(62)径向的一侧,枢转部(62)随断路器极(2)的手柄(21)转动时,枢转部(62)带动驱动板(61)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接触件(5)与第一导线(71)连接,所述动接触件(4)与第二导线(72)连接,第二导线(72)用于连接漏电脱扣线圈的一端,漏电脱扣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三导线(73)连接,所述第一导线(71)和第三导线(73)分别与电子组件板(32)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所述漏电供电触头,两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4)分别设置在驱动件(6)上,取任意两组电源相线接入所述两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4),两组漏电供电触头的静接触件(5)分别与电子组件板(32)连接,用于为电子组件板(32)供电。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组所述漏电供电触头,三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4)分别设置在驱动件(6)上,三组电源相线分别接入所述三组漏电供电触头的动接触件(4),三组漏电供电触头的静接触件(5)分别与电子组件板(32)连接,用于为电子组件板(32)供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270445.7U CN222672935U (zh) | 2024-06-05 | 2024-06-05 | 漏电保护断路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270445.7U CN222672935U (zh) | 2024-06-05 | 2024-06-05 | 漏电保护断路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672935U true CN222672935U (zh) | 2025-03-25 |
Family
ID=95058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1270445.7U Active CN222672935U (zh) | 2024-06-05 | 2024-06-05 | 漏电保护断路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672935U (zh) |
-
2024
- 2024-06-05 CN CN202421270445.7U patent/CN22267293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41612B (zh) | 断路器 | |
CN113035661B (zh) | 漏电断路器 | |
CN111640628B (zh) | 一种微型漏电断路器 | |
CA2464165C (en) | Remotely controllable circuit breaker including bypass magnet circuit | |
US6469600B1 (en) | Remote control circuit breaker with a by-pass lead | |
CN111326366A (zh) | 带双重脱扣器的故障电弧保护断路器及其脱扣方法 | |
CN222672935U (zh) | 漏电保护断路器 | |
CN114899055A (zh) |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 |
CN201298515Y (zh) | 一种过载保护电子式小型漏电断路器 | |
AU2019386913A1 (en) | Circuit breaker | |
CN220439533U (zh) | 一种智能式塑壳断路器 | |
CN219778793U (zh) | 一种电子式塑壳断路器 | |
CN208298775U (zh) | 漏电保护断路器 | |
CN117116717A (zh) | 一种带漏电保护的断路器 | |
CN222734905U (zh) | 漏电保护断路器 | |
EP0208295A2 (en) |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 breaker with arc commutating structure | |
CN113889377B (zh) | 断路器 | |
CN1841616B (zh) | 漏电断路器 | |
CN211150471U (zh) | 液磁断路器 | |
CN111128628B (zh) | 一种结构紧凑的漏电断路器 | |
CN209843646U (zh) | 具有过欠压保护组件的断路器 | |
US6225884B1 (en) | Circuit breaker with mechanical trip load terminal/magnet barrier | |
JPH0234748Y2 (zh) | ||
CA2296983C (en) | Ground fault circuit breaker | |
CN222421849U (zh) | 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