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991919U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991919U
CN221991919U CN202290000564.3U CN202290000564U CN221991919U CN 221991919 U CN221991919 U CN 221991919U CN 202290000564 U CN202290000564 U CN 202290000564U CN 221991919 U CN221991919 U CN 2219919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irocco fan
air conditioner
heat exchang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9000056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永健吾
松井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9919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9919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提高热交换器与从风扇吹出的空气的热交换效率的空调机。空调机包括:在径向排出空气的西洛克风扇52;收纳西洛克风扇52的涡旋壳体56,涡旋壳体56具有:通过西洛克风扇52的旋转从西洛克风扇52的旋转轴78的方向吸入空气的开口部57、吹出所吸入的空气的开口即吹出口58和设置在吹出口58的左右的侧面部63;接受从吹出口58吹出的空气的热交换器69;和具有顶板16、底板15和侧板,收纳涡旋壳体56和热交换器69的箱体19,在至少一个侧面部63的内侧面73设置有整流部,该整流部随着靠近吹出口58而从吹出口58的上缘86侧向下缘88侧去呈线状地延伸,对从吹出口58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空调机,其能够配合各种长度、方式的连接管道地改变西洛克风扇的吹出口的开口面积。该空调机具有:收纳有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收纳有西洛克风扇的送风室;设置在热交换器室侧的吹出口;设置在送风室侧的吸入口;和在吹出口和吸入口分别能够拆装的管道连接凸缘。
专利文献2公开了能够确保一定的风速、能够进行舒适的空气调节的空调机。该空调机包括西洛克风扇,其具有:将从旋转轴方向吸入的空气向径向吹出的叶轮;和设置在吹出口的扩散器,该扩散器收纳该叶轮并使从该叶轮吹出的空气在叶轮的周围旋转而向外部吹出。另外该空调机的扩散器包括:使从扩散器吹出的吹出空气的吹出方向在横向扩展的分流板;和用于安装分流板的多个安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492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18694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机,其能够提高热交换器与从风扇吹出的空气的热交换效率。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说明书中,包含2021年7月2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21-119701号的全部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包括:在径向排出空气的西洛克风扇;收纳所述西洛克风扇的涡旋壳体,该涡旋壳体具有:通过所述西洛克风扇的旋转而从所述西洛克风扇的旋转轴的方向吸入空气的开口部;将吸入了的空气吹出的开口即吹出口;和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左右的侧面部;接受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热交换器;和具有顶板、底板和侧板,收纳所述涡旋壳体和所述热交换器的箱体。
在至少一个所述侧面部的内侧面设置有整流部,该整流部随着靠近所述吹出口而从所述吹出口的上缘侧向下缘侧去呈线状地延伸,对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
在至少一方的所述侧面部的内侧面设置有整流部,该整流部随着与所述吹出口靠近而从所述吹出口的上边缘侧向下边缘侧线状地延伸,对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进行。
实用新型效果
依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热交换器与从风扇吹出的空气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具有的室内单元(室内组件)的沿西洛克风扇的旋转轴的横截面图。
图2是室内单元的纵截面图。
图3是箱体和送风风扇的纵截面图。
图4是表示整流槽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具有的箱体和送风风扇的纵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具有的箱体和送风风扇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成为本实用新型的基础的知识等)
发明者们提出本实用新型时,在具有吹出与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西洛克风扇的空调机中,存在能够使与空调机主体具有的西洛克风扇的吹出口侧连接的管道连接凸缘自由移动,并且能够自由地改变吹出口的开口尺寸的技术。由此,在该空调机中,能够与各种长度、方式的连接管道相匹配地改变吹出口的开口面积。
另外,空调机存在这样的技术:在西洛克风扇设置扩散器,进一步在扩散器设置有使被吹出的吹出空气的吹出方向在横向扩展的分流板和用于安装分流板的多个安装部,能够在从多个安装部中选择的特定安装部安装分流板。由此,在该空调机,能够对从设置在西洛克风扇的扩散器吹出的吹出空气的分流内容进行切换。
但是,在现有的空调机中,从西洛克风扇吹出的空气向西洛克风扇的径向吹出,并且偏向收纳该西洛克风扇的涡旋壳体的外周侧地流动。因此,从涡旋壳体具有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在涡旋壳体的外周侧的流速变大,在涡旋壳体的内周侧的流速变小。因此,从西洛克风扇吹出的空气偏向地吹到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并且,相比于被吹送较多空气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处的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量,与被吹送较少空气的热交换器的其它部分的热交换量变少。即,发明者们发现,在现有的空调机中,存在流入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完成了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主题。
于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热交换器与从风扇吹出的空气的热交换效率的空调机。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但是,存在省略必要程度以上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存在将已经公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或者对实质上相同结构的重复说明省略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变得过于冗长,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理解。
此外,附图和以下的说明,是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而提供的,并不是意图通过这些内容对权利要求的范围中记载的主题加以限定。
(实施方式1)
以下,利用图1~图4说明实施方式1。此外,各图中所示的附图标记FR表示平挂状态的室内单元的前方,附图标记UP表示室内单元的上方,附图标记RH表示室内单元的右方。在以下的说明中,各方向是沿着室内单元的这些方向的方向。
[1-1.结构]
[1-1-1.空调机的结构]
图1是空调机1具有的室内单元10的沿着西洛克风扇52的旋转轴78的横截面图。该图1是对通过西洛克风扇52的旋转轴78、且沿着室内单元10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截面俯视时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室内单元10。空调机1具有:由收纳在室内单元10内的热交换器69、收纳在室外单元(室外组件)内的压缩机、电子膨胀阀等减压装置、室外热交换器等形成的空调机1的制冷循环。并且,在空调机1中,通过使制冷剂在该制冷循环中流通,进行规定的调节空间的空调。
室内单元10是设置在天花板空间、墙壁内或地板下等的管道(duct)式的空调机1的室内机。室内单元10形成为能够改变吹出口的配置方向,以使得能够根据设置部位改变送风方向。因此,例如,在向水平方向送风的情况下,室内单元10以吹出口位于侧方的状态(所谓平挂状态)设置。另外,在向上方送风的情况下,室内单元10以送风口位于上方的状态(所谓纵挂状态)设置。
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是指将室内单元10以平挂状态设置着的情况下的上下方向。
图2是室内单元10的纵截面图。该图2是从该室内单元的左方看通过避开多个送风风扇35的位置、并且沿着室内单元10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截面时的图。
如图1、图2所示,室内单元10具有由前面板11、背面板12、作为一对侧板的右侧板13和左侧板14、底板15、顶板16构成的箱体19。在前面板11,遍及左右方向整体地设置有作为矩形开口部的排出口18。另外,在背面板12设置有作为矩形开口部的吸入口59。
箱体19的内部空间由分隔板21划分为送风室22和热交换室23。
分隔板21是具有规定的长度尺寸的平板状部件。该分隔板2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连结在右侧板13和左侧板14各自的大致中央。
在送风室22配置有电动机54和多个送风风扇35。
电动机54是所谓的马达(电机,motor)。
各送风风扇35包括西洛克风扇52、涡旋壳体56和主板71。西洛克风扇52是离心风扇,具有旋转轴78。多个送风风扇35具有的西洛克风扇52通过旋转轴78相互连结。涡旋壳体56是收纳西洛克风扇52的壳体。在该涡旋壳体56设置有:通过西洛克风扇52的旋转而取入空气的开口部57;和将由西洛克风扇52取入的空气向规定方向送出的管道状的送风部65。
电动机54与西洛克风扇52的旋转轴78连结,经由该旋转轴78使西洛克风扇52旋转驱动。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风室22配置有3台送风风扇35。此外,图1的结构是一个例子,室内单元10具有的电动机54和送风风扇35的数量没有限制。
在分隔板21设置有与送风室22及热交换室23连通的多个连通开口25,在各个该连通开口25接合送风风扇35的送风部65。另外,送风风扇35的开口部57向送风室22开口。
当送风风扇35工作(动作)时,通过送风风扇35从送风室22经由吸入口59进行吸气,外部空气流入送风室22。该外部空气在送风风扇35的作用下,通过形成于分隔板21的连通开口25被输送到热交换室23。
即,送风室22是送风风扇35的一次(初级)侧的空间,热交换室23是二次(次级)侧的空间。
在热交换室23配置有热交换器69。热交换器69是作为使从室外单元供给的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或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condenser)发挥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69是所谓的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69,在铜制的制冷剂管接合有金属制的多个翅片,整体形成为长条形的平板形状。
从室外单元送来的制冷剂流入该制冷剂管的一个端部。流入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流经整个热交换器69,从该制冷剂管的另一端部再次流出至室外单元。
该热交换器69如图1所示,以长边方向(长度方向)沿着热交换室23的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
另外,热交换器69如图2所示,在热交换室23中以随着从该热交换器69的上缘向下缘去,从前面板11侧向分隔板21侧去的方式倾斜的状态配置。
即,热交换器69以从侧面观看室内单元10时上下方向相对于分隔板21的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
由此,热交换器69配置成一个平面(表面)与分隔板21及各送风部65相对,另一个平面(表面)与排出口18相对。
由送风风扇35输送到送风室22的空气,主要经由各翅片彼此的间隙通过热交换器69时与流经制冷剂管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形成在前面板11的排出口18排气(排出)。
[1-1-2.送风风扇的结构]
图3是箱体19和送风风扇35的纵截面图。该图3是从室内单元10的左方观看通过1个送风风扇35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且沿着该室内单元10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截面时的图。
接着,对送风风扇35的结构进行详述。
如上所述,送风风扇35包括:将空气向径向排气的西洛克风扇52;和收纳该西洛克风扇52的涡旋壳体56。
西洛克风扇52是形成为在周向设置有大量的翼片的鼓状或圆筒状的离心风扇。该西洛克风扇52如图3所示,从旋转轴方向看时形成为大致环状。
涡旋壳体56设置有:收纳西洛克风扇52的壳体主体84、和从该壳体主体84向一个方向突出的送风部65。
壳体主体84包括位于西洛克风扇52的旋转轴方向的一对侧板72。在各侧板72,如上所述设置有向西洛克风扇52的旋转轴方向开口的开口部57。送风风扇35通过西洛克风扇52的旋转而从开口部57吸入空气。
送风部65形成为管道状,包括:形成该送风部65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61、形成下表面的下表面部62、和形成左右的侧面的侧面部63。各侧面部63是与各侧板72连续的平板部。
在送风部65的位于与壳体主体84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作为开口部的吹出口58。在该吹出口58设置有由上表面部61、下表面部62和各侧面部63各自的缘部形成的开口端66。
图4是表示整流槽60的图。
如图4所示,在侧面部63的至少一者设置有多个整流槽60。这些整流槽60是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记载的整流部的一例。
详细而言,这些整流槽60是通过在作为涡旋壳体56的内部侧的平面的内侧面73呈槽状地凹陷而设置的整流部。这些整流槽60是从开口端66向侧板72延伸的线状的槽,这些整流槽60以彼此大致平行的方式隔开规定的间隔地、沿着涡旋壳体56的上下方向排列。这些整流槽60均以沿着西洛克风扇52的周面呈弧状地弯曲的方式形成。换言之,这些线状的整流槽60以按规定的曲率描绘曲线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整流槽60的位于与吹出口58侧相反侧的端部,从旋转轴78方向看时,配置在比通过旋转轴78的铅垂面83远离吹出口58的位置。
在此,铅垂面83是与室内单元10的上下方向平行、且与室内单元10的左右方向平行的假想面。该铅垂面83与顶板16正交。各整流槽60的位于与吹出口58侧相反侧的端部,与该铅垂面83交叉,进一步配置在比该铅垂面83远离吹出口58侧的位置。
在各整流槽60中,从整流槽60的上游侧端点向开口端66侧端点画了假想直线L1的情况下,假想直线L1与顶板16所成的角度θ1,比上表面部61相对于顶板16的角度θ2大。另外,该角度θ1比从下表面部62的最下游位置画的西洛克风扇52的切线L2与顶板16所成的角度θ3小。
[1-2.动作]
关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空调机1,在下面说明其动作。
在空调机1中,通过西洛克风扇52的运转,从吸入口59吸入空气,从开口部57在旋转轴方向上流入涡旋壳体56,从送风部65向热交换器69吹出,在热交换器69进行了热交换的调节空气从排出口18排出。
从西洛克风扇52排出的空气,向西洛克风扇52的径向吹出,偏向涡旋壳体56的外周侧地流动。因此,从涡旋壳体56的送风部65吹出的空气中,热交换器69的上部的流速大,下部的流速小。因此,相比于流向热交换器69的上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量,流向下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量较少,存在热交换效率降低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整流槽60,从西洛克风扇52向径向排出的、在涡旋壳体56内偏向外周侧的气流,在整流槽60方向上被引导,并且整流槽60附近的气流被所引导的气流进一步诱导,偏向吹出口58的下方。
这样,因为来自涡旋壳体56的吹出气流偏向吹出口58的下方,所以流向热交换器69的下部的流入空气的风速增大,能够改善流向热交换器69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速分布,提高热交换效率。
[1-3.效果等]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机1包括:将空气向径向排出的西洛克风扇52;和收纳西洛克风扇52的涡旋壳体56,涡旋壳体56包括:通过西洛克风扇52的旋转将空气从西洛克风扇52的旋转轴78的方向吸入的开口部57;将所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开口即吹出口58;和设置在吹出口58的左右的侧面部63。另外,空调机1包括:接受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热交换器69;和包括顶板16、底板15、右侧板13和左侧板14,收纳涡旋壳体56和热交换器69的箱体19。并且,在至少一个侧面部63的内侧面73,设置有对从吹出口58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槽60,该整流槽60随着靠近吹出口58而从吹出口58的上缘86侧向下缘88侧去地呈线状地延伸。
由此,因为所吸入的空气中的来自涡旋壳体56的吹出气流偏向下方,所以流向热交换器69的下部的流入空气的风速增大,能够改善流入热交换器69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速分布,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涡旋壳体56具有与吹出口58的上边缘86连续的上表面部61。并且,也可以形成为,连结位于流经涡旋壳体的空气的上游侧的整流槽60的端部和位于吹出口58侧的整流槽60的端部的假想直线L1与顶板16所成的角度θ1,比顶板16与上表面部61所成的角度θ2大,比通过吹出口的下缘88的西洛克风扇52的切线L2与顶板16所成的角度θ3小。
由此,在涡旋壳体内偏向外周侧的气流,在整流槽方向被引导,另外整流槽附近的气流被引导气流进一步诱导,偏向下方。因此,能够将通过西洛克风扇52的旋转而吸入了的空气更流畅地引导到吹出口58的下表面部62侧。
(实施方式2)
以下,利用图5说明实施方式2。
图5是空调机1的室内单元10具有的箱体19和送风风扇35的纵截面图。
在图5中,对于与图3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2-1.结构]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从旋转轴78方向看时,仅在比通过旋转轴78的铅垂面83靠吹出口58侧的区域形成整流槽60。这些整流槽60的位于与吹出口58侧相反侧的端部,配置在与铅垂面83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2-2.动作]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空调机1中,从西洛克风扇52排出的气流在切线方向排出,从比通过旋转轴78的铅垂面83靠吹出口58侧的位置排出的气流,因为不具有朝向顶板16这样的铅垂方向的速度矢量,所以不与整流槽60的侧面碰撞地流入并偏向。
因此,因为取入涡旋壳体56中的空气逐渐偏向,所以能够抑制压力损失的发生,能够维持风量。
(实施方式3)
以下,使用图6说明实施方式3。
图6是空调机1的室内单元10具有的箱体19和送风风扇35的纵截面图。
在图6中,对与图3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3-1.结构]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从旋转轴78方向看时,整流槽60从通过旋转轴78的铅垂面83的附近向吹出口58侧延伸。另外,这些整流槽60的位于与吹出口58侧相反侧的端部,与实施方式2中所示的整流槽60相比,配置在从吹出口58侧充分地靠近铅垂面83的位置。
[3-2.动作]
由此,从西洛克风扇52排出的气流,在涡旋壳体56内流经通过旋转轴78的铅垂面83,以气流方向朝向吹出口58成为大致水平方向的方式流向整流槽60。通过采用该结构,由于在整流槽60内逐渐偏向,因此能够抑制急剧偏向,能够提高整流性。
(其它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作为本申请中记载的技术的例示,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进行了改变、置换、追加、省略等的实施方式。另外,也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所说明了的各构成要素组合而形成新的实施方式。
因此,以下例示其它的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整流槽60从上游侧设置至开口端66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整流槽60的开口端66侧的端部或断点位于从上游侧至开口端66为止的区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整流槽6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例子。由此,能够包围流入整流槽60的空气,抑制流出到整流槽60外。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引导气流即可,能够采用各种宽度和深度、截面形状或端部的形状。
另外,整流槽60只要能够引导气流从上游侧流向开口端66侧即可,也可以采用各种曲线和曲率、角度。例如,在从侧面部63的西洛克风扇52的最上点附近形成整流槽60的情况下,开始与水平方向平行地形成整流槽60后,随着向开口端去而向下表面部62去的方式形成。由此,从西洛克风扇52的最上点排气的气流向西洛克风扇52的切线方向排气,因此能够抑制气流与整流槽60的内侧面73碰撞。
另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整流槽60的上游侧和开口端66侧的端面以各种形状与侧面部63接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整流槽60的上游侧的端面相对于侧面部63以R形状(圆滑形状)连接。由此,能够抑制流入整流槽60的气流由于台阶而产生压力损失。同样地,使整流槽60的位于开口端66侧的端面的下表面部62侧的角部为R形状。由此,在整流槽60内的气流向下方吹出时,能够抑制在角部的剥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整流槽60从上游侧至开口端66侧维持相同形状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空调机1,只要是能够将气流从上游侧向开口端66侧引导的结构,则在从上游侧至开口端66侧之间,可以将整流槽60的宽度和深度、截面形状、端部形状改变多次。
在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3中,例示了从上表面部61侧的整流槽60至下表面部62侧的整流槽60,以相同角度且相同形状排列设置整流槽60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采用分布不同的形状和角度、曲率、长度的组合。
另外,在左右的侧面部63设置整流槽60时,也可以采用非左右对称、不同形状和个数、角度、长度、配置的组合。
另外,例如在设置整流槽60的情况下,优选至少设置从上表面部61附近延伸的整流槽60。由此,能够利用西洛克风扇52的离心力使偏向涡旋壳体56的外周侧的大量气流偏向下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3中,作为整流部的一例,形成有整流槽60,但不限于此,作为使气流偏向下方的技术手段,也可以采用从内侧面73突出的突状部。该突状部与整流槽60同样地形成为从开口端66向侧板72延伸的线状,多个突状部以彼此大致平行的方式隔开规定间隔地、沿着涡旋壳体56的上下方向排列。这些突状部均以沿着西洛克风扇52的周面的方式弯曲成弧状地形成,以按规定曲率描绘曲线的方式形成。
从西洛克风扇52排出的气流被突状部整流而逐渐偏向下方,因此能够抑制气流的急剧偏向导致的压力损失的发生。
另外,在设置整流槽60时,可以采用任意的制造方法和组装方法、材料、素材。例如,在空调机1中,通过在侧面部63安装能够拆装的附件(attachment,附设)式的整流槽60而设置。由此,能够将整流槽60的形状改变为附件式,能够根据热交换器69的规格、对热交换器69安装涡旋壳体56的位置,改变吹出气流的扩散方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配置涡旋壳体56的例子,该涡旋壳体56收纳有相对于旋转轴78方向中心连结了2个西洛克风扇52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各种形状和个数、组合、配置的西洛克风扇52和涡旋壳体56。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I字状的热交换器69以与涡旋壳体56的吹出口58所处一侧的距离变大的方式配置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各种形状和配置的热交换器69。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均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例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形和应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因为能够使来自涡旋壳体的吹出气流偏向下方,所以除了能够应用于天花板埋入型的管道式室内机、顶挂式室内机、落地式室内机等制冷循环装置以外,还能够应用于干燥装置、给排气的换气装置等的用途。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空调机
10 室内单元
15 底板
16 顶板
18 排出口
19 箱体
35 送风风扇
52 西洛克风扇
56 涡旋壳体
57 开口部
58 吹出口
59 吸入口
60 整流槽(整流部)
61 上表面部
62 下表面部
63 侧面部(侧表面部)
65 送风部
66 开口端
69 热交换器
72 侧板
73 内侧面
78 旋转轴
L1 假想直线(直线)
L2 切线
θ1、θ2、θ3 角度。

Claims (6)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径向排出空气的西洛克风扇;
收纳所述西洛克风扇的涡旋壳体,该涡旋壳体具有:通过所述西洛克风扇的旋转而从所述西洛克风扇的旋转轴的方向吸入空气的开口部;将吸入了的空气吹出的开口即吹出口;和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左右的侧面部;
接受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热交换器;和
具有顶板、底板和侧板,收纳所述涡旋壳体和所述热交换器的箱体,
在至少一个所述侧面部的内侧面设置有整流部,该整流部随着靠近所述吹出口而从所述吹出口的上缘侧向下缘侧去呈线状地延伸,对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旋壳体具有与所述吹出口的上缘连续的上表面部,
连结位于流经所述涡旋壳体的空气的上游侧的所述整流部的端部、和位于所述吹出口侧的所述整流部的端部的直线与所述顶板所成的角度,比所述顶板与所述上表面部所成的角度大,比通过所述吹出口的下缘的所述西洛克风扇的切线与所述顶板所成的角度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看时,所述整流部形成在比通过所述旋转轴且与所述顶板正交的铅垂面靠所述吹出口侧的区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看时,所述整流部遍及靠近通过所述旋转轴且与所述顶板正交的铅垂面的位置地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通过使所述侧面部呈槽状地凹陷而形成。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从所述侧面部呈突起状地突出而形成。
CN202290000564.3U 2021-07-20 2022-07-15 空调机 Active CN22199191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9701A JP2023015747A (ja) 2021-07-20 2021-07-20 空気調和機
JP2021-119701 2021-07-20
PCT/JP2022/027916 WO2023002956A1 (ja) 2021-07-20 2022-07-15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991919U true CN221991919U (zh) 2024-11-12

Family

ID=84979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90000564.3U Active CN221991919U (zh) 2021-07-20 2022-07-15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15747A (zh)
CN (1) CN221991919U (zh)
WO (1) WO202300295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29577B2 (ja) * 2008-11-14 2012-09-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648439B2 (ja) * 2010-11-17 2015-01-07 東芝ホームテクノ株式会社 ファ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15747A (ja) 2023-02-01
WO2023002956A1 (ja)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34076B1 (en) Indoor machine and air conditioner
JP624848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ダクト型室内機
US10465697B2 (en)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US20160223211A1 (en) Air Conditioning Unit
CN109247023B (zh)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3164219A (ja) 室内機
CN107614981B (zh) 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WO2014174625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21991919U (zh) 空调机
EP3130860B1 (en) Air conditioner
US11859859B2 (en) Out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3249994A (ja) 天井埋込ダクト型室内ユニット
WO2014097437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AU2016427676B2 (en) Propeller fan, outdoo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6391097A (zh) 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WO2019142466A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0216750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3139924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6038312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ユニット
JP6153141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558449B2 (ja) 送風機、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9030824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923845B2 (ja)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KR20230106451A (ko) 공기조화기
JP2022097264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