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881671U - 加湿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881671U
CN221881671U CN202420115500.9U CN202420115500U CN221881671U CN 221881671 U CN221881671 U CN 221881671U CN 202420115500 U CN202420115500 U CN 202420115500U CN 221881671 U CN221881671 U CN 2218816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mist outlet
outlet cover
humidifi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11550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华鸣
吴文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iyan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Qiany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iyan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Qiany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iyan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Qiany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iy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11550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8816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8816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8816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加湿器,包括水箱组件及设置在水箱组件上的出雾组件,出雾组件具有密封设置于水箱组件上的上盖及可转动设置于上盖且与水箱组件导通的第一出雾盖,第一出雾盖上可转动设置与所述水箱组件导通的第二出雾盖。本申请由于在加湿器的第一出雾盖上可转动设置与水箱组件导通的第二出雾盖,能够改变加湿器的出雾角度,从而能有效地防止加湿器的出雾口积水,并且能加快加湿速度、增大加湿范围以及实现加湿均匀。

Description

加湿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智能家居电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湿器。
背景技术
加湿器为日常生活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电器用品,特别在气候比较干燥的环境非常适用。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室内空间的相对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环境湿度。
现有的加湿器在进行加湿工作的过程中,当其水汽向外界逸出时,由于出雾角度的原因,一方面比较容易导致加湿器的出雾口形成积水,另一方面会降低其加湿的速度,从而减小了其加湿的范围,而且还会令其加湿程度不均匀等;现有的加湿器还普遍存在部件之间接缝处的漏雾问题。
目前在现有技术中,仍未见有由改善出雾角度而解决上述缺点的加湿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一个或者同时多个技术问题而提供的加湿器。
为了适应本申请的任意一个技术目的或者所要解决的任意一个技术问题,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湿器,包括:水箱组件及设置在所述水箱组件上的出雾组件,所述出雾组件具有密封设置于所述水箱组件上的上盖及可转动设置于所述上盖且与所述水箱组件导通的第一出雾盖,所述第一出雾盖上可转动设置与所述水箱组件导通的第二出雾盖。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盖开设第一驳接孔,所述第一驳接孔的环形边缘设有第一储水槽;所述第一出雾盖具有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外壁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水槽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驳接孔具有从外向其中心依次设置的第一内壁、第一挡壁及将所述第一内壁与第一挡壁连接起来的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内壁、第一挡壁及第一底壁共同限定了所述第一储水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驳接孔的中心具有与所述第一内壁连接的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出雾盖的中心具有第一卡钩;所述第一卡钩卡设于所述第一卡环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出雾盖具有第二驳接孔,所述第二驳接孔的环形边缘设有第二储水槽;所述第二出雾盖具有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外壁设置于所述第二储水槽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驳接孔具有从外向其中心依次设置的第二内壁、第二挡壁及将所述第二内壁与第二挡壁连接起来的第二底壁,所述第二内壁、第二挡壁及第二底壁共同限定了所述第二储水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驳接孔的中心设有与所述第二内壁连接的第二卡环;所述第二出雾盖的中心具有第二卡钩;所述第二卡钩卡设于所述第二卡环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出雾盖的边缘与所述第二驳接孔之间设置上表面,所述第一出雾盖的上表面上开设第一出雾窗,环绕所述第一出雾窗的内壁上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出雾盖的上表面倾斜设置的第一导雾面。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出雾盖上设置上表面,所述第二出雾盖的上表面上开设第二出雾窗,环绕所述第二出雾窗的内壁上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出雾盖的上表面倾斜设置的第二导雾面。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出雾盖的所述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推块。
本申请加湿器由于在第一出雾盖上可转动设置与所述水箱组件导通的第二出雾盖,并且在第一出雾盖、第二出雾盖上都设置了出雾窗使加湿器中的水雾能够快速且均匀地逸出至周围的空气环境中。与现有技术相比,能有效地增大加湿范围、提高加湿速度以及实现加湿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加湿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加湿器部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第一出雾盖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第一出雾盖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c为图3a所示结构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第二出雾盖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第二出雾盖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5a所示上盖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5c为图5b所示上盖的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加湿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一出雾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实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下面结合上述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之实施例,通过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能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的典型实施例所示加湿器,参考图1-7,本申请为一种加湿器100,加湿器100主要包括水箱组件10与出雾组件。出雾组件具有密封设置于水箱组件上的上盖20及可转动设置于上盖20且与水箱组件导通的第一出雾盖30,第一出雾盖30上可转动设置与水箱组件导通的第二出雾盖40。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出雾盖30转动设置于水箱组件上,因此可以调节第一出雾盖30相对于上盖20的设置角度,进而可以调节第一出雾盖30的出雾方向;类似地,由于第二出雾盖40也是转动设置于第一出雾盖30上,因此第二出雾盖40相对于第一出雾盖30的角度也可以调节,这意味着,第二出雾盖40的出雾方向也可以调节。通过适当调节两个出雾盖的旋转角度,就可以根据实际出雾需求,调节整个加湿器的出雾方向,进而确保室内空间加湿均匀充分,从而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便利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水箱组件10的水箱(图未示)中盛装用于加湿的液体,以便通过加湿组件(图未示)对液体加热导致其变为水蒸气,并且通过出雾组件散发到周围空气中,进而起到增加周围空气湿度的效果。
出雾组件包括上盖20,上盖20设置于水箱组件10的开口处,并且上盖20上开设第一驳接孔22(图5a)。第一出雾盖30转动设置于第一驳接孔22内(详后述)。第一驳接孔22具有环形边缘,环形边缘设有第一储水槽226;相应地,第一出雾盖30具有第一外壁36;第一外壁36设置于第一储水槽内。通过将第一外壁36设置于第一储水槽226内,当第一储水槽226注水之后,第一外壁36的底部沉浸于水中,因此相当于通过第一储水槽226内的水将第一外壁36与上盖20之间的配合缝隙密封起来,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水箱组件10中的气雾从连接处泄漏的问题,从而确保了加湿器的出雾量。
上盖20的第一储水槽226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上盖20的第一驳接孔22具有沿着从外到内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内壁222、第一挡壁224及将第一内壁222与第一挡壁224连接起来的第一底壁227,第一内壁222、第一挡壁224及第一底壁227共同限定了第一储水槽226。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储水槽226整体为环形结构,这样气雾密封效果更佳。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储水槽226也可以为环形但不是连贯的环形结构,其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气雾密封效果。
第一出雾盖30与上盖20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多样化。在一个实施例中,两者通过卡扣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具体来说,上盖20的第一驳接孔22的中心具有与第一内壁222连接的第一卡环228;相应地,第一出雾盖30的中心具有第一卡钩341;通过将第一卡钩341卡设于第一卡环内228内就可以实现第一出雾盖30与上盖20之间的卡扣连接。并且,由于第一卡环228是环形构造,因此第一卡钩341可以卡扣于第一卡环228的任何位置,并且第一卡钩341与第一卡环228之间的卡配关系并不影响第一出雾盖30相对于上盖20的相对旋转,也就是不会影响第一出雾盖30的出雾角度的调节。
第一内壁222与第一卡环228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多种结构实现。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第一内壁222与第一卡环228之间设置连接辐条(如图5a所示,未标号),优选采用三个连接辐条,更优选,三个连接辐条均匀周向分布,也就是,三个连接辐条两两之间的夹角相同。从几何学的角度看,设置三个均匀周向连接辐条更有利于整个上盖20的结构稳定性。此外,三个连接辐条之间限定了镂空区(未标号),由于设置了镂空区,并且同时由于第一卡环228中间也镂空设置,因此可以允许有更多气雾经由这些镂空部位而流入第一出雾盖30,进而增强出雾效果。进一步优选地,连接辐条整体为台阶状,这样使得第一卡环228整体上低于上盖20的上表面,这样便于实现将第一出雾盖30设置于第一驳接孔222内,最终确保安装后的第一出雾盖30不会从上盖20的上表面突出,进而影响加湿器的整体美观度。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第一出雾盖30具有第二驳接孔34,第二驳接孔34也具有环形边缘,环形边缘设有第二储水槽346;对应地,第二出雾盖40具有第二外壁43;第二外壁43设置于第二储水槽346内。通过将第二外壁43设置于第二储水槽346内,当第二储水槽346注水之后,第二外壁43的底部沉浸于水中,因此通过第二储水槽346内的水将第二外壁43与第一出雾盖30之间的配合缝隙密封起来,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水箱组件10中的气雾从连接处泄漏的问题,从而确保了加湿器的出雾量。
第二储水槽346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驳接孔34具有沿着外向内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二内壁342、第二挡壁344及将第二内壁342与第二挡壁344连接起来的第二底壁347。第二内壁342、第二挡壁344及第二底壁347共同限定了第二储水槽346。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储水槽346整体为环形结构,这样气雾密封效果更佳。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储水槽346可以为环形但不是连贯的环形结构,其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气雾密封效果。
第一出雾盖30与第二出雾盖40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多样化。在一个实施例中,两者通过卡扣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具体来说,第二驳接孔34的中心设有与第二内壁342连接的第二卡环348;第二出雾盖40的中心具有第二卡钩44;第二卡钩44卡设于第二卡环348上。通过将第二卡钩44卡设于第二卡环348内就可以实现第一出雾盖30与第二出雾盖40之间的卡扣连接。并且,由于第二卡环348是环形构造,因此第二卡钩44可以卡扣于第二卡环348的任何位置,并且第二卡钩44与第二卡环348之间的卡配关系并不影响第二出雾盖40相对于第一出雾盖30的相对旋转,也就是不会影响第二出雾盖40的出雾角度调节。
第二内壁342与第二卡环348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多种结构实现。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第二内壁342与第二卡环348之间设置连接辐条(如图3a所示,未标号),优选采用三个连接辐条,更优选,三个连接辐条均匀周向分布,也就是,三个连接辐条两两之间的夹角相同。设置三个周向连接辐条更有利于整个第一出雾盖30的结构稳定性。此外,三个连接辐条之间限定了镂空区(未标号),由于设置了镂空区,并且同时由于第二卡环348中间也镂空设置,因此可以允许有更多气雾经由这些镂空部位而流入第二出雾盖40,进而增强出雾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卡钩341凸设于第二卡环348的一侧,优选的,第一卡钩341和第二卡环348一体成型设置,这样第一出雾盖30的整体结构稳定可靠并且简单。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出雾盖30的边缘与第二驳接孔34之间设置上表面3222,第一出雾盖30的上表面3222上开设第一出雾窗32,环绕第一出雾窗32的内壁上具有相对于第一出雾盖30的上表面3222倾斜设置的第一导雾面322。由于第一导雾面322相对于上表面3222倾斜一定角度,比如75-80°的倾斜角度,因此当气雾经由第一出雾窗32流出时,气雾顺着第一导雾面322的延伸方向逸出,进而使得流出的气雾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这样大大增强了加湿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出雾盖40上设置上表面4222,第二出雾盖40的上表面4222上开设第二出雾窗42,环绕第二出雾窗42的内壁上具有相对于第二出雾盖40的上表面4222倾斜设置的第二导雾面422,水箱组件10中的水雾可向第二导雾窗42向外逸出水雾,通过第二导雾面422可以形成75-80°的出雾角度,可以有效地增大加湿范围。在第二出雾盖40的上表面4222的边缘设置推块46,设置推块46可以实现通过用户用手推动推块46,进而便于第二出雾盖40的转动操作。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湿器,包括:水箱组件及设置在所述水箱组件上的出雾组件,所述出雾组件具有密封设置于所述水箱组件上的上盖及可转动设置于所述上盖且与所述水箱组件导通的第一出雾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雾盖上可转动设置与所述水箱组件导通的第二出雾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开设第一驳接孔,所述第一驳接孔的环形边缘设有第一储水槽;所述第一出雾盖具有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外壁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水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驳接孔具有从外向其中心依次设置的第一内壁、第一挡壁及将所述第一内壁与第一挡壁连接起来的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内壁、第一挡壁及第一底壁共同限定了所述第一储水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驳接孔的中心具有与所述第一内壁连接的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出雾盖的中心具有第一卡钩;所述第一卡钩卡设于所述第一卡环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雾盖具有第二驳接孔,所述第二驳接孔的环形边缘设有第二储水槽;所述第二出雾盖具有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外壁设置于所述第二储水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驳接孔具有从外向其中心依次设置的第二内壁、第二挡壁及将所述第二内壁与第二挡壁连接起来的第二底壁,所述第二内壁、第二挡壁及第二底壁共同限定了所述第二储水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驳接孔的中心设有与所述第二内壁连接的第二卡环;所述第二出雾盖的中心具有第二卡钩;所述第二卡钩卡设于所述第二卡环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雾盖的边缘与所述第二驳接孔之间设置上表面,所述第一出雾盖的上表面上开设第一出雾窗,环绕所述第一出雾窗的内壁上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出雾盖的上表面倾斜设置的第一导雾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雾盖上设置上表面,所述第二出雾盖的上表面上开设第二出雾窗,环绕所述第二出雾窗的内壁上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出雾盖的上表面倾斜设置的第二导雾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雾盖的所述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推块。
CN202420115500.9U 2024-01-16 2024-01-16 加湿器 Active CN2218816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115500.9U CN221881671U (zh) 2024-01-16 2024-01-16 加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115500.9U CN221881671U (zh) 2024-01-16 2024-01-16 加湿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881671U true CN221881671U (zh) 2024-10-22

Family

ID=93110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115500.9U Active CN221881671U (zh) 2024-01-16 2024-01-16 加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8816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86089B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器
CN221881671U (zh) 加湿器
CN208886993U (zh) 加湿器及空调器
CN106711476B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控压设备
CN203053004U (zh) 一种风道总成
CN211672801U (zh) 一种蒸汽直发器
CN211983285U (zh) 一种蜂箱结构
CN209495420U (zh) 一种圆形顶盖可360度旋转的侧出雾加湿器
CN219889688U (zh) 一种无雾加湿器
CN221358092U (zh) 一种湿化罐及呼吸机
CN221724483U (zh) 水箱组件及加湿器
CN217422344U (zh) 燃气比例阀
CN221990979U (zh) 一种气阀组件、阀体总成以及热水器
CN212618912U (zh) 一种微景雾化小风扇
CN216953452U (zh) 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顶盖及使用其的加湿器
CN218245660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269404U (zh) 一种提高温湿度均匀性的百叶窗结构
CN221684699U (zh) 一种空气净化加湿器
CN217785393U (zh) 一种通风结构
CN222109264U (zh) 气道结构、雾化器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09326055U (zh) 天花机的机壳组件和具有其的天花机
CN205299809U (zh) 加湿器
CN217685594U (zh) 一种加湿器与香薰的组合结构
CN219878099U (zh) 一种洗碗机风道及洗碗机
CN221934388U (zh) 具有排气结构的调节辊及涂覆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57 3301, Building C, Lot 1, Chuangzhi Yuncheng, Liuxian Avenue, Xil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iya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Qiany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3301, Building C, Lot 1, Chuangzhi Yuncheng, Liuxian Avenue, Xil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IYA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Qianyan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