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2382640U - 一种供电单元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电单元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382640U
CN222382640U CN202420195361.5U CN202420195361U CN222382640U CN 222382640 U CN222382640 U CN 222382640U CN 202420195361 U CN202420195361 U CN 202420195361U CN 222382640 U CN222382640 U CN 222382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lamping
control module
power supply
suppl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19536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永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19536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382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382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3826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供电单元及电子雾化装置,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供电单元及雾化单元,供电单元包括壳体、电池架、电池及电控模块;壳体具有安装腔以及与安装腔的底部连通的底部开口,电控模块安装于安装腔中,电池安装于电池架中,电池架可自底部开口插入安装腔中,且电池架背离电控模块的一端可封堵底部开口;电池架与壳体和/或电控模块可拆卸连接,电池与电控模块电连接,电控模块与雾化单元电连接。本申请可将电池及电池架从壳体上拆卸下来,便于将电池进行更换以实现续航。且当将供电单元整体丢弃时,也可以将电池拆卸下来进行回收,减少环境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供电单元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气溶胶产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供电单元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用于在通电后将雾化介质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并通过气流通道导出以供用户吸食。电子雾化装置一般包括供电单元及雾化单元,供电单元用于为雾化单元供电,雾化单元用于在通电后将雾化介质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供电单元包括电池和壳体,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电池固定牢靠,电池一般以不可拆卸地方式固定在壳体内部。上述设置,使得电池无法更换续航,降低了整个供电单元的使用寿命,另外当供电单元被丢弃时,也无法将电池拆卸下来进行回收,造成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电单元及电子雾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供电单元中的电池无法拆卸导致无法更换续航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供电单元,用于电子雾化装置中,所述供电单元包括壳体、电池架、电池及电控模块;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以及与所述安装腔的底部连通的底部开口,所述电控模块安装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电池架中,所述电池架可自所述底部开口插入所述安装腔中,且所述电池架背离所述电控模块的一端可封堵所述底部开口;所述电池架与所述壳体和/或所述电控模块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池与所述电控模块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架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及端盖部,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插接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端盖部封盖于所述底部开口的外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架与所述壳体卡接;
和/或,所述电池架与所述电控模块卡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架的外侧壁形成有弹性部以及凸设于所述弹性部上的凸起,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形成有凹槽;当所述电池架插入所述安装腔中时,所述电池架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贴合设置,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弹性卡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架弧形内凹形成有解锁部,所述解锁部形成于所述电池架置于所述壳体外部并邻近所述弹性部的位置,按压所述解锁部可带动所述弹性部及所述凸起向背离所述凹槽方向移动以脱离所述凹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架朝向所述电控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电控模块朝向所述电池架的一端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接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电池架的第一卡接部以及形成于所述电控模块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沿所述电池架的插接方向形成插接配合并形成弹性卡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夹爪,所述第一卡接部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各所述夹爪的弹性力以插入各所述夹爪之间,所述第一卡接部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各所述夹爪的弹性力以从各所述夹爪中脱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爪上形成有第一限位部,各所述夹爪围合形成有以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分界且相互连通的插接空间及卡接空间;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电池架上连接部及形成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电池架一端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可经由所述插接空间并克服各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弹性力卡入所述卡接空间,所述第二限位部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弹性力从所述卡接空间脱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架上设有与所述电池电连接的顶针,所述电控模块包括弹性针,所述弹性针与所述顶针弹性抵接以形成电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供电单元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单元,通过在壳体上形成有与安装腔连通的底部开口,并将电池架自底部开口插入安装腔中,且电池架背离电控模块的一端可封堵底部开口,此外,电池架与壳体和/或电控模块可拆卸连接,便于将电池和电池架整体装入壳体中,也便于将电池和电池架整体从壳体上拆卸下来,从而便于将电池进行更换以实现续航。此外,当将供电单元整体丢弃时,也可以将电池拆卸下来进行回收,减少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单元及上述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雾化单元电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通过上述供电单元的设置,使得该电子雾化装置的使用寿命长,且丢弃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单元的沿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局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局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单元中的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单元中的供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供电单元;110、壳体;111、安装腔;112、底部开口;113、通槽;120、电池组件;121、电池架;1211、主体部;1212、端盖部;1213、解锁部;1214、通孔;1215、电池腔;122、电池;123、顶针;124、充电板;125、充电座;126、缓冲垫;130、电控模块;131、电路板;132、安装架;1321、底板;1322、插接口;133、连接架;1331、安装槽;134、导光件;135、弹性针;136、弹针座;137、第一电极;140、卡扣结构;141、弹性部;142、凸起;143、凹槽;150、卡接结构;151、夹爪;1511、第一限位部;1512、第一引导面;1513、第二引导面;152、第二卡接部;1521、第二限位部;1522、连接部;1523、第三引导面;153、插接空间;154、卡接空间;200、雾化单元;210、第二电极;220、发热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供电单元是电子雾化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电单元一般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中的电池以及设于壳体内的电控模块。壳体的底部封口设置,壳体的顶部具有开口,电池和电控模块一般从顶部开口装入壳体中,拆装不便。且为了保证电池在壳体内的安装牢靠性,一般将电池通过胶水粘接的方式固定在壳体内部,导致电池不可拆卸,无法通过更换电池实现续航,降低了整个供电单元的使用寿命。此外。当供电单元被丢弃时,也无法将电池拆卸下来进行回收,造成环境污染。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单元100及电子雾化装置,通过将壳体110设置为具有底部开口112,将电池122安装在电池架121上,并将电池架121以可拆卸地方式自底部开口112装入壳体110中,从而可以方便从壳体110的底部开口112处将电池122和电池架121拆卸,便于电池122的更换。
请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供电单元100及雾化单元200,供电单元100与雾化单元200电连接,供电单元100用于为雾化单元200供电,雾化单元200用于将雾化介质雾化成气溶胶颗粒,并将产生的气溶胶颗粒输送至吸食者口腔。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供电单元100包括壳体110、电池组件120及电控模块130,电池组件120包括电池架121及电池122。壳体110具有安装腔111以及与安装腔111的底部连通的底部开口112,电控模块130安装于安装腔111中,电池122安装于电池架121,电池架121可自底部开口112插入安装腔111中,且电池架121背离电控模块130的一端可封堵底部开口112;电池架121与壳体110和/或电控模块130可拆卸连接,电池122与电控模块130电连接。
其中,电池122与电控模块130电连接,电控模块130与雾化单元200电连接,从而通过电池122为雾化单元200供电。
电池122以可拆卸地方式安装于电池架121中,例如电池122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装入电池架121中,或者,也可以通过锁螺钉的方式或者卡接的方式安装电池122。此外,电池122也可以不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电池架121上,则需要更换电池122时,将电池122和电池架121整体从壳体110中拆卸下来。
装配时,可先将电控模块130装入壳体110中,然后将电池122装入电池架121中形成一个电池组件120,然后将电池架121自壳体110的底部开口112插入安装腔111中,直至电池架121的底部封堵底部开口112,且装配到位后的电池架121的顶部与电控模块130相抵接,装配到位后电池122与电控模块130形成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110上形成有与安装腔111连通的底部开口112,并将电池架121自底部开口112插入安装腔111中,且电池架121背离电控模块130的一端可封堵底部开口112,此外,电池架121与壳体110和/或电控模块130可拆卸连接,便于将电池122和电池架121整体装入壳体110中,也便于将电池122和电池架121整体从壳体110上拆卸下来,从而便于将电池122进行更换以实现续航。此外,当将供电单元100整体丢弃时,也可以将电池122拆卸下来进行回收,减少环境污染。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及图7,电池架121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1211及端盖部1212,电池122安装于主体部1211,主体部1211插接于安装腔111中,端盖部1212封盖于底部开口112的外部。装配时,将电池122装入主体部1211中,然后将主体部1211自底部开口112插入安装腔111中,直至端盖部1212封盖于底部开口112的外部,也即是可以将端盖部1212作为壳体110的底盖,在完成电池架121的装配时能够同时完成壳体110底部开口112的封盖,结构设计简单,结构设计制作成本低,且装配简单。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主体部1211及端盖部1212一体连接,例如主体部1211和端盖部1212可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连接,或者可以通过同一个基础件经过CNC机加工形成。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主体部1211及端盖部1212也可以独立加工,然后通过粘接、螺钉锁紧或其他方式固接,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架121与壳体110卡接,且电池架121与电控模块130卡接。本实施例中,通过壳体110和电控模块130分别与电池架121卡接,从而提高电池架121在壳体110中的装配稳定性和装配平衡性。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将电池架121与电控模块130形成卡接;或者,也可以只将电池架121与壳体110卡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电池架121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1211和端盖部1212,主体部1211的顶部与电控模块130卡接,主体部1211的底部与壳体110卡接,如此可使得主体部121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电控模块130及壳体110形成卡接,提高了主体部1211在壳体110中的装配稳定性及装配牢靠。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部1211底部的外周壁与壳体110底部的内周壁之间形成至少一处卡接。具体的,主体部1211底部的外周壁与壳体110底部的内周壁之间形成一处卡接,或者主体部1211底部的外周壁与壳体110底部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沿周向分布的多处卡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部1211的顶部与电控模块130之间形成至少两处卡接,当主体部1211插入壳体110中并朝向电控模块130移动时,主体部1211的顶部与电控模块130形成卡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电池架121的外侧壁与壳体11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卡扣结构140,具体是,电池架121的外侧壁形成有弹性部141以及凸设于弹性部141上的凸起142,壳体110的内侧壁上形成有凹槽143;当电池架121插入安装腔111中时,电池架121的外侧壁与壳体110的内侧壁贴合设置,凸起142与凹槽143弹性卡接。其中,弹性部141的设置,使得可以将凸起142的尺寸设置的大些以与凹槽143形成牢固卡接,且凸起142在卡入凹槽143之前能够与壳体110的内侧壁弹性抵接,减少凸起142与壳体110的内侧壁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电池架121插入壳体110的难度,同时也降低拆卸时将凸起142从凹槽143中分离出来的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电池架121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1211和端盖部1212,弹性部141形成于主体部1211的外侧壁上,且弹性部141形成于主体部1211靠近端盖部1212的位置,凸起142形成于弹性部141,凹槽143形成壳体110的内侧壁且靠近底端的位置,上述设置,使得当电池架121插入壳体110中快接近终点的位置时,凸起142才开始与壳体110的内侧壁相抵接,且凸起142卡入壳体110的内侧壁后很快就卡入凹槽143中,降低了凸起142与壳体110的内侧壁相抵接的长度,也即是降低了电池架121插入壳体110中的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弹性部141为电池架121的外侧壁的一部分,具体是,通过在电池架121的外侧壁上加工出U型槽后形成弹性部141,弹性部141被U型槽围合设置,弹性部141由于至少部分周边与电池架121断开连接,从而使得弹性部141具有弹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主体部1211上形成有一个弹性部141及凸起142。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主体部1211上形成有两个或多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弹性部141,每个弹性部141上形成凸起142,且对应每个凸起142形成有凹槽143,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5,主体部1211形成有贯穿主体部1211一侧的电池腔1215,电池122自主体部1211的一侧插入电池腔1215中,并与电池腔1215形成过盈配合。具体的,电池腔1215的顶部安装有缓冲垫126,电池122的顶部与电池腔1215的顶侧内壁抵接,电池122的底部与缓冲垫126抵接,从而将电池122限位于电池腔1215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电池122的安装,也为了减少电池架121的结构材料,电池架121沿周向上只有部分结构,因此本实施例中只设置有一个弹性部141和凸起142。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为了减少电池架121与电池122之间的结构干涉,同时也为了减少电池架121的材料成本及重量,电池架121上形成有多个沿纵向延伸并沿周向间隔设置的长条状的通孔1214。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及图7,电池架121弧形内凹形成有解锁部1213,解锁部1213形成于电池架121置于壳体110外部并邻近弹性部141的位置,按压解锁部1213可带动弹性部141及凸起142向背离凹槽143方向移动以脱离凹槽143。其中,弹性部141具有弹性,电池架121本身由于为框架结构也具有一定弹性,且解锁部1213邻近弹性部141设置,当按压解锁部1213时,解锁部1213产生由外向内移动的弹性形变并带动弹性部141及凸起142向背离凹槽143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凸起142脱离凹槽143,使得卡扣解锁。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当需要拆卸电池122和电池架121时,只需要在壳体110外部按压解锁部1213即可解锁电池架121与壳体110的卡接,从而轻松将电池架121从壳体110中取出;此外,解锁部1213弧形内凹的设置,其一方面能够减薄解锁部1213以使得解锁部1213具有较好的弹性,便于按压驱动,另一方面也使得解锁部1213适应手指弧度,提高手指按压舒适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及图6,电池架121朝向电控模块130的一端与电控模块130朝向电池架121的一端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接结构150。其中,通过电池架121与电控模块130的端面之间卡接结构150来形成电池架121与电控模块130之间的连接,其连接强度比电池架121与壳体110内外侧壁之间的卡接要强,可以提高电池架121在壳体110内部的安装强度,同时还能够形成电池架121与电控模块130之间的结构定位,保证电池组件120及电控模块130在壳体110中有序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6及图7,壳体110、电池架121及电控模块130均呈圆扁状,电池架121与电控模块130之间形成有两个卡接结构150,两个卡接结构150沿电池架121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其中,这里电池架121的宽度方向是指电池架121的尺寸相对较大的横向方向,也即是图6的左右方向。本实施例通过两个卡接结构150的设置,能够提高电池架121在壳体110内部的装配稳定性。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10、电池架121及电控模块130也可以呈圆柱状或其他形状,卡接结构150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三个或三个以上,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卡接结构150包括形成于电池架121的第一卡接部(图中未标识)以及形成于电控模块130的第二卡接部152,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152沿电池架121的插接方向形成插接配合并形成弹性卡接。具体的,当电池架121插入壳体110中时,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152在电池架121的插接过程中形成插接并形成弹性卡接,也即是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152形成弹性插接配合,其不仅能够保证电池架121与电控模块130之间的连接牢靠性,同时也便于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152相互解锁。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及图7,第二卡接部152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夹爪151,第一卡接部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各夹爪151的弹性力以插入各夹爪151之间,第一卡接部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各夹爪151的弹性力以从各夹爪151中脱出。其中,通过至少两个夹爪151的设置,从而可以通过至少两个夹爪151共同对第一卡接部进行夹持,以保证对第一卡接部的加持牢靠性,此外,通过至少两个夹爪151的设置,使得每个夹爪151的弹性好,便于第一卡接部的插拔,也即是便于电池架121的拆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夹爪151上形成有第一限位部1511,各夹爪151围合形成有以第一限位部1511为分界且相互连通的插接空间153及卡接空间154;第一卡接部包括形成于电池架121上连接部1522及形成于连接部1522背离电池架121一端的第二限位部1521,第二限位部1521可经由插接空间153并克服各第一限位部1511的弹性力卡入卡接空间154,第二限位部1521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第一限位部1511的弹性力从卡接空间154脱出。具体的,当电池架121插入壳体110中时,第二限位部1521先插入插接空间153,然后经由插接空间153并推动第一限位部1511以克服第一限位部1511的弹性力以卡入卡接空间154中,其中,由于第一限位部1511对第二限位部1521的限位,使得第二限位部1521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限位于卡接空间154中;当用户沿着电池架121插接的反方向取出电池架121时,由于用户对电池架121的拉动力,使得第二限位部1521能够克服第一限位部1511的弹性力而从卡接空间154脱出,并经由插接空间153退出插接,从而实现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152的解锁。
具体的,请参阅图6,第一限位部1511凸设于各夹爪151相向的一侧,各夹爪151之间的间隙在第一限位部1511处最小,当第二限位部1521自插接空间153克服各第一限位部1511的弹性力而进入卡接空间154时,各夹爪151的第一限位部1511对第二限位部1521进行阻挡,使得第二限位部1521无法从卡接空间154退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第一限位部1511的纵向截面大致呈V型,第一限位部151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引导面1512及第二引导面1513,第一引导面1512与第二引导面1513之间通过圆弧过渡连接,第一引导面1512用于引导第二限位部1521从插接空间153卡入卡接空间154,第二引导面1513用于引导第二限位部1521从卡接空间154滑入插接空间153。此外,请参阅图6,第一限位部1511上形成有第三引导面1523,第三引导面1523用于与第二引导面1513配合以引导第二限位部1521从插接空间153卡出。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卡接部152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夹爪151,第一卡接部可卡入两个夹爪151之间,第一卡接部包括连接部1522及第二限位部1521,连接部1522沿两个夹爪151分布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限位部1521沿两个夹爪151分布方向上的尺寸,当第二限位部1521卡入卡接空间154时,连接部1522位于插接空间153中。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接部152中夹爪151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四个或四个以上,各夹爪151沿周向依次间隔分布,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5及图8,电控模块130包括电路板131及安装架132,电路板131安装于安装架132,电路板131与电池122电连接,安装架132装设于壳体110中,安装架132与电池架121卡接,具体是,第一卡接部形成于电池架121上,第二卡接部152形成于安装架132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及图8,安装架132形成有用于容纳电路板131的收容腔,安装架132朝向电池架121的一端具有底板1321,底板1321上形成有插接口1322,各夹爪151形成于插接口1322的内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8,电控模块130还包括连接架133,收容腔朝向壳体110的前侧开口设置,连接架133安装于安装架132的前侧开口处,连接架133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安装架132卡接,连接架133与安装架132共同围合形成有壳体110的内侧壁相抵接的外侧壁,从而实现对电控模块130在壳体110中的周向限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8,连接架133上形成有用于导光件134的安装槽1331,壳体110对应安装槽1331的位置形成有通槽113,导光件134可自通槽113插入安装槽1331中,且导光件134与安装槽1331过盈配合,从而将导光件134牢靠安装,且导光件134的设置可对整个电控模块130在壳体110上的纵向位置进行限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及图8,电池架121上设有与电池122电连接的顶针123,电控模块130包括弹性针135,弹性针135与顶针123弹性抵接以形成电连接。具体的,弹性针135与电路板131电连接,电路板131上设有弹针座136,弹针座136与电路板131电连接,各弹性针135分别安装于弹针座136上,或者,各弹性针135分别安装于弹针座136上并分别与电路板131电连接。其中,通过弹性针135与顶针123的弹性抵接设置,使得当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152形成卡接时,弹性针135与顶针123刚好能够弹性抵接,以使得电池122与电路板131之间电连接可靠。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电控模块130还包括两个第一电极137,两个第一电极137分别与电路板131电连接。雾化单元200包括发热体220及两个第二电极210,两个第一电极137与两个第二电极210分别电连接,发热体220分别与两个第二电极210电连接,从而实现电池122、电路板131及发热体220之间的电连接,通过电池122为发热体220供电,以使得发热体220在发热后将雾化介质雾化形成气溶胶颗粒。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及图5,电池组件120还包括充电板124及充电座125,充电板124与电池122电连接,充电座125安装于充电板124上,电池架121的底部对应充电座125的位置形成有充电口,充电座125经由充电口外露设置以便于对电池122进行充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供电单元,用于电子雾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单元包括壳体、电池架、电池及电控模块;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以及与所述安装腔的底部连通的底部开口,所述电控模块安装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电池架中,所述电池架可自所述底部开口插入所述安装腔中,且所述电池架背离所述电控模块的一端可封堵所述底部开口;所述电池架与所述壳体和/或所述电控模块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池与所述电控模块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架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及端盖部,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插接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端盖部封盖于所述底部开口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架与所述壳体卡接;
和/或,所述电池架与所述电控模块卡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架的外侧壁形成有弹性部以及凸设于所述弹性部上的凸起,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形成有凹槽;当所述电池架插入所述安装腔中时,所述电池架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贴合设置,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弹性卡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架弧形内凹形成有解锁部,所述解锁部形成于所述电池架置于所述壳体外部并邻近所述弹性部的位置,按压所述解锁部可带动所述弹性部及所述凸起向背离所述凹槽方向移动以脱离所述凹槽。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供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架朝向所述电控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电控模块朝向所述电池架的一端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接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电池架的第一卡接部以及形成于所述电控模块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沿所述电池架的插接方向形成插接配合并形成弹性卡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夹爪,所述第一卡接部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各所述夹爪的弹性力以插入各所述夹爪之间,所述第一卡接部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各所述夹爪的弹性力以从各所述夹爪中脱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爪上形成有第一限位部,各所述夹爪围合形成有以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分界且相互连通的插接空间及卡接空间;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电池架上连接部及形成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电池架一端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可经由所述插接空间并克服各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弹性力卡入所述卡接空间,所述第二限位部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弹性力从所述卡接空间脱出。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单元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雾化单元电连接。
CN202420195361.5U 2024-01-26 2024-01-26 一种供电单元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22382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195361.5U CN222382640U (zh) 2024-01-26 2024-01-26 一种供电单元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195361.5U CN222382640U (zh) 2024-01-26 2024-01-26 一种供电单元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382640U true CN222382640U (zh) 2025-01-24

Family

ID=94290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195361.5U Active CN222382640U (zh) 2024-01-26 2024-01-26 一种供电单元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3826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2382640U (zh) 一种供电单元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15510U (zh) 电芯壳体、单体电池与电池包
CN207800391U (zh) 一种电池盒及行程开关
CN103363494B (zh) Led手电筒及其电池盒组件
CN112736573A (zh) 一种充电柜
CN214625472U (zh) 一种充电插座
CN218385605U (zh) 电池系统及电池包
CN210576096U (zh) 可拆卸式电池包组件中的连接件
CN217273997U (zh) 超薄轨道灯
CN215070267U (zh) 电池组件及ar显示装置
CN222486176U (zh) 一种电池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377618U (zh) 一种可拆卸式充电电池装置及其椅子
CN209966624U (zh) 电动牙刷
CN222031460U (zh) 一种电池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2582718A (zh) 可拆卸式电池包组件及具有该电池包组件的电动工具
CN221450596U (zh) 监护仪
CN213094460U (zh) 一种头戴式无线耳机
CN216357232U (zh) 耳机组件
CN212907971U (zh) 电池安装组件以及电控车辆
CN222300803U (zh) 电池包转接装置
CN215127672U (zh) 一种打蛋器
CN219629160U (zh) 电池插扣式智能办公椅
CN215987108U (zh) 一种拓展坞
CN220995891U (zh) 墨盒
CN213810477U (zh) 一种磁铁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