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058819U - 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058819U CN222058819U CN202420689940.5U CN202420689940U CN222058819U CN 222058819 U CN222058819 U CN 222058819U CN 202420689940 U CN202420689940 U CN 202420689940U CN 222058819 U CN222058819 U CN 2220588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and
- track
- trolley
- rail
- mou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38000007528 sand cas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7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1 process autom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9740 moulding (composite fa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606504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Tyrosine-protein kinase-like otk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39 best pract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8 metal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652 non-ferrous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7 targe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asting Support Devices, Ladles, And Melt Control Thereb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砂型铸造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第一物料轨道将物料车从倒模取件装置处移动到砂型模成型机处,第一物料轨道设有与倒模取件装置对应的第一工位和与砂型模成型机对应的第二工位;装载有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在第一工位处进行倒模,倒模结束后空载的物料车在第二工位处装载新的砂型模;第二物料轨道上均满载有装载有砂型模的物料车;浇筑平台可移动的跨设在第二物料轨道上方,作业人员站在该浇筑平台上向砂型模内倒入钢水,通过合理的轨道布局和移料装置设计,实现了砂型模从成型、浇筑到取件的全程自动化。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铸造效率,减少人力成本,还可以提高铸造精度和产品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砂型铸造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
背景技术
砂型铸造,是一种金属铸造工艺,其特征在于使用砂子作为铸模材料。砂型铸造的优点包括:
1、成本低:砂型铸造所使用的原材料成本较低,且工艺简单,能够进行大批量生产,因此运用砂型铸造工艺生产铸件可以减少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制造效率。
2、适应性强:砂型铸造可以制造各种形状的铸件,无论是简单或是复杂的结构都能够轻松制造,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铸件的要求。
3、成品精度高:通过精巧的工艺设计,砂型铸造铸件的成品精度较高,尤其是铸造较大型号的铸件时,其准确度与细节处理都比较好。
4、材料选择广泛:砂型铸造能够完成很多金属原材料的铸造,比如钢、铁和大多数的有色合金材料,只要是能够熔化的金属,使用砂型铸造都可以轻松完成。
5、设计灵活性:砂型铸造能够生产小到几克,大到几吨的铸件,零件的尺寸也可根据铸件要求进行调整。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形状,抑或是其它铸造方法无法完成的,砂型铸造都可以解决,铸件限制小。
对于一些小体积大批量制造的领域,砂型铸造的优势尤为明显,但是由于砂型模制备、浇筑、倒模等作业通常需要在分开进行,即砂型模制备好之后要搬运到浇筑场地,浇筑并冷却后又要搬运到倒模场地,对于铸造从业者来说劳动强度较大,而且砂型模在反复搬运过程中可能导致损坏,影响铸造质量。更重要的是依靠人工搬运砂型模的效率低,不利于大规模批量化的铸造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砂型铸造系统,保障了铸造质量,有利于增产增效。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包括:砂型模成型机,用于压制成型铸造用的砂型模;倒模取件装置,用于将铸件从砂型模中取出;砂型模浇筑及转移装置,包括:物料车,用于装载砂型模;第一物料轨道,砂型模成型机和倒模取件装置设置在该第一物料轨道的同侧的两端,第一物料轨道将物料车从倒模取件装置处移动到砂型模成型机处,第一物料轨道设有与倒模取件装置对应的第一工位和与砂型模成型机对应的第二工位;装载有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在第一工位处进行倒模,倒模结束后空载的物料车在第二工位处装载新的砂型模;第二物料轨道,具有若干个并且并行于第一物料轨道设置,所有第二物料轨道上均满载有装载有砂型模的物料车;第一移料装置,用于将第一物料轨道上装载有新的砂型模的物料车移动到第二物料轨道上待浇筑;第二移料装置,用于将第二物料轨道上装载有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移动到第一物料轨道上,并将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移动到第一工位处;浇筑平台,可移动的跨设在第二物料轨道上方,作业人员站在该浇筑平台上向砂型模内倒入钢水。
优选的,第一移料装置和第二移料装置均包括有移动台车;移动台车上设有能够与第一物料轨道和第二物料轨道对接的移料轨道;移动台车上设有用于将移动到移料轨道上的物料车推出的推送机构;第一移料装置的移动台车用于从第一物料轨道上接收装载有新的砂型模的物料车,并且将该装载有新的砂型模的物料车推送到第二物料轨道上;第二移料装置的移动台车用于从第二物料轨道上接收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并将该装载有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推送到第一物料轨道上。
优选的,推送机构具有能与停放在移料轨道上的物料车接触的推送端,该推送端的推送方向与移料轨道延伸的方向一致。
优选的,移动台车设有第一锁止机构,当物料车移动到移动台车上后,第一锁止机构将物料车锁定在移料轨道上,当推送机构将物料车从移料轨道上推出之前,第一锁止机构解除对物料车的锁定。
优选的,第一移料装置和第二移料装置均设有供移动台车在第一物料轨道和第二物料轨道之间移动的地面轨道,移动台车设有与地面轨道配合的行走轮和用于驱动行走轮的驱动机构。
优选的,第一移料装置和第二移料装置还均设有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沿着地面轨道延伸方向排列的若干个检测块和安装在移动台车上的传感器。
优选的,地面轨道的两端还设置有制动块。
优选的,第一物料轨道在第二工位处设有升降轨道和用于驱动该升降轨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升降驱动器,该升降轨道设有第二锁止机构,当物料车移动到升降轨道上之后,第二锁止机构将物料车锁定在升降轨道上;升降驱动器驱动升降轨道抬升并将物料车抬升至与砂型模成型机的出料口对接。
优选的,第一物料轨道在第一工位处设有翻转轨道和驱动该翻转轨道绕一水平轴旋转的翻转驱动器,该翻转轨道设有第三锁止机构,当物料车移动到翻转轨道上之后,第三锁止机构将物料车锁定在翻转轨道上;翻转驱动器驱动翻转轨道翻转,将物料车上浇筑后的砂型模倾倒到倒模取件装置内。
优选的,第二物料轨道朝向第一移料装置的一端设置有第四锁止机构,第二物料轨道朝向第二移料装置的一端设置有第五锁止机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通过合理的轨道布局和移料装置设计,实现了砂型模从成型、浇筑到取件的全程自动化。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铸造效率,减少人力成本,还可以提高铸造精度和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2为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3为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的立体俯视图。
图4为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的砂型模浇筑及转移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的砂型模浇筑及转移装置的立体侧视图。
图6为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的第一移料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的移动台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砂型模成型机1;升降轨道1a;升降驱动器1b;第二锁止机构1c;物料车2;砂型模浇筑及转移装置3;倒模取件装置4;翻转轨道4a;翻转驱动器4b;第三锁止机构4c;第一物料轨道5;第二物料轨道6;有第四锁止机构6a;第五锁止机构6b;第一移料装置7;第二移料装置8;浇筑平台9;移动台车10;推送机构10a;第一锁止机构10b;移料轨道10c;地面轨道11;制动块12。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包括:砂型模成型机1,用于压制成型铸造用的砂型模;倒模取件装置4,用于将铸件从砂型模中取出;砂型模浇筑及转移装置3,包括:物料车2,用于装载砂型模;第一物料轨道5,砂型模成型机1和倒模取件装置4设置在该第一物料轨道5的同侧的两端,第一物料轨道5将物料车2从倒模取件装置4处移动到砂型模成型机1处,第一物料轨道5设有与倒模取件装置4对应的第一工位和与砂型模成型机1对应的第二工位;装载有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在第一工位处进行倒模,倒模结束后空载的物料车2在第二工位处装载新的砂型模;第二物料轨道6,具有若干个并且并行于第一物料轨道5设置,所有第二物料轨道6上均满载有装载有砂型模的物料车2;第一移料装置7,用于将第一物料轨道5上装载有新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移动到第二物料轨道6上待浇筑;第二移料装置8,用于将第二物料轨道6上装载有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移动到第一物料轨道5上,并将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移动到第一工位处;浇筑平台9,可移动的跨设在第二物料轨道6上方,作业人员站在该浇筑平台9上向砂型模内倒入钢水。具体的,这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设计得相当巧妙和高效。以下是关于该平台各部分的详细解释:砂型模成型机1:这是铸造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压制成型铸造用的砂型模。砂型模是铸造工艺中用于形成铸件形状的模具,它的质量和精度直接影响铸件的质量。倒模取件装置4用于将铸件从砂型模中取出。在铸造完成后,铸件会冷却并固化在砂型模中,需要专门的装置来取出铸件,以便进行后续的处理和检查。砂型模浇筑及转移装置3是整个平台的核心部分,负责砂型模的转移、浇筑以及后续的处理。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物料车2用于装载砂型模。这些物料车2可以方便地移动,使得砂型模可以在不同的工序之间快速转移。第一物料轨道5是一个连接砂型模成型机1和倒模取件装置4的轨道。物料车2可以在这条轨道上移动,从而实现砂型模从成型到取件的全流程自动化。第二物料轨道6是与第一物料轨道5并行设置的轨道,用于临时存放满载砂型模的物料车2。这些砂型模在这里等待浇筑。第一移料装置7个装置负责将新成型的砂型模从第一物料轨道5移动到第二物料轨道6上,以便进行后续的浇筑操作。第二移料装置8个装置负责将浇筑完成后的砂型模从第二物料轨道6移动回第一物料轨道5,并将其定位到倒模取件装置4的位置,以便取出铸件。浇筑平台9是一个可移动的平台,跨设在第二物料轨道6上方。作业人员可以站在这个平台上,直接向砂型模内倒入钢水。这种设计使得浇筑操作更加便捷和安全。整体来看,这个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通过合理的轨道布局和移料装置设计,实现了砂型模从成型、浇筑到取件的全程自动化。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铸造效率,减少人力成本,还可以提高铸造精度和产品质量。
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C-4装置均包括有移动台车10;移动台车10上设有能够与第一物料轨道5和第二物料轨道6对接的移料轨道10c;移动台车10上设有用于将移动到移料轨道10c上的物料车2推出的推送机构10a;第一移料装置7的移动台车10用于从第一物料轨道5上接收装载有新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并且将该装载有新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推送到第二物料轨道6上;第二移料装置8的移动台车10用于从第二物料轨道6上接收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并将该装载有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推送到第一物料轨道5上。具体的,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是砂型模装载平台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移动台车10实现了物料车2在不同物料轨道之间的精确转移。移动台车10是移料装置的核心部分,它能够在平台上自由移动,以便与第一物料轨道5和第二物料轨道6对接。台车上设有移料轨道10c,这条轨道能够与第一物料轨道5和第二物料轨道6无缝对接,确保物料车2能够平稳地从一条轨道转移到另一条轨道上。推送机构10a安装在移动台车10上,它的主要作用是将移动到移料轨道10c上的物料车2推出,使其能够顺利地进入目标物料轨道。这种推送机构通常包括电动或液压驱动的推杆,能够精确控制推送力度和速度,确保物料车2平稳、准确地被推送到指定位置。第一移料装置7的移动台车10主要负责从第一物料轨道5上接收装载有新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当物料车2在第二工位完成砂型模的装载后,第一移料装置7的移动台车10会移动到第一物料轨道5旁边,与其对接。然后,推送机构10a会将物料车2从第一物料轨道5推送到移动台车的移料轨道10c上。接着,移动台车10会移动到第二物料轨道6旁边,并将物料车2推送到第二物料轨道6上,等待浇筑。第二移料装置8的移动台车10则负责从第二物料轨道6上接收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当物料车2在第二物料轨道6上完成浇筑后,第二移料装置8的移动台车10会移动到第二物料轨道6旁边,与其对接。推送机构10a会将物料车2从第二物料轨道6推送到移动台车10的移料轨道10c上。然后,移动台车10会移动到第一物料轨道5的第一工位旁边,并将物料车2推送到第一物料轨道5上,以便进行倒模操作。通过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的协同工作,砂型模装载平台实现了物料车2在不同物料轨道之间的自动、高效转移,从而提高了整个铸造过程的效率和准确性。
结合图6和图7所示,推送机构10a具有能与停放在移料轨道10c上的物料车2接触的推送端,该推送端的推送方向与移料轨道10c延伸的方向一致。具体的,推送机构10a的设计非常关键,它确保了物料车2能够准确、高效地从一个轨道转移到另一个轨道。具体来说,推送机构10a的推送端能够与停放在移料轨道10c上的物料车2直接接触,这是实现推送功能的基础。推送端的形状和尺寸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与物料车2的接触面能够紧密贴合,避免在推送过程中出现滑动或偏移。更重要的是,推送端的推送方向与移料轨道10c延伸的方向完全一致。这意味着推送机构10a在工作时,能够沿着移料轨道10c的延伸方向平稳地推动物料车2,使其能够顺利地从移料轨道10c进入目标轨道。这种一致性的设计不仅保证了推送的准确性,还提高了整个转移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推送机构10a还具备精确的控制能力。通过电动或液压驱动系统,可以精确地控制推送力度和速度,以适应不同物料车2和轨道条件的需求。这种精确控制确保了物料车2在转移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安全性,避免了因推送力度过大或速度过快而导致的意外情况。综上所述,推送机构10a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物料车2的转移需求和轨道条件,通过精确的推送方向和控制能力,实现了物料车2在不同轨道之间的高效、准确转移。
结合图5、图6和图7所示,移动台车10设有第一锁止机构10b,当物料车2移动到移动台车10上后,第一锁止机构10b将物料车2锁定在移料轨道10c上,当推送机构10a将物料车2从移料轨道10c上推出之前,第一锁止机构10b解除对物料车2的锁定。具体的,移动台车10上的第一锁止机构10b是确保物料车2在转移过程中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装置。当物料车2移动到移动台车10的移料轨道10c上后,第一锁止机构10b会迅速而准确地将其锁定在轨道上,防止在移动台车10移动或等待过程中物料车2发生滑动或意外脱离轨道。第一锁止机构10b的设计通常考虑到了物料车2的结构和尺寸,确保能够牢固地锁定物料车2,同时又不影响其正常的移动和推送。它可能采用机械锁定、电磁锁定或其他可靠的锁定方式,确保在锁定状态下物料车2无法移动。在推送机构10a准备将物料车2从移料轨道10c上推出之前,第一锁止机构10b会及时解除对物料车2的锁定。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如果锁止机构未能及时解锁,推送机构10a将无法顺利推动物料车2,甚至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因此,解锁过程通常与推送机构10a的动作精确配合,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实现自动化控制,确保解锁和推送的连贯性和准确性。通过第一锁止机构10b的锁定和解锁功能,移动台车10能够在物料车2的转移过程中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确保物料车2能够平稳、安全地从一条轨道转移到另一条轨道上。这不仅提高了整个砂型模装载平台的运行效率,还降低了操作风险,为铸造生产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的支持。
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均设有供移动台车10在第一物料轨道5和第二物料轨道6之间移动的地面轨道11,移动台车10设有与地面轨道11配合的行走轮和用于驱动行走轮的驱动机构。具体的,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的设计确实非常巧妙,它们通过地面轨道11和移动台车10的行走轮及驱动机构,实现了在第一物料轨道5和第二物料轨道6之间的灵活移动。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物料车2的转移效率,也增强了整个砂型模装载平台的自动化水平。地面轨道11作为移动台车10的移动路径,确保了台车能够稳定、准确地到达第一物料轨道5和第二物料轨道6的指定位置。轨道的铺设考虑了平台的整体布局和作业流程,确保了移料装置能够高效地配合其他设备进行工作。移动台车10的行走轮与地面轨道11紧密配合,为台车的移动提供了稳定的基础。行走轮的设计考虑到了承重、耐磨和稳定性等因素,确保了台车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平稳运行。驱动机构是移动台车10的动力来源,它驱动行走轮在地面轨道11上滚动,从而带动整个台车移动。驱动机构可能采用电机、液压马达或其他动力装置,具有足够的驱动力和精确的控制性能,以满足移料装置对移动速度和定位精度的要求。通过这种设计,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能够迅速、准确地将物料车2从第一物料轨道5转移到第二物料轨道6,或从第二物料轨道6转移到第一物料轨道5。这大大提高了物料车2的转移效率,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求,降低了操作成本,同时也提升了整个砂型模装载平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还均设有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沿着地面轨道C-5延伸方向排列的若干个检测块和安装在移动台车10上的传感器。具体的,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中设置的检测装置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安全和控制机制。该检测装置主要由沿着地面轨道11延伸方向排列的若干个检测块和安装在移动台车10上的传感器组成,它们共同协作,确保移动台车10能够精确、安全地沿着轨道移动。检测块被精心放置在地面轨道11的特定位置,它们可以是物理标记、磁性信号源或其他能够被传感器识别的装置。这些检测块不仅为移动台车10提供了位置参考,还用于触发特定的操作或响应。移动台车10上安装的传感器则负责检测这些检测块。传感器可以是接近开关、光电传感器或其他类型的检测装置,它们能够准确识别检测块并发送相应的信号。当传感器检测到检测块时,它会立即将信号传递给移动台车10的控制系统。通过这种检测装置,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能够实现多种功能。首先,它可以确保移动台车10在正确的位置停下,以便进行物料车2的转移操作。当移动台车10到达与第一物料轨道5或第二物料轨道6对接的位置时,检测块会触发传感器,使移动台车10停止移动,从而确保移料操作的准确性。其次,检测装置还可以用于监测移动台车10的速度和位置,以确保其安全、稳定地运行。如果移动台车10出现超速或偏离轨道等异常情况,传感器会及时检测到并触发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减速、停车或报警等。此外,通过对检测装置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还可以优化砂型模装载平台的运行效率。例如,可以根据检测数据调整移动台车10的移动速度和停靠位置,以减少等待时间和提高物料车2的转移效率。综上所述,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中的检测装置在提高砂型模装载平台的自动化水平、确保移料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以及优化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合图3、图4和图6所示,地面轨道11的两端还设置有制动块12。具体的,地面轨道11的两端设置制动块12是一个重要的安全措施,旨在确保移动台车10在行驶到轨道的尽头时能够安全、平稳地停下来,防止其脱轨或发生碰撞事故。制动块12通常安装在地面轨道11的末端,其位置经过精确计算和设计,以确保移动台车10在接触到制动块时能够逐渐减速并最终停下。制动块12的材料和结构也经过特殊选择和处理,以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和稳定性,确保制动效果可靠。当移动台车10行驶到地面轨道11的末端并接触到制动块12时,其上的制动机构会立即启动。这个制动机构可以包括机械制动器、电磁制动器或其他类型的制动装置,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制动力,使移动台车10迅速减速并停下。通过设置制动块12,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能够确保移动台车10在轨道上的行驶安全,避免因超速或误操作而导致的意外事故。这不仅有助于保护设备和物料的安全,还能降低操作风险,提高整个砂型模装载平台的运行可靠性。此外,制动块12的设置也符合工业安全标准和最佳实践,体现了对操作员和设备安全的重视。它是砂型模装载平台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平台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物料轨道5在第二工位处设有升降轨道1a和用于驱动该升降轨道1a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升降驱动器1b,该升降轨道A-3设有第二锁止机构1c,当物料车2移动到升降轨道1a上之后,第二锁止机构1c将物料车2锁定在升降轨道1a上;升降驱动器驱动升降轨道1a抬升并将物料车2抬升至与砂型模成型机1的出料口A-4对接。 具体的,第一物料轨道5在第二工位处的特殊设计,即配备升降轨道1a、升降驱动器1b以及第二锁止机构1c,极大地提升了物料车2与砂型模成型机1之间的对接效率和安全性。这一设计在砂型模装载平台的自动化流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升降轨道1a的设计允许物料车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与砂型模成型机1的出料口A-4实现对接。这种对接方式不仅减少了水平移动的距离,还提高了对接的精准度。升降驱动器1b则负责驱动升降轨道1a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驱动器采用高效、稳定的动力传输方式,确保升降轨道1a能够平稳、准确地升降。第二锁止机构1c在物料车2移动到升降轨道1a上之后,会迅速而准确地将物料车2锁定在轨道上。这一机构的设计考虑了物料车的结构和运动特性,确保在升降过程中物料车能够保持稳定,防止因晃动或滑动导致的对接失败或安全事故。当升降轨道1a抬升并将物料车2抬升至与砂型模成型机1的出料口A-4对接时,整个对接过程需要精准控制。升降驱动器1b会根据预设的程序或传感器的反馈,精确地调整升降轨道1a的高度和位置,确保物料车2的装载面与出料口A-4完美对接。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砂型模装载的自动化程度,还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求,降低了操作成本。同时,通过精确的对接和第二锁止机构1c,确保了物料车2在装载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了因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事故。总的来说,第一物料轨道5在第二工位处的这一特殊设计,通过升降轨道1a、升降驱动器1b和第二锁止机构1c的协同作用,实现了物料车2与砂型模成型机1的高效、安全对接,为整个砂型模装载平台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物料轨道5在第一工位处设有翻转轨道4a和驱动该翻转轨道4a绕一水平轴旋转的翻转驱动器4b,该翻转轨道4a设有第三锁止机构4c,当物料车2移动到翻转轨道4a上之后,第三锁止机构4c将物料车2锁定在翻转轨道4a上;翻转驱动器4b驱动翻转轨道4a翻转,将物料车2上浇筑后的砂型模倾倒到倒模取件装置4内。具体的,第一物料轨道5在第一工位处所设置的翻转轨道4a、翻转驱动器4b以及第三锁止机构4c,这一整套装置是为了实现物料车2上浇筑后的砂型模的倾倒功能,其设计精巧、功能明确,是砂型模装载平台自动化流程中的关键一环。翻转轨道4a的特殊设计允许其绕一水平轴进行旋转。这种旋转动作使得物料车2及其上的砂型模能够被翻转,从而便于将砂型模倾倒出。翻转驱动器4b则提供了旋转所需的动力,确保翻转轨道4a能够平稳、准确地完成翻转动作。第三锁止机构4c在物料车2移动到翻转轨道4a上之后发挥作用,将物料车2牢固地锁定在轨道上。第三锁止机构4c的设计确保了在翻转过程中,物料车2能够保持稳定,防止因晃动或滑脱而导致的倾倒失败或安全事故。当需要倾倒砂型模时,翻转驱动器4b开始工作,驱动翻转轨道4a进行翻转。在这一过程中,第三锁止机构4c始终保持对物料车2的锁定状态,确保倾倒过程的顺利进行。随着翻转轨道4a的旋转,物料车2上的砂型模被倾倒到倒模取件装置4内,完成了整个倾倒流程。这一设计的优点在于其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安全可靠。通过翻转轨道4a、翻转驱动器4b和第三锁止机构4c的协同工作,实现了砂型模的快速、准确倾倒,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难度和风险。同时,该设计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总的来说,第一物料轨道5在第一工位处的翻转轨道4a、翻转驱动器4b以及第三锁止机构4c的设计是砂型模装载平台中的一个重要创新,为砂型模的倾倒操作提供了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
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二物料轨道6朝向第一移料装置C-1的一端设置有第四锁止机构6a,第二物料轨道6朝向第二移料装置8的一端设置有第五锁止机构6b。具体的,第二物料轨道6在设计中,特别是在其两端分别设置了第四锁止机构6a和第五锁止机构6b,这样的布局充分考虑了物料车2在第二物料轨道6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提升了整个移料过程的自动化和效率。第四锁止机构6a位于第二物料轨道6朝向第一移料装置C-1的一端,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物料车2从第一移料装置7转移至第二物料轨道6时,将其牢固地锁定在轨道上。这样可以防止物料车2在移动或等待过程中发生滑动或意外脱离轨道,确保其在预定位置稳定停留,等待下一步操作。同样地,第五锁止机构6b位于第二物料轨道6朝向第二移料装置8的一端,其功能与第四锁止机构6a类似,但作用时机不同。当物料车2需要从第二物料轨道6转移至第二移料装置8时,第五锁止机构6b会发挥作用,将物料车2锁定在轨道上,确保其在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第四锁止机构6a和第五锁止机构6b的设计不仅提高了物料车2在第二物料轨道6上的稳定性,还增强了整个移料过程的自动化程度。通过与移料装置的协同工作,它们能够精确地控制物料车2的停留和移动,确保物料在不同工位之间的顺畅转移。此外,第四锁止机构6a和第五锁止机构6b的设置还考虑到了操作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在需要解锁物料车2进行移料操作时,第四锁止机构6a和第五锁止机构6b能够迅速、准确地响应控制信号,实现解锁动作,从而确保移料过程的连续性和高效性。综上所述,第二物料轨道6两端的第四锁止机构6a和第五锁止机构6b在提高物料车2的稳定性、增强移料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以及保障操作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砂型模成型机(1),用于压制成型铸造用的砂型模;
倒模取件装置(4),用于将铸件从砂型模中取出;
砂型模浇筑及转移装置(3),包括:
物料车(2),用于装载砂型模;
第一物料轨道(5),砂型模成型机(1)和倒模取件装置(4)设置在该第一物料轨道(5)的同侧的两端,第一物料轨道(5)将物料车(2)从倒模取件装置(4)处移动到砂型模成型机(1)处,第一物料轨道(5)设有与倒模取件装置(4)对应的第一工位和与砂型模成型机(1)对应的第二工位;装载有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在第一工位处进行倒模,倒模结束后空载的物料车(2)在第二工位处装载新的砂型模;
第二物料轨道(6),具有若干个并且并行于第一物料轨道(5)设置,所有第二物料轨道(6)上均满载有装载有砂型模的物料车(2);
第一移料装置(7),用于将第一物料轨道(5)上装载有新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移动到第二物料轨道(6)上待浇筑;
第二移料装置(8),用于将第二物料轨道(6)上装载有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移动到第一物料轨道(5)上,并将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移动到第一工位处;
浇筑平台(9),可移动的跨设在第二物料轨道(6)上方,作业人员站在该浇筑平台(9)上向砂型模内倒入钢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其特征在于,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均包括有移动台车(10);
移动台车(10)上设有能够与第一物料轨道(5)和第二物料轨道(6)对接的移料轨道(10c);
移动台车(10)上设有用于将移动到移料轨道(10c)上的物料车(2)推出的推送机构(10a);
第一移料装置(7)的移动台车(10)用于从第一物料轨道(5)上接收装载有新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并且将该装载有新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推送到第二物料轨道(6)上;
第二移料装置(8)的移动台车(10)用于从第二物料轨道(6)上接收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并将该装载有浇筑后的砂型模的物料车(2)推送到第一物料轨道(5)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推送机构(10a)具有能与停放在移料轨道(10c)上的物料车(2)接触的推送端,该推送端的推送方向与移料轨道(10c)延伸的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其特征在于,移动台车(10)设有第一锁止机构(10b),当物料车(2)移动到移动台车(10)上后,第一锁止机构(10b)将物料车(2)锁定在移料轨道(10c)上,当推送机构(10a)将物料车(2)从移料轨道(10c)上推出之前,第一锁止机构(10b)解除对物料车(2)的锁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其特征在于,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均设有供移动台车(10)在第一物料轨道(5)和第二物料轨道(6)之间移动的地面轨道(11),移动台车(10)设有与地面轨道(11)配合的行走轮和用于驱动行走轮的驱动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其特征在于,第一移料装置(7)和第二移料装置(8)还均设有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沿着地面轨道(11)延伸方向排列的若干个检测块和安装在移动台车(10)上的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其特征在于,地面轨道(11)的两端还设置有制动块(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其特征在于,第一物料轨道(5)在第二工位处设有升降轨道(1a)和用于驱动该升降轨道(1a)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升降驱动器(1b),
该升降轨道(1a)设有第二锁止机构(1c),当物料车(2)移动到升降轨道(1a)上之后,第二锁止机构(1c)将物料车(2)锁定在升降轨道(1a)上;
升降驱动器(1b)驱动升降轨道(1a)抬升并将物料车(2)抬升至与砂型模成型机(1)的出料口对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其特征在于,第一物料轨道(5)在第一工位处设有翻转轨道(4a)和驱动该翻转轨道(4a)绕一水平轴旋转的翻转驱动器(4b),
该翻转轨道(4a)设有第三锁止机构(4c),当物料车(2)移动到翻转轨道(4a)上之后,第三锁止机构(4c)将物料车(2)锁定在翻转轨道(4a)上;
翻转驱动器(4b)驱动翻转轨道(4a)翻转,将物料车(2)上浇筑后的砂型模倾倒到倒模取件装置(4)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其特征在于,第二物料轨道(6)朝向第一移料装置(7)的一端设置有第四锁止机构(6a),第二物料轨道(6)朝向第二移料装置(8)的一端设置有第五锁止机构(6b)。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689940.5U CN222058819U (zh) | 2024-04-07 | 2024-04-07 | 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689940.5U CN222058819U (zh) | 2024-04-07 | 2024-04-07 | 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058819U true CN222058819U (zh) | 2024-11-26 |
Family
ID=93544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689940.5U Active CN222058819U (zh) | 2024-04-07 | 2024-04-07 | 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058819U (zh) |
-
2024
- 2024-04-07 CN CN202420689940.5U patent/CN2220588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27064B2 (ja) | 取鍋搬送台車 | |
US4224979A (en) | Automatic foundry system | |
US4736787A (en) | Lost foam handling system | |
US4299269A (en) | Handling system for foundry sand molds | |
CN110479998A (zh) | 一种空中铁水转运及倒包装置 | |
CN108394807B (zh) | 装载机驾驶室部装线和主装配线自动协同装置 | |
CN222058819U (zh) | 一种砂型铸造的砂型模装载平台 | |
JPH08150438A (ja) | 鋳造装置 | |
CN104874751B (zh) | 带型箱的上下铸模的合模装置以及合模方法 | |
CN217370444U (zh) | 一种自动化浇注机 | |
CN112974787A (zh) | 关于翻转钢包热修补的转运平板车 | |
CN113523265A (zh) | 一种智能熔炼系统及其作业方法 | |
CN212551709U (zh) | 承载式浇注包及铸造用连续浇注设备 | |
CN212495388U (zh) | 倾转式全自动浇注机 | |
CN215615045U (zh) | 一种铁水升降倒包车 | |
CN210817444U (zh) | 一种空中铁水转运及倒包装置 | |
CN220311749U (zh) | 用于车间的坩埚转运子母车设备 | |
KR101340070B1 (ko) | 용탕 틸팅 시스템 | |
CN112317734A (zh) | 转车台及板坯连铸用转车台的自动控制方法 | |
KR200327673Y1 (ko) | 혼선차 벳셀 대차 교환 및 경동장치 | |
CN219074354U (zh) | 铁水转运倒包车 | |
CN219335959U (zh) | 一种炉前升降转运车及炉前升降转运系统 | |
CN211915462U (zh) | 一种浇铸砂型取出装置 | |
CN221064427U (zh) | 一种矿热炉硅液浇铸系统 | |
CN220449616U (zh) | 一种铁水包吊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