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639027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639027U CN222639027U CN202420228154.5U CN202420228154U CN222639027U CN 222639027 U CN222639027 U CN 222639027U CN 202420228154 U CN202420228154 U CN 202420228154U CN 222639027 U CN222639027 U CN 2226390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es
- control signal
- line segment
- line
- s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针对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位于显示区域的多个子像素和多条数据线、以及位于第一边框区域的多条数据扇出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多条数据扇出线包括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多条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大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数据扇出线与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有机绝缘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但不限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为主动发光显示器件,具有自发光、广视角、高对比度、低耗电、极高反应速度等优点。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OLED为发光器件、由薄膜晶体管(TFT,Thin Film Transistor)进行信号控制的显示装置已成为目前显示领域的主流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针对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多个子像素、多条数据线、多条数据扇出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衬底包括:显示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第一边框区域。多个子像素和多条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多条数据线与所述多个子像素连接,且被配置为给所述多个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多条数据扇出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边框区域。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被配置为向所述多条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包括: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大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所述数据扇出线与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有机绝缘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控制线段,所述第一控制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或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所述第一控制线段位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或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控制线段与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的延伸方向交叉。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所述显示面板至少包括:沿着远离所述衬底方向设置的第一栅金属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和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之间至少设置第一平坦层。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一栅金属层和所述第二栅金属层中的至少之一,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位于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所述显示面板至少包括:沿着远离所述衬底方向设置的第一栅金属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和第三源漏金属层;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和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之间至少设置第一平坦层,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和所述第三源漏金属层之间至少设置第二平坦层。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一栅金属层和所述第二栅金属层中的至少之一,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位于所述第三源漏金属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栅金属层的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和位于所述第二栅金属层的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所述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和所述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一一间隔排布,所述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和所述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信号线还包括:第二控制线段和第三控制线段,所述第二控制线段与所述第一控制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控制线段与所述第一控制线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线段和所述第三控制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所述第二控制线段和所述第三控制线段为同层结构,且位于所述第一控制线段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面积,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具有第二交叠面积,所述第一交叠面积与所述第二交叠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9至1.1。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子线段。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子线段。所述第一子线段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线宽。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子线段的线宽与所述第一子线段的线宽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2。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子线段的一端连接的第三子线段、以及与所述第一子线段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子线段;所述第三子线段和所述第四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的第一子线段、第三子线段和第四子线段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一端连接的第五子线段、以及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六子线段;所述第五子线段和所述第六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第五子线段和第六子线段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子线段、所述第三子线段、所述第四子线段、所述第五子线段和所述第六子线段的线宽相同。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子线段。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子线段。所述第一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直线型走线,所述第二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蛇形走线。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一端连接的第五子线段、以及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六子线段;所述第五子线段和所述第六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第五子线段和第六子线段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至少一条数据扇出线的第五子线段或第六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蛇形走线。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控制线段;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包括:与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控制线段;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至少一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衬底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两侧的第二边框区域和第三边框区域,所述第二边框区域和所述第三边框区域均与所述第一边框区域连通。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边框区域的第一组栅极驱动电路和位于所述第三边框区域的第二组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的栅极驱动电路的数目大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的栅极驱动电路的数目。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驱动控制线,所述多条第一驱动控制线配置为给所述第一组栅极驱动电路提供驱动控制信号。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二驱动控制线,所述多条第二驱动控制线配置为给所述第二组栅极驱动电路提供驱动控制信号。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子像素包括:像素电路。所述第一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发光驱动电路、第一复位驱动电路和第二复位驱动电路;所述发光驱动电路配置为给所述像素电路提供发光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复位驱动电路配置为给所述像素电路提供第一复位控制信号,所述第二复位驱动电路配置为给所述像素电路提供第二复位控制信号。所述第二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第一扫描驱动电路和第二扫描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扫描驱动电路配置为给所述像素电路提供第一扫描信号,所述第二扫描驱动电路配置为给所述像素电路提供第二扫描信号。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显示基板。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多个子像素、多条数据线、多条数据扇出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衬底包括:显示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第一边框区域。多个子像素和多条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多条数据线与所述多个子像素连接,且被配置为给所述多个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多条数据扇出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边框区域,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被配置为向所述多条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包括: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大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面积,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具有第二交叠面积,所述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交叠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9至1.1。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子线段。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子线段。所述第一子线段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线宽。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子线段。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子线段。所述第一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直线型走线,所述第二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蛇形走线。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控制线段。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包括:与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控制线段。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至少一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第一边框区域内,在数据扇出线和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有机绝缘层,可以增加数据扇出线和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数据扇出线和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可以改善数据扇出线和传输交流信号的控制信号线交叠不均而引起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或者,通过调节每条数据扇出线与多条控制信号线的交叠面积,来调节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得两组数据扇出线与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从而优化由于数据扇出线和传输交流信号的控制信号线交叠不均而引起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像素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图3为图2提供的像素电路的工作时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区域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栅极驱动电路的设置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第一边框区域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区域S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A为图7中沿Q1-Q1’方向的局部剖面示例图;
图8B为图7中沿Q2-Q2’方向的局部剖面示例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0A为图7中沿Q1-Q1’方向的另一局部剖面示例图;
图10B为图7中沿Q2-Q2’方向的另一局部剖面示例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第一边框区域的另一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12A为图11中区域S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B为图12A中第一组数据扇出线的局部示意图;
图13A为图11中区域S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B为图13A中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局部示意图;
图14A为图11中区域S3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B为图14A中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局部示意图;
图15为图11中区域S3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A为图11中区域S2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B为图16A中第一组数据扇出线的局部示意图;
图17A为图11中区域S3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B为图17A中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局部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方式可以以多个不同形式来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个事实,就是方式和内容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及其范围的条件下被变换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应该被解释为仅限定在下面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实用新型容中。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在附图中,有时为了明确起见,夸大表示了一个或多个构成要素的大小、层的厚度或区域。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并不一定限定于该尺寸,附图中一个或多个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此外,附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理想的例子,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不局限于附图所示的形状或数值等。
本说明书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词是为了避免构成要素的混同而设置,而不是为了在数量方面上进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中的“多个”表示两个及以上的数量。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句以参照附图说明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说明书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根据描述各构成要素的方向适当地改变。因此,不局限于在说明书中说明的词句,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更换。
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或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件间接相连,或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中,晶体管是指至少包括栅电极、漏电极以及源电极这三个端子的元件。晶体管在漏电极(漏电极端子、漏区域或漏电极)与源电极(源电极端子、源区域或源电极)之间具有沟道区域,并且电流能够流过漏电极、沟道区域以及源电极。在本说明书中,沟道区域是指电流主要流过的区域。
在本说明书中,第一极可以为漏电极、第二极可以为源电极,或者第一极可以为源电极、第二极可以为漏电极。在使用极性相反的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等下,“源电极”及“漏电极”的功能有时互相调换。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源电极”和“漏电极”可以互相调换。
在本说明书中,“连接”包括构成要素通过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只要可以进行连接的构成要素间的电信号的传输,就对其没有特别的限制。“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的例子不仅包括电极和布线,而且还包括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其它具有各种功能的元件等。
在本说明书中,“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10°以上且1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该角度为-5°以上且5°以下的状态。另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80°以上且10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85°以上且95°以下的角度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中的“约”、“大致”,是指不严格限定界限,允许工艺和测量误差范围内的情况。
在本说明书中,A沿着B方向延伸是指,A可以包括主体部分和与主体部分连接的次要部分,主体部分是线、线段或条形状体,主体部分沿着B方向伸展,且主体部分沿着B方向伸展的长度大于次要部分沿着其它方向伸展的长度。本说明书中所说的“A沿着B方向延伸”均是指“A的主体部分沿着B方向延伸”。
本说明书中所说的“A和B为同层结构”是指,A和B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相同层”不总是意味着层的厚度或层的高度在截面图中是相同的。“A的正投影包含B的正投影”是指,B的正投影落入A的正投影范围内,或者A的正投影覆盖B的正投影。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显示画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在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区域,走线交叠所产生的电容会影响走线传输的信号产生负载差异(例如,数据信号的负载差异),从而造成显示面板的显示不良。以显示面板应用于手表等可穿戴产品为例,传输数据信号的数据扇出线与传输交流信号的走线交叠,会造成信号负载差异,从而导致亮暗条纹或分屏等显示不良。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多个子像素、多条数据线、多条数据扇出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衬底包括:显示区域、位于显示区域一侧的第一边框区域。多个子像素和多条数据线位于显示区域,多条数据线与多个子像素连接,且被配置为给多个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多条数据扇出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位于第一边框区域,多条数据扇出线被配置为向多条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多条数据扇出线包括: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多条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大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数据扇出线与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有机绝缘层。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第一边框区域内,在数据扇出线和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有机绝缘层,可以增加数据扇出线和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数据扇出线和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可以改善数据扇出线和传输交流信号的控制信号线交叠不均而引起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控制信号线可以包括:第一控制线段,第一控制线段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或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一控制线段可以位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或第二组数据扇出线远离衬底的一侧,且第一控制线段与多条数据扇出线的延伸方向可以交叉。在一些示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显示面板可以至少包括:沿着远离衬底方向设置的第一栅金属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之间至少设置第一平坦层。多条数据扇出线可以位于第一栅金属层和第二栅金属层中的至少之一,多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可以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在另一些示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显示面板可以至少包括:沿着远离衬底方向设置的第一栅金属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和第三源漏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之间可以至少设置第一平坦层,第二源漏金属层和第三源漏金属层之间可以至少设置第二平坦层。多条数据扇出线可以位于第一栅金属层和第二栅金属层中的至少之一,多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可以位于第三源漏金属层。本示例通过设置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所在的膜层(例如,第一控制线段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或第三源漏金属层),来增加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之间的距离,可以降低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从而有效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面积,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具有第二交叠面积,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交叠面积的比值范围可以为0.9至1.1,比如可以为1.0。例如,第一交叠面积和第二交叠面积可以大致相同。本示例通过调节每条数据扇出线与多条控制信号线的交叠面积,来调节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得两组数据扇出线与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从而优化由于数据扇出线和传输交流信号的控制信号线交叠不均而引起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可以包括: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子线段;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可以包括: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子线段。其中,第一子线段的线宽可以小于第二子线段的线宽。例如,第二子线段的线宽与第一子线段的线宽的比值可以大于1且小于2。本示例通过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的线宽,可以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使得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二交叠面积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一交叠面积可以大致相同,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得两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从而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可以包括: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子线段;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可以包括: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子线段。第一子线段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为直线型走线,第二子线段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为蛇形走线。其中,蛇形走线是一种弯折曲线。例如,走线一端沿一个方向延伸一段距离后,弯折迂回并向与该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一段距离,再次弯折迂回而向该方向延伸,如此反复弯折迂回若干次,形成蛇形走线。本示例利用对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部分线段进行蛇形走线设计,可以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从而减少两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差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可以包括: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控制线段;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可以包括: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控制线段。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至少一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可以大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中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本示例通过增加第二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可以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使得两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从而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下面通过一些示例对本实施例的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显示区域AA、围绕显示区域AA的周边边框区B2以及位于显示区域AA一侧的第一边框区域B1。第一边框区域B1可以沿第二方向Y位于周边边框区B2远离显示区域AA的一侧。第一边框区域B1可以与周边边框区B2连通。例如,第一边框区域B1可以为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周边边框区B2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X位于显示区域AA两侧的第二边框区域B21和第三边框区域B22。第二边框区域B21可以与第一边框区域B1连通,第三边框区域B22可以与第一边框区域B1连通。例如,第二边框区域B21可以为显示面板的左边框,第三边框区域B22可以为显示面板的右边框。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区域AA可以是平坦的区域,包括组成像素阵列的多个子像素PX,多个子像素PX可以被配置为显示动态图片或静止图像。显示区域AA可以称为有效区域(Active Area)。在一些示例中,显示区域AA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例如,显示区域可以为矩形等其它形状。在一些示例中,显示面板可以为柔性面板,因而显示面板可以是可变形的,例如卷曲、弯曲、折叠或卷起。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显示结构层,或者可以包括依次设置在衬底上的显示结构层和触控结构层。例如,显示面板可以集成触控结构,形成触控结构在薄膜封装(Touch on Thin Film Encapsulation,简称Touch onTFE)上的结构。Touch on TFE结构主要包括柔性多层覆盖表面式(FMLOC,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结构和柔性单层覆盖表面式(FSLOC,Flexible Single-Layer On Cell)结构。FMLOC结构是基于互容检测的工作原理,一般采用两层金属形成驱动(Tx)电极和感应(Rx)电极,驱动芯片(IC)通过检测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间的互容来实现触控动作。FSLOC结构是基于自容(或电压)检测的工作原理,一般采用单层金属形成触控电极,集成电路通过检测触控电极自容(或电压)来实现触控动作。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结构层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PX、多条栅线GL和多条数据线DL。多条栅线GL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多条数据线DL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条栅线GL和多条数据线DL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交叉形成多个子像素区域。一个子像素PX可以设置在一个子像素区域内。多条数据线DL可以与多个子像素PX电连接,多条数据线DL可以被配置为向多个子像素PX提供数据信号。多条栅线GL可以与多个子像素PX电连接,多条栅线GL可以被配置为向多个子像素PX提供栅极驱动信号。例如,栅极驱动信号可以包括扫描信号,或者可以包括扫描信号和发光控制信号,或者可以包括扫描信号、复位控制信号和发光控制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X可以是显示区域AA中栅线GL的延伸方向(例如,行方向),第二方向Y可以是显示区域AA中数据线DL的延伸方向(例如,列方向)。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相互交叉,例如可以相互垂直。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区域AA的一个像素单元可以包括三个子像素,三个子像素可以分别为出射第一颜色光(例如,红光)的第一子像素、出射第二颜色光(例如,绿光)的第二子像素和出射第三颜色光(例如,蓝光)的第三子像素。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一些示例中,一个像素单元可以包括四个子像素,四个子像素可以分别为出射红光的子像素、出射绿光的子像素、出射蓝光的子像素和出射白光的子像素。又如,一个像素单元可以包括四个子像素,四个子像素可以包括一个出射红光的子像素、一个出射蓝光的子像素、以及两个出射绿光的子像素。
在一些示例中,子像素的形状可以是矩形、菱形、五边形或六边形。一个像素单元包括三个子像素时,三个子像素可以采用水平并列、竖直并列或品字方式排列;一个像素单元包括四个子像素时,四个子像素可以采用水平并列、竖直并列或正方形方式排列。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一个子像素可以包括:像素电路以及与像素电路电连接的发光元件。像素电路可以包括多个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电容。例如,像素电路可以是3T1C、4T1C、5T1C、5T2C、6T1C、7T1C或8T1C结构。其中,上述电路结构中的T指的是薄膜晶体管,C指的是电容,T前面的数字代表电路中薄膜晶体管的数量,C前面的数字代表电路中电容的数量。在一些示例中,像素电路中的多个晶体管可以包括P型晶体管和N型晶体管。在另一些示例中,像素电路中的多个晶体管可以为P型晶体管或者可以为N型晶体管,像素电路中采用相同类型的晶体管可以简化工艺流程,减少显示基板的工艺难度,提高产品的良率。
在一些示例中,发光元件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QuantumDot Light Emitting Diode)、微LED(包括:mini-LED或micro-LED)等中的任一者。例如,发光元件可以为OLED,发光元件在其对应的像素电路的驱动下可以发出红光、绿光、蓝光、或者白光等。发光元件发光的颜色可根据需要而定。在一些示例中,发光元件可以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位于阳极和阴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发光元件的阳极可以与对应的像素电路电连接。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像素电路的等效电路图。本示例的像素电路以8T1C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本示例的像素电路可以包括八个晶体管(即第一晶体管T1至第八晶体管T8)和一个存储电容Cst。第一晶体管T1还可以称为第一复位晶体管,第二晶体管T2还可以称为阈值补偿晶体管,第三晶体管T3还可以称为驱动晶体管,第四晶体管T4还可以称为数据写入晶体管,第五晶体管T5还可以称为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第六晶体管T6还可以称为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第七晶体管T7还可以称为第二复位晶体管,第八晶体管T8还可以称为第三复位晶体管。发光元件EL可以包括阳极、阴极和设置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晶体管T1、第三晶体管T3至第八晶体管T8可以为第一类型晶体管,例如可以为P型晶体管,第二晶体管T2可以为第二类型晶体管,例如可以为N型晶体管。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例如,像素电路的多个晶体管可以均是P型晶体管,或者可以均是N型晶体管。
在一些示例中,像素电路的第一类型晶体管(例如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三晶体管T3至第八晶体管T8)可以采用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像素电路的第二类型晶体管(例如包括第二晶体管T2)可以采用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采用低温多晶硅(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采用氧化物半导体(Oxide)。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具有迁移率高、充电快等优点,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具有漏电流低等优点,将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集成在一个显示基板上,形成低温多晶氧化物(LTPS+Oxide)显示基板,可以利用两者的优势,可以实现低频驱动,可以降低功耗,可以提高显示品质。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像素电路可以与第一扫描线GL1、第二扫描线GL2、数据线DL、第一电源线PL1、第二电源线PL2、发光控制线EML、第一初始信号线INIT1、第二初始信号线INIT2、第三初始信号线INIT3、第一复位控制线RST1以及第二复位控制线RST2电连接。第一电源线PL1可以配置为向像素电路提供恒定的第一电压信号VDD,第二电源线PL2可以配置为向像素电路提供恒定的第二电压信号VSS,并且第一电压信号VDD大于第二电压信号VSS。第一扫描线GL1可以配置为向像素电路提供第一扫描信号SCAN1。第二扫描线GL2可以配置为向像素电路提供第二扫描信号SCAN2。数据线DL可以配置为向像素电路提供数据信号。发光控制线EML可以配置为向像素电路提供发光控制信号EM。第一复位控制线RST1可以配置为向像素电路提供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ESET1。第二复位控制线可以配置为向像素电路提供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ESET2。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与第一节点N1电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与第二节点N2电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与第三节点N3电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与第一扫描线GL1电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与数据线DL电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与第二节点N2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第二扫描线GL2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第三节点N3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第一节点N1电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与发光控制线EML电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与第一电源线PL1电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极与第二节点N2电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与发光控制线EML电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极与第三节点N3电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第四节点N4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第一复位控制线RST1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第一初始信号线INIT1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第三节点N3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可以配置为对第三节点N3进行复位。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与第二复位控制线RST2电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极与第二初始信号线INIT2电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二极与第四节点N4电连接。第七晶体管T7可以配置为对第四节点N4进行复位。第八晶体管T8的栅极与第二复位控制线RST2电连接,第八晶体管T8的第一极与第三初始信号线INIT3电连接,第八晶体管T8的第二极与第二节点N2电连接。第八晶体管T8可以配置为对第二节点N2进行复位。存储电容Cst的第一电极与第一节点N1电连接,存储电容Cst的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源线PL1电连接。
在本示例中,第一节点N1为存储电容Cst、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的连接点,第二节点N2为第五晶体管T5、第四晶体管T4、第八晶体管T8和第三晶体管T3的连接点,第三节点N3为第一晶体管T1、第三晶体管T3、第二晶体管T2和第六晶体管T6的连接点,第四节点N4为第六晶体管T6、第七晶体管T7和发光元件EL的连接点。
图3为图2提供的像素电路的工作时序图。下面参照图3对图2所示的像素电路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其中,像素电路的第一晶体管T1、第三晶体管T3至第八晶体管T8为P型晶体管,第二晶体管T2为N型晶体管。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帧显示时间段,像素电路的工作过程可以至少包括:第一阶段S11、第二阶段S12、第三阶段S13以及第四阶段S14。
第一阶段S11,称为第一复位阶段。第二复位控制线RST2提供的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ESET2为低电平信号,使第七晶体管T7和第八晶体管T8导通;第二扫描线GL2提供的第二扫描信号SCAN2为高电平信号,使第二晶体管T2导通。第八晶体管T8导通,使得第三初始信号线INIT3提供的第三初始信号被提供至第二节点N2。第七晶体管T7导通,使得第二初始信号线INIT2提供的第二初始信号被提供至第四节点N4,对第四节点N4进行初始化。第一扫描线GL1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SCAN1为高电平信号,第一复位控制线RST1提供的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ESET1为高电平信号,发光控制线EML提供的发光控制信号EM为高电平信号,使第四晶体管T4、第一晶体管T1、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断开。此阶段发光元件EL不发光。
第二阶段S12,称为第二复位阶段。第一复位控制线RST1提供的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ESET1为低电平信号,第一晶体管T1导通;第二扫描线GL2提供的第二扫描信号SCAN2为高电平信号,第二晶体管T2导通。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导通,使得第一初始信号线INIT1提供的第一初始信号线被提供至第一节点N1,对第一节点N1进行初始化。第二复位控制线RST2提供的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ESET2为高电平信号,第一扫描线GL1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SCAN1为高电平信号,发光控制线EML提供的发光控制信号EM为高电平信号,使得第七晶体管T7、第八晶体管T8、第四晶体管T4、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断开。此阶段发光元件EL不发光。
第三阶段S13,称为数据写入阶段或者阈值补偿阶段。第一扫描线GL1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SCAN1为低电平信号,第四晶体管T4导通;第二扫描线GL2提供的第二扫描信号SCAN2为高电平信号,第二晶体管T2导通。此阶段存储电容Cst的第一电极为低电平,第三晶体管T3导通。第二晶体管T2、第四晶体管T4和第三晶体管T3导通,使得数据线DL输出的数据电压Vdata经过第二节点N2、导通的第三晶体管T3、第三节点N3和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2提供至第一节点N1,并将数据线DL输出的数据电压Vdata与第三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之差充入存储电容Cst,存储电容Cst的第一电极(即第一节点N1)的电压为Vdata-|Vth|,其中,Vdata为数据线DL输出的数据电压,Vth为第三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第一复位控制线RST1提供的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ESET1为高电平信号,第二复位控制线RST2提供的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ESET2为高电平信号,发光控制线EML提供的发光控制信号EM为高电平信号,使第一晶体管T1、第七晶体管T7、第八晶体管T8、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断开。
第四阶段S14,发光控制线EML提供的发光控制信号EM可以从高电平信号切换为低电平信号,使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导通。第二扫描线GL2提供的第二扫描信号SCAN2为低电平信号,使第二晶体管T2断开。第一扫描线GL1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SCAN1、第一复位控制线RST1提供的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ESET1和第二复位控制线RST2提供的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ESET2为高电平信号,使第四晶体管T4、第一晶体管T1、第七晶体管T7和第八晶体管T8断开。第一电源线PL1输出的第一电压信号VDD可以通过导通的第五晶体管T5、第三晶体管T3和第六晶体管T6向发光元件EL的阳极提供驱动电压,驱动发光元件EL发光。
在像素电路的驱动过程中,流过第三晶体管T3的驱动电流由其栅极和第一极之间的电压差决定。由于第一节点N1的电压为Vdata-|Vth|,因而第三晶体管T3的驱动电流为:
I=K×(Vgs-Vth)2=K×[(VDD-Vdata+|Vth|)-Vth]2=K×[VDD-Vdata]2;
其中,I为流过第三晶体管T3的驱动电流,也就是驱动发光元件的驱动电流,K为常数,Vgs为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和第一极之间的电压差,Vth为第三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Vdata为数据线DL输出的数据电压,VDD为第一电源线PL1输出的第一电压信号。
由上式中可以看到流经发光元件的电流与第三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无关。因此,本实施例的像素电路可以较好地补偿第三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而且,本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可以改善由于低频导致的显示不良情况,提高发光元件的显示效果。
图4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区域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中以显示区域的一个子像素的结构为例进行示意。在本示例中,以图2所示的像素电路包括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可以至少包括:衬底10、以及依次设置在衬底10上的电路结构层12、发光结构层13、封装结构层14以及触控结构层15。其中,显示结构层可以至少包括电路结构层12和发光结构层13。电路结构层12可以至少包括:多个子像素的像素电路,每个子像素的像素电路可以包括多个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电容。发光结构层13可以至少包括:多个子像素的发光元件。
在一些示例中,图4中以每个子像素包括的一个第一类型晶体管21、一个第二类型晶体管22和一个电容23为例进行示意。其中,第一类型晶体管21可以为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第二类型晶体管22可以为氧化物薄膜晶体管。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区域的电路结构层12可以包括:设置在衬底10上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栅金属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二半导体层、第三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一栅金属层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一栅绝缘(GI)层101,第一栅金属层和第二栅金属层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栅绝缘层102;第二栅金属层和第二半导体层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三栅绝缘层103;第二半导体层和第三栅金属层之间可以设置有第四栅绝缘层104;第三栅金属层和第一源漏金属层之间可以设置有层间绝缘层105;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之间可以设置有钝化(PVX)层106和第一平坦(PLN)层107,第一平坦层107可以位于钝化层106远离衬底10的一侧;第二源漏金属层远离衬底1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二平坦层108。其中,第一栅绝缘层101、第二栅绝缘层102、第三栅绝缘层103、第四栅绝缘层104、层间绝缘层105以及钝化层106可以为无机绝缘层,第一平坦层107和第二平坦层108可以为有机绝缘层。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半导体层靠近衬底一侧还可以设置缓冲层,缓冲层可以防止衬底中的有害物质侵入显示面板的内部,还可以增加显示面板中的膜层在衬底上的附着力。在另一些示例中,在缓冲层靠近衬底一侧还可以设置底部遮光金属层(BSM,Bottom Shielding Metal),底部遮光金属层可以被配置为至少部分覆盖像素电路的晶体管的有源层,以避免外部光线对晶体管的性能产生影响。另一些示例中,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之间可以省略钝化层,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之间可以仅设置第一平坦层。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显示区域的第一半导体层可以至少包括:第一类型晶体管21的第一有源层210。第一类型晶体管21的第一有源层210可以包括:第一区2101、第二区2102以及位于第一区2101和第二区2102之间的沟道区2100。第一栅金属层可以至少包括:第一类型晶体管21的第一栅极213、以及电容23的第一极板231。第一类型晶体管21的第一栅极213在衬底10的正投影可以覆盖第一有源层210的沟道区2100在衬底10的正投影。第二栅金属层可以至少包括:电容23的第二极板232、第二类型晶体管22的第三栅极224。电容23的第二极板232和第一极板231在衬底10的正投影可以至少部分交叠,例如,两者可以重合。第二半导体层可以至少包括:第二类型晶体管22的第二有源层220。第三栅金属层可以至少包括:第二类型晶体管22的第二栅极223。第二类型晶体管22的第二栅极223在衬底10的正投影与第二有源层220在衬底10的正投影可以部分交叠。第二类型晶体管22的第三栅极224在衬底10的正投影与第二有源层220在衬底10的正投影可以部分交叠。第三栅极224可以为第二类型晶体管22的底栅,第二栅极223可以为第二类型晶体管22的顶栅。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显示区域的第一源漏金属层可以至少包括:第一类型晶体管21的第一源极211和第一漏极212、第二类型晶体管22的第二源极221和第二漏极222。层间绝缘层105在显示区域可以开设有多个像素过孔(例如,包括第一像素过孔、第二像素过孔、第三像素过孔和第四像素过孔),第一像素过孔内的层间绝缘层105、第四栅绝缘层104、第三栅绝缘层103、第二栅绝缘层102和第一栅绝缘层101可以被去掉,暴露出第一有源层210的第一区2101的至少部分表面;第二像素过孔内的层间绝缘层105、第三栅绝缘层104、第三栅绝缘层103、第二栅绝缘层102和第一栅绝缘层101可以被去掉,暴露出第一有源层210的第二区2102的至少部分表面。第三像素过孔和第四像素过孔内的层间绝缘层105、第四栅绝缘层104和第三栅绝缘层103可以被去掉,暴露出第二有源层220的两端的至少部分表面。第一类型晶体管21的第一源极211可以通过第一像素过孔与第一有源层210的第一区2101电连接,第一漏极212可以通过第二像素过孔与第一有源层210的第二区2102电连接。第二类型晶体管22的第二源极221可以通过第三像素过孔与第二有源层220的一端电连接,第二类型晶体管22的第二漏极222可以通过第四像素过孔与第二有源层220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二源漏金属层可以至少包括:第一转接电极241。第一转接电极241可以通过钝化层106和第一平坦层107开设的第五像素过孔与像素电路的第一类型晶体管21的第一漏极212电连接。本示例可以通过第一转接电极241实现像素电路与发光元件之间的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区域的栅线例如可以位于第一栅金属层和第三栅金属层,显示区域的数据线例如可以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显示区域的高电位电源线例如可以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发光结构层13可以包括:像素定义层134和多个发光元件。例如,每个发光元件可以包括:叠设的第一电极131、有机发光层132和第二电极133。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131可以为阳极,第一电极131可以设置在第二平坦层108上,并通过第二平坦层108开设的第六像素过孔,与第一转接电极241电连接。像素定义层134设置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平坦层108上,像素定义层134可以开设有多个像素开口,一个像素开口可以暴露出对应的一个第一电极131的至少部分表面。有机发光层132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在一个像素开口内,并与对应的第一电极131连接。第二电极133可以设置在有机发光层132上,并与有机发光层132连接。有机发光层132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3的驱动下可以出射相应颜色的光线。
在一些示例中,发光元件的有机发光层132可以包括发光层(EML,EmittingLayer),以及包括以下至少一个膜层:空穴注入层(HIL,Hole Injection Layer)、空穴传输层(HTL,Hole Transport Layer)、空穴阻挡层(HBL,Hole Block Layer)、电子阻挡层(EBL,Electron Block Layer)、电子注入层(EIL,Electron Injection Layer)、电子传输层(ETL,Electron Transport Layer)。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3的电压驱动下,可以利用有机材料的发光特性根据需要的灰度发光。
在一些示例中,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层可以不同。例如,红色发光元件包括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元件包括绿色发光层,蓝色发光元件包括蓝色发光层。为了降低工艺难度和提升良率,位于发光层一侧的空穴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可以采用共通层,位于发光层另一侧的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可以采用共通层。在一些示例中,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中的任意一层或多层可以通过一次工艺(一次蒸镀工艺或一次喷墨打印工艺)制作,并通过形成的膜层表面段差或者通过表面处理等手段实现隔离。例如,相邻子像素对应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中的任意一层或多层可以是隔离的。在一些示例中,有机发光层可以通过采用精细金属掩模版(FMM,FineMetal Mask)或者开放式掩膜版(Open Mask)蒸镀制备形成,或者采用喷墨工艺制备形成。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封装结构层14可以包括叠设的第一封装层141、第二封装层142和第三封装层143。其中,第一封装层141和第三封装层143可以采用无机材料,例如氮化硅、氧化硅、氮氧化硅等,无机材料的致密性高,可以防止水、氧等的侵入。第二封装层142可以设置在第一封装层141和第三封装层143之间,以保证外界水汽无法进入发光元件。第二封装层142可以采用有机材料,例如,可以为含有干燥剂的高分子材料或可阻挡水汽的高分子材料等,或者可以为高分子树脂等以对显示面板的表面进行平坦化处理,并且可以缓解第一封装层141和第三封装层143的应力,还可以包括干燥剂等吸水性材料以吸收侵入内部的水、氧等物质。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例如,封装结构层可以采用无机/有机/无机/有机/无机的五层叠设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区域的触控结构层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一连接部、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连接部。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可以同层设置,相邻第一触控电极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可以同层设置,相邻第二触控电极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显示区域的触控结构层15可以包括:依次设置的触控缓冲层(TBL)150、第一触控导电层151、触控层间绝缘层(TLD)153、第二触控导电层152、以及保护层154。其中,触控缓冲层150和触控层间绝缘层153可以为无机绝缘层,保护层154可以为有机绝缘层。例如,第一触控导电层15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一连接部。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一连接部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第二触控导电层152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可以通过触控层间绝缘层开设的过孔与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相互连接。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导电层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连接部,第二触控电极和第二连接部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第二触控导电层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可以通过触控层间绝缘层开设的过孔与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相互连接。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可以是驱动(Tx)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可以是感应(Rx)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可以是感应(Rx)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可以是驱动(Tx)电极。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可以具有菱形状,例如可以是正菱形,或者是横长的菱形,或者是纵长的菱形。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可以具有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和其它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可以是透明导电电极形式。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可以是金属网格形式,金属网格可以由多条金属线交织形成,金属网格可以包括多个网格图案,网格图案可以是由多条金属线构成的多边形。金属网格式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具有电阻小、厚度小和反应速度快等优点。
图5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栅极驱动电路的设置示意图。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周边边框区可以设置多个栅极驱动电路,多个栅极驱动电路可以包括:第一扫描驱动电路31、第二扫描驱动电路32、发光驱动电路33、第一复位驱动电路34和第二复位驱动电路35。第一扫描驱动电路31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多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一扫描信号。第二扫描驱动电路32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多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二扫描信号。发光驱动电路33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多行像素电路提供发光控制信号。第一复位驱动电路34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多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一复位控制信号。第二复位驱动电路35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多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二复位控制信号。
在一些示例,以显示区域AA包括M行像素电路为例进行说明,M为正整数。显示区域内的多行像素电路可以沿着靠近第一边框区域B1的方向依次标记为第1行至第M行。多个栅极驱动电路可以包括:位于第二边框区域的第一组栅极驱动电路和位于第三边框区域的第二组栅极驱动电路。第一组栅极驱动电路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栅极驱动电路:发光驱动电路33、第一复位驱动电路34和第二复位驱动电路35。例如,在第二边框区域内,第二复位驱动电路35、发光驱动电路33和第一复位驱动电路34可以在第一方向X沿着靠近显示区域AA的方向依次设置。第二组栅极驱动电路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栅极驱动电路:第一扫描驱动电路31和第二扫描驱动电路32。例如,在第三边框区域内,第一扫描驱动电路31和第二扫描驱动电路32可以在第一方向X沿着远离显示区域AA的方向依次设置。在另一些示例中,周边边框区可以设置三个栅极驱动电路,第二边框区域可以设置一个栅极驱动电路,第三边框区域可以设置两个栅极驱动电路。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扫描驱动电路31可以包括多个级联的第一扫描驱动单元(例如包括GP(1)至GP(M))。每一级第一扫描驱动单元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一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一扫描信号。例如,第一级第一扫描驱动单元GP(1)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第1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一扫描信号;第M级第一扫描驱动单元GP(M)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第M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一扫描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扫描驱动电路32可以包括多个级联的第二扫描驱动单元(例如GN(1)至GN(M/2))。每一级第二扫描驱动单元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相邻两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二扫描信号。例如,第一级第二扫描驱动单元GN(1)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第1行和第2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二扫描信号;第M/2级第二扫描驱动单元GP(M/2)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第M-1行和第M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二扫描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发光驱动电路33可以包括多个级联的发光驱动单元(例如EM(1)至EM(M/2))。每一级发光驱动单元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相邻两行像素电路提供发光控制信号。例如,第一级发光驱动单元EM(1)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第1行和第2行像素电路提供发光控制信号;第M/2级发光驱动单元EM(M/2)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第M-1行和第M行像素电路提供发光控制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复位驱动电路34可以包括多个级联的第一复位驱动单元(例如RP(1)至RP(M/2))。每一级第一复位驱动单元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相邻两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一复位控制信号。例如,第一级第一复位驱动单元RP(1)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第1行和第2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一复位控制信号;第M/2级第一复位驱动单元RP(M/2)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第M-1行和第M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一复位控制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复位驱动电路35可以包括多个级联的第二复位驱动单元(例如RH(1)至RH(M/2))。每一级第二复位驱动单元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相邻两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二复位控制信号。例如,第一级第二复位驱动单元RH(1)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第1行和第2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二复位控制信号;第M/2级第二复位驱动单元RH(M/2)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第M-1行和第M行像素电路提供第二复位控制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边框区域B1可以包括:沿着远离显示区域AA的方向依次设置的弯折区域B12、扇出区域B13、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以及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弯折区域B12可以与周边边框区B2和扇出区域B13连通,并位于周边边框区B2远离显示区域AA的一侧。扇出区域B13可以位于弯折区域B12远离显示区域AA的一侧。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可以位于扇出区域B13远离显示区域AA的一侧。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可以位于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远离显示区域AA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周边边框区B2可以设置有第一周边电源线、第二周边电源线、以及多个栅极驱动电路。第一周边电源线可以与显示区域AA的多个子像素PX的像素电路电连接的第一电源线连接,配置为传输第一电压信号。第二周边电源线可以从左侧沿着显示面板的边缘向第二边框区域延伸,从右侧沿着显示面板的边缘向第三边框区域延伸。第二周边电源线可以与第二电源线连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AA的多个子像素传输第二电压信号。多个栅极驱动电路可以排布在第二边框区域B21和第三边框区域B22。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区域AA和第一边框区域B1之间的周边边框区B2可以设置有多个多路复用电路。例如,一个多路复用电路可以与一条复用数据线和多条数据线连接,配置为将一条复用数据线传输的数据信号提供给多条数据线。
在一些示例中,周边边框区B2还可以设置有多条周边控制线。多条周边控制线可以包括:第一组周边控制线和第二组周边控制线。例如,第一组周边控制线可以包括:给第二边框区域B21的第一组栅极驱动电路提供驱动控制信号(比如包括起始信号、时钟信号、电源信号等)的多条周边驱动控制线;第二组周边控制线可以包括:给第三边框区域B22的第二组栅极驱动电路提供驱动控制信号的多条周边驱动控制线。在另一些示例中,每组周边控制线可以包括:多条周边驱动控制线和多条周边复用控制线,多条周边复用控制线可以与多个多路复用电路连接,配置为给多路复用电路提供复用控制信号,以便多路复用电路在复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将复用数据线传输的数据信号提供给多条数据线。
在一些示例中,周边边框区B2还可以设置有多条周边触控线。多条周边触控线可以位于触控结构层,并与显示区域AA的第一触控电极或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弯折区域B12可以配置为使扇出区域B13、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和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弯折到显示区域AA的背面。弯折区域B12可以设置有多条弯折连接线,以便连接周边边框区B2和扇出区域B13内传输相同信号的走线。弯折区域B12的多条弯折连接线可以为同层结构,例如可以均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
图6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第一边框区域的局部平面示意图。图6示意了弯折区域B12、扇出区域B13、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和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的局部结构。图6中对第一边框区域的数据弯折连接线、触控弯折连接线、控制弯折连接线、控制连接线和数据扇出线进行了整体示意,控制信号线仅以若干条走线为例进行示意,本示例对于第一边框区域的多种走线的数目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弯折区域B12的多条弯折连接线可以包括:第一电源弯折连接线53a、53b、53c和53d、第二电源弯折连接线54a和54b、第一组数据弯折连接线51a、第二组数据弯折连接线51b、一组控制弯折连接线52、第一组触控弯折连接线55a以及第二组触控弯折连接线55b。第二电源弯折连接线54a、第一组数据弯折连接线51a、第一电源弯折连接线53a、第一组触控弯折连接线55a、第一电源弯折连接线53b、一组控制弯折连接线52、第一电源弯折连接线53c、第二组触控弯折连接线55b、第一电源弯折连接线53d、第一组数据弯折连接线51b和第二电源弯折连接线54b可以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布。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扇出区域B13可以至少设置有第一电源引出线43、第二电源引出线44a和44b、多条数据扇出线(例如包括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多条控制连接线(例如包括第一组控制连接线56a和第二组控制连接线56b)、多条控制信号线(例如包括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以及多条触控引出线(例如包括第一组触控引出线45a和第二组触控引出线45b)。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电源引出线43可以通过弯折区域B12的第一电源连接线53a、53b、53c和53d与周边边框区的第一周边电源线连接。第一电源引出线43例如可以位于第一源漏金属层,或者可以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或者可以采用设置在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的双层走线结构。第一电源引出线43可以至少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主体部、沿第二方向Y向靠近弯折区域B12一侧延伸的四个连接部、沿第三方向F3延伸的第一电源延伸部和沿第四方向F4延伸的第二电源延伸部。第三方向F3可以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交叉,第四方向F4可以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交叉,第三方向F3可以与第四方向F4交叉。第一电源引出线43的四个连接部可以与弯折区域B12的四个第一电源连接线53a、53b、53c和53d一一对应电连接。第一电源延伸部可以从左侧绕过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以延伸至与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内的接触垫连接,第二电源延伸部可以从右侧绕过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以延伸至与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内的接触垫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电源引出线44a可以通过弯折区域B12的第二电源连接线54a与周边边框区的第二周边电源线连接,第二电源引出线44b可以通过弯折区域B12的第二电源连接线54b与周边边框区的第二周边电源线连接。第二电源引出线44a可以位于第一电源引出线43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一侧,第二电源引出线44b可以位于第一电源引出线43沿第一方向X的一侧。第二电源引出线44a和44b可以均位于第一源漏金属层,或者可以均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或者可以采用设置在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的双层走线结构。第二电源引出线44a可以从左侧绕过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以延伸至与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内的接触垫连接。第二电源引出线44b可以从右侧绕过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以延伸至与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内的接触垫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扇出区域B13的多条数据扇出线可以大致沿第二方向Y向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延伸。多条数据扇出线可以包括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可以位于第二电源引出线44a和第一组控制连接线56a之间,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可以位于第二电源引出线44b和第二组控制连接线56b之间。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中的多条数据扇出线可以通过弯折区域B12的第一组数据弯折连接线51a中的多条数据弯折连接线与周边边框区的多条复用数据线连接,以通过多个多路复用电路实现给多条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中的多条数据扇出线可以通过弯折区域B12的第二组数据弯折连接线51b中的多条数据弯折连接线与周边边框区的多条复用数据线连接,以通过多个多路复用电路实现给多条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例如,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的左半侧区域内的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可以配置为给显示区域的右半侧区域内的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中的数据扇出线的数目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中的数据扇出线的数目可以相同。例如,多条数据扇出线可以位于第一栅金属层、或者可以位于第二栅金属层,或者可以在第一栅金属层和第二栅金属层交替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多条控制连接线可以包括:第一组控制连接线56a和第二组控制连接线56b。第一组控制连接线56a和第二组控制连接线56b可以位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之间。多条控制连接线可以通过弯折区域B12的一组控制弯折连接线52与周边边框区的多条周边控制线连接。第一组控制连接线56a和第二组控制连接线56b的设置形状可以大致为倒置的Y字型。例如,多条控制连接线可以位于第一栅金属层、或者可以位于第二栅金属层,或者可以采用设置在第一栅金属层和第二栅金属层的双层走线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扇出区域B13的多条控制信号线可以包括: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可以与第一组控制连接线56a连接,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可以与第二组控制连接线56b连接。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可以位于第一电源引出线43的第一主体部远离弯折区域B12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每组控制信号线可以至少包括多条驱动控制线,驱动控制线可以配置为给栅极驱动电路提供驱动控制信号。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包括的多条驱动控制线可以配置为给位于第二边框区域的第一组栅极驱动电路提供驱动控制信号,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包括的多条驱动控制线可以配置为给位于第三边框区域的第二组栅极驱动电路提供驱动控制信号。在另一些示例中,每组控制信号线可以至少包括:多条驱动控制线和多条复用控制线,多条复用控制线可以配置为给周边边框区的多个多路复用电路提供复用控制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可以从左侧绕过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以延伸至与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内的接触垫连接;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可以从右侧绕过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以延伸至与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内的接触垫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扇出区域B13还可以设置有第一静电释放电路46和第二静电释放电路47。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可以与第一静电释放电路46连接,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可以与第二静电释放电路47连接。第一静电释放电路46可以配置为给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提供静电释放路径,第二静电释放电路47可以配置为给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提供静电释放路径。第一静电释放电路46可以位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和第一组触控引出线45a之间,第二静电释放电路47可以位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和第二组触控引出线45b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扇出区域B12的多条触控引出线可以大致沿第二方向Y向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延伸。多条触控引出线可以包括第一组触控引出线45a和第二组触控引出线45b。第一组触控引出线45a可以通过弯折区域B12的第一组触控弯折连接线55a与周边边框区的周边触控线连接,第二组触控引出线45b可以通过弯折区域B12的第二组触控弯折连接线55b与周边边框区的周边触控线连接。第一组触控引出线45a和第二组触控引出线45b的设置形状可以大致为Y字型。例如,多条触控引出线可以位于触控结构层的第一触控导电层或第二触控导电层。第一组触控引出线45a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组控制连接线56a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存在交叠,第二组触控引出线45b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二组控制连接线56b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存在交叠。第一组触控引出线45a和第二组触控引出线45b可以位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可以被配置为设置驱动芯片(IC,Integrated Circuit),例如,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设置的驱动芯片可以是显示驱动芯片或者可以是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芯片(TDDI,Touch and Display DriverIntegration)。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还可以称为驱动芯片设置区。驱动芯片可以被配置为产生用于驱动子像素所需的数据信号,并将数据信号提供给显示区域的数据线。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接触垫,多个第一接触垫可以包括:第一组第一接触垫61和第二组第一接触垫62。第二组第一接触垫62可以位于第一组第一接触垫61远离弯折区域B12的一侧。第一组第一接触垫61内的多个第一接触垫可以沿第一方向X阵列排布为至少一行。多条数据扇出线可以与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内的第一组第一接触垫61内的多个第一接触垫连接,以配置为从驱动芯片接收数据信号;多条触控引出线可以与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内的第一组第一接触垫61内的多个第一接触垫连接,以配置为从驱动芯片接收触控信号。第二组第一接触垫62内的多个第一接触垫可以沿第一方向X排布为一行。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接触垫63。多个第二接触垫63可以被配置为绑定柔性电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使得多条信号线(例如包括多条控制信号线、第一电源引出线和第二电源引出线等)通过多个第二接触垫63与外部控制装置连接。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还可以被称为电路绑定区域。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内的第二组第一接触垫62可以通过多条引脚连接线64与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内的多个第二接触垫63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由于周边边框区设置的栅极驱动电路的数目为单数(例如五个),第二边框区域和第三边框区域内设置的栅极驱动电路的数目无法均匀分配(例如,第二边框区域设置三个栅极驱动电路,第三边框区域设置两个栅极驱动电路),会导致第一边框区域内的两组数据扇出线和两组控制信号线的走线交叠存在不均,例如,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存在交叠的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大于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存在交叠的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从而使得多条数据扇出线与交叠走线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不一致,容易引起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本示例通过增加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距离来降低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之间的寄生电容,从而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图7为图6中区域S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A为图7中沿Q1-Q1’方向的局部剖面示例图。图8B为图7中沿Q2-Q2’方向的局部剖面示例图。下面以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和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的位置关系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栅金属层的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411a和位于第二栅金属层的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412a。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411a和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412a可以一一间隔设置,且第一数据扇出线411a和第二数据扇出线412a在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换言之,第一数据扇出线411a与相邻的第二数据扇出线412a在衬底的正投影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大于0。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可以包括:第一控制线段421a、第二控制线段422a和第三控制线段423a。第一控制线段421a的一端与第二控制线段422a的一端连接,第一控制线段421a的另一端与第三控制线段423a的一端连接。第三控制线段423a的另一端可以与控制连接线56连接。第二控制线段422a的另一端可以延伸至与第二信号接入区域的接触垫连接。第一控制线段421a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控制线段422a和第三控制线段423a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在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控制线段422a和第三控制线段423a可以为同层结构,例如可以位于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一控制线段421a与第二控制线段422a和第三控制线段423a可以为异层结构,例如,第一控制线段421a可以位于第二控制线段422a和第三控制线段423a远离衬底的一侧,比如,第一控制线段421a可以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另一些示例中,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第二控制线段和第三控制线段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例如可以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一数据扇出线411a位于第一栅金属层,第二数据扇出线412a位于第二栅金属层,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内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421a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421a与存在交叠的第一数据扇出线411a之间至少设置一个有机绝缘层(包括第一平坦层107)、以及多个无机绝缘层(例如至少包括钝化层106、层间绝缘层105和第二栅绝缘层102);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421a与存在交叠的第二数据扇出线412a之间至少设置一个有机绝缘层(包括第一平坦层107)、以及多个无机绝缘层(例如至少包括钝化层106和层间绝缘层105)。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可以包括:第一控制线段421b、第二控制线段422b和第三控制线段423b。第一控制线段421b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控制线段422b和第三控制线段423b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在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的膜层设置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的膜层设置相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的膜层设置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a的膜层设置相同,故于此不再赘述。
本示例通过在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之间设置一个有机绝缘层,可以使得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之间相隔较远,以降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图9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0A为图7中沿Q1-Q1’方向的另一局部剖面示例图。图10B为图7中沿Q2-Q2’方向的另一局部剖面示例图。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9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显示区域的电路结构层12可以包括:设置在衬底10上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栅金属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二半导体层、第三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和第三源漏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之间可以设置有钝化层106和第一平坦层107,第二源漏金属层和第三源漏金属层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平坦层108,第三源漏金属层远离衬底1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三平坦层109。第一平坦层107、第二平坦层108和第三平坦层109可以为有机绝缘层。第三源漏金属层可以至少包括:第二转接电极242。第二转接电极242可以通过第二平坦层108开设的过孔与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的第一转接电极241连接。本示例可以通过第二转接电极242和第一转接电极241实现像素电路与发光元件之间的电连接。关于本示例的显示面板的其余膜层结构可以参照图4所示实施例的描述,故于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第一数据扇出线411a位于第一栅金属层,第二数据扇出线412a位于第二栅金属层,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内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421a可以位于第三源漏金属层。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421a与存在交叠的第一数据扇出线411a之间至少设置两个有机绝缘层(包括第一平坦层107和第二平坦层108)、以及多个无机绝缘层(例如至少包括钝化层106、层间绝缘层105和第二栅绝缘层102);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421a与存在交叠的第二数据扇出线412a之间至少设置两个有机绝缘层(包括第一平坦层107和第二平坦层108)、以及多个无机绝缘层(例如至少包括钝化层106和层间绝缘层105)。关于本示例的第一边框区域的其余说明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的描述,故于此不再赘述。
本示例通过在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之间设置两个有机绝缘层,可以使得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之间相隔更远,可以更好地隔绝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本示例通过调整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所在的膜层(例如,第一控制线段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或第三源漏金属层),可以增加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之间的距离,可以降低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从而有效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第一边框区域的另一局部平面示意图。图11示意了弯折区域B12、扇出区域B13、第一信号接入区域B14和第二信号接入区域B15的局部结构。图11中对第一边框区域的数据弯折连接线、触控弯折连接线、控制弯折连接线、控制连接线和数据扇出线进行了整体示意,控制信号线仅以若干条走线为例进行示意,本示例对于第一边框区域的多种走线的数目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大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可以为位于同一膜层的一体结构,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可以为位于同一膜层的一体结构。例如,多条控制信号线可以位于第一源漏金属层。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另一些示例中,多条控制信号线可以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或第三源漏金属层。
图12A为图11中区域S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2B为图12A中第一组数据扇出线的局部示意图。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2A和图12B所示,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栅金属层的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411a和位于第二栅金属层的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412a。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411a和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412a可以一一间隔设置,且第一数据扇出线411a和第二数据扇出线412a在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换言之,第一数据扇出线411a与相邻的第二数据扇出线412a在衬底的正投影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大于0。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2A和图12B所示,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可以包括:第一子线段41-1、第三子线段41-3和第四子线段41-4。第一子线段41-1的一端与第三子线段41-3的一端连接,第一子线段41-1的另一端与第四子线段41-4的一端连接。第三子线段41-3的另一端可以向弯折区域一侧延伸,第四子线段41-4的另一端可以向第一信号接入区域一侧延伸。第一子线段41-1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三子线段41-3和第四子线段41-4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没有交叠。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内的数据扇出线的第一子线段41-1、第三子线段41-3和第四子线段41-4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内的数据扇出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为直线型走线,第一子线段41-1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大致为长条形。数据扇出线的第一子线段41-1的线宽可以为第一线宽W1,第三子线段41-3和第四子线段41-4的线宽可以与第一子线段41-1的线宽相同。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2A和图12B所示,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可以包括:第一控制线段421a,第一控制线段421a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内的数据扇出线的第一子线段41-1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例如,每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421a可以具有第三线宽K1。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中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具有第一交叠面积。第一交叠面积可以为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内的一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内的所有控制信号线的交叠面积之和。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内的多条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一交叠面积可以大致相同。
图13A为图11中区域S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3B为图13A中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局部示意图。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栅金属层的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411b和位于第二栅金属层的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412b。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411b和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412b可以一一间隔设置,且第一数据扇出线411b和第二数据扇出线412b在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换言之,第一数据扇出线411b与相邻的第二数据扇出线412b在衬底的正投影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大于0。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可以包括:第二子线段41-2、第五子线段41-5和第六子线段41-6。第二子线段41-2的一端与第五子线段41-5的一端连接,第二子线段41-2的另一端与第六子线段41-6的一端连接。第五子线段41-5的另一端可以向弯折区域一侧延伸,第六子线段41-6的另一端可以向第一信号接入区域一侧延伸。第二子线段41-2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五子线段41-5和第六子线段41-6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没有交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41-2、第五子线段41-5和第六子线段41-6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可以包括:第一控制线段421b,第一控制线段421b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41-2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例如,每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421b可以具有第四线宽K2。例如,第四线宽K2可以与第三线宽K1大致相同。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中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具有第二交叠面积。第二交叠面积可以为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一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内的所有控制信号线的交叠面积之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多条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二交叠面积可以大致相同。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41-2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为蛇形走线。由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小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所交叠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小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内每条数据扇出线所交叠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本示例通过设置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41-2为蛇形走线,可以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二交叠面积,使得第二交叠面积可以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一交叠面积大致相同,以减少两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差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交叠面积的比值范围可以为0.9至1.1,比如可以约为1.0。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至少一条数据扇出线的第五子线段41-5或第六子线段41-6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为蛇形走线。例如,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靠近触控引出线的多条数据扇出线的第五子线段41-5或第六子线段41-6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为蛇形走线。在一些示例中,由于显示区域的多条数据线各自电连接的像素电路的数目存在不同,使得多条数据线的负载不同,例如,显示区域为圆形或椭圆形,显示区域沿第一方向X可以被划分为中间区域和左右两侧区域,中间区域的数据线所连接的像素电路的数目多于左侧区域或右侧区域的数据线所连接的像素电路的数目,使得中间区域的数据线的负载不同于左右两侧区域的数据线的负载,为了保证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需要对数据线进行负载补偿以保证显示区域的多条数据线的负载大致相同。本示例通过设置至少一条数据扇出线的第五子线段41-5或第六子线段41-6在衬底的正投影为蛇形走线,来调整对显示区域的数据线的负载补偿。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采用直线型走线设计的第五子线段41-5和第六子线段41-6的线宽可以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内的数据扇出线的第一子线段41-1的第一线宽大致相同。
本示例利用对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部分线段进行蛇形走线设计,不仅可以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从而减少两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差异,而且可以对显示区域的数据线进行负载补偿,以保证显示区域的多条数据线的负载大致相同。
图14A为图11中区域S3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4B为图14A中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局部示意图。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4A和图14B所示,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可以包括:第二子线段41-2、第五子线段41-5和第六子线段41-6。第二子线段41-2的一端与第五子线段41-5的一端连接,第二子线段41-2的另一端与第六子线段41-6的一端连接。第五子线段41-5的另一端可以向弯折区域一侧延伸,第六子线段41-6的另一端可以向第一信号接入区域一侧延伸。第二子线段41-2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五子线段41-5和第六子线段41-6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没有交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41-2、第五子线段41-5和第六子线段41-6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4A和图14B所示,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的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41-2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为直线型走线。第二子线段41-2可以具有第二线宽W2。第二线宽W2可以为第二子线段41-2的最大线宽。第二子线段41-2的第二线宽W2可以大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的数据扇出线的第一子线段41-1的第一线宽W1。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的数据扇出线的第五子线段41-5和第六子线段41-6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均为直线型走线。第五子线段41-5和第六子线段41-6的线宽可以大致相同,例如均与第一线宽W1相同。例如,第二线宽W2与第一线宽W1之间的比值可以大于1且小于2,比如可以约为1.7。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线宽W1可以约为5.1微米(um),第二线宽W2可以约为8.7um。
本示例通过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的线宽,可以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使得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二交叠面积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一交叠面积可以大致相同,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得两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从而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图15为图11中区域S3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5所示,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数据扇出线的线形和线宽可以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内的数据扇出线的线形和线宽相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至少一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421b的第四线宽K2可以大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421a的第三线宽K1。例如,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421b的第四线宽K2可以相同,且大于第三线宽K1。
本示例通过增加第二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可以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使得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二交叠面积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一交叠面积可以大致相同,从而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得两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进而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在一些示例中,图13A至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组数据扇出线中的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可以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中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可以通过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中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来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中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
在另一些示例,可以通过减少第一组数据扇出线中的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来减少第一组数据扇出线中的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从而保证第一组数据扇出线中的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可以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中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
图16A为图11中区域S2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6B为图16A中第一组数据扇出线的局部示意图。图17A为图11中区域S3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7B为图17A中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局部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6A和图16B所示,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子线段41-3、第一子线段41-1和第四子线段41-4。第一子线段41-1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42a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存在交叠。第一组数据扇出线41a内的数据扇出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为直线型走线。第一子线段41-1的最小线宽可以小于第三子线段41-3和第四子线段41-4的线宽。第三子线段41-3和第四子线段41-4的线宽可以大致相同。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7A和图17B所示,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子线段41-5、第二子线段41-2和第六子线段41-6。第二子线段41-2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42b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存在交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41b内的数据扇出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为直线型走线。第二子线段41-2、第五子线段41-5和第六子线段41-6的线宽可以大致相同。第二子线段41-2的线宽可以大于第一子线段41-1的线宽。
本示例通过减少第一组数据扇出线的第一子线段的线宽,可以减少第一组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使得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二交叠面积可以大致相同,减少第一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得两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从而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在另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减少第一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可以减少第一组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使得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二交叠面积可以大致相同,从而减少第一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得两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进而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在另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减少第一组数据扇出线的第一子线段的线宽,并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的线宽,来使得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二交叠面积可以大致相同。或者,在另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减少第一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并增加第二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来使得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二交叠面积可以大致相同。或者,在另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减少第一组数据扇出线的第一子线段的线宽,并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的线宽,以及减少第一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并增加第二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来使得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二交叠面积可以大致相同。
图11至图17B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调节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来调节数据扇出线与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得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从而有效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在另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调整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所在的膜层以及调节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来调节数据扇出线与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得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从而有效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例如,多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可以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或第三源漏金属层;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的线宽可以大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的第一子线段的线宽;或者,第二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可以大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多个子像素、多条数据线、多条数据扇出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衬底包括:显示区域、位于显示区域一侧的第一边框区域。多个子像素和多条数据线位于显示区域,多条数据线与多个子像素连接,且被配置为给多个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多条数据扇出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位于第一边框区域,多条数据扇出线被配置为向多条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多条数据扇出线包括: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多条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大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面积,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具有第二交叠面积,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交叠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9至1.1。
本实施例通过调节每条数据扇出线与多条控制信号线的交叠面积,来调节数据扇出线与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得两组数据扇出线与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从而优化由于数据扇出线和传输交流信号的控制信号线交叠不均而引起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子线段。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子线段。第一子线段的线宽可以小于第二子线段的线宽。本示例通过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的线宽,可以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使得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二交叠面积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数据扇出线对应的第一交叠面积可以大致相同,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得两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从而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子线段;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子线段;第一子线段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为直线型走线,第二子线段在衬底的正投影可以为蛇形走线。本示例利用对第二组数据扇出线的部分线段进行蛇形走线设计,可以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从而减少两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差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包括:与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控制线段;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包括:与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在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控制线段。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至少一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可以大于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本示例通过增加第二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可以增加第二组数据扇出线与第二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交叠面积,使得两组数据扇出线与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大致相同,从而改善由于数据扇出线和控制信号线的交叠不均而产生的低灰阶暗条纹等显示不良。
关于本示例的显示面板的其余说明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的描述,故于此不再赘述。
图18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91,包括前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910。在一些示例中,显示面板910可以为OLED显示面板,例如集成触控结构的OLED显示面板。显示装置91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或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或者可以为具有触控和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装置91可以为穿戴式显示装置,例如可以通过某些方式佩戴在人体上。比如,显示装置91可以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只涉及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即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当中。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包括:显示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第一边框区域;
多个子像素和多条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多条数据线与所述多个子像素连接,且被配置为给所述多个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
多条数据扇出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边框区域,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被配置为向所述多条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包括: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大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
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所述数据扇出线与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控制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有机绝缘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控制线段,所述第一控制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或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所述第一控制线段位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或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控制线段与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的延伸方向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所述显示面板至少包括:沿着远离所述衬底方向设置的第一栅金属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和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之间至少设置第一平坦层;
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一栅金属层和所述第二栅金属层中的至少之一,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位于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所述显示面板至少包括:沿着远离所述衬底方向设置的第一栅金属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和第三源漏金属层;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和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之间至少设置第一平坦层,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和所述第三源漏金属层之间至少设置第二平坦层;
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一栅金属层和所述第二栅金属层中的至少之一,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位于所述第三源漏金属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栅金属层的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和位于所述第二栅金属层的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
所述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和所述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一一间隔排布,所述多条第一数据扇出线和所述多条第二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线还包括:第二控制线段和第三控制线段,所述第二控制线段与所述第一控制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控制线段与所述第一控制线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线段和所述第三控制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所述第二控制线段和所述第三控制线段为同层结构,且位于所述第一控制线段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面积,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具有第二交叠面积,所述第一交叠面积与所述第二交叠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9至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子线段;
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子线段;
所述第一子线段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线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线宽与所述第一子线段的线宽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子线段的一端连接的第三子线段、以及与所述第一子线段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子线段;所述第三子线段和所述第四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的第一子线段、第三子线段和第四子线段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
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一端连接的第五子线段、以及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六子线段;所述第五子线段和所述第六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
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第五子线段和第六子线段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
所述第一子线段、所述第三子线段、所述第四子线段、所述第五子线段和所述第六子线段的线宽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子线段;
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子线段;
所述第一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直线型走线,所述第二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蛇形走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一端连接的第五子线段、以及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六子线段;所述第五子线段和所述第六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没有交叠;
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的第二子线段、第五子线段和第六子线段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
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至少一条数据扇出线的第五子线段或第六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蛇形走线。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控制线段;
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包括:与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控制线段;
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至少一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两侧的第二边框区域和第三边框区域,所述第二边框区域和所述第三边框区域均与所述第一边框区域连通;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边框区域的第一组栅极驱动电路和位于所述第三边框区域的第二组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的栅极驱动电路的数目大于所述第二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的栅极驱动电路的数目;
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驱动控制线,所述多条第一驱动控制线配置为给所述第一组栅极驱动电路提供驱动控制信号;
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二驱动控制线,所述多条第二驱动控制线配置为给所述第二组栅极驱动电路提供驱动控制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子像素包括:像素电路;
所述第一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发光驱动电路、第一复位驱动电路和第二复位驱动电路;所述发光驱动电路配置为给所述像素电路提供发光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复位驱动电路配置为给所述像素电路提供第一复位控制信号,所述第二复位驱动电路配置为给所述像素电路提供第二复位控制信号;
所述第二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第一扫描驱动电路和第二扫描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扫描驱动电路配置为给所述像素电路提供第一扫描信号,所述第二扫描驱动电路配置为给所述像素电路提供第二扫描信号。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7.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包括:显示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第一边框区域;
多个子像素和多条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多条数据线与所述多个子像素连接,且被配置为给所述多个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
多条数据扇出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边框区域,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被配置为向所述多条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所述多条数据扇出线包括: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和第二组数据扇出线,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和第二组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大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数目;
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面积,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具有第二交叠面积,所述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交叠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9至1.1。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子线段;
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子线段;
所述第一子线段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二子线段的线宽。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子线段;
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内的每条数据扇出线包括:与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子线段;
所述第一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直线型走线,所述第二子线段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蛇形走线。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组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控制线段;
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每条控制信号线包括:与所述第二组数据扇出线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控制线段;
所述第二组控制信号线内的至少一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组控制信号线内的控制信号线的第一控制线段的线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228154.5U CN222639027U (zh) | 2024-01-30 | 2024-01-30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228154.5U CN222639027U (zh) | 2024-01-30 | 2024-01-30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639027U true CN222639027U (zh) | 2025-03-18 |
Family
ID=94964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228154.5U Active CN222639027U (zh) | 2024-01-30 | 2024-01-30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639027U (zh) |
-
2024
- 2024-01-30 CN CN202420228154.5U patent/CN2226390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373774B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KR102753463B1 (ko) | 표시장치 | |
CN115244706B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5398639B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6568091A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
US12016225B2 (en) |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fan-out unit and test line in the peripheral area | |
CN115000092B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4122025A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EP3772108A1 (en) | Display panel having an arrangement by unit pixel pairs | |
CN222639027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22750821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6917979A (zh) | 像素组、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 |
CN115332305A (zh)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6018010A (zh)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9679162U (zh)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
CN222621546U (zh)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5548078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40194144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5529844B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US20240381707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EP4181650A1 (en) |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 |
CN116761461A (zh)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7678346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WO2024197592A9 (zh) |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 |
KR20240136512A (ko) | 발광 표시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