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887021U - 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887021U CN221887021U CN202420240818.XU CN202420240818U CN221887021U CN 221887021 U CN221887021 U CN 221887021U CN 202420240818 U CN202420240818 U CN 202420240818U CN 221887021 U CN221887021 U CN 2218870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heat
- thermal conductivity
- high thermal
- f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包括热管和与热管连接的散热模组,热管包括散热部和吸热部,散热部与吸热部一体成型,散热模组内设有散热通道,散热部位于散热通道内,吸热部位于散热模组外,吸热部与外部电子元件相贴合的一面呈扁平状;通过将热管的吸热部设置呈扁平状,进而便于提高吸热部与电子元件的贴合面积,进而便于吸热部更高效的对电子元件进行吸热,进而提高热管的导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散热装置与电子产品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电子产品在运作时,电路中的电流会因阻抗的影响而产生不必要的热能,如果这些热能不能有效地排除而累积在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元件上,电子元件便有可能因为不断升高的温度而损坏。因此,散热装置的优劣极大的影响了电子产品的运作。
目前,电子产品最常用的散热装置是通过将热管的一端接触会产生热的电子元件,另一端连接散热鳍片,并以风扇对散热鳍片进行辅助散热,进而实现对热管的散热,以最终实现对发热的电子元件的散热,现有的热管大多为圆管,且热管的整体均呈圆形或椭圆形状,这种形状一般便于散热不便于导热,在热管的导热端会出现与电子元件的接触面较小的情况,不利于将电子元件处所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旨在提供一种与电子元件具有较大接触面的散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包括热管和与热管连接的散热模组,热管包括散热部和吸热部,散热部与吸热部一体成型,散热模组内设有散热通道,散热部位于散热通道内,吸热部位于散热模组外,吸热部与外部电子元件相贴合的一面呈扁平状。
具体地,所述散热管的数量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所述吸热部位于所述散热模组的下方,吸热部处设有收纳块,收纳块处设有收纳槽,各散热管的吸热部均位于收纳槽内形成吸热面。
具体地,所述散热模组包括若干第一散热鳍片和若干第二散热鳍片,第一散热鳍片与第二散热鳍片的比热容不同,第一散热鳍片与第二散热鳍片相互在竖直方向交错设置。
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体积。
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鳍片采用金属铜制成,所述第二散热鳍片采用金属铝制成。
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位于第二散热鳍片的上方。
具体地,位于同一水平方向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数量为两个,位于同一水平方向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数量为一个。
具体地,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中部设有通孔,位于同一水平方向的两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分设于通孔的两侧。
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处均设有与所述热管相配合的连接孔,连接孔的下方设有辅助折边。
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一侧设有散热齿孔,散热齿孔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所述通孔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热管的吸热部设置呈扁平状,进而便于提高吸热部与电子元件的贴合面积,进而便于吸热部更高效的对电子元件进行吸热,进而提高热管的导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与电子元件的连接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散热鳍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散热鳍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散热鳍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散热鳍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包括:10.散热模组;11.第一散热鳍片;12.第二散热鳍片;13.连接孔;14.辅助折边;15.散热齿孔;16.通孔;20.热管;21.吸热部;22.散热部;23.吸热面;30.收纳块;40.电子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至10所示,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包括热管20和与热管20连接的散热模组10,热管20包括散热部22和吸热部21,散热部22与吸热部21一体成型,散热模组10内设有散热通道,散热部22位于散热通道内,吸热部21位于散热模组10外,吸热部21与外部电子元件40相贴合的一面呈扁平状。在对散热装置进行放置时,通过将吸热部21呈扁平状的一面与电子元件40贴合,以提高热管20与电子元件40的贴合面的面积,进而便于吸热部21更高效的对电子元件40进行吸热,进而提高热管20的导热效率。
散热管20的数量为两条或两条以上,吸热部21位于散热模组10的下方,吸热部21处设有收纳块30,收纳块30处设有收纳槽,各散热管20的吸热部21均位于收纳槽内形成吸热面23。本实施例中热管20的数量为六条,以便于进一步提高热管20的散热效率,同时各散热管20的吸热部21均位于收纳块30的收纳槽内,形成吸热面23后更高效的对电子元件40进行吸热,以提高热管20的导热效率。
散热模组10包括若干第一散热鳍片11和若干第二散热鳍片12,第一散热鳍片11与第二散热鳍片12的比热容不同,第一散热鳍片11与第二散热鳍片12相互在竖直方向交错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比热容不同的第一散热鳍片11和第二散热鳍片12对热管20进行散热,以通过第一散热鳍片11和第二散热鳍片12形成散热差,更好的在热管20内提高微循环流动,进而提高散热模组10对热管20的散热效果。
第一散热鳍片11的体积小于第二散热鳍片12的体积。本实施例中单片第一散热鳍片11的体积小于单片第二散热鳍片12的体积,通过体积上的不同来进一步调节第一散热鳍片11和第二散热鳍片12的散热差,进而更好的提高散热模组10对热管20的散热效果。
第一散热鳍片11采用金属铜制成,第二散热鳍片12采用金属铝制成。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11采用金属铜支撑,第二散热鳍片12采用金属铝制成,因此第二散热鳍片12的比热容大于第一散热鳍片11的比热容,进而在第一散热鳍片11与第二散热鳍片12之间形成散热差。
第一散热鳍片11位于第二散热鳍片12的上方;位于同一水平方向的第一散热鳍片11的数量为两个,位于同一水平方向的第二散热鳍片12的数量为一个。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11位于第二散热鳍片12的上方,且在同一水平方向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一散热鳍片11和一个第二散热鳍片12,进而提高比热容差异,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第二散热鳍片12的中部设有通孔16,位于同一水平方向的两个第一散热鳍片11分设于通孔16的两侧。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散热鳍片12的中部设有通孔16,通过通孔16以提高第二散热鳍片12的散热效率。
第一散热鳍片11和第二散热鳍片12处均设有与热管20相配合的连接孔13,连接孔13的下方设有辅助折边14。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散热鳍片11和第二散热鳍处均设有连接孔13,且在连接孔13的下方设有辅助折边14,通过重复堆叠的方式第一散热鳍片11的辅助折边14与第二散热鳍片12的连接孔13的上端相抵,第二散热鳍片12的辅助折边14又跟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散热鳍片11的连接孔13的上端相抵,如此往复在散热装置处形成热管20通道,本实施例中设有六条热管20,因此在散热装置处也形成有六条热管20通道,热管20位于热管20通道内,同时通过辅助折边14以实现对热管20的辅助固定,使得热管20更稳定的固定在热管20通道内。
第一散热鳍片11的一侧设有散热齿孔15,散热齿孔15朝向靠近第二散热鳍片12的通孔16的一侧。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散热鳍片11的一侧设有散热齿孔15,通过设置散热齿孔15以便于提高第一散热鳍片11的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包括热管和与热管连接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热管包括散热部和吸热部,散热部与吸热部一体成型,散热模组内设有散热通道,散热部位于散热通道内,吸热部位于散热模组外,吸热部与外部电子元件相贴合的一面呈扁平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数量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所述吸热部位于所述散热模组的下方,吸热部处设有收纳块,收纳块处设有收纳槽,各热管的吸热部均位于收纳槽内形成吸热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组包括若干第一散热鳍片和若干第二散热鳍片,第一散热鳍片与第二散热鳍片的比热容不同,第一散热鳍片与第二散热鳍片相互在竖直方向交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体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采用金属铜制成,所述第二散热鳍片采用金属铝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位于第二散热鳍片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水平方向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数量为两个,位于同一水平方向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数量为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中部设有通孔,位于同一水平方向的两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分设于通孔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处均设有与所述热管相配合的连接孔,连接孔的下方设有辅助折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一侧设有散热齿孔,散热齿孔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所述通孔的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240818.XU CN221887021U (zh) | 2024-01-31 | 2024-01-31 | 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240818.XU CN221887021U (zh) | 2024-01-31 | 2024-01-31 | 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887021U true CN221887021U (zh) | 2024-10-22 |
Family
ID=93098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240818.XU Active CN221887021U (zh) | 2024-01-31 | 2024-01-31 | 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887021U (zh) |
-
2024
- 2024-01-31 CN CN202420240818.XU patent/CN22188702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606283B1 (ko) | 히트 파이프 유니트 및, 히트 파이프 유형의 열교환기 | |
JP7413387B2 (ja) | 相転移放熱装置 | |
CN106885485B (zh) | 一种热端变截面多脉动冷端热管散热器 | |
WO2020211416A1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109974137B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113613468B (zh) | 钎焊冷媒散热器 | |
CN106033749A (zh) | 并联式平行微通道多芯片散热器 | |
CN111867320A (zh) | 散热模块 | |
CN108235653A (zh) | 一种液冷型平板铝热管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 |
WO2024066703A1 (zh) | 散热系统及功率设备 | |
JP5145981B2 (ja) | 部品冷却構造 | |
CN211451987U (zh) | 热量传导装置 | |
CN201229136Y (zh) | 导热结构及具有该导热结构的散热装置 | |
CN221887021U (zh) | 一种导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 | |
CN209250984U (zh) | 散热装置及电器件 | |
CN211720962U (zh) | 散热装置 | |
CN210516704U (zh) | 散热模块 | |
JP2007173372A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210040184U (zh) | 一种微通道水冷板 | |
US7278467B2 (en) | Liquid-cooled heat radiator kit | |
CN221887008U (zh) | 一种立体式散热装置 | |
TWI566670B (zh) | 散熱裝置 | |
JPH1054624A (ja) | 熱電冷却装置 | |
CN210745850U (zh) | 散热装置 | |
CN211378617U (zh) | 一种电子产品散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