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979069U - 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979069U
CN221979069U CN202420377426.8U CN202420377426U CN221979069U CN 221979069 U CN221979069 U CN 221979069U CN 202420377426 U CN202420377426 U CN 202420377426U CN 221979069 U CN221979069 U CN 2219790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arer
main body
earphone device
sound guide
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37742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林松
杜仲航
李田田
柳文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37742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9790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9790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9790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包括:主体,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侧的头部接触;耳挂体,与主体连接;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且用于检测佩戴者的身体参数。本申请的耳机装置,主体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侧的头部接触;而检测组件又设置于主体,此时,检测组件距离颞浅动脉和颈外动脉较近,能够大大地提高检测组件的检测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声学输出技术的发展,耳机等声学装置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声学装置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中的音频。相关技术中,耳机结构的检测结构的检测准确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包括:
主体,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侧的头部接触;
耳挂体,与主体连接;
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且用于检测佩戴者的身体参数。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远端和近端;在佩戴状态,所述主体的远端位于远离佩戴者的耳部侧,所述主体的近端位于靠近佩戴者的耳部侧;
所述检测组件位于所述主体的腔体内、且靠近所述主体的远端侧,以使所述检测组件靠近佩戴者的颞浅动脉。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顶端和底端;在佩戴状态,所述主体的顶端位于佩戴者的上耳根侧,所述主体的底端位于佩戴者的下耳根侧;
其中,所述检测组件位于所述主体的腔体内、且靠近所述主体的底端侧,以使所述检测组件靠近佩戴者的颈外动脉。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心率检测传感器、血氧检测器和温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导音体,设置有出声孔、且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自由端凸出于所述主体之外;所述自由端用于与佩戴者的耳部位置对应。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远端和近端;在佩戴状态,所述主体的远端位于远离佩戴者的耳部侧,所述主体的近端位于靠近佩戴者的耳部侧;
所述连接端与所述主体的近端侧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音体的自由端用于与佩戴者的耳甲艇的位置对应;或,所述导音体的自由端用于与佩戴者的耳甲腔的位置对应。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音体还具有位于所述连接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的搭接部;
所述搭接部用于与佩戴者的耳轮脚接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音体和所述耳挂体之间形成有夹持空间;
在佩戴状态,佩戴者的耳部夹持于所述夹持空间内。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耳挂体和所述导音体分别与所述主体的角部的不同区域连接、且在所述耳挂体和所述导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壁体用于与佩戴者的上耳根接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呈V型;或,所述第一凹槽呈弧形。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耳挂体和所述导音体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90度至100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主体和所述导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壁体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接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凹槽呈V型;或,第二凹槽呈弧形。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体和所述导音体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60度至70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音体呈条状;和/或,
所述导音体的截面积从连接端至自由端逐渐减小;和/或,
所述导音体的长度范围为12mm至14mm。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导音体的自由端,所述出声孔通过导音体的内腔与所述主体的腔体连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的腔体内;或,所述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之外、且与所述主体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发声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的腔体内;和/或,
电池,设置于所述主体的腔体内。
本申请的耳机装置,主体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侧的头部接触;而检测组件又设置于主体,此时,检测组件距离颞浅动脉和颈外动脉较近,能够大大地提高检测组件的检测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耳机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耳机装置处于佩戴状态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耳机装置处于佩戴状态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耳机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耳机装置处于佩戴状态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耳机装置的另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佩戴者的耳部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主体;101、上壳;102、下壳;110、远端;120、近端;130、顶端;140、底端;200、耳挂体;310、检测组件;320、发声组件;330、电池;340、接触件;350、电路板;400、导音体;410、连接端;420、自由端;430、搭接部;440、出声孔;510、第一凹槽;520、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下结合图1至图7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耳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耳机装置包括:主体100和耳挂体200。主体100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侧的头部接触;耳挂体200与主体100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体1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至图5所示,主体100可以为类似长方体状结构。作为一示例,如图2和图3所示,主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顶端130和底端140;在佩戴状态,主体100的顶端130位于佩戴者的上耳根侧,主体100的底端140位于佩戴者的下耳根侧;主体100的顶端130和主体100的底端140位于主体100的长度方向。作为又一示例,主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远端110和近端120;在佩戴状态,主体100的远端110位于远离佩戴者的耳部侧,主体100的近端120位于靠近佩戴者的耳部侧;主体100的远端110和主体100的近端120位于主体100的宽度方向。这里,主体100在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在宽度方向的尺寸。又例如,如图6所示,主体100也可以为类似圆形的结构。
主体100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侧的头部接触,通过主体100与佩戴者的耳屏侧的头部接触,能够通过佩戴者的头部支撑主体100,从而能够减小佩戴者的耳部对耳机装置的支撑力,防止耳机装置压疼或压伤佩戴者的耳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耳挂体200的形状与佩戴者的耳部的形状匹配,耳挂体200用于挂设于佩戴者的耳部,以使耳机装置稳定地佩戴于佩戴者。耳挂体200与主体100可以通过焊接、粘接、卡扣结构等实现固定连接。
耳挂体200与主体100的连接的位置不作限定。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主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远端110和近端120;在佩戴状态,主体100的远端110位于远离佩戴者的耳部侧,主体100的近端120位于靠近佩戴者的耳部侧;连接端410与主体100的近端120侧连接,以使耳挂体200与主体100大体位于同一层面内,从而能够减小主体100和耳挂体200连接处的厚度,使主体100和耳挂体200连接处更轻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耳挂体200也可以与主体100的其他部位连接。作为一示例,耳挂体200可以与主体100的厚度方向的外侧连接,主体100在厚度方向可以具有相对设置的内侧和外侧;在佩戴状态,主体100的内侧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侧的头部接触,主体100的外侧处于显露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耳机装置还可以包括:发声组件320和电池330。发声组件320可以设置于主体100的腔体内;电池330可以设置于主体100的腔体内。通过将重量较大的发声组件320和电池330设置于主体100的腔体内,能够通过佩戴者的头部支撑耳机装置的大部分重量,从而能够减小佩戴者的耳部对耳机装置的支撑力,防止耳机装置压疼或压伤佩戴者的耳部。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现方式中,发声组件320和电池330也可以只有一个设置于主体100的腔体内。例如,发声组件320可以设置于主体100的腔体内,电池330可以设置于耳挂体200。或者,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发声组件320和电池330也可以均不设置于主体100的腔体内。例如,发声组件320和电池330也可以均设置于耳挂体200。
这里,如图4所示,耳机装置还可以包括:电路板350,电路板350可以设置于主体100的腔体内,电路板350可以分别与发声组件320和电池330电连接,通过将电路板350设置于主体100的腔体内,能够通过佩戴者的头部支撑耳机装置的大部分重量,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佩戴者的耳部对耳机装置的支撑力,防止耳机装置压疼或压伤佩戴者的耳部。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现方式中,电路板350也可以不设置于主体100的腔体内。例如,电路板350也可以设置于耳挂体200。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耳机装置还可以包括:导音体400。导音体400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410和自由端420;连接端410与主体100连接;自由端420凸出于主体100之外。
在本实现方式中,导音体400用于传递声音。导音体400具有出声孔440,出声孔440通过导音体400的内腔与主体100的腔体连通,以将主体100的腔体处的音频通过导音体400的出声孔440导出。出声孔440的设置位置不作限定。例如,出声孔440可以设置于自由端420,也即,出声孔440可以位于自由端420,或者,导音体400具有位于自由端420的出声孔440;通过出声孔440设置于导音体400的自由端420,能够减小出声孔440与佩戴者的耳甲腔之间的距离,提高耳机装置的音频效果。当然,出声孔440也可以设置于导音体400位于连接端410和自由端420之间的部分。
在本实现方式中,本申请记载了一种适于交互的耳机装置,其中,自由端420凸出于主体100之外、且具有用于朝向佩戴者的耳甲腔的出声孔440;在佩戴状态,佩戴者的耳甲腔的至少部分区域显露。这里,在佩戴状态,佩戴者的耳甲腔可以只有部分区域显露,如图5所示;或者,在佩戴状态,佩戴者的耳甲腔可以全部区域显露,如图2所示。同时,在佩戴状态,出声孔440朝向佩戴者的耳甲腔,以便通过出声孔440将声音直接传递至佩戴者的耳甲腔。
相关技术中,耳机结构佩戴于耳部的情况下,耳甲腔会被完全遮挡,导致耳道难以和外界进行有效交互,阻断外部声音,影响佩戴者与外界的交互效果,而且耳甲腔被完全遮挡还不适合户外运动,会对户外运动者的安全造成影响;同时,由于耳甲腔被完全遮挡,还会导致耳道内潮湿,容易滋生细菌,影响佩戴者身体健康。另外,耳机结构的主体一般佩戴于佩戴者的耳甲腔处;长期佩戴的情况下,主体会压疼或压伤佩戴者的耳甲腔部位,使得耳机结构的用户体验较差。而本申请的耳机装置,在佩戴状态,佩戴者的耳甲腔的至少部分区域显露,也即,佩戴者的耳甲腔没有被完全遮挡,耳道能够和外界进行有效交互,不会阻断外部声音,大大地提高了佩戴者与外界的交互效果,而且耳甲腔不被完全遮挡还适合户外运动,不会对户外运动者的安全造成影响;同时,由于耳甲腔没有被完全遮挡,还可以保证耳道内干燥,不容易滋生细菌,保证佩戴者身体健康。另外,通过主体100与耳屏侧的头部接触能够减小主体100对佩戴者的耳甲腔的部位的挤压,从而提高耳机装置的用户体验;通过导音体400的出声孔440能够将声音传递到佩戴者的耳甲腔处,从而能够保证耳机装置的音频效果。
在本实现方式中,自由端420用于与佩戴者的耳部位置对应,以便通过自由端420将音频传递至佩戴者的耳部,以提高耳机装置的音频效果。自由端420的具体位置不作限定。
例如,在自由端420的第一种位置示例中,导音体400的自由端420用于与佩戴者的耳甲艇的位置对应。
如图2所示,在佩戴状态,在冠状面上的投影,导音体400的自由端420的投影区域位于佩戴者的耳甲腔的投影区域之外,导音体400的自由端420的投影区域位于佩戴者的耳甲艇的投影区域之内,以使在佩戴状态,佩戴者的耳甲腔的全部区域可以显露,耳机装置完全不会阻挡外部声音,大大地提高了佩戴者与外界的交互效果。
这里,导音体400还可以具有位于连接端410和自由端420之间的搭接部430;搭接部430用于与佩戴者的耳轮脚接触,以便通过佩戴者的耳轮脚支撑导音体400,以保证耳机装置的佩戴稳定性。同时,由于耳挂体200的部分和搭接部430位于佩戴者的耳轮的背对两侧,通过耳挂体200的部分和搭接部430之间形成的夹持力,能够进一步保证耳机装置相对于佩戴者的佩戴稳定性。
这里,出声孔440可以位于自由端420用于朝向佩戴者的耳甲腔的边侧,出声孔440通过导音体400的内腔与主体100的腔体连通,以将主体100的腔体处的音频通过导音体400的出声孔440导出至佩戴者的耳甲腔。
又例如,在自由端420的第二种位置示例中,导音体400的自由端420用于与佩戴者的耳甲腔的位置对应,如图5和图6所示。
如图5所示,在佩戴状态,在冠状面上的投影,导音体400的自由端420的投影区域的至少部分位于佩戴者的耳甲腔的投影区域之内,以减小自由端420与佩戴者的耳甲腔之间的距离,提高耳机装置的音频效果。同时,由于自由端420又没有完全遮挡佩戴者的耳甲腔,还能够提高了佩戴者与外界的交互效果。
这里,自由端420遮挡佩戴者的耳甲腔的区域面积的大小不作限定。例如,在佩戴状态,在冠状面上的投影,导音体400的自由端420位于佩戴者的耳甲腔的投影区域之内的面积与佩戴者的耳甲腔的投影区域面积之比为1/5至1/2,通过设置合适的导音体400的自由端420遮挡佩戴者的耳甲腔的区域面积,既能够保证耳机装置的音频效果,又能够保证佩戴者与外界的交互效果。作为一示例,在佩戴状态,在冠状面上的投影,导音体400的自由端420位于佩戴者的耳甲腔的投影区域之内的面积与佩戴者的耳甲腔的投影区域面积之比为1/3或1/4。
这里,如图5所示,导音体400还可以具有位于连接端410和自由端420之间的搭接部430;搭接部430用于与佩戴者的耳轮脚接触,以便通过佩戴者的耳轮脚支撑导音体400,以保证耳机装置的佩戴稳定性。同时,由于耳挂体200的部分和搭接部430位于佩戴者的耳轮的背对两侧,通过耳挂体200的部分和搭接部430之间形成的夹持力,能够进一步保证耳机装置相对于佩戴者的佩戴稳定性。此时,导音体400可以为弯曲状结构。当然,搭接部430也可以不用于与佩戴者的耳轮脚接触,如图6所示,此时,导音体400可以为直型结构。
这里,如图5所示,出声孔440可以位于自由端420的内侧,出声孔440通过导音体400的内腔与主体100的腔体连通,以便进一步减小出声孔440与耳道的距离,提高耳机装置的音频效果。
当然,出声孔440也可以位于自由端420用于朝向佩戴者的耳甲腔的边侧,此时,出声孔440可以位于自由端420的末端侧,如图6所示。
在本实现方式中,导音体400和耳挂体200之间形成有夹持空间;在佩戴状态,佩戴者的耳部夹持于夹持空间内,以进一步保证耳机装置的佩戴稳定性。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本申请还记载了一种佩戴稳定的耳机装置,其中,自由端420凸出于主体100之外、且用于与佩戴者的耳部位置对应;在耳挂体200和导音体400之间可以形成有第一凹槽510,第一凹槽510的壁体用于与佩戴者的上耳根接触。
相关技术中,耳机结构一般包括耳挂部,耳机结构通过耳挂部挂设于佩戴者的耳部;然而,耳挂部经常与佩戴者的耳部脱开而容易掉落,使得耳机结构的用户体验较差。而本申请的耳机装置包括导音体400,在耳挂体200和导音体400之间形成有第一凹槽510,第一凹槽510的壁体用于与佩戴者的上耳根接触,从而通过第一凹槽510的壁体与佩戴者的上耳根接触能够提高耳机装置的佩戴稳定性,以使耳机装置更稳定地保持于佩戴者,进而提高耳机装置的用户体验。
在佩戴状态,如图3所示,耳挂体200与上耳根的顶侧接触,第一凹槽510的壁体与上耳根位于耳屏侧的前侧接触,从而通过第一凹槽510的壁体能够增加耳机装置与耳根处的接触面积,提高耳机装置的佩戴稳定性。同时,第一凹槽510的壁体相对于上耳根还具有一定的夹持作用,从而通过第一凹槽510的壁体对上耳根的夹持力能够进一步提高耳机装置的佩戴稳定性。
这里,第一凹槽510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凹槽510可以呈V型。又例如,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凹槽510可以呈弧形。
这里,如图3所示,耳挂体200和导音体400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值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夹角的范围为90度至100度。作为一示例,第一夹角为95度或97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主体100和导音体400之间可以形成有第二凹槽520,第二凹槽520的壁体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接触。在佩戴状态,第二凹槽520的壁体与佩戴者的耳屏接触,从而通过第二凹槽520的壁体能够增加耳机装置与耳部的接触面积,提高耳机装置的佩戴稳定性。同时,第二凹槽520的壁体相对于耳屏还具有一定的夹持作用,从而通过第二凹槽520的壁体对耳屏的夹持力能够进一步提高耳机装置的佩戴稳定性。
这里,第二凹槽520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凹槽520可以呈V型。又例如,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凹槽520可以呈弧形。
这里,如图3所示,主体100和导音体400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值不作限定。例如,第二夹角的范围为60度至70度。作为一示例,第二夹角为65度或66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导音体400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导音体400可以呈条状。又例如,导音体400的截面积从连接端410至自由端420可以逐渐减小,以通过截面较大的连接端410与本体连接,能够提高导音体400和主体100之间的连接强度。作为一示例,导音体400呈条状、且导音体400的截面积从连接端410至自由端420可以逐渐减小。当然,在其他示例中,导音体400的截面积从连接端410至自由端420也可以不变或逐渐增大。
在本实现方式中,导音体400的长度不作限定。例如,导音体400的长度范围可以为12mm至14mm,通过设置合适长度的导音体400,既能够保证导音体400的出声孔440与佩戴者的耳甲腔的位置对应,又能够保证导音体400与主体100或耳挂体200配合形成的对佩戴者的耳部的夹持作用。作为一示例,导音体400的长度可以为13mm。在一示例中,导音体400呈条状,导音体400的长度范围为12mm至14mm。在又一示例中,导音体400的截面积从连接端410至自由端420逐渐减小,导音体400的长度范围为12mm至14mm。在再一示例中,导音体400呈条状,导音体400的截面积从连接端410至自由端420逐渐减小,导音体400的长度范围为12mm至14mm。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耳挂体200和导音体400可以分别与主体100的角部的不同区域连接,以使从主体100的角部突出的耳挂体200与佩戴者的耳根接触,从主体100的角部突出的导音体400伸向佩戴者的耳甲腔,主体100还与佩戴者的耳屏接触;从而通过耳挂体200、导音体400和主体100形成两个相邻的V型凹槽结构使耳机装置进一步稳定地佩戴于佩戴者。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本申请还记载了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还可以包括:检测组件310,检测组件310设置于主体100、且用于检测佩戴者的身体参数。
相关技术中,大部分耳机结构仅具有音频功能,耳机结构的功能单一,使得耳机结构的适应性较差;即使部分耳机结构具有检测结构,检测结构的检测准确性较差;例如,检测结构一般都佩戴于佩戴者的耳道内,该位置虽然存在较多脉络,但是距离颞浅动脉和颈外动脉较远,检测准确性较差。而本申请的耳机装置包括检测组件310,检测组件310用于检测佩戴者的身体参数,以使本申请的耳机装置既具有音频功能,又具有检测功能;此时,当佩戴者需要检测身体参数时,通过耳机装置既能够实现,佩戴者不需要再另外佩戴其他检测设备,从而大大地提高耳机装置的适应能力;同时,由于主体100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侧的头部接触;而检测组件310又设置于主体100,此时,检测组件310距离颞浅动脉和颈外动脉较近,能够大大地提高检测组件310的检测准确性,如图2和图7所示。
在本实现方式中,检测组件310的具体位置不作限定。例如,检测组件310可以设置于主体100的腔体内,如图1至图5所示,以便减化耳机装置的结构,使耳机装置整体更整洁。当然,检测组件310也可以设置于主体100的腔体之外,如图6所示,检测组件310设置于主体100之外、且与主体100连接,以使检测组件310更靠近佩戴者的颞浅动脉和颈外动脉,从而进一步提高检测组件310检测的准确性。
作为一示例,如图2所示,主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远端110和近端120;在佩戴状态,主体100的远端110位于远离佩戴者的耳部侧,主体100的近端120位于靠近佩戴者的耳部侧;检测组件310位于主体100的腔体内、且靠近主体100的远端110侧,以使检测组件310靠近佩戴者的颞浅动脉,通过检测组件310靠近佩戴者的颞浅动脉,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组件310的检测准确性。
作为又一示例,如图2所示,主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顶端130和底端140;在佩戴状态,主体100的顶端130位于佩戴者的上耳根侧,主体100的底端140位于佩戴者的下耳根侧;其中,检测组件310位于主体100的腔体内、且靠近主体100的底端140侧,以使检测组件310靠近佩戴者的颈外动脉,通过检测组件310靠近佩戴者的颈外动脉,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组件310的检测准确性。
在本实现方式中,检测组件31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检测组件310包括心率检测传感器、血氧检测器和温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一示例,检测组件310可以包括心率检测传感器,由于心率检测传感器更靠近佩戴者的颞浅动脉和颈外动脉,能够进一步提高心率检测传感器检测心率的准确性。
在本实现方式中,耳机装置还可以包括导音体400,导音体400设置有出声孔440、且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410和自由端420;连接端410与主体100连接;自由端420凸出于主体100之外;自由端420用于与佩戴者的耳部位置对应。
上述已经对导音体400及出声孔440进行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现方式中,耳挂体200和导音体400分别与主体100的角部的不同区域连接、且在耳挂体200和导音体400之间形成有第一凹槽510,第一凹槽510的壁体用于与佩戴者的上耳根接触。
在本实现方式中,在主体100和导音体400之间形成有第二凹槽520,第二凹槽520的壁体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接触。
上述已经对第一凹槽510和第二凹槽520进行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主体100可以包括上壳101和下壳102。上壳101和下壳102连接、且在上壳101和下壳102之间形成主体100的腔体,以便将发声组件320、电池330、电路板350和检测组件310中的至少一个安装于主体100的腔体。
在本实现方式中,上壳101和下壳102可以通过卡扣结构、粘接和螺纹结构等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主体100还可以包括:接触件340,接触件340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侧的头部接触。
在本实现方式中,接触件340的材料不作限定。例如,接触件340可以具有柔性,以提高接触件340的佩戴体验。作为一示例,接触件340可以为织物类结构。又例如,接触件340可以具有弹性,以提高接触件340的佩戴体验。作为一示例,接触件340可以为橡胶类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侧的头部接触;
耳挂体,与主体连接;
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且用于检测佩戴者的身体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远端和近端;在佩戴状态,所述主体的远端位于远离佩戴者的耳部侧,所述主体的近端位于靠近佩戴者的耳部侧;
所述检测组件位于所述主体的腔体内、且靠近所述主体的远端侧,以使所述检测组件靠近佩戴者的颞浅动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顶端和底端;在佩戴状态,所述主体的顶端位于佩戴者的上耳根侧,所述主体的底端位于佩戴者的下耳根侧;
其中,所述检测组件位于所述主体的腔体内、且靠近所述主体的底端侧,以使所述检测组件靠近佩戴者的颈外动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心率检测传感器、血氧检测器和温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音体,设置有出声孔、且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自由端凸出于所述主体之外;所述自由端用于与佩戴者的耳部位置对应。
6.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远端和近端;在佩戴状态,所述主体的远端位于远离佩戴者的耳部侧,所述主体的近端位于靠近佩戴者的耳部侧;
所述连接端与所述主体的近端侧连接。
7.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体的自由端用于与佩戴者的耳甲艇的位置对应;或,所述导音体的自由端用于与佩戴者的耳甲腔的位置对应。
8.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体还具有位于所述连接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的搭接部;
所述搭接部用于与佩戴者的耳轮脚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体和所述耳挂体之间形成有夹持空间;
在佩戴状态,佩戴者的耳部夹持于所述夹持空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挂体和所述导音体分别与所述主体的角部的不同区域连接、且在所述耳挂体和所述导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壁体用于与佩戴者的上耳根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呈V型;或,所述第一凹槽呈弧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挂体和所述导音体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90度至100度。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和所述导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壁体用于与佩戴者的耳屏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呈V型;或,第二凹槽呈弧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和所述导音体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60度至70度。
16.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体呈条状;和/或,
所述导音体的截面积从连接端至自由端逐渐减小;和/或,
所述导音体的长度范围为12mm至14mm。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导音体的自由端,所述出声孔通过导音体的内腔与所述主体的腔体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的腔体内;或,所述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之外、且与所述主体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任一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声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的腔体内;和/或,
电池,设置于所述主体的腔体内。
CN202420377426.8U 2024-02-28 2024-02-28 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 Active CN2219790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77426.8U CN221979069U (zh) 2024-02-28 2024-02-28 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77426.8U CN221979069U (zh) 2024-02-28 2024-02-28 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979069U true CN221979069U (zh) 2024-11-08

Family

ID=93317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377426.8U Active CN221979069U (zh) 2024-02-28 2024-02-28 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9790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36157U (zh) 全包围式定位的骨导耳机
CN107041169A (zh) 具有光学传感器的耳机设备
CN213426407U (zh) 具备配戴检测功能的骨传导扬声器及骨传导耳机
CN111432309A (zh) 耳塞式耳机麦克风模块
US20070058831A1 (en) Ear ring type two way wireless mini-ear piece
US20240388834A1 (en) Earphones
CN205123953U (zh) 耳机麦克风
CN118250594A (zh) 耳机及移动终端
CN221979069U (zh) 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耳机装置
CN221979073U (zh) 一种佩戴稳定的耳机装置
CN221979074U (zh) 一种适于交互的耳机装置
CN222128273U (zh) 一种具有多种佩戴方式的耳机装置
CN221899422U (zh) 智能眼镜
CN222301997U (zh) 一种耳机
US20240340569A1 (en) Tragus Clipping Earphone
CN209767781U (zh) 基于人体工学设计的耳道式蓝牙耳机
CN205946070U (zh) 一种可拆装蓝牙防水音箱
CN220422012U (zh) 一种佩戴稳定的耳机
JP3245920U (ja) 多機能骨伝導イヤホン
CN212752604U (zh) 一种骨传导tws耳机
CN221652741U (zh) 一种便于佩戴的助眠耳机
US20250071466A1 (en) Earphones
CN215734783U (zh) 一种新型卡耳式蓝牙耳机
CN220776046U (zh) 佩戴稳固的悬挂式耳机
CN222356538U (zh) 一种适于佩戴的耳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