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2144036U - 角度传感器定子、角度传感器、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角度传感器定子、角度传感器、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144036U
CN222144036U CN202420046553.XU CN202420046553U CN222144036U CN 222144036 U CN222144036 U CN 222144036U CN 202420046553 U CN202420046553 U CN 202420046553U CN 222144036 U CN222144036 U CN 2221440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ection
plate body
angle sensor
outgo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04655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鲁辉
林晓丰
曹恒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04655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1440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1440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1440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Of Sensor Element Outpu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角度传感器定子、角度传感器、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角度传感器包括:发射线圈,所述发射线圈包括第一引出线和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二引出线分别位于相互平行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引出线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引出线重合;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线圈包括第三引出线和第四引出线,所述第三引出线和所述第四引出线分别位于相互平行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三引出线在所述第四板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四引出线重合。根据本申请的角度传感器定子、角度传感器、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能够有效降低感应线圈输出信号的波形畸变。

Description

角度传感器定子、角度传感器、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角度传感器定子、角度传感器、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感式角度传感器通常包括发射线圈和感应线圈。发射线圈用于通入交变电流以产生磁场,感应线圈位于该磁场中用于产生感应信号,从而基于感应线圈生产的感应信号可以进行角度的测量。
目前,发射线圈通常通过引出线连接到振荡器,感应线圈通过引出线连接到信号分析器件,发射线圈和感应线圈的引出线未做特别设计,从而在发射线圈通入高频交流信号时,容易使感应线圈的输出信号发生波形畸变。
因此需要进行改进,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角度传感器定子,其包括:
发射线圈,所述发射线圈包括第一引出线和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二引出线分别位于相互平行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引出线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引出线重合;
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线圈包括第三引出线和第四引出线,所述第三引出线和所述第四引出线分别位于相互平行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三引出线在所述第四板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四引出线重合。
示例性地,所述发射线圈包括第一线圈本体和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连接的第二线圈本体,所述第一引出线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外部,所述第二引出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外部,其中,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和所述第二线圈本体均呈圆环形且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重合。
示例性地,所述发射线圈包括第一线圈本体和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连接的第二线圈本体,所述第一引出线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外部,所述第二引出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外部;
所述第一引出线包括第一引出段、第一重叠段和第二引出段,所述第一引出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连接,所述第一引出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重叠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重叠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引出段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引出线包括第三引出段、第二重叠段和第四引出段,所述第三引出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连接,所述第三引出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重叠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重叠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引出段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重叠段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重叠段重叠,所述第一引出段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引出段垂直,所述第二引出段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引出段垂直。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重叠段和所述第二重叠段均为直线,所述第一重叠段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重叠段的延长线分别经过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中心和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中心。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和所述第二线圈本体均包括多匝线圈,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中相邻匝线圈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二线圈本体中相邻匝线圈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90°。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线圈本体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
示例性地,所述接收线圈包括第一线圈部分和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连接的第二线圈部分,所述第三引出线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所述第四引出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
示例性地,所述第三引出线包括第三重叠段和第五引出段,所述第三重叠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连接,所述第三重叠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引出段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引出线包括第四重叠段和第六引出段,所述第四重叠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连接,所述第四重叠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引出段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重叠段在所述第四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重叠段重叠,所述第五引出段在所述第四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六引出段垂直。
示例性地,所述第三重叠段和所述第四重叠段在所述第一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交错且垂直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
所述第三重叠段和所述第四重叠段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交错且垂直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线圈部分通过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垂直于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
所述第二线圈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板体;
所述第一线圈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板体;
所述第二线圈部分位于所述第四板体;
其中,所述第三板体平行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角度传感器,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角度传感器定子,以及与所述角度传感器定子相配合的角度传感器转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角度传感器,所述电机还包括机壳和设于所述机壳内的转轴,所述角度传感器转子固定于所述转轴,所述角度传感器定子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机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总成,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动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角度传感器定子、角度传感器、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通过将发射线圈和感应线圈的引出线配置为至少部分地重叠走线,能够显著减小寄生电容与寄生电感,降低了谐波的产生,降低感应线圈输出信号的波形畸变,保证波形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申请。附图中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申请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角度传感器定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发射线圈,110-第一线圈本体,111-连接段,112-连接段,113-连接段,120-第一引出线,121-第一引出段,122-第一重叠段,123-第二引出段,130-第二线圈本体,131-连接段,132-连接段,133-连接段,140-第二引出线,141-第三引出段,142-第二重叠段,143-第四引出段,150-第一连接线;
200-第一感应线圈,210-第一线圈部分,220-第三引出线,221-第三重叠段,222-第五引出段,230-第二线圈部分,240-第四引出线,241-第四重叠段,242-第六引出段;
300-第二感应线圈,310-第一线圈部分,320-第三引出线,330-第二线圈部分,340-第四引出线;
400-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能够以不同形式实施,而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将使公开彻底和完全,并且将本申请的范围完全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和区的尺寸以及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应当明白,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申请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
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为了方便描述而被使用从而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意图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
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制。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明白术语“组成”和/或“包括”,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确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参照附图1-3对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角度传感器定子进行示例性说明。
该角度传感器定子包括发射线圈100、第一感应线圈200和第二感应线圈300。其中,第一发射线圈100连接至振荡器,振荡器可以产生周期性的交流信号并将该交流信号耦合到发射线圈100中,从而通过发射线圈100产生磁场。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发射线圈100也可称为励磁线圈或激励线圈。第一感应线圈200和第二感应线圈300位于发射线圈100产生的磁场中,其连接至信号分析器件,信号分析器件可以对感应线圈产生的感应信号(如电压信号)进行分析进而进行角度测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线圈200可以用于产生正弦信号(sin信号),第二感应线圈300可以用于产生余弦信号(cos信号),信号分析器件配置为根据第一感应线圈200和第二感应线圈300产生的感应信号的相位差确定待测目标角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射线圈100包括位于第一线圈本体110、第一引出线120、第二线圈本体130、第二引出线140和第一连接线150。第一线圈本体110和第一引出线120位于第一板体上,第一线圈本体110包括多匝线圈,第一引出线120连接于第一线圈本体110的外部(也即第一线圈本体110远离其中心一侧),第一引出线120用于连接第一线圈本体110和振荡器。第二线圈本体130和第二引出线140位于第二板体上,第二板体平行于第一板体,第二线圈本体130包括多匝线圈,第二引出线140连接于第二线圈本体130的外部(也即第二线圈本体130远离其中心一侧),第二引出线140用于连接第二线圈本体130和振荡器。第一线圈本体110和第二线圈本体130通过第一连接线150连接,第一连接线150位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具体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均为PCB(印刷电路板)的板体,第一线圈本体110和第一引出线120可以设置在第一PCB上,第二线圈本体130和第二引出线140可以设置在第二PCB上,第一PCB平行于第二PCB,第一PCB上设置有过孔,第一线圈本体110通过过孔与第一连接线150连接。第一连接线150垂直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从而,可以避免通过第一连接线150的交变电流对第一线圈本体110和第二线圈本体130产生干扰,避免降低发射线圈100内部交变电流的正弦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线圈本体110和第二线圈本体130呈圆环形且同轴设置,也即,第一线圈本体110的中心(圆心)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第二线圈本体130的中心(重合),第一线圈本体110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第二线圈本体130重合。通过将第一线圈本体110和第二线圈本体130配置为在空间上重叠走线,可以有效减小第一线圈本体110和第二线圈本体130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以避免不必要的谐振对信号产生干扰。
参见附图1、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引出线120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第二引出线140重合,从而,第一引出线120和第二引出线140在空间上重叠走线可以有效减小了寄生(杂散)电容与寄生(杂散)电感,降低了谐波的产生,保证了波形的完整性。具体地,参见附图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引出线120包括第一引出段121、第一重叠段122和第二引出段123,第一引出段121的第一端与第一线圈本体110连接,第一引出段121的第二端与第一重叠段12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重叠段122的第二端与第二引出段12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引出线140包括第三引出段141、第二重叠段142和第四引出段143,第三引出段141的第一端与第二线圈本体130连接,第三引出段141的第二端与第二重叠段14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重叠段142的第二端与第四引出段143的第一端连接。其中,第一重叠段122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第二重叠段142重叠。
参见附图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重叠段122和第二重叠段142均为直线,第一重叠段122的延长线和第二重叠段142的延长线分别经过第一线圈本体110的中心和第二线圈本体130的中心,也即,第一重叠段122和第二重叠段142相对于垂直地穿过第一线圈本体110,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第一重叠段122和第二重叠段142与第一线圈本体110和第二线圈本体130之间的干扰。
参见附图2、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引出段121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第三引出段141垂直,第二引出段123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第四引出段143垂直。从而,当高频交流信号通过第一引出段121和第三引出段141时,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其在第一引出段121和第三引出段141产生的磁场会相互抵消,不会产生其它方向的干扰,可有效避免引出线对外部产生的干扰,从而可以有效减小感应线圈输出信号中谐波的产生。同理,当高频交流信号通过第二引出段123和第四引出段143时,其在第二引出段123和第四引出段143产生的磁场会相互抵消,不会产生其它方向的干扰。
参见附图2、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线圈本体110和第二线圈本体130均包括3匝线圈(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为2匝、4匝或更多匝),第一线圈本体110中相邻的两匝线圈之间分别通过连接段111和连接段112连接,连接段111平行于连接段112,第二线圈本体130中相邻的两匝线圈之间分别通过连接段131和连接段132连接,连接段131平行于连接段132。连接段111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连接段131交错,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60°(按锐角计算,相应地,两者之间形成的钝角为120°),同样地,连接段112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连接段132交错,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60°(按锐角计算,相应地,两者之间形成的钝角为120°)。第一线圈本体110和第二线圈本体130中相邻匝线圈之间的连接段在空间上交错走线所形成的角度所产生感应电压叠加后相互抵消,以降低走线造成的谐波问题。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段111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连接段131之间的角度(也即连接段112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连接段132之间的角度)可以为90°或60°与90°之间的其它角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置。
参见附图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线圈本体110中最内侧的一匝线圈通过连接段113与第一连接线15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线圈本体130中最内侧的一匝线圈通过连接段133与第一连接线150的第二端连接,连接段113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连接段133垂直,从而,当高频交流信号通过连接段113和连接段133时,其在连接段113和连接段133产生的磁场会相互抵消,不会产生其它方向的干扰。
参见附图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线圈200包括第一线圈部分210、第三引出线220、第二线圈部分230、第四引出线240和第二连接线(图中未示出)。第一线圈部分210和第三引出线220位于第三板体上,第三板体平行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线圈部分210包括多根弧形线,第三引出线220连接于第一线圈部分210,第一引出线120用于连接第一线圈部分210和信号分析器件。第二线圈部分230和第四引出线240位于第四板体上,第四板体平行于第三板体,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位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第二线圈部分230包括多根弧形线圈,第二引出线140连接于第二线圈部分230,第二引出线140用于连接第二线圈本体130和信号分析器件。第一线圈部分210和第二线圈部分230通过多根第二连接线连接,第二连接线位于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之间。第一线圈部分210在第四板体的投影与第四线圈部分共同形成螺旋状的连续线条,第一线圈部分210和第二线圈部分230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位于第二线圈本体130的内部,且环绕第二线圈本体130的中心。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线圈本体110和第二线圈本体130的外径(最外侧一匝线圈的直径)为28mm,内径(最内侧一匝线圈的直径)为25mm,第一线圈部分210和第二线圈部分230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的外圆直径(经过其外侧边缘的圆的直径)为24mm,内圆直径(经过其内侧边缘的圆的直径)为10mm。具体地,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均为PCB(印刷电路板)的板体,第一线圈部分210和第三引出线220可以设置在第三PCB上,第二线圈部分230和第四引出线240可以设置在第四PCB上,第三PCB平行于第四PCB,且第三PCB平行于第一PCB,第三PCB和第四PCB均位于第一PCB和第二PCB之间,也即,第一PCB、第二PCB、第三PCB和第四PCB相互平行,第一PCB和第二PCB位于顶层和底层(也即从上向下的第一层和第四层),第三PCB和第四PCB位于从上向下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第三PCB上设置有过孔,第一线圈部分210通过过孔与第二连接线连接。第二连接线垂直于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从而,可以避免通过第二连接线的感应电流对第一线圈部分210和第二线圈部分230产生干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引出线220在第四板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第四引出线240重合,从而,第三引出线220和第四引出线240在空间上重叠走线可以有效减小了寄生(杂散)电容与寄生(杂散)电感,降低了谐波的产生,保证了波形的完整性。具体地,参见附图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引出线220包括第三重叠段221和第五引出段222,第三重叠段221的第一端与第一线圈部分210连接,第三重叠段221的第二端与第五引出段222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引出线240包括第四重叠段241和第六引出段242,第四重叠段241的第一端与第二线圈部分230连接,第四重叠段241的第二端与第六引出段242的第一端连接。其中,第三重叠段221在第四板体上的投影与第四重叠段241重叠。
参见附图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五引出段222在第四板体上的投影与第六引出段242垂直。从而,当交流信号通过第五引出段222和第六引出段242时,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其在第五引出段222和第六引出段242产生的磁场会相互抵消,不会产生其它方向的干扰,可有效避免引出线对外部产生的干扰,从而可以有效减小感应线圈输出信号中谐波的产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重叠段221与连接于第三重叠段221的第一线圈部分210垂直,第四重叠段241与连接于第四重叠段241的第二线圈部分230垂直,也即第三重叠段221在与第一线圈部分210的连接处垂直于第一线圈部分210的切线(第一线圈部分210与第三重叠段221交点处的切线),第四重叠段241在与第二线圈部分230的连接处垂直于第二线圈部分230的切线(第二线圈部分240与第四重叠段241交点处的切线),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线圈部分与重叠段之间的干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重叠段221和第四重叠段241在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第二线圈本体130交错且垂直于第二线圈本体130,也即,其投影在与第二线圈本体130的连接处垂直于第二线圈本体130的切线(也即其投影的延长线经过第二线圈本体130的中心)。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第一线圈本体110和第二线圈本体130对第三重叠段221和第四重叠段241的干扰,减小输出信号谐波的产生。
第二感应线圈300包括第一线圈部分310、第三引出线320、第二线圈部分330、第四引出线340和第二连接线。第一线圈部分310和第三引出线320位于第三板体上,第二线圈部分330和第四引出线340位于第四板体上,第一线圈部分310和第二线圈部分330通过第二连接线连接。第二感应线圈300的具体结构与第一感应线圈200相同,仅设置位置不同,这里不再重复说明。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角度传感器中可以仅设置一个感应线圈(例如仅设置第一感应线圈200)。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角度传感器,其包括如上所述角度传感器定子,以及与角度传感器定子相配合的角度传感器转子。该角度传感器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与角度传感器定子连接的振荡器和信号分析器件。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角度传感器,电机还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转轴,角度传感器转子固定于转轴,角度传感器定子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机壳。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总成,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机。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动总成。
尽管这里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示例实施例,应理解上述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意图将本申请的范围限制于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偏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所有这些改变和修改意在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申请并帮助理解各个实用新型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申请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本申请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相应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其发明点在于可以用少于某个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的特征来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申请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了特征之间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

Claims (15)

1.一种角度传感器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射线圈,所述发射线圈包括第一引出线和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二引出线分别位于相互平行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引出线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引出线重合;
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线圈包括第三引出线和第四引出线,所述第三引出线和所述第四引出线分别位于相互平行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三引出线在所述第四板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四引出线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传感器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线圈包括第一线圈本体和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连接的第二线圈本体,所述第一引出线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外部,所述第二引出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外部,其中,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和所述第二线圈本体均呈圆环形且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传感器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线圈包括第一线圈本体和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连接的第二线圈本体,所述第一引出线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外部,所述第二引出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外部;
所述第一引出线包括第一引出段、第一重叠段和第二引出段,所述第一引出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连接,所述第一引出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重叠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重叠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引出段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引出线包括第三引出段、第二重叠段和第四引出段,所述第三引出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连接,所述第三引出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重叠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重叠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引出段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重叠段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重叠段重叠,所述第一引出段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引出段垂直,所述第二引出段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引出段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角度传感器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重叠段和所述第二重叠段均为直线,所述第一重叠段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重叠段的延长线分别经过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中心和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度传感器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和所述第二线圈本体均包括多匝线圈,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中相邻匝线圈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二线圈本体中相邻匝线圈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9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度传感器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本体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角度传感器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线圈包括第一线圈部分和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连接的第二线圈部分,所述第三引出线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所述第四引出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角度传感器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引出线包括第三重叠段和第五引出段,所述第三重叠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连接,所述第三重叠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引出段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引出线包括第四重叠段和第六引出段,所述第四重叠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连接,所述第四重叠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引出段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重叠段在所述第四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重叠段重叠,所述第五引出段在所述第四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六引出段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角度传感器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重叠段与连接于所述第三重叠段的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垂直,所述第四重叠段与连接于所述第四重叠段的所述第二线圈部分垂直;
所述第三重叠段和所述第四重叠段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交错且垂直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角度传感器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部分通过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垂直于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角度传感器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
所述第二线圈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板体;
所述第一线圈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板体;
所述第二线圈部分位于所述第四板体;
其中,所述第三板体平行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
12.一种角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角度传感器定子,以及与所述角度传感器定子相配合的角度传感器转子。
13.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角度传感器,所述电机还包括机壳和设于所述机壳内的转轴,所述角度传感器转子固定于所述转轴,所述角度传感器定子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机壳。
14.一种电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机。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总成。
CN202420046553.XU 2024-01-04 2024-01-04 角度传感器定子、角度传感器、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221440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046553.XU CN222144036U (zh) 2024-01-04 2024-01-04 角度传感器定子、角度传感器、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046553.XU CN222144036U (zh) 2024-01-04 2024-01-04 角度传感器定子、角度传感器、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144036U true CN222144036U (zh) 2024-12-10

Family

ID=93734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046553.XU Active CN222144036U (zh) 2024-01-04 2024-01-04 角度传感器定子、角度传感器、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1440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22128B1 (en) Position sensor having compact arrangement of coils
CN110785632B (zh) 旋转角度传感器
JP6605750B2 (ja) 回転角度センサ
US11592319B2 (en) Inductive angle sensor
JP6605728B2 (ja) 回転角度センサ
US10760928B1 (en) Planar linear inductive position sensor having edge effect compensation
US10907992B2 (en) Rotational angle sensor
CN1332174C (zh) 多个方向上的距离的无接触测量设备
EP3885711B1 (en) Inductive position sensor
JP2018531392A6 (ja) 回転角度センサ
CN102822634A (zh) 感应式位置传感器
CN112747777A (zh) 旋转角度传感器
CN222144036U (zh) 角度传感器定子、角度传感器、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
CN112510927A (zh) 一种电感式编码器组件和电机控制器
CN109443398B (zh) 一种电机转子位置检测装置
CN113008130B (zh) 一种角度位置传感器
US20230304831A1 (en) Detection device for a position sensor and detection system comprising such a detection device
JP4336070B2 (ja) 回転型位置検出装置
CN222464251U (zh) 位置传感器定子、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系统、电机、电动总成及车辆
CN117716455B (zh) 变流器、仪表用变量器以及气体绝缘开关装置
JP5248559B2 (ja) 位置検出センサ
CN117941018B (zh) 旋转变压器以及伺服马达
CN119384708A (zh) 旋转变压器定子以及旋转变压器
JP2024080472A (ja) 位置検出装置
JP2024064226A (ja) 位置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