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594226U -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594226U CN222594226U CN202421393548.2U CN202421393548U CN222594226U CN 222594226 U CN222594226 U CN 222594226U CN 202421393548 U CN202421393548 U CN 202421393548U CN 222594226 U CN222594226 U CN 2225942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astic
- strands
- strand
- inelastic
- braid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弹性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单层弹性材料包括沿经向分布的具有缠结孔隙的弹性编链;弹性编链为弹性股线的编织线或绞线;所有的弹性编链通过多股非弹性股线连接;每股非弹性股线均沿经向穿梭于左右两条弹性编链之间形成回折点,回折点上非弹性股线穿入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形成缠结点;非弹性股线的断裂伸长率≤45%;在松弛状态下,所有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的平均值记为D*,标准偏差记为p1,D*≥2mm,p1≤0.2。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将无纺布作为基底来固定若干条弹性体的排布时,弹性体间距过小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弹性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单层弹性材料。
背景技术
在现有一次性吸收制品如婴儿纸尿裤、女性经期裤、成人纸尿裤等卫生、医疗用品中,通常这些吸收制品包含弹性材料部件以实现穿戴功能或者实现制品与皮肤的贴合固定,构成所述弹性材料的核心材料为弹性股线,所述弹性股线例如典型的以高回弹性的氨纶丝为主要组成的线材。
传统工艺通过平行排布的方法,将弹性股线与外层无纺布(这包括一层或多层的面层无纺布以及可能存在的底层无纺布等)进行粘合组装,从而制成弹性材料。在采用这种加工工艺的过程中,由于材料结构对氨纶丝有特定的排布要求,因此需要使用多条氨纶丝,并经过整经、牵引、粘合等一系列工序或利用特定装置,以满足其使用要求。
目前,主流工艺是采用无纺布作为基材,在水平方向上有规律地间隔排布多组弹性股线,以制备弹性材料(即三层无纺布基弹性材料)。随后,利用这种弹性材料进一步制备出适合人体穿着的弹性部件。目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在主要围绕这一工艺进行改进和发展。例如,CN117338518A专利公开了一种弹性材料及吸收性用品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准备若干条弹性体(即弹性股线)和无纺布基材;接着,对这些弹性体进行预处理;最后,按照预设的分布方式,将预处理后的弹性体以缝纫线的形式穿过无纺布基材,并进行加固处理,从而得到所需的弹性材料。通过这种方法,预处理后的弹性体被缝纫至无纺布基材上,并通过一种或多种固定方式确保其牢固地固定在无纺布基材上。这种方法在保障弹性材料不会脱线变形的同时,还能使弹性材料保持轻薄透气的特性,从而提高使用者穿戴的舒适度。
然而,三层无纺布基弹性材料的弹性体间距需控制在1mm,当弹性体间距较大时,由于弹性体之间没有支撑力,导致与顶、底材料粘合后空白空间较大,造成产品粘合效果差,形成褶皱、错位、空泡的概率大,反而导致在回弹效果上有所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单层弹性材料。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包括沿经向分布的具有缠结孔隙的弹性编链;
弹性编链为弹性股线的编织线或绞线;
所有的弹性编链通过多股非弹性股线连接;
每股非弹性股线均沿经向穿梭于左右两条弹性编链之间形成回折点,当非弹性股线沿纬向穿梭于左右两条弹性编链之间形成回折点时,则无法帮助实现预期的弹性股线间距的支撑性,回折点上非弹性股线穿入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打结等方式形成缠结点,以使得回折点在弹性编链上的位置固定;
非弹性股线的断裂伸长率≤45%,以确保弹性编链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撑性;
在松弛状态下,弹性编链呈等分的平行线分布,所有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的平均值记为D*,标准偏差记为p1,D*≥2mm,p1≤0.2,D*和p1是通过在单层弹性材料上随机测量10组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D后计算得到的,当p1≤0.2时,则视为单层弹性材料中弹性编链呈等分的平行线分布。
传统弹性材料需要将无纺布作为基底来固定若干条弹性体(即弹性股线)的排布,在垂直于弹性体的方向上通过前后两片无纺布来支撑。发明人发现,这种结构设计对弹性体间距存在特定的要求,当弹性体间距过大时,成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褶皱、错位、空泡而表现为回弹效果下降。
发明人别出心裁的设计出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其中弹性体(即弹性编链)的排布固定不再依靠上下两层具有一定支撑性的无纺布,本实用新型在左右两条弹性编链之间设置非弹性股线,利用非弹性股线勾结弹性体来实现对弹性体排布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控制每股非弹性股线均沿经向穿梭于左右两条弹性编链之间,发现这样的股线排布方式有利于使得弹性体之间的距离得以保持。
发明人发现在其所开发的单层弹性材料上,相比于现有技术通用的1mm水平的弹性体间距,本实用新型的弹性体间距(即编链间距)为2mm或更大时,在单层弹性材料上反而表现为更好的回弹效果。而在传统无纺布三层结构的弹性材料则呈相反的趋势,推测可能是受非弹性股线的影响,弹性体间距越密集则单层弹性材料上的非弹性股线也越密集,对弹性股线的拉伸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此类弹性材料在制造工艺上与经纬勾编的服装面料相似,但实质上它们属于不同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材料并不适用于服装面料,具体是因为这种材料追求纤维之间的疏松排列,导致其强度不高,因此更适用于一次性卫生用品,而非常规的服装面料。同样,现有的经纬编织的服装面料也无法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材料,因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材料对弹性体的间距有特定要求,这种间距并不符合服装面料的需要,不满足服装的可穿性。此外,经纬编织的结构也不利于弹性体获得良好的支撑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至少设置一股非弹性股线X;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上的回折点的间距相等,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记为L*,标准偏差记为p2,L*/D*大于1且小于1.4,p2≤0.2,L*和p2是通过在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上随机测量10组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L后计算得到的,当p2≤0.2时,则视为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上的回折点的间距相等;
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上任意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相等可使得单层弹性材料的两相邻编链间的最小单元支撑力来自于单股非弹性股线X形成的V型结构,如果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上任意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相差过大,即构成V型结构的两线段的长度相差过大,则受外力时,在同一缠结点上分配给该股非弹性股线X的支撑力不均匀,将造成对弹性编链的支撑性变差;
本实用新型控制L*/D*大于1且小于1.4,如此可保证非弹性股线能够有效支撑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
如上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设置一股非弹性股线X,或者设置两股以上形状相同或不同的非弹性股线X;制备时可设置相同的勾编速度工艺参数,来调节非弹性股线X的L值,同一工艺下两股非弹性股线X对应的L*的相对偏差波动在±5%以内是正常的,可视为两股非弹性股线X的形状相同;反之,则视为两股非弹性股线X的形状不相同;相对偏差=(两股非弹性股线X对应的L*的差值绝对值/两股非弹性股线X对应的L*的平均值)×100%。
如上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的非弹性股线X的数量和形状均相同;即当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设置一股非弹性股线X时,所有非弹性股线X的形状均相同;当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设置两股以上形状相同的非弹性股线X时,所有非弹性股线X的形状均相同;当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设置两股以上形状不同的非弹性股线X时,假设两股以上形状不同的非弹性股线X分别为非弹性股线X1、非弹性股线X2…,则所有的非弹性股线X1的形状均相同,所有的非弹性股线X2的形状均相同;如此设置可使得单层弹性材料的手感较好。
如上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弹性编链由单股弹性股线构成,弹性股线自身钩织形成弹性编链;或者,弹性编链由双股以上弹性股线构成,弹性股线之间通过任意形式(如S缠绕或麻花状编织等)形成弹性编链;缠结孔隙在弹性编链的编织缠结处形成。
如上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所有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材料、规格、勾编股数均相同,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勾编股数以实际需要调整,例如可以是1股、3股、5股、10股等,以控制弹性编链整体的粗细适于目标需求;所有非弹性股线的材料、规格均相同;弹性股线的线密度为16.5-155dtex;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α×弹性股线的线密度×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勾编股数,α的取值范围为1.1-2.0;在卫材领域,特别是纸尿裤穿戴领域,对无感穿戴要求较高,即不能对人体造成明显的穿戴压迫感,本实用新型根据弹性股线的线密度、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勾编股数设置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如此可避免由于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相对弹性编链的线密度过大,非弹性股线暴露严重,其材质较硬,导致摩擦力过大,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不舒适的体感,也可避免由于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过小导致非弹性股线的支撑性不足,难以维持弹性编链间的目标间距。
如上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弹性股线的断裂强度≥0.7cN/dtex,断裂伸长率≥470%,300%弹性回复率≥90%;非弹性股线的断裂强度≥2.5cN/dtex,非弹性股线应具备一定的断裂强度以满足单层弹性材料的可加工性,断裂伸长率≥20%,如果非弹性股线的断裂伸长率过低,则纤维的刚性过强,导致单层弹性材料手感过硬,容易带来卫生制品穿戴不舒适,对皮肤造成压迫感。
如上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D*≤10mm;弹性体间距越大,实现所述支撑效果越困难,且相应回弹效果也会衰减,因此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编链间距的上限,以降低实现所述支撑效果的难度。
如上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5-99%,硬挺性为5-10.5mm;单层弹性材料的穿戴性能测试结果为穿戴舒适,无印痕。单层弹性材料中非弹性股线对弹性编链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表现为更好的硬挺性。单层弹性材料具有很好的弹性回复性,单层弹性材料受到任何方向的外力作用时,当撤除外力后,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均回复至受到外力作用前。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左右两条弹性编链之间设置非弹性股线,利用非弹性股线勾结弹性体来实现对弹性体排布的固定,解决了现有技术将无纺布作为基底来固定若干条弹性体(即弹性股线)的排布时,弹性体间距过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别由单股、双股、三股弹性股线钩织形成的弹性编链示意图;a为单股弹性股线钩织成的弹性编链示意图,b为双股弹性股线绞织成的弹性编链示意图,c为三股弹性股线绞织形成的弹性编链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非弹性股线在由单股弹性股线构成的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中打结形成缠结点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非弹性股线在由三股弹性股线构成的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中打结形成缠结点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层弹性材料中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非弹性股线的穿梭示意图;其中,A1~A3分别代表3个相邻的回折点;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的单层弹性材料中左起第1~3条弹性编链之间非弹性股线的穿梭示意图;其中,a为实施例1、实施例4~5的单层弹性材料中左起第1~3条弹性编链之间非弹性股线的穿梭示意图,b为实施例2的单层弹性材料中左起第1~3条弹性编链之间非弹性股线的穿梭示意图,c为实施例3的单层弹性材料中左起第1~3条弹性编链之间非弹性股线的穿梭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7的单层弹性材料中左起第1~3条弹性编链之间非弹性股线的穿梭示意图;其中,a为实施例6的单层弹性材料中左起第1~3条弹性编链之间非弹性股线的穿梭示意图,b为实施例7的单层弹性材料中左起第1~3条弹性编链之间非弹性股线的穿梭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硬挺性测试示意图;其中,a对应测试初始阶段,b对应测试终止阶段;
其中,1-缠结孔隙,2-非弹性股线,3-弹性编链,4缠结点,5-弹性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术语的解释:
“松弛状态”是指单层弹性材料未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
“应力状态”是指单层弹性材料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
除非另外指明,表示本文中的规格尺寸参数的所有数值在所有情况下应当理解为包含修约得到的数值。例如实际计算的平均偏差p为0.18、0.23,应视为与数值0.2相等。
本实用新型通过线密度、拉伸倍率和拉伸回复率等参数来定义弹性股线,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纤维材质品类。如氨纶丝、橡筋丝、TPEE纤维等,只要符合这些参数的纤维材料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弹性股线的选择范围。对于弹性股线的选择和限制,这已经是现有技术范畴内的内容。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做出相应适宜的调整。
本实用新型通过线密度、拉伸强度等参数来定义非弹性股线,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纤维材质品类。如涤纶长丝、涤纶低弹丝、锦纶长丝、锦纶低弹丝、PLA长丝以及PLA低弹丝等,只要符合限定的线密度、拉伸强度等参数的纤维材料都属于本实用新型非弹性股线的选择范围。对于非弹性股线的选择和限制,这已经是现有技术范畴内的内容。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做出相应适宜的调整。
以下各实施例和对比例中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如下:
线密度:参照FZ/T54010-2014标准对弹性股线和非弹性股线进行测试。
断裂强度:参照FZ/T54010-2014标准对弹性股线和非弹性股线进行测试;
断裂伸长率:参照FZ/T54010-2014标准对弹性股线和非弹性股线进行测试;
300%弹性回复率:参照FZ/T54010-2014标准对弹性股线进行测试;
回弹效果:参照FZ/T70006-2022标准8.3.1.1的方法标准对单层弹性材料进行测试,测得拉伸弹性回复率,预定伸长率为200%,预加张力0.1N,拉伸速度为300mm/min。
硬挺性测试:如图7所示,将单层弹性材料制成长度(即l1)×宽度为200mm×60mm的试样,试样置于斜面角度为30°的试样台的平面(长度×宽度为500mm×80mm)上,以100mm/min的速度向斜面方向推进,当试样头部方向接触到斜面时,停止推进。此时测量位于试样台的平面上的试样的长度l2。计算a=l1-l2,用a表征硬挺性,a越小则试样的硬挺性越差。
穿戴性能测试:将单层弹性材料制成长度×宽度为60cm×15cm的围圈,穿戴于腰围75-85cm的人员身上,4小时后评价舒适感和勒痕。
实施例1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原料的准备;
弹性股线:线密度为16.5dtex,断裂强度为0.9cN/dtex,断裂伸长率为470%,300%弹性回复率90%;
非弹性股线:线密度为33dtex,断裂强度为3.5cN/dtex,断裂伸长率为25%;
(2)整经排线;
将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1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1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将非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非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2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2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均有一个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
(3)勾编;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分别对两股弹性股线进行勾编形成具有缠结孔隙的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
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匀速沿经向前进;
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沿纬向匀速往复运动,运动至左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左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运动至右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右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
最终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由非弹性股线和沿经向分布的具有缠结孔隙的弹性编链组成;
弹性编链为由单股弹性股线构成的编织线,具体如图1中a所示,缠结孔隙1沿经向分布;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α×弹性股线的线密度×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勾编股数,α的取值为2.0;
在松弛状态下,弹性编链呈等分的平行线分布,所有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的平均值记为D*,标准偏差记为p1,D*为2mm,p1为0.2;
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设置一股非弹性股线;
每股非弹性股线均沿经向穿梭于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形成回折点,如图2所示,回折点上非弹性股线2穿入弹性编链3的缠结孔隙1并通过打结等方式形成缠结点4;
整个单层弹性材料是由以图5中a所示结构作为基本单元,通过不断向右重复铺设而成的,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上的回折点的间距相等,同一股非弹性股线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记为L*,标准偏差记为p2,L*/D*为1.4,p2为0.2;
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6%,硬挺性为5mm,单层弹性材料的穿戴性能测试结果为穿戴舒适,无印痕。
上述单层弹性材料可用于制备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弹性部件。
对比例1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在松弛状态下,弹性编链呈等分的平行线分布,所有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的平均值D*为1.5mm;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L*为2.1;
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89%,硬挺性为6mm。
将对比例1和实施例1对比可知,实施例1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的回弹效果更好,这是因为编链间距为2mm或更大时,反而表现为更好的回弹效果。
对比例2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L*为3,L*/D*为1.5;
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5%,硬挺性为2.5mm。
将对比例2和实施例1对比可知,实施例1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中非弹性股线能够有效支撑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
对比例3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步骤(1)中准备的非弹性股线的断裂伸长率为16%。
最终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3%,硬挺性为7.2mm,单层弹性材料的穿戴性能测试结果为有压迫感,穿戴4小时后会有印痕。
将对比例3和实施例1对比可知,对比例3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的回弹效果差,硬挺性高,用其制备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有压迫感,穿戴4小时后会有印痕。
对比例4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步骤(1)中准备的非弹性股线的断裂伸长率为55%。
最终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4%,硬挺性为2.7mm。
将对比例4和实施例1对比可知,对比例4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的硬挺性较差,支撑性不足。
对比例5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步骤(1)中准备的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为50dtex。
最终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α的取值为3.0;
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2%,硬挺性为6.5mm,单层弹性材料的穿戴性能测试结果为有压迫感,穿戴4小时后会有印痕。
将对比例5和实施例1对比可知,对比例5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的回弹效果差,这是因为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过大会导致摩擦力过大,用其制备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不舒适的体感,且在穿戴4小时后会有印痕。
对比例6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步骤(1)中准备的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为10dtex。
最终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α的取值为0.6。
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5%,硬挺性为3.1mm。
将对比例6和实施例1对比可知,对比例6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的硬挺性较差,这是因为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过小会导致非弹性股线的支撑性不足,难以维持弹性编链间的目标间距。
实施例2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原料的准备;
弹性股线:线密度为33.3dtex,断裂强度为1.05cN/dtex,断裂伸长率为500%,300%弹性回复率91%;
非弹性股线:线密度为56dtex,断裂强度为3.2cN/dtex,断裂伸长率为35%;
(2)整经排线;
将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1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1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将非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非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2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2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均有一个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
(3)勾编;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分别对两股弹性股线进行勾编形成具有缠结孔隙的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
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匀速沿经向前进;
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沿纬向匀速往复运动,运动至左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左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运动至右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右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
最终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由非弹性股线和沿经向分布的具有缠结孔隙的弹性编链组成;
弹性编链为由单股弹性股线构成的编织线,具体如图1中a所示,缠结孔隙1沿经向分布;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α×弹性股线的线密度×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勾编股数,α的取值为1.7;
在松弛状态下,弹性编链呈等分的平行线分布,所有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的平均值记为D*,标准偏差记为p1,D*为3mm,p1为0.2;
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设置一股非弹性股线;
如图4所示,每股非弹性股线均沿经向穿梭于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形成回折点,回折点上非弹性股线穿入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打结等方式形成缠结点;
整个单层弹性材料是由以图5中b所示结构作为基本单元,通过不断向右重复铺设而成的,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上的回折点的间距相等,同一股非弹性股线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记为L*,标准偏差记为p2,L*/D*为1.23,p2为0.2;
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8%,硬挺性为5.5mm,单层弹性材料的穿戴性能测试结果为穿戴舒适,无印痕。
上述单层弹性材料可用于制备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弹性部件。
实施例3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原料的准备;
弹性股线:线密度为44dtex,断裂强度为1cN/dtex,断裂伸长率为520%,300%弹性回复率92%;
非弹性股线:线密度为78dtex,断裂强度为3.8cN/dtex,断裂伸长率为36%;
(2)整经排线;
将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1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1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将非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非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2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2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均有一个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
(3)勾编;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分别对两股弹性股线进行勾编形成具有缠结孔隙的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
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匀速沿经向前进;
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沿纬向匀速往复运动,运动至左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左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运动至右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右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
最终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由非弹性股线和沿经向分布的具有缠结孔隙的弹性编链组成;
弹性编链为由单股弹性股线构成的编织线,具体如图1中a所示,缠结孔隙1沿经向分布;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α×弹性股线的线密度×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勾编股数,α的取值为1.8;
在松弛状态下,弹性编链呈等分的平行线分布,所有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的平均值记为D*,标准偏差记为p1,D*为3.7mm,p1为0.2;
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设置一股非弹性股线;
每股非弹性股线均沿经向穿梭于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形成回折点,回折点上非弹性股线穿入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打结等方式形成缠结点;
整个单层弹性材料是由以图5中c所示结构作为基本单元,通过不断向右重复铺设而成的,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上的回折点的间距相等,同一股非弹性股线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记为L*,标准偏差记为p2,L*/D*为1.08,p2为0.1;
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8%,硬挺性为6.2mm,单层弹性材料的穿戴性能测试结果为穿戴舒适,无印痕。
上述单层弹性材料可用于制备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弹性部件。
实施例4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原料的准备;
弹性股线:线密度为78dtex,断裂强度为1.1cN/dtex,断裂伸长率为550%,300%弹性回复率93%;
非弹性股线:线密度为111dtex,断裂强度为4.1cN/dtex,断裂伸长率为42%;
(2)整经排线;
将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1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1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将非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非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2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2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均有一个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
(3)勾编;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分别对两股弹性股线进行勾编形成具有缠结孔隙的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
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匀速沿经向前进;
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沿纬向匀速往复运动,运动至左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左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运动至右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右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
最终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由非弹性股线和沿经向分布的具有缠结孔隙的弹性编链组成;
弹性编链为由单股弹性股线构成的编织线,具体如图1中a所示,缠结孔隙1沿经向分布;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α×弹性股线的线密度×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勾编股数,α的取值为1.4;
在松弛状态下,弹性编链呈等分的平行线分布,所有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的平均值记为D*,标准偏差记为p1,D*为6.5mm,p1为0.2;
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设置一股非弹性股线;
每股非弹性股线均沿经向穿梭于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形成回折点,回折点上非弹性股线穿入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打结等方式形成缠结点;
整个单层弹性材料是由以图5中a所示结构作为基本单元,通过不断向右重复铺设而成的,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上的回折点的间距相等,同一股非弹性股线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记为L*,标准偏差记为p2,L*/D*为1.12,p2为0.2;
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9%,硬挺性为9mm,单层弹性材料的穿戴性能测试结果为穿戴舒适,无印痕。
上述单层弹性材料可用于制备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弹性部件。
实施例5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原料的准备;
弹性股线:线密度为155dtex,断裂强度为0.7cN/dtex,断裂伸长率为560%,300%弹性回复率93%;
非弹性股线:线密度为165dtex,断裂强度为2.5cN/dtex,断裂伸长率为23%;
(2)整经排线;
将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1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1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将非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非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2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2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均有一个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
(3)勾编;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分别对两股弹性股线进行勾编形成具有缠结孔隙的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
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匀速沿经向前进;
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沿纬向匀速往复运动,运动至左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左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运动至右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右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
最终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由非弹性股线和沿经向分布的具有缠结孔隙的弹性编链组成;
弹性编链为由单股弹性股线构成的编织线,具体如图1中a所示,缠结孔隙1沿经向分布;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α×弹性股线的线密度×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勾编股数,α的取值为1.1;
在松弛状态下,弹性编链呈等分的平行线分布,所有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的平均值记为D*,标准偏差记为p1,D*为10mm,p1为0.2;
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设置一股非弹性股线;
每股非弹性股线均沿经向穿梭于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形成回折点,回折点上非弹性股线穿入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打结等方式形成缠结点;
整个单层弹性材料是由以图5中a所示结构作为基本单元,通过不断向右重复铺设而成的,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上的回折点的间距相等,同一股非弹性股线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记为L*,标准偏差记为p2,L*/D*为1.11,p2为0.2;
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7%,硬挺性为10.5mm,单层弹性材料的穿戴性能测试结果为穿戴舒适,无印痕。
上述单层弹性材料可用于制备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弹性部件。
实施例6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原料的准备;
弹性股线:线密度为16.5dtex,断裂强度为0.9cN/dtex,断裂伸长率为470%,300%弹性回复率90%;
非弹性股线:线密度为33dtex,断裂强度为3.5cN/dtex,断裂伸长率为25%;
(2)整经排线;
将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1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1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将非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非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2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2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均有一个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
(3)勾编;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分别对两股弹性股线进行勾编形成具有缠结孔隙的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
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匀速沿经向前进;
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沿纬向匀速往复运动,运动至左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左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运动至右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右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
最终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由非弹性股线和沿经向分布的具有缠结孔隙的弹性编链组成;
弹性编链为由双股弹性股线构成的绞线,具体如图1中b所示,缠结孔隙1沿经向分布;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α×弹性股线的线密度×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勾编股数,α的取值为1;
在松弛状态下,弹性编链呈等分的平行线分布,所有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的平均值记为D*,标准偏差记为p1,D*为3.5mm,p1为0.11;
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设置两股非弹性股线,分别为弹性股线X1、弹性股线X2;
每股非弹性股线均沿经向穿梭于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形成回折点,回折点上非弹性股线穿入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打结等方式形成缠结点;
整个单层弹性材料是由以图6中a所示结构作为基本单元,通过不断向右重复铺设而成的,其中,图6中a所示结构共四股弹性股线,两根弹性股线X1的形状相同,两根弹性股线X2的形状相同,弹性股线X1和弹性股线X2的形状相同;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1上的回折点的间距相等,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1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记为L1*,标准偏差记为p2,L1*/D*为1.37,p2为0.24;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1上的回折点的间距相等,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2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记为L2*,标准偏差记为p2,L2*/D*为1.34,p3为0.22;
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5%,硬挺性为5.5mm,单层弹性材料的穿戴性能测试结果为穿戴舒适,无印痕。
上述单层弹性材料可用于制备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弹性部件。
实施例7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原料的准备;
弹性股线:线密度为33.3dtex,断裂强度为1.05cN/dtex,断裂伸长率为500%,300%弹性回复率91%;
非弹性股线:线密度为80dtex,断裂强度为3.3cN/dtex,断裂伸长率为32%;
(2)整经排线;
将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1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1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将非弹性股线整经并将每股非弹性股线分别牵引到针床2的各个针眼上,调节相邻两个针眼的间距至针床2的各个针眼等间距排列;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均有一个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
(3)勾编;
相邻两个针床1的针眼分别对两股弹性股线进行勾编形成具有缠结孔隙的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
左侧弹性编链和右侧弹性编链匀速沿经向前进;
对应的针床2的针眼沿纬向匀速往复运动,运动至左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左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运动至右侧弹性编链时将单股非弹性股线穿入右侧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通过钩针穿入打结形成缠结点。
最终制得的单层弹性材料由非弹性股线和沿经向分布的具有缠结孔隙的弹性编链组成;
弹性编链为由三股弹性股线构成的绞线,具体如图1中c所示,缠结孔隙1沿经向分布;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α×弹性股线的线密度×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勾编股数,α的取值为0.8;
在松弛状态下,弹性编链呈等分的平行线分布,所有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的平均值记为D*,标准偏差记为p1,D*为3.6mm,p1为0.1;
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设置两股非弹性股线;
每股非弹性股线均沿经向穿梭于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形成回折点,如图3所示,回折点上非弹性股线2穿入弹性编链3的缠结孔隙1并通过打结等方式形成缠结点4;
整个单层弹性材料是由以图6中b所示结构作为基本单元,通过不断向右重复铺设而成的,其中,图6中b所示结构共四股弹性股线,两根弹性股线X1的形状相同,两根弹性股线X2的形状相同,弹性股线X1和弹性股线X2的形状不同;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1上的回折点的间距相等,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1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记为L1*,标准偏差记为p2,L1*/D*为1.17,p2为0.11;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2上的回折点的间距相等,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2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记为L2*,标准偏差记为p3,L2*/D*为1.19,p3为0.12;
单层弹性材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96%,硬挺性为6.2mm,单层弹性材料的穿戴性能测试结果为穿戴舒适,无印痕。
上述单层弹性材料可用于制备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弹性部件。
Claims (8)
1.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经向分布的具有缠结孔隙的弹性编链;
弹性编链为弹性股线的编织线或绞线;
所有的弹性编链通过多股非弹性股线连接;
每股非弹性股线均沿经向穿梭于左右两条弹性编链之间形成回折点,回折点上非弹性股线穿入弹性编链的缠结孔隙并形成缠结点;
非弹性股线的断裂伸长率≤45%;
在松弛状态下,所有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的间距的平均值记为D*,标准偏差记为p1,D*≥2mm,p1≤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其特征在于,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至少设置一股非弹性股线X;在松弛状态下,同一股非弹性股线X上所有两个相邻回折点的间距平均值记为L*,标准偏差记为p2,L*/D*大于1且小于1.4,p2≤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其特征在于,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设置一股非弹性股线X,或者设置两股以上形状相同或不同的非弹性股线X。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其特征在于,任意左右两条相邻弹性编链之间的非弹性股线X的数量和形状均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其特征在于,弹性编链由单股弹性股线构成,弹性股线自身钩织形成弹性编链;或者,弹性编链由双股以上弹性股线构成,弹性股线之间通过任意形式形成弹性编链;缠结孔隙在弹性编链的编织缠结处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所有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材料、规格、勾编股数均相同;所有非弹性股线的材料、规格均相同;弹性股线的线密度为16.5-155dtex;非弹性股线的线密度=α×弹性股线的线密度×弹性编链中的弹性股线的勾编股数,α的取值范围为1.1-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其特征在于,弹性股线的断裂强度≥0.7cN/dtex,断裂伸长率≥470%,300%弹性回复率≥90%;非弹性股线的断裂强度≥2.5cN/dtex,断裂伸长率≥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其特征在于,D*≤10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393548.2U CN222594226U (zh) | 2024-06-18 | 2024-06-18 |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393548.2U CN222594226U (zh) | 2024-06-18 | 2024-06-18 |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594226U true CN222594226U (zh) | 2025-03-11 |
Family
ID=94863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1393548.2U Active CN222594226U (zh) | 2024-06-18 | 2024-06-18 |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594226U (zh) |
-
2024
- 2024-06-18 CN CN202421393548.2U patent/CN22259422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785558A (en) | Shoe upper of interknitted outer and inner knit layers | |
JP5361320B2 (ja) | 立体構造経編地及び該立体構造経編地を用いてなる繊維製品 | |
TWI532894B (zh) | Elastic round braid | |
KR102537752B1 (ko) | 위편지 | |
US11535964B2 (en) | Weft knit fabric | |
CN107956037A (zh) | 一种3d经编弹性间隔织物、织物成型方法以及经编机 | |
JP2021130882A (ja) | 合成皮革 | |
WO2010089801A1 (ja) | 身体支持用弾性経編地 | |
JP5412054B2 (ja) | 衣料用経編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衣料用経編地の編構造 | |
JP4947521B2 (ja) | 身体支持用弾性経編地 | |
CN222594226U (zh) |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 | |
JP4544958B2 (ja) | 伸縮性及び圧縮復元性を有する立体構造経編地 | |
JP2009052149A5 (zh) | ||
CN112352073B (zh) | 圆型针织物 | |
JPH0827650A (ja) | 伸縮性弾性経編地 | |
CN1120612A (zh) | 针织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 |
JP5142064B2 (ja) | 身体支持用弾性経編布帛 | |
CN118600632A (zh) | 一种单层弹性材料及其应用 | |
JP2003073962A (ja) | 高ストレッチたて編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925009B2 (ja) | 部分異硬度弾性経編地 | |
JP2006176908A (ja) | 弾性経編布帛 | |
JPWO2018074285A1 (ja) | 弾性丸編地 | |
TW201910579A (zh) | 一種針織面料 | |
CN118932593A (zh) | 一种弹性分区编织产品的生产方法 | |
JP2018188769A (ja) | 伸縮性経編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