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029669U - 预充电路及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预充电路及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029669U CN222029669U CN202420268380.6U CN202420268380U CN222029669U CN 222029669 U CN222029669 U CN 222029669U CN 202420268380 U CN202420268380 U CN 202420268380U CN 222029669 U CN222029669 U CN 2220296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 capacitor
- switching tube
- resistor
- char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2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52 prim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充电路及充电系统,该预充电路包括分压电路、稳压电路、开关电路、限流电路和电容模块;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一开关管;分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预充电路的输出正极和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预充电路的输入正极,分压电路的第二端连接预充电路的输入负极、稳压电路的第二端和开关电路的第二端,分压电路的分压节点连接稳压电路的第一端,稳压电路的第三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和限流电路的第一端,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限流电路的第二端连接电容模块的第一端,电容模块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和预充电路的输出负极。可以降低预充电路所需的空间体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充电路及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压越来越高,与之配备的直流转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 converter,DC/DC)车载电源由于输入端有电容的存在,上电瞬间有较大的浪涌电流造成整车供电系统不稳。目前,一般在DC/DC车载电源的输入端设置预充电路给输入端的电容进行预充。由于DC/DC车载电源功率在千瓦级别以上,正常工作时输入电流较大,大部分的预充电路采用继电器和预充电阻的方式给电容充电。但是由于市场对车载电源的功率密度要求越来越高,车载电源体积越来越小。较大的继电器和预充电阻会占据很大空间,给整个布局设计带来较大的挑战。也不利于车载电源小型化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充电路及充电系统,可以降低预充电路所需的空间体积。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预充电路,包括分压电路、稳压电路、开关电路、限流电路和电容模块;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一开关管;所述预充电路用于为预充电容充电;所述预充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正极,所述预充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负极;
所述分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正极和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入正极,所述分压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入负极、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二端和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所述分压电路的分压节点连接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容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电容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和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负极。
可选的,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正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入负极。
可选的,所述稳压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二二极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入负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适于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
可选的,所述稳压电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
可选的,所述限流电路包括至少一个串联的限流电阻。
可选的,所述电容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并联的米勒电容。
可选的,所述开关电路还包括钳位模块,所述钳位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钳位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所述钳位模块用于钳位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之间的压差。
可选的,所述预充电路还包括第六二极管,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管包括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IGBT的栅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为所述IGBT的发射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为所述IGBT的集电极。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预充电路和DC/DC车载电源,所述DC/DC车载电源包括预充电容,所述预充电路用于为所述预充电容充电;
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正极连接所述预充电容的第一端,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负极连接所述预充电容的第二端。
本申请实施例的预充电路包括分压电路、稳压电路、开关电路、限流电路和电容模块;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一开关管;预充电路用于为预充电容充电;预充电容的第一端连接预充电路的输出正极,预充电容的第二端连接预充电路的输出负极;分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预充电路的输出正极和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预充电路的输入正极,分压电路的第二端连接预充电路的输入负极、稳压电路的第二端和开关电路的第二端,分压电路的分压节点连接稳压电路的第一端,稳压电路的第三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和限流电路的第一端,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限流电路的第二端连接电容模块的第一端,电容模块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和预充电路的输出负极。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开关管实现对预充电容的充电,无需采用继电器和预充电阻,可以降低预充电路所需的空间体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充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充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充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充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预充电路100包括分压电路10、稳压电路20、开关电路30、限流电路40和电容模块50;所述开关电路30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一开关管Q1;所述预充电路100用于为预充电容Cs充电;所述预充电容Cs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出正极,所述预充电容Cs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出负极;
所述分压电路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出正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入正极,所述分压电路1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入负极、所述稳压电路20的第二端和所述开关电路30的第二端,所述分压电路10的分压节点连接所述稳压电路20的第一端,所述稳压电路20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和所述限流电路40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所述限流电路4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容模块50的第一端,所述电容模块5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和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出负极。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预充电路100的输入正极上电时,稳压电路20可以控制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的电压缓慢上升。当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的电压缓慢上升至第一开关管Q1的导通阈值电压时,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相当于电阻,该电阻的阻值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的电压相关,可以控制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的电压,控制该电阻的阻值,控制给预充电容Cs充电的速度,从而实现预充电路100给预充电容Cs充电。在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的电压升至第一开关管Q1的导通阈值电压后,为了避免第一开关管Q1快速进入饱和状态,可以通过电容模块50保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的电压稳定。
在预充电路100的输入正极的电压快速上升时,由于电容模块50存在会迅速使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电压抬升而进入导通状态,使得第一开关管Q1承受非常大的浪涌电流而击穿。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限流电路40限制电容模块50的充电速度,避免电容模块50的电压迅速上升,避免出现第一开关管Q1因承受非常大的浪涌电流而击穿的情况。
其中,直流转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 converter,DC/DC)车载电源可以包括预充电电容,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出正极连接预充电容Cs的第一端,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出负极连接预充电容Cs的第二端。
第一二极管可以实现DC/DC车载电源的输入端防反接功能,保护DC/DC车载电源避免由于DC/DC车载电源的输入端的正极和负极反接而损坏。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开关管Q1实现对预充电容Cs的充电,无需采用继电器和预充电阻,可以降低预充电路100所需的空间体积。
可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分压电路10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出正极,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所述稳压电路20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入负极。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组成分压电路10。第一电阻R1可以由至少一个电阻串联而成。第二电阻R2可以由至少一个电阻串联而成。图1中,第一电阻R1以一个电阻作为示例,第二电阻R2以一个电阻作为示例。
可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开关管Q1包括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为所述IGBT的栅极,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为所述IGBT的发射极,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为所述IGBT的集电极。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控制IGBT的栅极电压,以控制IGBT处于截止区、线性区或饱和区。为了实现预充电路100对预充电容Cs的充电,需要控制IGBT工作在线性区。IGBT工作在线性区时,IGBT可以等效为一个电阻,该电阻的阻值随着栅极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可以控制IGBT的栅极的电压,从而控制IGBT的等效电阻的阻值大小,进而控制预充电路100为预充电容Cs充电的电流大小,控制预充电容Cs的充电速度。本申请实施例的预充电路100可以精准的控制预充电容Cs的充电速度。
如图1所示,第二开关管Q2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第三开关管Q3包括第二PNP型三极管。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为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为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为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为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为第二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三端为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
可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稳压电路20包括: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二二极管D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和第二电容C2;
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入负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适于与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
可选的,所述限流电路40包括至少一个串联的限流电阻。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限流电路40包括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容模块50的第一端。
可选的,所述电容模块50包括至少一个并联的米勒电容。
如图1所示,电容模块50包括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和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出负极。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充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图1基础上,图2中的稳压电路20还包括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
第三二极管D3可以是PNP型三极管。第三二极管D3可以防止第三开关管Q3的发射极与基极的PN结反压(发射极与基极的PN结被反向电压击穿而导通)漏电,避免驱动电流绕过第四电阻R4,而从第三开关管Q3的基极流过发射极到第一开关管Q1的栅级。增加第三二极管D3,可以防止第三开关管Q3的发射极与基极的PN结反压漏电。
可选的,所述开关电路30还包括钳位模块,所述钳位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所述钳位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所述钳位模块用于钳位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之间的压差。
本申请实施例中,钳位模块用于钳位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之间的压差,可以保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和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之间的电压稳定。
在预充电路100的输入正极的电压快速上升时,预充电路100的四个引线(输入正极、输入负极、输出正极、输出负极)容易使回路引线电感,引线电感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的寄生电容产生震荡,在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产生电压尖峰损坏第一开关管Q1。加入钳位模块,即使预充电路100的输入正极的电压快速上升,也不会在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产生电压尖峰损坏第一开关管Q1,从而保证第一开关管Q1的工作的安全性。
钳位模块可以通过至少一个二极管串联而成。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钳位模块包括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
可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预充电路100还包括第六二极管D6,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
其中,第六二极管D6可以是稳压二极管,在预充电路100的输入正极的电压快速上升时,可以保证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电压的稳定,从而保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的电压的稳定。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充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电阻R1可以包括第一子电阻R11、第二子电阻R12、第三子电阻R13、第四子电阻R14和第五子电阻R15。其中,第一子电阻R11、第二子电阻R12、第三子电阻R13、第四子电阻R14和第五子电阻R15依次串联。
图3中,第一开关管Q1为IGBT,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均为PNP型三极管,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为瞬态电压抑制(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ion,TVS)二极管。第一子电阻R11、第二子电阻R12、第三子电阻R13、第四子电阻R14、第五子电阻R15、第二电阻R2组成分压电路,第六二极管D6两端的电压设置为第一开关管Q1的驱动电压。第二开关管Q2、第三电阻R3、第二二极管D2、第三开关管Q3、第三二极管D3组成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泄放电路。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为米勒电容,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的电压上升速度。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为限流电阻,用于限制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的充电速度。
图3的预充电路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预充电路100的输入正极的电压(预充电路100的输入正极的电压可以是车载充电机过来的直流电压,也可以是直流充电桩过来的直流电压)开启时,高压经过第一子电阻R11、第二子电阻R12、第三子电阻R13、第四子电阻R14、第五子电阻R15、第二电阻R2分压后,通过第二二极管D2和第四电阻R4给第一电容C1和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电容缓慢充电,当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电压达到第一开关管Q1导通门槛电压Vth时,第一开关管Q1进入线性区。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呈电阻模式,给DC/DC车载电源输入端的预充电容充电,由于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阻抗较大,故预充电容的充电电流较小。由于增加的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为米勒电容,较大程度延长了第一开关管Q1在线性区的平台时间,为给后级负载的预充电容的预充电取得了时间。预充电容的预充时间可以通过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的容量来调整。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电压经过线性区的平台后,第一开关管Q1完全导通。此时第一开关管Q1相当于继电器导通作用。第三二极管D3的作用是防止第三开关管Q3的发射极与基极的PN结反压漏电,避免驱动电流绕过第四电阻R4,而从第三开关管Q3的基极流过发射极到第一开关管Q1的栅级。
预充电路100的输入正极上电时,当输入电压上升斜率极快(纳秒级)或直接高压硬开时,由于增加的米勒电容存在会迅速使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电压抬升而进入导通状态,承受非常大的浪涌电流而击穿。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增加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进行限流,控制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的充电速度,让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电压缓慢上升。由于第二电容C2的电压上升时间慢于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电压上升时间,故第三开关管Q3呈导通状态,钳位了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电压上升。
预充电路100的输入正极掉电时,为了快速泄放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电压,避免在预充电容已经放电完成而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电压在导通门槛电压Vth之上,若此时预充电路100的输入正极再次上电时第一开关管Q1会承受非常大的浪涌电流而击穿。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增加第二开关管Q2、第三电阻R3,第二二极管D2,与第三开关管Q3和第三二极管D3组成快速泄放电路。第二开关管Q2、第三电阻R3,第二二极管D2组成的泄放电路可以将第二电容C2的电压快速泄放掉,在第二电容C2的电压快速泄放掉后,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电压也降到0,第三开关管Q3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会导通,则把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电压泄放掉。如果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掉电很慢,再次上电时如果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电压仍然在导通门槛电压Vth之上,则会有大电流经过第一开关管Q1,导致第一开关管Q1被击穿。
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钳位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防止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被击穿。当预充电路100的输入正极的输入高压是通过继电器的接通来获得时,该输入高压会快速上升,由于该输入高压的快速建立极其容易使预充电路100的四个引线(输入正极、输入负极、输出正极、输出负极)容易使回路引线电感与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寄生电容产生震荡,造成电压尖峰损坏第一开关管Q1。增加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后,可以保证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的稳定,从而保证第一开关管Q1的工作的安全性。
第一二极管D1可以实现DC/DC车载电源的输入端防反接功能,保护DC/DC车载电源避免由于DC/DC车载电源的输入端的正极和负极反接而损坏。
本申请实施例的预充电路100,即利用IGBT的线性区特性和能承载大电流功能,IGBT可以起到预充电阻和继电器开关的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预充电路100所需的空间体积。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预充系统可以包括如3所示的预充电路100和DC/DC车载电源200,所述DC/DC车载电源200包括预充电容Cs,所述预充电路100用于为所述预充电容Cs充电;
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出正极连接预充电容Cs的第一端,所述预充电路100的输出负极连接预充电容Cs的第二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预充电路,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预充电路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Claims (10)
1.一种预充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压电路、稳压电路、开关电路、限流电路和电容模块;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一开关管;所述预充电路用于为预充电容充电;所述预充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正极,所述预充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负极;
所述分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正极和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入正极,所述分压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入负极、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二端和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所述分压电路的分压节点连接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容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电容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和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负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正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入负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二二极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入负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适于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预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电路包括至少一个串联的限流电阻。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预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并联的米勒电容。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预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还包括钳位模块,所述钳位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钳位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所述钳位模块用于钳位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之间的压差。
8.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预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电路还包括第六二极管,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预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包括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IGBT的栅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为所述IGBT的发射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为所述IGBT的集电极。
10.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预充电路和DC/DC车载电源,所述DC/DC车载电源包括预充电容,所述预充电路用于为所述预充电容充电;
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正极连接所述预充电容的第一端,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出负极连接所述预充电容的第二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268380.6U CN222029669U (zh) | 2024-02-02 | 2024-02-02 | 预充电路及充电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268380.6U CN222029669U (zh) | 2024-02-02 | 2024-02-02 | 预充电路及充电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029669U true CN222029669U (zh) | 2024-11-19 |
Family
ID=93439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268380.6U Active CN222029669U (zh) | 2024-02-02 | 2024-02-02 | 预充电路及充电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029669U (zh) |
-
2024
- 2024-02-02 CN CN202420268380.6U patent/CN2220296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79693B2 (en) | Systems having impedance source semiconductor device protection | |
US20210075312A1 (en) | Power source input circuit and inverter-integrated electric compressor for vehicle comprising said circuit | |
US11831307B2 (en) | Power switch drive circuit and device | |
CN114243665B (zh) | 基于反馈与前馈的电流检测型电流浪涌抑制电路 | |
KR102060217B1 (ko) | 적어도 하나의 트랜지스터를 제어하는 장치 | |
CN113067464B (zh) | Nmos功率管栅极驱动模块、驱动电路及开关电源 | |
US4723191A (en) | Electronic voltage regulator for use in vehicles with protection against transient overvoltages | |
CN216929868U (zh) | 输入防冲击mos管保护电路 | |
CN222029669U (zh) | 预充电路及充电系统 | |
CN108134510B (zh) | Igbt驱动电路 | |
CN220553927U (zh) | 一种车载娱乐系统电源的自放电电路 | |
JP2007104805A (ja) | 電圧駆動型半導体素子のゲート駆動回路。 | |
CA1236523A (en) | Electronic switching apparatus | |
CN212541261U (zh) | 一种关机复位电路、电子设备 | |
CN212572132U (zh) | 预充电路 | |
CN214176899U (zh) | 一种过流保护电路 | |
CN115276171A (zh) | 充电控制装置及离网电源系统 | |
CN114006426A (zh) | 一种大容性负载预充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 |
Knöll | High-current transistor choppers | |
CN113056856A (zh) | 预充电路 | |
CN222852029U (zh) | 电源激活电路、电源电路以及车辆 | |
CN113013948A (zh) | 一种板载供电控制电路 | |
CN111181405A (zh) | 半桥llc谐振电路及开关电源 | |
CN217903998U (zh) | 短路保护电路、逆变器及电机组件 | |
CN217607483U (zh) | Esd保护电路、mcu芯片及bms芯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