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515047U - 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515047U CN222515047U CN202420925830.4U CN202420925830U CN222515047U CN 222515047 U CN222515047 U CN 222515047U CN 202420925830 U CN202420925830 U CN 202420925830U CN 222515047 U CN222515047 U CN 2225150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wire harness
- outlet
- semi
-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披露一种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100),包括可拆卸地相互接合成管段(110)的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所述管段(110)在长度方向(X)上的两端处敞开,且具备供所述多股线束延伸穿过的内腔,所述管段(110)的外侧壁上具备彼此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管段(110)联通的多个出口管(120),每个出口管(120)的尺寸被确定为容纳所述多股线束中的相应线束分支,以及每个出口管(120)中形成有用于对所述相应线束分支中的相应线束的限位的衬垫(12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地涉及一种用于线束的连接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例如(但不限于)电连接件领域中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及用于发动机的传感器的线束组件。
背景技术
发动机线束是发动机上的重要部件,汽车发动机用的传感器需要借助于线束实现电连接以完成信号的传递。例如,发动机上的信号通过发动机线束传输到ECU(电子控制单元)以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由于发动机所处环境恶劣,发动机线束在围绕发动机周围,并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导致易受损。因此,对于线束的连接和保护方面的设计是线束设计和布线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实践中需要连接结构以确保线束与传感器之间保持稳定的相对位置。现有技术中,为了确保线束与传感器电性连接的稳固,通常需要借助于机械结构,诸如具备容置线束的内腔管道的连接器,来实现稳固且鲁棒的连接性能。由此,线束通常被布置在一体成型的或组装的管道式连接器的内腔管道中。具体地,例如发动机线束的连接器需要通过容置于彼此联接的多个套管式连接器中,再将至少一个连接器通过卡钉或者扎带等固定在发动机上、或者固定至相对于发动机紧固的钣金件上。并且,考虑到通常在发动机的安装空间处需布置多个传感器,因而,发动机的线束包括用于连接传感器的多个线束分支, 且一个或更多个线束分支可能共同地联接至连接器的管道的同一个出口。这些线束分支需要从共用的相应出口分离开以分别联通至相应的传感器。由此,实现了容置线束的管道式连接器与传感器之间保持稳定的相对位置。
典型地,对于发动机线束,为了根据发动机功能的空间位置来进行布线,通常采用呈T形歧管形式的连接器(本领域中通常称为三通)来将线束容置于其内腔管道中,并且继而考虑到由于在发动机的工作环境中线束容易受到高温、摩擦力等影响而磨损,因而贯穿连接器内腔的线束一般穿设在提供保护的管子内,譬如波纹管内,从而采用波纹管来连接至少两个这种连接器。
然而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由于安装空间的形状和尺寸方面的限制,可供布线的空间十分有限,且在预期布线的理想路径上可能会存在障碍物,增大布线难度,降低作业效率。并且,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的线束连接结构一般结构复杂、体积较大,从而需占据较大的相应空间,且难以实现外观的一致性和美观有序;并且导致制造成本较高且适应发动机狭窄安装环境的能力不强。此外,不仅需要额外的波纹管来实现多个连接器之间的连接,还需要针对每个连接器的出口采用对应的衬垫诸如垫片或垫圈以供实现对于共用该出口的多个线束分支的端部处的外表面的紧固和密封,并且针对每个连接器单独进行紧固操作,由此,需要重复执行的动作次数为彼此联接的连接器的总数,这增加了操作时间和难度。并且用于实现联接的额外结构件增加了原材料用量及工艺成本;装配工序较为繁琐,增加了工艺成本;连接不可靠。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领域亟需设计一种能够有效解决制造困难、安装环境不友好、缺乏外观一致性、以及重复操作问题的改进的用于线束的连接器和线束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旨在通过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实现线束的连接的、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公开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一种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包括可拆卸地相互接合成管段的第一半围合壳体和第二半围合壳体。所述管段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处敞开,且具备供所述多股线束延伸穿过的内腔,所述管段的外侧壁上具备彼此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管段联通的多个出口管,每个出口管的尺寸被确定为容纳所述多股线束中的相应线束分支,以及每个出口管中具备用于对所述相应线束分支中的相应线束的限位的衬垫。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通过在两端处彼此卡扣配合而共同形成所述管段。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包括:第一半主体,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和多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从所述第一半主体的外侧壁外表面向外延伸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彼此间隔开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包括:第二半主体,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和多个第二半出口管外壳,从所述第二半主体的外侧壁外表面向外延伸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彼此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半主体和所述第二半主体通过在两端处卡扣配合来以可拆卸方式接合为呈中空圆柱体形式的所述管段。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的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中每端处具备第一卡扣件,且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的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中每端处具备第二卡扣件,并且在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的接合状态,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彼此抵紧以共同形成限定中空的所述内腔的中空圆柱体形式,且每个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中的相应一个彼此形成可拆卸的卡扣配合。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在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的接合状态,所述多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中的每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和多个第二半出口管外壳中的相应第二半出口管外壳彼此抵紧以共同限定中空的相应出口管。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多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中的每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和多个第二半出口管外壳中的相应的第二半出口管外壳彼此形成可拆卸的卡扣配合。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每个衬垫包括从出口管的内周壁径向向内突伸的至少一个凸出部,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在用于接纳所述相应线束分支的所述出口管内部限定多个限位孔,每个限位孔的形状和尺寸被确定为适于供所述相应线束分支中的相应线束延伸通过且对相应线束进行径向限位。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在所述每个出口管的轴向剖切的横截面中,所述多个限位孔是彼此联通的。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每个出口管内的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的轴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每个出口管所限定的内部管腔的长度,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与所述出口管的内周壁的沿轴向向外延伸超出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的部分共同约束充当衬垫到底容置部位的凹陷空间,且所述衬垫被容置于所述凹陷空间内。即所述衬垫被定位于(更具体地例如一体地形成于、或以可移除方式被固定至)所述多个限位孔的轴向外端处。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中的每个是一体成型的。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器还包括抵靠每个出口管外周壁设置的半环形的夹具,所述夹具包括:主体部,例如呈半环形且贴靠围绕所述出口管的外周壁的一半;第一夹持段,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处且抵靠联接至所述出口管的相应的第一半出口管外壳,第二夹持段,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处且抵靠联接至所述出口管的相应的第二半出口管外壳,且与所述第一夹持段彼此配合。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夹持段和所述第二夹持段中的一个是闩锁特征,另一个是形状和尺寸被确定为适于容纳所述闩锁特征的凹入特征,两者彼此形状配合为抗扭转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多个出口管沿所述长度方向彼此间隔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多个出口管沿所述长度方向彼此线性地对准。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管段的外侧壁上形成有设置于所述多个出口管之间的至少一个环形凹槽。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中,提供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传感器的线束组件,包括根据前述的连接器;和所述多股线束,包括多个线束分支,每个线束分支包括至少一股线束,其中,所述多个线束分支延伸通过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内腔,并且每个线束分支延伸出所述多个出口管中的相应出口管且被所述相应出口管在径向上限位。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每个出口管的内周壁具备径向向内突伸的凸出部,并且相应的线束分支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卡合部,所述凸出部卡合在所述卡合部中且配置成彼此配合以对通过所述出口管的所述线束分支进行轴向限位。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线束组件被安装在所述发动机周围的安装空间中,且每个线束分支或每股线束连接至所述发动机中的相应传感器。
根据本公开上述各种实施例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公开中,通过将第一半围合壳体和第二半围合壳体相对于彼此以能够拆卸的方式组装,即可围合形成管段,并且使第一半围合壳体上的多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和第二半围合壳体上的多个第二半出口管外壳彼此一一对应地围合形成多个出口管,每个出口管中形成诸如至少一个凸出部之类的附加的限位结构以供对相应线束分支进行限位,从而实现了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这样的连接器的制作、组装方便,生产效率高,便于线束与管道连接器之间的组装、拆卸,节省了仓库资源。线束中的多个线束分支可通过多个出口管而彼此分离开,且每个线束分支中各股线束可以利用相应出口管中的限位结构而彼此分离开。
所述连接器可设置成一体件,第一半围合壳体和第二半围合壳体的材质可相同设置,由此所述连接器只需开发一套模具,能降低生产成本;管道连接器的制作、组装方便,生产效率高。
并且进一步地,由于出口的均匀间隔开的布置和附设的抗扭结构,有效地避免了由于产品在装配过程中由于相互配合的部件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应力所导致的断裂线,并且改进外观一致性和美观性。由此实现改善的产品品质。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目的、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公开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并入本说明书中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随附附图示出本文中所公开的主题的某些方面,并且与描述内容一起有助于解释与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关联的一些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利用正等轴测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图1的连接器的正视图;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图1的连接器的后视图;图4是根据实施例的图1的连接器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公开的总体技术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图1利用正等轴测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的示意立体图。图2以正视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图1的连接器;图3以后视图示出图1的连接器;且图4以左视图图示根据实施例的图1的连接器。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总体技术构思,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100,包括可拆卸地相互接合成管段110的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所述管段110在长度方向X上的两端处敞开,且具备供所述多股线束延伸穿过的内腔,以及所述管段110的外侧壁上具备彼此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管段110联通的多个出口管120,每个出口管120的尺寸被确定为容纳所述多股线束中的相应线束分支,以及每个出口管120中具备用于对所述相应线束分支中的相应线束的限位的衬垫126。
基于上述设置的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100,通过将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以可拆卸方式彼此接合而形成了在两端处敞开的管段110,并且由于这种可拆卸接合,所述管段110外侧壁上也形成了彼此间隔开设置且内部与所述管段110联通的多个出口管120,由此,所述多股线束可以延伸贯穿所述管段110的内腔,并且在所述多个出口管120处拆分为多个线束分支。由此,在不影响线束布线的前提下,通过这样的连接器100,多股线束贯穿通过其中并且进而借助于多个出口管120拆分成多个线束分支,并且每个线束分支一一对应地从相应的出口管120延伸出并且继而联接至相应的传感器,从而多股线束中的多个线束分支可通过多个出口管120而彼此拆分开。从而利用具备多出口管120的一体式连接器100,来代替以本领域常规的利用波纹管联接的多个仅具备单出口支管的管道连接器100,在实现合理布线的同时实现了外观的一致性和美观,并且减小尺寸和节省线束布线所需的安装空间;并且由此,便于线束与连接器100之间的组装、拆卸,并且还可以降低重复的操作次数从而节省操作时间。从而使得布线合理化且空间利用率改善,整体布置整洁,有效降低作业难度,提高作业效率。进一步地,并且,利用所述结构,还实现了在充当歧管出口的各个出口管处,均利用专门设计的额外结构即用于对所述相应线束分支中的相应线束的限位的衬垫,所述衬垫例如与连接器的相应出口管(例如,如在下文进一步论述的相应出口管的第一半出口管外壳和第二半出口管外壳)一体地形成、或被分立地形成但以可移除方式固定至相应出口管),以用于替代垫片,进而简化安装。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例如,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中的每个是一体成型的。并且,例如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均是由塑料一体模制成形。
在更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是一体成型的,且具备共用的在沿所述长度方向X延伸的线性的铰接部,并且在所述铰接部处以能够相对于彼此枢转的方式相互联接。由此,仅需将连接器100沿铰接部打开并且置入于例如发动机周围的安装空间中,将待布线的所述多股线束纳入所述连接器100的内腔,并且将所述多股线束在待形成所述多个出口管120的部位处一一对应地拆分为多个线束分支,继而将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绕所述铰接部相对于彼此枢转成抵紧彼此就位以供稍后相互配合,由此可以实现简化且便利的安装就位和线束收纳和线束分支拆分。
由此,利用这种一体成型的处理特性,本公开的连接器100是一体成型件,便于加工生产;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的材质可相同设置,由此将原分立设计所需的多种原材料制备为一体件,因而也节省了仓储资源;并且,由于采用集成一体式结构,仅需开发一套模具,实现设计和模具方面的简化且能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由此,连接器100的制作、组装方便,生产效率高。
在关于具体设置的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例如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通过在两端处彼此卡扣配合而共同形成所述管段110。具体地,当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相对于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彼此抵靠就位时,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进而彼此形成卡扣连接。
在关于连接器100的具体组成的进一步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包括:第一半主体111,沿所述长度方向X延伸;和多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从所述第一半主体111的外侧壁外表面向外延伸且沿所述长度方向X彼此间隔开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包括:第二半主体112,沿所述长度方向X延伸;和多个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从所述第二半主体112的外侧壁外表面向外延伸且沿所述长度方向X彼此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半主体111和所述第二半主体112通过在两端处卡扣配合来以可拆卸方式接合为呈中空圆柱体形式的所述管段110。
如图所示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可呈凹入形式,例如沿所述长度方向X呈凹入的半个中空圆柱体且其横截面为半圆形,由此限定第一半腔体;并且,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可呈凹入形式,例如沿所述长度方向X呈凹入的半个中空圆柱体且其横截面为半圆形,由此限定第二半腔体。当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与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彼此抵紧就位且固定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半腔体与所述第二半腔体对接从而共同限定所述管段110内部的内腔作为用于供所述多股线束贯穿通过的管道。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的沿所述长度方向X的两端中每端处具备第一卡扣件113,且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的沿所述长度方向X的两端中每端处具备第二卡扣件114,并且在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的接合状态,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彼此抵紧以共同形成限定中空的所述内腔的中空圆柱体形式,且每个所述第一卡扣件113与所述第二卡扣件114中的相应一个彼此扣合,由此形成可拆卸的卡扣配合。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作为替代或补充,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之一上还例如额外地设置有容置部,且所述第一卡扣件113和所述第二卡扣件114中的相应一个以可拆卸的方式容纳在所述容置部中。所述容置部例如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之一上的孔或者槽等容置结构,以供容纳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上的所述第一卡扣件113或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上的所述第二卡扣件114;对应地,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上的所述第一卡扣件113或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上的所述第二卡扣件114中的另一个例如是、或包括所述容置部的内壁。由此,借助于所述容置部,实现了更牢固可靠的卡扣配合以供实现所述连接器100。
通过这种设置,在本公开中,通过将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相对于彼此以能够拆卸的方式组装,具体地例如通过两者之间的(例如借助于在各自端部处的卡扣件而进行的)卡扣配合,即可便利地围合形成管段110以供容纳多股线束。
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出口管120沿所述长度方向X彼此间隔设置。进一步地,例如,所述多个出口管120沿所述长度方向X彼此线性地对准。更进一步地,例如,所述多个出口管120沿所述长度方向X彼此线性地对准且以均一的间距彼此间隔开。替代地,所述连接器100可以根据发动机中实际线束布线要求和线束分支待联接至的传感器位置而定制成具备特定间隔布置的多个出口管120。
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例如,所述管段110的外侧壁上形成有设置于所述多个出口管120之间的至少一个环形凹槽134以供接纳安装夹具。作为示例,如图所示,所述连接器100的所述多个出口管120由形成于所述连接器100的外侧壁周向上的一个环形凹槽134间隔为两组,一组仅包括在所述管段110的长度方向X上位于该环形凹槽134的一侧的单个出口管120,而另一组则包括在所述管段110的长度方向X上位于所述环形凹槽134的相反侧的其余出口管120。
作为优选实施例,例如,所述连接器100和其中容置的线束可用于发动机中。所述线束固定安装在发动机上,更具体地例如借助于接纳在所述管段110的外侧壁上的至少一个环形凹槽134内的所述安装夹具,进而将所述安装夹具联接至紧固于所述发动机上的钣金件,由此将所述连接器100和所述线束组件相对于所述发动机固定,进而使得所述线束被布线连接至发动机中的传感器。
在关于出口管120设置的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例如如图所示,在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的接合状态,所述多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中的每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和多个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中的相应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彼此抵紧以共同限定中空的相应出口管120。作为示例,每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呈沿其轴向凹入的半个中空圆柱体且其横截面为半圆形,相应地,每个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也对应地呈呈沿其轴向凹入的半个中空圆柱体且其横截面为半圆形。由此,当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与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彼此抵紧就位且固定连接在一起时,每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与相应的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对接从而共同限定一个出口管120用于容纳和引出从所述管段110中的所述多股线束拆分出的相应的线束分支。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所述多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中的每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和多个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中的相应的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彼此形成可拆卸的卡扣配合。
在更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每个衬垫126具体包括具备从所述出口管120的内周壁径向向内突伸的至少一个凸出部123,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123在用于接纳所述相应线束分支的所述出口管120内部限定多个限位孔124,用于对线束分支进行限位,从而固定线束分支的位置,抑制或防止线束分支在所述出口管120内部的运动,特别是至少防止例如沿出口管120的径向的随意自由运动。具体地,例如,每个限位孔124的形状和尺寸被确定为适于供所述相应线束分支中的相应线束延伸通过且对相应线束进行径向限位。并且所述限位孔12418的数量例如与线束中的线束分支数量对应设置。由此,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123被配置成对通过所述多个限位孔124中每个限位孔124的相应线束分支进行限位,例如径向限位;并且可选地单独地、或者与其它额外部件交互作用以对每个限位孔124的相应线束分支进行轴向限位。
作为示例,在所述每个出口管120的轴向剖切的横截面中,所述多个限位孔124是彼此联通的,由此,可以在加工时形成单个孔之后通过沿不同半径扩孔来通过一次加工形成所述多个限位孔124,而非单独地以多次加工来形成多个不联通的单独的限位孔124,便于加工;并且彼此联通的多个限位孔124可以有利于安装时为该出口管120的相应线束分支中的各股线束预留安装空间裕量,以便于布线。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每个出口管120内的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123的轴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每个出口管120所限定的内部管腔的长度,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123与所述出口管120的内周壁的沿出口管120的轴向向外延伸超出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123的部分这两者共同约束衬垫126的安装或容置部位的凹陷空间125;且所述衬垫被容置于所述凹陷空间125内。换言之,所述衬垫126被承载于所述多个限位孔124的轴向外端处。在进一步实施例中,例如,所述衬垫126例如与连接器的相应出口管120的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和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一体地形成、或被分立地形成但以可移除方式固定至相应出口管120,以供替代垫片,进而简化安装。
基于这种设置,通过每个出口管120内设置的从其内周壁径向向内突伸的至少一个凸出部123来限定多个限位孔124,则至少由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123来对通过该出口管120的相应线束分支中的每股线束进行径向限位。并且, 所述凸出部123例如沿所述限位孔124的圆周方向延伸设置。在典型的实施例中,对于具体地沿出口管120的轴向,每个出口管120内的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123的的轴向长度例如可选地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出口管120所限定的内部管腔的轴向长度,从而在所述多个限位孔124的轴向外端处进一步承载衬垫126,所述限位孔124与所述衬垫126共同对通过的相应线束分支进行径向限位(即防止所述线束在所述限位孔124中沿径向的自由运动)和轴向限位(即防止所述线束在所述限位孔124中沿轴向的自由运动)。
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例如,所述连接器100还包括抵靠每个出口管120外周壁设置的半环形的夹具130,所述夹具130包括:主体部131,例如呈半环形且贴靠围绕所述出口管120的外周壁的一半;第一夹持段132,形成于所述主体部131的两端处且抵靠联接至所述出口管120的相应的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第二夹持段133,形成于所述主体部131的两端处且抵靠联接至所述出口管120的相应的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且与所述第一夹持段132彼此配合而实现对所述连接器100的相应端部的夹持。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所述第一夹持段132和所述第二夹持段133是彼此呈互锁形状的特征件。
在替代的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所述第一夹持段132和所述第二夹持段133中的一个是闩锁特征,另一个是形状和尺寸被确定为适于容纳所述闩锁特征的凹入特征,诸如沟槽,所述第一夹持段132和所述第二夹持段133两者彼此形状配合为抗扭转结构。
基于这种设置,由此通过将所述夹具130的半环形主体部131例如抵靠紧贴相应出口管120的外周壁,并且继而使得所述第一夹持段132与所述第二夹持段133相互成形状配合而夹紧所述相应出口管120的所述外周壁,由此,在所述多个出口管120处设置了抗扭转结构,使得当所述连接器100的两端处形成卡扣配合时,该两端相对于彼此的扭转所施加于所述连接器100的所述管段110上,特别是所述管段110的与两端远离的中部处的扭矩导致了所述管段110上的应力,这些抗扭转结构提供了抵消所述应力的作用力,从而使得便于避免管段110上特别是由于配合而形成的各个出口管120处由于所述应力而导致的断裂,由此有效地提升连接器100的所述管段110上(特别是其上分布的出口管120处的)整体的抗扭转特性,从而能够保证连接器100的(例如在其出口管120处的)直线度、密闭性、和平整程度,有效地避免连接器100损伤的发生,并且保障了对其中的多股线束特别是从出口管120引出的线束分支的良好保护和相对于环境的屏蔽性能,由此实现改善的产品品质。
作为示例,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连接器100可设置成三通管道连接器100的组合的形式,即实质上等效于沿着长度方向X彼此串联联接的多个三通连接器100,但呈一体化设置, 且避免了充当联接件的波纹管的使用。
综上所述,基于上述设置的所述连接器100,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连接器100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本公开中,通过将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相对于彼此以能够拆卸的方式组装,即可围合形成管段110,并且使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上的多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和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上的多个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彼此一一对应地围合形成多个出口管120,每个出口管120中形成诸如至少一个凸出部123之类的附加的限位结构以供对相应线束分支进行限位,从而实现了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100。这样的连接器100的制作、组装方便,生产效率高,便于线束与管道连接器100之间的组装、拆卸,节省了仓库资源。线束中的多个线束分支可通过多个出口管120而彼此分离开,且每个线束分支中各股线束可以利用相应出口管120中的限位结构而彼此分离开。
所述连接器100可设置成一体件,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的材质可相同设置,由此所述连接器100只需开发一套模具,能降低生产成本;管道连接器100的制作、组装方便,生产效率高。
且本公开的连接器100是一体成型件,便于加工生产;所述连接器100包括由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共同以可拆卸方式接合成的管段110,以及所述管段110的外侧壁上的沿所述连接器100的长度方向X彼此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出口管120,所述出口管120与所述管段110彼此联通;具体地,通过在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的两端设置第一卡扣件113,且对应地在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的两端设置第二卡扣件114,以使得在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与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抵紧以共同形成为中空圆柱体形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卡扣件113与所述第二卡扣件114形成可拆卸式卡扣配合由此形成牢固的所述管段110,且所述管段110具备沿长度方向X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出口管120。并且,通过每个出口管120内设置的从其内周壁径向向内突伸的至少一个凸出部123来限定多个限位孔124,且每个出口管120内的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123的轴向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出口管120内部管腔的长度从而在所述多个限位孔124的轴向外端处进一步承载衬垫126,所述限位孔124与所述衬垫126共同对通过的相应线束分支进行径向限位和轴向限位。
由此,在不影响线束布线的前提下,通过这样的连接器100,多股线束贯穿通过其中并且分成多个线束分支从相应的出口伸出并且继而联接至相应的传感器,从而线束中的多个线束分支可通过多个限位孔124分开。实现合理布线并且减小尺寸和节省线束布线所需的安装空间,有效降低作业难度,提高作业效率。
所述连接器100设置成一体件,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的材质可相同设置,由此将原分立设计所需的多种原材料制备为一体件,因而也节省了仓储资源;并且,由于采用集成一体式结构,仅需开发一套模具,实现设计和模具方面的简化且能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由此,连接器100的制作、组装方便,生产效率高,便于线束与连接器100之间的组装、拆卸,并且降低重复的操作次数从而节省操作时间。并且,利用所述结构,还实现了在充当歧管出口的各个出口管处,均利用专门设计的额外结构即用于对所述相应线束分支中的相应线束的限位的衬垫,所述衬垫例如与连接器的相应出口管(例如,如在下文进一步论述的相应出口管的第一半出口管外壳和第二半出口管外壳)一体地形成、或被分立地形成但以可移除方式固定至相应出口管),以用于替代垫片,进而简化安装。
并且进一步地,由于出口的均匀间隔开的布置和附设的抗扭结构,有效地避免了由于产品在装配过程中由于相互配合的部件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应力所导致的断裂线,并且改进外观一致性和美观性。由此实现改善的产品品质。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总体技术构思,例如如图所示,在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中,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传感器的线束组件,该线束组件包括根据前述的连接器100;和所述多股线束,包括多个线束分支,每个线束分支包括至少一股线束,其中,所述多个线束分支延伸通过所述连接器100的所述内腔,并且每个线束分支延伸出所述多个出口管120中的相应出口管120且被所述相应出口管120在径向上限位。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每个出口管120的内周壁具备径向向内突伸的凸出部123,并且相应的线束分支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卡合部,所述凸出部123卡合在所述卡合部中且配置成彼此配合以对通过所述出口管120的所述线束分支进行轴向限位,防止所述线束在所述出口管120内的限位孔124中沿轴向随意自由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线束组件被安装在所述发动机周围的安装空间中,且每个线束分支或每股线束连接至所述发动机中的相应传感器。作为优选实施例,例如,所述线束组件可用于发动机中。所述线束固定安装在发动机上,更具体地例如借助于接纳在所述管段110的外侧壁上的至少一个环形凹槽134内的所述安装夹具,进而将所述安装夹具联接至紧固于所述发动机上的钣金件,由此将所述连接器100和所述线束组件相对于所述发动机固定,进而使得所述线束被布线连接至发动机中的传感器。
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线束组件可用于发动机中。所述线束固定安装在发动机上。所述线束连接至发动机中的传感器。
并且,也考虑到本公开的所述第二方面所提供的线束组件包括前述连接器100,由此也具备前述连接器100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公开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公开的总体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以上仅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至多为可选的或者甚至优选的实施例,但并非旨在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在不背离本公开总体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公开的广度和范围不应受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例所限制,而是应仅根据以下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来限定。任何在本公开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公开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100),包括可拆卸地相互接合成管段(110)的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段(110)在长度方向(X)上的两端处敞开,且具备供所述多股线束延伸穿过的内腔,
所述管段(110)的外侧壁上具备彼此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管段(110)联通的多个出口管(120),每个出口管(120)的尺寸被确定为容纳所述多股线束中的相应线束分支,以及
每个出口管(120)中具备用于对所述相应线束分支中的相应线束的限位的衬垫(12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通过在两端处彼此卡扣配合而共同形成所述管段(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包括:
第一半主体(111),沿所述长度方向(X)延伸;和
多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从所述第一半主体(111)的外侧壁外表面向外延伸且沿所述长度方向(X)彼此间隔开设置,
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包括:
第二半主体(112),沿所述长度方向(X)延伸;和
多个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从所述第二半主体(112)的外侧壁外表面向外延伸且沿所述长度方向(X)彼此间隔开设置,并且
所述第一半主体(111)和所述第二半主体(112)通过在两端处卡扣配合来以可拆卸方式接合为呈中空圆柱体形式的所述管段(1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的沿所述长度方向(X)的两端中每端处具备第一卡扣件(113),且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的沿所述长度方向(X)的两端中每端处具备第二卡扣件(114),并且
在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的接合状态,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彼此抵紧以共同形成限定中空的所述内腔的中空圆柱体形式,且每个所述第一卡扣件(113)与所述第二卡扣件(114)中的相应一个彼此形成可拆卸的卡扣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的接合状态,
所述多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中的每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和多个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中的相应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彼此抵紧以共同限定中空的相应出口管(1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中的每个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和多个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中的相应的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彼此形成可拆卸的卡扣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每个衬垫(126)包括从出口管(120)的内周壁径向向内突伸的至少一个凸出部(123),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123)在用于接纳所述相应线束分支的所述出口管(120)内部限定多个限位孔(124),每个限位孔(124)的形状和尺寸被确定为适于供所述相应线束分支中的相应线束延伸通过且对相应线束进行径向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每个出口管(120)的轴向剖切的横截面中,所述多个限位孔(124)是彼此联通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每个出口管(120)内的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123)的轴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每个出口管(120)所限定的内部管腔的长度,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123)与所述出口管(120)的内周壁的沿轴向向外延伸超出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123)的部分共同约束充当衬垫(126)的容置部位的凹陷空间(125);且
所述衬垫(126)被容置于所述凹陷空间(125)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半围合壳体(1101)和所述第二半围合壳体(1102)中的每个是一体成型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100)还包括抵靠每个出口管(120)外周壁设置的半环形的夹具(130),所述夹具(130)包括:
主体部(131),例如呈半环形且贴靠围绕所述出口管(120)的外周壁的一半;
第一夹持段(132),形成于所述主体部(131)的两端处且抵靠联接至所述出口管(120)的相应的第一半出口管外壳(121),
第二夹持段(133),形成于所述主体部(131)的两端处且抵靠联接至所述出口管(120)的相应的第二半出口管外壳(122),且与所述第一夹持段(132)彼此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持段(132)和所述第二夹持段(133)中的一个是闩锁特征,另一个是形状和尺寸被确定为适于容纳所述闩锁特征的凹入特征,两者彼此形状配合为抗扭转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出口管(120)沿所述长度方向(X)彼此间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出口管(120)沿所述长度方向(X)彼此线性地对准。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段(110)的外侧壁上形成有设置于所述多个出口管(120)之间的至少一个环形凹槽(13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925830.4U CN222515047U (zh) | 2024-04-29 | 2024-04-29 | 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925830.4U CN222515047U (zh) | 2024-04-29 | 2024-04-29 | 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515047U true CN222515047U (zh) | 2025-02-21 |
Family
ID=94618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925830.4U Active CN222515047U (zh) | 2024-04-29 | 2024-04-29 | 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515047U (zh) |
-
2024
- 2024-04-29 CN CN202420925830.4U patent/CN22251504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538208A (en) | Spacer mounting for elongated elements, such as electrical cable bundles | |
US20180283583A1 (en) | Conduit Support Assembly | |
CN222515047U (zh) | 用于多股线束的连接器 | |
US20200062197A1 (en) | Wire routing member and wire routing structure | |
CN111130030B (zh) | 连结件和线束 | |
JP4846616B2 (ja) | クランプ付ホースアッセンブリおよびバンドホルダ | |
JPS6129410B2 (zh) | ||
JP2009055740A (ja) | 保護部材が取り付けられた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保護部材の製造方法 | |
EP1712425B1 (en) | Device to fasten flexible elongated elements, such as flexible tubes or cable bundles to a structure | |
KR20010030228A (ko) | 가요성 클램프 | |
CN202094410U (zh) | 电连接器 | |
US6360723B1 (en) | Mounting apparatus of fuel injection valve | |
GB2139016A (en) | Wiring holder | |
CN218669534U (zh) | 后处理封装组件 | |
CN115360868B (zh) | 一种油冷驱动电机用低压线束集成安装结构 | |
WO2019184808A1 (zh) | 一种耐高温耐极寒的发动机或柴油机的线束装置 | |
CN219659351U (zh) | 用于线束保护件的连接件 | |
JP3231011B2 (ja) | 長尺部材の固定構造 | |
EP3973152A1 (en) | System for hydraul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a plurality of hated ducts configured for carrying an electrically heatable fluid | |
CN219041264U (zh) | 线束尾盖结构和车辆 | |
CN217814313U (zh) | 管道卡扣 | |
JP2003028028A (ja) | 燃料デリバリパイプ | |
CN215806787U (zh) | 可调管夹及发动机 | |
JPH0115083Y2 (zh) | ||
CN217761414U (zh) | 壳体组件及吊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