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214574U - 连接器保护壳、连接器组件及电机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保护壳、连接器组件及电机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214574U CN222214574U CN202323664188.3U CN202323664188U CN222214574U CN 222214574 U CN222214574 U CN 222214574U CN 202323664188 U CN202323664188 U CN 202323664188U CN 222214574 U CN222214574 U CN 2222145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hole
- connector
- connecting portion
-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连接器保护壳、连接器组件及电机组件,其中,连接器保护壳用于套设在具有插接配合的公端和母端的连接器本体外,连接器保护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密封环和分别设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的第二密封环,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并限定出内腔,内腔用于容置连接器本体,内腔贯穿连接器保护壳,内腔包括位于沿贯穿方向两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用于供与公端连接的第一导线穿过,第二通孔用于供与母端连接的第二导线穿过;第一密封环设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并用于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密封连接;两个第二密封环分别用于和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密封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保护壳的防水、防油效果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保护壳、连接器组件及电机组件。
背景技术
伺服电机、永磁电机等电机的引线与延长线一般通过快插式连接器实现对接,传统的快插式连接器的连接器保护壳仅为单侧保护,即仅对电线与连接器的母端或公端的连接处进行保护,未对连接器的公端与母端的对接处进行保护,无法实现完全防水和防油,防水和防油性能较差,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水、防油效果好的连接器保护壳。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连接器保护壳的连接器组件及具有上述连接器组件的电机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连接器保护壳,用于套设在具有插接配合的公端和母端的连接器本体外,连接器保护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并限定出内腔,所述内腔用于容置所述连接器本体,所述内腔贯穿所述连接器保护壳,所述内腔包括位于沿贯穿方向两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供与所述公端连接的第一导线穿过,所述第二通孔用于供与所述母端连接的第二导线穿过;第一密封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并用于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密封连接;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二密封环,两个所述第二密封环分别用于和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线密封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连接器保护壳,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连接器本体容纳于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限定出的内腔内,并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第一密封环密封连接,同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通过第二密封环与连接于连接器本体的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密封配合,从而防止水和油进入内腔内,满足连接器本体的防水和防油要求,且防水、防油效果好,提高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密封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接合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密封环的部分结构容纳于所述定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为筒状结构,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器保护壳形成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为所述第一通孔的壁体,所述连接器保护壳还包括压合件,所述第二密封环设于所述第一通孔背离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并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线,所述压合件设有第三通孔并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密封环,所述压合件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以驱使所述第二密封环贴合所述第一导线的外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器保护壳包括多个爪部,多个所述爪部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背离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多个所述爪部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密封环设于多个所述爪部所围绕的空间内,所述压合件套设于多个所述爪部的外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连接部设有止口槽,所述止口槽位于所述爪部靠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所述止口槽围绕所述第一通孔布置,所述第二密封环设有止口部,所述止口部容纳于所述止口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止口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爪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合件在所述第三通孔的内壁形成有压合部,所述压合部围绕多个所述爪部布置,在沿所述第三通孔的中心轴线并背离所述第二通孔的方向上,所述压合件在所述压合部处的内径递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本体和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连接器保护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连接器组件由于采用上述的连接器保护壳,通过设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连接器本体容纳于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限定出的内腔内,并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第一密封环密封连接,同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通过第二密封环与连接于连接器本体的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密封配合,从而防止水和油进入内腔内,满足连接器本体的防水和防油要求,且防水、防油效果好,提高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机组件,包括:
电机本体,包括引线;
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本体与所述引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机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电机组件由于采用上述的连接器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连接器本体容纳于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限定出的内腔内,并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第一密封环密封连接,同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通过第二密封环与连接于连接器本体的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密封配合,从而防止水和油进入内腔内,满足连接器本体的防水和防油要求,且防水、防油效果好,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连接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连接器组件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A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密封环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合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连接器本体100;公端110;母端120;
连接器保护壳200;第一壳体210;第一通孔211;第一连接部212;爪部213;固定端2131;自由端2132;止口槽214;底壁2141;第一侧壁2142;第二侧壁2143;端壁2144;操作部215;第二壳体220;第二通孔221;第二连接部222;定位槽223;内腔230;第一密封环240;第二密封环250;止口部251;压合件260;第三通孔261;压合部262;第三连接部270;第四连接部280;
第一导线300;
第二导线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装配、配合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便于接线,伺服电机、永磁电机等电机的引线与延长线一般通过快插式连接器实现对接,传统的快插式连接器的保护壳仅为单侧保护,例如,在连接器的公端(或母端)与电线的连接处设置两个卡扣配合的壳体,在电线与公端(或母端)连接完成后,通过两个壳体包裹公端(或母端)与电线的连接处,从而对公端(或母端)与电线的连接处进行保护,具备一定的防水、防油效果。然而,两个壳体之间没有密封结构,水、油容易渗入到连接处,防水、防油效果一般,存在安全隐患。
同时,两个壳体仅对公端(或母端)与电线的连接处进行保护,未对公端与母端的对接处进行保护,防水、防油效果较差,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为此,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保护壳,用于套设在连接器本体100外。连接器保护壳200和连接器本体100组合形成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组件对两个导线进行连接,例如,对伺服电机的引线与延长线进行连接,以延长伺服电机的连接线。定义与连接器本体100连接的两个导线分别为第一导线300和第二导线400。
下面以连接器组件为例,对连接器保护壳200的具体结构作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本体100和连接器保护壳200,连接器本体100设置于连接器保护壳200内。具体而言,连接器本体100包括公端110和母端120,公端110和母端120为插接配合,方便操作。其中,公端110与第一导线300连接,例如将第一导线300的端部剥掉绝缘层后,再将第一导线300的端部紧固于公端110的接线槽处即可,母端120则与第二导线400连接,同样地,将第二导线400的端部剥掉绝缘层后,再将第二导线400的端部紧固于母端120的接线槽处即可。接线时,将公端110和母端120对插,即可使第一导线300和第二导线400导通,操作方便。
参照图1至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器保护壳200包括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可拆卸连接并限定出内腔230。具体而言,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均呈圆筒状结构并设有贯穿的腔体,即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横截面均大致呈圆形,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连接以使两个腔体连通,则两个腔体组合形成内腔230,此时内腔230贯穿连接器保护壳200。
参照图1至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210靠近于第二壳体220的一端为第一连接部212,第一壳体210远离第二壳体220的一端形成有第一通孔211,第一通孔211为内腔230的一部分,在第一通孔211处的圆周壁体则为第三连接部270,即第三连接部270位于第一壳体210背离第二壳体220的一端。对应地,第二壳体220靠近于第一壳体210的一端为第二连接部222,第二壳体220远离第一壳体210的一端形成有第二通孔221,第二通孔221为内腔230的一部分,在第二通孔221处的圆周壁体则为第四连接部280,即第四连接部280位于第二壳体220背离第一壳体210的一端。
参照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2均为圆环壁体结构,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可拆卸连接。具体为,第一连接部212的内径大于第二连接部222的外径,第一连接部212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第二连接部222的外径设置有外螺纹,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配合,可实现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螺纹连接,即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螺纹连接,方便安装与拆卸,且连接稳固。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还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连接,例如,第一连接部212设置有卡扣,第二连接部222的外周壁设置有与卡扣配合的卡槽,使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相对的两个端面贴合后,通过卡扣与卡槽卡接配合,实现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卡接配合,即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卡接配合。
参照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为便于对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操作,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外周壁均设置有多个操作部215,操作部215可以是凹槽或凸块。以第一壳体210为例,多个操作部215围绕第一壳体210的腔体等间隔布置。因此,组装连接器保护壳200时,操作者用手部握持操作部215,可方便转动或推动第一壳体210(或第二壳体220),从而使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紧固连接。
参照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腔体组合形成内腔230,第一通孔211和第二通孔221则位于内腔230的两端。通常而言,沿垂直于公端110和母端120的插接方向,连接器本体100的外径大于第一导线300(或第二导线400)的外径,为适应连接器本体100与第一导线300(或第二导线400)的尺寸,内腔230的中部的内径大于两端的第一通孔211和第二通孔221的内径,并且第一通孔211和第二通孔221的内径仅允许第一导线300(或第二导线400)穿过,而公端110(或母端120)则不能通过第一通孔211或第二通孔221。
参照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器本体100容纳于内腔230内,即公端110和母端120均位于内腔230内,从而可通过连接器保护壳200对连接器本体100实施保护。第一导线300的端部通过第一通孔211伸入内腔230内并与公端110连接,第二导线400的端部则通过第二通孔221伸入内腔230内并与母端120连接,通过公端110与母端120插接,即可实现第一导线300与第二导线400导通。
参照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为提高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的连接处的密封性,连接器保护壳200还包括第一密封环240,第一密封环240可以是橡胶件或硅胶件等,第一密封环240夹设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对于螺纹连接的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第一密封环240套设于第二连接部222的外周,将第一壳体210的第一连接部212旋紧于第二壳体220的第二连接部222后,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2夹紧第一密封环240,从而实现密封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之间的缝隙,避免水和油进入内腔230内,提高密封性。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卡接配合的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第一密封环240设置于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的相对两个端面之间,将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卡接后,使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2压紧第一密封环240,即可实现密封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之间的缝隙,提高密封性。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为便于定位安装第一密封环240,第二连接部222设置有定位槽223,定位槽223呈环形并围绕第二壳体220的腔体布置,第一密封环240部分容纳于定位槽223中,即第一密封环240安装于定位槽223后,第一密封环240凸出于定位槽223的槽口。当第一连接部212旋紧于第二连接部222后,第二密封环250凸出于定位槽223的部分结构则抵触于第一连接部212,从而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2可夹紧第一密封环240,进而实现对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2的连接处密封。通过设置定位槽223,组装时可先将第一密封环240容纳于定位槽223中,再将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对接,从而在组装过程中可对第一密封环240定位,防止第一密封环240移位而造成密封失效,降低组装难度。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连接部222的内径大于第一连接部212的外径,此时第二连接部222套设于第一连接部212的外周,定位槽223则设置于第一连接部212的外周,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1至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内腔230的密封性,在第一通孔211处,第一壳体210与第一导线300的周壁密封配合,即第三连接部270与第一导线300的周壁密封配合。具体而言,连接器保护壳200包括第二密封环250和压合件260,第二密封环250可以是橡胶件或硅胶件,第二密封环250套设于第一导线300,并且第二密封环250设置于第一通孔211背离第二壳体220的一端。压合件260为螺帽结构并设置有第三通孔261,第三通孔261的内径大于第一导线300的外径,压合件260通过第三通孔261套设于第一导线300和第二密封环250,即第一导线300穿设于第三通孔261,压合件260与第三连接部270螺纹连接,第二密封环250容纳于压合件260内。旋拧压合件260,一方面可使第二密封环250沿自身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以紧压第一壳体210的第三连接部270,另一方面可使第二密封环250沿垂直于第二密封环25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收缩,以贴合第一导线300的外周壁,从而实现第三连接部270与第一导线300之间密封配合,防止水或油从第一壳体210与第一导线300之间的缝隙进入内腔230内,提高密封性。
参照图1至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同理,第四连接部280与第二导线400的周壁的密封配合结构可以参照第三连接部270与第一导线300的周壁的密封配合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连接时,先将第一导线300的端部依次穿过压合件260、第二密封环250和第一壳体210,将第一导线300的端部固定于公端110的接线处,同样地,将第二导线400的端部依次穿过与第二壳体220连接的压合件260、第二密封环250及第二壳体220,将第二导线400的端部固定于母端120的接线处,将公端110和母端120插接配合,即实现第一导线300与第二导线400导通。将第一密封环240安装于定位槽223处,再将第一壳体210的第一连接部212旋接于第二壳体220的第二连接部222,直至旋紧,即实现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连接,此时连接器本体100位于内腔230内。然后再将第一壳体210处的压合件260拧紧于第一壳体210的第三连接部270,第二壳体220处的压合件260拧紧于第二壳体220的第四连接部280,从而使第一壳体210与第一导线300的周壁之间形成密封,第二壳体220与第二导线400的周壁之间形成密封。因此,使得连接器保护壳200的内腔230完全密封,避免水或油进入内腔230内,满足连接器本体100的防水和防油要求,且防水、防油效果好,提高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当压合件260对第二密封环250沿垂直于第二密封环25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的压力较大时,可使第二密封环250紧压于第一导线300,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从而使压合件260、第二密封环250和第一壳体210整体与第一导线300相对固定,同理,第二导线400与第二壳体220相对固定。因此,当外力拉扯第一导线300和第二导线400时,由于第一导线300、第二导线400与连接器保护壳200均相对固定,拉力仅作用于连接器保护壳200,可避免第一导线300对公端110、第二导线400对母端120存在拉力,从而可防止出现第一导线300与公端110脱离、第二导线400与母端120脱离的不良现象,保证第一导线300、第二导线400与连接器本体100的连接可靠性。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器保护壳200还包括多个爪部213,具体而言,多个爪部213连接于第一壳体210的第三连接部270并位于第一通孔211背离第二壳体220的一端。爪部213包括固定端2131和自由端2132,其中,固定端2131连接于第一壳体210的第三连接部270,自由端2132沿背离第二壳体220的方向延伸,爪部213具有弹性,因此,在外力作用下,爪部213可沿第一通孔211的径向摆动。多个爪部213沿第一通孔211的周向等间隔布置,因此,多个爪部213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第二密封环250则容纳于该安装空间内,压合件260则套设于多个爪部213的外周。
参照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对应地,压合件260的第三通孔261的内周壁设置有压合部262,压合部262围绕多个爪部213布置,自第二壳体220朝向第一壳体210的方向,即沿第三通孔261的中心轴线并背离第二通孔221的方向,压合件260在压合部262处的内径递减。也就是说,压合部262具有相对第一通孔211的中心轴线倾斜布置的环形壁体。
因此,拧紧压合件260,在压合件260的压合部262的作用力下,多个爪部213的自由端2132逐渐向第二密封环250的中心轴线偏移,从而多个爪部213驱使第二密封环250沿垂直于第二密封环25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收缩,以贴合第一导线300的外周壁,进而实现密封,密封性好,可防止水和油进入内腔230内。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210的第三连接部270设置有止口槽214,止口槽214位于爪部213靠近第一通孔211的一端。止口槽214为环形槽并围绕第一通孔211布置,具体而言,止口槽214的开口(即槽口)朝向爪部213,即止口槽214的槽口背向第二壳体220。止口槽214包括底壁2141、第一侧壁2142和第二侧壁2143,其中,底壁2141正对于槽口,第一侧壁2142和第二侧壁2143为止口槽214在第一通孔211的径向方向上的两个壁面,第一侧壁2142较之于第二侧壁2143靠近第一通孔211的中心轴线,且第一侧壁2142与第一通孔211的内周壁间隔布置。在止口槽214的槽口处,第一侧壁2142与第一通孔211的内周壁之间的壁体具有端壁2144,即端壁2144背向第二壳体220。
参照图3和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对应地,第二密封环250设置有止口部251,止口部251位于第二密封环250朝向第一通孔211的一侧,止口部251为环形并与止口槽214匹配,即止口部251可容纳于止口槽214内。安装时,使止口部251容纳于止口槽214内,从而可在第一通孔211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对第二密封环250进行定位,一方面方便安装,另一方面可防止第二密封环250掉落至内腔230内而造成密封失效。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密封环250为橡胶件或硅胶件,具有弹性,当压合件260压紧第二密封环250,第二密封环250的止口部251能够变形并完全填充止口槽214,使止口部251抵触于止口槽214的第一侧壁2142、底壁2141和第二侧壁2143,同时,第二密封环250抵触于端壁2144。因此,第二密封环250与第一壳体210在止口槽214处具有多处密封,可增大第二密封环250与第一壳体21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壳体210与第一导线300的外周壁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水和油进入内腔230内,密封性好。
可以理解的是,止口槽214可以设置于第一通孔211的内周壁并朝第一通孔211的径向凹陷设置,此时,止口槽214的开口朝向第一通孔211的中心轴线,对应地,止口部251为环形并位于第二密封环250的外周。因此,由于止口部251可形变,安装第二密封环250时,止口部251同样可容纳于止口槽214,从而实现对第二密封环250定位,以及实现第一壳体210与第一导线300的外周壁之间的密封。
可以理解的是,同理,第二壳体220的第四连接部280也设置爪部213和止口槽214,可以参考第一壳体210的第三连接部270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可以是横截面为弧形的半壳结构,半壳结构的第一壳体210和半壳结构的220组成形成筒状结构的连接器保护壳200。沿筒状结构的轴向,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的同一端的端部则组合形成第三连接部270以及由第三连接部270围绕限定出的第一通孔211,另一端的端部则组合形成第四连接部280以及由第四连接部280围绕限定出的第二通孔221,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本体100和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连接器保护壳200,连接器本体100容纳于连接器保护壳200的内腔230内。
连接器组件由于采用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保护壳200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组件,包括电机本体和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电机本体包括引线,引线可以是电机本体的供电线或信号控制线,或者引线为电机本体的供电线和信号控制线的组合。引线与连接器本体100的公端110或母端120连接,以便引线与延长线连接,扩大电机本体的接线范围。
电机组件由于采用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1)
1.连接器保护壳,用于套设在具有插接配合的公端和母端的连接器本体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保护壳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并限定出内腔,所述内腔用于容置所述连接器本体,所述内腔贯穿所述连接器保护壳,所述内腔包括位于沿贯穿方向两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供与所述公端连接的第一导线穿过,所述第二通孔用于供与所述母端连接的第二导线穿过;
第一密封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并用于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密封连接;
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二密封环,两个所述第二密封环分别用于和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线密封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密封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接合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密封环的部分结构容纳于所述定位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为筒状结构,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连接器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保护壳形成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为所述第一通孔的壁体,所述连接器保护壳还包括压合件,所述第二密封环设于所述第一通孔背离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并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线,所述压合件设有第三通孔并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密封环,所述压合件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以驱使所述第二密封环贴合所述第一导线的外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保护壳包括多个爪部,多个所述爪部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背离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多个所述爪部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密封环设于多个所述爪部所围绕的空间内,所述压合件套设于多个所述爪部的外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设有止口槽,所述止口槽位于所述爪部靠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所述止口槽围绕所述第一通孔布置,所述第二密封环设有止口部,所述止口部容纳于所述止口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口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爪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件在所述第三通孔的内壁形成有压合部,所述压合部围绕多个所述爪部布置,在沿所述第三通孔的中心轴线并背离所述第二通孔的方向上,所述压合件在所述压合部处的内径递减。
10.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本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保护壳。
11.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本体,包括引线;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本体与所述引线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664188.3U CN222214574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连接器保护壳、连接器组件及电机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664188.3U CN222214574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连接器保护壳、连接器组件及电机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214574U true CN222214574U (zh) | 2024-12-20 |
Family
ID=93873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664188.3U Active CN222214574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连接器保护壳、连接器组件及电机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214574U (zh) |
-
2023
- 2023-12-29 CN CN202323664188.3U patent/CN22221457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795360A (en) | Electrical cable connector for use in a nuclear environment | |
CN108418061B (zh) | 液冷连接器插头 | |
JP2013097898A (ja) | シール部材 | |
JP2859822B2 (ja) | 電気装置の気密テスト用構造 | |
WO2006090676A1 (ja) | コネクタ用変換アダプタおよびコネクタ | |
CN109742576A (zh) | 一种用于导电连接的快插接头 | |
CN109361106B (zh) | 带塑胶外壳防水连接器公头和带塑胶外壳防水连接器 | |
US5304073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pump assembly utilizing same | |
CN222214574U (zh) | 连接器保护壳、连接器组件及电机组件 | |
JP4473367B2 (ja) | 防水型同軸コネクタ | |
CN109361107B (zh) | 带塑胶外壳防水连接器弯母头和带塑胶外壳防水连接器 | |
CN212085252U (zh) | 一种防水接线头装置 | |
CN217691877U (zh) | 一种储能插头封线爪套 | |
JP5272945B2 (ja) | 機器用コネクタ | |
CN210517106U (zh) | 一种带有防护壳的连接器 | |
CN109273917B (zh) | 防水连接器母头和防水连接器 | |
CN210404188U (zh) | 一种深水连接器 | |
CN220155840U (zh) | 一种防水连接器 | |
CN217903989U (zh) | 连接组件、接线装置及治具 | |
CN221282418U (zh) | 一种机器人用隔爆型线缆快速接头 | |
JP4317483B2 (ja) | 機器用コネクタ | |
CN217589565U (zh) | 一种防护性能好的导线连接器 | |
CN210404174U (zh) | 一种防水连接器 | |
CN222705924U (zh) | 一种电摩线束连接器 | |
CN103166040B (zh) | 可拆式防水插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