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667938U - 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667938U CN222667938U CN202420751499.9U CN202420751499U CN222667938U CN 222667938 U CN222667938 U CN 222667938U CN 202420751499 U CN202420751499 U CN 202420751499U CN 222667938 U CN222667938 U CN 2226679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handle
- base
- arc
- hole
- control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隐藏式门把手在侧翻时存在自动打开的问题。本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包括基座,基座的内侧通过转轴转动设有控制杆,基座的外侧转动设有门把手,门把手的旋转中线与控制杆的旋转中线垂直,门把手上具有伸入控制杆侧部的作用部,外拉门把手时作用部推动控制杆转动以使车门解锁,控制杆与基座之间设有侧翻时用于限制控制杆摆动的限位结构。由于设置了限位结构,对侧翻状态下的控制杆进行了限位,防止车门自动打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电气化的发展和制造工艺的提升,很多车型都在外形上下功夫,汽车外门把手作为一个日常与驾驶员、乘客接触最多的零件之一,外观和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其中隐藏式门把手逐步成为风向标,隐藏式门把手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在外形上让人感觉车型更加高端,而在性能上可以减小车辆的风阻。
现有隐藏式门把手在车辆碰撞期间容易向外摆动或枢转,导致在碰撞期间可打开车辆的门。例如侧面冲击容易导致门把手惯性运动到解锁位置,从而造成未系安全带的乘客从车辆内抛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侧翻时可防止门把手打开的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内侧通过转轴转动设有控制杆,所述基座的外侧转动设有门把手,所述门把手的旋转中线与控制杆的旋转中线垂直,所述门把手上具有伸入控制杆侧部的作用部,外拉门把手时作用部推动控制杆转动以使车门解锁,所述控制杆与基座之间设有侧向碰撞时用于限制控制杆摆动的限位结构。
侧向碰撞时门把手在惯性作用下打开,门把手的作用部抵靠在控制杆上具体驱动控制杆绕转轴摆动的趋势,由于设置了限位结构,对侧向碰撞状态下的控制杆进行了限位,防止车门自动打开。
在上述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控制杆内且开口朝向基座的容纳孔、设于容纳孔内的限位球和设于基座上的限位面,所述容纳孔内设有用于将限位球限位在容纳孔内端的限位组件,侧向碰撞时限位球在惯性作用下越过限位组件后运动到容纳孔的外端处并抵靠在限位面上。
限位面与作用部相对设置,作用部施加在控制杆上的力通过控制杆施加在限位面上,达到限制控制杆摆动的目的。
在上述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中,所述基座上设有圆心位于转轴中线的弧形挡沿,所述控制杆上具有与弧形挡沿配合设置的弧形导槽,所述容纳孔与弧形导槽相交设置,所述弧形挡沿伸入弧形导槽,所述弧形挡沿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至控制杆的距离大于第二端面至控制杆的距离,所述限位面位于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且朝向门把手的作用部设置。
在正常状态下,限位球未进入容纳孔靠近基座的一端,此时控制杆可自由摆动。侧向碰撞时限位球进入容纳孔靠近基座的一端并抵触在第一端面上,并在门把手惯性作用下抵触到限位面上,限制门把手向下自动摆出。
在上述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中,所述限位面为弧面。发生侧向碰撞时,门把手因惯性施加在限位球上的力较小,不足以使限位球越过限位面而运动到第二端面上。只有当外力施加在门把手上时,通过控制杆传递给限位球的力较大后限位球才会越过限位面从而抵触到第二端面上,第二端面将限位球顶回容纳孔内端,实现本惯性锁装置的复位。
在上述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中,所述控制杆朝向基座的一侧设有环形凸起,由所述环形凸起围成的圆柱孔与容纳孔同轴且等径设置,所述弧形导槽跨设在环形凸起上。
在上述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于容纳孔侧壁的顶推孔、设于顶推孔内的顶推块和一端作用在顶推块上的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作用在顶推孔的内端,所述顶推块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斜面,所述限位球挤压导向斜面时可使顶推块缩回顶推孔。
正常状态下,限位球不会作用到顶推块的导向斜面,顶推块不会缩回顶推孔,从而对限位球进行限位。侧向碰撞时,限位球在惯性作用下使顶推块缩回到顶推孔,限位球不再受到顶推块的限制,限位球抵触到第一端面,并抵触在限位面上,防止门把手自动打开,避免车内乘员被抛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具有以下优点:侧向碰撞时限位结构对控制杆进行限位,限位效果好,防止门把手自动打开,避免车内乘员被抛出,有效提高了车内乘员的安全性;限位面呈弧形,在正常状态下只需拉动门把手即可将限位球顶回容纳孔的内端,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惯性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隐藏控制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惯性锁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隐藏控制杆时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杆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杆的结构示意图。
1、基座;2、转轴;3、控制杆;4、门把手;5、作用部;6、容纳孔;7、限位球;8、限位面;9、弧形挡沿;10、弧形导槽;11、第一端面;12、第二端面;13、环形凸起;14、顶推孔;15、顶推块;16、弹簧;17、导向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的隐藏式门把手4的惯性锁装置,包括基座1,基座1的内侧通过转轴2转动设有控制杆3,转轴2沿水平延伸,基座1的外侧转动设有门把手4,门把手4的旋转中线沿竖向延伸,门把手4上具有伸入控制杆3侧部的作用部5,外拉门把手4时作用部5推动控制杆3转动以使车门解锁,在控制杆3与基座1之间设有侧向碰撞时时用于限制控制杆3摆动的限位结构。侧向碰撞时门把手4在惯性作用下打开,门把手4的作用部5抵靠在控制杆3上具体驱动控制杆3绕转轴2摆动的趋势,由于设置了限位结构,对控制杆3进行了限位,防止车门自动打开。
如图3和图5所示,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控制杆3内且开口朝向基座1的容纳孔6、设于容纳孔6内的限位球7和设于基座1上的限位面8,容纳孔6内设有用于将限位球7限位在容纳孔6内端的限位组件,侧向碰撞时限位球7在惯性作用下越过限位组件后运动到容纳孔6的外端处并抵靠在限位面8上。限位面8与作用部5相对设置,作用部5施加在控制杆3上的力通过控制杆3施加在限位面8上,达到限制控制杆3摆动的目的。
如图2所示,基座1上设有圆心位于转轴2中线的弧形挡沿9,控制杆3上具有与弧形挡沿9配合设置的弧形导槽10,容纳孔6与弧形导槽10相交设置,弧形挡沿9伸入弧形导槽10,弧形挡沿9具有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第一端面11至控制杆3的距离大于第二端面12至控制杆3的距离,限位面8位于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12之间且朝向门把手4的作用部5设置。在正常状态下,限位球7未进入容纳孔6靠近基座1的一端,此时控制杆3可自由摆动。侧向碰撞时限位球7进入容纳孔6靠近基座1的一端并抵触在第一端面11和限位面8上,限制门把手4向下自动摆出。
如图2和图4所示,限位面8为弧面。门把手4质量较轻,侧向碰撞时门把手4因惯性作用在限位球7上的力不足以使限位球7越过限位面8而运动到第二端面12上。只有当外力施加在门把手4上时,通过控制杆3传递给限位球7的力较大后限位球7才会越过限位面8从而抵触到第二端面12上,第二端面12将限位球7顶回容纳孔6内端。
如图5和图6所示,控制杆3朝向基座1的一侧设有环形凸起13,由环形凸起13围成的圆柱孔与容纳孔6同轴且等径设置,如图5和图6所示,弧形导槽10跨设在环形凸起13上。
如图3和图5所示,限位组件包括设于容纳孔6侧壁的顶推孔14、设于顶推孔14内的顶推块15和一端作用在顶推块15上的弹簧16,弹簧16的另一端作用在顶推孔14的内端,顶推块15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斜面17,限位球7挤压导向斜面17时可使顶推块15缩回顶推孔14。
正常状态下,限位球7不会作用到顶推块15的导向斜面17,顶推块15不会缩回顶推孔14,从而对限位球7进行限位。侧向碰撞时,在惯性作用下使限位球7作用在顶推块15的导向斜面17上,使顶推块15缩回顶推孔14,限位球7不再受到顶推块15的限制,限位球7向下落到第一端面11上,并抵触在限位面8上,防止门把手4自动打开,避免车内乘员被抛出。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的内侧通过转轴(2)转动设有控制杆(3),所述基座(1)的外侧转动设有门把手(4),所述门把手(4)的旋转中线与控制杆(3)的旋转中线垂直,所述门把手(4)上具有伸入控制杆(3)侧部的作用部(5),外拉门把手(4)时作用部(5)推动控制杆(3)转动以使车门解锁,所述控制杆(3)与基座(1)之间设有侧向碰撞时用于限制控制杆(3)摆动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控制杆(3)内且开口朝向基座(1)的容纳孔(6)、设于容纳孔(6)内的限位球(7)和设于基座(1)上的限位面(8),所述容纳孔(6)内设有用于将限位球(7)限位在容纳孔(6)内端的限位组件,侧向碰撞时限位球(7)在惯性作用下越过限位组件后运动到容纳孔(6)的外端处并抵靠在限位面(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上设有圆心位于转轴(2)中线的弧形挡沿(9),所述控制杆(3)上具有与弧形挡沿(9)配合设置的弧形导槽(10),所述容纳孔(6)与弧形导槽(10)相交设置,所述弧形挡沿(9)伸入弧形导槽(10),所述弧形挡沿(9)具有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所述第一端面(11)至控制杆(3)的距离大于第二端面(12)至控制杆(3)的距离,所述限位面(8)位于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12)之间且朝向门把手(4)的作用部(5)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面(8)为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3)朝向基座(1)的一侧设有环形凸起(13),由所述环形凸起(13)围成的圆柱孔与容纳孔(6)同轴且等径设置,所述弧形导槽(10)跨设在环形凸起(13)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于容纳孔(6)侧壁的顶推孔(14)、设于顶推孔(14)内的顶推块(15)和一端作用在顶推块(15)上的弹簧(16),所述弹簧(16)的另一端作用在顶推孔(14)的内端,所述顶推块(15)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斜面(17),所述限位球(7)挤压导向斜面(17)时可使顶推块(15)缩回顶推孔(1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751499.9U CN222667938U (zh) | 2024-04-12 | 2024-04-12 | 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751499.9U CN222667938U (zh) | 2024-04-12 | 2024-04-12 | 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667938U true CN222667938U (zh) | 2025-03-25 |
Family
ID=95058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751499.9U Active CN222667938U (zh) | 2024-04-12 | 2024-04-12 | 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667938U (zh) |
-
2024
- 2024-04-12 CN CN202420751499.9U patent/CN22266793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267776B (zh) | 一种翻转式手动把手 | |
US20200040616A1 (en) | Vehicle Handle Inertial Locking Structure | |
CN104847186B (zh) | 一种汽车车门锁的防侧碰开启装置 | |
CN222667938U (zh) | 隐藏式门把手的惯性锁装置 | |
CN107339028B (zh) | 一种用于机动车门锁的锁定装置 | |
CN110566060B (zh) | 一种汽车侧门锁拨杆离合式机械儿童锁 | |
CN110259270B (zh) | 一种锁用离合装置 | |
CN218029630U (zh) | 安全锁钩保持机构 | |
CN219492004U (zh) | 门把手和车辆 | |
CN110714669A (zh) | 电动锁 | |
CN211776652U (zh) | 一种防止碰撞打开的汽车门把手 | |
CN207879107U (zh) | 一种用于隐藏式汽车外门把手的惯性锁结构 | |
JP4036316B2 (ja) | 自動車ドアのアウタハンドルとラッチオープンレバーとの結合構造 | |
CN212769314U (zh) | 一种保持式电梯轿门锁门刀装置 | |
CN211313745U (zh) | 自吸锁 | |
CN212376474U (zh) | 一种门把手过载保护结构 | |
CN116044255A (zh) | 一种智能锁体 | |
CN211685410U (zh) | 一种锁止机构及车辆锁 | |
CN211287110U (zh) | 一种汽车侧门锁拨杆离合式机械儿童锁 | |
CN212249587U (zh) | 一种车辆锁及车辆 | |
CN211474722U (zh) | 一种旋转件阻尼装置及车辆 | |
CN222276443U (zh) | 一种新型汽车门锁儿童锁止机构 | |
CN210152455U (zh) | 一种车门锁具组件及车门 | |
CN111646348A (zh) | 一种保持式电梯轿门锁门刀装置 | |
CN208220433U (zh) | 一种车用微型执行器的锁止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