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900573U - 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900573U
CN221900573U CN202323474079.5U CN202323474079U CN221900573U CN 221900573 U CN221900573 U CN 221900573U CN 202323474079 U CN202323474079 U CN 202323474079U CN 221900573 U CN221900573 U CN 221900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er body
charger
contact
lightning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47407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常林
覃潘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ngmaox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ngmaox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ngmaox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ngmaox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47407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9005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900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9005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属于车载充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充电器本体、充电面板,所述充电器本体上设有电路板、第一触点、第二触点;所述充电面板位于充电器本体顶部,所述充电面板上设有type‑C接口、Lightning接口;所述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均与电路板相连接;所述充电器本体上设有提手部,所述提手部两端与充电器本体之间铰接。本实用新型提供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其采用两种接口输出,能同时对两种不同接口的数码产品进行充电,并且与提手部相互配合能够快速的将充电器拔出,其车载充电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属于车载充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如手机,电脑,平板,mp4等,但是其耗电能越来越大。而随着汽车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车载充电器也应运而生。而现有的车载充电器的泛用性不强,不能适应种类繁多的电子设备。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适用多种电子设备的车载充电器,就成了车载充电器领域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其采用两种接口输出,能同时对两种不同接口的数码产品进行充电,车载充电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其包括充电器本体、充电面板,所述充电器本体上设有电路板、第一触点、第二触点;
所述充电面板位于充电器本体顶部,所述充电面板上设有type-C接口、Lightning接口;
所述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均与电路板相连接;
所述充电器本体上设有提手部,所述提手部两端与充电器本体之间铰接。
优选的,所述充电面板位于充电器本体顶部与充电器本体之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type-C接口、Lightning接口均与电路板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触点位于充电器本体两侧与电路板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触点贯穿充电器本体两侧与充电器本体之间通过弹簧进行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触点位于充电器本体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触点为正极触点,所述第二触点为负极触点。
优选的,所述充电器本体底部设有后端盖,所述第二触点贯穿后端盖并延伸至后端盖外部。
优选的,所述后端盖与充电器本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提手部呈半弧形,所述充电器本体上设有与提手部相对应的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其采用两种接口输出,能同时对两种不同接口的数码产品进行充电,并且与提手部相互配合能够快速的将充电器拔出,其车载充电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充电器本体,2、充电面板,3、第一触点,4、第二触点,5、type-C接口,6、Lightning接口,7、提手部,8、后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其包括充电器本体1、充电面板2,所述充电器本体1上设有电路板、第一触点3、第二触点4;
所述充电面板2位于充电器本体1顶部,所述充电面板2上设有type-C接口5、Lightning接口6;
所述第一触点3、第二触点4均与电路板相连接;
所述充电器本体1上设有提手部7,所述提手部7两端与充电器本体1之间铰接。
充电面板2位于充电器本体1顶部与充电器本体1之间固定连接。
type-C接口5、Lightning接口6均与电路板相连接。
第二触点4位于充电器本体1两侧与电路板相连接。
第二触点4贯穿充电器本体1两侧与充电器本体1之间通过弹簧进行滑动连接。
第一触点3位于充电器本体1的底部。
第一触点3为正极触点,所述第二触点4为负极触点。
充电器本体1底部设有后端盖8,所述第二触点4贯穿后端盖8并延伸至后端盖外部。
后端盖8与充电器本体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提手部7呈半弧形,所述充电器本体1上设有与提手部7相对应的缺口。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车载充电器插入汽车点烟器中通过第一触点3、第二触点4与车内电源连通,进而为车载充电器提供电力,在使用时可以将不同规格的电源线插入对应的type-C接口5和Lightning接口6中为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在使用结束之后可以通过提手部7将车载充电器从汽车点烟器中拔出。
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3)

1.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包括充电器本体(1)、充电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本体(1)上设有电路板、第一触点(3)、第二触点(4);
所述充电面板(2)位于充电器本体(1)顶部,所述充电面板(2)上设有type-C接口(5)、Lightning接口(6);
所述第一触点(3)、第二触点(4)均与电路板相连接;所述充电器本体(1)上设有提手部(7),所述提手部(7)两端与充电器本体(1)之间铰接;
所述充电面板(2)位于充电器本体(1)顶部与充电器本体(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type-C接口(5)、Lightning接口(6)均与电路板相连接;所述第二触点(4)位于充电器本体(1)两侧与电路板相连接;所述第二触点(4)贯穿充电器本体(1)两侧与充电器本体(1)之间通过弹簧进行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触点(3)位于充电器本体(1)的底部;所述第一触点(3)为正极触点,所述第二触点(4)为负极触点;
所述充电器本体(1)底部设有后端盖(8),所述第二触点(4)贯穿后端盖(8)并延伸至后端盖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8)与充电器本体(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部(7)呈半弧形,所述充电器本体(1)上设有与提手部(7)相对应的缺口。
CN202323474079.5U 2023-12-20 2023-12-20 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 Active CN221900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474079.5U CN221900573U (zh) 2023-12-20 2023-12-20 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474079.5U CN221900573U (zh) 2023-12-20 2023-12-20 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900573U true CN221900573U (zh) 2024-10-25

Family

ID=93127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474079.5U Active CN221900573U (zh) 2023-12-20 2023-12-20 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9005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1900573U (zh) 支持type-C与Lightning的车载充电器
CN201839027U (zh) 一种便携式充电数据通
CN205490364U (zh) 多用途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1112506Y (zh) 通用移动型手机充电器
CN203773468U (zh) 新式笔记本电脑电源适配器
CN203014460U (zh) 具有备用电池的新型移动电源
CN204633399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宝
CN202294399U (zh) 一种可投币充电的公交车椅
CN205791588U (zh) 一种能快速充电的移动电源
CN201928044U (zh) 一种新型万能充
CN201225518Y (zh) 铅酸电池手电筒
CN204441925U (zh) 一种设置蓄电单元的车载充电器
CN205489705U (zh) 一种可多功能充电的充电宝
CN204858212U (zh) 多功能便携式插座
CN202121339U (zh) 设有备用保险丝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器
CN202050147U (zh) 一种可以串联的插排
CN2924802Y (zh) 一种新型充电器
CN202474945U (zh) 一种新型万能充电器
CN204633397U (zh) 充电宝
CN202817802U (zh) 便携式移动电源
CN202362745U (zh) 无线鼠标
CN203119252U (zh) 一种具有usb的多接口转换插座
CN201407209Y (zh) 一种充电风扇壳体
CN201440664U (zh) 一种外置电池式手机
CN202712899U (zh) 大功率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