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900857U - 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装置、主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装置、主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900857U
CN221900857U CN202323565151.5U CN202323565151U CN221900857U CN 221900857 U CN221900857 U CN 221900857U CN 202323565151 U CN202323565151 U CN 202323565151U CN 221900857 U CN221900857 U CN 2219008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l
pin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ransceiver
pu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56515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心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ongson Zhongke Chengd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ongson Zhongke Chengd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ongson Zhongke Chengd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ongson Zhongke Chengd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56515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9008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9008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9008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Logic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装置、主板和电子设备,在电路中,第一电平收发器的部分TTL信号引脚与非门器件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电平收发器的另一部分TTL信号引脚与非门器件的输入端电连接,非门器件的输入端用于传输TTL信号;第一电平收发器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各自分别与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电连接,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第二电平收发器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各自分别与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电连接,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第一电平收发器的部分TTL信号引脚和第二电平收发器的部分TTL信号引脚同时与与门器件的输入端电连接,与门器件的输出端用于传输TTL信号。这种电平转换电路可减少对电路板上器件布局面积的占用,电路运行更为简单高效。

Description

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装置、主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平转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装置、主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子行业中,通过处理器的串口来实现与外围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是当前较为常见的通信方式,这种传输方式中,需要在处理器的串口与外围设备之间连接电平转换芯片,将电平信号转换为对应芯片可处理的信号。
随着外围设备的增多,为了节省处理器上有限的串口资源,当需要实现通过一个串口转换出多路电平信号时,便需要在电路中使用多路开关芯片,并人为手动地利用排针连接器或跳线帽短接的方式控制多路开关芯片的使能引脚,从而实现单芯片工作或芯片组合工作进行数据传输。
但是,这种利用多路开关芯片实现芯片工作模式切换的方式,一方面,多路开关芯片体积较大,极容易过度占用电路板的器件布局空间,另一方面,需要手动操作配合增加了电路运行的复杂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装置、主板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目前电平转换电路过度占用电路板的器件布局空间且运行复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平转换电路,所述电平转换电路包括非门器件、与门器件、第一电平收发器和第二电平收发器,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和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均为半双工异步串行通信收发器;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部分TTL信号引脚与所述非门器件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另一部分TTL信号引脚与所述非门器件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非门器件的输入端用于传输TTL信号;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各自分别与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电连接,用于传输差分信号;
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各自分别与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电连接,用于传输差分信号;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部分TTL信号引脚和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的部分TTL信号引脚同时与所述与门器件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与门器件的输出端用于传输TTL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TTL信号引脚包括第一驱动器输入引脚、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和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差分信号引脚包括第一同相传输引脚和第一反相传输引脚;
所述非门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和所述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电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和所述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同时与下拉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一同相传输引脚与上拉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一反相传输引脚与下拉电阻电连接;
所述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与上拉电阻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的TTL信号引脚包括第二驱动器输入引脚、第二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第二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和第二接收器输出引脚,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的差分信号引脚包括第二同相传输引脚,第二反相传输引脚;
所述与门器件的一个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电连接,所述与门器件的另一个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接收器输出引脚电连接,且所述第二接收器输出引脚与上拉电阻电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器输入引脚、所述第二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和所述第二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二同相传输引脚与上拉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二反相传输引脚与下拉电阻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同相传输引脚与所述第一反相传输引脚之间电连接有匹配电阻;和/或,
所述第二同相传输引脚与所述第二反相传输引脚之间电连接有匹配电阻。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和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均为RS485收发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和所述非门器件、所述与门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线形成一路UART总线;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和所述非门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线,以及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和所述与门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线形成另一路UART总线。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平转换装置,所述电平转换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
所述非门器件的输入端和所述与门器件的输出端形成所述电平转换装置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与处理器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和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形成所述电平转换装置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外围设备电连接。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主板,所述主板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
可选地,所述主板还包括处理器,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于所述处理器中的UART控制器。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种电平转换电路,通过在电路中连接使用体积小巧,结构简单的非门和与门逻辑器件,即可使用和非门器件相连接的第一电平收发器用于收发数据,或者组合使用第一电平收发器和第二电平收发器用于收发数据。这种电平转换电路可兼容两种不同的半双工异步串行通信协议,能够减少对电路板上器件布局面积的占用,且无需手动短接控制,可自动适应接线方式适配对应的工作模式,电路运行更为简单高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平转换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平转换电路的引脚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平转换电路,所述电平转换电路包括非门器件U1、与门器件U2、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第二电平收发器U4,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U4均为半双工异步串行通信收发器;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部分TTL信号引脚与所述非门器件U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另一部分TTL信号引脚与所述非门器件U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非门器件U1的输入端用于传输TTL信号;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各自分别与上拉电阻R1和下拉电阻R2电连接,用于传输RS485信号;
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各自分别与上拉电阻R3和下拉电阻R4电连接,用于传输差分信号;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部分TTL信号引脚和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部分TTL信号引脚同时与所述与门器件U2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与门器件U2的输出端用于传输TTL信号。
如图1的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平转换电路包括非门器件U1、与门器件U2、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第二电平收发器U4。非门器件U1可以对输入端的信号进行非逻辑运算后从输出端输出相反的信号。与门器件U2可以对输入端的至少两路信号进行与逻辑运算后从输出端输出相应的信号。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第二电平收发器U4为同一类支持半双工异步串行通信协议标准的电平转换芯片,均可实现TTL信号与差分信号的转换,并且,由于采用其采用差分信号传输,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结合图1的示意,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部分TTL信号引脚与非门器件U1的输出端电连接,且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另一部分TTL信号引脚与非门器件U1的输入端电连接,非门器件U1的输入端用于传输TTL信号,该TTL信号分为两路,一路直接传输至第一电平收发器U3内,另一路经过非门器件U1取反后传输至第一电平收发器U3内。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各自分别与上拉电阻R1和下拉电阻R2电连接,当非门器件U1将取反后的信号传输至第一电平收发器U3内部后,上拉电阻R1和下拉电阻R2可使得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形成差分电平,从而按照半双工异步串行通信协议输出相应的逻辑电平信号。此时,这种电平转换电路即通过第一电平收发器U3这一个芯片实现数据的发送功能。
另外,如图1所示,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各自分别与另一上拉电阻R3和另一下拉电阻R4电连接。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部分TTL信号引脚和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部分TTL信号引脚同时与与门器件U2的输入端电连接。此时,若仅将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与外围设备电连接,那么,外围设备的差分信号便可通过该两个引脚进入到第一电平收发器U3内,转化为TTL信号后,经由与门器件U2逻辑运算后,再通过与门器件U2的输出端输出TTL信号。类似地,若仅将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与外围设备电连接,那么,外围设备的差分信号便可通过该两个引脚进入到第二电平收发器U4内,转化为TTL信号后,经由与门器件U2逻辑运算后,再通过与门器件U2的输出端输出TTL信号。
容易理解的是,第一电平收发器和第二电平收发器均采用半双工模式进行通信,因此上述单独使用第一电平收发器U3或第二电平收发器U4用于接收数据时,自然无法同步进行数据的发送。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平转换电路中,也可将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差分信号引脚同时与外围设备电连接,此时,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第二电平收发器U4可形成四线式串口,该四线式串口可等效于具有四线式串口的收发器,在同一时刻,其中两根信号线可用于发送数据,另两根信号线可用于接收数据。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种电平转换电路,通过在电路中连接使用体积小巧,结构简单的非门和与门逻辑器件,即可使用和非门器件相连接的第一电平收发器用于收发数据,或者组合使用第一电平收发器和第二电平收发器用于收发数据。这种电平转换电路可兼容不同的半双工异步串行通信协议,能够减少对电路板上器件布局面积的占用,且无需手动短接控制,可自动适应接线方式适配对应的工作模式,电路运行更为简单高效。
可选地,参照图2,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TTL信号引脚包括第一驱动器输入引脚U3_DI、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U3_DE、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U3_RE#和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U3_RO,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差分信号引脚包括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和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
所述非门器件U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U3_DE和所述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U3_RE#电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U3_DE和所述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U3_RE#同时与下拉电阻R5电连接,所述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与上拉电阻R1电连接,所述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与下拉电阻R2电连接;
所述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U3_RO与上拉电阻R6电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2的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平转换电路中,第一驱动器输入引脚U3_DI和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U3_DE为第一电平收发器U3内部集成的驱动器延伸至收发器外部的引脚,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U3_RE#和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U3_RO为第一电平收发器U3内部集成的接收器延伸至收发器外部的引脚,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和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为同时与驱动器、接收器均连接的差分信号引脚。
当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U3_DE为高电平时,驱动器为有效状态,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和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可将第一驱动器输入引脚U3_DI接收的数据输出。当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U3_DE为低电平时,驱动器为高阻状态,若此时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U3_RE#为低电平,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和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作为接收器的输入,可接收来自外围设备的差分信号。
结合图2的示意,以第一电平收发器U3收发数据的过程进行示例说明。
当非门器件U1的输入端接收到来自处理器发送的高电平信号逻辑1时,该数据传输至既通过第一驱动器输入引脚U3_DI输入至第一电平收发器U3,还经过非门器件U1的处理产生低电平信号逻辑0。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U3_DE和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U3_RE#均接收到该低电平信号逻辑0,如前文所述,此时驱动器为高阻状态,不能将第一驱动器输入引脚U3_DI的高电平信号逻辑1输出。然而,由于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与上拉电阻R1电连接,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与下拉电阻R2电连接,因此,在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和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的压差会形成差分信号,该差分信号为符合半双工异步串行通信协议的高电平信号逻辑1,也就实现了高电平信号逻辑1的输出,即完成了TTL信号向差分信号的转换。
反之,当非门器件U1的输入端接收到来自处理器发送的低电平信号逻辑0时,该数据传输至既通过第一驱动器输入引脚U3_DI输入至第一电平收发器U3,还经过非门器件U1的处理产生高电平信号逻辑1。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U3_DE和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U3_RE#均接收到该高电平信号逻辑1,如前文所述,此时驱动器为有效状态,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和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直接将第一驱动器输入引脚U3_DI收到的低电平信号逻辑0输出。
因此,上述过程即可完成数据发送时TTL信号向差分信号的转换。
当将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和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与外围设备连接时,由于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U3_RE#与下拉电阻R5电连接,所以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接收器始终处于接收状态。当第一电平收发器U3未执行数据接收任务时,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U3_RO被上拉电阻R6持续拉高为高电平逻辑1,一旦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和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接收到外围设备传输的数据时,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U3_RO可输出相应的逻辑信号至与门器件U2。同时,由于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未连接外围设备,处于悬空状态,因此,这种模式下,与门器件U2所输出的信号为第一电平收发器U3输出的信号,即第一电平收发器U3将来自外围设备的差分信号转换为TTL信号。
因此,上述过程即可完成数据接收时差分信号向TTL信号的转换。
可选地,参照图2,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TTL信号引脚包括第二驱动器输入引脚U4_DI、第二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U4_DE、第二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U4_RE#和第二接收器输出引脚U4_RO,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差分信号引脚包括第二同相传输引脚U4_A,第二反相传输引脚U4_B;
所述与门器件的一个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U3_RO电连接,所述与门器件的另一个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接收器输出引脚U4_RO电连接,且所述第二接收器输出引脚U4_RO与上拉电阻R7电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器输入引脚U4_DI、所述第二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U4_DE和所述第二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U4_RE#均接地,所述第二同相传输引脚U4_A与上拉电阻R3电连接,所述第二反相传输引脚U4_B与下拉电阻R4电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2的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平转换电路中,与第一电平收发器U3相同的是,第二驱动器输入引脚U4_DI和第二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U4_DE为第二电平收发器U4内部集成的驱动器延伸至收发器外部的引脚,第二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U4_RE#和第二接收器输出引脚U4_RO为第二电平收发器U4内部集成的接收器延伸至收发器外部的引脚,第二同相传输引脚U4_A和第二反相传输引脚U4_B为同时与驱动器、接收器均连接的差分信号引脚。
此时,若将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第二同相传输引脚U4_A和第二反相传输引脚U4_B均与外围设备连接,处理器向外围设备发送数据时,逻辑信号仍通过第一电平收发器U3进行转换,即可完成数据发送,数据发送过程可参数前述实施例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说明。
当处理器接收来自外围设备的数据时,由于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U3_RO被上拉电阻R5拉高为高电平状态,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U3_RO持续输出高点平信号逻辑1。第二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U4_DE和第二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U4_RE#均接地处于低电平状态,因此,第二电平收发器U4可接收收据。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U3_RO的信号与第二接收器输出引脚U4_RO的信号与逻辑运算的输出即表示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输出,也即此时是利用第二电平收发器U4接收数据。
因此,结合上述过程,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第二同相传输引脚U4_A和第二反相传输引脚U4_B均与外围设备连接时,即可在同一时刻利用第一电平收发器U3发送数据,利用第二电平收发器U4接收数据,此时二者的组合等效于一个四线式的收发器。
可选地,参照图2,所述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与所述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之间电连接有匹配电阻R8;和/或,
所述第二同相传输引脚U4_A与所述第二反相传输引脚U4_B之间电连接有匹配电阻R9。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平转换电路中,在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第二电平收发器U4中至少一个的差分信号引脚之间连接有匹配电阻,如图2的示意,可以是第一同相传输引脚U3_A与第一反相传输引脚U3_B之间电连接有匹配电阻R8,也可以是第二同相传输引脚U4_A与第二反相传输引脚U4_B之间电连接有匹配电阻R9。匹配电阻R8相当于与第一电平收发器U3连接的负载,匹配电阻R9相当于与第二电平收发器U4连接的负载,其阻抗值与其它总线上挂接的实际负载接近。因此,匹配电阻通过对信号源端和信号终端的负载进行均衡,可避免信号传输的波动,从而可提高信号质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U4均为RS485收发器。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前述电平转换电路中所使用的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第二电平收发器U4均可以为RS485收发器。此时,当单独使用第一电平收发器U3或第二电平收发器U4用于收发数据时,即可实现TTL信号与RS485信号的电平转换。当同时使用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第二电平收发器U4用于收发数据时,两个RS485收发器等效为一个具有四线式串口的RS422收发器,在同一时刻,其中两根信号线可用于发送数据,另两根信号线可用于接收数据,即可实现TTL信号与RS422信号的电平转换。
可选地,参照图2,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所述非门器件U1、所述与门器件U2之间的信号传输线形成一路UART总线;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所述非门器件U1之间的信号传输线,以及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U4和所述与门器件U2之间的信号传输线形成另一路UART总线。
具体而言,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器)是一种双向、串行、异步的通信总线,每路UART总线包括一根数据接收线和一根数据发送线。如图2的示意,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部分引脚与非门器件U1的输出端之间连接形成发送信号线UART_TX#,该信号线可将来自处理器的数据传输给外围设备。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另一部分引脚和与门器件U2的输入端之间连接形成接收信号线UART_RX1,该信号线可将来自外围设备的数据传输给处理器。发送信号线UART_TX#和接收信号线UART_RX1形成一路UART总线,可保证使用第一电平收发器U3完成双向异步收发数据。
此外,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一部分引脚和与门器件U2的输入端之间连接形成另一接收信号线UART_RX2,发送信号线UART_TX#和接收信号线UART_RX2形成另一路UART总线。当在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差分信号引脚上同时连接外围设备时,可实现第一电平收发器U3和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组合使用,可利用这一路UART总线完成双向异步收发数据。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平转换装置,所述电平转换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
所述非门器件U1的输入端和所述与门器件U2的输出端形成所述电平转换装置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与处理器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和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形成所述电平转换装置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外围设备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平转换装置,这种电平转换装置可利用封装材料或封装壳体将前述电平转换电路封装形成一体的独立转换模块,这种电平转换装置上露出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在电平转换装置内部与非门器件U1的输入端、与门器件U2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接口外露的引脚可与处理器电连接。结合图2的示意,当第一接口外露的引脚可与处理器电连接后,来自处理器的TTL信号一路直接通过第一驱动器输入引脚U3_DI进入到第一电平收发器U3内,另一路由非门器件U1取反后进入到第一电平收发器U3内。第二接口在电平转换装置内部与第一电平收发器U3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第二电平收发器U4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电连接,第二接口外露的引脚可与外围设备电连接。示例性地,第一接口可以是两线的连接器,第二接口可以是四线的连接器。
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信号传输的需要选择连接第二接口中的两根信号线或者四根信号线,从而自动地选择TTL信号与一种协议的差分信号转换或TTL信号与另一种协议的差分信号转换。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主板,所述主板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可将前述的电平转换电路集成电子设备的主板上,使主板能够根据自适应用户的接线方式来选择对应的工作模式,这种主板的器件布局难度也更低,且使用更为便利。
可选地,参照图2,所述主板还包括处理器U5,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于所述处理器U5中的UART控制器。
具体而言,如图2的示意,前述的电平转换装置上露出的第一接口包括非门器件U1的输入端和与门器件U2的输出端,可将与门器件U2的输出端连接在处理器U5中的UART控制器对应的接收引脚RX上,将非门器件U1的输入端连接在处理器U5中的UART控制器对应的发送引脚TX上。从而可利用UART总线的双向异步传输特点在处理器U5和电平转换装置之间高效地传输数据。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
当上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应用于家用电脑、工控计算机或各种嵌入式设备等电子设备时,有助于降低计算机内部的器件布局难度,且方便操作使用。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装置、主板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电路包括非门器件、与门器件、第一电平收发器和第二电平收发器,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和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均为半双工异步串行通信收发器;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部分TTL信号引脚与所述非门器件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另一部分TTL信号引脚与所述非门器件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非门器件的输入端用于传输TTL信号;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各自分别与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电连接,用于传输差分信号;
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各自分别与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电连接,用于传输差分信号;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部分TTL信号引脚和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的部分TTL信号引脚同时与所述与门器件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与门器件的输出端用于传输TTL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TTL信号引脚包括第一驱动器输入引脚、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和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差分信号引脚包括第一同相传输引脚和第一反相传输引脚;
所述非门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和所述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电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和所述第一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同时与下拉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一同相传输引脚与上拉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一反相传输引脚与下拉电阻电连接;
所述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与上拉电阻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的TTL信号引脚包括第二驱动器输入引脚、第二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第二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和第二接收器输出引脚,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的差分信号引脚包括第二同相传输引脚,第二反相传输引脚;
所述与门器件的一个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接收器输出引脚电连接,所述与门器件的另一个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接收器输出引脚电连接,且所述第二接收器输出引脚与上拉电阻电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器输入引脚、所述第二驱动器输出使能引脚和所述第二接收器输出使能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二同相传输引脚与上拉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二反相传输引脚与下拉电阻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同相传输引脚与所述第一反相传输引脚之间电连接有匹配电阻;和/或,
所述第二同相传输引脚与所述第二反相传输引脚之间电连接有匹配电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和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均为RS485收发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和所述非门器件、所述与门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线形成一路UART总线;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和所述非门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线,以及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和所述与门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线形成另一路UART总线。
7.一种电平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
所述非门器件的输入端和所述与门器件的输出端形成所述电平转换装置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与处理器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平收发器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和所述第二电平收发器的两个差分信号引脚形成所述电平转换装置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外围设备电连接。
8.一种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包括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还包括处理器,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于所述处理器中的UART控制器。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
CN202323565151.5U 2023-12-25 2023-12-25 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装置、主板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19008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565151.5U CN221900857U (zh) 2023-12-25 2023-12-25 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装置、主板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565151.5U CN221900857U (zh) 2023-12-25 2023-12-25 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装置、主板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900857U true CN221900857U (zh) 2024-10-25

Family

ID=93136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565151.5U Active CN221900857U (zh) 2023-12-25 2023-12-25 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装置、主板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9008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32077B (zh) 高速集成电路
US6453374B1 (en) Data bus
CN1134951C (zh) 通用串行接口收发机和相关方法
US20070239919A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interface system
CN107070445B (zh) 一种串行通讯接口功能切换电路及方法
CN109165184B (zh) 一种基于双总线收发器的1553b总线系统
JPH10301898A (ja) 電子機器及びインタフェース回路
US20030229738A1 (en) Controller interface
CN221900857U (zh) 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装置、主板及电子设备
US4310896A (en) Method of interfacing remote units to a central microprocessor
CN214225912U (zh) 一种串口电平内部选择切换设备及系统
WO2007091306A1 (ja) 差動信号伝送装置、差動信号受信装置
CN216873219U (zh) 通信电路及多主通信系统
CN216819835U (zh) 单线隔离通讯装置及系统
CN214474537U (zh) 一种网络设备和网络通信的系统
CN107707558B (zh) 一种多工业总线的数据传输系统
CN215934852U (zh) 一种自动收发电路和电子设备
Patrick Serial protocols compared
JPH06224976A (ja) 半2重シリアル伝送用インターフェース変換回路
CN108494889B (zh) 基于i2c总线的通信电路及调试方法
CN217113072U (zh) 单向差分传输数据的链式电路
CN212515793U (zh) 一种usb高速转串口卡
CN211428499U (zh) 可兼容多种工作模式的接口电路、连接线缆及电子设备
CN217821324U (zh) 一种通信电路
CN222145423U (zh) 一种通讯电路以及电能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