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2182700U - 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 - Google Patents

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182700U
CN222182700U CN202420340075.3U CN202420340075U CN222182700U CN 222182700 U CN222182700 U CN 222182700U CN 202420340075 U CN202420340075 U CN 202420340075U CN 222182700 U CN222182700 U CN 2221827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s
layer
hot
melt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34007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明
陆琪
陈同宽
杨植富
黄才伟
鲍岩
韦建文
农妃艳
潘莹莹
卢江
黄伟荣
卢将玉
王石昆
潘全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ning Overseas Chinese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ning Overseas Chinese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ning Overseas Chinese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Nanning Overseas Chinese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34007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1827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182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1827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种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包括:由若干复合层形成的本体,本体包括由第一纤维形成的第一表面及由第二纤维形成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的粗糙度小于等于第二表面粗糙度的70%,第一纤维的直径为0.7μm~1.2μm,第二纤维的直径为2.5~5.0μm,复合层中包括主要由天然纤维形成的中基体层及主要由热熔纤维形成的上基体层、下基体层,本体还包括由上基体层的热熔纤维与下基体层的热熔纤维结合形成的熔接点,如此设置使得该复合无纺布一面具有良好的触感另一方面具有更佳的擦拭性能,另外,由于在擦拭时,握持第一表面,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触感和舒适性提高。

Description

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
背景技术
熔喷-木浆复合无纺布,也被称为孖纺布,是一种熔喷纤维与木浆纤维经气流复合工艺形成的复合材料,该材料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应用以来,已经在多个领域进行应用。
该材料通常包括表层和底层的熔喷纤维及由熔喷纤维夹设的木浆纤维,如,专利文献号为CN1087392A、CN1113994A、CN101978107A等文献示出的结构及工艺,该材料具有良好的表面触感,及具有一定的可降解、可冲散性能,使得其特别适用于湿巾领域。
在应用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使用者也希望这些如湿巾的擦拭材料不仅仅能够被应用皮肤的清洁与擦拭,同时希望其能够被应用至如桌面等物品表面的擦拭与清洁,但是由于物品擦拭的要求与皮肤擦拭的要求相悖,特别是对表面的要求,皮肤擦拭时需要尽量贴肤与顺滑,而物品擦拭则要求尽量粗糙以增加清洁能力,使得现有的复合无纺布并不能同时满足皮肤擦拭与物品擦拭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包括:由若干复合层形成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由第一纤维形成的第一表面及由第二纤维形成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粗糙度小于等于第二表面粗糙度的70%,第一纤维的直径为0.7μm~1.2μm,第二纤维的直径为2.5~5.0μm,若干复合层中包括主要由天然纤维形成的中基体层及位于天然纤维层两侧主要由热熔纤维形成的上基体层、下基体层,所述的本体还包括由上基体层的热熔纤维与下基体层的热熔纤维结合形成的熔接点。
其中,所述的本体包括基层,所述的基层包括主要由天然纤维形成的中基体层及位于天然纤维层两侧分别主要由第一热熔纤维形成的上基体层、主要由第二热熔纤维形成的下基体层,第一热熔纤维与第二热熔纤维之间包括上下热熔点,所述的复合层有三层,所述的第一纤维为第一热熔纤维,所述的第二纤维为第二热熔纤维。
其中,至少一部分第一热熔纤维与天然纤维之间包括内侧熔接点。
其中,所述的本体包括基层及设置在基层上的面层,所述的基层包括主要由天然纤维形成的中基体层及位于天然纤维层两侧分别主要由第一热熔纤维形成的上基体层、主要由第二热熔纤维形成的下基体层,第一热熔纤维与第二热熔纤维之间包括上下热熔点,所述的面层主要由面层纤维形成,所述的第一纤维为面层纤维,所述的面层设置在上基体层的上侧。
其中,所述的第二纤维为第二热熔纤维,所述的上基体层包括若干第一孔隙,至少一部分面层纤维伸入至第一孔隙内,并与第一热熔纤维结合。
其中,所述的面层纤维与第一热熔纤维之间包括第三熔接点。
其中,所述的面层纤维与天然纤维之间包括第四熔接点。
其中,所述的第一热熔纤维与第二热熔纤维的直径相等。
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括设置在基层下侧的底层,所述的底层主要由底层纤维形成,所述的面层与底层向背设置,所述的第二纤维为底层纤维。
其中,所述的底层纤维与第一热熔纤维、第二热熔纤维的直径相等。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种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包括:由若干复合层形成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由第一纤维形成的第一表面及由第二纤维形成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粗糙度小于等于第二表面粗糙度的70%,第一纤维的直径为0.7μm~1.2μm,第二纤维的直径为2.5~5.0μm,若干复合层中包括主要由天然纤维形成的中基体层及位于天然纤维层两侧主要由热熔纤维形成的上基体层、下基体层,所述的本体还包括由上基体层的热熔纤维与下基体层的热熔纤维结合形成的熔接点,如此设置使得该复合无纺布一面具有良好的触感另一方面具有更佳的擦拭性能,另外,由于在擦拭时,握持第一表面,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触感和舒适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复合无纺布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复合无纺布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复合无纺布结构示意图;
图示元件说明:
基层10,20,30;
本体100,200,300;
第一表面101,201,301;
第二表面102,202,302;
上下熔接点103,203,303;
上基体层11,21,31;
第一热熔纤维111,211,311;
第一熔接点112;
内侧熔接点113;
中基体层12,22,32;
天然纤维121,221,321;
下基体层13,23,33;
第二热熔纤维131,231,331;
第二熔接点132;
第一孔隙212212;
面层24,34;
面层纤维241;
面层熔接点242;
第三熔接点243;
第四熔接点244。
底层35;
底层纤维35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且其两面的粗糙度相差30%以上,使得该复合无纺布的一面亲肤、顺滑,另一方面具有更佳的清洁能力,从而同时满足亲肤与清洁,所述的复合无纺布包括本体100。
所述本体100包括由第一纤维形成的第一表面101及由第二纤维形成的第二表面102,所述第一表面101的粗糙度小于等于第二表面102粗糙度的70%,第一纤维的直径为0.7μm~1.2μm,第二纤维的直径为2.5~5.0μm,若干复合层中包括主要由天然纤维121形成的中基体层12及位于中基体层12两侧主要由热熔纤维形成的上基体层11、下基体层13,所述的本体100还包括由上基体层11的热熔纤维与下基体层13的热熔纤维结合形成的熔接点。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无纺布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在图1中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复合无纺布结构示意图,所述的本体100包括基层10,所述的基层10包括三个复合层,其中,包括主要由第一热熔纤维111形成的上基体层11、主要由第二热熔纤维131形成的下基体层13及位于上基体层11、下基体层13之间主要由天然纤维121形成的中基体层12。
所述“主要”的含义是上基体层11中第一熔喷纤维的含量大于70%,下基体层13中第二熔喷纤维的含量大于70%以及中基体层12中天然纤维121的含量大于70%。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表面101为上基体层11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二表面102为下基体层13的下表面,所述的第一纤维为第一热熔纤维111,所述的第二纤维为第二热熔纤维131。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热熔纤维111直径为0.1μm~1.10μm,所述的第二热熔纤维131的直径为2.8μm~5.5μm,以使得形成的第一表面101的粗糙度更低及第二表面102的粗糙度更高,优选的,第一表面101的粗糙度小于等于第二表面102粗糙度的70%,更优选的,小于等于第二表面102粗糙度的60%,或进一步小于等于第二表面102粗糙度的50%。
通常的,可以通过一上层模头提供第一热熔纤维111并形成第一热熔纤维流,通过一下层模头提供第二热熔纤维131并形成第二热熔纤维流,通过一中层喷嘴提供天然纤维121并形成天然纤维流,第一热熔纤维流、天然纤维流及第二热熔纤维流在一个成型区碰撞并合并形成具有上基体层11、中基体层12及下基体层13的基层10,同时在碰撞过程中若干第一热熔纤维111形成结合或若干第二热熔纤维131中形成结合或第一热熔纤维111与第二热熔纤维131形成结合。
可以理解的,第一热熔纤维111之间熔接形成第一熔接点112,第二热熔纤维131之间熔接形成第二熔接点132,以及在第一热熔纤维111与第二热熔纤维131进行结合过程中,至少一部分第一热熔纤维111与第二热熔纤维131熔接形成上下熔接点103,通过上下熔接点103使得基层10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使得天然纤维121由第一热熔纤维111与第二热熔纤维131包绕,从而降低天然纤维121从基层10中脱离的几率。
进一步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热熔纤维111与天然纤维121形成内侧熔接点113以进一步将天然纤维121固定,降低天然纤维121从基层10脱离的几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中基体层12内包括若干孔隙,所述的第一热熔纤维111伸入至孔隙内,并与天然纤维121形成结合。
可以理解的,所述的天然纤维121可以为粘胶纤维、木浆纤维、甘蔗纤维、丝纤维、羊毛纤维或棉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的天然纤维121为木浆纤维,更具体来说,所述的木浆纤维可以为针叶木木浆纤维也可以为阔叶木木浆纤维,更优选的为针叶木绒毛浆纤维。
进一步的,所述的天然纤维121的直径大于等于10μm,以降低天然纤维121从基层10脱离的几率,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天然纤维121的直径大于30μm。
可以理解的,所述的第一热熔纤维111及第二热熔纤维131可以通过上层模头、下层模头对热塑性聚合物进行熔喷处理得到,具体的,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热塑性聚合物可以包括聚烯烃,具体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等等、聚酰胺、烯烃共聚物和聚酯,优选的,所述的热塑性聚合物为聚丙烯,更优选的,在形成基层10时,通入上层模头及下层模头的热塑性聚合物相同。
更具体的,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对热塑性聚合物进行熔喷处理,所述的上层模头、下层模头包括有若干喷丝孔,在喷丝孔周边设置有加热装置及气流出口,该气流出口用于吹出拉丝气流,更具体来说,所述的加热装置被配置成对空气进行加热以形成热气流从气流出口吹出,即所述的拉丝气流为热空气气流,在上层模头、下层模头内熔融的热塑性聚合物受到挤压作用从喷丝孔挤出时,拉丝气流夹带并牵引熔融的丝状体,并被拉细成通常小于喷丝孔直径的细纤维或者取决于拉细程度被拉细成小直径微纤维,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从上层模头的喷丝孔出来的细纤维或微纤维为第一熔喷纤维,从下层模头的喷丝孔出来的细纤维或微纤维称为第二熔喷纤维,优选的,所述的拉丝气流具有200℃~300℃的温度,以使得细纤维或微纤维在随气流运动的过程中至少一部分呈熔融状态。
在上层模头及下层模头上游还设置有挤出机,通常,所述的挤出机为包括有挤出螺杆的螺杆挤压装置,当热塑性聚合物在螺杆挤压装置的挤出螺杆的作用下向上层模头或下层模头方向运动,同时,在挤压过程中热塑性聚合物还被加热至熔融状态以使得热塑性聚合物以流动状态运动以及使得热塑性聚合物能够从喷丝孔喷出熔融的丝状体,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挤出机的加热温度被配置成180℃~260℃,更优选的,被配置成200℃~250℃。
在通过中层喷嘴提供天然纤维121并形成天然纤维121流之前,还可以通过设置粉碎装置对如桨片或浆板的纤维原料进行解析处理形成离散的天然纤维121,通常的,所述的粉碎装置可以为具有若干齿的齿辊,呈纤维原料输送进粉碎装置后,齿辊上的齿对片状原料进行解纤以形成离散的天然纤维121。
进一步的,可以通过在形成基层10之后设置一脉冲气流以接近垂直于或垂直于第一表面101方向向基层10吹出,使得第一热熔纤维111中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向中基体层12方向的弯折,从而更多的形成上下熔接点103,从而使得天然纤维更多的被固定,以及使得上基体层11及第一表面101具有更佳的触感。
第二实施例:
请一并参考图2,图2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复合无纺布,所述的复合无纺布包括本体200,所述的本体200包括基层20及设置在基层20上的面层24,所述的基层2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基层10基本相同,即基层10同样包括主要由第一热熔纤维211形成的上基体层21、主要由第二热熔纤维231形成的下基体层23及位于上基体层21、下基体层23之间主要由天然纤维221形成的中基体层22。
所述的面层24设置在上基体层21上,使得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复合层共有四层,所述的面层24由面层纤维241形成,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表面201为面层24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二表面202为下基体层23的下表面,所述的第一纤维为面层纤维241,所述的第二纤维为第二热熔纤维23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面层纤维241的直径为0.1μm~1.10μm,所述的第二热熔纤维231的直径为2.8μm~5.5μm,以使得形成的第一表面201的粗糙度更低而第二表面202的粗糙度更高。
可以理解的,所述的面层纤维241之间形成面层熔接点242,以使得面层24形成整体。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基体层21包括若干第一孔隙212,至少一部分面层纤维241伸入至第一孔隙212内,并与第一热熔纤维211形成结合,所述的结合可以为机械结合或以热熔的方式形成结合,所述机械结合可以为通过纠缠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当所述的面层纤维241与第一热熔纤维211通过热熔的方式形成结合时,在面层纤维241与第一热熔纤维211之间形成第三熔接点243。
进一步的,至少一部分面层纤维241伸入至中基体层22并与天然纤维221形成结合,同样的,面层纤维241可以与天然纤维221以机械结合的方式或热熔的方式形成结合,当面层纤维241与天然纤维221以热熔的方式形成结合时,在面层纤维241与天然纤维221之间形成第四熔接点244。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热熔纤维211的直径与第二热熔纤维231的直径相同。
可以理解的,第一热熔纤维211与第二热熔纤维231之间包括上下熔接点203,以使得基层20形成整体,同时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面层24与基层20形成整体,以及可以使得天然纤维221被固定在基层20内,降低天然纤维221从本体200上脱出的几率。
可以理解的,可以在形成基层20之后,通过一个面层24模头来形成面层24,并将面层24铺设在基层20上,所述面层24模头的结构与上层模头、下层模头的结构基本相同,具体而言,所述的面层24模头同样包括有若干喷丝孔,在喷丝孔周边设置有加热装置及气流出口,该气流出口用于吹出拉丝气流,所述的加热装置被配置成对空气进行加热以形成热气流从气流出口吹出,即所述的拉丝气流为热空气气流,在面层24模头内熔融的热塑性聚合物受到挤压作用从喷丝孔挤出时,拉丝气流夹带并牵引熔融的丝状体,并被拉细成通常小于喷丝孔直径的细纤维或者取决于拉细程度被拉细成小直径微纤维,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从面层24模头的喷丝孔出来的细纤维或微纤维为面层纤维241。
另外,用于形成面层纤维241的热塑性聚合物可以与形成第一热熔纤维211、第二热熔纤维231相同。
第三实施例:
请一并参考图3,图3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复合无纺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复合无纺布包括本体300,所述的本体300包括基层30及设置在基层30上侧的面层34、设置在基层30下侧的底层35,即该本体300包括五个复合层,所述面层34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面层24结构基本相同,所述的基层30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中的基层20结构基本相同,同样的,所述基层30包括主要由第一热熔纤维311形成的上基体层31、主要由第二热熔纤维331形成的下基体层33及位于上基体层31、下基体层33之间主要由天然纤维321形成的中基体层32。
所述的底层35设置在下基体层33下侧,所述的底层35主要由底层纤维351形成,可以理解的,所述的面层34主要由面层纤维341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表面301为面层34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二表面302为底层35的下表面,所述的第一纤维为面层纤维241,所述的第二纤维为底层纤维35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面层纤维341的直径为0.1μm~1.10μm,所述的底层纤维351的直径为2.8μm~5.5μm,以使得形成的第一表面301的粗糙度更低而第二表面302的粗糙度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热熔纤维311与第二热熔纤维331的直径基本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的底层纤维351直径与第一热熔纤维311、第二热熔纤维331直径基本相同,在这种情形下,由面层纤维341形成的第一表面301具有更佳的触感,同时,由于第一热熔纤维311、第二热熔纤维331以及底层纤维351都相对面层纤维341更粗大,使得第二表面302相对更为硬挺、具有更强的支撑以及形成更大的粗糙度,从而便于对物品表面进行清洁与擦拭,另外,由于在擦拭时,握持第一表面301,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触感和舒适性提高。
可以理解的,第一热熔纤维311与第二热熔纤维331之间可以包括上下熔接点303,以使得天然纤维321固定,另外,底层纤维351与第二热熔纤维331之间也可以进行结合,以降低底层35与基层10出现分层现象,从而便于使用。
可以理解的,可以在形成基层30之前,通过一个底层35模头来形成底层35,并在底层35纸上铺设基层30,同时,在形成基层30之后,通过面层34模头来形成面层34,并将面层34铺设在基层30上,所述底层35模头、面层34模头的结构与上层模头、下层模头的结构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包括:由若干复合层形成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由第一纤维形成的第一表面及由第二纤维形成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粗糙度小于等于第二表面粗糙度的70%,第一纤维的直径为0.7μm~1.2μm,第二纤维的直径为2.5~5.0μm,所述的本体包括基层,所述的基层包括主要由天然纤维形成的中基体层及位于天然纤维层两侧分别主要由第一热熔纤维形成的上基体层、主要由第二热熔纤维形成的下基体层,第一热熔纤维与第二热熔纤维之间包括上下热熔点,所述的第一纤维为第一热熔纤维,所述的第二纤维为第二热熔纤维,或者,所述的本体还包括设置在基层上的面层,所述的面层主要由面层纤维形成,所述的面层设置在上基体层的上侧,所述的第一纤维为面层纤维,当所述的本体不包含面层时,所述的第一表面为上基体层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二表面为下基体层的下表面,当所述的本体包含面层时,所述的第一表面为面层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二表面为下基体层的下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无纺布,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第一热熔纤维与天然纤维之间包括内侧熔接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基体层包括若干第一孔隙,至少一部分面层纤维伸入至第一孔隙内,并与第一热熔纤维结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面层纤维与第一热熔纤维之间包括第三熔接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面层纤维与天然纤维之间包括第四熔接点。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还包括设置在基层下侧的底层,所述的底层主要由底层纤维形成,所述的面层与底层向背设置,所述的第二纤维为底层纤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层纤维与第二热熔纤维的直径相等。
CN202420340075.3U 2024-02-23 2024-02-23 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 Active CN2221827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40075.3U CN222182700U (zh) 2024-02-23 2024-02-23 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40075.3U CN222182700U (zh) 2024-02-23 2024-02-23 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182700U true CN222182700U (zh) 2024-12-17

Family

ID=93820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340075.3U Active CN222182700U (zh) 2024-02-23 2024-02-23 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1827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33635A (en) Laminated non-woven fabric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A1316693C (en) Abrasive web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092731C (zh) 叠层非织造织物,包括它的吸收产品和织物的制造方法
JP3110534B2 (ja) 積層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55650B2 (ja) 積層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501110A (ja) 多層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L179776B1 (pl) Wyrób termoformowalny, trójwymiarowy PL PL PL
KR19990071771A (ko) 저밀도 미세섬유 부직포
WO2022148453A1 (zh) 一种复合擦拭巾及其制造方法
JP3760599B2 (ja) 積層不織布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TWI556969B (zh) 積層不織布及其製品
CN118880491A (zh) 三叶形双组分短纤维或短切纤维及其用途
WO2022227749A1 (zh) 一种细旦复合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JP3736014B2 (ja) 積層不織布
JPH1086256A (ja) 複合化不織布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H0288058A (ja) 衛生用品の表面材
CN111630221B (zh) 至少单面使用了偏心鞘芯型复合纤维的复合长纤维无纺布
JP4587410B2 (ja) 複合化不織布、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前記不織布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ならびにワイピングクロス
CN222182700U (zh) 两面不同粗糙的复合无纺布
JP3744898B2 (ja) 接合層状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102451B2 (ja) 三層構造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102450B2 (ja) 三層構造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200463A (ja) 不織布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繊維製品
JPH0288057A (ja) 衛生用品の表面材
JPH09291457A (ja) 複合長繊維の積層不織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