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348804U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348804U CN222348804U CN202420838437.1U CN202420838437U CN222348804U CN 222348804 U CN222348804 U CN 222348804U CN 202420838437 U CN202420838437 U CN 202420838437U CN 222348804 U CN222348804 U CN 2223488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nk
- bacteria
- algae
- symbiotic
- sewage treat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调节池、菌培养池、菌藻共生池、底栖共生池、储水池,所述调节池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污水入口及污水出口,所述调节池与菌培养池之间设置有调节菌培养池液面的调节泵,所述菌培养池与菌藻共生池连接的管线上设有水阀,所述菌培养池内设有悬挂式填料,所述菌藻共生池的顶部透光设置,底栖共生池采用藻‑草‑鱼模式。利用菌培养池现将农村生活污水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将有机氮、磷分解为鲤鱼藻类吸收的无机氮、磷,既能供给厌氧菌的生长繁殖,也能为后续菌藻共生池中菌和藻类进行生长繁殖,降低构建成本、提高经济价值、美化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行政村的数量众多,一个人口规模在4000-6000人的农村城镇的污水日产生量可达500吨左右,主要来自于居民日常生活过程中(厨卫、洗浴、洗衣等)排放的污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油脂、微生物、杂物,具有氮、磷含量高,水质稳定、可生化性好、峰谷差值明显的特点。目前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质和微生物不能得到有效处理从而污染地表水、地下水,从而造成农村环境整体恶化,因此如何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
污水处理模式分为两种,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其中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适合于居住集中的城市和乡镇,而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则适合于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村。我国现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大多采用传统的接触氧化、活性污泥、人工湿地(植物)、无动力工艺等。有的仅采用单一曝气方式、能耗偏高;有的采用人工湿地等植物处理法,占地面积大,受气候影响,运行不稳定。
CN202226754U公开了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收集池、生物处理系统、污泥池构成,所述污水收集池通过输送水泵与生物处理系统联通,生物处理系统包括缺氧池、厌氧池、好氧池、二沉池,污泥池置于缺氧池和厌氧池边上并通过气提装置与二沉池连接。该工艺具有技术性能稳定、处理效果好、投资省、占地少、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优点。
CN204281506U公开了一种农村生活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装置,包括顺序连通的三格化粪池、滤网、厌氧悬浮填料床反应池、低氧曝气池、竖流沉淀池、人工水生植物床和吸磷池,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占地面积小,运维费用低等优点。
现有技术中关于农村污水的处理系统对季节、温度的依赖度高,且每个处理单元基本都需要人工挖掘,劳动强度大;此外构建后的污水处理系统虽然满足了基本的污水处理性能,但是对合理利用农村土地、美化农村环境的效果有限。农村中通常具有大众大大小小的坑塘,具有天然的水生生态系统构建条件,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上述特点进行生态系统的人为构建。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调节池、菌培养池、菌藻共生池、底栖共生池、储水池,所述调节池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污水入口及污水出口,所述调节池与菌培养池之间设置有调节菌培养池液面的调节泵,所述菌培养池与菌藻共生池连接的管线上设有水阀,所述菌培养池内设有悬挂式填料,所述菌藻共生池的顶部透光设置,底栖共生池采用藻-草-鱼模式。
更进一步的,所述菌藻共生池一侧设有第一溢流口,第一溢流口与底栖共生池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底栖共生池一侧设有第二溢流口,第二溢流口与储水池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悬挂式填料距水面0.3-0.5m,悬挂式填料的填充比为菌培养池体积的20%-40%。
所述菌藻共生池顶部设有透光网,内部设有光源组。
更进一步的,所述底栖共生池底部设有填料层,两侧分别设有保温层和增温系统。
更进一步的,所述填料层包括上下依次铺设的碎石层和砂砾层。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利用菌培养池现将农村生活污水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将有机氮、磷分解为鲤鱼藻类吸收的无机氮、磷,既能供给厌氧菌的生长繁殖,也能为后续菌藻共生池中菌和藻类进行生长繁殖,其中菌藻共生池中的菌为好氧菌,可以进一步强化分解大分子物质,供给藻类生长,菌藻共生池中生长的藻类进入藻-草-鱼-底栖共生池中,供给鱼类的摄食,减少饲料的使用,同时喂养的鱼类还可以产生经济价值,藻-草-鱼-底栖共生池可以利用农村限制的坑塘进行构建,降低构建成本、提高经济价值、美化环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栖共生池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调节池1、菌培养池2、菌藻共生池3、底栖共生池4、储水池5、调节泵6、污水入口7、悬挂式填料8、水阀9、光源组10、第一溢流口11、保温层12、碎石层13、砂砾层14、第二溢流口15、增温系统16、污水出口17、透光网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节池1经调节泵6与菌培养池2连接,菌培养池2与菌藻共生池3、藻-草-鱼-底栖共生池4、储水池5顺序连接;调节池1可以调节农村生活污水的水量,使输入至后续处理单元中水量保持稳定,菌培养池2为厌氧环境,利用厌氧菌分解大分子物质,产生氮、磷等营养物质;含有营养物质的水经管线输送至菌藻共生池3,其中的好氧菌继续分解有机污染物,与菌培养池2产生的营养物质、CO2一起供给藻类生长繁殖,菌藻共生池3中的藻类和水进入藻-草-鱼-底栖共生池4进行进一步处理和摄食,养殖鱼类、底栖生物,最终水质合格的水进入储水池5中,进行循环利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池1一侧上部设有污水入口7,另一侧底部设有污水出口17,污水出口17与调节泵6管线连接,将调节池2中的水保持一个稳定的水量输入至后续处理单元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菌培养池2内设有悬挂式填料8,悬挂式填料8距水面0.3-0.5m,为厌氧菌提供附着位点。
本实施例中,所述菌培养池2与菌藻共生池3连接的管线上设有水阀9,防止菌藻共生池中含有氧气、藻类、其他种类的菌进入菌培养池2中,影响菌培养池2的处理效果。
优选的,所述悬挂式填料8的填充比为菌培养池2体积的20%-40%。
优选的,所述菌培养池2的长宽比为2-2.5:1,深度为2.5-3.5m;所述菌培养池2中培养的菌为厌氧菌。
优选的,所述菌藻共生池3顶部设有透光网18,阻隔外界杂质的同时保证自然光线的透过,供给藻类生长繁殖;内部设有光源组10,当藻类的产量无法满足后续鱼的需求时,启动光源组10进行补光,强化藻的生产。
优选的,所述光源组10的光照强度为8000-12000Lux。
优选的,所述菌藻共生池3一侧设有第一溢流口11,第一溢流口11与藻-草-鱼-底栖共生池4连接,可将菌藻共生池中产生的经藻处理后的水以及密度较高的藻类溢流至藻-草-鱼-底栖共生池4中,对水进行进一步处理,并以藻类作为饲料喂食鱼类。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菌藻共生池3的长宽比为5-5.5:1,深度为0.5-1m,其中培养的菌为好氧菌,藻为硅藻和、或绿藻,当温度低于25℃时主要为硅藻,当温度高于25℃时以绿藻为主。
优选的,所述藻-草-鱼-底栖共生池4一侧设有第二溢流口15,第二溢流口15与储水池5连接,将经过藻-草-鱼-底栖生物深度处理后的水质达标的水送至储水池5中,暂存已备后续循环使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藻-草-鱼-底栖共生池4底部设有填料层,两侧分别设有保温层12和增温系统,水温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降低季节的影响。
更进一步的,所述填料层由上至下一次包括碎石层13和砂砾层14;所述碎石层13的厚度为5-10cm,碎石粒径为0.8-1.5cm;所述砂砾层14的厚度为3-5cm,为底栖生物和沉水植物提供生长环境和空间。
优选的,所述藻-草-鱼-底栖共生池4中的底栖生物的密度为0.2-0.5尾/m2;所述草为沉水植物,密度为10-20株/m2。
优选的,若污水日处理体积为1,则菌培养池2的体积为污水日处理体积的1/3-1/2,菌藻共生池3的体积为污水日处理体积的2-6倍,藻-草-鱼-底栖共生池4的体积为污水日处理体积的4-10倍。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7)
1.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调节池、菌培养池、菌藻共生池、底栖共生池、储水池,所述调节池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污水入口及污水出口,所述调节池与菌培养池之间设置有调节菌培养池液面的调节泵,所述菌培养池与菌藻共生池连接的管线上设有水阀,所述菌培养池内设有悬挂式填料,所述菌藻共生池的顶部透光设置,底栖共生池采用藻-草-鱼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菌藻共生池一侧设有第一溢流口,第一溢流口与底栖共生池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栖共生池一侧设有第二溢流口,第二溢流口与储水池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式填料距水面0.3-0.5m,悬挂式填料的填充比为菌培养池体积的20%-4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菌藻共生池顶部设有透光网,内部设有光源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栖共生池底部设有填料层,两侧分别设有保温层和增温系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包括上下依次铺设的碎石层和砂砾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838437.1U CN222348804U (zh) | 2024-04-22 | 2024-04-22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838437.1U CN222348804U (zh) | 2024-04-22 | 2024-04-22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348804U true CN222348804U (zh) | 2025-01-14 |
Family
ID=94199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838437.1U Active CN222348804U (zh) | 2024-04-22 | 2024-04-22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348804U (zh) |
-
2024
- 2024-04-22 CN CN202420838437.1U patent/CN22234880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59323B (zh) | 一种高含氮猪场废水处理组合工艺 | |
CN101863587B (zh) | 生物质有机废水净化回收利用工艺 | |
CN101817615A (zh) | 厌氧-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人工湿地处理猪场废水的方法 | |
CN108558141A (zh) | 低温条件下农村污水生物—生态组合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 |
CN112209570A (zh) | 沼气风屏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及装置 | |
CN103183447A (zh) | 猪场废水的处理方法 | |
CN104355490B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装置及去除方法 | |
CN103819052B (zh) | 一种养殖场废水零排放系统 | |
CN104030524B (zh) | 一种季节性曝气生活污水深度脱氮工艺和装置 | |
CN211644786U (zh) | 新农村生活污水生化湿地生态净化系统 | |
CN206033519U (zh) | 一种太阳能农村生活污水滴滤处理系统 | |
CN102659284B (zh) | 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系统及工艺 | |
CN108017234A (zh) |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1931743A (zh) | 一体化溅水充氧生物过滤污水净化装置及方法 | |
CN203382571U (zh) | 一种新型垂直流自动充氧环形人工湿地系统 | |
CN102515434A (zh) | 一种复合塔式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方法 | |
CN211664792U (zh) | 一种厌氧-好氧-微藻耦合处理装置 | |
CN102398991B (zh) | 潜流式园林滤池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1644787U (zh) | 新农村生活污水厌氧湿地生态净化系统 | |
CN205170509U (zh) |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4281506U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装置 | |
CN222348804U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8008556U (zh) | 一种模块化农户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备 | |
CN210915730U (zh) | 一种洗手间污水净化设备 | |
CN108467110A (zh) | 红外光厌氧条件下利用光合细菌处理豆制品加工废水的装置与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