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012090U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012090U CN222012090U CN202420400844.4U CN202420400844U CN222012090U CN 222012090 U CN222012090 U CN 222012090U CN 202420400844 U CN202420400844 U CN 202420400844U CN 222012090 U CN222012090 U CN 2220120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air
- subspace
- bearing
- air 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30279 gene silen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61 foam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61 blow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84 silenc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风管机。风管机包括:壳体;隔板,设于壳体内,并将壳体分隔为第一子空间和第二子空间,隔板设有安装孔;风机,设于第一子空间内;轴承,设于隔板并位于第二子空间内,风机的转轴穿过安装孔并与轴承相连接。轴承设于第二子空间内,这样将空气流动与轴承通过隔板相隔离,避免了空气经轴承中的润滑油吹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目前,对多风扇风管机支撑风扇轴的轴承支架主要有两种形式,端部支撑和中间支撑。采用端部支撑的轴承支架,为单独的L型钣金,轴承支架和轴承组装好后,通过螺钉与风机板固定,这种L型钣金悬臂结构受自身强度影响,受外力时容易变形,变形后使位于其内部的转轴容易从轴承支架里脱落出来,造成机器故障或其他隐患;另外一种为采用中间支撑的轴承支架,需要将转轴从轴承中间穿过,组装过程繁琐,组装效率比较低;并且转轴的尺寸受制于轴承的内径,且此种结构的轴承支架同样需要预留一定的安装空间,占用空间大。
为此,相关技术公开一种风管机,包括有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机和至少3组风扇,与风扇出风侧位置对应处设置有风机板,风扇均通过与电机连接的转轴与电机传动连接,在风机板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安装部,安装部内设置有与转轴配合的轴承组件,安装部与对应侧的壳体的侧板固定连接。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风机吹热风时,热风容易将轴承内的润滑油蒸发。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管机,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风机吹热风时,热风容易将轴承内的润滑油蒸发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壳体;隔板,设于壳体内,并将壳体分隔为第一子空间和第二子空间,隔板设有安装孔;风机,设于第一子空间内;轴承,设于隔板并位于第二子空间内,风机的转轴穿过安装孔并与轴承相连接。
可选地,隔板至少部分与壳体的内壁面相抵接。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电机,与风机驱动连接;电控盒,与电机相连接且位于第二子空间内。
可选地,隔板设有避让槽,电控盒至少部分位于避让槽内。
可选地,隔板朝向第一子空间弯折,以形成避让槽。
可选地,隔板包括:隔板主体,安装孔设于隔板主体;折边,连接在隔板主体的侧面,折边与电控盒的后壁相抵接,其中,沿风管机的出风方向,电控盒的后壁和前壁依次设置。
可选地,隔板包括:隔板主体,安装孔设于隔板主体;翻边,连接在隔板主体的侧面,翻边与壳体相连接。
可选地,隔板设有供换热器的换热介质管路穿过的过线孔。
可选地,轴承的内圈与转轴相连接,风管机还包括:支架,与轴承和隔板均相连接,以将轴承的外圈固定于隔板;其中,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连接部,支架主体套设于轴承的外圈的外侧;连接部设于支架主体背离隔板的一侧,并与支架主体之间存在折角风管机还包括:连接架,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相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折角,第一连接段与连接部相对设置且相连接,第二连接段与隔板相对设置且相连接。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水泵,与风管机的接水盘相连通,并位于第二子空间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设置隔板,将轴承和风机隔开。风机设于第一子空间,轴承设于第二子空间内,这样将空气流动与轴承通过隔板相隔离,避免了空气经轴承中的润滑油吹干。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管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E-E向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空气流动方向;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管机的剖视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空气流动方向;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F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管机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F-F向的剖视图;
图2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二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G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风管机;1、换热器;11、第一换热段;12、第二换热段;13、容纳空间;2、风机;21、转轴;3、壳体;31、顶板;32、底板;33、前板;331、第一螺钉孔;34、第一侧板;341、拐角;3411、开孔;35、第二侧板;351、第一连通口;36、第三侧板;361、第二连通口;37、进风板;371、第一板面;372、第二板面;381、第一子空间;382、第二子空间;39、壳主体;391、第二螺钉孔;392、第四侧板;393、第一子风道;394、第二子风道;395、外框架;4、第一限位件;41、缓冲垫;411、槽口;42、固定件;421、第一固定板;422、第二固定板;5、第二限位件;51、第一限位板;511、第二卡扣;5111、开口;52、第二限位板;53、第一连接板;54、第二连接板;6、电机;61、第二卡槽;7、风道件;71、风道;712、风道的出口;72、透声通孔;721、第一孔段;722、第二孔段;723、第三孔段;73、消音件;74、格栅;741、纵格栅;742、横格栅;75、延长件;751、延长风道;76、缓冲件;8、轴承组件;81、轴承;9、隔板;91、隔板主体;92、翻边;93、避让槽;95、安装孔;96、滑道;961、豁口;97、折边;101、电控盒;102、支架;1021、支架主体;1022、连接部;103、连接架;1031、第一连接段;1032、第二连接段;104、安装板;105、挡板;106、吊脚;107、限距件;108、安装基础;109、进风栅;110、出风栅;111、进风口;112、出风口;113、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3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管机100,包括壳体3、换热器1和风机2。
如图13-图15所示,壳体3设有进风口111、出风口112、第一子风道393和第二子风道394,第一子风道393的进风端和第二子风道394的进风端均与进风口111连通,第一子风道393的出风端和第二子风道394的出风端均与出风口112连通;换热器1包括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之间存在折角并限定出容纳空间13,第一换热段11位于第一子风道393内,第二换热段12位于第二子风道394内;风机2设于容纳空间13内,以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11进入第一子风道393内与第一换热段11换热后从出风口112流出,并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11进入第二子风道394内与第二换热段12换热后从出风口112流出。
风机2用于驱动空间从进风口111进入,流入第一子风道393内与第一换热段11换热后从出风口112流出,并流入第二子风道394内与第二换热段12换热后从出风口112流出,实现风管机100的制冷或制热。
换热器1包括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增加了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风管机100的制冷和制热性能。这样就不需要倾斜换热器1以增大换热面积,从而避免换热器1倾斜方向的尺寸过大导致风管机100在换热器1倾斜方向的尺寸过大。
风机2位于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限定出的容纳空间13内,减小了风机2与换热器1的距离,从而缩短了第一子风道393和/或第二子风道394的长度,进一步减小了风管机100的尺寸。
可选地,如图20和图21所示,壳体3包括底板32和顶板31中的至少一个。壳体3包括底板32和顶板31,顶板31位于底板32上方并与底板32相对设置。
换热器1与底板32相垂直和/或与顶板31相垂直,即换热器1相对于壳体3并非倾斜设置,这样可以避免因换热器1倾斜导致的壳体3尺寸增大。
可选地,第二换热段12沿风机2的轴线方向延伸,使得风机2能够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11顺畅的流动至第二换热段12后从出风口112流出。
可选地,第一换热段11与风机2的轴线垂直。
风机2为离心风机2,第一换热段11与风机2的轴线垂直,离心风机2也能够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11顺畅的流动至第一换热段11后从出风口112流出。
如图15和图17所示,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垂直。可以理解,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也可以不垂直,例如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所成的角度范围为60°-120°的范围内。
在第一换热段11与第二换热段12不垂直的情况下,第二换热段12不沿风机2的轴线方向延伸和/或第二换热段12不沿风机2的轴线方向延伸。
可选地,出风口112与第二换热段12相对设置,风机2位于出风口112与第二换热段12之间,这样可以从出风口112将风机2抽出来进行维修或清洗。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壳体3包括前板33,前板33设于底板32和顶板31之间,并位于换热器1的前方,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均设于前板33。且进风口111设于出风口112沿前板33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一换热段11第一换热段11与前板33之间存在折角且对应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的连接处设置,例如第一换热段11垂直于前板33设置,且第一换热段11在前板33上的正投影位于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的连接处。
第一换热段11位于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之间并与前板33存在折角,从进风口111流入的空气转向后流入第一子风道393。第二换热段12与出风口112相对设置,即与前板33相对设置,第二换热段12位于前板33的后侧,从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向后流动,进入第二子风道394,经第二换热段12后向前经出风口112流出。
风管机100还包括外壳,外壳套设在壳体3的外侧,外壳与壳体3之间存在缝隙113。进风口111与缝隙113相连通,经进风口111进入缝隙113的空气,向第一换热段11转向进入第一子风道393,向第二换热段12转向,进入第二子风道394。
或者,如图13至图15所示,风管机100不设置外壳,在风管机100的安装基础108,例如墙体上设置安装槽位,将壳体3置于安装槽位内,壳体3与安装槽位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缝隙113。进风口111与缝隙113相连通,经进风口111进入缝隙113的空气,向第一换热段11转向进入第一子风道393,向第二换热段12转向,进入第二子风道394。
壳体3还包括进风栅109和出风栅110,进风栅109和出风栅110形成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
壳体3长度方向的端面的外壁面设有吊脚106,吊脚106与顶板31的距离为15-25mm,给顶部留出固定螺母的安装空间。
限距件107设于壳体3的外侧并设于壳体3的后方,用于限制壳体3与外壳或安装基础108之间的距离。当限距件107与外壳或安装基础108相抵接时,无法再推动壳体3,保证了壳体3安装位置的精确性。
可选地,如图23和图30所示,壳体3包括第一侧板34,第一侧板34设于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的连接处背离风机2的一侧,第一侧板34设有拐角341。
第一侧板34对应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的连接处设置,第一侧板34和风机2分别位于换热器1相对的两侧。第一侧板34设有拐角341,以避免从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在流经第一侧板34时形成涡流。拐角341可以是平面形,例如图23中,可以理解为第一侧板34的横截面原为直角形,自上而下切掉直角,形成平面形的拐角341,可以理解,拐角341也可以是曲面形,例如拐角341处的横截面为圆弧形。
为进一步减小风场涡流,在外壳或安装位上与第一侧板34相对处也设置拐角341。
可选地,拐角341设有开孔3411,开孔3411连通换热器1(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的连接处)与进风口111。
开孔3411连通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的连接处与进风口111,经进风口111进入缝隙113的空气可以一部分进入流向第一换热段11、一部分进入流向第二换热段12,还有一部分进入流向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的连接处。进入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的连接处后,流入风机2处,并从出风口112流出。从而设置开孔3411,可以充分流入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处,提高换热器1的利用率,且增加进入风机2处的空气量。
如图30所示,开孔3411的形状为长方形,长方形的长边沿上下方向延伸。开孔3411也可以为圆形等任意其它形状,拐角341的大小或数量也可以灵活设置,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可选地,壳体3包括第二侧板35,第二侧板35设于第一换热段11背离风机2的一侧,并位于第一子风道393内,第二侧板35设有第一连通口351,以连通第一子风道393的进风端和进风口111,避免第一子风道393被第二侧板35隔断。
可选地,如图30所示,壳体3包括第三侧板36,第三侧板36设于第二换热段12背离风机2的一侧,并位于第二子风道394内,第三侧板36设有第二连通口361,以连通第二子风道394的进风端和进风口111,避免第二子风道394被第二侧板35隔断。
第三侧板36设置在第二换热段12的后侧。
第一侧板34、第二侧板35和第三侧板36与顶板31、底板32、前板33共同构成至少部分壳体3。第一侧板34、第二侧板35和第三侧板36的顶端均与顶板31相连接,第一侧板34、第二侧板35和第三侧板36的底端均与底板32相连接,以保证壳体3的结构强度。同时在第一侧板34、第二侧板35和第三侧板36上分别设置开孔3411、第一连通口351和第二连通口361,又保证了进风口111的进风能够流动至风机2处,避免了第一侧板34、第二侧板35和第三侧板36隔断空气的流动。
壳体3还包括第四侧板392,第一侧板34连接在第三侧板36长度方向的一端,第四侧板392连接在第三侧板36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且与第三侧板36之间存在折角,第四侧板392设有拐角341,以使从进风口111流入的气流顺畅的流入第三侧板36处。
可选地,沿空气在第二连通口361内的流动方向(从后往前的方向),第二连通口361的通流面积变小。
沿空气在第二连通口361内流动的反方向,第二连通口361的通流面积变大,即第二连通口361呈扩口结构,增大进风面积,可以使得更多的空气能够经第二连通口361流入第二换热段12处。
可以是第二连通口361的内壁面呈扩口结构,也可以是设置额外的部件形成扩口结构,例如,如图30和图31所示,壳体3还包括进风板37,进风板37设于第二连通口361处。进风板37包括第一板面371和第二板面372,第一板面371和第二板面372相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折角,第二板面372位于第一板面371朝向第二连通口361的中心的一侧,且沿空气在第二连通口361内的流动方向第一板面371和第二板面372依次设置。进风板37的顶端与顶板31相连接,底端与底板32相连接。
风管机100还包括电机6,电机6和风机2均设于壳体3内,更具体的,电机6和风机2均设于容纳空间13内。电机6与风机2驱动连接,以带动风机2转动,从而使得风机2带动空气从进风口111进入壳体3内并从出风口112流出。
风机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风机2沿风管机10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电机6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电机6的数量为一个时,电机6同时带动全部风机2转动,电机6设于相邻两个风机2之间,电机6为双轴电机6,电机6的一个电机6轴与电机6一侧的风机2转轴21相连接,电机6的另一个电机6轴与电机6另一侧的风机2转轴21相连接,或者,电机6设于全部风机2的端部。其中,电机6的转轴21与风机2转轴21可以为相连接的分体式结构,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如图19、图21和图22所示,风管机100还包括第一限位件4和第二限位件5。第一限位件4设于电机6和壳体3之间,以限制电机6相对于壳体3的运动;第二限位件5设于电机6和壳体3之间,以限制电机6相对于壳体3的运动。
第一限位件4和第二限位件5分别设于电机6相对的两侧。即第一限位件4位于电机6的一侧与壳体3之间,第二限位件5位于电机6的另一侧与壳体3之间,这样能够限制电机6相对于壳体3沿第一限位件4和第二限位件5连线方向的振动,第一限位件4和第二限位件5均是对电机6进行直接的固定,且两者分别设于电机6相对的两侧,提高了对电机6的固定牢固度。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4包裹在电机6周向的外表面。
第一限位件4包括电机6周向的部分外表面,以增加第一限位件4与电机6的接触面积,增强第一限位件4对电机6的固定强度。
第一限位件4设有与电机6周向的外表面相适配的槽口411,电机6周向的外表面部分位于槽口411内,以形成第一限位件4对电机6周向的外表面的包裹。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4包括固定件42和缓冲垫41。固定件42与壳体3相连接;缓冲垫41设于固定件42与电机6之间,并与电机6相抵接。
缓冲垫41具有缓冲作用,缓冲垫41与电机6相抵接,能够减弱电机6的振动。缓冲垫41可以为泡沫或橡胶等材料。槽口411设于缓冲垫41。
固定件42与壳体3相连接,固定件42设于缓冲垫41背离电机6的一侧,使得固定件42能够固定缓冲垫41,实现缓冲垫41相对于壳体3的定位。
可选地,固定件42包括第一固定板421和第二固定板422。
第一固定板421设于缓冲垫41背离电机6的一侧,并与第二限位件5相对设置。
第二固定板422设于第一固定板421朝向电机6的一侧,缓冲垫41设于第一固定板421和第二固定板422共同限定出的空间内。
第一固定板421能够限制缓冲垫41朝向第一固定板421的运动,即限制缓冲垫41向背离电机6的方向运动。第二固定板422能够限制缓冲垫41朝向第二固定板422的运动。
如图19所示,第二限位件5设于电机6的前侧,第二限位件5设于电机6的后侧,第一限位件4和第二限位件5共同配合,以限制电机6在前后方向的运动。第一固定板421设于电机6的后侧,第二固定板422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固定板422设于第一固定板421的顶端,另一个第二固定板422设于第一固定板421的底端,以形成U形的固定件42,缓冲垫41设于U形固定件42内,即固定件42包裹缓冲垫41,固定件42限制缓冲垫41朝后及朝向上方、下方的运动,并配合电机6以实现对缓冲垫41各个方向的限位。
固定件42为金属材质,以方便与壳体3进行连接。固定件42与壳体3之间可以采用螺钉连接、焊接等各种连接方式。
可选地,壳体3包括顶板31和底板32,第一限位件4与顶板31相连接和/或第一限位件4与底板32相连接,以限制电机6相对于壳体3沿上下方向的运动。
可选地,第二固定板422设有第一连接部,壳体3设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接,以使第二固定板422与壳体3相连接,从而实现固定件42在壳体3上的固定。
位于第一固定板421顶端的第二固定板422设有第一连接部,顶板31设有第二连接部,以使位于第一固定板421顶端的第二固定板422与顶板31连接;位于第一固定板421底端的第二固定板422设有第一连接部,底板32设有第二连接部,以使位于第一固定板421底端的第二固定板422与底板32连接。
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以为相适配的螺钉孔,螺钉穿过螺钉孔,实现第二固定板422与壳体3的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可以为第一卡扣,另一个为第一卡槽,第一卡扣插入第一卡槽内,实现第二固定板422与壳体3的卡接。
可选地,第二限位件5包括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
第一限位板51连接在电机6和壳体3之间;第二限位板52连接在电机6和壳体3之间,并与第一限位板51沿电机6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
设置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能够实现对电机6上沿电机6轴线不同位置处的限位,增强对电机6各处的限位能力。
可选地,第一限位板51设于电机6轴线方向的一端部,第二限位板52设于电机6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
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分别设于电机6轴线方向的两端部,这样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的设置不会影响电机6的主体结构,不需要对电机6的轴体结构进行更改。
可选地,第二限位件5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连接在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之间,以增强第二限位件5的强度。连接板与壳体3相连接,以使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通过连接板与壳体3相连接,实现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相对于壳体3的定位。
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53,第一连接板53连接在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远离电机6的一端之间,并与壳体3相连接。第一连接板53与壳体3可以采用螺钉连接或卡接等各种方式。
可选地,连接板还包括第二连接板54。第二连接板54连接在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靠近电机6的一端之间。
第一连接板53实现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远离电机6一端的固定,第二连接板54实现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靠近电机6一端的固定,以共同实现对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各处的固定。
可选地,电机6和第二限位件5相卡接。
电机6的外表面和第二限位件5中的一个设有第二卡槽61,另一个设有第二卡扣511,第二卡扣511插入第二卡槽61内,以实现电机6与第二限位件5的卡接。如图19所示,电机6的外表面设有沿电机6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的第二卡槽61,第一限位板51和第二限位板52设有第二卡扣511,第二卡扣511插入第二卡槽61内,第二卡扣511朝向第二卡槽61槽底壁的一侧设有开口5111,开口5111与第二卡槽61的槽底壁相抵接,以增加第二卡扣511与电机6的接触面积。第二卡扣511与第二卡槽61的槽侧壁相抵接,以实现对第二卡扣511沿电机6轴线方向的限位。
风管机100还包括隔板9,如图26所示,隔板9设于壳体3内,并将壳体3分隔为第一子空间381和第二子空间382,隔板9设有安装孔95。
风机2和电机6设于第一子空间381内。
风管机100包括轴承组件8,轴承组件8包括轴承81和支架102。轴承81设于隔板9并位于第二子空间382内,风机2的转轴21穿过安装孔95并与轴承81相连接。
隔板9将壳体3分隔为第一子空间381和第二子空间382,风机2设于第一子空间381内,第一子风道393、第二子风道394和风道71也均位于第一子空间381内,即风管机100的空气流动在第一子空间381内完成。轴承81设于第二子空间382内,这样将空气流动与轴承81通过隔板9相隔离,避免了空气经轴承81中的润滑油吹干。
可选地,轴承81的内圈与转轴21固定连接,转轴21与内圈一起相对于轴承81的外圈转动。支架102与轴承81和隔板9均相连接,以将轴承81的外圈固定于隔板9。
轴承81的外圈设于安装孔95内,并与安装孔95的孔壁相抵接。支架102连接轴承81的外圈与隔板9,以将轴承81的外圈固定在隔板9上,增强轴承81的外圈在隔板9上的固定牢固度。
可选地,如图7所示,支架102设于第二子空间382,支架102包括支架主体1021和连接部1022。
支架主体1021套设于轴承81的外圈的外侧,对轴承81进行包裹,进一步隔绝轴承81与外界,避免轴承81中的润滑油蒸发;连接部1022设于支架主体1021背离隔板9的一侧,并与支架主体1021之间存在折角;风管机100还包括连接架103,连接架103包括第一连接段1031和第二连接段1032,第一连接段1031和第二连接段1032相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折角,第一连接段1031与连接部1022相对设置且相连接,第二连接段1032与隔板9相对设置且相连接。
连接架103呈L形,以使第一连接段1031与连接部1022相对设置,方便第一连接段1031和连接部1022的连接,同时使第二连接段1032与隔板9相对设置,方便第二连接段1032与隔板9相连接。
第一连接段1031与连接部1022的连接可以为螺钉连接、焊接或卡接等各种连接方式。第二连接段1032与隔板9的连接可以为螺钉连接、焊接或卡接等各种连接方式。
连接部1022的数量为多个,连接架103的数量与连接部1022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如图7所示,连接部102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支架主体1021相对的两侧。
可选地,隔板9至少部分与壳体3的内壁面相抵接,以进一步隔离第一子空间381和第二子空间382,避免第一子空间381中的热风流动至第二子空间382内导致轴承81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润滑油蒸发。
可选地,隔板9顶部与壳体3顶壁的内壁面相抵接,隔板9底部与壳体3底壁的内壁面相抵接,隔板9侧面与壳体3侧壁的内壁面相抵接,以更好的隔离第一子空间381和第二子空间382。
可选地,如图3所示,风管机100还包括电控盒101,电控盒101与电机6相连接且位于第二子空间382内。电控盒101用于控制电机6等部件的工作状态,例如电控盒101可以与遥控器通信连接,接收到遥控器的控制信号后,对应控制电机6的工作状态,从而调节风管机100的运行状态。
将电控盒101设于第二子空间382内,避免第一子空间381内的热风吹至电控盒101,导致电控盒101温度过高。
可选地,如图28和图29所示,隔板9设有避让槽93,电控盒101至少部分位于避让槽93内,避免电控盒101与隔板9相干涉。且电控盒101至少部分位于避让槽93内,还能够使得风管机100结构紧凑,避免风管机100体积过大。
可选地,隔板9朝向第一子空间381弯折,以形成避让槽93。
在隔板9厚度一定的情况下,采用将隔板9朝向第一子空间381弯折的方式形成避让槽93,在容纳电控盒101的同时,可以增强隔板9的强度,避免因设置避让槽93导致的隔板9强度降低,而且还能够充分利用第一子空间381内的空间。
可选地,隔板9包括隔板主体91和翻边92。安装孔95设于隔板主体91,隔板主体91将壳体3分隔为第一子空间381和第二子空间382。
翻边92位于隔板主体91的一侧,翻边92与隔板主体91相连接且连接处形成弯折,翻边92与壳体3相连接。
设置翻边92既能够实现隔板9与壳体3的连接,又能够增强隔板9的强度,这样隔板9的厚度不需要过大,从而可以降低隔板9的成本。
翻边92与壳体3相对设置,方便翻边92与壳体3的连接。翻边92与壳体3可以采用螺钉连接、焊接等各种连接方式。
换热器1内设有换热介质管路,换热介质(水或冷媒)流过换热介质管路,以与空气换热,实现风管机100的制冷或制热。
隔板9设有供换热介质管路穿过的过线孔,以避免隔板9的设置影响换热介质管路的设置。
以风管机100还包括水泵和接水盘,接水盘设于换热器下方,用于承接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水泵与接水盘相连通,用于将接水盘中的冷凝水排出。
水泵设于第二子空间382内,水泵、轴承81和隔板9依次设置。
如图26所示,隔板包括折边97,折边97连接在隔板主体的侧面,折边与电控盒的后壁相抵接,其中,沿风管机的出风方向,电控盒的后壁和前壁依次设置。
隔板设有供水泵的水管穿过的过孔,其中,水泵通过水管与接水盘相连通。这样隔板不影响水泵与接水盘的连通。
如图11、图12和图16所示,风管机100还包括风道件7,风道件7设于壳体3内并限定出风道71,风道件7设有透声通孔72。
风道件7包括蜗壳,风机2设于蜗壳内。风道件7的数量与风机2的数量相等,一风机2位于一风道件7内。
经进风口111进入第一子风道393和第二子风道394的空气均进入风道71,从风道的出口712流出。换言之,风道71的入口与第一子风道393和第二子风道394的出风端均连通。风道的出口712与出风口112相连通,流入风道71出口的空气经出风口112流出,或者,风道的出口712为出风口112,此时可以理解为壳体3上未设置出风口112,壳体3设有缺口,风道件7设有风道71出口的一端经缺口伸出壳体3或与壳体3平齐,直接在风道件7上形成出风口112。
风管机100还包括消音件73,消音件73设于风道件7与壳体3之间,并对应透声通孔72设置,以与透声通孔72相连通。
空气在风道71中流动时会产生噪音,噪音经透声通孔72流出,并流动至消音件73处,利用消音件73降噪,该降噪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可靠性高。
可选地,消音件73包括消音棉,消音件73也可以为其它结构,例如隔音板、窗帘或地毯等。
可选地,消音件73设于透声通孔72与壳体3之间,这样从透声通孔72透过的噪音能够更多的经过消音件73,降噪效果更好。
可选地,透声通孔72设于风道的出口712处。
出口处没有壳体3的包裹,出口处的噪音更容易传出、对用户影响更大。将透声通孔72设于出口处所产生的降噪效果更容易被用户感知,效果更好。
可选地,透声通孔72内设有格栅74。
格栅74包括横格栅742和/或纵格栅741,其中,横格栅742与风道71的透声通孔72处的空气流动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横格栅74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横格栅742沿风道71的透声通孔72处的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纵格栅741与风道71的透声通孔72处的空气流动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纵格栅74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纵格栅741沿风道71的透声通孔72处的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
设置格栅74既不影响风道71中的噪音穿出透声通孔72,还能够起到固定消音件73的作用,防止消音件73进入风道71增大空气在风道71中的流动阻力。
可选地,透声通孔72呈沿风道7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
这样能够增大透声通孔72的开孔3411面积,使得风道71的周向上各处的噪音均能够通过透声通孔72穿出,提高降噪效果。
消音件73呈沿风道7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或者,消音件7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消音件73沿风道71的周向依次设置。
这样能够增大消音件73的设置面积,穿出透声通孔72的噪音能够更多的被消音件73消除,提高降噪效果。
透声通孔72的形状也可以不呈环形,例如透声通孔7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透声通孔72沿风道71的周向依次设置;或者,透声通孔72仅设置在风道71的底壁、顶壁、侧壁中的一个或两个。
可选地,透声通孔72的至少部分孔段相对于风道71内透声通孔72处的空气流动方向倾斜设置,倾斜设置指的是两者不平行,或者两者的延长会相交。
透声通孔72的孔段包括第一孔段721,第一孔段721设于风道71的底壁,沿出风方向,第一孔段721向下倾斜。
透声通孔72的孔段还包括第二孔段722,第二孔段722设于风道71的顶壁,沿出风方向,第二孔段722向下倾斜。
将第一孔段721和第二孔段722设置呈倾斜的形式,可以增加第一孔段721和第二孔段722透声通孔72处空气流动方向的长度,使得更多的噪音从透声通孔72处透出,从而增加降噪的效果。
透声通孔72的孔段还包括第三孔段723和第四孔段724,第三孔段723和第四孔段分别设于风道件7相对的两侧壁,沿风道71内的空气流动方向,第三孔段723和第四孔段沿上下方向延伸或向外倾斜,其中,背离风道71轴线的方向为外。
可选地,风管机100还包括缓冲件76,缓冲件76设于壳体3与消音件73之间。
缓冲件76可以为泡沫材质,泡沫材质隔音效果好,能够避免噪音穿出壳体3,将噪音截留在壳体3内。
可选地,风管机100还包括延长件75,延长件75设于壳体3的外侧并向外凸出壳体3。延长件75限定出延长风道751,延长风道751与风道的出口712相连通。
设置延长件75能够增加空气的流动长度,增加送风距离,实现远距离送风。这样通过设置延长风道751的长度(沿出风方向)和形状等,可以调整风管机100的出风距离、出风面积等出风参数,使得风管机100的出风参数可以不受或少受设置透声通孔72的影响。
如图16所示,延长件75呈环形,以限定出延长风道751。延长件75呈长方形。
延长风道751还能够分隔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避免进风口111的气流未进入壳体3内而直接从出风口112被吹出。
可选地,延长件75的底壁和/或顶壁沿水平方向延伸,使得风管机100的出风参数不受第一孔段721和第二孔段722倾斜的影响。
轴承组件8与风机2的转轴21相连接,以使风机2能够相对于壳体3转动。轴承组件8设于壳体3并与壳体3可拆卸连接或转轴21能够相对于壳主体39在拆卸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活动。
当将轴承组件8从壳体3上拆卸下来时,轴承组件8与转轴21相分离,轴承组件8不再对转轴21进行支撑,从而风机2整体(包括转轴21)能够从壳体3上拆卸下来。
或者,转轴21能够相对于壳主体39在拆卸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活动时,带动转轴21相对于壳主体39运动至拆卸位置时,轴承组件8随转轴21一起运动,以便将风机2、轴承组件8一起拆卸下来,以对风机2进行维修或清洁。当转轴21位于安装位置时,风机2安装于壳体3内,分隔件正常工作。
如图1至图4所示,壳体3包括壳主体39和前板33,前板33与壳主体39可拆卸连接;风机2位于壳主体39内并设于前板33。轴承组件8与壳主体39可拆卸连接或转轴21能够相对于壳主体39在拆卸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活动。
将前板33从壳主体39上拆卸下来时,风机2随前板33拆卸下来,以对风机2进行维修或清洁。安装风机2时,将前板33再沿拆卸的反方向安装在壳主体39上,风机2随前板33安装在壳主体39上。
设置前板33,风机2固定在前板33上,这样将前板33从壳体3上拆下来时,风机2随前板33拆卸下来,方便操作。尤其在风机2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风机2均固定在前板33上,这样将前板33从壳主体39上拆卸下来时,多个风机2会一起随前板33拆卸下来,提高了拆卸的效率。
可选地,如图4至图9所示,壳主体39包括外框架395和隔板9。
风机2设于外框架395内;隔板9设于外框架395内,轴承组件8设于隔板9,且与隔板9可拆卸连接或转轴21能够相对于隔板9在拆卸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活动。
隔板9和转轴21均设于外框架395内,以方便转轴21与隔板9的连接。隔板9与转轴21不平行,例如如图9所示,隔板9与转轴21垂直。转轴21穿过隔板9上的安装孔95,实现转轴21与轴承81的连接。
轴承组件8设于隔板9,以实现轴承组件8的定位和安装。当需要拆卸风机2时,将轴承组件8从隔板9上拆卸下来,以将风机2和前板33拆卸下来,或者带动转轴21相对于隔板9运动,以将风机2、前板33和轴承组件8一起拆卸下来。
本申请中的可拆卸连接可以采用螺钉连接、卡接等。
例如如图3所示,前板33与壳主体39采用螺钉连接。且采用多处螺钉连接,多处螺钉连接沿前板33的周向依次设置,前板33的前表面凹陷,凹陷处设有第一螺钉孔331,壳主体39设有第二螺钉孔391,螺钉穿过第一螺钉孔331和第二螺钉孔391,实现前板33和壳主体39的螺钉连接。壳主体39设有翻折边393,翻折边393与壳主体39之间存在弯折,翻折边393与前板33相抵接,翻折边393和前板33沿前板33的拆卸方向依次设置或者前板33和翻折边393沿前板33的拆卸方向依次设置,以前板33位于壳主体39前侧为例,翻折边393和前板33沿前后方向设置。螺钉穿过翻折边393和前板33,实现翻折边393和前板33的螺钉连接。也可以是前板33上设置翻折边393,翻折边393与壳主体39相抵接,例如如图3所示,翻折边393与壳主体39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螺钉穿过翻折边393和前板33,实现翻折边393和前板33的螺钉连接。
如图14、图15和图24所示,当转轴21能够相对于壳主体39在拆卸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活动时,可以采用转动连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以滑动连接为例,隔板9设有滑道96,滑道96沿前板33从壳主体39上拆卸的方向(如图15中前后方向)延伸,转轴21设于滑道96内并能够相对于滑道96滑动,以使轴承组件8与隔板9活动连接,且滑道96设有供转轴21滑出的豁口961。
以前板33向前抽拉时,前板33与壳主体39相分离,实现风机2的拆卸。滑道96沿前后方向延伸,滑道96的前端贯穿隔板9形成豁口961,转轴21通过豁口961从滑道96中滑出或通过豁口961滑入滑道96内。
转轴21相对于滑道96沿前板33从壳主体39上拆卸的方向滑动时,转轴21从豁口961处滑出,从而实现转轴21相对于隔板9的活动。
当转轴21能够相对于壳主体39在拆卸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活动时或轴承组件8与壳主体39可拆卸连接时,隔板9与外框架395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式结构,且与前板33可拆卸连接。
当需要将风机2拆卸下来时,需要将隔板9与前板33相分离,隔板9与壳主体39不随前板33运动。
如图27所示,风管机100还包括安装板104,安装板104与前板33固定连接(例如螺钉连接或卡接或焊接等),并设于前板33朝向转轴21的一侧,轴承组件8与安装板104固定连接(例如螺钉连接或卡接或焊接等)。
轴承组件8固定设于安装板104,拆卸风机2时,向前拉动前板33,前板33带动安装板104一起运动,安装板104带动轴承组件8一起运动,以实现风机2的拆卸。
安装板104与隔板9可拆卸连接,例如螺钉连接或卡接等。沿转轴21的方向,安装板104和隔板9依次设置且相抵接。安装板104实现了轴承组件8的固定安装。
安装板104与壳主体39中的一个设有滑轨,另一个设有滑槽,滑轨设于滑槽内,滑槽沿前板33的拆卸方向延伸,以引导安装板104能够顺畅的插入或拔出壳主体39。或者,安装板104与隔板9中的一个设有滑轨,另一个设有滑槽,滑轨设于滑槽内,滑槽沿前板33的拆卸方向延伸,以引导安装板104能够顺畅的插入或拔出壳主体39。
隔板9将壳主体39分隔为第一子空间381和第二子空间382,风机2设于第一子空间381内,轴承组件8设于第二子空间382内,且隔板9与壳主体39的内壁面至少部分相抵接。
壳主体39包括顶板31、底板32、第一侧板34、第二侧板35和第三侧板36。
风管机100还包括电控盒101,电控盒101与前板33设于转轴21的同一侧,即设于转轴21的前侧,电控盒101设于出风口112的一侧,以方便从前侧维修电控盒101,易于操作。
电控盒101与壳主体39可拆卸连接。
为使风管机100结构更加紧凑,拆卸风机2时,电控盒101可能会与转轴21或与轴承组件8相干涉,因此设置电控盒101与壳主体39可拆卸连接。在相干涉的情况下,先将电控盒101拆除,再拆卸风机2或风机2和轴承组件8。
在轴承组件8与壳主体39可拆卸连接的情况下,电控盒101与转轴21在预设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或者,电控盒101与轴承组件8在预设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其中,预设平面与前板33从壳主体39上的拆卸方向垂直。
此时需要拆卸风机2时,将电控盒101先从壳主体39上拆卸下来,这样既能够充分风管机100内部的空间,又能够避免电控盒101影响风机2的拆卸。
在转轴21能够相对于壳体3在拆卸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活动的情况下,电控盒101和转轴21在预设平面上的正投影不重合,且电控盒101和轴承组件8在预设平面上的正投影不重合,其中,预设平面与前板33从壳主体39上的拆卸方向垂直。
这样在轴承组件8随转轴21一起从壳主体39上拆卸下来的情况下,拆卸风机2的过程中,电控盒101不会与转轴21相干涉,也不会与轴承组件8相干涉。
转轴21和轴承组件8在预设平面的正投影不超出前板33在预设平面的正投影,这样在前板33向前抽出时,转轴21和轴承组件8也能够随前板33抽出,避免转轴21和轴承组件8沿转轴21的长度方向凸出前板33导致转轴21和轴承组件8易与风管机100内的其它部件发生干涉。
风管机100还包括挡板105,挡板105设于前板33。挡板105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个挡板105位于相邻两个风道件7之间,至少一个挡板105位于靠近电控盒101的风道件7与电控盒101之间。
电控盒101包括相互扣合的前盖和后盖,前盖和后盖可拆卸连接。电控盒101与前板33相连接,电控盒101与前板33之间的连接结构(例如螺钉连接),螺钉被位于风道件7和电控盒101之间的挡板105遮挡。
如图1所示,在轴承组件8与壳主体39可拆卸连接的情况下,先拆掉挡板105,露出电控盒101与前板33之间的连接结构,拆掉电控盒101与前板33之间的连接结构,再拆掉前板33与壳主体39之间的连接结构,先拆掉电控盒101的前盖,再拆卸电控盒101后盖,电控盒101拆掉后,电控盒101不再遮挡轴承组件8,将轴承组件8从隔板9上拆下,拉动前板33,风机2随前板33拆下。
如图3所示,在转轴21能够相对于壳主体39活动的情况下,向前拉动前板33,前板33带动轴承组件8一起运动,转轴21从滑槽中脱出,实现风机2的拆卸,此时不需要拆卸电控盒。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隔板,设于壳体内,并将壳体分隔为第一子空间和第二子空间,隔板设有安装孔;
风机,设于第一子空间内;
轴承,设于隔板并位于第二子空间内,风机的转轴穿过安装孔并与轴承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隔板至少部分与壳体的内壁面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机,与风机驱动连接;
电控盒,与电机相连接且位于第二子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隔板设有避让槽,电控盒至少部分位于避让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隔板朝向第一子空间弯折,以形成避让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隔板包括:
隔板主体,安装孔设于隔板主体;
折边,连接在隔板主体的侧面,折边与电控盒的后壁相抵接,其中,沿风管机的出风方向,电控盒的后壁和前壁依次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隔板包括:
隔板主体,安装孔设于隔板主体;
翻边,连接在隔板主体的侧面,翻边与壳体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隔板设有供换热器的换热介质管路穿过的过线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轴承的内圈与转轴相连接,风管机还包括:
支架,与轴承和隔板均相连接,以将轴承的外圈固定于隔板;
其中,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连接部,支架主体套设于轴承的外圈的外侧;连接部设于支架主体背离隔板的一侧,并与支架主体之间存在折角;
风管机还包括:
连接架,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相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折角,第一连接段与连接部相对设置且相连接,第二连接段与隔板相对设置且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泵,与风管机的接水盘相连通,并位于第二子空间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400844.4U CN222012090U (zh) | 2024-03-01 | 2024-03-01 | 风管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400844.4U CN222012090U (zh) | 2024-03-01 | 2024-03-01 | 风管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012090U true CN222012090U (zh) | 2024-11-15 |
Family
ID=93413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400844.4U Active CN222012090U (zh) | 2024-03-01 | 2024-03-01 | 风管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012090U (zh) |
-
2024
- 2024-03-01 CN CN202420400844.4U patent/CN22201209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564912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EP2299190B1 (en) |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
CN101608815B (zh) | 空调机的室外机 | |
US20130059523A1 (en) | Ventilation apparatus | |
KR101628002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222012090U (zh) | 风管机 | |
CN222012093U (zh) | 风管机 | |
CN222012089U (zh) | 风管机 | |
CN222012092U (zh) | 风管机 | |
CN222012091U (zh) | 风管机 | |
CN214199148U (zh) | 过滤网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6814355U (zh) | 风管机 | |
CN217235799U (zh) | 室内机及空调器 | |
JP2007187402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0951572U (zh) |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 |
CN222773446U (zh) |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 |
CN219572081U (zh) | 空调器 | |
CN222773445U (zh) | 出风格栅及空调室外机 | |
CN218348777U (zh) | 空调烟机 | |
JP345619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KR102709251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218154768U (zh) | 管道机 | |
CN214249830U (zh) | 柜式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7574785U (zh) | 一种具有多功能导流装置的车载空调 | |
WO2024230243A1 (zh) | 新风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