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2271786U - 一种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271786U
CN222271786U CN202421240430.6U CN202421240430U CN222271786U CN 222271786 U CN222271786 U CN 222271786U CN 202421240430 U CN202421240430 U CN 202421240430U CN 222271786 U CN222271786 U CN 2222717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rain vehicle
main frame
stabilizer bar
subframe
rocker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12404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明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124043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2717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2717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2717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发动机、前桥和后桥,车架包括主架;发动机安装在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所述前桥的两端和前车轮传动连接,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所述后桥的两端和后车轮传动连接,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底部平面为一个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所述前桥的输出轴中心A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1,所述后桥的输出轴中心C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2,所述发动机的曲轴中心B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3,0.31≤L1/L3≤0.86;0.26≤L2/L3≤0.81。如此,可以基于L1、L2、L3之间的比例关系设计布置车辆,使得车辆重心位置较低,进一步的,还可以使车辆的前后悬架行程较大,从而使车辆具有更好的操控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常常用于野外运输、野外救援、野外勘探、野外施工等用途,而野外地形复杂,如沙滩、河床、林道、溪流,以及恶劣的沙漠地形等,因此使全地形车具有较好的操控稳定性,保证行驶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包括主架;
发动机,安装在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
前桥,所述前桥的两端和前车轮传动连接,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
后桥,所述后桥的两端和后车轮传动连接,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
底部平面为一个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上下方向垂直的虚拟平面,底部平面位于主架下方,所述前桥的输出轴中心点A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1,所述后桥的输出轴中心点C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2,所述发动机的曲轴中心点B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3,0.31≤L1/L3≤0.86;0.26≤L2/L3≤0.81。
可选的,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位于驾驶舱中的座椅,所述座椅安装在所述主架上,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所述发动机位于所述座椅的后方。
可选的,所述全地形车包括连接在发动机和前桥之间的前传动轴,所述座椅包括主驾驶坐垫、副驾驶坐垫和支座,所述主驾驶坐垫、副驾驶坐垫均安装在支座上,所述支座包括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支腿、第二支腿,所述第一支腿的下端、所述第二支腿的下端均与所述主架连接;所述第一支腿位于所述主驾驶坐垫的下方,所述第二支腿位于所述副驾驶坐垫的下方,所述前传动轴位于所述副驾驶坐垫的下方,且所述前传动轴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支腿和所述第二支腿之间。
可选的,所述主架包括纵梁、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纵梁和第二横杆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和所述第二横杆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横杆和所述第二横杆在前后方向上平行间隔分布,两个所述第一横杆分别连接在所述纵梁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腿的前端、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第二横杆连接,所述第二支腿的前端、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第二横杆连接。
可选的,所述车架还包括后副架,所述后副架安装在所述主架的后端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所述车架还包括后副架,所述后副架安装在所述主架的后端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左后车轮、右后车轮、左后摇臂组件、右后摇臂组件和后稳定杆,所述左后摇臂组件的内端和所述后副架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左后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右后摇臂组件的内端与所述后副架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右后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后稳定杆呈C形且C形开口朝向后方,所述后稳定杆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后方,所述后稳定杆的中间部分与所述主架转动连接,所述后稳定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后摇臂组件、右后摇臂组件连接。
可选的,所述全地形车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两个后连接结构,所述后稳定杆通过所述后连接结构与所述主架转动连接,所述后连接结构包括后缓冲件,所述后缓冲件套设在所述后稳定杆上。
可选的,所述后副架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发动机的上端,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后副架上方的车厢,所述车厢用于储物。
可选的,所述车架还包括前副架,所述前副架安装在所述主架的前端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左前摇臂组件、右前摇臂组件、左前车轮、右前车轮和前稳定杆,所述左前摇臂组件的内端和所述前副架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左前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右前摇臂组件的内端与所述前副架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右前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前稳定杆呈C形,并位于所述前副架的前方,所述前稳定杆的C形开口朝向后方,所述前稳定杆的中间部分与所述前副架转动连接,所述前稳定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摇臂组件、右前摇臂组件连接。
可选的,所述全地形车还可以包括左前减震器和右前减震器,所述左前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前副架连接,下端与所述左前摇臂组件连接,所述右前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前副架连接,下端与所述右前摇臂组件连接。
可选的,所述全地形车包括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前连接结构,所述前稳定杆通过所述前连接结构与所述前副架转动连接,所述前连接结构包括前缓冲件,所述前缓冲件套设在所述前稳定杆上。
基于本申请提供的上述全地形车,优化了发动机和前桥之间的相对高度位置,且优化了发动机和后桥之间的相对高度位置,如此,可以基于L1、L2、L3之间的比例关系设计布置车辆,使得车辆重心位置较低,进一步的,还可以使车辆的前后悬架行程较大,从而使车辆具有更好的操控稳定性。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申请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申请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地形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地形车中座椅和前传动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地形车的支座的前视图。
图4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地形车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部分结构。
图5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地形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基于图5的后视图。
图7是基于图5的前视图。
图8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地形车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基于图8的俯视图。
图10是基于图8的左视图。
图11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地形车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基于图11的局部左视图。
附图标记:
M-底部平面;
11-前副架,12-后副架;13-主架,131-第一横杆,132-第二横杆,133-纵梁,
14-座椅,141-主驾驶坐垫,142-副驾驶坐垫,143-支座,1431-第一支腿,1432-第二支腿;
21-发动机,22-前桥,23-后桥,24-前传动轴,25-后传动轴;
31-前稳定杆,32-后稳定杆,
41-前连接结构,411-前安装座,412-前缓冲件,
42-后连接结构,421-后安装座,422-后缓冲件,
51-左前摇臂组件,511-左前上摇臂,512-左前下摇臂,
52-右前摇臂组件,521-右前上摇臂,522-右前下摇臂,
53-左后摇臂组件,531-左后上摇臂,532-左后下摇臂,
54-右后摇臂组件,541-右后上摇臂,542-右后下摇臂,
61-左前减震器,62-右前减震器,63-左后减震器,64-右后减震器;
71-左前球销组件,72-右前球销组件,73-左后球销组件,74-右后球销组件;
81-左转向节,82-右转向节,83-左后轮轴座,84-右后轮轴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为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或仅标示出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
本申请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参考图1,所述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发动机21、前桥22和后桥23,车架包括主架13;发动机21安装在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前桥22的两端和前车轮传动连接,所述前桥22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后桥23的两端和后车轮传动连接,所述后桥23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底部平面M为一个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上下方向垂直的虚拟平面,底部平面位于主架13下方,所述前桥22的输出轴中心点A距离所述底部平面M的垂直距离为L1,所述后桥23的输出轴中心点C距离所述底部平面M的垂直距离为L2,所述发动机21的曲轴中心点B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3,0.31≤L1/L3≤0.86;0.26≤L2/L3≤0.81。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优化了发动机21和前桥22之间的相对高度位置,且优化了发动机21和后桥23之间的相对高度位置,如此,可以基于L1、L2、L3之间的比例关系设计布置车辆,使得车辆重心位置较低,进一步的,还可以使车辆的前后悬架行程较大,从而使车辆具有更好的操控稳定性。
需要明确的是:本申请中定义的“上、下”即为重力方向上的上和下,“前、后”是根据全地形车的车头和车尾定义的,车头在前,车尾在后,水平面和上下方向垂直。本申请中定义的“左、右”是根据驾驶员驾驶车辆时,驾驶员左右两侧定义的。
参考图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位于驾驶舱中的座椅14,所述座椅14安装在所述主架13上,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发动机21位于所述座椅14的后方。通过该技术方案,当驾驶员坐在座椅14上驾驶车辆时,由于发动机21位于座椅14的后方,因此发动机21可以降低发动机21发热对主驾驶坐垫141上驾驶人员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升驾驶人员的乘车舒适性。
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述全地形车包括连接在发动机21和前桥22之间的前传动轴24,还包括连接在发动机21和后桥23之间的后传动轴25。所述座椅14包括主驾驶坐垫141、副驾驶坐垫142和支座143,所述主驾驶坐垫141、副驾驶坐垫142均安装在支座143上,所述支座143包括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支腿1431、第二支腿1432,所述第一支腿1431的下端、所述第二支腿1432的下端均与所述主架13连接,所述第一支腿1431位于所述主驾驶坐垫141的下方,所述第二支腿1432位于所述副驾驶坐垫142的下方;所述前传动轴24位于所述副驾驶坐垫142的下方,且所述前传动轴24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支腿1431和所述第二支腿1432之间。通过该技术方案,主驾驶坐垫141和副驾驶坐垫142的下方均设置有支腿,稳定性好,驾乘人员乘坐舒适性好。
具体的,支座143还可以包括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横梁、后横梁,所述前横梁与第一支腿1431的上部前侧连接,且与第二支腿1432的上部前侧连接,后横梁和所述第一支腿1431的上部前侧连接,且与第二支腿1432的上部前侧连接,所述主驾驶坐垫141和所述副驾驶坐垫142沿左右方向分布,所述主驾驶坐垫141的前端和前横梁连接,后端和后横梁连接;同理,所述副驾驶坐垫142的前端和前横梁连接,后端和后横梁连接。
进一步的,参考图4,所述主架13包括纵梁133、第一横杆131和第二横杆132,纵梁133和第二横杆132垂直连接,第一横杆131和第二横杆13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横杆131和所述第二横杆132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平行间隔分布,两个第一横杆131分别连接在纵梁133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腿1431的前端、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131、第二横杆132连接,所述第二支腿1432的前端、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131、第二横杆132连接。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使支座143稳定的安装在主架13上,从而保证架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
参考图4和图5,所述车架还包括后副架12,所述后副架12安装在所述主架13的后端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左后车轮、右后车轮、左后摇臂组件53、右后摇臂组件54和后稳定杆32,所述左后摇臂组件53的内端和所述后副架12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左后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右后摇臂组件54的内端与所述后副架12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右后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后稳定杆32呈C形且C形开口朝向后方,所述后稳定杆32位于所述发动机21的后方,所述后稳定杆32的中间部分与所述主架13转动连接,所述后稳定杆3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后摇臂组件53、右后摇臂组件54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左后摇臂组件53可以用于将作用在左后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架,同时保证左后车轮在限定范围内能够相对于车架上下跳动和转向;同理,右后摇臂组件54可以用于将作用在右后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身,同时保证右后车轮在限定范围内能够相对于车架上下跳动和转向,而与两个摇臂组件连接的C形后稳定杆32可以提高车辆抗侧倾能力。另,申请未在图中示出各个车轮。
进一步的,参考图5和图6,所述左后摇臂组件53包括左后上摇臂531和左后下摇臂532,所述右后摇臂组件54包括右后上摇臂541和右后下摇臂542,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左后轮轴座83和右后轮轴座84;所述左后车轮安装在所述左后轮轴座83上,所述左后轮轴座83的上端与所述左后上摇臂531通过球头销旋转连接,下端与所述左后下摇臂532通过球头销旋转连接;所述右后车轮安装在所述右后轮轴座84上,所述右后轮轴座84的上端与所述右后上摇臂541通过球头销旋转连接,下端与所述右后下摇臂542通过球头销旋转连接。如此,左后车轮可以相对于左后摇臂组件53在限位范围内旋转,右后车轮可以相对于右后摇臂组件54在限位范围内旋转。
在一种示例中,参考图6,全地形车还可以包括左后减震器63和右后减震器64,左后减震器63的上端与后副架12连接,下端与左后摇臂组件53连接,以在左后车轮和车架之间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同理,右后减震器64的上端与后副架12连接,下端与右后摇臂组件54连接,以在右后车轮和车架之间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具体的,左后减震器63的下端可以与左后下摇臂532连接,右后减震器64的下端可以与右后下摇臂542连接。
在一种示例中,参考图8至图10,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左后球销组件73和右后球销组件74,所述左后球销组件73的一端与所述后稳定杆32转动连接,另一端和所述左后摇臂组件53转动连接,所述右后球销组件74的一端与所述后稳定杆32转动连接,另一端和所述右后摇臂组件54转动连接。如此,通过设置左后球销组件73,实现了后稳定杆32和左后摇臂组件53之间的转动连接;通过设置右后球销组件74,实现了后稳定杆32和右后摇臂组件54之间的转动连接。具体的,左后球销组件73可以连接在后稳定杆32的左端、左后下摇臂532之间,右后球销组件74可以连接在后稳定杆32的右端、右后下摇臂542之间。
参考图9,所述全地形车包括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后连接结构42,所述后稳定杆32通过所述后连接结构42与所述主架13转动连接,所述后连接结构42包括后缓冲件422,所述后缓冲件422套设在所述后稳定杆32上。通过该技术方案,通过两个后连接结构42可以使后稳定杆32稳定的与主架13转动连接,同时后缓冲件422可以在后轮和主架13之间的转动连接处起到缓冲减震作用,且降低噪音。
在一种示例中,参考图9和图10,后连接结构42可以包括后安装座421,后安装座421安装在主架13上,后安装座421具有通孔,后缓冲件422可以是能够套设在后稳定杆32外的橡胶套,橡胶套可以直接接触地套设在后稳定杆32外,且穿设于后安装座421的通孔中。如此,后稳定杆32和后安装座421之间就可转动的连接,且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橡胶套位于后稳定杆32和后安装座421之间,以起到减震作用。
在一种示例中,参考图4,所述发动机21朝向底部平面的投影覆盖所述后稳定杆32朝向底部平面投影的中间部分。如此,在前后方向上,后稳定杆32和发动机21之间的相对位置较近,使得全地形车的结构紧凑,稳定性好。
参考图1,所述后副架12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发动机21的上端,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后副架12上方的车厢,所述车厢用于储物。
参考图5和图7,所述车架还包括前副架11,所述前副架11安装在所述主架13的前端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左前摇臂组件51、右前摇臂组件52、左前车轮、右前车轮和前稳定杆31,所述左前摇臂组件51的内端和所述前副架11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左前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右前摇臂组件52的内端与所述前副架11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右前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前稳定杆31呈C形,并位于所述前副架11的前方,所述前稳定杆31的C形开口朝向后方,所述前稳定杆31的中间部分与所述前副架11转动连接,所述前稳定杆3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摇臂组件51、右前摇臂组件52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左前摇臂组件51可以用于将作用在左前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架,同时保证左前车轮在限定范围内能够相对于车架上下跳动和转向;同理,右前摇臂组件52可以用于将作用在右前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身,同时保证右前车轮在限定范围内能够相对于车架上下跳动和转向,而与两个摇臂组件连接的C形前稳定杆31可以提高车辆抗侧倾能力。
进一步的,参考图5和图7,所述左前摇臂组件51包括左前上摇臂511和左前下摇臂512,所述右前摇臂组件52包括右前上摇臂521和右前下摇臂522,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左转向节81和右转向节82;所述左前车轮安装在所述左转向节81上,所述左转向节81的上端与所述左前上摇臂511通过球销旋转连接,下端与所述左前下摇臂512通过球销旋转连接;所述右前车轮安装在所述左转向节81上,所述右转向节82的上端与所述右前上摇臂521通过球销旋转连接,下端与所述右前下摇臂522通过球销旋转连接。如此,左转向节81可以在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驱动下,带动左前车轮转向,同时在左前摇臂组件51的限制下,左前车轮可以相对于左前摇臂组件51在限位范围内旋转;同理,右转向节82可以在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驱动下,带动右前车轮转向,同时在右前摇臂组件52的限制下,右前车轮可以相对于左前摇臂组件51在限位范围内旋转。
参考图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全地形车还可以包括左前减震器61和右前减震器62,左前减震器61的上端与前副架11连接,下端与左前摇臂组件51连接,以在左前车轮和车架之间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同理,右前减震器62的上端与前副架11连接,下端与右前摇臂组件52连接,以在右前车轮和车架之间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具体的,左前减震器61的下端可以与左前上摇臂511连接,右前减震器62的下端可以与右前上摇臂521连接。
在一种示例中,参考图7、图11和图12,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左前球销组件71和右前球销组件72,所述左前球销组件71的一端与所述前稳定杆31连接,另一端和所述左前摇臂组件51连接,所述右前球销组件72的一端与所述前稳定杆31连接,另一端和所述右前摇臂组件52连接。如此,通过设置左前球销组件71,实现了前稳定杆31和左前摇臂组件51之间的转动连接;通过设置右前球销组件72,实现了前稳定杆31和右前摇臂组件52之间的转动连接。具体的,左后球销组件73可以连接在后稳定杆32的左端和左后下摇臂532之间,右后球销组件74可以连接在后稳定杆32的右端和右后下摇臂542之间。
参考图11和图12,所述全地形车包括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前连接结构41,所述前稳定杆31通过所述前连接结构41与所述前副架11转动连接,所述前连接结构41包括前缓冲件422,所述前缓冲件422套设在所述前稳定杆31上。通过该技术方案,通过两个前连接结构41可以使前稳定杆31稳定的与前副架11转动连接,同时前缓冲件422可以在前稳定杆31和前副架11之间的转动连接处起到缓冲减震作用,且降低噪音。
在一种示例中,参考图12,前连接结构41可以包括前安装座411,前安装座411安装在前副架11上,前安装座411具有通孔,前缓冲件422可以是能够套设在前稳定杆31外的橡胶套,橡胶套可以直接接触地套设在前稳定杆31外,且穿设于前安装座411的通孔中。如此,前稳定杆31和前安装座411之间就可转动的连接,且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橡胶套位于前稳定杆31和前安装座411之间,以起到减震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包括主架(13);
发动机(21),安装在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
前桥(22),所述前桥(22)的两端和前车轮传动连接,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
后桥(23),所述后桥(23)的两端和后车轮传动连接,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
底部平面(M)为一个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上下方向垂直的虚拟平面,底部平面位于主架(13)下方,所述前桥(22)的输出轴中心点A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1,所述后桥(23)的输出轴中心点C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2,所述发动机(21)的曲轴中心点B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3,0.31≤L1/L3≤0.86;0.26≤L2/L3≤0.8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位于驾驶舱中的座椅(14),所述座椅(14)安装在所述主架(13)上,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发动机(21)位于所述座椅(14)的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包括连接在发动机(21)和前桥(22)之间的前传动轴(24),所述座椅(14)包括主驾驶坐垫(141)、副驾驶坐垫(142)和支座(143),所述主驾驶坐垫(141)、副驾驶坐垫(142)均安装在支座(143)上,所述支座(143)包括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支腿(1431)、第二支腿(1432),所述第一支腿(1431)的下端、所述第二支腿(1432)的下端均与所述主架(13)连接;
所述第一支腿(1431)位于所述主驾驶坐垫(141)的下方,所述第二支腿(1432)位于所述副驾驶坐垫(142)的下方,所述前传动轴(24)位于所述副驾驶坐垫(142)的下方,且所述前传动轴(24)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支腿(1431)和所述第二支腿(143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13)包括纵梁(133)、第一横杆(131)和第二横杆(132),纵梁(133)和第二横杆(132)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31)和所述第二横杆(13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横杆(131)和所述第二横杆(132)在前后方向上平行间隔分布,两个所述第一横杆(131)分别连接在所述纵梁(133)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腿(1431)的前端、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131)、第二横杆(132)连接,所述第二支腿(1432)的前端、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131)、第二横杆(13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后副架(12),所述后副架(12)安装在所述主架(13)的后端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车架还包括后副架(12),所述后副架(12)安装在所述主架(13)的后端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左后车轮、右后车轮、左后摇臂组件(53)、右后摇臂组件(54)和后稳定杆(32),所述左后摇臂组件(53)的内端和所述后副架(12)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左后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右后摇臂组件(54)的内端与所述后副架(12)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右后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后稳定杆(32)呈C形且C形开口朝向后方,所述后稳定杆(32)位于所述发动机(21)的后方,所述后稳定杆(32)的中间部分与所述主架(13)转动连接,所述后稳定杆(3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后摇臂组件(53)、右后摇臂组件(54)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两个后连接结构(42),所述后稳定杆(32)通过所述后连接结构(42)与所述主架(13)转动连接,所述后连接结构(42)包括后缓冲件(422),所述后缓冲件(422)套设在所述后稳定杆(32)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架(12)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发动机(21)的上端,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后副架(12)上方的车厢,所述车厢用于储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前副架(11),所述前副架(11)安装在所述主架(13)的前端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左前摇臂组件(51)、右前摇臂组件(52)、左前车轮、右前车轮和前稳定杆(31),所述左前摇臂组件(51)的内端和所述前副架(11)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左前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右前摇臂组件(52)的内端与所述前副架(11)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右前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前稳定杆(31)呈C形,并位于所述前副架(11)的前方,所述前稳定杆(31)的C形开口朝向后方,所述前稳定杆(31)的中间部分与所述前副架(11)转动连接,所述前稳定杆(3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摇臂组件(51)、右前摇臂组件(5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可以包括左前减震器(61)和右前减震器(62),所述左前减震器(61)的上端与所述前副架(11)连接,下端与所述左前摇臂组件(51)连接,所述右前减震器(62)的上端与所述前副架(11)连接,下端与所述右前摇臂组件(5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包括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前连接结构(41),所述前稳定杆(31)通过所述前连接结构(41)与所述前副架(11)转动连接,所述前连接结构(41)包括前缓冲件(412),所述前缓冲件(412)套设在所述前稳定杆(31)上。
CN202421240430.6U 2024-05-31 2024-05-31 一种全地形车 Active CN2222717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240430.6U CN222271786U (zh) 2024-05-31 2024-05-31 一种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240430.6U CN222271786U (zh) 2024-05-31 2024-05-31 一种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271786U true CN222271786U (zh) 2024-12-31

Family

ID=93952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1240430.6U Active CN222271786U (zh) 2024-05-31 2024-05-31 一种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2717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88096A (en) Front wheel suspension mechanism for vehicle
CN101321639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防翻转杆
US6676160B2 (en) Rear frame rail that incorporates leaf spring clearance zone
CN100581855C (zh) 电动打猎车
US4405027A (en) Motor vehicle
CN107848356B (zh) 用于车辆的后车桥的气动式车桥悬架
CN106167068B (zh) 机动车后轮可正立跳动的独立悬架机构
CN222271786U (zh) 一种全地形车
US4451054A (en)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KR0136259B1 (ko) 자동차의 후륜 현가장치
CN108162707B (zh) 机动车前轮可正立跳动的独立悬架机构及转向机构
US2607609A (en) Spring suspension for motor vehicles
US5577790A (en) Shock absorbing seat mount
CN222271798U (zh) 一种全地形车
CN222329455U (zh) 一种全地形车
CN222432013U (zh) 一种全地形车
KR19990031877A (ko) 자동차의 리어 서스펜션 시스템
JP2694202B2 (ja) 後輪懸架機構
US2525988A (en) Combined suspension and stabilizing system
JP3104581B2 (ja) 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JP5978446B2 (ja) 公道走行コミュータ用リア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CN208698398U (zh) 一种带有车轮调节联动机构的四驱越野车
CN217260289U (zh) 一种无人驾驶线控底盘的后悬架结构
CN113492627A (zh) 汽车的独立后悬架系统
CN222452461U (zh) 一种新型前悬架及后轮独立悬架三轮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