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960308U - 导光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导光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960308U
CN221960308U CN202420333897.9U CN202420333897U CN221960308U CN 221960308 U CN221960308 U CN 221960308U CN 202420333897 U CN202420333897 U CN 202420333897U CN 221960308 U CN221960308 U CN 221960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33389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合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33389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960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960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960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关于一种导光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导光组件包括导光板、光源和载光件,沿导光板的厚度方向,光源与导光板层叠设置,载光件分别与导光板和光源连接,光源朝向载光件发射光线,载光件用于对光线进行反射后射入至导光板。本公开将光源与导光板层叠设置,缩短了光源与显示区域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减小非显示区域的尺寸,增大了显示区域的屏占比;同时,通过载光件将光源发出的光线运载转入导光板内部,避免导光板边缘位置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保证了混光均匀性,提升了显示效果,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导光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显示模组中,为了改善屏幕靠近边框处的显示不均的问题,往往需要增大光源到显示区域之间的距离,以保证混光均匀。然而,随着光源到显示区域之间的距离增大,则会导致显示屏的非显示区域(即显示屏边缘的黑边)的宽度增加,造成显示区域的屏占比减小,也即屏幕的有效显示区域的占比减小,降低了用户的观看和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导光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光组件,包括:
导光板;
光源,沿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层叠设置;
载光件,分别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源连接;
其中,所述光源朝向所述载光件发射光线,所述载光件用于对所述光线进行反射后射入至所述导光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载光件设置用于实现反射功能的反射部,所述光线在所述载光件经过所述反射部的至少一次反射后射入至所述导光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部包括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光线射入至所述第一反射面,经过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所述光线射入至所述第二反射面,经过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导光板的侧边射入至所述导光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板包括相背离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三侧面,所述载光件射出的所述光线由所述第三侧面射入至所述导光板;
所述光源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三侧面平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光源电连接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背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电路板之间设置垫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遮光部,所述导光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所述遮光部包覆所述载光件的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和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非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区域,以及所述电路板的远离所述光源一侧的至少部分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具有伸出端部,所述遮光部设置第一避让部,所述伸出端部由所述第一避让部延伸至所述遮光部的外部;
所述第一避让部设置于所述遮光部的包覆所述电路板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如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导光组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支架,沿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支架设置避让空间,所述导光组件的光源和载光件设置于所述避让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设置第二避让部,所述导光组件的电路板的伸出端部由所述第二避让部延伸至所述支架的外部。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所述的显示模组。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将光源与导光板层叠设置,缩短了光源与显示区域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减小非显示区域的尺寸,增大了显示区域的屏占比;同时,通过载光件将光源发出的光线运载转入导光板内部,避免导光板边缘位置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保证了混光均匀性,提升了显示效果,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相关技术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载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遮光部及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如图1所示,在采用COF(Chip On Film,将芯片粘合在柔性基板上)方案的显示模组中,光源20’设置在导光板10’的靠近电子设备边框的一端,也即,以图1中所示的方位为例,光源20’设置在导光板10’的左端。为了改善屏幕靠近边框处的显示不均的问题,往往需要增大光源20’到显示区域101’之间的第一距离D1,以保证混光均匀。然而,在光源20’到显示区域101’之间的第一距离D1增大的同时,要求光源20’需要设置在导光板10’的左端,则会导致非显示区域(也即显示屏的黑边区域)的宽度至少需要增加光源20’的宽度,使得显示屏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较大,显示区域101’的屏占比减小,也即屏幕的有效显示区域的占比减小,降低了用户的观看和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导光组件,将光源与导光板层叠设置,缩短了光源与显示区域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减小非显示区域的尺寸,增大了显示区域的屏占比;同时,通过载光件将光源发出的光线运载转入导光板内部,避免导光板边缘位置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保证了混光均匀性,提升了显示效果,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如图2-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组件,导光组件应用于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环等具有显示模组的电子设备中,导光组件包括导光板10、光源20和载光件30。其中,导光板10例如可以以光学级亚克力为基材,透过导光点的全高透光率,对导光点设计使导光板光线折算成面光源均光状态,光源20例如可以是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光源。沿导光板10的厚度方向,光源20与导光板10层叠设置,以图2中所示的方位为例,图2中上方为靠近电子设备的屏幕的一侧,下方为靠近电子设备的后壳的一侧,导光板10设置在光源20的上方,导光板10与光源20层叠设置而非位于同一排设置,因此,在图2中示出的横向方向上无需为光源20预留位置,从而能够将显示屏的非显示区域的宽度至少缩小相关技术中光源占用的位置,在保证光源均光效果的同时还不会影响显示区域的面积。
载光件30分别与导光板10和光源20连接,光源20用于朝向载光件30发射光线,载光件30用于对光线进行反射后射入至导光板10,从而将光源20朝向载光件30发出的光线反射运载回到导光板10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混光效果,可以将载光件30上用户实现反射效果的表面设置为粗糙表面,利于实现漫反射效果。其中,光源20为条状的灯带,带状的光源20通常设置在导光板10的边缘,导光板10为板状,条状的光源20发出的光经过载光件30反射后射入至导光板10,进而在整个显示屏的显示面发光。
通过设置载光件30,可以在保持光源20与显示区域101之间具有较小距离的同时,提高混光效果,改善电子设备屏幕在靠近边框的位置显示不均的问题,也有利于进一步缩短边框黑边的宽度,提高屏占比。
对比如图1和图2中示出的内容,相关技术中,光源20’到显示区域10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本公开实施例中,光源20到显示区域101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第二距离D2小于第一距离D1。相关技术中为了保证混光效果,往往需要将第一距离D1设置为较长的长度,间接导致边框黑边宽度增加,屏占比减小。而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载光件30对光线进行反射均光,因此即使缩短第二距离D2的长度,依然能够保证较佳的混光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屏占比与显示效果的目的。
本公开实施例将光源与导光板层叠设置,缩短了光源与显示区域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载光件将光源发出的光线运载转入导光板内部,避免导光板边缘位置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无需增大光源与显示区域之间的距离即可保证混光均匀性,从而减小边框宽度,增大了显示区域的屏占比,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导光组件的厚度方向,载光件30的一侧与导光板10的远离光源20的一侧平齐,载光件30的另一侧与光源20的远离导光板10的一侧平齐,从而充分对光源20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转运。载光件30可以是本身具有光线反射效果的材料,在载光件30上进行结构加工,形成反射面以进行光线反射。载光件30也可以包括基体,在基体上镀上具有反射效果的膜,例如镀银、镀铝等,并且可以将反射膜的表面加工为具有一定粗糙度,以增强漫反射效果。本公开实施例对于载光件30的具体材质不作过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载光件30设置用于实现反射功能的反射部31,光线在载光件30经过反射部31的至少一次反射后射入至导光板10,也即,光线的方向在经过反射部31的反射后调转180°返回。
其中,反射部31可以用于实现漫反射效果,也可以用于实现具有预设反射路径的镜面反射。在一个示例中,反射部31的靠近光源20的一侧表面可以设置微形反光结构,例如可以设置为网格纹、锯齿纹、波浪纹等纹路,提高反射部31表面的粗糙度,从而实现漫反射。漫反射相较于镜面反射,能够使光线分散得更为均匀,光线经过反射部31进行漫反射后,光线总体的方向朝向导光板10,但其中任意两束光线之间可能平行或具有一定夹角,以达到更好的光线混匀效果。其中,可以通过调整光源20的入射方向和反射部31的反射角度,利用镜面反射原理,使得光线仅经过一次反射回到导光板10,也可以通过调整反射部31的结构,使得光线经过多次反射后回到导光板10,以实现更好的均光效果。
在一个示例中,反射部31包括第一反射面311和第二反射面312。以图3所示的方位为例,图3中的左侧为靠近电子设备的屏幕的一侧,右侧为靠近电子设备的后壳的一侧,下方为靠近电子设备的底部边框或顶部边框的一侧,光线的路径如图3中的虚线所示,光源20发出的光线沿竖直向下方向(也即朝向电子设备的边框的方向)射入至第一反射面311,经过第一反射面311反射后,光线沿水平向左方向(也即朝向电子设备的屏幕侧)射入至第二反射面312,光线经过第二反射面312反射后,再沿竖直向上方向(也即朝向导光板10的方向)从导光板10的侧边(也即图3中所示的导光板10的底部)射入至导光板10,实现光线的反射运载与均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导光板10包括相背离的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以及连接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的第三侧面13,其中,第一侧面11与第二侧面12相互背离设置。其中,图3的方向为图2以画面左侧为旋转中心,经过逆时针旋转90°后的方向,以图3中所示的方位为例,位于导光板10左侧的第一侧面11为靠近屏幕的一侧,光源20设置于位于导光板10右侧的第二侧面12所在的一侧,载光件30射出的光线由位于导光板10底部的第三侧面13射入至导光板10,光源20的出光面(也即图3中所示的光源20的底部)与第三侧面13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导光组件还包括与光源20电连接的电路板40,电路板40设置于导光板10的背离第一侧面11的一侧,也即电路板40设置在第二侧面12所在的一侧,导光板10与电路板40之间设置垫片41,即电路板40通过垫片41固定在第二侧面12上。垫片41用于补足光源20处的电路板40与其他位置处的电路板40之间的段差,对电路板40起到支撑作用,减少电路板40的弯折,避免产生电路板40结构不稳定或容易故障的问题。其中,垫片41的靠近导光板10的一侧以及靠近电路板40的一侧可以分别设置第一粘胶层411,以提高垫片41与导光板10和电路板40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和可靠性,防止电路板40发生翘起、卷曲等现象,进而提高导光组件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其中,电路板40为柔性电路板,垫片41的材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塑料、树脂、硅胶、橡胶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过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光组件还包括遮光部50。导光板10包括显示区域101和非显示区域102,遮光部50包覆载光件30的远离光源20的一侧和第一侧面11的非显示区域101的至少部分区域,以及电路板40的远离光源20一侧的至少部分区域。遮光部50用于避免光线经过载光件30后漏光,遮光部50将漏出的光线反射回到载光件30,进而回到导光板10内,从而提高光源20的光利用率,同时也能够避免屏幕显示出现漏光等异常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部50可以是反光材料,也可以是树脂、橡胶等柔性材质,设置用于反射光线的镀膜,例如镀银、镀铝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避免磕碰时或长时间工作后产生塑性形变或开裂,遮光部50的靠近载光件30的一侧可以设置第二粘胶层52,从而将遮光部50与载光件30及导光板10通过粘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电路板40具有伸出端部42,遮光部50设置第一避让部51,伸出端部42由第一避让部51延伸至遮光部50的外部,第一避让部51设置于遮光部50的包覆电路板40的一侧,第一避让部51用于避让电路板40,使得电路板40能够通过第一避让部51伸出。值得说明的是,图4仅用于示出遮光部50与电路板40之间的避让连接方式,导光组件的其他结构并未完全示出,图4不代表导光组件的具体结构,其中,第一避让部51可以设置为开口面积大于或等于电路板40的截面面积的缺口,以便于电路板40通过。
根据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如图2-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导光组件,导光组件包括导光板10、光源20和载光件30,沿导光板10的厚度方向,光源20与导光板10层叠设置,载光件30分别与导光板10和光源20连接,光源20朝向载光件30发射光线,载光件30用于对光线进行反射后射入至导光板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模组包括支架60。支架60用于对显示模组起到支撑与保护作用,支架60的材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塑料、树脂等材质。沿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也即图2中所示的竖直方向),支架60设置避让空间61,导光组件的光源20和载光件30设置于避让空间61中,支架60还设置第二避让部62,导光组件的电路板40的伸出端部42由第二避让部62延伸至支架60的外部。其中,避让空间61可以设置为沉槽,以便于为导光组件留出充足空间,第二避让部62可以设置为开口面积大于或等于伸出端部42的截面面积的缺口,以便于电路板40的伸出端部42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依旧参考图2,显示模组还包括盖板71、显示叠层72、扩散片73、屏幕电路板74和芯片75。以图2中所示的方位为例,显示模组从上到下依次层叠设置盖板71、显示叠层72与导光组件,屏幕电路板74包覆导光组件与至少部分显示叠层72,芯片75设置在屏幕电路板74的靠近导光板10的一侧。其中,屏幕电路板74可以为柔性电路板,屏幕电路板74的远离导光组件的一侧可以设置导电层741,导电层741例如可以是铜箔,屏幕电路板74与显示模组电连接,电路板40与光源20电连接,屏幕电路板74与电路板40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集成在同一电路板上,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过多限制。
盖板71设置在显示模组的远离导光板10的一侧,具体可以为玻璃、钢化玻璃等具有一定硬度的透明材质,以便于显示透光。显示叠层72可以包括偏光片层、光学胶层、触控层、显示膜层等,具体到显示叠层72中的层数以及各层的作用,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过多限制。扩散片73用于对导光板10的光线进行扩散,进而进行屏幕显示,扩散片73与遮光部50重叠位置可以设置第三粘胶层,以固定扩散片73。芯片75可以为集成电路芯片、微处理器等,用于控制显示模组进行屏幕显示。其中,第一粘胶层411、第二粘胶层52和第三粘胶层均可以采用有机硅胶、丙烯酸型树脂或环氧树脂等光学胶粘剂。
根据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具有屏幕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包括导光组件,导光组件包括导光板10以及沿导光板10的厚度方向与导光板10层叠设置的光源20,光源20用于发射光线,导光组件还包括载光件30,载光件30分别与导光板10和光源20连接,载光件30用于将光源20发射出的光线进行反射后射入至导光板10。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案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1)

1.一种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
光源,沿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层叠设置;
载光件,分别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源连接;
其中,所述光源朝向所述载光件发射光线,所述载光件用于对所述光线进行反射后射入至所述导光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光件设置用于实现反射功能的反射部,所述光线在所述载光件经过所述反射部的至少一次反射后射入至所述导光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包括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光线射入至所述第一反射面,经过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所述光线射入至所述第二反射面,经过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导光板的侧边射入至所述导光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相背离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三侧面,所述载光件射出的所述光线由所述第三侧面射入至所述导光板;
所述光源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三侧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光源电连接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背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电路板之间设置垫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遮光部,所述导光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所述遮光部包覆所述载光件的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和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非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区域,以及所述电路板的远离所述光源一侧的至少部分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具有伸出端部,所述遮光部设置第一避让部,所述伸出端部由所述第一避让部延伸至所述遮光部的外部;
所述第一避让部设置于所述遮光部的包覆所述电路板的一侧。
8.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导光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支架,沿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支架设置避让空间,所述导光组件的光源和载光件设置于所述避让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置第二避让部,所述导光组件的电路板的伸出端部由所述第二避让部延伸至所述支架的外部。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420333897.9U 2024-02-22 2024-02-22 导光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1960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33897.9U CN221960308U (zh) 2024-02-22 2024-02-22 导光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33897.9U CN221960308U (zh) 2024-02-22 2024-02-22 导光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960308U true CN221960308U (zh) 2024-11-05

Family

ID=93283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333897.9U Active CN221960308U (zh) 2024-02-22 2024-02-22 导光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9603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3648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9570424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backlight unit
WO2020155512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屏下光学指纹系统、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2764254B (zh) 液晶显示装置
WO2021190414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1109273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985656B (zh) 背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196400A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560130A (zh) 显示模组、拼接屏和显示装置
TW201944143A (zh) 背光模組及其顯示裝置
CN10940740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1285963B (zh) 背光模块
CN114217475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6970485B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12235488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8205170B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21960308U (zh) 导光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8302386B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WO2022161333A1 (zh) 电子设备及显示装置
CN111880338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01310821Y (zh) 一种导光板与背光模块
CN104279527A (zh) 整合背光模块的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8076751U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402723A (zh) 背光模块
CN208027046U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