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2128267U - 一种运动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运动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128267U
CN222128267U CN202322734007.3U CN202322734007U CN222128267U CN 222128267 U CN222128267 U CN 222128267U CN 202322734007 U CN202322734007 U CN 202322734007U CN 222128267 U CN222128267 U CN 2221282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sound generating
support
human ear
funct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3400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思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Qingyang Zhiwei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ancing Futu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ancing Futu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ancing Futu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3400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1282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1282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1282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运动耳机。该运动耳机包括用于连接至人耳的声学输出装置,所述声学输出装置具有用于匹配至人耳并形成支撑的支撑区域,所述声学输出装置通过所述支撑区域固定于人耳;所述声学输出装置包括发声机构和支撑机构,所述发声机构具有可传出声音的发声部;所述支撑区域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声部的第一支撑面;所述发声部中与所述第一支撑面背离的表面为第二表面,若所述发声部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则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支撑面设置为倾斜面且所述第一支撑面至所述第二表面的距离逐渐减小。本申请中的运动耳机适用于于运动场景,具有佩戴舒适且佩戴稳定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运动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动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例如运动场景中使用无线耳机、头戴式耳机或骨传导耳机的人数较多。
现有的无线蓝牙耳机,由于没有头挂一类的固定结构,跑步一类的运动场景中容易掉落;现有的头戴式耳机,一般体积较大,且比较笨重,同时佩戴后较难听到外界的环境声音,不够舒适和安全;现有的骨传导耳机也广泛适用于各种运动场景,但是由于骨传导耳机需要紧贴面部骨头才能达到听音效果,长时间佩戴容易导致面部接触位置感到不舒服,且骨传导的声音效果不如气传导,因此需要一种能满足于运动场景、佩戴舒适且佩戴稳定的运动耳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运动耳机,适用于运动场景,具有佩戴舒适且佩戴稳定的效果,所述运动耳机包括用于连接至人耳的声学输出装置,所述声学输出装置具有用于匹配至人耳并形成支撑的支撑区域,所述声学输出装置通过所述支撑区域固定于人耳;
所述声学输出装置包括发声机构和支撑机构,所述发声机构具有可传出声音的发声部,所述发声机构与所述支撑机构相连;
所述发声部远离于所述支撑机构的端部为第一端、所述发声部与所述支撑机构相连的端部为第二端,当所述声学输出装置通过所述支撑区域固定于人耳时,所述发声部的第一端靠近人耳的耳甲腔;
所述支撑区域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声部的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包括所述发声部的第一端与人耳的耳甲腔壁面贴合的区域;
所述发声部中与所述第一支撑面背离的表面为第二表面,若所述发声部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则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支撑面设置为倾斜面且所述第一支撑面至所述第二表面的距离逐渐减小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声部包括主体块和凸块,所述主体块与所述凸块相连接,所述声学输出装置固定于人耳时,所述凸块靠近于人耳的耳甲腔;
所述第一支撑面为位于所述凸块上并与所述主体块背离的表面;
所述发声部还包括位于所述主体块上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背离,所述第三表面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的夹角范围为30-60°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声机构还包括发声器件,所述发声部具有用于容置所述发声器件的内腔,所述发声器件设置于所述发声部的第一端,所述发声部上设置有供所述发声器件传出声音的出音结构。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结构包括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所述第一出音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上;
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连接有周面,所述第二出音孔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或者所述周面、或者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周面的相接处。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面包括依次相连的顶面、端面和底面,所述顶面为佩戴时朝向用户头顶的面,所述底面与所述顶面相对,所述端面连接所述顶面和底面;
所述发声机构还包括按键,所述按键设置于所述顶面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连接部件和功能部件;所述功能部件用于实现所述发声机构进行电路控制;
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连接至所述发声机构的延伸部和连接至所述功能部件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延伸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功能部件弯折转动;
所述支撑区域还包括形成于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包括所述延伸部及所述连接部贴合至人耳上沿的区域。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弹性支撑条、导电件以及外包裹层,所述外包裹层弹性包覆于所述弹性支撑条和导电件的外周;
所述第二支撑面包括所述外包裹层与所述人耳上沿贴合的区域。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为弧形结构,所述延伸部弯折形成有夹紧区。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部件包括功能部、电池零部件,所述功能部上开设有电池腔,所述电池零部件通过所述电池腔安装至所述功能部;
所述功能部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功能部上的主板组件,所述主板组件用于实现所述发声机构的电路控制。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声部与所述功能部的最近距离范围在10mm-15mm内,所述功能部沿自身长度与所述第二表面的夹角范围为15-30°。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还包括用于电连接两个所述声学输出装置的后挂环,所述后挂环为弧形结构,后挂环具有弹性;
所述后挂环所在的平面与两个所述功能部在长度方向的平面所形成的夹角范围为103-112°。
本申请实施例运动耳机,发声机构将声音传递至耳朵内,佩戴时,支撑机构及发声机构所形成的支撑区域能够将耳机稳固的支撑于人耳上,从而耳机能够适用于运动场景的需求;其中,发声部上的第一支撑面能够贴合至人耳的耳甲腔壁面,第一支撑面设置为倾斜面且第一表面至第二表面的距离逐渐减小,因此发声部靠近于人耳的表面沿着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厚度减小,使得佩戴时发声部相对平行于耳轮脚、对耳轮,可以减少长期佩戴时发声部对耳轮脚和耳屏的压力;同时,第一支撑面倾斜角度使发声部声音传出时进一步靠近耳孔,提升了运动场景下将声音传递至人耳的传输效果,增强音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声学输出装置佩戴至人耳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及佩戴至人耳的示意图之三;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个声学输出装置及后挂环连接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个声学输出装置及后挂环连接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个声学输出装置及后挂环连接结构示意图之三。
附图说明
1000、声学输出装置;
100、发声机构;110、发声部;111、第二表面;112、第三表面;113、周面;120、主体块;130、凸块;131、弧面;141、第一出音孔;142、第二出音孔;150、按键;
200、支撑机构;210、连接部件;211、连接部;212、延伸部;220、功能部件;221、功能部;222、电池零部件;
300、支撑区域;310、第一支撑面;320、第二支撑面;330、第三支撑面;
400、后挂环;
a、第一端;b、第二端;c、夹紧区;X、第一方向;
α、第一支撑面与第三表面的夹角;β、功能部沿自身长度与第二表面的夹角;γ、后挂环所在的平面与两个功能部在长度方向的平面所形成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至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运动耳机,包括声学输出装置1000,声学输出装置1000包括发声机构100和支撑机构200;
声学输出装置1000用于连接至人耳,声学输出装置1000具有用于匹配至人耳并形成支撑的支撑区域300,声学输出装置1000通过支撑区域300固定于人耳;
声学输出装置1000包括发声机构100和支撑机构200,发声机构100具有可传出声音的发声部110,发声机构100与支撑机构200相连;
发声部110远离于支撑机构200的端部为第一端a、发声部110与支撑机构200相连的端部为第二端b,当声学输出装置1000通过支撑区域300固定于人耳时,发声部110的第一端a靠近人耳的耳甲腔;
支撑区域300包括设置于发声部110的第一支撑面310,第一支撑面310包括发声部110的第一端a与人耳的耳甲腔壁面贴合的区域;
发声部110中与第一支撑面310背离的表面为第二表面111,若发声部110的第一端a至第二端b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则沿第一方向X,第一支撑面310设置为倾斜面且第一支撑面310至第二表面111的距离逐渐减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运动耳机,通过发声机构100将声音传递至耳朵内,佩戴时,支撑机构200及发声机构100所形成的支撑区域300能够将耳机稳固的支撑于人耳上,从而耳机能够适用于运动场景的需求;其中,发声部110上的第一支撑面310靠近于发声部110第一端a的部分能够贴合至人耳的耳甲腔壁面,第一支撑面310设置为倾斜面且第一表面至第二表面111的距离逐渐减小,因此发声部110靠近于人耳的表面沿着第一端a至第二端b的厚度减小,使得佩戴时发声部110与耳朵的接触区域相对平行于耳轮脚、对耳轮,可以减少长期佩戴时发声部110对耳轮脚和耳屏的压力;同时,第一支撑面310倾斜角度使发声部110声音传出时进一步靠近耳孔,提升了运动场景下将声音传递至人耳的传输效果,增强音效。
其中,支撑机构200包括连接部件210和功能部件220,功能部件220用于对发声机构100进行供电或电路控制,连接部件210用于将功能部件220连接至发声机构100,支撑机构200和发声机构100共同实现匹配并固定至人耳的效果;
支撑区域300可以包括声学输出装置1000固定于人耳上时,发声机构100及支撑机构200与人耳接触或贴合的区域,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支撑区域300分别包括第一支撑面310、第二支撑面320及第三支撑面330,第一支撑面310位于发声机构100上,第二支撑面320位于连接部件210,第三支撑面330位于功能部件220,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一)发声机构100及第一支撑面310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发声部110包括主体块120和凸块130,主体块120与凸块130相连接,声学输出装置1000固定于人耳时,凸块130靠近于人耳的耳甲腔;
第一支撑面310为位于凸块130上并与主体块120背离的表面;发声部110还包括位于主体块120上的第三表面112,第三表面112与第二表面111相背离,第三表面11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第一支撑面310与第三表面112的夹角(夹角α)范围为30-60°,效果是通过设置凸块130,以及控制凸块的角度和高度,使耳机的出音部位更加靠近耳甲腔和耳道,形成更好的出音效果。
其中,发声部110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发声部110整体为条形、水滴形,此时第一方向X为发声部110的长度方向。
继续参照附图2和附图3,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主体块120整体呈条状或柱状,在声学输出装置1000固定于人耳的情况下,第二表面111是指主体块120背离于人耳的表面,第三表面112是指主体块120靠近于人耳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时,凸块130连接于该第三表面112上,由于第一支撑面310与第三表面112设置有夹角范围为30-60°;一方面实现将发声部110的第一端a固定于人耳上,另一方面,在佩戴声学输出装置1000时,凸块130能够相较于主体块120固定于更为靠近耳孔的位置,提高声音传递效果并增强音质。
为了减小第一支撑面310与人耳接触时的摩擦力,提高佩戴舒适性,凸块130还可以具有弧面131,弧面131为连接于第一支撑面310和第三表面112之间的侧表面,沿第一支撑面310至第二表面111的方向,弧面131的外周逐渐增大,因此,在沿发声部110的长度方向上,弧面131不超出第一端a以外,从而减小了佩戴时发声部110的第一端a对人耳造成的压迫。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实现凸块130能够相较于主体块120固定于更为靠近耳孔的位置,以提高声音传递效果,发声机构100还包括发声器件,发声部110具有用于容置发声器件的内腔(未图示),发声器件设置于发声部110的第一端a,发声部110上设置有供发声器件传出声音的出音结构。
具体的,发声器件可以为锥形振膜扬声器、平板扬声器、号筒扬声器、球顶形扬声器或是其他能将电能转换为声能的器件。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阅附图1和附图2,出音结构包括第一出音孔141和第二出音孔142,第一出音孔141设置于第一支撑面310上;第一支撑面310与第二表面111之间连接有周面113,第二出音孔142设置于第二表面111或者周面113、或者第二表面111与周面113的相接处。
具体的,周面113包括依次相连的顶面、端面和底面,顶面为声学输出装置1000固定于人耳时、周面113中朝向用户头顶的面,底面与顶面相对,端面连接顶面和底面;也即,顶面为声学输出装置1000连接至人耳时背离于人耳的耳甲腔并靠近于人耳上沿的表面,端面为发声部110远离于支撑机构200的表面,底面为声学输出装置1000连接至人耳时靠近于人耳的耳甲腔的表面;
第一出音孔141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面310尽量靠近于发声部110第一端a的位置,第一出音孔141和第二出音孔142均可以开设为圆形、椭圆形、条形或是其他形状及其组合;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出音孔141开设于第一支撑面310上,第一出音孔141形状为为圆形;第二出音孔142开设于第二表面111与底面的相接处,第二出音孔142为长条形,第二出音孔142的长度方向沿着发声部110的长度方向延伸。
这样设置,第一出音孔141与第二出音孔142的位置与人耳构造相匹配,具有更好的视角效果,且第一出音孔141也具有一定倾斜角度,从而第一出音孔141更为靠近耳孔,从而增强音质。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发声机构100还可以包括按键150,按键150设置于顶面上,按键150可以包括开关机键、音量调节键或是其他控制键。
从而,佩戴后,按键150不会被耳朵遮挡,方便用户手指操作按键150,在运动场景下用户操作按压也可获得更大的操作空间。
(二)连接部件210及第二支撑面320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连接部件210包括连接至发声机构100的延伸部212和连接至功能部件220的连接部211,连接部211与延伸部212固定连接,连接部211能够相对于功能部件220弯折转动;第二支撑面320包括延伸部212及连接部211贴合至人耳上沿的区域。
其中,连接部211为弧形结构,连接部211的弧长范围为20-30mm,连接部211的圆心角为80-110度;如图4,延伸部212弯折形成有夹紧区c,夹紧区c可以是指延伸部212一端连接至发声部110、另一端连接至连接部211时所弯折的能够挂置或夹持于人耳上沿的区域,通过夹紧区c及第二支撑面320,实现发声部110夹紧适配至人耳的上耳根处,夹紧区c与耳朵的上沿接触,耳郭上沿的耳轮结节和耳郭背面为运动耳机提供支撑力,防止运动耳机从耳朵上脱落,提高佩戴稳定性。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实现连接部211的弯折转动及弹性固定效果,更稳定的将发声部110匹配至不同人群的耳朵,连接部211包括弹性支撑条、导电件以及外包裹层,外包裹层弹性包覆于弹性支撑条和导电件的外周;第二支撑面320包括外包裹层与人耳上沿贴合的区域。
其中,弹性支撑条包括金属丝、金属条、改性塑料或其他塑胶结构等具有硬度同时能够实现支撑和固定效果的结构,例如,弹性支撑条可以是钛丝;
导电部件可以选用电线或柔性电路板(FPC),具体选用导线时,导线与功能部件220及发声机构100均电性连接;外包裹层可以选用硅胶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支撑条选用钛丝时,钛丝的直径和张力范围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例如,钛丝直径可以为0.8mm-1mm,张力范围在20-30g,使得连接部211具有较好的回弹和夹持效果。
(三)功能部件220及第三支撑面330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阅附图4,功能部件220包括功能部221、电池零部件222,功能部221上开设有电池腔,电池零部件222通过电池腔安装至功能部221,功能部件220还可以包括用于将外部电源接入的充电部件,充电部件可以使用外置的充电插头或其他充电接口连接,以实现对该运动耳机的充电。
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声学输出装置1000可以设置多个,例如对应于人耳设置有两个,两个声学输出装置1000电性连接,此时,功能部221对应设置有两组,则一个功能部221用于安装电池组件、另一个功能部221用于安装主板组件,主板组件集成有控制芯片,以实现对该运动耳机核心功能的电路控制,功能部221可以为长方体或偏圆柱体形状,内部通过塑胶结构支撑,外部使用硅胶材料制成。
继续参阅附图3,第三支撑面330位于功能部221,其中,第三支撑面330包括外包裹层与人耳背面贴合的区域。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6-7所示,发声部110与功能部221的最近距离范围在10mm-15mm内,功能部221沿自身长度与第二表面111的夹角(夹角β)范围为15-30°。
从而,由于功能部221沿自身长度与第二表面111具有夹角(夹角β),发声部110相对功能部件220和连接部件210所在的平面,以一定的角度朝耳朵方向内扣,使得按键150并没有被耳朵遮挡,夹角范围为15-30°,从而功能部221和发声部110对耳朵前侧及后侧夹持时,对耳朵的压迫较小,且固定效果较佳。
(四)后挂环400及其辅助支撑
进一步的,声学输出装置1000对应于人耳设置有两个时,为了提高声学输出装置1000的固定效果,本申请中的运动耳机还可以包括用于电连接两个声学输出装置1000的后挂环400。
后挂环400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效果,佩戴时能够对使用者的头部形成辅助支撑;无须佩戴时可将运动耳机取下,将后挂环400挂置于颈部,提高携带便捷度。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6,后挂环400为弧形结构,后挂环400具有弹性;其中,后挂环400也可以包括外包裹层、金属支撑件和导线。
后挂环400的外包裹层具体可为硅胶,金属支撑件为钛丝,均具有弹性和一定的硬度,通过调整钛丝的粗细和硬度等相关参数,实现调整后挂环400的硬度和弹性;钛丝的直径为0.8-1.2mm,钛丝的长度为220-250mm范围内,后挂环400中的导线与钛丝靠近或相贴,且该导线与对应的两个声学输出装置1000电连接。
如附图7所示,后挂环400所在的平面与两个功能部221在长度方向的平面所形成的夹角(夹角γ)范围为103-112°,从而在佩戴时,后挂环400相较于功能部221的最低点上翘,从而后挂环400能够匹配至人的头颅外延,获得更好的支撑性能,同时减少了运动场合下的颠簸过程中后挂环400与颈部干涉造成佩戴不适的可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运动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至人耳的声学输出装置(1000),所述声学输出装置(1000)具有用于匹配至人耳并形成支撑的支撑区域(300),所述声学输出装置(1000)通过所述支撑区域(300)固定于人耳;
所述声学输出装置(1000)包括发声机构(100)和支撑机构(200),所述发声机构(100)具有可传出声音的发声部(110),所述发声机构(100)与所述支撑机构(200)相连;
所述发声部(110)远离于所述支撑机构(200)的端部为第一端(a)、所述发声部(110)与所述支撑机构(200)相连的端部为第二端(b),当所述声学输出装置(1000)通过所述支撑区域(300)固定于人耳时,所述发声部(110)的第一端(a)靠近人耳的耳甲腔;
所述支撑区域(300)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声部(110)的第一支撑面(310),所述第一支撑面(310)包括所述发声部(110)的第一端(a)与人耳的耳甲腔壁面贴合的区域;
所述发声部(110)中与所述第一支撑面(310)背离的表面为第二表面(111),若所述发声部(110)的第一端(a)至第二端(b)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则沿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一支撑面(310)设置为倾斜面且所述第一支撑面(310)至所述第二表面(111)的距离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110)包括主体块(120)和凸块(130),所述主体块(120)与所述凸块(130)相连接,所述声学输出装置(1000)固定于人耳时,所述凸块(130)靠近于人耳的耳甲腔;
所述第一支撑面(310)为位于所述凸块(130)上并与所述主体块(120)背离的表面;
所述发声部(110)还包括位于所述主体块(120)上的第三表面(112),所述第三表面(112)与所述第二表面(111)相背离,所述第三表面(11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
所述第一支撑面(310)与所述第三表面(112)的夹角范围为30-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机构(100)还包括发声器件,所述发声部(110)具有用于容置所述发声器件的内腔,所述发声器件设置于所述发声部(110)的第一端(a),所述发声部(110)上设置有供所述发声器件传出声音的出音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结构包括第一出音孔(141)和第二出音孔(142),所述第一出音孔(14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10)上;
所述第一支撑面(310)与所述第二表面(111)之间连接有周面(113),所述第二出音孔(142)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11)或者所述周面(113)、或者所述第二表面(111)与所述周面(113)的相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动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周面(113)包括依次相连的顶面、端面和底面,所述顶面为佩戴时朝向用户头顶的面,所述底面与所述顶面相对,所述端面连接所述顶面和底面;
所述发声机构(100)还包括按键(150),所述按键(150)设置于所述顶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运动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200)包括连接部件(210)和功能部件(220);所述功能部件(220)用于实现所述发声机构(100)进行电路控制;
所述连接部件(210)包括连接至所述发声机构(100)的延伸部(212)和连接至所述功能部件(220)的连接部(211),所述连接部(211)与所述延伸部(21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211)能够相对于所述功能部件(220)弯折转动;
所述支撑区域(300)还包括形成于所述连接部件(210)的第二支撑面(320),所述第二支撑面(320)包括所述延伸部(212)及所述连接部(211)贴合至人耳上沿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动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11)包括弹性支撑条、导电件以及外包裹层,所述外包裹层弹性包覆于所述弹性支撑条和导电件的外周;
所述第二支撑面(320)包括所述外包裹层与所述人耳上沿贴合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动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11)为弧形结构,所述延伸部(212)弯折形成有夹紧区(c)。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动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部件(220)包括功能部(221)、电池零部件(222),所述功能部(221)上开设有电池腔,所述电池零部件(222)通过所述电池腔安装至所述功能部(221);
所述功能部件(22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功能部(221)上的主板组件,所述主板组件用于实现所述发声机构(100)的电路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运动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区域(300)还包括第三支撑面(330),所述第三支撑面(330)位于所述功能部(221),所述第三支撑面(330)包括所述外包裹层与所述人耳背面贴合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动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110)与所述功能部(221)的最近距离范围在10mm-15mm内,所述功能部(221)沿自身长度与所述第二表面(111)的夹角范围为15-30°。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运动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用于电连接两个所述声学输出装置(1000)的后挂环(400),所述后挂环(400)为弧形结构,所述后挂环(400)具有弹性;
所述后挂环(400)所在的平面与两个所述功能部(221)在长度方向的平面所形成的夹角范围为103-112°。
CN202322734007.3U 2023-10-10 2023-10-10 一种运动耳机 Active CN2221282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34007.3U CN222128267U (zh) 2023-10-10 2023-10-10 一种运动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34007.3U CN222128267U (zh) 2023-10-10 2023-10-10 一种运动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128267U true CN222128267U (zh) 2024-12-06

Family

ID=93681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34007.3U Active CN222128267U (zh) 2023-10-10 2023-10-10 一种运动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1282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36859B2 (ja) 耳かけ形補聴器
CN112153511A (zh) 骨传导耳机
CN109889937A (zh) 具有符合人体工学软垫的耳机及其符合人体工学软垫
CN114513717A (zh) 一种具有多支撑部的耳机
WO2020255595A1 (ja) 音響出力装置及び装着補助体
CN106231459B (zh)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外壳
JP2005229324A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
WO2024088246A1 (zh) 一种耳机
CN118975272A (zh) 一种开放式耳机
WO2024087486A1 (zh) 一种耳机
JP7067477B2 (ja) 音響出力装置
CN109769186A (zh) 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
WO2024087439A1 (zh) 一种开放式耳机
CN115396771A (zh) 一种贴耳的骨传导耳机及其使用方法
CN214799830U (zh) 一种挂耳式骨传导耳机
JP6911769B2 (ja) 音響出力装置
CN222128267U (zh) 一种运动耳机
CN113099339A (zh) 耳廓夹持结构、骨传导听音装置和听音方法
CN219780340U (zh) 一种耳夹式耳机结构
JP7626794B2 (ja) 音響出力装置
CN117692841A (zh) 耳夹式耳机及耳机组件
CN217116360U (zh) 一种夹耳式无线耳机
CN111935582B (zh) 一种可变式自适应耳机壳及应用其的耳塞装置、助听设备
CN220586444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及耳机套装
CN222169990U (zh) 声学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50313

Address after: Room 1101, Taizi Square, No. 51 Taizi Road, Shuiwan Community, Zhaoshang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518067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Qingyang Zhiwe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2106, Main Building, No. 1, Qiaocheng Plaza, No. 2, Shenyun Road, Gaofa Community, Shahe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Dashi Futur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