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463587U - 一种过孔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过孔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463587U CN222463587U CN202420882827.9U CN202420882827U CN222463587U CN 222463587 U CN222463587 U CN 222463587U CN 202420882827 U CN202420882827 U CN 202420882827U CN 222463587 U CN222463587 U CN 2224635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body
- ring
- cable
- via connector
- dispos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过孔连接器,用以将线缆安装在电器设备上,所述过孔连接器包括:套设在线缆上的后盖;套设在线缆上的联接部,所述联接部包括内联结体与套设在内联结体上的外联结体,所述外联结体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环体、第二环体以及第三环体,所述第一环体上设置有多个开槽,所述开槽内设置有折边,所述折边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环体上设置有多个开孔,所述第三环体上设置有多个开口,所述第二环体从第一环体往第二环体一侧逐渐缩小;设置在后盖与联接环之间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在线缆上。本实用新型采用轻量化设计,可降低成本以及减轻重量,线缆插入时可避免发生脱落,保证连接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过孔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过孔连接器,可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连接、高压配电盒连接、储能电站连接线路等高压线路的连接,如专利号为CN209029613U中公开的过孔连接器,包含外壳(2)、固定基座(4)、屏蔽套筒(5)、屏蔽弹簧(6)和封口部件(8),所述外壳(2)的内壁与线缆(9)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固定基座(4)设在空隙的一端,封口部件(8)设在空隙的另一端,所述屏蔽套筒(5)压接在线缆(9)上,且放置在空隙处,所述屏蔽弹簧(6)用于连接屏蔽套筒(5)和外壳(2)。此类连接器的连接不够稳定,在使用过程中,将线缆塞入安装时屏蔽环容易受外力而脱落,影响连接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避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连接稳定的过孔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过孔连接器,用以将线缆安装在电器设备上,所述过孔连接器包括:
套设在线缆上的后盖;
套设在线缆上的联接部,所述联接部包括内联结体与套设在内联结体上的外联结体,所述外联结体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环体、第二环体以及第三环体,所述第一环体上设置有多个开槽,所述开槽内设置有折边,所述折边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环体上设置有多个开孔,所述第三环体上设置有多个开口,所述第二环体从第一环体往第二环体一侧逐渐缩小;
设置在后盖与联接环之间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在线缆上。
在数个实施方式中,
在数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折边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以及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水平设置且与第一环体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向第一环体的外侧倾斜设置,所述第三连接臂弯曲设置,所述第四连接臂向第一环体的内侧倾斜设置且高于第一环体,所述第四连接臂延伸至第一环体外部。
在数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环体上套设有锁紧环。
在数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圈与第一环体之间设置有垫片。
在数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垫片的外径大于第一环体的外径,所述垫片与折边的端部抵接。
在数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器设备上设置有一接头,所述接头上设置有卡边,所述后盖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边与卡槽插接配合。
在数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头内设置有限位台阶并由此被分隔成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环体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无法穿过限位台阶,所述第三连接臂与第一管体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一环体与第二管体贴合接触。
在数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后盖包括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上设置有多条肋边,所述卡槽设置在第二盖体上。
在数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环体与第三环体为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环体包括多个连接边与连接段,所述连接边设置在第一环体与连接段之间,多个所述连接段呈环形分布且存在间隙,所述连接段上设置有凸边,所述第三环体上设置有多个连接槽,所述连接段设置在第三环体内且凸边与连接槽插接配合。
在数个实施方式中,线缆与铜排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采用轻量化设计,可降低成本以及减轻重量。
本实用新型通过外联结体以及其折边的结构设计,与电器设备的连接更牢固的触点设计,径向主动受力式,增加接触力,接触效果更好,配合密封圈可满足防水防尘IP67等级。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以及第四连接臂的结构设计,在其径向分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三连接臂与接头的接触位置连接更加紧密,同时通过凸边与连接槽的结构以及限位凸起与限位台阶的结构,线缆插入时可避免发生脱落,保证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本文所描述的附图仅用于所选择实施例的阐述目的,而不代表所有可能的实施方式,且不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制。
图1示意性的示出了实施例1中的过孔连接器的整体结构;
图2示意性的示出了图1的爆炸结构;
图3示意性的示出了图2中联结部位置的爆炸结构;
图4示意性的示出了图3中外联结体的放大结构;
图5示意性的示出了图3的联结部结合接头的结构;
图6示意性的示出了实施例2中外联结体的分离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结合附图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过孔连接器,用以将线缆100安装在电器设备上,并在其接头200位置进行锁定,主要是由套设在线缆100上的后盖10、套设在线缆100上的联接部以及设置在后盖10与联接环之间的密封圈40所构成,密封圈40套设在线缆100上,线缆100在此常规的依次从内到外由芯线、内皮、屏蔽网以及外皮所构成。
具体的,联接部包括内联结体20与套设在内联结体20上的外联结体30,所述外联结体30包括同轴设置且一体成型的的第一环体31、第二环体32以及第三环体33,所述第一环体31上设置有多个开槽311,所述开槽311内设置有折边34,所述折边34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环体32上设置有多个开孔321,所述第三环体33上设置有多个开口331,所述第二环体32从第一环体31往第二环体32一侧逐渐缩小。
其中,折边34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臂341、第二连接臂342、第三连接臂343以及第四连接臂344,所述第一连接臂341水平设置且与第一环体31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342向第一环体31的外侧倾斜设置,所述第三连接臂343弯曲设置,所述第四连接臂344向第一环体31的内侧倾斜设置且高于第一环体31,所述第四连接臂344延伸至第一环体31外部。
其中,在第三环体33上套设有锁紧环35,将第三环体33锁紧在线缆上,且,密封圈40与第一环体31之间设置有垫片36,垫片36的外径大于第一环体31的外径,所述垫片36与折边34的端部抵接,垫片36施力于折边34促使其发生形变卡紧在接头200内。
其中,接头200上设置有卡边210,所述后盖10上设置有卡槽101,所述卡边210与卡槽101插接配合,后盖10包括第一盖体11与第二盖体12,所述第一盖体11上设置有多条肋边111,所述卡槽101设置在第二盖体12上。
其中,接头200内设置有限位台阶220并由此被分隔成第一管体201与第二管体202,所述第一环体31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凸起301,所述限位凸起301无法穿过限位台阶220,所述第三连接臂343与第一管体201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一环体31与第二管体202贴合接触。
且,线缆100与铜排300焊接固定,提供更小的接触电阻,相比较压接端子,温升更小。
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将线缆外皮拨开后,将内联结体20插入,屏蔽网压装在内联结体20与外联结体30之间即可,由此联接部整体压接在内皮上,线缆被往内插时,限位凸起301与限位台阶220配合形成反作用力,联接部与内皮之间的力以及外皮对内联结体20的力与该反作用力相反且相等由此抵消。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环体32与第三环体33为可拆卸连接,该结构方便运输与生产成型,所述第二环体32包括多个连接边322与连接段323,所述连接边322设置在第一环体31与连接段323之间,多个所述连接段323呈环形分布且存在间隙,所述连接段323上设置有凸边3231,所述第三环体33上设置有多个连接槽332,所述连接段323设置在第三环体33内且凸边3231与连接槽332插接配合。
在线缆往内插入时,还可受到凸边3231与连接槽332之间的作用力,提供进一步的限位防脱落效果。
本文所有叙述的方式可以以任何合适的顺序进行。使用的任何和所有实例、或本文提供的示范性语言(如″例如″)仅仅是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定,除非权利要求。详细说明中的语言不应理解为指出任何未提出权利要求的实践本实用新型的必要因素。
本实用新型叙述了优选实施方案,包括本实用新型人所知的进行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当然,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显然可以看出这些优选实施方案的变化。本实用新型人预想熟练技术人员可以酌情使用该变化,本实用新型人指出本实用新型可以按照不同于本文具体上述的其它方式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由权利要求书定义的本实用新型主旨和范围所包括的所有改进。而且,除非另有陈述或内容上明显矛盾,本实用新型包括任何上述因素及其所有可能的变化。
Claims (10)
1.一种过孔连接器,用以将线缆(100)安装在电器设备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连接器包括:
套设在线缆(100)上的后盖(10);
套设在线缆(100)上的联接部,所述联接部包括内联结体(20)与套设在内联结体(20)上的外联结体(30),所述外联结体(3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环体(31)、第二环体(32)以及第三环体(33),所述第一环体(31)上设置有多个开槽(311),所述开槽(311)内设置有折边(34),所述折边(34)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环体(32)上设置有多个开孔(321),所述第三环体(33)上设置有多个开口(331),所述第二环体(32)从第一环体(31)往第二环体(32)一侧逐渐缩小;
设置在后盖(10)与联接环之间的密封圈(40),所述密封圈(40)套设在线缆(10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34)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臂(341)、第二连接臂(342)、第三连接臂(343)以及第四连接臂(344),所述第一连接臂(341)水平设置且与第一环体(31)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342)向第一环体(31)的外侧倾斜设置,所述第三连接臂(343)弯曲设置,所述第四连接臂(344)向第一环体(31)的内侧倾斜设置且高于第一环体(31),所述第四连接臂(344)延伸至第一环体(31)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过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环体(33)上套设有锁紧环(3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过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40)与第一环体(31)之间设置有垫片(3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过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36)的外径大于第一环体(31)的外径,所述垫片(36)与折边(34)的端部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过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设备上设置有一接头(200),所述接头(200)上设置有卡边(210),所述后盖(10)上设置有卡槽(101),所述卡边(210)与卡槽(101)插接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过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200)内设置有限位台阶(220)并由此被分隔成第一管体(201)与第二管体(202),所述第一环体(31)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凸起(301),所述限位凸起(301)无法穿过限位台阶(220),所述第三连接臂(343)与第一管体(201)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一环体(31)与第二管体(202)贴合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过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10)包括第一盖体(11)与第二盖体(12),所述第一盖体(11)上设置有多条肋边(111),所述卡槽(101)设置在第二盖体(12)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体(32)与第三环体(33)为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环体(32)包括多个连接边(322)与连接段(323),所述连接边(322)设置在第一环体(31)与连接段(323)之间,多个所述连接段(323)呈环形分布且存在间隙,所述连接段(323)上设置有凸边(3231),所述第三环体(33)上设置有多个连接槽(332),所述连接段(323)设置在第三环体(33)内且凸边(3231)与连接槽(332)插接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100)与铜排(300)焊接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882827.9U CN222463587U (zh) | 2024-04-25 | 2024-04-25 | 一种过孔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882827.9U CN222463587U (zh) | 2024-04-25 | 2024-04-25 | 一种过孔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463587U true CN222463587U (zh) | 2025-02-11 |
Family
ID=94442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882827.9U Active CN222463587U (zh) | 2024-04-25 | 2024-04-25 | 一种过孔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463587U (zh) |
-
2024
- 2024-04-25 CN CN202420882827.9U patent/CN2224635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00258157A1 (en) | Watertight connector an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ng apparatus | |
CN218385975U (zh) | 线缆连接器、接线盒、接线盒组件及光伏组件 | |
CN222463587U (zh) | 一种过孔连接器 | |
CN210806161U (zh) | 高压连接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1605431U (zh) | 连接器和线缆组件 | |
CN118399117A (zh) | 一种过孔连接器 | |
CN112928532A (zh) | 一种防水连接端子及电动汽车充电枪 | |
CN110212366B (zh) | 一种多向密封连接器 | |
CN217934449U (zh) | 线缆组件、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 |
CN213520529U (zh) | 一种防水连接器插头 | |
CN115911928A (zh) | 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及其装配方法 | |
CN209607987U (zh) | 一种连接器用的防水结构 | |
CN209982025U (zh) | 电缆接头 | |
CN213520470U (zh) | 一种防水连接器插座 | |
CN218160849U (zh) | 一种汽车线束 | |
CN217281389U (zh) | 一种水下密闭连接器 | |
CN218975851U (zh) | 一种高压连接器 | |
CN215377767U (zh) | 高压线缆连接结构 | |
CN216015787U (zh) | 一种射频插座连接器 | |
CN220172541U (zh) | 一种应急套管 | |
CN214254846U (zh) | 光伏接头 | |
CN220420940U (zh) | 一种矩形插孔及大电流连接器 | |
CN221201614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接头 | |
CN218448755U (zh) | 一种两芯高压屏蔽连接器 | |
CN220544333U (zh) | 一种防水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