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2116904U - 一种儿童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儿童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116904U
CN222116904U CN202420289610.7U CN202420289610U CN222116904U CN 222116904 U CN222116904 U CN 222116904U CN 202420289610 U CN202420289610 U CN 202420289610U CN 222116904 U CN222116904 U CN 222116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oller
rider
locking mechanism
driving
adap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28961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水毅
刘春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Senwang Baby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Senwang Baby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Senwang Baby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Senwang Baby Product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116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116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儿童推车,其包括后脚、车手、前脚、连接管,所述前脚后侧与后脚前侧枢接,车手与连接管两者的下侧均枢接于后脚或前脚;所述连接管下侧与后脚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所述车手与第一锁定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第一解锁装置;驱动第一解锁装置解锁第一锁定机构,旋转车手带动连接管一起同向旋转,即可收合所述儿童推车,从而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收合操作很是简便。

Description

一种儿童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儿童推车可用于承载婴幼儿,婴幼儿坐在儿童推车的座椅上,父母推着儿童推车前行,从而减轻父母抱孩子的辛苦,因此,儿童推车被广泛使用于有孩子的家庭。
为了使得使用更方便,儿童推车一般被设置为可收合,故,儿童推车上都设有将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锁定机构,当要收合儿童推车时,解锁所述锁定机构之后再进行收合操作。故,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儿童推车的解锁操作要比较简便,收合操作才会更简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儿童推车,其解锁操作简便,从而使得收合操作简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儿童推车,其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所述儿童推车包括后脚、车手、前脚、连接管,所述前脚后侧与后脚前侧枢接,车手与连接管两者的下侧枢接于后脚或/和前脚;所述连接管下侧与后脚或前脚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所述车手上设置有第一解锁装置,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与第一锁定机构配合设置;驱动第一解锁装置可解锁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解锁后,旋转车手可带动连接管一起同向旋转。
所述车手下侧与后脚或前脚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所述车手与第二锁定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的第二解锁装置;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一解锁装置两者连接,且所述两者被设置为,当第一解锁装置被驱动解锁第一锁定装置时,能联动第二解锁装置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
所述车手被设置为可在一后向位置与一前向位置之间旋转换向,在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通过驱动第二解锁装置解锁第二锁定机构后,车手可在前向位置与后向位置之间旋转换向;较佳的,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一解锁装置还被设置为,当第二解锁装置被驱动解锁第二锁定机构时,第一解锁装置不被联动解锁第一锁定装置;较佳的,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与第一锁定机构被设置为可脱离地配合,当所述车手处于后向位置时,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与第一解锁机构相配合,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可被驱动解锁第一锁定机构;当所述车手处于前向位置时,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与第一解锁机构脱离配合,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不可被驱动解锁第一锁定机构。
因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为:
1、驱动车手上的第一解锁装置即可解锁第一锁定机构,从而解锁操作简便,进而使得收合操作简单;而且解锁第一锁定机构后,旋转车手可带动连接管一起同向旋转而收合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从而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收合操作进一步更是简便;
2、解锁第一锁定装置的同时可解锁所述用于限制车手相对后脚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无需对两个锁定机构进行两次解锁操作,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收合操作进一步简便;
3、车手被设置为可在前向位置与后向位置之间旋转换向,但是因为采用该了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单独解锁第二锁定机构的时候不会引起第一锁定机构的解锁,即车手换向不会导致儿童推车收合,从而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展开状态下的安全性有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儿童推车在车手后向位置时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儿童推车在车手后向位置时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儿童推车处于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儿童推车处于收合过程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儿童推车处于收合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根据图2中A-A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7为根据图2中B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儿童推车第二驱动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根据图2中B部分的另一角度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儿童推车的连接管、第一锁定机构、第一解锁装置、车手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儿童推车的第一解锁装置以及第三驱动件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儿童推车在车手处于前向位置时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13为根据图2中E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儿童推车在在车手后向位置时部分作用组件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儿童推车的作用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6为车手后向位置时根据图14中F部分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17为车手后向位置时作用件、前轮引动件、后轮引动件的另一角度放大示意图;
图18为车手后向位置时作用件、前轮引动件、后轮引动件另一角度的再一放大示意图;
图19为在车手前向位置时根据图14中F部分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20为车手后向位置时作用件、前轮引动件、后轮引动件另一角度放大示意图;
图21为在儿童推车收合状态下根据图14中F部分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22为在儿童推车收合状态下作用件、前轮引动件、后轮引动件另一角度放大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后轮组、后轮定向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24为根据图2中D-D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儿童推车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儿童推车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27为根据图26中E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儿童推车收合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2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第一实施例。
图1至1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儿童推车,其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所述儿童推车包括后脚1、车手2、前脚3、连接管45,所述前脚3后侧与后脚1前侧枢接,车手2与连接管45两者的下侧接于后脚1或/和前脚3;所述连接管45下侧与后脚1或前脚3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所述车手2上设置有第一解锁装置,且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与第一锁定机构配合设置;驱动第一解锁装置可解锁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解锁后,旋转车手2可带动连接管45一起同向旋转,从而带动所述儿童推车收合。
较佳的,所述连接管45下侧绕转轴一旋转地枢接于后脚1,所述车手2下侧绕转轴二旋转地枢接于后脚1,所述转轴一与转轴二平行设置,或所述转轴一与转轴二为同一转轴,或所述转轴一与转轴二在同一直线上。如此,在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收合过程中,车手2与连接管45能同角度旋转,从而收合操作更顺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手2与连接管45下侧同轴连接于后脚1的相反侧,从而组装更方便,而且车手2与连接管45更是能保证在手合时的同角度旋转,也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收合操作更简便。
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包括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车手2的第一驱动件63、一侧与第一驱动件63连接并可随之一起上下移动的第一转接件64,所述第一转接件64的另一侧与第一锁定件61连接。第一驱动件63往上移动时,带动第一转接件64往上移动而解锁第一锁定机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45与后脚1可相对旋转。
所述连接管45上连接有可与第一转接件64配合的第二转接件65,所述第二转接件65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车手2,且所述第二转接件65与第一锁定机构连接;当所述第一转接件64与第二转接件连接时,所述第一转接件64往上移动可带动第二转接件65往上移动而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所述车手2往后下方旋转可通过第一转接件64与第二转接件65的连接而带动连接管45一起往后下方旋转,从而收合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
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管45的第一锁定件61、设置于第一锁定件61与连接管45之间的第一弹性件62、设置于所述后脚1或前脚3上的开口往上的第一锁定槽11;在所述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在第一弹性件62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锁定件61往下移动且下侧伸入第一锁定槽11内,第一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连接管45不能相对后脚1或/和前脚3旋转,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不能收合。
所述第二转接件65与第一锁定件61连接且两者可相对连接管45一起上下移动;从而当述第一转接件64往上移动时可带动第二转接件65往上移动时,从而带动第一锁定件61往上移动而脱离第一锁定槽11,第一锁定机构解锁,所述连接管45可相对后脚1或前脚3旋转。
所述第一驱动件63与车手2之间设置有驱使所述第一驱动件63往下移动的第三弹性件66,从而方便第一驱动件63、第一转接件64、第二转接件65、第一锁定件61的自动复位。
所述第一锁定件61上侧可相对上下移动地置于连接管45内,所述第二转接件65至少部分位于连接管45外,所述连接管45侧壁于朝向车后2的一侧设置有上下延伸的长孔二451供第二转接件65与第一锁定件61的连接部分上下移动。同理,所述车手2侧壁于朝向连接管45的一侧设置有上下延伸的长孔一21供第一转接件64另一侧伸出并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63设置于车手2内,一安装件67固定连接于所述车手2内,且所述安装件67设置有朝向连接管45方向开口的容纳槽671,所述第一驱动件63可相对移动地置于所述容纳槽671内,所述第三弹性件66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件63顶部与容纳槽671顶壁之间。较佳的,在所述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在所述第三弹性件6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驱动件63下端接触于容纳槽671底壁,如此设置,使得结构更为稳定,即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更稳定,从而使用更安全。
所述车手2上设置有可驱动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第一驱动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第一驱动装置包括活动设置于车手2上的第一驱动组、上侧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组的第一连接件69,所述第一连接件69下侧与第一驱动件63连接,操作所述第一驱动组,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69拉动第一驱动件63往上移动。
较佳的,所述安装件67顶壁设置有第一避让孔672,第一连接件69下端往下穿过所述第一避让孔672后与第一驱动件63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儿童推车包括下侧枢接于车手2上侧的推把68,所述推把68被设置为所述第一驱动组,且所述推把被设置为,往下旋转推把68,即可拉动第一连接件69往上移动,从而拉动第一驱动件63往上移动。如此设置,在收合儿童推车时,同时也收合了推把68,从而减少了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收合后的整体高度,进而减少了儿童推车收合的整体体积。
所述推把68旋转带动第一连接件69往上移动的具体结构以及其操作原理可以采用任意公知可行的技术,因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故不在此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也可以设置于车手上的其他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只要能通过操作第一驱动组能驱动第一解锁装置解锁第一锁定机构即可。如,所述第一驱动组也可以设置为一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车手2的部件,往上移动该部件,即可往上拉动第一连接件,从而拉动第一驱动件往上移动而解锁第一锁定机构。还比如,所述第一驱动组也可以设置为一可相对旋转地连接于车手2的部件,相对车手旋转该部件,即可往上拉动第一连接件,从而拉动第一驱动件往上移动而解锁第一锁定机构。再比如,所述第一驱动组也可以设置为一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车手2的按钮,按压该部件,即可往上拉动第一连接件,从而拉动第一驱动件往上移动而解锁第一锁定机构。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且所述第一驱动件63被设置为一部分伸出于车手外(图未示),通过直接往上移动第一驱动件63伸出于车手外的部分即可往上移动第一驱动件63,从而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
不管是上述哪种方式,第一驱动件设置于车手上,所以直接往上移动第一驱动件而解锁第一锁定机构,从而解锁后顺势往后下方旋转车手即可收合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此外,可驱动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第一驱动装置也设置于车手上,从而解锁后还是能顺势往后下方旋转车手即可收合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收合操作更简便。
所述车手2下侧与后脚1或前脚3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如此设置,在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一锁定装置与第二锁定机构的设置,使得连接管45与车手都被锁定,要收合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必须第一锁定装置与第二锁定机构都解锁,才能往后下方旋转车手2与连接管45,即才能收合,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更稳定。
所述车手2与第二锁定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的第二解锁装置。
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包括一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车手2的第三驱动件74、上端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74的第二连接件75、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75下端的第二驱动件73;所述第二驱动件73与第二锁定机构配合设置;往上移动第三驱动件74,可联动第二连接件75带动第二驱动件73驱动第二锁定机构解锁。
所述连接管45与车手2下侧均枢接于所述后脚1,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连接管45与后脚1之间,即第一锁定槽11设置于后脚上;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设置于车手2与后脚1的相对侧之间,所述连接管45下侧枢接于后脚1背离车手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车手2与后脚1相对侧的第一齿槽22、第二齿槽12、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第一齿槽22与第二齿槽12内的齿轮71、设置于第二齿槽12底壁与齿轮71之间的第二弹性件;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齿轮71同时与第一齿槽22、第二齿槽12啮合,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车手2不可相对后脚1旋转。
所述第二驱动件73可相对旋转并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22底壁与齿轮71之间的;所述第一齿槽22底壁与第二驱动件73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配合的主动部与从动部;往上移动第三驱动件74时,可通过第二连接件75拉动所述第二驱动件73旋转,第二驱动件73旋转时,通过所述主动部与从动部的配合,所述第二驱动件73在旋转的同时往齿轮71的方向移动,从而推动齿轮71往第二齿槽12的方向移动,当齿轮71脱离第一齿槽22而只与第二齿槽12啮合时,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解锁,车手2可相对后脚1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动部与从动部分别为设置于第一齿槽22底壁与第二驱动件73相对侧的凸台221与凹槽731,所述凸台221上与凹槽731内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主动斜面2211与从动斜面7311。从而第二驱动件73旋转时,通过所述主动斜面2211与从动斜面7311的配合,所述第二驱动件73在旋转的同时往齿轮71的方向移动而推动齿轮。当释放第三驱动件74后,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齿轮71与第二驱动件73往第一齿槽22的方向移动,通过所述主动斜面2211与从动斜面7311的配合,所述第二驱动件73反向旋转,从而通过第三连接件77拉动第三驱动件74往下移动,第二驱动件73与第三驱动件74复位,所述齿轮再次同时与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啮合,从而将车手锁定于该角度位置。
所述车手2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解锁装置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的第二驱动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活动连接于车手2上的第二驱动组76、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组76的第三连接件77,所述第三连接件77下端与第三驱动件74连接;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组76活动,即可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77可拉动第三驱动件74往上移动,从而解锁第二锁定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组76被设置为一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2的解锁件,往上移动解锁件76,即可通过第三连接件77拉动第三驱动件74往上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组76也可以为其他采用任意公知可行的技术,因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故不在此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件74设置于车手2内。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设置为,所述第三驱动件74部分位于车手内,部分伸出于车手2外,从而直接往上移动第二驱动件74露出于车手外的部分,即可往上移动整个第三驱动件74,从而解锁第二锁定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一解锁装置两者连接,且所述两者被设置为,当第一解锁装置被驱动解锁第一锁定装置时,能联动第二解锁装置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
结合图12所示,较佳的,所述车手2被设置为可在一后向位置与一前向位置之间旋转换向,且所述车手2处于后向位置时,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可被驱动解锁第一锁定机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一解锁装置还被设置为,当第二解锁装置被驱动解锁第二锁定机构时,第一解锁装置不被联动解锁第一锁定装置。在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通过驱动第二解锁装置解锁第二锁定机构后,车手即可在前向位置与后向位置之间旋转换向。当车手旋转到前向位置或后向位置时,释放对第二解锁装置的操作,第三驱动件74复位,齿轮恢复至同时与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啮合的状态,第二锁定机构锁定,从而将车手2锁定于换向后的前向位置或后向位置。
对应的,所述第一转接件64与第二转接件65被设置为可脱离地连接;当车手2处于后向位置时(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转接件64与第二转接件65连接,当车手2处于前向位置时,所述第一转接件64脱离与第二转接件65的连接。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车手2可前后旋转换向;当车手2处于后向位置时,因为第一转接件64与第二转接件65连接,车手2被定位于该后向位置,而且在第一转接件64往上移动时,能驱动第二转接件65一起往上移动,从而解锁第一锁定机构;而收合时,车手2往后旋转时,第一转接件64可通过第二转接件65而推动连接管45一起往后下方移动。而在车后2处于前向位置时,因为所述第一转接件64脱离与二转接件65的连接,从而第一转接件64的往上移动不能带动第二转接件65的往上移动,从而不能解锁第一锁定机构,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不能被收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接件65位于连接管45外的部分设置有朝前开口的接触槽651,车手2处于后向位置时,所述第一转接件64另一侧置于接触槽651内。如此设置,在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第一转接件64后侧被接触槽651后壁挡住,从而车手2被定位于该后向位置而不能继续往后下方旋转;当收合时,第一转接件64往上移动时会顶着接触槽651的顶壁从而带动第二转接件65往上移动,车手2往后旋转时可推动接触槽651后壁,从而带动连接管45一起往后旋转。但是在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当车手2自后向位置往前旋转时,第一转接件64可以自开口脱离第二转接件65,从而不会阻挡车手2的往前旋转,即只要解锁第二锁定机构即可直接通过往前旋转车手2的方式将车手2调整至前向位置。
较佳的,所述连接管45上侧还设置有往朝向车手2一侧延伸的接触件46,所述解锁件76上还设置有接触部761(如图13所示),在车手2处于后向位置时,所述接触部761后侧接触于所述接触件46上。如此设置,在儿童推车展开状态下,车手2处于后向位置时更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件74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63,且两者被设置为,第一驱动件63往上移动可带动第三驱动件74一起往上移动;当所述第三驱动件74往上移动时,第一驱动件63不被带动往上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件74设置有上下延伸的长孔741,所述第一驱动件63部分或/和第一转接件64可相对上下移动地穿过该长孔741,在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时,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驱动件63部分或/和第一转接件64与第三驱动件74的长孔741的顶壁接触。如此设置,不管车手2处于后向位置还是前向位置,第三驱动件74在往上移动时,第一驱动件63与第一转接件64不会被带动往上移动,即第二解锁装置被驱动解锁第二锁定机构时,第一解锁装置不被联动解锁第一锁定装置;但是第一驱动件63往上移动时,第三驱动件74会被带动一起往上移动,即第一解锁装置被驱动解锁第一锁定装置时,能联动第二解锁装置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如此设置,在所述儿童推车在展开状态下,不仅可以在不影响到第一解锁装置的情况下单独地解锁第二锁定机构后前后旋转车手2而实现车手2的前后换向功能,从而避免车手换向操作导致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意外收合,即保证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使用时的安全性;而且在车手2处于后向位置时,可通过解锁第一锁定机构的操作联动解锁第二锁定机构,即第一锁定装置与第二锁定机构能被一次性解锁,无需进行不同的操作来解锁,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解锁操作更简单。
所述第一驱动件63于朝向连接管45的一侧凸设有安装凸台634,所述安装凸台634设置有孔6341,第一转接件64一侧插入所述安装凸台634的孔6341内,从而实现第一转接件64与第一驱动件63的连接;所述安装凸台634穿过所述长孔741并与第三驱动件74的长孔741的顶壁接触,如此,结构更稳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竖向部631设置有凹孔,第一转接件64一端伸入凹孔内;对应的,所述第一转接件64与第三驱动件74的长孔741的顶壁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63包括一竖向部631、分别连接于所述竖向部631上下两端的上壁部632以及下壁部633,所述第三驱动件74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上壁部632与下壁部633之间。所述安装凸台634设置于所述竖向部631。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三驱动件74下端与下壁部633接触。如此设置,使得第三驱动件74与第一驱动件63、安装件67的连接更稳定,从而也使得儿童推车在展开状态下更稳固,使用更安全。
所述安装件67顶壁还设置有第二避让孔674,且第一避让孔672与第二避让孔674隔开设置;所述第一驱动件63的上壁部632也设置有对应的第三避让孔630,第三连接件77下端往下穿过所述第一避让孔672、第三避让孔630后与第三驱动件74连接。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第一连接件69与第三连接件77互不干扰,从而进一步保证在操作第二驱动装置时,不会联动第一解锁装置动作。
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设置于后脚1、前脚3、连接管45之间或设置于所述后脚、前脚与车手之间的联动收合装置,所述联动收合装置被设置为,收合所述儿童推车时,所述车手2往后下方旋转时,可通过所述联动收合装置驱动前脚3与后脚1相对旋转靠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联动收合装置包括第一联动件41、第二联动件42、第三联动件5,所述第一联动件41前侧与前脚3枢接,第二联动件42后侧与后脚1枢接,所述第三联动件5上侧与连接管45枢接,下侧与第一联动件41后侧、第二联动件42前侧三者同轴枢接,或者其中两者枢接,第三者与该其中两者的任意一者枢接。
所述第一联动件41可设置为一座椅的乘坐部,即所述第一联动件41为座椅的乘坐部。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联动件41为一座椅的前乘坐部,第二联动件42为所述座椅的后乘坐部,即第一联动件41、第二联动件42均为一座椅的乘坐部的一部分。所述连接管45可用于与一座椅座布前侧的外围连接,座布还与座椅的乘坐部连接。座布与所述连接管、座椅的连接方式可为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因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联动件5上侧与连接管45的枢接位置位于连接管45与后脚1枢接位置的上侧;所述第一联动件41前侧与前脚3的枢接位置位于前脚3与后脚1枢接位置的下侧;第二联动件42后侧与后脚1的枢接位置位于后脚1与车手2或/和前脚3枢接位置的下侧。
在车手2处于后向位置时收合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具体的说,驱动第一驱动组,通过第一连接件69拉动第一驱动件63往上移动,进而拉动第三驱动件74、第一转接件64一起往上移动,从而驱动第一锁定件61往上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锁定件61下侧脱离与第一锁定槽11的卡合,第一锁定机构解锁;而如前述,第三驱动件74的往上移动可使得所述第二驱动件73往齿轮71的方向而解锁第二锁定机构解锁。此时,往后下方旋转车手2,通过第一转接件对第二转接件接触槽后651壁的推动而带动连接管45一起往后下方旋转,从而使得第三联动件5相对连接管45旋转的同时还随着连接管45一起往后下方旋转移动,如此,第三联动件5下侧会推动第一联动件41后侧、第二联动件42前侧往下移动旋转,从而第一联动件41前侧、第二联动件42后侧可拉动前脚3与后脚1相对旋转靠近,若以后脚1为支撑点不动,则即是前脚3往后旋转,若以前脚3为支撑点不动,则是后脚1往前旋转,总之,前脚3与后脚1相对靠拢,两者之间的夹角变小,如图3、4所示;直至上述各组件不能再相对旋转移动为止,此时,处于收合状态(如图5所述)。即是说,在解锁第一锁定机构的时候还能联动解锁第二锁定机构,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收合操作很是简便;而且往后下方旋转车手2,即可联动其他各组件一起旋转移动至收合,从而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收合操作很简便。而且收合后,后脚1、车手2、前脚3、第一联动件41、第二联动件42、第三联动件5相对靠近,整体相对比较扁平,体积较小,从而方便携带、存放。
不管所述第一联动件41可设置为一座椅的乘坐部,还是所述第一联动件41与第二联动件42一起形成为一座椅的乘坐部,用于支撑孩童的乘坐,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收合时,其均能一起收合,即座椅的乘坐部就能随之一起收合,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收合操作整体更简单方便。
所述第一连接件69、第二连接件75、第三连接件77、第四连接件36、第五连接件18均可设置为钢线或类似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手2下侧连接有可与其一起旋转的作用件8,所述后脚1上设置有与所述作用件8配合设置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被设置为,当所述车手2自后向位置往前旋转至前向位置时,所述作用件8与限位结构的配合使得所述车手2不能再往前旋转,从而换向操作更直观。
所述后脚1于朝向连接管45的一侧(即背离第二齿槽12的一侧)设置有与车手2相通的容纳腔10,所述作用件可相对旋转地置于所述容纳腔8内。所述容纳腔10底壁上凹设有首尾不相接的弧形限位槽101,所述限位槽101被设置为所述限位结构;所述作用件8包括一限位部82,所述限位部82可相对旋转地置于弧形限位槽101内,当车手2处于前向位置时,所述限位部82与限位槽101一端抵靠,从而车手2不能再向前旋转。所述限位槽101首尾不相接,即限位槽101非整圈设置。
所述容纳腔10底壁上设置有通孔与第二齿槽12连通,车手2下侧经该通孔与作用件8连接。所述限位槽101绕设于通孔外侧,从而车手2旋转时,限位部能一直在限位槽101内旋转。
因为容纳腔10与第二齿槽12分别设置于后脚1的不同侧,从而第二锁定机构与作用件8互不干扰。
结合图14至2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脚3、后脚1下侧分别连接有可水平旋转的前轮组、后轮组;所述前脚3与前轮组之间以及后脚1与后轮组之间分别设置有可限制对应两者相对水平旋转的前轮定向机构、后轮定向机构,即所述前脚3与前轮组之间设置有可限制对应两者相对水平旋转的前轮定向机构,所述后脚1与后轮组之间设置有可限制两者相对水平旋转的后轮定向机构;所述前轮定向机构、后轮定向机构与作用件8之间分别设置有前轮联动装置、后轮联动装置;所述作用件8包括一本体81,且所述本体81设置为凸轮状,所述前轮联动装置、后轮联动装置朝向作用件8的一侧均与凸轮状本体81的外表面接触;在车手2的旋转换向过程中,所述前轮联动装置、后轮联动装置与所述凸轮状本体81外表面的接触位置旋转变化,从而改变所述前轮定向机构、后轮定向机构的解锁状态或锁定状态。即,若前轮定向机构、后轮定向机构在车手换向前处于锁定状态的则变为解锁的状态,在车手换向前处于解锁状态的则变为锁定状态,从而改变前轮组、后轮组能否水平旋转的状态。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车手2旋转至后向位置时,通过所述后轮联动装置联动所述后轮定向机构转换至锁定状态,通过所述前轮联动装置联动所述前轮定向机构转换至解锁状态,从而后轮组不可相对后脚1水平旋转,前轮组可相对前脚3水平旋转;当车手2旋转至前向位置时,通过所述后轮联动装置联动所述后轮定向机构处于解锁状态,通过所述前轮联动装置联动前轮定向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从而后轮组可相对后脚1水平旋转,前轮组不可相对前脚3水平旋转。
所述前轮联动装置包括可相对前脚或/和后脚1移动的前轮引动件34、设置于前轮引动件34与前脚3之间的可驱动后前轮引动件34往作用件8方向移动的第五弹性件35、上侧与前轮引动件34连接的第四连接件36,所述第四连接件36下侧连接前轮定向机构,所述前轮引动件34与凸轮状本体81的外表面接触。
所述后轮联动装置包括可相对前脚或/和后脚上下移动的后轮引动件16、设置于后轮引动件16与后脚1之间的可驱动后轮引动件16往作用件8方向移动的第七弹性件17、上侧与后轮引动件16连接的第五连接件18,所述第五连接件18下侧连接后轮定向机构;所述后轮引动件16与凸轮状本体81的外表面接触。
在所述第五弹性件35、第七弹性件17的作用下,所述前轮引动件34与后轮引动件16一直保持与凸轮状本体81的外表面接触的状态。从而车手2在前向位置与后向位置之间旋转而带动凸轮状本体81旋转时,凸轮状本体81的外表面与前轮引动件34、后轮引动件16的接触位置旋转改变,前轮引动件34、后轮引动件16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轮状本体81的基圆的半径小于基圆中心到非基圆部分外表面之间的直线距离。如图7至9所示,当车手2处于后向位置时,所述前轮联动装置(具体的说,为前轮引动件34)一侧与作用件凸轮状本体81的基圆的外表面接触,所述后轮联动装置(具体的说,为后轮引动件16)与凸轮本体81非基圆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第七弹性件17处于被压缩状态。当车手旋转至前向位置时,所述后轮联动装置(后轮引动件16)与凸轮状本体的基圆外表面接触,前轮联动装置(即前轮引动件34)与凸轮状本体的非基圆外表面接触,所述第五弹性件处于被压缩的状态。
当前轮引动件34或后轮引动件16与本体81外表面的接触位置从非基圆外表面旋转至基圆外表面时,所述前轮引动件或后轮引动件往朝向作用件8的方向移动,从而拉动对应的第四连接件或第五连接件而联动对应的前轮定向机构或后轮定向机构解锁;当前轮引动件34或后轮引动件16与本体81外表面的接触位置从基圆外表面旋转至非基圆外表面时,所述前轮引动件34或后轮引动件81往背离作用件8的方向移动,从而释放对对应的第四连接件或第五连接件的拉动,对应的前轮定向机构或后轮定向机构可处于锁定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轮定向机构包括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前脚3下侧的前轮定向件33、设置于前轮组上的可与所述前轮定向件33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部、设置于前轮定向件33与前脚3之间的可驱动前轮定向件33往下移动的第六弹性件37,所述第四连接件下侧与前轮定向件33连接;当所述前轮引动件34释放对第四连接件36的拉动时,在第六弹性件37的作用下,所述前轮定向件33往下移动而与第一配合部配合,从而所述前轮定向机构处于锁定状态,前轮组不可相对前脚3水平旋转;当所述前轮引动件拉动第四连接件时,所述第四连接件拉动前轮定向件33往上移动而与第一配合部脱离配合,所述前轮定向机构解锁,前轮组可相对前脚3水平旋转。
所述前轮组包括可相对水平旋转地与前脚3连接的前轮座31以及与前轮座31连接的前轮32;所述第一配合部为设置于前轮座31上的往上开口的定向孔一311(如图4所示),所述定向孔311即为所述第一配合部;当前轮定向件33下侧伸入定向孔一311内时,前轮定向机构处于锁定状态,前轮座31不可相对前脚3水平旋转,前轮定向件33往上移动脱离定向孔一311时,前轮定向机构解锁,前轮座31可相对前脚3水平旋转。
所述后轮定向机构包括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后脚1下侧的后轮定向件15、设置于后轮组上的可与所述后轮定向件15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部、设置于后轮定向件15与后脚1之间的可驱动后轮定向件15往下移动的第八弹性件19,所述第七连接件下侧与后轮定向件15连接;当所述后轮引动件释放对第五连接件的拉动时,在第八弹性件的作用下,当后轮定向件15往下移动而与第二配合部相配合,后轮定向机构处于锁定状态,后轮组不可相对前脚3水平旋转;当所述后轮引动件拉动第七连接件时,第七连接件拉动后轮定向件15往上移动而与第二配合部脱离配合时,后轮定向机构解锁,后轮组可相对后脚1水平旋转。
所述后轮组包括可相对水平旋转地与后脚1连接的后轮座13、连接于后轮座13的后轮14;所述第二配合部为设置于后轮座13上的往上开口的定向孔二131,所述定向孔二131即设置为所述第二配合部;当后轮定向件15下侧伸入定向孔二131内时,后轮定向机构处于锁定状态,后轮座13不可相对后脚1水平旋转(如图4、5、6所示),后轮定向件15往上移动脱离定向孔二131时,后轮定向机构解锁,后轮座13可相对后脚1水平旋转。
所述后脚1下侧设置有往下开口的容置孔100,所述后轮定向件15上侧可相对上下移动地置于所述容置孔100内,所述第八弹性件19置于容置孔100顶壁与后轮定向件15之间。同理,前脚3与前轮定向件33、第六弹性件37也可采用该设置。
当车手2处于后向位置时,所述后轮引动件16与凸轮本体81非基圆的外表面接触,从而所述第七弹性件17被压缩,后轮引动件16放松对第五连接件18、后轮定向件15的往上拉力,如此,在第八弹性件19的作用下,所述后轮定向件15保持往下移动的趋势;当后轮座13上的定向孔二131与后轮定向件15对准时,后轮定向件15下侧插入前轮座31定向孔二131内,从而后轮座13不能水平旋转,即后轮14不能水平旋转。
在将处于后向位置的车手2往前旋转的过程中,凸轮状本体81与前轮引动件34的接触面从基圆的外表面往非基圆部分的外表面旋转变化,凸轮状本体81与后轮引动件16的接触面从非基圆部分的外表面往基圆的外表面旋转变化。如此,前轮引动件34被作用件8驱动往下移动,从而释放对第四连接件36的拉动,此时,从而在第六弹性件27的作用下,当定向孔一311与前轮定向件33对准时,前轮定向件33往下移动,其下侧往前轮座31的定向孔一311内移动而使得前轮定向机构处于锁定状态;同理,随着凸轮状本体81与后轮引动件16的接触面从非基圆的外表面往基圆部分的外表面的变化,在第七弹性件17的作用下,所述后轮引动件16相对后脚往上移动,从而可通过第五连接件18拉动后轮定向件15自后轮座13的定向孔二131内往上移动。当车手2旋转至前向位置时,如图19、20所示,后轮引动件16与凸轮状本体81的基圆外表面接触,前轮定向件33与凸轮状本体81的非基圆外表面接触。而在此状态下,后轮定向件15下侧彻底脱离后轮座13的定向孔二131,后轮定向机构解锁,后轮组能水平旋转,即后轮14能水平旋转;而前轮定向件33后侧伸入前轮座31的定向孔一311,前轮定向机构解锁,前轮组不能水平旋转,即前轮32不能水平旋转。
当车手2要从前向位置往后旋转至后向位置时,上述动作反向进行,原理一致。
如上所述,当车手2处于后向位置时,前轮定向机构处于解锁状态,后轮定向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从而后轮14不能水平旋转,前轮32可水平旋转;当车手2处于前向位置时,前轮定向机构处于锁定状态,后轮定向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从而原本的前轮32不能水平旋转,原本的后轮14可水平旋转。即是说,不管车手2处于何方向位置,在父母通过车手2而推动儿童推车前行时,位于儿童推车前进方向上前侧的轮组都能水平旋转,后侧的轮组不能水平旋转。如此设置,在儿童推车前行时,若路上有些微阻挡,如有小石块等,前侧的轮组可水平旋转而避开,而后侧的轮组则保持原本的行进方向,可使得儿童推车的进更顺畅、安全。而且要实现上述功能,无需额外的操作,车手2旋转即能联动相关组件自动实现,从而操作非常简便。
进一步的,如图21、22所示,所述凸轮状本体81与前轮联动装置、后轮联动装置、后轮定向机构、前轮定向机构的配合被设置为,在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收合过程中,所述前轮定向机构、后轮定向机构一直保持于车手2位于后向位置时的状态,即后轮组一直保持不可相对后脚1水平旋转的状态,前轮组一直保持可相对前脚3水平旋转的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81包括第一凸轮811以及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轮811一侧的第二凸轮812,所述第二凸轮812与第一凸轮811基圆直径相同;且第一凸轮811与第二凸轮812的基圆部分左右叠合(如图15中810所示),第一凸轮811、第二凸轮812分别自叠合的基圆部分往前侧延伸的非基圆部分也左右叠合(如图15中8100所示),第一凸轮811自叠合的基圆部分往后侧延伸的部分为非基圆(如图15中8101所示),第二凸轮812自叠合的基圆部分往后侧延伸的部分为基圆,且第二凸轮812该部分基圆位于第一凸轮811的非基圆部分上;在车手3处于后向位置时,所述前轮定向件34只与第二凸轮812的基圆外表面接触,后轮定向件16只与第一凸轮811非基圆的外表面接触(如图16至18所示)。
如图21、22所示,因为采用了上述设置,从而当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收合时,随着车手2与作用件8自后向位置往后旋转,作用件本体81与前轮引动件34的接触面的改变只是第二凸轮812基圆外表面具体位置的旋转改变,具体的说,是从第一凸轮811的基圆与第二凸轮812基圆叠合的部分的外表面旋转移动至第一凸轮811位于第二凸轮812非基圆部分上的基圆外表面上,即前轮引动件34朝向作用件8的一侧也移动至第二凸轮812的非基圆部分的侧面上。如此,前轮引动件34不会有相对前脚或后脚的上下移动,从而前轮定向机构一直保持于解锁状态,即使得前轮一直保持着可相对前脚3旋转的状态。而作用件本体81与后轮引动件16的接触面的变化,也只是第一凸轮811非基圆部分的外表面具体位置的旋转改变,故,后轮引动件16也不会有相对前脚或后脚的上下移动,从而后轮定向机构一直保持于锁定状态,即使得后轮一直保持不能相对后脚1水平旋转的状态。
如上设置,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收合时,前轮32可相对前脚3旋转至一不与后脚1、后轮14干涉的角度,从而可以使得儿童推车收合后更扁平,体积更小。
所述作用件8的本体81置于容纳腔10内,所述前轮引动件34、后轮引动件16朝向作用件8的一侧伸入容纳腔100内与凸轮状本体81的外表面接触。所述通孔与凸轮状本体81的基圆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脚1内设置有一端与容纳腔10相通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图未示),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分别供前轮引动件16、后轮引动件34可相对移动的置入。所述后脚1上连接有盖板12,所述盖板12与后脚1之间一起形成有所述第一滑槽。安装时,先打开盖板12,待将前轮引动件16、后轮引动件34组装好后,再将盖板12固定连接于后脚1。
所述前轮引动件34包括第一段341以及自第一段341往朝向作用件8一侧延伸的第二段342,第二段342的厚度薄于第一段341,所述第二段342朝向第二凸轮812的外表面。较佳的,所述第二滑槽侧壁上凸设有一阻挡部340,所述第一段341一侧与第二滑槽侧壁接触,第二段342的同一侧与阻挡部340接触。如此,能进一步保证所述第二段342只与第二凸轮812的外表面接触。
因为本体21置于容纳腔内,而第二凸轮812该部分基圆位于第一凸轮811的非基圆部分上,第一凸轮811朝向第二凸轮812的一侧有部分露出于第二凸轮812外,从而使得第一凸轮811露出于第二凸轮812外的部分与容纳腔10底壁之间形成有间隙813。在儿童推车收合过程中,所述前轮引动件34朝向作用件8的一侧(即第二段342朝向作用件8的一侧)伸入所述间隙813内与第二凸轮812的基圆的外表面接触。
所述限位部82自本体81往朝向车手的一侧延伸,即朝向容纳腔10底壁一侧延伸,即限位部82设置于第二凸轮812朝向容纳腔10底壁的一侧。较佳的,所述限位部82的外表面被设置为不伸出于第二凸轮812基圆的外表面外。如此设置,限位部82与凸轮状本体81互不干涉,从而车手2的前后旋转定向与前轮座31与后轮座13的旋转锁定、解锁互不干涉;而且作用件8与容纳腔10的组装更方便。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限位部82的外表面与第二凸轮812基圆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外径上。
所述车手朝向作用件8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组装部222,所述作用件8还于本体往朝向车手的一侧设置有配合台83,所述第一组装部222与配合台8两者中,其中一者朝向另一者的一侧凹设有配合方孔,另一者设置为方形,另一者伸入配合方孔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手2自第一齿槽22底壁朝向作用件8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组装部222,所述第一组装部222朝向作用件8的一侧凹设有配合方孔223;对应的,所述作用件8还于本体81往朝向车手2的一侧设置有方形配合台83,所述方形配合台83伸入配合方孔223内。如此,在车手2旋转时,所述限位件能与车手2同步旋转。
较佳的,所述配合方孔223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凹槽224,所述方形配合台83外壁上凸设有对应的限位突起831,所述限位突起831伸入限位凹槽224内。如此设置,不但使得所述车手2旋转时能更同步地带动作用件8的旋转,而且还方便车手2与作用件8的组装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脚1于第二齿槽12底壁往朝向车手2的方向凸设有与所述通孔同轴设置的空心组装件121,所述通孔11与该空心组装件121一起形成一安装空间122;所述第一组装部222朝向作用件8的一侧伸入该安装空间122内与方形配合台83连接。如此设置,使得车手1与作用件8的组装更稳定,而且还能完全避免与齿轮71的干涉。所述主体84、方形配合台83伸入该安装空间122内,所述第一组装部222朝向作用件8的一侧也伸入该安装空间122内与方形配合台83连接。
所述齿轮71可相对左右移动地绕于空心组装件121外围,所述第二驱动件73绕设于第一组装部222外围,所述凸台221围于第一组装部222外围,从而互不干涉。
所述连接管45位于所述作用件8背离车手的一侧,所述连接管45、作用件、后脚、车手同轴连接。具体的说,所述作用件8也设置有一与基圆同轴的且贯穿的连接孔80;组装时,方形配合台83伸入第一组装部222的配合方孔223内,通过一连接轴120穿过车手2、作用件8、连接管45,从而使得车手2、后脚1以及作用件8、连接管45连接起来,且车手2与作用件8可同步相对后脚一起旋转。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空心组装件121,直接容纳腔与第二齿槽12通过所述通孔连通而方便车手2与作用件8连接。
如上所述,所述作用件8不但能起到可驱动改变前后轮水平旋转的状态,还能可用于定位车手2的前向位置。
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还包括一扶手9,所述扶手9的后侧与后脚1上侧连接。且所述扶手9可以被设置为与后脚1可拆连接或可相对旋转连接。当为可拆连接时,在收合儿童推车后,可拆下所述扶手;当为可相对旋转连接,在收合儿童推车时,可使得扶手旋转而与前脚3或后脚1靠近。如上设置,都可以减少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收合后的整体高度,即减轻整体体积。所述扶手9的后侧也可被设置为与后脚1固定连接。
如图25至28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一座椅背靠91,所述背靠91下侧枢接于后脚1,且所述连接管45与后脚1之间设置有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背靠锁定机构;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活动连接于所述后脚1上的背靠解锁装置,所述背靠解锁装置上侧与连接管45配合设置,下侧与背靠锁定机构配合设置;儿童推车收合时,往后下方旋转的连接管45可驱动所述背靠解锁装置相对后支架1活动而联动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如此,座椅背靠91可相对后脚旋转而收合,即儿童推车收合时座椅背靠91也可解锁而收合,无需额外单独的操作去解锁背靠锁定机构,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整体收合操作更简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件41-1设置为一座椅的乘坐部。
较佳的,所述第一联动件41-1后侧与背靠91下侧同轴枢接于后脚1。如此设置,使得整体组装更简便。
所述背靠解锁装置与背靠锁定机构可以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24100369715、申请人为2024年1月9日、专利名称为“一种婴儿车”)所描述的结构,也可以为其他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且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所述第三联动件5、前脚3、车手2与儿童推车其他零部件的连接同第一实施例,所述作用件8与前轮引动件34以及后轮引动件的配合也也第一实施例,故不在此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上述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如上描述中,以前轮所在为前,以后轮所在为后,以车手所在为上,以前轮、后轮所在为下,车手与连接管分别位于后脚的左右两侧,上述描述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观察视觉发生改变时,上述方位或位置关系也会对应改变,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46)

1.一种儿童推车,其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推车包括后脚、车手、前脚、连接管,所述前脚后侧与后脚前侧枢接,车手与连接管两者的下侧枢接于后脚或/和前脚;所述连接管下侧与后脚或前脚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所述车手上设置有第一解锁装置,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与第一锁定机构配合设置;驱动第一解锁装置可解锁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解锁后,旋转车手可带动连接管一起同向旋转而收合所述儿童推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下侧与后脚或前脚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所述车手与第二锁定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的第二解锁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一解锁装置两者连接,且所述两者被设置为,当第一解锁装置被驱动解锁第一锁定装置时,能联动第二解锁装置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被设置为可在一后向位置与一前向位置之间旋转换向,在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通过驱动第二解锁装置解锁第二锁定机构后,车手可在所述前向位置与后向位置之间旋转换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一解锁装置还被设置为,当第二解锁装置被驱动解锁第二锁定机构时,第一解锁装置不被联动解锁第一锁定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与第一锁定机构被设置为可脱离地配合,当所述车手处于后向位置时,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与第一解锁机构相配合,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可被驱动解锁第一锁定机构;当所述车手处于前向位置时,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与第一解锁机构脱离配合,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不可被驱动解锁第一锁定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包括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车手的第一驱动件、一侧与第一驱动件连接并可随之一起上下移动的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另一侧与第一锁定机构连接;第一驱动件往上移动时,带动第一转接件往上移动而解锁第一锁定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与车手之间设置有驱使所述第一驱动件往下移动的第三弹性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上设置有可驱动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活动设置于车手上的第一驱动组、上侧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组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下侧与第一驱动件连接,操作所述第一驱动组,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拉动第一驱动件往上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推车包括下侧枢接于车手上侧的推把,所述推把被设置为所述第一驱动组,且所述推把被设置为,往下旋转推把,可拉动第一连接件往上移动,从而拉动第一驱动件往上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包括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车手的第一驱动件、一侧与第一驱动件连接并可随之一起上下移动的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另一侧与第一锁定机构连接;第一驱动件往上移动时,带动第一转接件往上移动而解锁第一锁定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与车手之间设置有驱使所述第一驱动件往下移动的第三弹性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上设置有可驱动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活动设置于车手上的第一驱动组、上侧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组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下侧与第一驱动件连接,操作所述第一驱动组,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拉动第一驱动件往上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推车包括下侧枢接于车手上侧的推把,所述推把被设置为所述第一驱动组,且所述推把被设置为,往下旋转推把,可拉动第一连接件往上移动,从而拉动第一驱动件往上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上连接有可与第一转接件配合的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二转接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连接管,且所述第二转接件与第一锁定机构连接;当所述第一转接件与第二转接件连接时,所述第一转接件往上移动可带动第二转接件往上移动而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所述车手往后下方旋转可通过第一转接件与第二转接件的连接而带动连接管一起往后下方旋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件与第二转接件被设置为可脱离地连接,当车手处于后向位置时,所述第一转接件与第二转接件连接,当车手位于前向位置时,所述第一转接件脱离与第二转接件的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上连接有可与第一转接件配合的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二转接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连接管,且所述第二转接件与第一锁定机构连接;当所述第一转接件与第二转接件连接时,所述第一转接件往上移动可带动第二转接件往上移动而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所述车手往后下方旋转可通过第一转接件与第二转接件的连接而带动连接管一起往后下方旋转。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件与第二转接件被设置为可脱离地连接,当车手处于后向位置时,所述第一转接件与第二转接件连接,当车手位于前向位置时,所述第一转接件脱离与第二转接件的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6、8至10、12至14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管的第一锁定件、设置于第一锁定件与连接管之间的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后脚或前脚上的开口往上的第一锁定槽;在所述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锁定件往下移动且下侧伸入第一锁定槽内,第一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或18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管的第一锁定件、设置于第一锁定件与连接管之间的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后脚或前脚上的开口往上的第一锁定槽;在所述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锁定件往下移动且下侧伸入第一锁定槽内,第一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件与第一锁定件连接且两者可相对连接管一起上下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8至10、12至16、18、21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包括一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车手的第三驱动件、上端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的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下端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第二锁定机构配合设置;往上移动第三驱动件,可联动第二连接件带动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锁定机构解锁。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解锁装置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的第二驱动装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活动连接于车手上的第二驱动组、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组的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下端与第三驱动件连接;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组活动,即可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可拉动第三驱动件往上移动,从而解锁第二锁定机构。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被设置为一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的解锁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且两者被设置为,第一驱动件往上移动可带动第三驱动件一起往上移动;当所述第三驱动件往上移动时,第一驱动件不被带动往上移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件设置有上下延伸的长孔,所述第一驱动件部分或/和第一转接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穿过该长孔,在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时,所述第一驱动件部分或/和第一转接件与第三驱动件的长孔的顶壁接触。
28.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或25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且两者被设置为,第一驱动件往上移动可带动第三驱动件一起往上移动;当所述第三驱动件往上移动时,第一驱动件不被带动往上移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件设置有上下延伸的长孔,所述第一驱动件部分或/和第一转接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穿过该长孔,在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时,所述第一驱动件部分或/和第一转接件与第三驱动件的长孔的顶壁接触。
30.根据权利要求2至6、8至10、12至14、15至16、18、21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后脚、车手同轴枢接于所述前脚或/和后脚。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与车手下侧均枢接于所述后脚,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连接管与后脚之间,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设置于车手与后脚的相对侧之间,所述连接管下侧枢接于后脚背离车手的一侧。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车手与后脚相对侧的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内的齿轮、设置于第二齿槽底壁与齿轮之间的第二弹性件;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齿轮同时与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啮合,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车手不可相对后脚旋转。
33.根据权利要求23至27、29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后脚、车手同轴枢接于所述前脚或/和后脚。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与车手下侧均枢接于所述后脚,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连接管与后脚之间,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设置于车手与后脚的相对侧之间,所述连接管下侧枢接于后脚背离车手的一侧。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车手与后脚相对侧的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内的齿轮、设置于第二齿槽底壁与齿轮之间的第二弹性件;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齿轮同时与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啮合,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车手不可相对后脚旋转。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可相对旋转并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底壁与齿轮之间的;所述第一齿槽底壁与第二驱动件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配合的主动部与从动部;往上移动第三驱动件时,可通过第二连接件拉动所述第二驱动件旋转,第二驱动件旋转时,通过所述主动部与从动部的配合,所述第二驱动件在旋转的同时往齿轮的方向移动,从而推动齿轮往第二齿槽的方向移动,当齿轮脱离第一齿槽而只与第二齿槽啮合时,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解锁。
37.根据权利要求4至6、12至16、18、21、23至27、29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下侧连接有可与其一起旋转的作用件。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脚上设置有与所述作用件配合设置的限位结构,当所述车手自后向位置往前旋转至前向位置时,所述作用件与限位结构的配合使得所述车手不能再往前旋转。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脚于朝向连接管的一侧设置有与车手相通的容纳腔,所述作用件可相对旋转地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底壁上凹设有首尾不相接的弧形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被设置为所述限位结构;所述作用件包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可相对旋转地置于弧形限位槽内,当车手处于前向位置时,所述限位部与限位槽一端抵靠,从而车手不能再向前旋。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作用件、后脚、车手同轴连接。
42.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脚、后脚下侧分别连接有可水平旋转的前轮组、后轮组;所述前脚与前轮组之间以及后脚与后轮组之间分别设置有可限制对应两者相对水平旋转的前轮定向机构、后轮定向机构,所述前轮定向机构、后轮定向机构与作用件之间分别设置有前轮联动装置、后轮联动装置;所述作用件包括一本体,且所述本体设置为凸轮状,所述前轮联动装置、后轮联动装置朝向作用件的一侧均与凸轮状本体的外表面接触;在车手的旋转换向过程中,所述前轮联动装置、后轮联动装置与所述凸轮状本体外表面的接触位置旋转变化,从而改变所述前轮定向机构、后轮定向机构的解锁状态或锁定状态。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车手旋转至后向位置时,通过所述后轮联动装置联动所述后轮定向机构转换至锁定状态,通过所述前轮联动装置联动所述前轮定向机构转换至解锁状态;当车手旋转至前向位置时,通过所述后轮联动装置联动所述后轮定向机构处于解锁状态,通过所述前轮联动装置联动前轮定向机构处于锁定状态。
44.根据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状本体与前轮联动装置、后轮联动装置、后轮定向机构、前轮定向机构的配合被设置为,在所述儿童推车的收合过程中,车手相对前脚、后脚旋转时,所述后轮定向机构保持于锁定状态,所述前轮定向机构保持于解锁状态。
45.根据权利要求1至6、8至10、12至14、15至16、18、21、23至27、29、31至32、34至36、38至43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可用于与一座椅座布前侧的外围连接。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设置于后脚、前脚与连接管之间或设置于所述后脚、前脚与车手之间的联动收合装置,所述联动收合装置被设置为,收合所述儿童推车时,所述车手与连接管往后下方旋转时,可通过所述联动收合装置驱动前脚与后脚相对旋转靠近。
CN202420289610.7U 2024-01-09 2024-02-07 一种儿童推车 Active CN22211690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059653 2024-01-09
CN2024200596536 2024-01-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116904U true CN222116904U (zh) 2024-12-06

Family

ID=9313323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289621.5U Active CN222202664U (zh) 2024-01-09 2024-02-07 一种刹车方便的儿童推车
CN202420289610.7U Active CN222116904U (zh) 2024-01-09 2024-02-07 一种儿童推车
CN202420289627.2U Active CN221893164U (zh) 2024-01-09 2024-02-07 儿童推车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289621.5U Active CN222202664U (zh) 2024-01-09 2024-02-07 一种刹车方便的儿童推车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289627.2U Active CN221893164U (zh) 2024-01-09 2024-02-07 儿童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22220266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202664U (zh) 2024-12-20
CN221893164U (zh) 2024-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94762B1 (en) Baby stroller with a folding mechanism triggered by a child carrier
EP2703250B1 (en) Joint device
GB2476391A (en) A collapsible perambulator with hinges having latching members
CN210882284U (zh) 一种座椅背靠可联动收合的婴儿车
CN105857377B (zh) 一种座部位置高的婴儿车
CN109131520B (zh) 一种收合操作简便的儿童推车
CN222116904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111619645B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114312960B (zh) 载具及其婴儿承载机构
CN210634621U (zh) 一种座椅可前后换向的婴儿车
CN213109477U (zh) 一种婴儿车
CN218806045U (zh) 一种儿童推车车架
CN217575321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20500795U (zh) 一种可联动车架解锁的儿童座椅及儿童车
CN222591551U (zh) 一种婴儿车
CN216546334U (zh) 一种具有座位收折机构的婴儿车
CN220809532U (zh) 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
CN217198317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6580666U (zh) 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
CN220974292U (zh) 一种可收折车架及儿童运输车
CN220615921U (zh) 一种童车车架
CN216102341U (zh) 一种连接组件及设有该连接组件的儿童推车
CN116811987A (zh) 一种可联动车架解锁的儿童座椅及儿童车
CN119705587A (zh) 婴儿承载机构和婴儿载具
CN115892181A (zh) 一种儿童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