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2257967U - 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257967U
CN222257967U CN202421215354.3U CN202421215354U CN222257967U CN 222257967 U CN222257967 U CN 222257967U CN 202421215354 U CN202421215354 U CN 202421215354U CN 222257967 U CN222257967 U CN 222257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onator
detonator shell
shell
cap
electro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121535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国
刘三虎
杨忠原
王丽红
李转萍
王丽娟
张贵方
王月飞
要七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yi Lantian Pipe Fitt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yi Lantian Pipe Fitt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yi Lantian Pipe Fitt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yi Lantian Pipe Fitting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121535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257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257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257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许用电子雷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下雷管壳与中雷管壳的连接处设有下部台阶,中雷管壳与上雷管壳的连接处设有上部台阶;下雷管壳内装填有三次药;中雷管壳的下段装填有四次药,三次药与四次药之间通过无眼帽间隔,无眼帽的底面边缘抵靠在下部台阶的内侧面上;中雷管壳的上段内安装有眼帽,有眼帽的底面填压在四次药的上表面,有眼帽的顶端边缘与上部台阶高度平齐;上雷管壳内安装点火组件,点火组件上端设有卡装在上雷管壳管口的胶塞,点火组件的导线从胶塞中穿出。本装置有效减少了约束力下降导致的半爆等事故的出现,提高了无起爆药电子雷管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许用电子雷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雷管安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
背景技术
现有雷管装药一般由点火药、起爆药、传爆药及主装药等组成,而起爆药具有较高的热感度、机械感度等,在雷管的生产加工、使用过程经常发生令人痛心的安全事故。而无起爆药电子雷管,在安全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例如,一种双帽式变径管壳式全猛炸药电子雷管,包括变径管壳,所述变径管壳顶部开口,所述变径管壳内底部自下而上依次设有一次猛炸药、二次猛炸药、有孔加强帽、无孔加强帽,所述无孔加强帽内装填有全猛炸药,所述猛炸药上设有电子芯片激发装置,所述变径管壳顶部通过封口塞密封。本装置不需要采用常规起爆器材中的起爆药剂,实现了装填药剂的本质安全,节约了成本,杜绝了水污染,且耐冲击、高空抛掷、耐高温等级都有极大提高。
但是,在该无起爆药电子雷管中,以及绝大多数现有的雷管管壳,其管壳为变径管壳,即内壁采用凸台状,以保证加强帽的稳定安装,该变径管壳使得上部管壁壁厚小于下部管壁壁厚,管的下部内径小于上部内径。采用该方法使得雷管存在诸多限制:第一,雷管的下部内径变小,即容积变小,限制雷管填药,影响装填药量,第二,雷管的上部管壁变薄,导致上部约束力变小,在点火时,无法向下传导,出现半爆的情况。如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而加厚管壁则会导致管壁加厚过多,厚度变大而影响起爆能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煤矿许用的无起爆药电子雷管受到电子雷管的管壁限制,一方面雷管下部内径变小,填药受限,另一方面管壁厚度小,约束力下降,导致半爆风险很大,影响无起爆药的电子雷管的使用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实现:包括雷管管壳,雷管管壳包括管径依次减小的上雷管壳、中雷管壳、下雷管壳;下雷管壳与中雷管壳的连接处设有下部台阶,中雷管壳与上雷管壳的连接处设有上部台阶;下雷管壳内装填有三次药;中雷管壳的下段装填有四次药,三次药与四次药之间通过无眼帽间隔,无眼帽的底面边缘抵靠在下部台阶的内侧面上;中雷管壳的上段内安装有眼帽,有眼帽的底面填压在四次药的上表面,有眼帽的顶端边缘与上部台阶高度平齐;上雷管壳内安装点火组件,点火组件上端设有卡装在上雷管壳管口的胶塞,点火组件的导线从胶塞中穿出。
实施时,雷管管壳包括管径依次减小的上雷管壳、中雷管壳、下雷管壳,上雷管壳、中雷管壳、下雷管壳为顺次一体连接,提高雷管管壳的整体强度,保持管壁厚度,不因为设置台阶而变薄,提高稳定性;下雷管壳与中雷管壳的连接处设有下部台阶,中雷管壳与上雷管壳的连接处设有上部台阶;下部台阶、上部台阶均为环状圆台形;下部台阶处下雷管壳的内径小于中雷管壳的内径,下雷管壳的外径小于中雷管壳的外径;上部台阶处中雷管壳的内径小于上雷管壳的内径,中雷管壳的外径小于上雷管壳的外径;
下雷管壳的底部为平底,同时管壳尺寸的增大,增加管及重量,进一步保证了雷管结构的稳定性,下雷管壳内装填有三次药,三次药的顶面与下部台阶平齐,下雷管壳的内径大,在保证装药量及安全性的同时,降低管壳壁厚度;
中雷管壳的下段装填有四次药,四次药为太安,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现有技术采用其他类型火药,四次药的装填高度大于无眼帽的顶端边缘,即有眼帽与无眼帽无接触,三次药与四次药之间通过无眼帽间隔,无眼帽的底面压装在三次药的顶面上,无眼帽的底面边缘抵靠在下部台阶的内侧面上,有眼帽与无眼帽的外侧壁均抵靠在中雷管壳的内壁上;
中雷管壳的上段内安装有眼帽,有眼帽的底面填压在四次药的上表面,有眼帽的顶端边缘与上部台阶高度平齐;
上雷管壳内安装点火组件,由于第二阶梯的设计,保证了上雷管壳内的空间足够容纳点火组件,有利于点火装置的设置及稳定安装,有效地提供雷管的安全性,点火组件为电子芯片电容点火组件,为大能量点火组件,解决秒量问题的问题,电子芯片电容点火组件包括电子芯片、电容和触发电路,其中不采用传统的点火药头,选用钝感药头或无药头,电容用于存储电能并在触发信号下释放电能,实现点火功能,采用电容激发点火,无需使用起爆药,减少了安全隐患,点火组件上端设有卡装在上雷管壳管口的胶塞,点火组件的导线从胶塞中穿出。
使用时,电子芯片向出发电路发出点火信号,电容释放电能,实现点火功能,向下传递通过有眼帽中部的空隙提供传递空间并向下穿过有眼帽底部的孔洞,引燃四次药,四次药能量向下传导,由于中雷管壳的管壁厚度合理设置,电子雷管不易出现半爆,四次药燃烧后产生大量热量,继续向下引燃三次药,完成安全引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本装置电容点火的设计使得雷管无需使用传统的起爆药,通过电子芯片数字化管理,毫秒、秒延期,实现时间控制起爆功能,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本装置通过采用双台阶设计,变径设计使得雷管的结构更加稳定,有效固定两种加强帽,同时避免因管壁厚度减小而导致的约束力下降,避免能量无法向下传递出现半爆,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的性能;底部可容纳一至三次药,有效规避了下部内径变小对填药的限制,采用双台阶变径设计和高性能电子元件,提高了点火效率和稳定性,减少了意外引爆的风险。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简单,易于制造和使用,使无起爆药的电子雷管起爆安全可靠,有效减少了约束力下降导致的半爆等事故的出现,提高了无起爆药电子雷管的安全性,显著提高了电子雷管在运输使用过程中耐冲击性、耐高温性,完全取代了高感度的传统起爆药剂,实现了雷管生产过程中装填工艺的本质安全,杜绝了起爆药因制造产生的工业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及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
1-胶塞,2-点火组件,3-有眼帽,4-无眼帽,5-四次药,6-三次药,7-下雷管壳,8-中雷管壳,9-上雷管壳,10-下部台阶,11-上部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如图1所示:雷管管壳包括管径依次减小的上雷管壳9、中雷管壳8、下雷管壳7,上雷管壳9、中雷管壳8、下雷管壳7为顺次一体连接,提高雷管管壳的整体强度,提高稳定性;下雷管壳7与中雷管壳8的连接处设有下部台阶10,中雷管壳8与上雷管壳9的连接处设有上部台阶11;下部台阶10、上部台阶11均为环状圆台形,即上部台阶11为连接上雷管壳9与中雷管壳8的中空圆台,上部台阶11管壁厚度均一,同理,下部台阶为连接中雷管壳8与下雷管壳7的中空圆台,下部台阶10管壁厚度均一;下部台阶10处下雷管壳7的内径小于中雷管壳8的内径,下雷管壳7的外径小于中雷管壳8的外径;上部台阶11处中雷管壳8的内径小于上雷管壳9的内径,中雷管壳8的外径小于上雷管壳9的外径;
下雷管壳7的底部为平底,同时管壳尺寸的增大,增加管及重量,进一步保证了雷管结构的稳定性,下雷管壳7内装填有三次药6,三次药采用三种不同的炸药,三次药6的顶面与下部台阶10平齐,下雷管壳7的内径大,在保证装药量及安全性的同时,降低管壳壁厚度;
中雷管壳8的下段装填有四次药5,四次药5为太安,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现有技术采用其他类型火药,四次药5的装填高度大于无眼帽4的顶端边缘,即有眼帽3与无眼帽4无接触,三次药6与四次药5之间通过无眼帽4间隔,无眼帽4的底面压装在三次药6的顶面上,无眼帽4的底面边缘抵靠在下部台阶10的内侧面上,有眼帽与无眼帽4的外侧壁均抵靠在中雷管壳8的内壁上;
中雷管壳8的上段内安装有眼帽3,有眼帽3的底面填压在四次药5的上表面,有眼帽3的顶端边缘与上部台阶11高度平齐;
上雷管壳9内安装点火组件2,由于第二阶梯的设计,保证了上雷管壳9内的空间足够容纳点火组件2,有利于点火装置的设置及稳定安装,有效地提供雷管的安全性,点火组件2为电子芯片电容点火组件,电子芯片电容点火组件包括电子芯片、电容和触发电路,其中电容用于存储电能并在触发信号下释放电能,实现点火功能,采用电容激发点火,无需使用起爆药,减少了安全隐患,点火组件2上端设有卡装在上雷管壳9管口的胶塞1,点火组件2的导线从胶塞中穿出。
使用时,电子芯片向出发电路发出点火信号,电容释放电能,实现点火功能,向下传递通过有眼帽3中部的空隙提供传递空间并向下穿过有眼帽3底部的孔洞,引燃四次药5,四次药5能量向下传导,由于中雷管壳8的管壁厚度合理设置,电子雷管不易出现半爆,四次药5燃烧后产生大量热量,继续向下引燃三次药6,完成安全引爆。
对制得的无起爆药型电子雷管依据WJ9085-2015 《工业数码电子雷管》进行抗拆爆性能、抗钻爆性能、抗击爆性能检验,检验结果证明制得的无起爆药型电子雷管可以通过检验。
对制得的无起爆药型电子雷管依据《工业数码电子雷管(无起爆药型)安全性能检测大纲》进行检测,检测报告显示,所检测项目满足全部大纲中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不限于以上具体实施方式,而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多种变形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与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改进和等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雷管管壳,所述雷管管壳包括管径依次减小的上雷管壳(9)、中雷管壳(8)、下雷管壳(7);所述下雷管壳(7)与中雷管壳(8)的连接处设有下部台阶(10),所述中雷管壳(8)与上雷管壳(9)的连接处设有上部台阶(11);
所述下雷管壳(7)内装填有三次药(6);
所述中雷管壳(8)的下段装填有四次药(5),所述三次药(6)与四次药(5)之间通过无眼帽(4)间隔,所述无眼帽(4)的底面边缘抵靠在下部台阶(10)的内侧面上;
所述中雷管壳(8)的上段内安装有眼帽(3),所述有眼帽(3)的底面填压在四次药(5)的上表面,所述有眼帽(3)的顶端边缘与上部台阶(11)高度平齐;
所述上雷管壳(9)内安装点火组件(2),所述点火组件(2)上端设有卡装在上雷管壳(9)管口的胶塞(1),所述点火组件(2)的导线从胶塞中穿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次药(6)的顶面与下部台阶(10)平齐,所述无眼帽(4)的底面压装在三次药(6)的顶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次药(5)的装填高度大于无眼帽(4)的顶端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台阶(10)处下雷管壳(7)的内径小于中雷管壳(8)的内径,所述下雷管壳(7)的外径小于中雷管壳(8)的外径;所述上部台阶(11)处中雷管壳(8)的内径小于上雷管壳(9)的内径,所述中雷管壳(8)的外径小于上雷管壳(9)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台阶(10)、上部台阶(11)均为环状圆台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次药(5)为太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组件(2)为电子芯片电容点火组件。
CN202421215354.3U 2024-05-30 2024-05-30 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 Active CN222257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215354.3U CN222257967U (zh) 2024-05-30 2024-05-30 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215354.3U CN222257967U (zh) 2024-05-30 2024-05-30 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257967U true CN222257967U (zh) 2024-12-27

Family

ID=94010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1215354.3U Active CN222257967U (zh) 2024-05-30 2024-05-30 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2579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58887B (zh) 基于高压等离子点火具聚能起爆的数码安全电雷管
CN203190900U (zh) 无药头式数码电子雷管
CN109029163B (zh) 一种小型化钝感导爆管雷管
CN101791461B (zh) 以气体发生剂弥散的灭火弹
CN222257967U (zh) 一种无起爆药电子雷管
CN112985200A (zh) 一种同端轴向针刺火焰冗余输入的雷管
CN103953342B (zh) 一种用于煤矿的改进二氧化碳震裂装置及组装方法
CN101825419A (zh) 多级变截面激发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雷管
US2462305A (en) Explosive device
CN112815797A (zh) 现场混合炸药自动装药安全引爆装置及装填引爆方法
CN105627842B (zh) 一种双向无起爆药环向能量输出雷管
CN204718509U (zh) 约束钢套式无起爆药雷管
CN214372067U (zh) 现场混合炸药自动装药安全引爆装置
CN216348124U (zh) 井下上向孔底起爆具
CN106767206A (zh) 一种安全爆破装置
CN214250759U (zh) 一种引爆保险装置
CN222257969U (zh) 一种内外台阶式大内管无起爆药电子雷管
CN205262307U (zh) 一种安全电雷管
CN212567169U (zh) 一种带失效孔大电阻耐温电雷管
CN113883979A (zh) 井下上向孔底起爆具及其使用方法
CN113883969B (zh) 一种消除装药底隙的弹底引信与弹体连接结构
US2589129A (en) Chemical bomb
CN212409512U (zh) 一种一体化无冒口中继起爆具
CN219454847U (zh) 一种低冲击高同步性爆炸螺栓
CN111412797A (zh) 引火元件、无常规延时装置的毫秒电雷管及其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