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2529573U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529573U
CN222529573U CN202421235858.1U CN202421235858U CN222529573U CN 222529573 U CN222529573 U CN 222529573U CN 202421235858 U CN202421235858 U CN 202421235858U CN 222529573 U CN222529573 U CN 222529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spacer
object side
image side
optical im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12358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昕
翁小凤
励维芳
黄林
金银芳
赵烈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12358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5295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529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5295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组和隔离件组,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至第六透镜;镜筒的近物侧端内壁与第一透镜的外围面彼此部分承靠;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非透光部分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非透光部分彼此部分承靠;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具有第二隔离件,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满足:100°<Semi‑FOV<110°,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2.5<d0s/f1<‑1,第二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满足:‑2<d2s/f2<‑0.5。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VR设备、无人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常常通过光学镜头获取空间信息、拍摄照片和视频等,具有高解像力、大视场角等特性的镜头应用前景广阔。其中,六片式超广角镜头,由于镜头头部较大,第一二镜片之间无间隔件,镜头前端大段差,组立过程中镜头前端受力集中易导致离焦曲线的变化,严重影响镜头的性能和良率,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镜筒、透镜组和隔离件组,所述透镜组和所述隔离件组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镜筒中,所述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述镜筒的近物侧端内壁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围面彼此部分承靠;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非透光部分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非透光部分彼此部分承靠;所述隔离件组至少包括:第二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00°<Semi-FOV<110°,-2.5<d0s/f1<-1和-2<d2s/f2<-0.5,其中,Semi-FOV为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d0s为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d2s为所述第二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2m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23满足:1<(D2m-d2s)/T23<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三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二隔离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EP23、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满足:-1<EP23/(R5+R6)<0.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三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三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3<d3s/R6-d3m/R7<-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三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所述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透光部分的直径DT32满足:0.5<(D3s-d3s)/DT32<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三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三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3m、所述第三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透光部分的直径DT41满足:1<(D3m-d3m)/DT41<2.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三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以及,第三辅助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三隔离件的像侧,其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三辅助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bm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41满足:5<d3bm/SAG41<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45、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满足:T45<0.01mm;和R8=R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五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满足:2.5<d5s/(f5+f6)<4.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五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且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五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所述第五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满足:3<(D5m-d5m)/(R10-R11)<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五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且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组立隔离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隔离件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其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部分承靠,其外围面与所述镜筒的内壁部分承靠。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透镜的外围面与所述镜筒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五透镜的外围面至所述镜筒的内壁的最短距离Q满足:0.2mm<Q<0.8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组立隔离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A满足:0.2<Q/CPA<0.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组立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As与所述组立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As满足:0.3<(DAs-dAs)/2/Q<0.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辅助镜筒,位于所述镜筒的物侧端,所述辅助镜筒的内环面与所述镜筒的近物侧端外围面相配合,且所述辅助镜筒的物侧端内缘面与所述第一透镜的边缘部分贴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经过所述光轴的任意平面内,所述辅助镜筒的内环面对应的线段和所述辅助镜筒的与所述内环面相邻的内倾面对应的线段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组和隔离件组,透镜组和隔离件组至少部分容置于镜筒中,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至第六透镜;镜筒的近物侧端内壁与第一透镜的外围面部分承靠;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非透光部分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非透光部分彼此部分承靠;隔离件组至少包括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隔离件,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满足条件式100°<Semi-FOV<110°,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条件式-2.5<d0s/f1<-1,第二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满足条件式-2<d2s/f2<-0.5。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大于100°,能够实现超大广角的成像;同时控制最大视场角在合理范围,能够使得成像镜头具有高像素的特点,提高系统的解像力,提高镜头成像质量。由于超广角成像镜头头部较大,前两片镜片及隔离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二隔离件)的设置会对成像的离焦曲线产生较大影响,通过控制条件式-2.5<d0s/f1<-1和-2<d2s/f2<-0.5,能够防止镜头前端位置隔离件内径过小导致的物体在聚焦点之前,光线无法在成像面上形成清晰的像即正离焦问题,又可以防止镜头前端位置隔离件内径过大,光线无法在成像面上形成清晰的像即负离焦问题。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及相关参数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至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1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9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7至图1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实施例8和实施例9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20示出了光学成像镜头在满足d0s/f1=-1.9和d2s/f2=-1.08情况下的MTF曲线;
图21示出了光学成像镜头在满足d0s/f1=-2.38和d2s/f2=-1.27情况下的MTF曲线;
图22示出了光学成像镜头在满足d0s/f1=-0.7和d2s/f2=-0.3情况下的MTF曲线;以及
图23示出了光学成像镜头在满足d0s/f1=-3和d2s/f2=-2.5情况下的MTF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在近轴区域的面型的判断可依据本领域中的通用方法进行判断,例如以R值(R指近轴区域的曲率半径)的正负判断凹凸。在本文中,每个透镜最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面;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面。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形式化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镜筒、透镜组和隔离件组,透镜组和隔离件组可以装配于或至少部分装配于镜筒中。透镜组可以是六片式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镜筒的近物侧端内壁/内环面可与第一透镜的外围面部分承靠。参见附图2,示例性地,镜筒P0的近物侧端内壁如图中所指示的SP01面,第一透镜E1的外围面如图中所指示的SE11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非透光部分(非有效径部分)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非透光部分(非有效径部分)彼此部分承靠。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隔离件组至少包括: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隔离件,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00°<Semi-FOV<110°,其中,Semi-FOV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2.5<d0s/f1<-1,其中,d0s为镜筒的物侧端面(即镜筒的最靠近物侧的端面或表面)的内径,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更具体地,d0s与f1进一步可满足-2.5<d0s/f1<-1.5。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2<d2s/f2<-0.5,其中,d2s为第二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
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组和隔离件组,透镜组和隔离件组至少部分容置于镜筒中,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至第六透镜;镜筒的近物侧端内壁与第一透镜的外围面部分承靠;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非透光部分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非透光部分彼此部分承靠;隔离件组至少包括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隔离件,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满足条件式100°<Semi-FOV<110°,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条件式-2.5<d0s/f1<-1,第二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满足条件式-2<d2s/f2<-0.5。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大于100°,能够实现超大广角的成像;同时控制最大视场角在合理范围,能够使得成像镜头具有高像素的特点,提高系统的解像力,提高镜头成像质量。由于超广角成像镜头头部较大,前两片镜片及隔离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二隔离件)的设置会对成像的离焦曲线产生较大影响,通过控制条件式-2.5<d0s/f1<-1和-2<d2s/f2<-0.5,能够防止镜头前端位置隔离件内径过小导致的物体在聚焦点之前,光线无法在成像面上形成清晰的像即正离焦问题,又可以防止镜头前端位置隔离件内径过大,光线无法在成像面上形成清晰的像即负离焦问题。
参见附图20至23,分别示出了光学成像镜头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MTF曲线,图20示出了光学成像镜头在满足d0s/f1=-1.9和d2s/f2=-1.08情况下的MTF曲线,图21示出了光学成像镜头在满足d0s/f1=-2.38和d2s/f2=-1.27情况下的MTF曲线,图22示出了光学成像镜头在满足d0s/f1=-0.7和d2s/f2=-0.3情况下的MTF曲线,图23示出了光学成像镜头在满足d0s/f1=-3和d2s/f2=-2.5情况下的MTF曲线。比较图20至23可见,当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的比值在大于-2.5且小于-1的范围内,第二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的比值在大于-2且小于-0.5的范围内时,光学成像镜头的MTF曲线更优,镜头具有更好的光学性能。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制d0s、f1、d2s、f2满足条件式-2.5<d0s/f1<-1和-2<d2s/f2<-0.5,能够较好地控制镜头的离焦,既可以防止镜头前端位置隔离件内径过小导致的物体在聚焦点之前,光线无法在成像面上形成清晰的像即正离焦问题,又可以防止镜头前端位置隔离件内径过大,光线无法在成像面上形成清晰的像即负离焦问题。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凸面或凹面。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凸面。第五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凹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六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凸面或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隔离件组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隔离件的像侧的第二辅助隔离件,其像侧面可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隔离件组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第三隔离件,其物侧面可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隔离件组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三隔离件的像侧的第三辅助隔离件,其像侧面可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隔离件组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隔离件,其物侧面可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隔离件组还可以包括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隔离件之间的组立隔离件,其物侧面可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其像侧面可与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部分承靠,其外围面可与镜筒的内壁部分承靠。参见附图2,示例性地,组立隔离件PA的外围面如图2中所指示的SPA1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隔离件组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五隔离件的像侧的第五辅助隔离件,其像侧面可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D2m-d2s)/T23<3,其中,D2m是第二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2s是第二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T23是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通过控制镜头满足条件式1<(D2m-d2s)/T23<3,限制了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隙,有利于合理分配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边厚,减小第二透镜的厚薄比,有利于镜片的成型;同时对第二隔离件的物侧面内径及像侧面外径的控制可以保证主光线的路径并同时消除杂散光的影响。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隔离件组还包括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第三隔离件,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EP23/(R5+R6)<0.5,其中,EP23是第二隔离件的像侧面至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R5是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是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控制镜头满足条件式-1<EP23/(R5+R6)<0.5,合理控制第二隔离件像侧面至第三隔离件物侧面的距离,限制了第三透镜的边厚,利于第三透镜的成型,提升成型精度;同时控制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在合理的范围能够保证光路通过第三透镜后实现特定的偏转角度,保证光线的传输路径。更具体地,EP23、R5和R6可以进一步满足:-1<EP23/(R5+R6)<0.15。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隔离件组还包括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第三隔离件,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3<d3s/R6-d3m/R7<-1,其中,d3s是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R6是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3m是第三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R7是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控制镜头满足条件式-3<d3s/R6-d3m/R7<-1,控制第三隔离件的物侧内径与像侧内径在合理的范围,控制镜头光阑口径在合理的范围,可以控制光线的大小和方向并消除杂散光的影响,使得成像质量更加清晰,从而得到更加优质的影像;同时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可以保证光路通过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空气间隙的偏转角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隔离件组还包括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第三隔离件,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5<(D3s-d3s)/DT32<2,其中,D3s是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是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T32是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透光部分的直径。通过控制第三隔离件物侧面内径及外径与第三透镜像侧面透光部分的直径满足条件式0.5<(D3s-d3s)/DT32<2,能够保持第三隔离件在组立时,第三透镜的受力点在镜片的合适位置,使得组立后镜头保持稳定,减小组立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空气间隙发生变化,保证镜头的性能。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隔离件组还包括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第三隔离件,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D3m-d3m)/DT41<2.5,其中,D3m是第三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3m是第三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T41是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透光部分的直径。通过控制镜头满足条件式1<(D3m-d3m)/DT41<2.5,合理限制第三隔离件像侧面外径和像侧面内径保证了第三隔离件与其像侧的其他部件的承靠长度,使得第三隔离件与第四透镜之间组立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隔离件组还包括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第三隔离件,以及位于第三隔离件像侧的第三辅助隔离件,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5<d3bm/SAG41<8,其中,d3bm是第三辅助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SAG41是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通过控制镜头满足条件式5<d3bm/SAG41<8,合理限制了第三辅助隔离件的像侧面内径,有利于消除杂散光;合理限制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可以保证镜片成型满足工艺要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T45<0.01mm和R8=R9,其中,T45是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R8是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是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合理控制第四透镜像侧面至第五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同时控制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相等,可以使得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二者能够通过胶合的工艺形成一个组合体,能够使得镜头解像力性能得到提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隔离件组还包括位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隔离件,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2.5<d5s/(f5+f6)<4.5,其中,d5s是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f5是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是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镜头满足条件式2.5<d5s/(f5+f6)<4.5,合理限制第五隔离件的内径,可以起到消除杂散光的作用,同时合理限制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可以起到控制镜头横向尺寸(即镜头沿光轴方向的尺寸)的作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隔离件组还包括位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隔离件,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3<(D5m-d5m)/(R10-R11)<7,其中,D5m是第五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是第五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R10是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是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控制镜头满足条件式3<(D5m-d5m)/(R10-R11)<7,合理控制第五隔离件的像侧面外径有利于控制镜头后端面的纵向尺寸/径向尺寸,同时合理限制第五隔离件像侧面内径有利于消除杂散光;以及合理控制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的曲率半径有利于保证第六透镜的入射角度,保证光线的传输。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隔离件组还包括位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隔离件,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还包括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隔离件之间的组立隔离件,组立隔离件的物侧面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组立隔离件的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组立隔离件的外围面与镜筒的内壁部分承靠。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有效径部分/透光部分彼此胶合,而非有效径部分/非透光部分未胶合且留有一定的间隙,通过设置组立隔离件能够使得镜头组立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不设置隔离件,第五透镜的外围面与镜筒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第五透镜的外围面(第五透镜非有效径部分上缘)至镜筒的内壁的最短距离Q满足:0.2mm<Q<0.8mm。参见附图3,示例性地,第五透镜E5的外围面如图3中所指示的SE51面。通过合理控制第五透镜的外围面与镜筒内壁之间的间隙在合理范围,可以保证组立隔离件(如图3中的PA)的组装空间。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五隔离件,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第四透镜与第五隔离件之间设置有组立隔离件,组立隔离件的物侧面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组立隔离件的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组立隔离件的外围面与镜筒的内壁部分承靠,通过设置组立隔离件能够使得镜头组立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五隔离件,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第四透镜与第五隔离件之间设置有组立隔离件,组立隔离件的物侧面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组立隔离件的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组立隔离件的外围面与镜筒的内壁部分承靠;第五透镜的外围面与镜筒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第五透镜的外围面至镜筒的内壁的最短距离Q与组立隔离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A满足:0.2<Q/CPA<0.8。通过控制该条件式,有利于保证组立隔离件的可加工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五隔离件,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第四透镜与第五隔离件之间设置有组立隔离件,组立隔离件的物侧面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组立隔离件的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组立隔离件的外围面与镜筒的内壁部分承靠;第五透镜的外围面与镜筒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第五透镜的外围面至镜筒的内壁的最短距离Q与组立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as和组立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As满足:0.3<(DAs-dAs)/2/Q<0.7。通过控制该条件式,合理限制了第五透镜的外围面至镜筒内壁的最短距离,保证组立隔离件的组装空间;同时合理限制组立隔离件的物侧面外径与物侧面内径,可以保证组立隔离件与第四透镜的承靠长度,保证镜头组立的稳定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辅助镜筒,辅助镜筒可位于镜筒的物侧端,辅助镜筒的内环面与镜筒的近物侧端外围面可以紧密贴合,二者可以配合使用,参见附图3,其中,辅助镜筒P0b的内环面可如图3中所指示的SP0b1面,镜筒P0的外围面可如图3中所指示的SP02面,辅助镜筒P0b的内环面SP0b1的例如靠近辅助镜筒P0b的像侧端的部分可与镜筒P0的外围面SP02的靠近镜筒P0的物侧端的部分相互配合。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辅助镜筒的物侧端内缘面可与第一透镜的边缘部分贴合,其中,辅助镜筒的物侧端内缘面可如图3中所指示的SP0b2面,第一透镜的边缘部分例如可包括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边缘和/或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边缘相邻的第一透镜的外围面的部分区域。通过设置与镜筒物侧端相配合的辅助镜筒,并使之与第一透镜的边缘位置贴合,可以防止大角度光线进入第一透镜的侧面以及第一透镜的边缘区域,可以减少杂光的产生,提高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经过光轴或辅助镜筒的中心线的任意平面内的辅助镜筒的截面视图中,辅助镜筒的内环面对应的线段和辅助镜筒的与内环面相邻的内倾面对应的线段之间的夹角可为钝角,该夹角可如图14中的角α所示,图4中SP0b1所指示的可以为辅助镜筒P0b的内环面在该截面视图中对应的线段,图4中的SP0b3所指示的可以为辅助镜筒P0b的与其内环面SP0b1相邻的内倾面在该截面视图中对应的线段,内环面SP0b1和内倾面SP0b3对应的两线段之间的夹角α可为钝角。通过设置辅助镜筒内环面和与内环面相邻的内倾面之间的夹角(即图4中的角α)为钝角可以避开光学系统有效光线,避免遮挡系统有效光线,同时可以改善镜筒的整体外观效果。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至少一个光阑。光阑可约束光路,控制光强大小。光阑可设置在光学成像镜头的适当位置,例如,光阑可以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选地,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可具有一个或多个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镜面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象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镜面,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进而改善成像质量。
一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组和隔离件组,透镜组和隔离件组至少部分容置于镜筒中,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至第六透镜;镜筒的近物侧端内壁与第一透镜的外围面部分承靠;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非透光部分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非透光部分彼此部分承靠;隔离件组至少包括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隔离件,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满足条件式100°<Semi-FOV<110°,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条件式-2.5<d0s/f1<-1,第二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满足条件式-2<d2s/f2<-0.5。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大于100°,能够实现超大广角的成像;同时控制最大视场角在合理范围,能够使得成像镜头具有高像素的特点,提高系统的解像力,提高镜头成像质量。由于超广角成像镜头头部较大,前两片镜片及隔离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二隔离件)的设置会对成像的离焦曲线产生较大影响,通过控制条件式-2.5<d0s/f1<-1和-2<d2s/f2<-0.5,能够防止镜头前端位置隔离件内径过小导致的物体在聚焦点之前,光线无法在成像面上形成清晰的像即正离焦问题,又可以防止镜头前端位置隔离件内径过大,光线无法在成像面上形成清晰的像即负离焦问题。
另一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组和隔离件组,透镜组和隔离件组至少部分容置于镜筒中,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至第六透镜;镜筒的近物侧端内壁与第一透镜的外围面部分承靠;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非透光部分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非透光部分彼此部分承靠;隔离件组至少包括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隔离件,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通过对镜头的这种设置,并控制第二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2m、第二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23满足条件式1<(D2m-d2s)/T23<3,限制了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隙,有利于合理分配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边厚,减小第二透镜的厚薄比,有利于镜片的成型;同时对第二隔离件的物侧面内径及像侧面外径的控制可以保证主光线的路径并同时消除杂散光的影响。
又一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组和隔离件组,透镜组和隔离件组至少部分容置于镜筒中,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至第六透镜;镜筒的近物侧端内壁与第一透镜的外围面部分承靠;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非透光部分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非透光部分彼此部分承靠;隔离件组至少包括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隔离件,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还包括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第三隔离件,其物侧面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通过对镜头的这种设置,并控制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条件式-3<d3s/R6-d3m/R7<-1,控制第三隔离件的物侧内径与像侧内径在合理的范围,控制镜头光阑口径在合理的范围,可以控制光线的大小和方向并消除杂散光的影响,使得成像质量更加清晰,从而得到更加优质的影像;同时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可以保证光路通过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空气间隙的偏转角度。
再一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组和隔离件组,透镜组和隔离件组至少部分容置于镜筒中,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至第六透镜;镜筒的近物侧端内壁与第一透镜的外围面部分承靠;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非透光部分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非透光部分彼此部分承靠;隔离件组至少包括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隔离件,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还包括位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隔离件,其物侧面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通过对镜头的这种设置,并控制第五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第五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以及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满足条件式3<(D5m-d5m)/(R10-R11)<7,合理控制第五隔离件的像侧面外径有利于控制镜头后端面的纵向尺寸/径向尺寸,同时合理限制第五隔离件像侧面内径有利于消除杂散光;以及合理控制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的曲率半径有利于保证第六透镜的入射角度,保证光线的传输。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也可改变隔离件的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六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六个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又例如,根据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也可以包括不同于上述实施方式所描述的其它数量的隔离件。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2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P0、辅助镜筒P0b,以及容纳于其中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
在该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多个隔离件:第二隔离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隔离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隔离件P3b,位于第三隔离件P3的像侧,其像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五隔离件P5,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组立隔离件PA,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隔离件P5之间,其物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其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P5的物侧面部分承靠,其外缘面与镜筒P0的内壁部分承靠。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凸面。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1和表2-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3至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S3 1.2646E-03 -9.6921E-02 3.1209E-01 -5.2480E-01 5.6472E-01 -4.1575E-01 2.1376E-01
S4 1.2345E-01 -7.5464E-01 2.0512E+00 2.0085E+00 -2.4204E+01 6.3288E+01 -8.6233E+01
S5 -1.0085E-01 5.0825E-01 -3.8305E+00 1.6067E+01 -4.1362E+01 6.4875E+01 -5.8257E+01
S6 -4.5226E-01 -2.0479E-02 1.1762E+01 -1.0406E+02 5.2439E+02 -1.7288E+03 3.8759E+03
S7 -7.6355E-01 1.2492E+01 -2.3314E+02 2.8198E+03 -2.2475E+04 1.2247E+05 -4.6682E+05
S8 -1.2375E+00 2.1979E+01 -1.4861E+02 -2.1864E+02 1.4894E+04 -1.5296E+05 8.9061E+05
S9 -1.2375E+00 2.1979E+01 -1.4861E+02 -2.1864E+02 1.4894E+04 -1.5296E+05 8.9061E+05
S10 -7.8600E-01 4.6659E+00 -2.6128E+00 -2.6537E+02 3.0414E+03 -1.9344E+04 8.1562E+04
S11 -1.0009E+00 6.6110E+00 -5.3389E+01 3.6465E+02 -1.8446E+03 6.7756E+03 -1.8158E+04
S12 2.7483E-02 -3.0646E+00 4.4914E+01 -3.7814E+02 2.1095E+03 -8.1887E+03 2.2762E+04
表2-1
面号 A18 A20 A22 A24 A26 A28 A30
S3 -7.6603E-02 1.8724E-02 -2.9712E-03 2.7555E-04 -1.1325E-05 0.0000E+00 0.0000E+00
S4 6.6355E+01 -2.7376E+01 4.7147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5 2.2666E+01 3.4013E+00 -4.2575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6 -5.9567E+03 6.1835E+03 -4.1469E+03 1.6227E+03 -2.8156E+02 0.0000E+00 0.0000E+00
S7 1.2557E+06 -2.3716E+06 3.0760E+06 -2.6079E+06 1.3011E+06 -2.8958E+05 0.0000E+00
S8 -3.4034E+06 8.9253E+06 -1.6207E+07 2.0053E+07 -1.6145E+07 7.6263E+06 -1.6034E+06
S9 -3.4034E+06 8.9253E+06 -1.6207E+07 2.0053E+07 -1.6145E+07 7.6263E+06 -1.6034E+06
S10 -2.3984E+05 4.9964E+05 -7.3450E+05 7.4454E+05 -4.9454E+05 1.9339E+05 -3.3671E+04
S11 3.5636E+04 -5.1055E+04 5.2691E+04 -3.8086E+04 1.8273E+04 -5.2225E+03 6.7240E+02
S12 -4.5995E+04 6.7777E+04 -7.2156E+04 5.4104E+04 -2.7132E+04 8.1769E+03 -1.1211E+03
表2-2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3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
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P0、辅助镜筒P0b,以及容纳于其中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多个隔离件:第二隔离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隔离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隔离件P3b,位于第三隔离件P3的像侧,其像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五隔离件P5,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组立隔离件PA,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隔离件P5之间,其物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其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P5的物侧面部分承靠,其外缘面与镜筒P0的内壁部分承靠。
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相同,即,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与表1相同,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表与表2-1和表2-2相同。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隔离件与镜筒的部分相关结构参数的尺寸数值不同。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中各个相关结构参数的数值分别如后文表7中所示,多个参数具体包括:
第二隔离件P2的物侧面的内径d2s,第二隔离件P2的像侧面的外径D2m,第三隔离件P3的物侧面的内径d3s,第三隔离件P3的像侧面的内径d3m,第三隔离件P3的物侧面的外径D3s,第三隔离件P3的像侧面的外径D3m,第三辅助隔离件P3b的像侧面的内径d3bm,第五隔离件P5的物侧面的内径d5s,第五隔离件P5的像侧面的内径d5m,第五隔离件P5的像侧面的外径D5m,组立隔离件PA的物侧面的内径dAs,组立隔离件PA的物侧面的外径DAs,镜筒P0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第二隔离件P2的像侧面至第三隔离件P3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EP23,第五透镜E5的外缘面至镜筒P0的内壁的最短距离Q,以及组立隔离件PA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A。各参数在表7中所示数值的单位均为毫米(mm),以及,各参数在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图中的示意如图1所示。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4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镜头。
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P0、辅助镜筒P0b,以及容纳于其中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多个隔离件:第二隔离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隔离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五隔离件P5,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组立隔离件PA,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隔离件P5之间,其物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其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P5的物侧面部分承靠,其外缘面与镜筒P0的内壁部分承靠。
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亦相同,即,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与表1相同,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表与表2-1和表2-2相同。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隔离件与镜筒的部分相关结构参数的尺寸数值不同。该实施例的各个相关结构参数的数值亦分别如后文表7中所示,多个参数的具体描述同前文实施例2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5示出了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6示出了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7示出了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5至图7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8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
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P0、辅助镜筒P0b,以及容纳于其中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
在该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多个隔离件:第二隔离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二辅助隔离件P2b,位于第二隔离件P2的像侧,其像侧面与第三透镜E3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三隔离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隔离件P3b,位于第三隔离件P3的像侧,其像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五隔离件P5,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组立隔离件PA,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隔离件P5之间,其物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其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P5的物侧面部分承靠,其外缘面与镜筒P0的内壁部分承靠。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凸面。
表3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3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4-1和表4-2示出了可用于该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S3至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
表4-1
面号 A18 A20 A22 A24 A26 A28 A30
S3 8.3261E-04 -1.4495E-04 9.1632E-06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4 -2.8776E+01 1.0497E+01 -1.6505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5 1.2730E+01 -4.6999E+00 7.3241E-01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6 -1.0627E+01 4.0409E+00 -6.5620E-01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7 6.3587E+04 -8.5955E+04 7.9788E+04 -4.8408E+04 1.7279E+04 -2.7506E+03 0.0000E+00
S8 5.2889E+05 -7.7994E+05 8.1217E+05 -5.7724E+05 2.6280E+05 -6.7537E+04 7.1314E+03
S9 5.2889E+05 -7.7994E+05 8.1217E+05 -5.7724E+05 2.6280E+05 -6.7537E+04 7.1314E+03
S10 -5.8042E+04 1.1385E+05 -1.5212E+05 1.3768E+05 -8.0941E+04 2.7926E+04 -4.2945E+03
S11 3.4038E+04 -4.9693E+04 5.2682E+04 -3.9421E+04 1.9734E+04 -5.9303E+03 8.0870E+02
S12 -3.4306E+04 4.9192E+04 -5.1388E+04 3.8039E+04 -1.8904E+04 5.6549E+03 -7.6923E+02
表4-2
实施例5
以下参照图9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
如图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P0、辅助镜筒P0b,以及容纳于其中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多个隔离件:第二隔离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隔离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五隔离件P5,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组立隔离件PA,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隔离件P5之间,其物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其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P5的物侧面部分承靠,其外缘面与镜筒P0的内壁部分承靠。
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与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相同,即,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与表3相同,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表与表4-1和表4-2相同。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隔离件与镜筒的部分相关结构参数的尺寸数值不同。该实施例与实施例4中各个相关结构参数的数值分别如后文表7中所示,多个参数的具体描述同前文实施例2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6
以下参照图10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镜头。
如图10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P0、辅助镜筒P0b,以及容纳于其中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多个隔离件:第二隔离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隔离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五隔离件P5,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组立隔离件PA,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隔离件P5之间,其物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其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P5的物侧面部分承靠,其外缘面与镜筒P0的内壁部分承靠。
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与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亦相同,即,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与表3相同,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表与表4-1和表4-2相同。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亦在于隔离件与镜筒的部分相关结构参数的尺寸数值不同。该实施例的各个相关结构参数的数值亦分别如后文表7中所示,多个参数的具体描述亦与前文实施例2中的相关描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图11示出了实施例4、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12示出了实施例4、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3示出了实施例4、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1至图13可知,实施例4、实施例5和实施例6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7
以下参照图14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
如图1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P0、辅助镜筒P0b,以及容纳于其中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
在该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多个隔离件:第二隔离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隔离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隔离件P3b,位于第三隔离件P3的像侧,其像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五隔离件P5,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组立隔离件PA,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隔离件P5之间,其物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其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P5的物侧面部分承靠,其外缘面与镜筒P0的内壁部分承靠。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
表5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5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6-1和表6-2示出了可用于该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S3至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S3 7.5382E-03 -9.4673E-02 2.3630E-01 -3.1207E-01 2.5645E-01 -1.3889E-01 4.9594E-02
S4 -1.6467E-01 2.0919E+00 -1.1493E+01 3.7598E+01 -7.6184E+01 9.8394E+01 -8.1064E+01
S5 -2.1706E-02 -3.3024E-01 2.3968E+00 -9.6941E+00 2.4320E+01 -3.9576E+01 4.1782E+01
S6 -2.2056E-01 2.8768E-01 -6.6750E-01 1.4033E+00 -2.3009E+00 2.5807E+00 -1.8595E+00
S7 -2.1019E-01 1.6924E+00 -2.5650E+01 2.4634E+02 -1.5339E+03 6.4423E+03 -1.8693E+04
S8 -4.4002E+00 7.0705E+01 -8.7267E+02 7.9977E+03 -5.2178E+04 2.4248E+05 -8.1113E+05
S9 -4.4002E+00 7.0705E+01 -8.7267E+02 7.9977E+03 -5.2178E+04 2.4248E+05 -8.1113E+05
S10 -1.2182E+00 4.0199E+00 7.0439E+01 -1.3204E+03 1.1693E+04 -6.6216E+04 2.5888E+05
S11 -7.6046E-01 3.5224E+00 -6.6225E+00 -9.9999E+01 1.3563E+03 -9.0223E+03 3.8357E+04
S12 8.9986E-01 -2.6709E+01 4.0664E+02 -3.8791E+03 2.4766E+04 -1.1012E+05 3.4957E+05
表6-1
面号 A18 A20 A22 A24 A26 A28 A30
S3 -1.1231E-02 1.4595E-03 -8.2771E-05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4 4.1126E+01 -1.1684E+01 1.4199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5 -2.7673E+01 1.0460E+01 -1.7279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6 7.5717E-01 -1.2591E-01 -3.4200E-03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7 3.7825E+04 -5.3105E+04 5.0558E+04 -3.1033E+04 1.1036E+04 -1.7194E+03 0.0000E+00
S8 1.9676E+06 -3.4594E+06 4.3597E+06 -3.8351E+06 2.2341E+06 -7.7382E+05 1.2055E+05
S9 1.9676E+06 -3.4594E+06 4.3597E+06 -3.8351E+06 2.2341E+06 -7.7382E+05 1.2055E+05
S10 -7.2019E+05 1.4390E+06 -2.0521E+06 2.0390E+06 -1.3413E+06 5.2507E+05 -9.2578E+04
S11 -1.1120E+05 2.2457E+05 -3.1587E+05 3.0338E+05 -1.8965E+05 6.9516E+04 -1.1334E+04
S12 -8.0232E+05 1.3339E+06 -1.5904E+06 1.3251E+06 -7.3248E+05 2.4133E+05 -3.5870E+04
表6-2
实施例8
以下参照图15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
如图1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P0、辅助镜筒P0b,以及容纳于其中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多个隔离件:第二隔离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隔离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隔离件P3b,位于第三隔离件P3的像侧,其像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五隔离件P5,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组立隔离件PA,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隔离件P5之间,其物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其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P5的物侧面部分承靠,其外缘面与镜筒P0的内壁部分承靠;以及,第五辅助隔离件P5b,位于第五隔离件P5的像侧,其像侧面与第六透镜E6的物侧面部分承靠。
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与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相同,即,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与表5相同,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表与表6-1和表6-2相同。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隔离件与镜筒的部分相关结构参数的尺寸数值不同。该实施例与实施例7中各个相关结构参数的数值分别如后文表7中所示,多个参数的具体描述同前文实施例2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9
以下参照图16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9的光学镜头。
如图1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P0、辅助镜筒P0b,以及容纳于其中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多个隔离件:第二隔离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隔离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五隔离件P5,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其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组立隔离件PA,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隔离件P5之间,其物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其像侧面与第五隔离件P5的物侧面部分承靠,其外缘面与镜筒P0的内壁部分承靠。
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与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亦相同,即,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与表5相同,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表与表6-1和表6-2相同。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7的区别亦在于隔离件与镜筒的部分相关结构参数的尺寸数值不同。该实施例的各个相关结构参数的数值亦分别如后文表7中所示,多个参数的具体描述与前文实施例2中的相关描述亦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图17示出了实施例7、实施例8和实施例9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18示出了实施例7、实施例8和实施例9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9示出了实施例7、实施例8和实施例9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7至图19可知,实施例7、实施例8和实施例9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表7
此外,实施例1至实施例9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1至f6、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分别如下表8中所示。
参数/实施例 1 2 3 4 5 6 7 8 9
f1(mm) -3.812 -3.812 -3.812 -3.391 -3.391 -3.391 -3.389 -3.389 -3.389
f2(mm) -1.745 -1.745 -1.745 -2.419 -2.419 -2.419 -2.452 -2.452 -2.452
f3(mm) 3.532 3.532 3.532 4.456 4.456 4.456 4.455 4.455 4.455
f4(mm) 1.078 1.078 1.078 1.264 1.264 1.264 1.253 1.253 1.253
f5(mm) -0.875 -0.875 -0.875 -0.923 -0.923 -0.923 -1.032 -1.032 -1.032
f6(mm) 1.518 1.518 1.518 1.396 1.396 1.396 1.656 1.656 1.656
f(mm) 0.589 0.589 0.589 0.629 0.629 0.629 0.599 0.599 0.599
Semi-FOV(°) 103.100 103.100 103.100 101.400 101.400 101.400 101.400 101.400 101.400
EPD(mm) 0.439 0.439 0.439 2.733 2.733 2.733 0.494 0.494 0.494
表8实施例1至实施例9分别满足下表9中所示的条件。
条件式/实施例 1 2 3 4 5 6 7 8 9
d0s/f1 -1.99 -2.07 -2.07 -2.29 -2.18 -2.18 -2.38 -2.28 -2.28
d2s/f2 -1.08 -1.11 -1.11 -0.95 -1.33 -1.33 -1.27 -1.28 -1.28
(D2m-d2s)/T23 2.47 2.48 2.31 1.93 0.74 0.89 1.15 0.78 0.78
EP23/(R5+R6) -0.83 -0.54 -0.85 0.09 0.04 0.06 0.04 0.04 0.04
d3s/R6-d3m/R7 -1.80 -2.52 -1.80 -2.15 -1.52 -1.52 -1.95 -1.76 -1.94
(D3s-d3s)/DT32 1.90 0.95 1.80 1.32 1.58 1.58 1.27 0.96 0.96
(D3m-d3m)/DT41 2.11 1.44 2.01 1.31 1.82 1.82 1.47 1.23 1.16
d3bm/SAG41 6.51 6.46 / 5.81 / / 5.77 5.71 /
d5s/(f5+f6) 2.91 2.91 2.91 4.10 4.10 4.10 2.84 2.85 2.95
(D5m-d5m)/(R10-R11) 4.34 3.76 3.51 6.53 5.35 5.69 3.37 3.36 3.29
Q/CPA 0.51 0.48 0.39 0.75 0.58 0.73 0.60 0.74 0.50
(DAs-dAs)/2/Q 0.59 0.55 0.55 0.59 0.62 0.37 0.65 0.52 0.62
表9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设置有电子感光元件以成像,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6)

1.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透镜组和隔离件组,所述透镜组和所述隔离件组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镜筒中,
所述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所述镜筒的近物侧端内壁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围面彼此部分承靠;
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非透光部分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非透光部分彼此部分承靠;
所述隔离件组至少包括:第二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
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100°<Semi-FOV<110°,
-2.5<d0s/f1<-1和
-2<d2s/f2<-0.5,
其中,Semi-FOV为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d0s为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d2s为所述第二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2m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23满足:
1<(D2m-d2s)/T23<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三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
所述第二隔离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EP23、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满足:
-1<EP23/(R5+R6)<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三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
所述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三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
-3<d3s/R6-d3m/R7<-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三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
所述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所述第三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透光部分的直径DT32满足:
0.5<(D3s-d3s)/DT3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三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
所述第三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3m、所述第三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透光部分的直径DT41满足:
1<(D3m-d3m)/DT41<2.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三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以及,第三辅助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三隔离件的像侧,其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
所述第三辅助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bm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41满足:
5<d3bm/SAG41<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45、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满足:
T45<0.01mm;和
R8=R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五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满足:
2.5<d5s/(f5+f6)<4.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第五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且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五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所述第五隔离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满足:
3<(D5m-d5m)/(R10-R11)<7。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组还包括:
第五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且其物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及,
组立隔离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隔离件之间,其物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承靠,其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隔离件的物侧面部分承靠,其外围面与所述镜筒的内壁部分承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外围面与所述镜筒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五透镜的外围面至所述镜筒的内壁的最短距离Q满足:
0.2mm<Q<0.8mm。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组立隔离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A满足:
0.2<Q/CPA<0.8。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组立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As与所述组立隔离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As满足:
0.3<(DAs-dAs)/2/Q<0.7。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镜筒,位于所述镜筒的物侧端,所述辅助镜筒的内环面与所述镜筒的近物侧端外围面相配合,且所述辅助镜筒的物侧端内缘面与所述第一透镜的边缘部分贴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经过所述光轴的任意平面内,所述辅助镜筒的内环面对应的线段和所述辅助镜筒的与所述内环面相邻的内倾面对应的线段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CN202421235858.1U 2024-05-31 2024-05-31 光学成像镜头 Active CN222529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235858.1U CN222529573U (zh) 2024-05-31 2024-05-31 光学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235858.1U CN222529573U (zh) 2024-05-31 2024-05-31 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529573U true CN222529573U (zh) 2025-02-25

Family

ID=94684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1235858.1U Active CN222529573U (zh) 2024-05-31 2024-05-31 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5295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64560B (zh) 成像镜头
CN110471164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333725B (zh) 摄像镜头组
CN113204099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501609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7666089A (zh) 光学镜头
CN110376717B (zh) 光学成像镜头组
CN117233933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9065093A (zh) 光学镜头
CN211086751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0015287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6203705B (zh) 光学镜头
CN117452601A (zh) 光学摄像镜头
CN222529573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700829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22506642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844445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22461783U (zh) 光学成像系统及包括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摄像模组
CN222461784U (zh) 光学成像系统及包括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摄像模组
CN220357304U (zh) 光学镜头
CN222189563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9148343B (zh) 光学镜头
CN222689958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9126345B (zh) 光学镜头
CN219065862U (zh) 摄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