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897875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897875U CN221897875U CN202420178429.9U CN202420178429U CN221897875U CN 221897875 U CN221897875 U CN 221897875U CN 202420178429 U CN202420178429 U CN 202420178429U CN 221897875 U CN221897875 U CN 2218978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nting
- volute
- reinforcing rib
- mounting member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8 mold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换热器、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蜗壳部和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蜗壳部和所述第一安装部沿所述第一安装件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其中,所述支撑部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部的一端部形成开口,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部还设置有支撑延长部,所述支撑延长部沿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宽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件的边缘;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朝向第一表面方向凹陷的第二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凹陷结构形成在所述支撑延长部中。实现减小加工难度以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空调分为壁挂式空调和柜式空调。其中,空调通常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安装在室内侧,而室外机安装在室外侧。
现有技术中的室内机安装其安装方式不同,分为立式室内机、壁挂式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其中,空调室内机因其占用室内有效空间较小,被广泛的推广使用。常规技术中所述的空调室内机(通常称之为风管机),一般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中的风机、换热器、接水盘和排水泵等部件。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19063598U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采用一体式结构的蜗壳结构来安装风扇,而为了增强结构强度,在两个蜗壳之间设置有U型加强筋结构来提高结构强度。但是,上述结构在脱膜时的脱膜难度较大,增加了加工生产的难度而导致生产成本较高。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减小加工难度以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实现减小加工难度以降低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被配置成对流经的气流换热形成换热气流;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蜗壳部和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蜗壳部和所述第一安装部沿所述第一安装件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
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口,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蜗壳部和支撑部,所述第二蜗壳部和所述支撑部沿所述第二安装件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所述支撑部突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
所述第一安装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形成固定安装区,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固定安装区中;所述第一蜗壳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蜗壳部之间形成蜗腔,所述蜗腔连通对应的所述贯通口,所述风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蜗腔中,所述电机被配置成驱动所述风扇在所述蜗腔中转动;
所述第二安装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体,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出风腔体,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
其中,所述支撑部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部的一端部形成开口,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部还设置有支撑延长部,所述支撑延长部沿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宽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件的边缘;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朝向第一表面方向凹陷的第二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凹陷结构形成在所述支撑延长部中,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进风腔体中,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被配置成对流经的气流换热形成换热气流;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安装件上一体形成有多个第一蜗壳部;
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口,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一表面上一体形成有多个第二蜗壳部和支撑部,所述第二蜗壳部和所述支撑部沿所述第二安装件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所述支撑部突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
所述第一安装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所述固定支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形成固定安装区,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固定安装区中,所述第一蜗壳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蜗壳部之间形成蜗腔,所述蜗腔连通对应的所述贯通口,所述风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蜗腔中,所述电机被配置成驱动所述风扇在所述蜗腔中转动;
所述第二安装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体,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出风腔体,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
其中,所述支撑部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部的一端部形成开口,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部还设置有支撑延长部,所述支撑延长部沿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宽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件的边缘;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朝向第一表面方向凹陷的第二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凹陷结构形成在所述支撑延长部中,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进风腔体中,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件上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蜗壳部之间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支撑延长部位于所述定位凹槽中;
所述定位凹槽被配置成配合所述支撑延长部以使得所述第一安装件上在所述支撑延长部上滑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陷结构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倒角结构,所述倒角结构朝向所述第二凹陷结构的外侧方向延伸。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延长部的端面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件在远离所述第一蜗壳部的边缘设置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外壳连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外壳连接固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朝向所述出风腔体的方向延伸,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加强筋具有第一缺口结构,所述第一缺口结构的缺口朝向所述出风腔体。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一表面上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二蜗壳部之间还设置有连接凸起;
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朝向第一表面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凹陷结构中也设置有所述第一加强筋;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陷结构中的所述第一加强筋具有所述第一缺口结构;
所述第一凹陷结构形成在所述连接凸起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的中空结构内部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支撑部的端部还形成有开口,所述第二加强筋在所述支撑部的中空结构中由内至外朝向开口方向延伸。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筋具有第二缺口结构,所述第二缺口结构的缺口朝向所述开口;
所述开口布置在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安装件的端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蜗壳部背离所述第一蜗壳部的表面设置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第二蜗壳部的弧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三加强筋竖立布置;
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比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蜗壳部之间还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一蜗壳部的表面设置有第四加强筋,所述第四加强筋竖立布置;
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背离所述第一安装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五加强筋,所述第五加强筋竖立布置;
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的远离所述第一蜗壳部的边缘设置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背离所述第一蜗壳部的表面设置有第六加强筋,所述第六加强筋竖立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在第二安装件的第一表面设置蜗壳部和支撑部等功能结构,以满足风扇和电机的安装要求,并且,突出于第一表面的支撑部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机的承载支撑能力,以满足电机安装和运行时的第二安装部对结构支撑强度的要求。支撑部上连接的支撑延长部延长至第二安装件的边缘,以在第二安装件的高度方向上通过支撑部和支撑延长部配合增强结构强度,这样,便可以有效的简化第二安装件的结构的复杂程度,在满足第二安装件结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以降低了第二安装件的加工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处于水泵检修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图4中风机组件的爆炸图之一;
图6为图4中风机组件的爆炸图之一;
图7为图4中第一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图4中第一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图4中第二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图4中第二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1为图2中换热器与顶板的组装图;
图12为图2中水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14为图2中电器盒的爆炸图;
图15为图4中第二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另一实施例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风机组件的爆炸图;
图18为图17中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减震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如图1-图15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外壳1,外壳1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外壳1外部的气流经由进风口进入到外壳1中并从出风口12输出至外壳1的外部。
换热器2,换热器2被配置成对流经的气流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器2位于外壳1中,从进风口11进入到外壳1中的气流经由换热器2换热后从出风口12从外壳1中输出。
风机组件3,风机组件3包括电机31和风扇32。电机31能够驱动风扇32中转动,以使得外界的气流经由进风口11进入到外壳1中,并使得外壳1中的气流从出风口12中输出。
电器盒4,电器盒4中设置有电路板41。电路板41集成有控制器等部件,来控制空调室内机运行。
接水盘6,接水盘6布置在换热器2的底部并用于收集换热器2化霜产生的水。
水泵组件5,水泵组件5包括水泵51,水泵51能够将接水盘6中的水抽吸排出。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对于风机组件可以还包括安装部件,所述安装部件设置有贯通口341,所述安装部件形成有固定安装区和蜗腔。
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设置在固定安装区中,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蜗腔中,所述蜗腔与所述贯通口连通。
具体的,电机将通过安装部件所形成的固定安装区进行固定安装,同时,风扇位于安装部件中形成的蜗腔中以满足送风的要求。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安装部件可以为分体结构,即安装部件可以包括第一安装件33,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有第一蜗壳部331和第一安装部332。
一实施例中,安装部件可以包括第二安装件34,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有贯通口341,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蜗壳部342和支撑部343。
支撑部343突出于第一表面,支撑部343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支撑部343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44。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345,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背向布置。
其中,第一安装件33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安装件34上,第一安装部332和第二安装部344之间形成固定安装区,电机31设置在固定安装区中;第一蜗壳部331与对应的第二蜗壳部342之间形成蜗腔,蜗腔连通对应的贯通口341,风扇32设置在对应的蜗腔中,电机31被配置成驱动风扇32在蜗腔中转动。
一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34设置在外壳1中并将外壳1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进风口11连通进风腔体,出风口12连通出风腔体,第一表面位于进风腔体中,第二表面位于出风腔体中,换热器2位于出风腔体中。
具体的,外壳1的内部安装有换热器2和风机组件3,在使用过程中,风机组件3将驱动气流在外壳1内部流动,进而使得外界空气从进风口11进入到外壳1中的进风腔体,并经过风扇32驱动从贯通口341进入到出风腔体中与换热器2进行换热,最终,换热后的气体从出风口12输出至外部。
其中,对于风机组件3而言,其需要满足安装电机31和风扇32的要求。
对于安装风扇32,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的第一蜗壳部331与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的第二蜗壳部342配合形成蜗腔,以风扇32则位于第一蜗壳部331和第二蜗壳部342之间,风扇32在蜗腔中转动使得蜗腔外部的空气吸入到蜗腔内并从贯通口341输出。
对于安装电机31,由于电机31整体重量较重,需要满足运输和运输时对电机31有效安装支撑要求。对于第二安装件34而言,其安装固定电机31的部位形成有支撑部343,支撑部343突出于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使得第二安装件34具有支撑部343的部位的整体结构强度有效增加。
支撑部343上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44,第二安装部344用于安装固定电机31。电机31在与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进行组装过程中,电机31先放置在第二安装件34上的第二安装部344上,然后,将第一安装件33装配到第二安装件34上。此时,电机31便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部332和第二安装部344之间。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机31通过第一安装部332固定悬挂在第二安装部344上,第二安装部344需要承载电机31以风扇32的重量,而支撑部343将对第二安装部344提供足够的强度支撑,以确保结构上满足使用的要求。
对于第二安装件34而言,风机组件3通过第二安装件34固定安装在外壳1中,第二安装件34需要满足承载电机31、风扇32和第一安装件33的安装要求,因此,对第二安装件34自己的整体结构强度要求较高。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上可以形成第一加强筋345。
第一加强筋345分布在第二蜗壳部342、支撑部343和第二安装部344的另一侧,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加强筋345来提高第二安装件34的整体结构强度以满足安装至外壳1上的要求,另一方面第一加强筋345布置在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可以有效的简化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的结构。
对于支撑部343的外表面,因其外表面没有形成加强筋,这样,使得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的结构在满足安装结构功能的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简化第一表面上的结构复杂程度,以降低第二安装件34的加工难度。
通过在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设置蜗壳部和支撑部343等功能结构,以满足风扇32和电机31的安装要求,并且,突出于第一表面的支撑部343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机31的承载支撑能力,以满足电机31安装和运行时的第二安装部344对结构支撑强度的要求,而对于第二安装件34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增强则在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一加强筋345,利用第一加强筋345来增强第二安装件34整体的结构强度,这样,便可以有效的简化第二安装件34第一表面上相关结构的复杂程度,在满足第二安装件34结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以降低了第二安装件34的加工难度。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一表面上一体形成有支撑延长部3435,所述支撑延长部连接在所述支撑部的端部并沿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宽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件的边缘。
具体的,支撑部上连接的支撑延长部延长至第二安装件的边缘,以在第二安装件的高度方向上通过支撑部和支撑延长部配合增强结构强度,这样,便可以有效的简化第二安装件的结构的复杂程度,在满足第二安装件结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以降低了第二安装件的加工难度。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朝向第一表面方向凹陷的第二凹陷结构34351,所述第二凹陷结构形成在所述支撑延长部中。
具体的,第二凹陷结构34351能够满足使得支撑延长部3435减重减料的要求,并且,在注塑过程中,支撑延长部3435的整体厚度与第二安装件34的相匹配,进而可以减少注塑物料冷却回缩对加工质量产生的影响。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件上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蜗壳部之间设置有定位凹槽330,所述支撑延长部3435位于所述定位凹槽中。
具体的,所述定位凹槽被配置成配合所述支撑延长部以使得所述第一安装件上在所述支撑延长部上滑动。这样,在将第一安装件33装配到第二安装件34上时,通过支撑延长部3435与定位凹槽330配合,以导向第一安装件33装到第二安装件34上。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陷结构34351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倒角结构34352,所述倒角结构34352朝向所述第二凹陷结构的外侧方向延伸。
具体的,第二凹陷结构34351两侧形成的倒角结构34352在注塑加工时,更有利于模具的脱模处理。
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延长部的端面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4353,所述第二安装件34在远离所述第一蜗壳部331的边缘设置有翻边结构347,所述翻边结构347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472;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外壳连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外壳连接固定。
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345朝向所述出风腔体的方向延伸,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加强筋345具有第一缺口结构3451,所述第一缺口结构3451的缺口朝向所述出风腔体。
具体的,对于部分第一加强筋345额外设置有第一缺口结构3451,以实现在特定区域处的第一加强筋345上配置第一缺口结构3451来进一步的加强该区域第一加强筋345的结构强度。
这样,可以在不增加第一加强筋345密度的情况下,针对特定区域利用增加第一缺口结构3451的方式来局部增加该区域第一加强筋345的结构强度来达到增加该区域结构强度的要求,实现满足结构强度要求并降低加工难度。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上在所述支撑部343与所述第二蜗壳部342之间还设置有连接凸起3434。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朝向第一表面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结构34341,所述第一凹陷结构34341中也设置有所述第一加强筋345;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陷结构34341中的所述第一加强筋345具有所述第一缺口结构3451。
所述第一凹陷结构34341形成在所述连接凸起3434中。
具体的,支撑部343与第二蜗壳部342形成在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上,通过连接凸起3434以提高两者之间的结构强度。
而为了增加连接凸起3434的结构强度,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形成第一凹陷结构34341,在第一凹陷结构34341中设置第一加强筋345,第一加强筋345形成的第一缺口结构3451能够局部增强连接凸起3434的结构强度。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343的中空结构内部设置有第二加强筋3431;支撑部343上还形成有开口3432,第二加强筋3431在支撑部343的中空结构中由内至外朝向开口3432方向延伸。
具体的,对于第二安装件34而言,其一般采用注塑的方式加工而成,为了方便脱模以降低加工难度,并进一步的增加支撑部343自身的结构强度,则可以在支撑部343所形成的中空结构中设置有第二加强筋3431,以利用第二加强筋3431来提高支撑部343的结构强度。
在脱模过程中,可以利用支撑部343所形成的开口3432进行顺利的脱模,并且,第二加强筋3431内至外朝向开口3432方向延伸,也方便第二安装件34的顺利脱模,进而实现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降低加工难度。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343沿第二安装件34的宽度方向竖向延伸布置,开口3432布置在支撑部343背离第一安装件33的端部。
具体的,对于支撑部343而言,其延伸方向是在第二安装件34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进而在使用状态下,使得支撑部343呈竖立布置的状态,以在宽度方向上有效的提高第二安装件34的结构强度。
相对应的,为了降低加工难度以方便脱模,开口3432布置在支撑部343背离第一安装件33的端部,第二加强筋3431也呈竖立状态以方便模具的脱模处理。
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筋具有第二缺口结构3434,所述第二缺口结构的缺口朝向所述开口;所述开口布置在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安装件的端部。
具体的,对于支撑部343内形成的第二加强筋整体的高度较高,通过设置第二缺口结构一方面能够便于第二加强筋的注塑成型,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二加强筋的结构强度并更有利于脱膜生产。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于第二蜗壳部342而言,在使用时,第二蜗壳部342布置在第一蜗壳部331的顶部,第二蜗壳部342从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向外延伸并形成弧面。
为了提高第二蜗壳部342的结构强度,第二蜗壳部342背离第一蜗壳部331的表面设置有第三加强筋3421,第三加强筋3421沿第二蜗壳部342的弧度方向延伸布置,第三加强筋3421竖立布置。
具体的,对于第二蜗壳部34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三加强筋3421,可以提高第二蜗壳部342的结构强度。同样的,由于第三加强筋3421布置在第二蜗壳部342的外表面上,并且,在使用状态下,第三加强筋3421也是呈竖立方向布置。这样,在模具脱模时,方便脱模,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加工难度。
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安装件34自身一体形成有第二安装部344和第二蜗壳部342,为了提高第二安装部344和第二蜗壳部34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则可以在第二安装部344与比邻的两个第二蜗壳部342之间还设置有连接部346。
连接部346背离第一蜗壳部331的表面设置有第四加强筋3461,第四加强筋3461竖立布置。
具体的,第二安装部344和第二蜗壳部342均是朝向远离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布置,第二安装部344的一端部和第二蜗壳部342的一端部分别连接在第二安装件34上,而第二安装部344的另一端部和第二蜗壳部342的另一端部则可以通过连接部346实现连接以达到结构上的加强。
连接部346背离第一安装件33的表面上也设置有第四加强筋3461来提升自身的结构强度。并且,由于在使用状态下,第四加强筋3461也是呈竖立方向布置。这样,在模具脱模时,方便脱模,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加工难度。
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344背离第一安装件33的表面设置有第五加强筋3441。
具体的,第五加强筋3441竖立布置,第二安装部344由于需要承载电机31,对自身结构强度要求较高,为了增强第二安装部344的结构强度,则可以在第二安装部344上设置有第五加强筋3441。
同样的,为了方便脱模以降低加工难度,第五加强筋3441设置在第二安装部344的背离第一安装件33的表面。
在使用状态下,第五加强筋3441也是呈竖立方向布置。这样,在模具脱模时,方便脱模,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加工难度。
再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34的远离第一蜗壳部331的边缘设置有翻边结构347。
翻边结构347背离第一蜗壳部331的表面设置有第六加强筋3471,第六加强筋3471竖立布置。
具体的,对于第二安装件34而言,其连接在外壳1的底板和顶板之间,其中,第二安装件34与顶板连接时,则通过翻边结构347来增大与外壳1之间的连接面积。
一实施例中,具体的连接方式,则可以通过螺钉将翻边结构347固定在外壳1的顶板上。
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翻边结构347的结构强度,其在外表面上设置有第六加强筋3471。
在使用状态下,第六加强筋3471也是呈竖立方向布置。这样,在模具脱模时,方便脱模,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加工难度。
由上可知,对于第二安装件34上所配置的第二加强筋3431、第三加强筋3421、第四加强筋3461、第五加强筋3441和/或第六加强筋3471,在空调室内机吊挂安装使用状态下,第二加强筋3431、第三加强筋3421、第四加强筋3461、第五加强筋3441和第六加强筋3471均是呈竖立布置的状态,以满足在第二安装件34向外侧延伸的功能结构部上对结构强度加强设计的要求。
第二加强筋3431、第三加强筋3421、第四加强筋3461、第五加强筋3441和第六加强筋3471竖立布置在第二安装件34上,在整体脱模时,可以满足顺畅脱模的要求,简化模具的结构以降低加工难度。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将装配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在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有卡接部333和定位部334;
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有卡接配合部348和定位配合部349,卡接部333与卡接配合部348卡装在一起,定位部334与定位配合部349连接在一起。
具体的,为了减少螺钉的使用量,以简化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的组装过程,则可以通过卡装的方式将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预装配在一起。
其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卡接部333和卡接配合部348的表现实体可以有多种结构配合形式,如卡爪与卡槽配合,或采用卡扣结构等,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为了增大从贯通口341输出的气流的覆盖面积,以确保换热器2能够均匀的换热。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导风部3411,所述导风部被配置成引导从所述贯通口341输出的至少部分气流偏向所述贯通口341的外侧流向所述换热器2。
所述贯通口的边缘在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导风部3411,所述导风部突出于所述第二表面倾斜延伸。
具体的,导风部形成在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上,导风部3411布置在贯通口341处,进而能够引导从贯通口341输出的气流流向换热器2。
由于导风部3411相对于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倾斜布置,对于从贯通口341中输出的气流将沿着导风部3411的表面朝向贯通口341的外侧向外输送。
这样,便可以有效的增大从贯通口输出的气流的覆盖面积,以使得换热器均匀换热,无需额外配置复杂结构的导风组件,满足导风要求的同时简化了整体结构,降低制造成本。
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部3411分布在所述贯通口341的两侧;同一所述贯通口341两侧的所述导风部3411相互背离布置,所述导风部3411倾斜朝向所述换热器2方向延伸。
具体的,对于同一个贯通口341而言,在换热器2的长度方向上,贯通口341的两侧设置有导风部3411,并且,两侧的所述导风部3411相互背离布置,以增大该贯通口341的出风覆盖面积。
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贯通口沿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引导风扇32驱动的气流从贯通口341,对于第一安装件33上所形成的第一蜗壳部331上还设置有向外伸出的插装部336,所述插装部插入到所述贯通口341中,所述插装部朝向所述换热器方向延伸。
具体的,在组装时,第一安装件33通过插装部336可以插入到贯通口341中,并在通过风扇送风过程中,插装部336形成蜗舌结构以引导气流从贯通口341输出。
一实施例中,所述插装部336上设置有第三凹陷结构337,所述第三凹陷结构337中设置有第七加强筋338,所述第七加强筋338具有第三缺口结构339。
具体的,由于第一蜗壳一体形成在第一安装件33上,为了满足插装部336形成蜗舌结构,为此,插装部336形成第三凹陷结构337,以使得插装部336的表面形成蜗舌的曲面,同时还满足第一安装件33的整体厚度相对均匀,以提高注塑的质量。
第三凹陷结构337中设置的第七加强筋338,可以有效的增强插装部336的结构强度。所述第七加强筋338上形成的第三缺口结构339,一方面能够进一步的增强第七加强筋338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脱模时确保第七加强筋338顺畅脱模减少出现冷却缩水的情况发生。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于电机31通过第一安装部332和第二安装部344进行安装固定的具体方式,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来实现。
第一安装部332包括两个形成在第一安装件33上的第一架体3321。
两个第一架体3321并排布置,第一架体3321呈弧形结构,两个第一架体3321之间还设置有结构加强部3322,结构加强部3322沿电机31的转轴的长度方向延伸。
第二安装部344包括两个形成在第二安装件34上的第二架体3442。
两个第二架体3442并排布置,第二架体3442上与第一架体3321相对的表面形成有安装凹槽(未标记)。
其中,第一架体3321和第二架体344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一起,电机31的端部固定在对应的第一架体3321和第二架体3442之间。
具体的,电机31安装在第一安装部332和第二安装部344之间,第一安装部332所形成的第一架体3321与第二安装部344所形成的第二架体3442将夹持住电机31的对应端部,以使得电机31紧固在第一安装部332和第二安装部344上。
由于电机31的重量较重,为了提高第一架体3321和第二架体344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在卡装在一起后,第一架体3321和第二架体3442则可以进一步的通过螺钉进行紧固连接,以提高电机31安装部位的连接可靠性。
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电机的至少一端部设置有减震圈311。
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上设置有止转部3443。
所述止转部连接所述减震圈并被配置成限制所述减震圈相对于所述第二安装件转动。
具体的,电机31的端部设置有减震圈311可以对电机31运行过程中起到减震的作用,减震圈311被夹在第一架体3321和第二架体3442,可以实现将电机31牢靠的固定安装在第一架体3321和第二架体3442之间。
由于第一架体3321和/或第二架体3442上设置有止转部3443,止转部3443与减震圈311配合能够限制减震圈311相对于第一架体3321和第二架体3442转动,以确保电机31在运行时不会自身发生转动。
一实施例中,为了确保通过止转部3443能够对减震圈311起到限制转动的要求。
止转部3443可以为设置在第一安装部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上突出的压筋,通过压筋压在减震圈311的外周圈,以限制减震圈311转动。
或者,止转部3443可以为设置在第一安装部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上止转凸块,而减震圈311上设置有止转凹槽,止转凸块卡在止转凹槽中以限制减震圈311转动。
另一个实施例中,在装配电机31时,将第一安装件33的一端部预装在第二安装件34上后,第一安装件33因被减震圈311阻挡使得另一端部呈翘起的状态。为了确保减震圈311能够被有效的压紧,第一安装件33预装后相对于第二安装件34的翘起角度大于3度,第一安装件33预装后相对于第二安装件34的翘起角度小于15度。
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或所述第二蜗壳部上设置有布线部34444,所述布线部被配置成限位所述电机上的电线布线走向。
具体的,对于电机31而言,其安装在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角34上后,电机31上的电线还需要与电器盒4的电路板41连接,而电路板41与电机31之间的电线则可以通过布线部34444引导布线。
一实施例中,布线部34444的表现实体可以为线卡或挂钩等结构。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对于外壳1而言,其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形式。
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底板13。
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顶板14。
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前面板15,前面板15上设置有出风口12。
其中,前面板15位于底板13和顶板14之间。
在实际组装过程中,一般将顶板14倒置,然后,将第二安装件、前面板15、换热器2、水泵组件5、电器盒4、接水盘6和底板13安装顺序进行组装。
为了方便将换热器22装配到顶板14上,则可以在顶板14的一端部设置侧立板16以形成外壳1的侧壁,而顶板14的另一端部与底板13之间不配置侧立板16以形成空缺部位。
这样,在装配换热器2时,换热器2上的配管21无需采用穿孔的方式装配,而是直接放置在顶板14远离侧立板16的端部。
具体为,安装部件、下翻边17、底板13和前面板15之间形成安装间隔,配管21经由安装间隔伸出至外壳1的外部,安装板51设置在下翻边17和底板13之间并遮盖住安装间隔。
通过在顶板14的一端设置侧立板16以满足与底板13连接的要求,顶板14的另一端部不与底板13直接连接,使得顶板14的另一端部与底板13之间形成间隔。
在装配换热器2时,在倒置的顶板14上进行装配,换热器2的配管21则可以经由顶板14远离侧立板16的端部伸出。这样,便可以无需倾斜调节换热器2的姿态而采用平放的方式直接装配在顶板14上,实现了单人装配操作,以降低组装成本并提高组装效率。
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侧立板16可以与顶板14为一体结构,即顶板14的一端部弯折形成侧立板16。
或者,另一个实施例中,侧立板16与顶板14为分体结构,侧立板16通过螺钉固定在顶板14上。
在组装时,顶板14倒置在操作面上并装配上前面板15后,便可以装配换热器2,换热器2可以水平布置并放置在顶板14的上方。利用顶板14远离侧立板16的另一端部的空缺区域来满足换热器2的配管21伸出至外壳1外的安装要求。
与现有技术中在顶板的两侧分别配置侧板并在其中一侧板开孔来供配管21伸出的方式相比,顶板14的另一侧不配置侧立板16,可以满足换热器2以水平布置的姿态直接落到顶板14上进行装配。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检修,底板13为分体结构。
一实施例中,底板13包括第一板131,第一板131布置在接水盘6的下方。
一实施例中,底板13包括第二板132,第二板132布置在风机组件3的下方。
由于风机组件3需要根据需要进行维修,第二板132可以拆卸的安装在第一板131上。
一实施例中,为了满足底部外观无螺钉化设计,第一板131上设置有插孔133,第二板132上设置有插勾134,插勾134插入到插孔133中,以实现将第一板131与第二板132连接在一起。
一实施例中,而第一板131和第二板132的端部可以设置折边以通过螺钉与侧立板固定连接。
一实施例中,底板13包括降噪板133,降噪板133能够对外壳1的进风口11吸入的气流起到降噪的作用。
其中,所述降噪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的内边缘并位于所述第二板的上方。
具体的,在外壳1吊装到用户家中后,当将第二板132拆卸以形成进风口11的情况下。
外壳1在底部进风时,容易在第一板131的内边缘与安装部件之间的部位产生风噪,通过降噪板133在该区域进行降噪处理,以实现降低运行的噪音,进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性。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水泵组件5可以包括安装板51,水泵52安装在安装板51上,安装板51安装在外壳1上。
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装水泵组件5,安装板51采用分体式结构。
一实施例中,安装板51可以包括第一安装子板513,水泵52设置在第一安装子板513上。
一实施例中,安装板51可以包括第二安装子板514。第二安装子板514与底板13、前面板15、和/或安装部件连接。
第一安装子板513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安装子板514上。
在组装时,完成换热器2装配到顶板14上后,第一安装子板513、第二安装子板514和水泵52预装形成独立的模块再一块装配到顶板14上。
在后期维修时,仅需要将第一安装子板513从第二安装子板514上拆卸,便可以将第一安装子板513与水泵52一同从外壳1上拆卸下便可以对水泵52进行维修,第二安装子板514依然设置在外壳1上以满足外壳1整体安装的要求。
一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安装子板513和第二安装子板514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螺钉、卡扣等方式,在此不做限制。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装配水泵52,第一安装子板513上设置有泵架53,泵架53设置有悬臂结构,水泵52设置在泵架53上。
具体的,第一安装子板513的内表面设置有泵架53,泵架53可以使得水泵52悬空布置在第一安装子板513的一侧。
另一个实施例中,悬臂结构上还设置有延伸支架54,延伸支架54朝向接水盘6方向延伸,延伸支架54的下端部上还设置有水位传感器55。
具体的,水泵52和水位传感器55集中装配在泵架53上,以使得水泵52和水位传感器55通过安装板51实现统一装配,实现了模块化设计,以提高组装效率。
一实施例中,所述水泵52与所述泵架53之间还设置有缓冲部件(未标记)。通过缓冲部件可以缓冲水泵52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而减少振动传递给泵架53而引起噪音。
这样,外壳1仅需要在一侧配置侧立板16,而无需两侧均设置侧立板16并进行开孔来满足水泵52的安装要求,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并提高组装效率。
一实施例中,所述水泵52布置在所述换热器2的一端部处,所述水泵52靠近所述出风口12的位置布置;所述配管21布置在所述水泵52和所述安装部件之间。
具体的,水泵52远离电器盒4的位置布置,换热器2的配管21靠近电器盒4。这样,使得配管21上装配的温度传感器、电子膨胀阀更方便与电器盒4内的电路板41连线,以方便现场快速的组装。
一实施例中,为了在装配上水泵组件5后,通过安装板51对伸出的配管21进行有效的定位,下翻边17的边缘设置有第一缺口槽171,安装板51的边缘设置有第二缺口槽511,第一缺口槽171和第二缺口槽511对接在一起,配管21位于第一缺口槽171和第二缺口槽511中。
具体的,在组装过程中,换热器2放置在顶板14上后,配管21将卡在对应的第一缺口槽171中,然后,将水泵组件5通过安装板51安装在顶板14上。安装板51的的第二缺口将与第一缺口槽171相配合以使得配管21位于安装板51和下翻边17之间进行限位。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接水盘6设置有排水管61,排水管61经由安装间隔伸出至外壳1的外部。
一实施例中,由于排水管61也需要伸出至外壳1的外部,为了对排水管61进行定位,安装板51的边缘还设置有第三缺口槽512,排水管61设置在第三缺口槽512中并位于安装板51和底板13之间。
某些实施例中,对于配管21的定位还可以直接通过安装板51来实现,即安装板51上设置有管孔,配管21经由管孔伸出至外壳1的外部。
在组装过程中,换热器2装配到底板13上后,在装配水泵组件5时,水泵组件5的安装板51所设置的管孔先对准配管21,以使得配管21插入到对应的管孔中。由于水泵组件5重量较小,也方便操作人员进行调整。
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件上设置有定位筋条3410,所述定位筋条3410被配置成在所述外壳1倒置的状态下承载支撑住所述接水盘6,所述定位筋条3410还被配置成在所述外壳1正置的状态下压在所述接水盘6的边缘。
所述定位筋条3410形成在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定位筋条3410朝向所述换热器2方向延伸。
所述定位筋条3410延伸至所述接水盘6的边缘的上方并与所述接水盘6的边缘贴靠在一起。
具体的,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形成有定位筋条3410,定位筋条3410横向布置并沿着接水盘6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进行组装时,顶板14倒置并将第二安装件34和换热器2装配到位后,接水盘6倒置扣在换热器2上,接水盘6的边缘将搭接在定位筋条3410上。
通过在安装部件上额外配置定位筋条,定位筋条在组装过程中,通过定位筋条能够对接水盘的边缘进行支撑,使得接水盘在外壳倒置进行组装时能够搭接在定位筋条上,定位筋条配合换热器能够更有效可靠的支撑住接水盘,进而提高接水盘的组装精确性,以提高组装质量进而提高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组装质量。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减少换热器2装配过程中使用螺钉的数量,针对换热器2的装配方式进行如下结构改进。
如图11所示,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件18,第一支撑件18用于支撑安装换热器2。
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8上可以设置有支撑部件181,支撑部件181的一端部设置有螺纹孔,支撑部件181用于对换热器2进行支撑。
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8上可以设置有限位部件182,限位部件182用于对换热器2进行限位。
限位部件182位于支撑部件181的另一端部,第一端板22的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支撑部件181上,第一端板22的另一端部位于支撑部件181和限位部件182之间。
一实施例中,外壳1中还设置有第二支撑件19,第二支撑件19的一端部设置有螺纹孔,第二支撑件19的一端部为预装部。
一实施例中,第二端板23的另一端部设置有预装配合部,预装部和预装配合部连接在一起,第二端板23的一端部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支撑件19上。
在外壳1中设置相对布置的第一支撑件18和第二支撑件19,两个支撑件均可以满足换热器2的端板通过螺钉进行紧固的要求。在组装时,还可以实现端板的另一端部无需通过螺钉进行固定。
在安装第一端板22时,第一端板22将搭接在支撑部件181上,第一端板22将插入到支撑部件181和限位部件182之间的区域,然后,通过螺钉将第一端板22固定在支撑部件181上。
在安装第二端板23时,第二端板23通过预装配合部与预装部预装配在一起,然后,第二端板23再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支撑件19上。
完成组装并吊装安装后,第一端板22能够被限位部件182在底部支撑柱,第二端板23通过预装配合部与预装部预装配进行支撑,端板将进一步的通过螺钉进行紧固,以提高组装可靠性。
通过在外壳1中设置两个相对布置的支撑件,使得换热器2的端板的一端部采用螺钉与对应的支撑件进行固定连接,而换热换热器2的端板的另一端部不采用螺钉进行固定可以仅是与支撑件进行限位配合。
在实际组装过程中,操作人员在固定换热器2时,在换热器2两端的端板上至少打一个螺钉便可以实现换热器2的固定装配,以减少螺钉的使用量,进而提高组装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件181可以为形成在第一支撑件18上的支撑筋,支撑筋倾斜布置;限位部件182为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8上的限位块,限位块布置在支撑筋的下方。
一实施例中,预装部和预装配合部插接在一起,例如采用插舌和插孔的配合方式。
或者,一实施例中,预装部和预装配合部卡装在一起,例如采用卡爪和卡槽的配合方式。
或者,一实施例中,预装部和预装配合部搭接在一起。
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9可以包括连接件191,连接件191用于连接换热器2。
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9可以包括结构增强件192,结构增强件192竖向布置,连接件191设置在结构增强件192上。
具体的,由于第一支撑件18和第二支撑件19布置在出风口12的两侧,第二支撑件19需要装配到外壳1的前面板15上。结构增强件192呈条形结构并竖向布置在出风口12的一侧,以对前面板15进行结构强度的加强。
另一个实施例中,外壳1在出风口12的上下部位设置有相对布置的第一法兰板121。
一实施例中,外壳1在出风口12的一侧部设置有第二法兰板121。
一实施例中,结构增强件192在出风口12的一侧部设置有第三法兰板193。
第二法兰板121与第三法兰板193相对布置,第一法兰板121、第二法兰板121和第三法兰板193伸出至出风口12的外侧。
具体的,出风口12四周所配合的法兰板可以满足安装时与室内的风管进行连接。结构增强件192所设置的第三法兰板193伸出至出风口12的外侧,即满足风管连接的要求,又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结构增强件192的整体结构强度。
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板22的一端部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支撑件18上,第一端板22的另一端部采用快拆结构与第一支撑件18连接;第二端板23的一端部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支撑件19上,第二端板23的另一端部采用快拆结构与第二支撑件19连接。
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一图19所示,对于电机31的安装方式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配置。
风机组件3可以还包括固定支架35,固定支架35用于配合第二安装件34来固定安装电机31。
第一安装件33上仅形成有第一蜗壳部331,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有贯通口341,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蜗壳部342和支撑部343,支撑部343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44。
固定支架35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安装件34上,固定支架35与第二安装部344之间形成固定安装区,电机31设置在固定安装区中。
对于电机31的安装固定,则通过独立配置的固定支架35来与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安装部344配合完成电机31的安装固定。
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支架35呈框架式结构,固定支架35具有第一固定部351、第二固定部352和两个卡箍部353,卡箍部353连接在第一固定部351和第二固定部352之间。
第二安装部344包括两个形成在第二安装件34上的第二架体3442。两个第二架体3442并排布置,第二架体3442上与固定支架35相对的表面形成有卡箍槽(未标记)。
其中,第一固定部351和第二固定部352固定连接在第二安装件34上,电机31的端部固定在对应的卡箍部353和第二架体3442之间。
具体的,在电机31进行装配过程中,电机31安装在固定支架35和第二安装部344之间,固定支架35形成的卡箍部353与第二安装部344所形成的第二架体3442将夹持住电机31的对应端部,以使得电机31紧固在固定支架35和第二安装部344上。
一实施例中,由于电机31的重量较重,为了提高卡箍部353和第二架体344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固定支架35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安装件34上,以提高电机31安装部位的连接可靠性。
另一实施例中,为了节省螺钉的使用量,第一固定部351上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插接部354,支撑部343上设置有插接配合部3433。
插接部354与插接配合部3433插装在一起,第二固定部352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安装件34上。
具体的,在电机31组装过程中,电机31先放置在第二安装件34的两个第二架体3442之间,将固定支架35的插接部354插入到插接配合部3433中,翻转固定支架35使得第二固定部352贴靠在连接部346上,再将第二固定部352与连接部346通过螺钉紧固在一起。
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图19所示,在第二安装件34上形成有多个一体结构的第二蜗壳部342,为了满足与第二蜗壳部342配合,则配置有多个第一安装件33,每个第一安装件33上至少设置有一第一蜗壳部331。
在组装时,将电机31和风扇32放置到第二安装件34上后,再将各个第一安装件33装配到第二安装件34上。第一安装件33上所设置的第一蜗壳部331将与对应位置处的第二蜗壳部342配合形成蜗腔,以满足风扇32的安装要求。
对于电机31的安装固定,则通过独立配置的固定支架35来与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安装部344配合完成电机31的安装固定。
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35布置在两个第一安装件33之间。或者,对于同一第一安装件33上配置有多个第一蜗壳部331的情况,也可以将固定支架35布置在该第一安装件33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蜗壳部331之间。
另一实施例中,风扇32通常设置在支撑轴36上,以通过支撑轴36与电机31的转轴连接实现动力的传输,而对于同一个支撑轴36配置有多个风扇32的情况下,支撑轴36的一端部与电机31的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而支撑轴36的另一端部则需要通过轴承37进行支撑。
一实施例中,比邻的两个风扇32通过支撑轴36连接在一起,支撑轴36的一端与电机31的转轴连接,支撑轴36的另一端设置有轴承37。
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蜗壳部33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支架335,第一安装支架335用于安装支撑轴36上的轴承37。
一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支架340,第二安装支架340用于安装支撑轴36上的轴承37。
轴承37位于第一安装支架335和第二安装支架340之间。
对于两个比邻的风扇32并通过同一根支撑轴36安装支撑的情况下,支撑轴36的另一个端部需要通过轴承37进行支撑,以确保支撑轴36能够带动两个风扇32分别在各自的蜗腔中顺畅的转动。
在组装过程中,将电机31和风扇32放置在第二安装件34的对应位置处,支撑轴36自由端部所配置的轴承37则放置在第二安装支架340上。再将第一安装件33装配到第二安装件34上,以使得轴承37能够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支架335和第二安装支架340之间。
第一安装支架335与第二安装支架340连接在一起并将轴承37固定安装在两者之间,这样,便可以无需配置额外部件来单独安装轴承37,实现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并提高组装效率。
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支架335和第二安装支架340之间还设置有减震部件38,减震部件38呈环形结构并套在轴承37上。
为了提高轴承37的安装可靠性,并延长轴承37的使用寿命,减少运行过程中轴承37因振动而产生的噪音,在轴承37的外部套有减震部件38,轴承37通过减震部件38安装固定在第一安装支架335和第二安装支架340之间。
在使用过程中,因电机31驱动支撑轴36转动,风扇32在送风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经由支撑轴36传递给轴承37。轴承37的外部被减震部件38包裹并夹在第一安装支架335和第二安装支架340之间,通过减震部件38来缓冲轴承37产生的振动,以达到降低噪音并延长轴承37使用寿命的效果。
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操作人员组装减震部件38,减震部件38上设置有限位部381,限位部381朝向减震部件38的外部延伸。
一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支架340上设置有限位槽3401,限位部381插在限位槽3401中。
操作人员进行现场组装时,减震部件38的限位部381将插入到限位槽3401中,以使得减震部件38预装配到第二安装支架340上,再将第一安装架固定在第二安装件34上后,使得减震部件38能够精确的夹持在第一安装支架335和第二安装支架340之间,以确保轴承37精确的安装到位。
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外壳1内部通过第二安装件34间隔开以形成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而电器盒4位于进风腔体侧并连接在第二安装件的第一表面上。
为了减少线缆因故障着火而导致第二安装件跟随起火。则可以在第二安装件上配置有防火部件40,防火部件40上设置有走线部401,电器盒4设置在防火部件40上,部分线缆经由走线部401布置在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中。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为了在外壳1中形成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还可以通过电器盒4和所述安装部件相互配合在外壳1中间隔开。
一实施例,所述安装部件和所述电器盒4依次连接并位于所述外壳1的两侧部之间。所述外壳1的内部位于所述安装部件的一侧为进风腔体、位于所述安装部件的另一侧为出风腔体。
所述电器盒4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件的内端部,所述安装部件和所述电器盒4沿所述外壳1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在所述外壳1的底板13。
具体的,对于安装部件和电器盒4对接在一起,两者相互配合将外壳1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安装部件和电器盒4沿着外壳1的底板13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外壳1的顶板14可以仅遮盖住安装部件,而电器盒4可以露在顶板14的外部。
通过将安装部件和电器盒沿外壳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以利用电器盒和安装部件配合在外壳中间隔形成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可以充分的利用电器盒在外壳上所占用的空间来对应的在外壳中形成相互间隔开的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实现缩短安装部件的整体长度,以降低空调室内机制造成本。
一实施例中,电器盒4可以包括电路板41。电路板41用于满足空调室内机与外接电源连接以及控制空调室内机运行的要求。
一实施例中,电器盒4可以包括盒体42。盒体42作为电器盒4的主体结构用于承载安装电路板41。
一实施例中,电器盒4可以包括盒盖43。盒盖43能够盖住盒体42中安装的电路板41。
盒体42安装在外壳1上,电路板41安装在盒体中,盒盖43安装在盒体42上并遮盖住电路板41。
一实施例中,所述盒体42具有支撑板体421和两个侧板体422,所述侧板体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体的两侧,两个所述侧板体之间形成安装检修区;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体上,所述盒盖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体之间。
具体的,在组装时,盒体42通过支撑板体421与第二安装件34对接在一起并一同安装在外壳1的顶板14上,以实现将电器盒4装配到外壳1上。
一实施例中,所述盒体的顶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上,所述盒盖的下端部设置弯折部431,所述弯折部431连接在两个所述侧板体422的下端部之间。所述盒体、所述盒盖和所述外壳的顶板之间形成电器室。
具体的,盒体42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盒体42上下端部呈敞开式结构。盒体42安装在外壳1的顶板14上后,盒体42顶部的敞开结构被顶板14遮盖住。盒盖43装在盒体42上后,通过盒盖43的弯折部431来遮盖住盒体42底部的敞开结构。
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体的背部还设置有支撑连接部423。其中,所述第一板131的内边缘连接在第二安装件34、所述支撑连接部423和其中一所述侧板体422上;所述第二板132的内边缘连接在所述第一板131、所述支撑连接部423和所述支撑板体421上。
另一个实施例中,靠近所述换热器2侧的所述侧板体422的边缘设置有走线部401,通过走线部401来满足出风腔体中的电器件的线缆穿入到电器盒4中。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体上设置有第一穿线部402,所述第一穿线部402被配置成供线缆从所述电器盒4中引出并布置在所述外壳1的内部.
一个实施例中,远离所述换热器2侧的所述侧板体322上设置有第二穿线部403;所述第二穿线部403被配置成供线缆从所述电器盒4中引出并伸出至所述外壳1的外部。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被配置成对流经的气流换热形成换热气流;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蜗壳部和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蜗壳部和所述第一安装部沿所述第一安装件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
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口,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蜗壳部和支撑部,所述第二蜗壳部和所述支撑部沿所述第二安装件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所述支撑部突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
所述第一安装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形成固定安装区,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固定安装区中;所述第一蜗壳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蜗壳部之间形成蜗腔,所述蜗腔连通对应的所述贯通口,所述风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蜗腔中,所述电机被配置成驱动所述风扇在所述蜗腔中转动;
所述第二安装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体,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出风腔体;
其中,所述支撑部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部的一端部形成开口,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部还设置有支撑延长部,所述支撑延长部沿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宽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件的边缘;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朝向第一表面方向凹陷的第二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凹陷结构形成在所述支撑延长部中,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进风腔体中,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
2.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被配置成对流经的气流换热形成换热气流;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安装件上一体形成有多个第一蜗壳部;
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口,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一表面上一体形成有多个第二蜗壳部和支撑部,所述第二蜗壳部和所述支撑部沿所述第二安装件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所述支撑部突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
所述第一安装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所述固定支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形成固定安装区,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固定安装区中,所述第一蜗壳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蜗壳部之间形成蜗腔,所述蜗腔连通对应的所述贯通口,所述风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蜗腔中,所述电机被配置成驱动所述风扇在所述蜗腔中转动;
所述第二安装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体,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出风腔体;
其中,所述支撑部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部的一端部形成开口,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部还设置有支撑延长部,所述支撑延长部沿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宽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件的边缘;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朝向第一表面方向凹陷的第二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凹陷结构形成在所述支撑延长部中,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进风腔体中,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件上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蜗壳部之间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支撑延长部位于所述定位凹槽中;
所述定位凹槽被配置成配合所述支撑延长部以使得所述第一安装件上在所述支撑延长部上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陷结构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倒角结构,所述倒角结构朝向所述第二凹陷结构的外侧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延长部的端面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件在远离所述第一蜗壳部的边缘设置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外壳连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外壳连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朝向所述出风腔体的方向延伸,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加强筋具有第一缺口结构,所述第一缺口结构的缺口朝向所述出风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一表面上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二蜗壳部之间还设置有连接凸起;
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朝向第一表面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凹陷结构中也设置有所述第一加强筋;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陷结构中的所述第一加强筋具有所述第一缺口结构;
所述第一凹陷结构形成在所述连接凸起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中空结构内部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支撑部的端部还形成有开口,所述第二加强筋在所述支撑部的中空结构中由内至外朝向开口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筋具有第二缺口结构,所述第二缺口结构的缺口朝向所述开口;
所述开口布置在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安装件的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蜗壳部背离所述第一蜗壳部的表面设置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第二蜗壳部的弧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三加强筋竖立布置;
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比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蜗壳部之间还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一蜗壳部的表面设置有第四加强筋,所述第四加强筋竖立布置;
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背离所述第一安装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五加强筋,所述第五加强筋竖立布置;
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的远离所述第一蜗壳部的边缘设置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背离所述第一蜗壳部的表面设置有第六加强筋,所述第六加强筋竖立布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4/112883 WO2025092140A1 (zh) | 2023-10-31 | 2024-08-16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9356254 | 2023-10-31 | ||
CN202322935625 | 2023-10-3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897875U true CN221897875U (zh) | 2024-10-25 |
Family
ID=93129208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100757.1A Pending CN119914935A (zh) | 2023-10-31 | 2024-01-24 | 空调室内机 |
CN202420175773.2U Active CN222210550U (zh) | 2023-10-31 | 2024-01-24 | 空调室内机 |
CN202420178429.9U Active CN221897875U (zh) | 2023-10-31 | 2024-01-24 | 空调室内机 |
CN202420178442.4U Active CN221923704U (zh) | 2023-10-31 | 2024-01-24 | 空调室内机 |
CN202420175815.2U Active CN221923703U (zh) | 2023-10-31 | 2024-01-24 | 空调室内机 |
CN202410102654.9A Pending CN119914936A (zh) | 2023-10-31 | 2024-01-24 | 空调室内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100757.1A Pending CN119914935A (zh) | 2023-10-31 | 2024-01-24 | 空调室内机 |
CN202420175773.2U Active CN222210550U (zh) | 2023-10-31 | 2024-01-24 | 空调室内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178442.4U Active CN221923704U (zh) | 2023-10-31 | 2024-01-24 | 空调室内机 |
CN202420175815.2U Active CN221923703U (zh) | 2023-10-31 | 2024-01-24 | 空调室内机 |
CN202410102654.9A Pending CN119914936A (zh) | 2023-10-31 | 2024-01-24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6) | CN119914935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5092140A1 (zh) * | 2023-10-31 | 2025-05-08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
2024
- 2024-01-24 CN CN202410100757.1A patent/CN119914935A/zh active Pending
- 2024-01-24 CN CN202420175773.2U patent/CN222210550U/zh active Active
- 2024-01-24 CN CN202420178429.9U patent/CN221897875U/zh active Active
- 2024-01-24 CN CN202420178442.4U patent/CN221923704U/zh active Active
- 2024-01-24 CN CN202420175815.2U patent/CN221923703U/zh active Active
- 2024-01-24 CN CN202410102654.9A patent/CN11991493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5092140A1 (zh) * | 2023-10-31 | 2025-05-08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210550U (zh) | 2024-12-20 |
CN119914935A (zh) | 2025-05-02 |
CN119914936A (zh) | 2025-05-02 |
CN221923703U (zh) | 2024-10-29 |
CN221923704U (zh) | 2024-10-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189787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906359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9494244U (zh) | 风管机 | |
WO2007081078A2 (en) | Vibration reducing structure of air conditioner | |
CN106322557A (zh) | 厨房空调器 | |
CN217303007U (zh) |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 |
CN219841590U (zh) | 吊顶式室内机 | |
US12025324B2 (en) |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
CN108826465B (zh) | 天花机 | |
KR101911954B1 (ko) |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그의 조립방법 | |
CN22152685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2150514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7965855B (zh) |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机组 | |
CN22130145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WO2025091731A1 (zh) | 空调器 | |
CN222047926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WO2024169247A1 (zh) | 空调器 | |
CN22152674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21666165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9913404U (zh) | 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2230862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CN113007815A (zh) | 空调 | |
CN222278735U (zh) | 挂式空调 | |
CN222543956U (zh) | 风管机 | |
CN217715158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