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506748U - 一种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506748U CN222506748U CN202420328633.4U CN202420328633U CN222506748U CN 222506748 U CN222506748 U CN 222506748U CN 202420328633 U CN202420328633 U CN 202420328633U CN 222506748 U CN222506748 U CN 2225067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receiving
- receiving portion
- process cartridge
- hole
- main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70834 Sensitis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313 sensi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YTCQFLFGFXZUSN-BAQGIRSFSA-N microline Chemical compound OC12OC3(C)COC2(O)C(C(/Cl)=C/C)=CC(=O)C21C3C2 YTCQFLFGFXZUSN-BAQGIRSF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处理盒,包括:盒体;固定在盒体的端部的支架,支架上设有通孔;被驱动部件,其沿X向可旋转地设置在盒体上;动力接收部和第一弹性件,动力接收部的中心轴沿X向设置,其穿过通孔设置;当处理盒从外部移动至安装位置,动力接收部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驱动件抵接而不能结合时,动力接收部能够沿着通孔的延伸方向移动,动力接收部的中心轴相对于支架从第一位置平行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一弹性件蓄力;处理盒安装到位后,驱动件旋转,第一弹性件释放使得动力接收部沿着通孔的延伸方向复位,动力接收部的中心轴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平行移动复位;动力接收部移动过程中与驱动件作用并发生转动,以使得动力接收部与驱动件结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利用电子照相成像技术在记录材料(如纸张)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盒包括作为感光构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鼓和能够作用在鼓上的显影构件(如显影辊)中的至少一种,感光构件和显影构件也可以一体化构造为可拆卸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盒(可称为处理盒)。处理盒中还包括充电辊,其用于与感光鼓接触并为其充电。
通常,处理盒的一端设置有感光鼓动力接收单元用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在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处理盒,其感光鼓端部的动力接收单元是采用圆球式万向节驱动件联接结构,万向节驱动件可偏摆地与图像形成装置驱动件结合或脱离。这种联接结构存在以下不足:圆球式万向节容易从齿轮中脱出(特别是在运输的过程当中,此现象更易出现),且在非受力的状态下会随机摆动,也即其中心轴会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驱动件的中心轴摆动,所以在处理盒的安装或拆卸时,容易造成动力接收单元与驱动件之间相互卡死,甚至导致动力接收单元和驱动件的损坏,从而使驱动联接功能丧失或驱动联接不顺畅,导致处理盒或图像成像装置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包括:
盒体;
固定在盒体的端部的支架,支架上设有通孔,支架朝向处理盒外部的一侧形成外表面;
被驱动部件,其沿X向可旋转地设置在盒体上;以及
动力接收单元,其用于接收主组件的驱动力并向被驱动部件传递,动力驱动单元包括动力接收部和第一弹性件,动力接收部的中心轴沿X向设置,其穿过通孔设置;
当处理盒从外部移动至安装位置,动力接收部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驱动件抵接而不能结合时,动力接收部能够沿着通孔的延伸方向移动,动力接收部的中心轴相对于支架从第一位置平行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一弹性件蓄力;处理盒安装到位后,驱动件旋转,第一弹性件释放使得动力接收部沿着通孔的延伸方向复位,动力接收部的中心轴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平行移动复位;动力接收部移动过程中与驱动件作用并发生转动,以使得动力接收部与驱动件结合。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动力接收部与主组件的驱动件的安装过程中,动力接收部的中心轴始终以平行于X向的方式移动,实现与驱动件的结合,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圆球式万向节驱动件的中心轴相对于X轴反复摆动,在偏摆的过程中与驱动件卡死而不能正常工作的技术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被驱动部件为感光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孔沿处理盒安装方向Y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孔的两端封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从垂直于X向的方向投影,外表面的投影与主组件上的限位块的投影不重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架上设有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的摆杆相互作用的第一突起;
第一突起形成在外表面上并沿X向突出,支架上设有与第一突起连接的加强筋;或,支架的外表面形成有沿X向突出的凸台,第一突起形成在凸台上,支架上设有与凸台连接的加强筋;
第一突起上设有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的摆杆相互作用的倾斜角,倾斜角相对于X方向倾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架的外表面上设有沿X向突出的第三突起,第一弹性件为扭簧,其设置在第三突起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架的外表面上设有沿X向突出的第二突起;
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动力接收部抵接,其另一端与第二突起抵接;
第二突起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的支撑块相互作用以支撑处理盒;
第二突起为圆柱状,或,第二突起为弧形,其两端分别设有加强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表面在通孔以下的位置为平面结构,平面结构上除了设有第三突起以外没有沿X向突出的结构;
外表面的底部设有向下突出的突出块,突出块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的支撑块相互作用以支撑处理盒;
外表面上设有安装孔,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动力接收部抵接,其另一端插入安装孔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以X方向为中心轴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固定连接件;动力接收部与第二连接件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滑动,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能够沿第二方向相对滑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均垂直于X方向,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固定连接件与被驱动部件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连接件上设有止挡块,第一连接件上固定设有止挡部,止挡部能够在固定连接件内止挡块以外的周向空间中旋转,当止挡部旋转至与止挡块抵接时能够驱动固定连接件旋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固定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与被驱动部件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件,固定连接件与动力接收部传动连接;支架朝向处理盒内部的一侧沿X向突出形成圆环部,圆环部与固定连接件的内圆周壁抵接;
通孔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圆环部位于通孔的开口端处的部分用于对动力接收部进行限位,防止动力接收部从通孔中脱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理盒和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支架和第一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动力接收单元(省去第一弹性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固定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动力接收部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一周向位置时,相关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动力接收部处于第二位置和第一周向位置时,相关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动力接收部处于第二位置和第二周向位置时,相关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理盒结构示意图。
图10(a)、10(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理盒支架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二将处理盒安装到主组件时局部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二将处理盒安装到主组件时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理盒支架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理盒支架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理盒支架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处理盒支架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处理盒支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实施例一
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组件1。处理盒2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中。
在本实施例中,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以处理盒2的长度方向为X轴,+X方向朝向处理盒2的驱动端,-X方向朝向处理盒2的非驱动端,以处理盒2的安装方向为Y轴,其中将处理盒2从外部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1中的安装方向为+Y,拆卸方向为-Y,剩下的为Z轴,+Z方向大致朝上,-Z方向大致朝下。
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具有两侧相对的内壁,其中一侧内壁安装有用于向处理盒2输出动力的驱动件11,另一侧内壁没有安装驱动件11。两侧内壁上均设有用于辅助处理盒2安装的导轨15,其沿Y方向设置。参阅图1的放大图部分,主组件1安装有驱动件11的一侧内壁上还设有摆杆12、限位块13和支撑块14。驱动件11设置在导轨15的下方,用于向处理盒2输出动力,该摆杆12的第一端与主组件1内壁铰接,其第二端设置在驱动件11上方用于保护驱动件11。该限位块13设置在驱动件11的一侧,该支撑块14设置在驱动件11的下方。
参阅图2,处理盒2用于接收主组件1的驱动的一端为驱动端,在本实施例中为靠近+X方向的一端,另一端为非驱动端,在本实施例中为靠近-X方向的一端。处理盒2包括框架、可旋转地设置在该框架上的感光鼓和显影辊,以及用于接收主组件1的驱动力并向处理盒2的被驱动部件传递驱动力的动力接收单元,被驱动部件可以是感光鼓、显影辊或其他需要直接或间接驱动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为感光鼓。感光鼓和显影辊分别沿X向可旋转地设置在框架上。框架包括盒体3和支架4,感光鼓设置在盒体3内,支架4固定设置在盒体3的驱动端。
参阅图3,该支架4朝向处理盒外部的一侧形成外表面45,该外表面45上设有第一突起41、第二突起42、第三突起43和通孔44,其中第一突起41、第二突起42、第三突起43相对于外表面45沿X向突出。该第一突起41用于与主组件1的摆杆12相互作用,在处理盒2安装时,第一突起41用于顶开摆杆12的第二端,使得驱动件11暴露,便于与动力接收单元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41为大致沿Y方向延伸的弧形片状结构,其靠近-Y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倾斜角411,倾斜角411相对于X方向倾斜,该倾斜角411用于在处理盒2安装时顶开摆杆12的第二端,也便于处理盒2拆卸时脱离摆杆12的第二端。该第二突起42用于在处理盒2安装时置于主组件1的支撑块14的上方,以对处理盒2起支撑作用。该第三突起43用于设置动力接收单元的第一弹性件61。该通孔44用于供动力接收单元的动力接收部62活动,优选通孔44的两端为封闭设置,以防止动力接收部62脱离。该支架4大致设置在YZ平面上,其靠近+X方向的一侧为外表面45,该外表面45与主组件1的限位块13不发生干涉,该外表面45在X方向上与限位块13相隔一定间距,不发生接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支架4的外表面45还设有加强筋46,用于增加第一突起41的强度,本实施例的加强筋46有两个。
参阅图4,该动力接收单元包括第一弹性件61、动力接收部62、第二连接件63、第一连接件64、第二弹性件65和固定连接件66,该动力接收部62用于与主组件1的驱动件11结合传动,该动力接收部62、第二连接件63、第一连接件64和固定连接件66依次传动连接且其中心轴均沿X向设置,该固定连接件66与感光鼓的一端固定连接。
该动力接收部62与第二连接件63可沿第一方向相对滑动,第二连接件63与第一连接件64可沿第二方向相对滑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沿YZ平面设置,即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于X方向,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即该动力接收部62、第二连接件63和第一连接件64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十字滑槽联轴器结构。具体地,该动力接收部62靠近+X方向的一端为接收端,用于与驱动件11结合传动,动力接收部62靠近-X方向的一端为输出端,该输出端上设置第一传动部622,第二连接件63靠近+X方向的一端为接收端,设有与第一传动部622相适配的第二传动部631,以使得动力接收部62与第二连接件63传动连接,第一传动部622与第二传动部631可相对滑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622为一个直条状突起,第二传动部631为直条状凹槽。第二连接件63靠近-X方向的一端为输出端,该输出端上设置第三传动部632,第一连接件64靠近+X方向的一端为接收端,该接收端设有与第三传动部632相适配的第四传动部641,以使得第一连接件64与第二连接件63传动连接,第三传动部632与第四传动部641可相对滑动。本实施例中,第三传动部632为一个直条状凹槽,第四传动部641为直条状突起。第一传动部622、第二传动部631、第三传动部632和第四传动部641均设置在YZ平面上,其中,第一传动部622和第二传动部631的方向与第三传动部632和第四传动部641的方向垂直。
该第一连接件64靠近-X方向的一端为输出端,该输出端上设有止挡部642和安装轴643。止挡部642设置在YZ平面上,用于与固定连接件66传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止挡部642有两个,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其中心轴重合,两个止挡部642的中心轴与第四传动部641的方向垂直。安装轴643沿X向设置并可旋转地设置在固定连接件66的中央孔661内。
参阅图5,该固定连接件66为圆筒状,其圆周外壁上设有齿轮,用于向处理盒2的其他部件传递动力,例如向显影辊传递动力。固定连接件66靠近-X方向的一端为输出端,该输出端与感光鼓的端部固定连接,固定连接件66靠近+X方向的一端为接收端,该接收端内部中空,里面设置有止挡块662,其用于与第一连接件64的止挡部642相互作用以进行动力传递。本实施例中,止挡部642有两个,其设置在YZ平面上并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第一连接件64的止挡部642能够在固定连接件66内止挡块662以外的周向空间663中旋转,该周向空间663被两个止挡块662分割成两个扇形空间,每个止挡部642分别在对应的扇形空间内旋转,当止挡部642旋转至与止挡块662抵接时即能够驱动固定连接件66旋转。
该第二弹性件65套设在固定连接件66的中央孔661外圆周壁上,其两端分别与固定连接件66和第一连接件64连接,当第二弹性件65处于松弛状态时,第一连接件64与固定连接件66的相对位置(以X轴为旋转轴的周向相对位置或者说是旋转相对位置)被第二弹性件65保持在一个特定的初始位置,当第一连接件64受到外力例如驱动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固定连接件66旋转时,第二弹性件65蓄力,当该外力消失时,第二弹性件65释放使得第一连接件64旋转回到与固定连接件66之间相对的初始位置。由于动力接收部62、第二连接件63和第一连接件64三者之间形成十字滑槽联轴器结构,三者之间的旋转运动是同步的,因此第二弹性件65通过第一连接件64和第二连接件63,也使得动力接收部62在不受到外力或不受驱动力时能够与固定连接件66保持在特定的初始位置。具体地,该固定连接件66上设有安装卡槽664,该第一连接件64上设有安装突起644,第二弹性件65具体为扭簧,其两端分别与安装卡槽664和安装突起644连接。
参阅图6,动力接收部62穿过支架4上的通孔44设置,其接收端伸出到通孔44外,接收端上设有两个结合部621,主组件1的驱动件11上设有两个驱动突起11b,结合部621与驱动突起11b咬合,驱动件11沿驱动方向旋转(从+X向-X方向观察时,该驱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带动动力接收部62也沿驱动方向旋转。
该第一弹性件61设置在支架4上,用于动力接收部62的复位。第一弹性件61具体为扭簧,其两端分别与动力接收部62和第二突起42连接。
处理盒的安装过程的一种实现方式如下:
参阅图6,当处理盒2安装时,其从外部移动至安装位置,动力接收部62与主组件1的驱动件11抵接而不能结合,当处理盒2沿安装方向Y被推动时,动力接收部62被驱动件11抵接并卡在第一位置,此时动力接收部62与驱动件11的中心轴不重合,处理盒2的其他部分(包括支架4)继续沿Y向被推动,动力接收部62便相对于支架4的通孔44移动(例如图6所示箭头方向),使得动力接收部62相对于通孔44从第一位置(例如图6所示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例如图7所示位置),也即动力接收部62的绝对位置是不变的,改变的是其相对于支架4通孔44的相对位置。
由于十字滑槽联轴器结构的存在,动力接收部62的这个移动是被允许的,具体表现为动力接收部62相对于第二连接件63滑动,或动力接收部62和第二连接件63的整体相对于第一连接件64滑动,或上述两者的结合,且由于十字滑槽联轴器结构所允许的滑动是中心轴方向始终不变(X向)的滑动,因此动力接收部6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动力接收部62的中心轴是平行移动的,即移动过程中,动力接收部62的中心轴始终与X方向平行,也即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了圆球式万向节驱动件11,圆球式万向节驱动件11的中心轴会相对于X轴摆动,出现与X轴倾斜的情况。
在动力接收部6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过程中,第一弹性件61蓄力。参阅图7,处理盒2安装到位后,关闭主组件1的仓门,图像形成装置启动,主组件的驱动件11开始转动,第一弹性件61释放使得动力接收部6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复位(例如图7上方箭头方向),同理,这个移动过程中,动力接收部62的中心轴也是始终与X方向保持平行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十字滑槽联轴器以外的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动力接收部62的中心轴的平行移动即可。
在动力接收部6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过程中,动力接收部62始终与驱动件11保持抵接,由于这两者之间的抵接可能是点接触,或微小的线接触或面接触,这个抵接状态是不稳定的,动力接收部62十分容易发生转动,从一个初始的第一周向位置(例如图7所示位置)转动到某个第二周向位置(例如图8所示位置),以使得驱动件11能够进入到动力接收部62的两个结合部621之间的内部空间中,从而实现动力接收部62与驱动件11的结合,即动力接收部62与驱动件11的中心轴重叠。当动力接收部62在第一周向位置时,其中一个结合部621与驱动件11抵接,当动力接收部62转动时,该结合部621会转动到避让驱动件11的位置,使得驱动件11不会与动力接收部62卡死,驱动件11沿驱动方向的旋转也便于其而进入到动力接收部62的内部空间中,与动力接收部62结合。结合后,随着驱动件11的旋转,其旋转到与动力接收部62啮合的位置,即驱动件11的两个驱动突起11b与动力接收部62的两个结合部621咬合的位置,然后驱动件11带动动力接收部62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的通孔44的延伸方向沿Y方向设置,以便于处理盒2的安装,动力接收部62相对于通孔4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也是沿Y向进行。通孔44的形状优选直线延伸,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具有微小的弧度,也可以相对于Y方向有微小的倾斜。
动力接收部62抵接到驱动件11时沿哪个方向转动,与动力接收部62的第一周向位置相关,即与驱动件11抵接的结合部621相对于驱动件11的位置。参阅图7,动力接收部62的周向位置是指其两个结合部621之间的连线A在YZ平面上相对于Y轴的旋转位置,动力接收部62的第一周向位置与+Y之间的夹角设置为α。
根据第一周向位置与+Y之间的夹角α的不同,安装过程有以下几种情况:
当α=90°时,即动力接收部62相对于Y轴垂直时,动力接收部62不会与驱动件11抵接,动力接收部62也无需沿着通孔44移动,无需发生旋转,驱动件11能够直接进入到动力接收部62的内部空间中与动力接收部62结合,当图像形成装置启动,驱动件11旋转时便可以旋转到与动力接收部62啮合的位置,即驱动件11的两个驱动突起11b与动力接收部62的两个结合部621咬合的位置,然后驱动件11带动动力接收部62旋转。
当α<90°时,动力接收部62的其中一个结合部621可能与驱动件11抵接,此时驱动件11可能并不能够直接进入到动力接收部62的内部空间中,动力接收部62需要发生上述移动和旋转之后,才能与驱动件11结合。结合后,随着驱动件11的旋转,其旋转到与动力接收部62啮合的位置,然后驱动件11带动动力接收部62旋转。
当α=0时,动力接收部62的第一周向位置与安装方向Y平行,则是最有可能发生动力接收部62的其中一个结合部621与驱动件11抵接的情况,动力接收部62需要发生上述移动和旋转之后,才能与驱动件11结合。结合后,随着驱动件11的旋转,其旋转到与动力接收部62啮合的位置,然后驱动件11带动动力接收部62旋转。
若处理盒2安装时,α>0,也即该结合部621相对于驱动件11更靠近+Z的方向,则动力接收部62更有可能发生逆时针转动,若α<0,也即该结合部621相对于驱动件11位于靠近-Z的方向,则动力接收部62更有可能发生顺时针转动(例如图7所示下方箭头方向)。动力接收部62的转动可以在其相对于通孔44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发生,也可以在其相对于通孔44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发生,或者在两个过程中均有发生。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动力接收部62与主组件1驱动件11的安装过程中,动力接收部62的中心轴始终以平行于X向的方式移动,实现与驱动件11的结合,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圆球式万向节驱动件11的中心轴相对于X轴反复摆动,在偏摆的过程中与驱动件11卡死而不能正常工作的技术问题。另外,由于动力接收部62在两端封闭的通孔44中活动,能够防止其脱离支架4,增加处理盒的工作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处理盒,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支架4的结构不同。
如图9所示,动力接收部62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架4上,部分暴露在支架4外,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上的驱动件11接合,从而接收驱动力,使得感光鼓21旋转。
参考图10(a)、10(b),将详细介绍本实施支架4结构,支架4可以是独立于盒体的部件,也可以与盒体一体成型。
如图10(a)所示,支架4靠近感光鼓21的一侧具有卡合部221和圆环部220,卡合部221向远离感光鼓21的一侧凹陷,形成凹槽,以便与盒体3卡合,且圆环部220向靠近感光鼓21的一侧突出形成,与固定连接件66的内部中空部分的圆周壁抵接,通过卡合部221与圆环部220从而使支架4与固定连接件66接合起来。另外,圆环部220位于通孔44开放的一端的部分能够对动力接收部62进行限位,防止动力接收部62在装机过程中从支架4的通孔44中脱离(参阅图10(b))。
如图10(b)支架4靠近盒体3外部一侧具有一外表面45,外表面45上形成有一通孔44,用于将动力接收部62部分暴露于处理盒2外部,该通孔44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使得动力接收部62在通孔44中滑动,也使动力接收部62与主组件1的驱动件11接合。
继续的,支架4上有用于与盒体3接合的接合通孔224,将接合通孔224与盒体3上相互配合的结构结合,从而将支架4安装到驱动侧轴承12上。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的外表面45还形成有作为第一突起41的弧形突起,用于与主组件1内壁上的摆杆12相互作用,在处理盒2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过程中,第一突起41顶起摆杆12,使得动力接收部62与驱动件11接合,且第一突起41的上方边缘侧形成有加强筋46,加强筋46与盒体3接合的接合通孔224连接,用于加强第一突起41的强度,防止其断裂。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上还设有第三突起43和第二突起42,第三突起43和第二突起42为圆柱状。其中,第三突起43上有一个径向向外突出的突起228用于防止安装在第三突起43上的第一弹性件61脱落,继续的,第二突起42用于当处理盒2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上时,在下游侧与主组件上的支撑块14抵接而支撑处理盒2,使得处理盒2更平稳地安装到主组件1上,且该第二突起42还可对第一弹性件61起安装止挡作用,使得当用户将处理盒2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拆卸后,动力接收部62能在第一弹性件61的作用下回到初始预定位置(即位于通孔44靠近+Y方向上的一侧)。
接下来将参考图11和图12,详细介绍处理盒2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上的结构。
如图11、图12所示,当用户将处理盒2通过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上的导轨15将处理盒2安装到位后,从驱动侧向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侧看,感光鼓21、支架4和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依次定位,主组件1上的摆杆12与支架4上的第一突起41抵接,将处理盒2定位在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上,此时支架4上的外表面45与主组件上的限位块13在X方向不重叠,即从垂直于X向的方向投影,外表面45的投影与限位块13的投影不重叠,主组件1的驱动件11进入动力接收部62的两个结合部621形成的朝着驱动侧扩展的开口中,与动力接收部62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当主组件1的驱动件11开始转动时,主组件1的驱动件11作为旋转力的施力部分的驱动突起11b与动力接收部62的结合部621接触,施加旋转力给动力接收部62,当动力接收部62受到旋转力后,其在通孔44中发生移动(受到旋转力前也可能发生一定移动),在旋转力与第一弹性件61弹力的作用下,动力接收部62进入到预定位置,与驱动件11结合,将接收到的主组件1的驱动件11的驱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件66,从而驱动感光鼓21旋转。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2,解决了现有处理盒上感光鼓动力接收单元与驱动力传递构件连接不稳定,驱动传递不顺畅的问题,提高了处理盒的使用品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处理盒,与实施例二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支架4的结构不同。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支架4靠近盒体3外部的一侧上,不设置加强筋46,同时外表面45上形成的通孔44两端是封闭的,使得动力接收部62在该通孔44中滑动地过程中,不易从支架4上脱离,从而使得驱动力传递更加顺畅。
支架4靠近第三突起43一侧,即支架4的底部(大致朝向-Z方向)有一沿着圆弧向外的突出块227,当处理盒2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上时,突出块227在下游侧与主组件上的支撑块14抵接从而支撑处理盒2,使得处理盒2更平稳地安装到主组件1上。
此外,该突出块227右侧有一止挡部件229,用于止挡安装在第三突起43上的第一弹性件61。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其他动作原理与其他未详细描述结构均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处理盒,与实施例二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支架4的结构不同。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支架4靠近盒体外部的一侧上,不设置加强筋46,且支架4上的第二突起42的形状不再为圆柱状,第二突起42为带有圆弧状的异形突起,其圆弧部分与主组件1的支撑块14抵接,在下游侧支撑处理盒2,且该异形突起在圆弧部的两端设有加强筋,能有效加强第二突起42的强度,使得第二突起42不易断裂,处理盒2能更加平稳的安装到主组件上,同时该第二突起42上形成有缺口部,第一弹性件61安装在第三突起43上,一端与动力接收部62抵接,另一端插入到第二突起42上的缺口部上。
此外,形成在支架4上的通孔44的两端是封闭的,用于限制动力接收部62在通孔44的移动,使得动力接收部62不易从支架4上脱离。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其他动作原理与其他未详细描述结构均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处理盒,与实施例四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支架4的结构不同。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不设置第二突起42,外表面在通孔44以下的位置为平面结构,该平面结构上除了设有第三突起43以外没有别的沿X向突出的结构,使得处理盒在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过程中,不易出现支架4与图像形成装置发生安装干涉,使得处理盒拆装不顺畅的情况。支架4上形成有一安装孔231,第一弹性件61安装在第三突起43上,一端插入到该安装孔231中,另一端与动力接收部62抵接,与其形成止挡作用,使得动力接收部62保持在初始预定位置。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其他动作原理与其他未详细描述结构均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处理盒,与实施例二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支架4的结构不同。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起41并非形成在外表面45上,外表面45的上部形成有向处理盒2外部突出的凸台223结构,第一突起41形成于该凸台223上;且在支架4靠近盒体外部的一侧上,加强筋46不与第一突起41连接,而是与凸台223连接。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其他动作原理与其他未详细描述结构均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处理盒,与实施例六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支架4的结构不同。
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未设置第二突起42,而是在支架4上形成有一安装孔231,第一弹性件61安装在第三突起43上,一端插入到该安装孔231中,另一端与动力接收部62抵接,与其形成止挡作用,使动力接收部62保持在初始预定位置,且形成在支架4上的通孔44两端是封闭的。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其他动作原理与其他未详细描述结构均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或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自由组合,包括对上述不同实施方式之间的技术特征进行自由组合,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
固定在所述盒体的端部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通孔,所述支架朝向所述处理盒外部的一侧形成外表面;
被驱动部件,其沿X向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盒体上;以及
动力接收单元,其用于接收所述主组件的驱动力并向所述被驱动部件传递,所述动力驱动单元包括动力接收部和第一弹性件,所述动力接收部的中心轴沿X向设置,其穿过所述通孔设置;
当所述处理盒从外部移动至安装位置,所述动力接收部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驱动件抵接而不能结合时,所述动力接收部能够沿着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动力接收部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支架从第一位置平行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弹性件蓄力;所述处理盒安装到位后,所述驱动件旋转,所述第一弹性件释放使得所述动力接收部沿着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复位,所述动力接收部的中心轴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平行移动复位;所述动力接收部移动过程中与所述驱动件作用并发生转动,以使得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所述驱动件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驱动部件为感光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沿处理盒安装方向Y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两端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从垂直于X向的方向投影,所述外表面的投影与所述主组件上的限位块的投影不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的摆杆相互作用的第一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形成在所述外表面上并沿X向突出,所述支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突起连接的加强筋;或,所述支架的外表面形成有沿X向突出的凸台,所述第一突起形成在所述凸台上,所述支架上设有与所述凸台连接的加强筋;
所述第一突起上设有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的摆杆相互作用的倾斜角,所述倾斜角相对于X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外表面上设有沿X向突出的第三突起,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突起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外表面上设有沿X向突出的第二突起;
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接收部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突起抵接;
所述第二突起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的支撑块相互作用以支撑所述处理盒;
所述第二突起为圆柱状,或,所述第二突起为弧形,其两端分别设有加强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面在所述通孔以下的位置为平面结构,所述平面结构上除了设有所述第三突起以外没有沿X向突出的结构;
所述外表面的底部设有向下突出的突出块,所述突出块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的支撑块相互作用以支撑所述处理盒;
所述外表面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接收部抵接,其另一端插入所述安装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以X方向为中心轴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固定连接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与第二连接件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滑动,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能够沿第二方向相对滑动,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均垂直于X方向,且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固定连接件与所述被驱动部件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件上设有止挡块,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固定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能够在所述固定连接件内止挡块以外的周向空间中旋转,当所述止挡部旋转至与所述止挡块抵接时能够驱动所述固定连接件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连接件和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与所述被驱动部件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件,所述固定连接件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传动连接;所述支架朝向所述处理盒内部的一侧沿X向突出形成圆环部,所述圆环部与所述固定连接件的内圆周壁抵接;
所述通孔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所述圆环部位于所述通孔的开口端处的部分用于对所述动力接收部进行限位,防止所述动力接收部从所述通孔中脱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941232 | 2023-03-03 | ||
CN202320394123 | 2023-03-03 | ||
CN202321250402 | 2023-05-22 | ||
CN2023212504028 | 2023-05-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506748U true CN222506748U (zh) | 2025-02-18 |
Family
ID=9252334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196386.1A Pending CN118584775A (zh) | 2023-03-03 | 2024-02-21 | 一种处理盒 |
CN202420328633.4U Active CN222506748U (zh) | 2023-03-03 | 2024-02-21 | 一种处理盒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196386.1A Pending CN118584775A (zh) | 2023-03-03 | 2024-02-21 | 一种处理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18584775A (zh) |
-
2024
- 2024-02-21 CN CN202410196386.1A patent/CN118584775A/zh active Pending
- 2024-02-21 CN CN202420328633.4U patent/CN222506748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584775A (zh) | 2024-09-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30297023A1 (en) |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drum unit | |
CN110308634B (zh) | 盒、鼓单元、力接收部件和法兰单元 | |
US11703794B2 (en) |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KR100290584B1 (ko) | 프로세스카트리지및전자사진화상형성장치 | |
CN101782738B (zh)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1090136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 |
JP7260610B2 (ja) | 動力受けユニット、回転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装着方法及び取外方法 | |
US6917774B2 (en) | Process cartridge mounting and demounting mechanism including a guide to be positioned, a process cartridge detachably mountable to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guide to be positioned or a cartridge positioning portion, and th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EP2874018A1 (en) | Cartridge | |
CN110389515B (zh) | 一种处理盒 | |
CN222506748U (zh) | 一种处理盒 | |
CN110874045A (zh) | 一种处理盒 | |
CN219417987U (zh) | 显影盒 | |
CN220473858U (zh) | 一种显影盒 | |
AU2019200918A1 (en) |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uses cartridge | |
HK1213643B (zh) | 顯影器、顯影盒、旋轉力傳遞部件和電子照相成像設備 | |
HK1213643A1 (zh) | 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
HK1219543B (zh) | 用於電子照相式成像裝置的盒和鼓單元 | |
HK1156707B (zh) | 顯影器、顯影盒、旋轉力傳遞部件和電子照相成像設備 | |
HK1200544B (zh) | 處理盒、電子照相成像裝置以及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