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546819U - 插接模块以及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接模块以及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546819U CN222546819U CN202421336482.3U CN202421336482U CN222546819U CN 222546819 U CN222546819 U CN 222546819U CN 202421336482 U CN202421336482 U CN 202421336482U CN 222546819 U CN222546819 U CN 2225468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d frame
- hole
- terminals
- elastic contact
- m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接模块以及电连接器,所述插接模块包括引线框、设置于引线框中的若干接地端子、设置于每相邻的接地端子之间的信号端子以及设置于所述引线框一侧面的屏蔽片,所述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的一端延伸出引线框以形成配合端、另一端延伸出引线框以形成安装端,所述引线框上位于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屏蔽片之间的一侧壁设置有第一穿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屏蔽片之间设置一用于使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屏蔽片弹性抵接的弹性抵接单元。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电绝缘壳体,其具有与互补电连接器插接配合时与所述互补电连接器抵接的插接抵接面以及与基板安装时与其抵接的安装抵接面;以及由电绝缘壳体支撑的若干所述插接模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插接模块以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5G、6G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现代数据通讯传输系统的传输速率的需求愈来愈高。而高速背板连接器作为数据通讯的核心桥梁,其S I性能将直接影响到现代数据通讯传输系统的传输速率。高速背板连接器通常包括外壳以及安装于组装外壳内的若干插接模块。每一插接模块均包括引线框以及设置于引线框中的多个接地端子和多个信号端子,其中,每紧邻的两个信号端子形成一组差分信号对,每一组差分信号对分布于对应的相邻两接地端子之间。
在高速背板连接器的插接模块之间设置屏蔽片可以有效降低连接器内部线路的串扰,这些屏蔽片降低了信号之间的电磁耦合,进而大幅度提升其S I性能,以满足更高速率的传输需求。这些屏蔽片通常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每一插接模块的同一朝向的侧面,例如使这些屏蔽片均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每一个插接模块的左侧面或者右侧面,以用于屏蔽相邻的另一插接模块的信号串扰。在设置屏蔽片时,使屏蔽片与插接模块的引线框的对应侧面连接,并使所述屏蔽片与对应插接模块的引线框中的接地端子接触,从而实现接地屏蔽功能。为了实现屏蔽片与接地端子的接触,通常在引线框的外侧面开设有供接地端子显露于外的窗口,屏蔽片伸入窗口后与接地端子接触。在以往的技术中,经常出现屏蔽片与接地端子接触不良的情况,影响屏蔽片的屏蔽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屏蔽片与接地端子接触不良问题插接模块以及电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插接模块,包括引线框、设置于引线框中的若干接地端子、设置于每相邻的接地端子之间的信号端子以及设置于所述引线框一侧面的屏蔽片,所述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的一端延伸出引线框以形成配合端、另一端延伸出引线框以形成安装端,所述引线框上位于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屏蔽片之间的一侧壁设置有第一穿口,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屏蔽片之间设置一用于使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屏蔽片弹性抵接的弹性抵接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抵接单元被限定为设置于所述屏蔽片上正对所述第一穿口的位置处的第一弹性接触件,所述第一弹性接触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口中并与所述接地端子弹性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抵接单元被限定为设置于所述接地端子上的第二弹性接触件,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口中并与所述屏蔽片弹性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接地端子上正对所述第一穿口的位置处设置有一第二穿口,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与所述第二穿口的一侧连接,且所述弹性接触件具有向所述屏蔽片方向伸出的弹性接触部。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片上具有穿入所述第一穿口中的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弹性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凸部通过冲压工艺冲压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均具有埋持于所述引线框中的埋持段、自埋持段的一端延伸出所述引线框的配合端以及自埋持段的另一端延伸出引线框的安装端;
所述引线框上沿所述接地端子的埋持段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若干的所述第一穿口;所述接地端子上对应于每一所述第一穿口的位置处均设置有至少一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所述屏蔽片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穿口一一对应地若干所述凸部,若干所述凸部一一对应地穿入所述第一穿口以与对应的第二弹性接触件弹性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均具有埋持于所述引线框中的埋持段、自埋持段的一端向第一方向延伸出所述引线框的配合端以及自埋持段的另一端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出所述引线框的安装端,所述埋持段呈弧线型;
每相邻两接地端子之间设置有两信号端子,所述两信号端子组成一对差分信号对;在所述引线框上正对每一信号端子的位置处均设置有若干第三穿口,所述若干第三穿口沿所述信号端子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每一第三穿口均贯通所述引线框上远离所述屏蔽片的一侧壁;其中,与每一差分信号对中内侧的一信号端子对应的第三穿口的长度小于与外侧的一信号端子对应的第三穿口的长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电绝缘壳体,其具有与互补电连接器插接配合时与所述互补电连接器抵接的插接抵接面以及与基板安装时与其抵接的安装抵接面;以及
由电绝缘壳体支撑的所述插接模块,所述插接模块的配合端延伸出所述电绝缘壳体的插接抵接面,安装端延伸出所述电绝缘壳体的安装抵接面。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具有若干插接腔,每一插接腔的两相对侧腔壁均插置有两所述插接模块,两所述插接模块组成一母插接对,所述母插接对的配合端与互补连接器的公插接模块互补配合端插接配合。
本实用新型插接模块以及电连接器,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出的结构,至少可实现以下功能及效果:在引线框上位于接地端子和屏蔽片之间的第一穿口实现接地端子和屏蔽片之间的接触,每一接地端子和屏蔽片之间接触对每一差分信号对进行包裹以防止信号串扰;屏蔽片在连接于引线框上后,通过在所述接地端子和屏蔽片之间设置弹性抵接单元,使屏蔽片与接地端子之间一直保持弹性接触,有效解决屏蔽片与接地端子接触不良问题,防止信号间串扰,提高高速信号传输质量和传输速度;弹性抵接单元为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于接地端子上的第二弹性接触件,降低工艺和结构复杂性,降低制造成本;在屏蔽片上设置与第二弹性接触件的凸部,凸部伸入第一穿口中,能够降低屏蔽片与第二弹性接触件的距离,提高屏蔽片与第二弹性接触件的弹性抵持力,进而有效防止接触不良。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一实施方式中电绝缘壳体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一实施方式中电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一实施方式中插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爆炸图。
图7是图6中局部B的放大图。
图8是图5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背向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隐藏了屏蔽片。
图10是图8的爆炸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电绝缘壳体100;插接抵接面100a;安装抵接面100b;包覆部110;四个内隔壁111a;五个内隔壁111b;包覆腔112;第一包覆壁113a;第二包覆壁113b;第三包覆壁113c;插接配合部120;列分隔壁121;挡部121a;端子分隔壁121b;容纳空间121c;插接腔122;
插接模块200;第一间隙J1;引线框210;第一侧壁211;第二侧壁212;第一穿口213;第三穿口214;卡凸部215;第四穿口216;屏蔽片220;卡孔部221;第二弹性接触件222;弹性接触部222a;第二穿口223;凸部224;电连接端子230;配合端231;安装端232;信号端子23a;接地端子23b;埋持段23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电绝缘壳体100以及设置于所述电绝缘壳体100上的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的多个插接模块200,每一个插接模块200沿在水平面上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布置。每一个插接模块200均包括引线框210、设置于所述引线框210中的电连接端子以及设置于所述引线框210一侧面的屏蔽片220。引线框210上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有多个电连接端子230,所述多个电连接端子230的一端延伸出所述电绝缘壳体100的第一端,另一端延伸出电绝缘壳体100的第二端。所述多个电连接端子230延伸出电绝缘壳体100的第一端的部分形成与互补电连接器(图未示出)插接配合的配合端231,延伸出电绝缘壳体100的第二端的部分形成与基板或其他电子器件电连接的安装端232。每一引线框210中的每相邻两电连接端子230之间均形成第一间隙J1,每一个引线框210中的多个所述电连接端子230包括多个信号端子23a和多个接地端子23b。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紧邻的两个信号端子23a形成一组差分信号对,每相邻的两接地端子23b之间均分布有一组差分信号对。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为直角型电连接器,所述直角型电连接器的所述多个电连接端子230的配合端231沿第三方向Z(所述第三方向Z为所述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延伸出电绝缘壳体100的第一端,安装端232沿与所述第三方向Z呈直角的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延伸出电绝缘壳体100上与第一端垂直的第二端。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以母连接器作为具体实例进行阐述。所述电绝缘壳体100面向第一方向X上的侧面呈L形,所述电绝缘壳体100上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端面(下端面)可被定义为与互补电连接器插接配合时的插接抵接面100a,所述电绝缘壳体100上沿第二方向Y上的第二端面可被定义为与基板安装配合的安装抵接面100b(横向一端面)。所述电绝缘壳体100包括沿第三方向Z设置的包覆部110以及插接配合部120。
所述插接配合部120包括插接外壳、形成于所述插接外壳内的插接空间、沿第一方向X间隔形成于所述插接空间内的多个列分隔壁121,例如四个列分隔壁121,所述多个列分隔壁121以及插接外壳上沿第三方向Z朝向插接配合方向的端面形成所述的插接抵接面100a。所述多个列分隔壁121将所述插接空间分隔成沿第一方向X分布的多个插接腔122,每一个插接腔122中均设置有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的两插接模块200,每一个插接腔122中的两插接模块200形成插接模块200组成一母插接对,母插接对的配合端231与互补电连接器的公插接对的互补配合端插接配合。
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接外壳包括第一侧围壁123a、第二侧围壁123b、第三侧围壁123c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围壁123a和第二侧围壁123b远离所述第三侧围壁123c的一端均连接的第四侧围壁123d。所述第一侧围壁123a、第二侧围壁123b、第三侧围壁123c以及第四侧围壁123d围合形成一矩形框状结构,所述矩形框状结构所围合的空间形成所述插接空间,所述插接空间沿第三方向Z与外界连通。
请参见图3,多个列分隔壁121又可被限定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于所述插接空间内的第一列分隔壁121、第二列分隔壁121、第三列分隔壁121和第四列分隔壁121,所述第一列分隔壁121和第一侧围壁123a之间形成第一插接腔、第一列分隔壁121与第二列分隔壁121之间形成第二插接腔、第二列分隔壁121与第三列分隔壁121之间形成第三插接腔、第三列分隔壁121与第四列分隔壁121之间形成第四插接腔、第四列分隔壁121与第二侧围壁123b之间形成第五插接腔。每一插接腔122中的母插接对均沿第三方向Z插置于其内,母插接对中的其中一插接模块200的配合端231沿第三方向Z插置于插接腔122中朝向第一方向X的第一侧壁处,母插接对中的另一插接模块200的配合端231沿第三方向Z插置于插接腔122中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处,母插接对的两插接模块200的配合端231之间形成与互补连接器的互补配合端插接配合的配合空间。
每一列分隔壁121的插接抵接面100a对应于各电连接端子230的位置处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出一挡部121a。每一列分隔壁121朝向第一方向X的两侧面上均具有用于分隔对应插接模块200的各电连接端子230的若干端子分隔壁121b,每一所述端子分隔壁121b均用于将相邻两电连接端子230相互分隔,以防止相邻电连接端子230相互干扰。即每一个端子分隔壁121b沿第一方向X向对应的两电连接端子230之间的第一间隙J1延伸,每一插接模块200中的相邻的信号端子23a之间、相邻的信号端子23a和接地端子23b之间均通过对应的端子分隔壁121b进行分隔。相邻的两端子分隔壁121b和列分隔壁121的对应侧面之间围合形成供对应的电连接端子230容纳于其中的容纳空间121c。
请参见图4,所述包覆部110包括外包覆壳以及形成于所述外包覆壳的内部空腔中的多个内隔壁,所述多个内隔壁被划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内隔壁数量与列分隔壁121的数量一致,例如四个内隔壁111a,四个内隔壁111a分别由第一至第四列分隔壁121沿第三方向Z向远离插接抵接面100a的方向延伸而成。另一组内隔壁数量与插接腔122的数量一致,例如五个内隔壁111b,五个内隔壁111b在第三方向Z投影出的水平面上位于插接腔122的中部以将所述插接腔122一分为二。九个内隔壁将所述内部空腔分隔为十个包覆腔112,每一包覆腔112内均插置有一插接模块200,形成五组母插接对。应当理解的,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四个、五个、九个、十个等数量词均是以十个插接模块200相适配而举例说明,其并不用于作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限定。
所述外包覆壳包括沿第一方向X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第一包覆壁113a、第二包覆壁113b以及第三包覆壁113c。所述第一包覆壁113a与所述第一侧围壁123a位于同一平面,形成于所述第一侧围壁123a上沿第三方向Z远离插接抵接面100a的一侧。第二包覆壁113b与所述第二侧围壁123b位于同一平面,形成于所述第二侧围壁123b沿第三方向Z远离所述插接抵接面100a的一侧。第三包覆壁113c与所述第三侧围壁123c位于同一平面,形成于所述第三包覆壁113c上沿第三方向Z远离所述插接抵接面100a的一侧。所述第一包覆壁113a、第二包覆壁113b以及第三包覆壁113c的围合结构使得所述包覆部110的外包覆壳沿第三方向Z上远离所述插接抵接面100a的一端、沿第二方向Y上远离所述第三包覆壁113c的一端形成均形成开口,所述插接模块200的安装端232从沿第二方向Y上远离第三包覆壁113c的一端开口延伸出所述电绝缘壳体100。所述多个内隔壁、第一包覆壁113a和第二包覆壁113b上沿第二方向Y远离所述第三包覆壁113c的一端形成所述安装抵接面100b。
请参见图5、图6、图7、图8、图9及图10,每一插接模块200均包括引线框210、沿第二方向Y间隔包覆于所述引线框210中的多个所述信号端子23a和接地端子23b、以及设置于所述引线框210上以用于屏蔽相邻两个引线框210中差分信号对之间信号干扰的屏蔽片220。所述多个信号端子23a和接地端子23b的配合端沿第三方向Z延伸出所述引线框210的一端,从而位于对应的所述容纳空间121c中,且每一电连接端子230的配合端正对所述列分隔壁121的表面与所述列分隔壁121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每一电连接端子230在与互补电连接器的对应电连接端子230插接配合时,受所述互补电连接端子230的刮擦力挤压而向列分隔壁121移动时不会抵至列分隔壁121,保护每一电连接端子230的配合端不受损坏。所述多个信号端子23a和接地端子23b的安装端232沿第二方向Y延伸出所述引线框210。应当理解的,所述多个信号端子23a和接地端子23b的安装端232还可沿第一方向X延伸出所述引线框210,只需使得第一方向X为与第三方向Z呈直角的方向。
每一引线框210中的多个电连接端子230的配合端231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于所述引线框210的第一端,每一配合端231均沿第三方向Z延伸出引线框210的第一端,该延伸出所述引线框210的第一端的配合端231同样延伸出电绝缘壳体100的第一端。每一引线框210中的多个电连接端子230的安装端232沿第三方向Z间隔分布于所述引线框210的第二端,每一安装端232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出所述引线框210的第二端,该延伸出引线框210的安装端232同样延伸出电绝缘壳体100的第二端。每一电连接端子230上埋持于所述引线框210中的一段呈弧线型(为了更好的适应直角型电连接器)分布于所述引线框210中。也即,所述接地端子23b和信号端子23a均具有埋持于所述引线框210中的埋持段233、自埋持段233的一端延伸出所述引线框210的配合端231以及自埋持段233的另一端延伸出引线框210的安装端232。
所述引线框210具有沿第一方向X包覆于所述多个电连接端子230(信号端子23a和接地端子23b)的第一侧面的第一侧壁211、沿第一方向X包覆于所述多个电连接端子230第二侧面的第二侧壁212以及沿第二方向Y分隔每相邻的两电连接端子230的分隔条。
每一引线框210上沿第一方向X的第一侧壁211上对应于每一接地端子23b的位置上均设置有第一穿口213,所述第一穿口213为至少一个。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接地端子23b对应的第一穿口213均为多个,多个第一穿口213沿对应的接地端子23b的埋持段233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于所述引线框210的第一侧壁211,每一个第一穿口213均沿第一方向X(引线框210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引线框210的第一侧壁211。
每一引线框210上沿第一方向X的第二侧壁212上对应于每一信号端子23a的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三穿口214,所述第三穿口214为至少一个。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信号端子23a对应的第三穿口214为多个,多个第三穿口214沿对应的信号端子23a的埋持段233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于所述引线框210的第二侧壁212,每一个第三穿口214均沿第一方向X贯通所述引线框210的第二侧壁212。其中,在每一对差分信号对中,具有靠内侧的内侧信号端子23a和靠外侧的外侧信号端子23a(外侧信号端子23a的弯弧长度大于内侧信号端子23a的弯弧长度),与内侧信号端子23a正对的第三穿口214(下称内侧第三穿口214)的长度L1小于与外侧信号端子23a正对的第三穿口214(下称外侧第三穿口214)的长度L2,如此可更好的改善高速信号传输性能。优选的,在每一引线框210的第一侧壁211上正对外侧信号端子21a的位置处开设有若干个第四穿口216,每一个第四穿口216的位置、形状及尺寸可与对应的外侧第三穿口214超出内侧第三窗口214的部分相适配,可更好的改善高速信号传输性能。
每一插接模块200的屏蔽片220均设置于对应的引线框210的第一侧壁211的外侧面。具体而言,在每一引线框210的第一侧壁211的外侧面均设置有用于与屏蔽片220安装配合的卡凸部215,在所述屏蔽片220上正对所述卡凸部215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其安装配合的卡孔部221。
在所述屏蔽片220与每一接地端子23b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接地端子23b与所述屏蔽片220弹性抵接的弹性抵接单元。所述弹性抵接单元可被限定为设置于所述接地端子23b上的第二弹性接触件222,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222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口213中并与所述屏蔽片220弹性抵接。具体而言,所述接地端子23b上对应于每一所述第一穿口213的位置处均设置有至少一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222。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222可以一体成型于所述接地端子23b上正对所述第一穿口213的位置处,例如附图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在每一接地端子23b上正对所述第一穿口213的位置处设置有一第二穿口223,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222与所述第二穿口223的一侧连接,且所述弹性接触件具有向所述屏蔽片220方向伸出(倾斜)的弹性接触部222a,所述第二穿口223和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222均通过冲压工艺而形成。
为了使所述屏蔽片220与所述接地端子23b的弹性抵接更加稳定,缩短第二弹性接触件222的长度以使其保持更大的弹性力,在所述屏蔽片220的表面上正对至少一所述第一穿口213的部分形成有穿入所述第一穿口213中的凸部224,所述凸部224通过冲压工艺冲压形成,且所述凸部224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222的弹性接触部222a弹性抵接。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片22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穿口213一一对应地若干所述凸部224,若干所述凸部224一一对应地穿入所述第一穿口213以与对应的第二弹性接触件222弹性抵接。上文仅是以附图所示出的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弹性抵接单元进行示例性阐述,应当理解的,所述弹性抵接单元并不限于上述形态。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抵接单元被限定为设置于所述屏蔽片220上正对所述第一穿口213的位置处的第一弹性接触件(图未示出),所述第一弹性接触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口213中并与所述接地端子23b弹性抵接。
本实用新型插接模块以及电连接器,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出的结构,至少可实现以下功能及效果:在引线框上位于接地端子和屏蔽片之间的第一穿口实现接地端子和屏蔽片之间的接触,每一接地端子和屏蔽片之间接触对每一差分信号对进行包裹以防止信号串扰;屏蔽片在连接于引线框上后,通过在所述接地端子和屏蔽片之间设置弹性抵接单元,使屏蔽片与接地端子之间一直保持弹性接触,有效解决屏蔽片与接地端子接触不良问题,防止信号间串扰,提高高速信号传输质量和传输速度;弹性抵接单元为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于接地端子上的第二弹性接触件(弹片),降低工艺和结构复杂性,降低制造成本;在屏蔽片上设置与第二弹性接触件的凸部,凸部伸入第一穿口中,能够降低屏蔽片与第二弹性接触件的距离,提高屏蔽片与第二弹性接触件的弹性抵持力,进而有效防止接触不良。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插接模块,包括引线框、设置于引线框中的若干接地端子、设置于每相邻的接地端子之间的信号端子以及设置于所述引线框一侧面的屏蔽片,所述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的一端延伸出引线框以形成配合端、另一端延伸出引线框以形成安装端,所述引线框上位于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屏蔽片之间的一侧壁设置有第一穿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屏蔽片之间设置一用于使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屏蔽片弹性抵接的弹性抵接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接单元被限定为设置于所述屏蔽片上正对所述第一穿口的位置处的第一弹性接触件,所述第一弹性接触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口中并与所述接地端子弹性抵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接单元被限定为设置于所述接地端子上的第二弹性接触件,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口中并与所述屏蔽片弹性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上正对所述第一穿口的位置处设置有一第二穿口,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与所述第二穿口的一侧连接,且所述弹性接触件具有向所述屏蔽片方向伸出的弹性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片上具有穿入所述第一穿口中的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弹性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通过冲压工艺冲压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均具有埋持于所述引线框中的埋持段、自埋持段的一端延伸出所述引线框的配合端以及自埋持段的另一端延伸出引线框的安装端;
所述引线框上沿所述接地端子的埋持段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若干的所述第一穿口;所述接地端子上对应于每一所述第一穿口的位置处均设置有至少一所述第二弹性接触件;所述屏蔽片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穿口一一对应地若干所述凸部,若干所述凸部一一对应地穿入所述第一穿口以与对应的第二弹性接触件弹性抵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均具有埋持于所述引线框中的埋持段、自埋持段的一端向第一方向延伸出所述引线框的配合端以及自埋持段的另一端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出所述引线框的安装端,所述埋持段呈弧线型;
每相邻两接地端子之间设置有两信号端子,所述两信号端子组成一对差分信号对;在所述引线框上正对每一信号端子的位置处均设置有若干第三穿口,所述若干第三穿口沿所述信号端子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每一第三穿口均贯通所述引线框上远离所述屏蔽片的一侧壁;其中,与每一差分信号对中内侧的一信号端子对应的第三穿口的长度小于与外侧的一信号端子对应的第三穿口的长度。
9.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绝缘壳体,其具有与互补电连接器插接配合时与所述互补电连接器抵接的插接抵接面以及与基板安装时与其抵接的安装抵接面;以及
由电绝缘壳体支撑的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若干所述插接模块,所述插接模块的配合端延伸出所述电绝缘壳体的插接抵接面,安装端延伸出所述电绝缘壳体的安装抵接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具有若干插接腔,每一插接腔的两相对侧腔壁均插置有两所述插接模块,两所述插接模块组成一母插接对,所述母插接对的配合端与互补连接器的公插接模块互补配合端插接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336482.3U CN222546819U (zh) | 2024-06-12 | 2024-06-12 | 插接模块以及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336482.3U CN222546819U (zh) | 2024-06-12 | 2024-06-12 | 插接模块以及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546819U true CN222546819U (zh) | 2025-02-28 |
Family
ID=94720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1336482.3U Active CN222546819U (zh) | 2024-06-12 | 2024-06-12 | 插接模块以及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546819U (zh) |
-
2024
- 2024-06-12 CN CN202421336482.3U patent/CN2225468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99729B (zh) | 一种连接器及其接触模块 | |
CN102738660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US6162089A (en) | Stacked LAN connector | |
US20100003854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emi structure | |
US7637780B2 (en) | Connector in the field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a combination of at least two connectors | |
TWI793473B (zh) | 線對板連接器 | |
CN102946029A (zh) | 用于插头和插座组件的接地结构件 | |
CN210866667U (zh) |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111987516B (zh) | 一种连接器及连接器系统 | |
US6296518B1 (en) |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US6786775B1 (en) | Modular jack assembly | |
CN111525345B (zh) | 接触件模块及使用该接触件模块的背板连接器 | |
WO2004112201A9 (en) | Modular jack assembly | |
CN222546819U (zh) | 插接模块以及电连接器 | |
CN210866668U (zh) | 连接器 | |
CN213959258U (zh) | 一种低串扰高速插座电连接器 | |
CN213936759U (zh) | 高速高密容纳槽薄片单元及组件 | |
CN209913158U (zh) | 电连接器基座及电连接器 | |
CN215896776U (zh) | 一种组件、插头及高速背板连接器 | |
CN213602054U (zh) | 一种组合式插座连接器 | |
CN222261616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1908638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6903604U (zh) | 屏蔽板、母端信号传输模块以及母端连接器 | |
CN218867459U (zh) | 一种高速连接器 | |
CN111129873B (zh) | 接地端子组件、端子模组及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