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565119U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565119U CN222565119U CN202421116816.6U CN202421116816U CN222565119U CN 222565119 U CN222565119 U CN 222565119U CN 202421116816 U CN202421116816 U CN 202421116816U CN 222565119 U CN222565119 U CN 2225651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field
- field generator
- heating
- axial direction
- heating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感受体,内部形成有沿近端朝向远端的轴向方向依次布置的加热腔和收容腔;空气加热器,至少部分被收容在收容腔中;第一磁场发生器,被配置为产生变化的第一磁场,以使得感受体靠近近端的第一局部区域被变化的第一磁场穿透而发热;第二磁场发生器,被配置为产生变化的第二磁场,以使得感受体靠近远端的第二局部区域被变化的第二磁场穿透而发热;第二磁场发生器独立于第一磁场发生器,且第二磁场发生器与加热腔沿轴向方向间隔设置。本申请通过将磁场发生器与加热腔沿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与热源保持距离,避免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容易过热被烤焦的问题,提升用户的抽吸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溶胶生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香烟和雪茄的吸烟物品在使用期间燃烧烟草以产生烟雾。已经尝试通过产生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为这些燃烧烟草的物品提供替代物。此类产品的示例是气溶胶生成装置,其通过加热烟草而不是燃烧烟草来释放化合物。
已知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设置有蜂窝孔的蜂窝结构,蜂窝孔作为空气通道供空气穿过蜂窝结构,当空气流过蜂窝孔时空气可被加热从而形成热气流,进而再通过该热气流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通常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与蜂窝结构的距离较小,如此导致的问题是,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容易过热被烤焦,降低了用户的抽吸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以解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容易过热被烤焦的问题。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包括:
感受体,被构造成具有相对的近端和远端的管状结构,且该管状结构内形成有沿所述近端朝向所述远端的轴向方向依次布置的加热腔和收容腔;
空气加热器,至少部分被收容在所述收容腔中;
第一磁场发生器,被配置为产生变化的第一磁场,以使得所述感受体靠近所述近端的第一局部区域被变化的第一磁场穿透而发热,进而加热接收于所述加热腔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二磁场发生器,被配置为产生变化的第二磁场,以使得所述感受体靠近所述远端的第二局部区域被变化的第二磁场穿透而发热;所述第二局部区域产生的热量至少部分可传递至所述空气加热器,以加热流经所述空气加热器中的空气,从而形成热气流并加热接收于所述加热腔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
其中,所述第二磁场发生器独立于所述第一磁场发生器,且所述第二磁场发生器与所述加热腔沿所述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磁场发生器与所述收容腔沿所述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示例中,以所述收容腔朝向所述近端的端面为参考面,所述第一磁场发生器与所述参考面沿所述轴向方向的间隔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磁场发生器与所述参考面沿所述轴向方向的间隔距离。
在一示例中,所述加热腔与所述收容腔之间设置有间隔部。
在一示例中,所述间隔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管状结构内表面上的凸起。
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二磁场发生器与所述间隔部沿所述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示例中,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单元和第二温度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局部区域,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局部区域。
在一示例中,还包括支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磁场发生器和所述第二磁场发生器。
在一示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与所述感受体之间的隔热件。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用于提供电力的电芯以及所述的加热组件。
本申请提供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将磁场发生器与加热腔沿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与热源保持距离,避免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容易过热被烤焦的问题,提升用户的抽吸体验。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定。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组件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组件的部分器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感受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空气加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10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0,以生成可吸食的气溶胶。
在一示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20包括含烟草的材料或者非烟草的材料。气溶胶生成制品20优选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气溶胶生成制品20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气溶胶生成制品20受热时被释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气溶胶生成制品20可被制备成具有常规的香烟或雪茄的形状。
在一示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20可被包含在发烟物品中。在操作期间,包含气溶胶生成制品20的发烟物品可被完全包含在气溶胶产生装置内;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在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嘴件上抽吸。可替代地,在操作期间,包含气溶胶生成制品20的发烟物品可被部分包含在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在发烟物品的嘴件上直接抽吸。
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壳体11内设置有加热组件12,加热组件12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室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从而生成可吸食的气溶胶。
电芯13提供用于操作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电力。例如,电芯13可以提供电力至加热组件12以进行加热。此外,电芯13可以提供操作气溶胶生成装置中其它元件所需的电力。电芯13可以是可反复充电电池或一次性电池。电芯13可以是但不限于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例如,电芯13可以是钴酸锂(LiCoO2)电池或钛酸锂电池。
电路14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检测单元、控制单元(例如微控制器MCU)等等,以实现对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整体控制。电路14不仅控制电芯13和加热组件12的操作,而且还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中其它元件的操作。例如:电路14获取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加热组件12的温度信息,根据该信息控制电芯13提供给加热组件12的电力。
图2-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组件示意图。
如图2-图4所示,加热组件12包括感受体121、空气加热器122、第一磁场发生器123、第二磁场发生器124、第一温度检测单元125、第二温度检测单元126、支架127以及隔热件128。
请结合图5-图6进行理解,感受体121被构造成管状结构,例如圆柱体状、棱柱体状或者其它柱体状,优选为圆柱体状。感受体121包括相对的近端121a和远端121b。感受体121内形成有沿近端121a朝向远端121b的轴向方向依次布置的加热腔121c和收容腔121d。加热腔121c和收容腔121d之间设置有间隔部121e。
加热腔121c与收容腔121d连通。加热腔121c沿近端121a朝向远端121b的轴向方向的长度大于收容腔121d沿近端121a朝向远端121b的轴向方向的长度。加热腔121c沿近端121a朝向远端121b的轴向方向的长度介于15mm~60mm,加热腔121c的直径介于5mm~15mm,通过合理的尺寸设计,可使得加热腔121c适用于粗短型或者细长型的气溶胶生成制品。
至少部分气溶胶生成制品20通过近端121a的开口可移除地接收于加热腔121c中。空气加热器122通过远端121b的开口,可至少部分被收容在收容腔121d中;在图中的示例中,空气加热器122完全被收容在收容腔121d中。
气溶胶生成制品20的底部可支撑在间隔部121e上,间隔部121e可以对空气加热器122进行限位。通过间隔部121e可以避免气溶胶生成制品20的底部与空气加热器122接触,即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20的底部与空气加热器122之间保持间隔,以防止气溶胶生成制品20的底部容易过热被烤焦的问题。在一示例中,间隔部121e包括形成于感受体121的内表面上的凸起,凸起由感受体121的部分壁面向内部凸出形成,即凸起一体成型于感受体121,例如图中所示的凸环。在其它示例中,间隔部121e可以是嵌设于感受体121内的部件,具体不作限定。
感受体121可选用以下至少之一材料制成:铝、铁、镍、铜、青铜、钴、普通碳钢、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或奥氏体不锈钢。如此,感受体121可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进而从外围对接收于加热腔121c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进行加热。
空气加热器122被构造成是柱状的形状,优选的采用圆柱形状。空气加热器122具有沿轴向方向相背离的上端和下端,若干空气通道122a沿空气加热器122的轴向方向贯穿空气加热器122的上端和下端。相邻空气通道122a之间可以完全隔绝,也可以连通。空气通道122a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六角形、四边形、三角形等形状,优选的为圆形的形状。如此构造,使空气加热器122呈蜂窝结构的形式。
在空气加热器122被完全收容在收容腔121d中时,外部空气可从感受体121的远端121b的开口流入,经过空气通道122a后流入至加热腔121c,即流入至接收于加热腔121c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的底部。
空气加热器122可选用以下至少之一材料制成:石墨;以及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和氧化钙等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例如7~85wt%的石墨、15~53%的氧化物例如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和氧化钙等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这样,空气加热器122可接收感受体121的热量,从而加热流经空气通道122a的空气,进而形成热气流并加热接收于加热腔121c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
第一磁场发生器123独立于第二磁场发生器124,即电路14可基于电芯13提供的直流电流,单独地向第一磁场发生器123提供一交变电流使第一磁场发生器123产生变化的第一磁场,或者单独地向第二磁场发生器124提供另一交变电流使第二磁场发生器124产生变化的第二磁场。
第一磁场发生器123或者第二磁场发生器124被构造成螺旋卷绕的管状感应线圈。管状感应线圈可套设或者环绕在支架127外围。管状感应线圈可由较长的导线材料绕制而成,导线材料可以具有椭圆形、圆形、正方形、矩形、三角形或其它多边形的横截面。管状感应线圈具有用于与电芯13电连接的引线(未示出)。
感受体121靠近近端121a的第一局部区域,例如图6所示的S1区域,处于第一磁场发生器123产生的变化的第一磁场范围中,这样能够使得感受体121靠近近端121a的第一局部区域被变化的第一磁场穿透而发热,进而从外围加热接收于加热腔121c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有效缩短了用户抽吸气溶胶的等待时间,保证了前几口抽吸时的气溶胶量。
感受体121靠近远端121b的第二局部区域,例如图6所示的S2区域,处于第二磁场发生器124产生的变化的第二磁场范围中,这样能够使得感受体121靠近远端121b的第二局部区域被变化的第二磁场穿透而发热;其中,第二局部区域产生的热量至少部分可传递至空气加热器122,以加热流经空气通道122a中的空气,从而形成热气流并加热接收于加热腔121c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如此,一方面能够更加充分、均匀地烘烤气溶胶生成制品20,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
在上述实施中,第一磁场发生器123与收容腔121d沿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第二磁场发生器124与加热腔121c沿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如此设置,使得感受体121靠近近端121a的第一局部区域的温场中心与气溶胶生成制品20的底部保持一定距离,而感受体121靠近远端121b的第二局部区域的温场中心与气溶胶生成制品20的底部也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避免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容易过热被烤焦的问题。
在上述实施中,以收容腔121d朝向近端121a的端面为参考面,第一磁场发生器123与所述参考面沿轴向方向的间隔距离大于第二磁场发生器124与所述参考面沿轴向方向的间隔距离。
如图5所示,第一磁场发生器123与所述参考面沿轴向方向的间隔距离为d1,第二磁场发生器124与所述参考面沿轴向方向的间隔距离为d2,d1大于d2。如此,可进一步地避免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容易过热被烤焦的问题。
与此类似的,第一磁场发生器123与间隔部121e沿轴向方向的间隔距离大于第二磁场发生器124与间隔部121e沿轴向方向的间隔距离。
第一温度检测单元125设置在感受体121靠近近端121a的第一局部区域,以检测感受体121靠近近端121a的第一局部区域的温度;第二温度检测单元126设置在感受体121靠近远端121b的第二局部区域,以检测感受体121靠近远端121b的第二局部区域的温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温度检测单元125应该设置在感受体121靠近近端121a的第一局部区域的温场中心,从而更好地检测出感受体121靠近近端121a的第一局部区域的温度;一般的,第一温度检测单元125与第一磁场发生器123轴向方向的中心位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二温度检测单元126与此类似,即第二温度检测单元126与第二磁场发生器124轴向方向的中心位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电路14中的控制单元可以根据第一温度检测单元125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控制电芯13单独地向第一磁场发生器123提供交变电流;还可以根据第二温度检测单元126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控制电芯13单独地向第二磁场发生器124提供交变电流。
支架127用于支撑第一磁场发生器123和第二磁场发生器124。支架127采用耐高温的材料制成,例如PEEK材料。在图中的示例中,支架127大致呈管状结构,感受体121设置在支架127内,第一磁场发生器123和第二磁场发生器124均为缠绕在支架127外表面上的感应线圈。
隔热件128设置在支架127与感受体121之间。隔热件128用于减少热量往外传递。在图中的示例中,隔热件128为包覆在感受体121上且由气凝胶制成的套管。隔热件128上设有开口,第一温度检测单元125、第二温度检测单元126适于从开口处穿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申请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申请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受体,被构造成具有相对的近端和远端的管状结构,且该管状结构内形成有沿所述近端朝向所述远端的轴向方向依次布置的加热腔和收容腔;
空气加热器,至少部分被收容在所述收容腔中;
第一磁场发生器,被配置为产生变化的第一磁场,以使得所述感受体靠近所述近端的第一局部区域被变化的第一磁场穿透而发热,进而加热接收于所述加热腔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二磁场发生器,被配置为产生变化的第二磁场,以使得所述感受体靠近所述远端的第二局部区域被变化的第二磁场穿透而发热;所述第二局部区域产生的热量至少部分可传递至所述空气加热器,以加热流经所述空气加热器中的空气,从而形成热气流并加热接收于所述加热腔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
其中,所述第二磁场发生器独立于所述第一磁场发生器,且所述第二磁场发生器与所述加热腔沿所述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场发生器与所述收容腔沿所述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收容腔朝向所述近端的端面为参考面,所述第一磁场发生器与所述参考面沿所述轴向方向的间隔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磁场发生器与所述参考面沿所述轴向方向的间隔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与所述收容腔之间设置有间隔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管状结构内表面上的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场发生器与所述间隔部沿所述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单元和第二温度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局部区域,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局部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磁场发生器和所述第二磁场发生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与所述感受体之间的隔热件。
10.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电力的电芯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加热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116816.6U CN222565119U (zh) | 2024-05-21 | 2024-05-21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116816.6U CN222565119U (zh) | 2024-05-21 | 2024-05-21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565119U true CN222565119U (zh) | 2025-03-07 |
Family
ID=94777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1116816.6U Active CN222565119U (zh) | 2024-05-21 | 2024-05-21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565119U (zh) |
-
2024
- 2024-05-21 CN CN202421116816.6U patent/CN2225651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20386698A1 (en) | Inductive heating arrangement with segmented inductive heating element | |
WO2022206428A1 (zh)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 | |
US20220386697A1 (en) | Inductive heating arrangement with gas permeable segmented inductive heating element | |
TR201909644T4 (tr) | Sigara olarak içilebilir materyalin ısıtılması. | |
JP2022537976A (ja) | 誘導加熱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を動作させる方法 | |
JP7244175B2 (ja) |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 | |
US20240260669A1 (en) | A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an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 |
EP3993652B1 (en) | An inductive heating arrangement having an annular channel | |
JP2023544765A (ja) |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加熱システム | |
US20240260668A1 (en) | A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an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 |
CN222565119U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114126428B (zh) | 包括基座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 |
US20230371603A1 (en) |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heating system | |
RU2818655C2 (ru) | Компоновка для индукционного нагрева, имеющая кольцевой канал | |
RU2805594C2 (ru) | Компоновка для индукционного нагрева с газопроницаемым сегментированным индукционным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ым элементом | |
US20240122251A1 (en) | A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an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 |
RU2818904C2 (ru) | Система индукционного нагрева с разбитым на сегменты индукционным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ым элементом | |
JP7627347B2 (ja) | 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用ヒータ及び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 |
US20240196979A1 (en) | A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an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 |
RU2810158C2 (ru) | Изделие для генерирования аэрозоля, имеющее трубчатый опорный элемент,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генерирования аэрозоля | |
WO2024235631A1 (en) |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aerosol generating article | |
JP2024505586A (ja) | エアロゾル化可能な材料を加熱する装置 | |
JP2023545439A (ja) | コールドゾーンを有するヒーターを備える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