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785945U - 一种防串味电蒸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串味电蒸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785945U CN221785945U CN202322820480.3U CN202322820480U CN221785945U CN 221785945 U CN221785945 U CN 221785945U CN 202322820480 U CN202322820480 U CN 202322820480U CN 221785945 U CN221785945 U CN 2217859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am
- inner shell
- outer shell
- water
-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025 stea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8236 heat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96 flavor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634 flavo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串味电蒸锅,包括底座和锅体组件,底座设置有储水腔以及加热组件,锅体组件包括上蒸盘、下蒸盘,以及位于上蒸盘和下蒸盘之间的支撑件,支撑件包括外壳以及内壳,内壳的侧壁与外壳之间形成蒸汽通道,内壳的顶壁与上蒸盘之间形成进气空间,至少部分进气空间自蒸汽通道延伸至上蒸盘的中部,上蒸盘对应进气空间设置有进气口,以使储水腔内的部分蒸汽经蒸汽通道通过进气空间进入上蒸盘的上方。如此使得上涌至所述蒸腔通道上方并弥漫汇聚在进气空间内的蒸汽,可以通过所述进气口从所述上蒸盘的中部进入所述上蒸腔,从而既提高了蒸汽对所述上蒸腔内食物的加热效果,改善了热量在上层蒸腔内的分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串味电蒸锅。
背景技术
电蒸锅是一种在传统蒸笼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用电热蒸汽原理来清蒸各种食物的厨房电器。电蒸锅一般具有多层蒸腔,当多层蒸腔同时使用时,上层蒸腔食物表面的冷凝水会通过蒸盘的蒸汽孔滴到下层蒸腔内的食物上,导致下层食物变味;同时,下层蒸腔中食材散发出来的味道也会随着蒸汽进入上层蒸腔,使上层食材变味,导致上下层食物串味,影响食用口感。
因此,现有技术中,有些电蒸锅通过在内部设计蒸汽流动的通道,使加热水产生的蒸汽分成多股,并分别引入各个蒸腔内,并且各个蒸腔被分隔件分隔,以此实现各个蒸腔的单独加热,使得各股蒸汽不发生混合,进而起到防串味的效果。
其中,最下层的蒸腔离底部的蒸汽发生腔最近,蒸汽的流入也较为简单直接,而上层的蒸腔距离下方蒸汽发生腔较远,因此需要另设蒸汽通道将部分蒸汽引入上层蒸腔内。现有技术中,用于连通上层蒸腔和下方蒸汽发生腔的蒸汽通道一般位于下层蒸腔的一侧,使得蒸汽发生腔内的蒸汽仅能从侧部上涌至上层蒸腔。这就导致蒸汽和热量集中在上层蒸腔侧部进气口所在的区域,而中心区域以及蒸腔另一侧的热量较低,使得热量在上层蒸腔内的分布不均匀,致使上层蒸腔内食物的受热不均,影响食物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串味电蒸锅,以解决现有防串味电蒸锅通过独立蒸汽通道将蒸汽引入上层蒸腔时,蒸汽从一侧进入上蒸腔,导致上蒸腔内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食物口感及加热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串味电蒸锅,包括底座和置于所述底座上方的锅体组件,所述底座设置有储水腔以及用于对所述储水腔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的加热组件,所述锅体组件包括上蒸盘、下蒸盘,以及位于所述上蒸盘和所述下蒸盘之间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内壳,所述内壳的侧壁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蒸汽通道,所述内壳的顶壁与所述上蒸盘之间形成进气空间,至少部分所述进气空间自所述蒸汽通道延伸至上蒸盘的中部,所述上蒸盘对应所述进气空间设置有进气口,以使储水腔内的部分蒸汽经蒸汽通道通过进气空间进入所述上蒸盘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防串味电蒸锅还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蒸汽通道位于所述内壳相对的两侧;或者,所述蒸汽通道环绕所述内壳。
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所述内壳包括至少一个与外壳之间形成蒸汽通道的配合侧、顶壁、以及与外壳连接的连接侧;或者所述内壳包括至少一个与外壳之间形成蒸汽通道的配合侧、顶壁,所述顶壁与外壳一体成型。
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内壳的周侧至少部分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所述蒸汽通道。
所述内壳的顶壁设置有集水槽,所述进气口朝向所述内壳的投影位于所述集水槽内。
所述内壳的顶壁设置有向上凸出的挡筋,所述挡筋围成所述集水槽;和/或,所述内壳的顶壁的至少部分区域向下凹陷以形成所述集水槽。
所述下蒸盘对应所述蒸汽通道处设置有收集槽或者过口,以使所述进气口滴落的液体沿所述内壳的侧壁流动至所述收集槽或从所述过口滴落。
所述下蒸盘设有位于内壳侧壁内侧的第一蒸汽口,所述电蒸锅还包括置于所述底座的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下蒸盘的下方,所述下蒸盘以及所述接水盘的边缘区域开设有第二蒸汽口,所述第二蒸汽口连通所述蒸汽通道和所述储水腔。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所述接水盘对应第一加热件设置有朝向下方延伸的隔水筋,以将所述储水腔分为第一加热腔和位于隔水筋外的第二加热腔,所述第一加热腔与所述内壳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加热腔通过所述第二蒸汽口与所述蒸汽通道连通。
所述蒸汽通道的截面尺寸自下向上逐渐增大,和/或,所述内壳的顶壁和侧壁之间设置有弧形过渡段。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蒸盘和所述下蒸盘之间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内壳和外壳,其中,所述内壳与所述下蒸盘围成下蒸腔,所述上蒸盘的上方为上蒸腔,所述内壳的侧壁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蒸汽通道,使所述储水腔内产生的部分蒸汽从所述下蒸盘的中部进入下蒸腔内,部分蒸汽从所述蒸汽通道上涌至所述上蒸盘处,同时,所述内壳的顶壁与所述上蒸盘之间具有进气空间,至少部分进气空间自蒸汽通道延伸至上蒸盘的中部,所述上蒸盘对应所述进气空间设置有进气口,使得上涌至所述蒸腔通道上方并弥漫汇聚在进气空间内的蒸汽,可以通过所述进气口从所述上蒸盘的中部进入所述上蒸腔,从而既提高了蒸汽对所述上蒸腔内食物的加热效果,又提高蒸汽在所述上蒸腔内分布的均匀性,改善了热量在上层蒸腔内的分布,使所述上蒸腔内的食物受热更快且更加均匀,提高口感以及烹饪效率。
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所述内壳包括至少一个与外壳之间形成蒸汽通道的配合侧、顶壁、以及与外壳连接的连接侧;或者所述内壳包括至少一个与外壳之间形成蒸汽通道的配合侧、顶壁,所述顶壁与外壳一体成型。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使得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被用户同步完成放置或者取出,并且减少了所述电蒸锅的部件数量,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学习成本,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内壳的顶壁设置有集水槽,所述进气口朝向所述内壳的投影位于所述集水槽内。所述内壳的顶壁朝向所述上蒸盘的一侧具有集水槽,当所述上蒸腔内食物表面的冷凝水或者食物汤汁从所述进气口滴落时,则会被所述集水槽收集,而不会向下滴落至储水腔内,也不会进入所述下蒸腔内,实现单独收集,进一步降低上层食物汤汁与下层食物接触,或者回流至所述储水腔内被加热转换为蒸汽进入所述下蒸腔内,导致下层食物串味的风险。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下蒸盘设有位于内壳侧壁内侧的第一蒸汽口,所述电蒸锅还包括置于所述底座的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下蒸盘的下方,所述下蒸盘以及所述接水盘的边缘区域开设有第二蒸汽口,所述第二蒸汽口连通所述蒸汽通道和所述储水腔。所述内壳将所述第一蒸汽口和所述第二蒸汽口隔绝,实现蒸汽的分流,使所述下蒸腔和所述上蒸腔内分别由两股蒸汽独立加热。同时,由于所述第二蒸汽口位于边缘区域,此处靠近所述外壳以及扣合在上蒸盘上的锅盖,因此流动至此处的液体多为所述外壳和所述锅盖侧壁的冷凝水,这些冷凝水没有与食物发生接触,并无异味,因此可通过所述第二蒸汽口向下回流至所述储水腔内,在所述储水腔内被二次利用,受热再次转换为蒸汽用于加热食物。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所述接水盘对应第一加热件设置有朝向下方延伸的隔水筋,以将所述储水腔分为第一加热腔和位于隔水筋外的第二加热腔,所述第一加热腔与所述内壳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加热腔通过所述第二蒸汽口与所述蒸汽通道连通。所述隔水筋将所述储水腔分为第一加热腔和所述第二加热腔,所述加热件对应设置为两个,一方面,由于腔体的体积变小,使得腔体内水的温度能够快速升高,提高两个腔体的加热效率,进而提高蒸汽产生效率,缩短蒸汽产生时间,另一方面,当用户仅放置一层蒸盘进行烹饪时,可有选择性地仅启动所述第一加热件,使所述第一加热腔内产生蒸汽进入所述下蒸腔,而所述第二加热件无需启动,以此使所述电蒸锅更加节能,提高用户体验。不仅如此,两个加热件可以不同的功率运行,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加热腔和所述第二加热腔内的蒸汽产生速度不同,以便于对进入上下层的蒸汽量进行调控,使上下层蒸腔内的蒸汽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蒸锅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蒸锅的结构爆炸视图;
图4为图3中所述下蒸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支撑件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支撑件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支撑件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支撑件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所述接水盘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上蒸盘的俯视图。
其中:
1底座;11储水腔;12聚热凸筋;13第一加热腔;14第二加热腔;15第一加热件;16第二加热件;
2下蒸盘;21下蒸腔;22第一蒸汽口;23定位槽;24第二蒸汽口;
3上蒸盘;31上蒸腔;32进气口;
4支撑件;41外壳;42内壳;421顶壁;43蒸汽通道;44进气空间;45挡筋;46集水槽;47排气口;48连接侧;481连接筋;49配合侧;
5接水盘;51隔水筋;52导气凸台;521导气口;
6锅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防串味电蒸锅,包括底座1和置于所述底座1上方的锅体组件,所述底座1设置有储水腔11以及用于对所述储水腔11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的加热组件,所述锅体组件包括上蒸盘3、下蒸盘2,以及位于所述上蒸盘3和所述下蒸盘2之间的支撑件4,所述支撑件4包括外壳41以及位于所述外壳41内部的内壳42,所述内壳42的侧壁与所述外壳41之间形成蒸汽通道43,所述内壳42的顶壁421与所述上蒸盘3之间形成进气空间44,至少部分所述进气空间44自所述蒸汽通道43延伸至上蒸盘3的中部,所述上蒸盘3对应所述进气空间44设置有进气口32,以使储水腔11内的部分蒸汽经蒸汽通道43通过进气空间44进入所述上蒸盘3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中部可以是指上蒸盘3的正中心,也可以是偏离正中心,但与蒸汽通道之间存在非零距离的区域,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所述上蒸盘3的上方还扣合有锅盖6,所述锅盖6和所述上蒸盘3配合围成上蒸腔31,所述内壳42扣合于所述下蒸盘2,二者配合围成下蒸腔21。所述储水腔11内的水受热产生蒸汽后,蒸汽被分流,一部分穿过下蒸盘2中部的通孔进入所述下蒸腔21内,对内部的食物进行加热。另一部分蒸汽从所述下蒸盘2的侧部进入所述蒸汽通道43内,并通过所述进气空间44从所述进气口32进入所述上蒸腔31内,对内部的食物加热。两股蒸汽不发生交汇,进而降低了上下层食物串味的风险,起到防串味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蒸盘3和所述下蒸盘2之间设置有支撑件4,所述支撑件4包括内壳42和外壳41,其中,所述内壳42的侧壁与所述外壳41之间形成蒸汽通道43,所述蒸汽通道43位于所述下蒸腔21的外侧,使所述储水腔11内产生的部分蒸汽从所述下蒸盘2的中部进入下蒸腔21内,部分蒸汽从所述蒸汽通道43上涌至所述上蒸盘3处,同时,所述内壳42的顶壁421与所述上蒸盘3之间具有进气空间44,至少部分进气空间44自蒸汽通道延伸至上蒸盘3的中部,所述上蒸盘3对应所述进气空间44设置进气口32,使得上涌至所述蒸腔通道43上方并弥漫汇聚在所述进气空间44内的蒸汽,可以通过所述进气口32从所述上蒸盘3的中部进入所述上蒸腔31,从而既提高了蒸汽对所述上蒸腔31内食物的加热效果,又提高蒸汽在所述上蒸腔31内分布的均匀性,改善了热量在上层蒸腔内的分布,使所述上蒸腔31内的食物受热更快且更加均匀,提高口感以及烹饪效率。
优选的,参考图9,所述进气口32位于所述上蒸盘3的中部,所述上蒸盘3的边缘对应蒸汽通道43的区域封闭设置,使得蒸汽通道43的顶部被所述上蒸盘3边缘处的封闭区域所遮挡,蒸汽上涌至此处时,不会穿过所述上蒸盘3进入所述上蒸腔31,只能够沿进气空间44流动,在进气空间与上蒸盘3中部对应的区域集中汇聚后,再通过位于中部的进气口32进入所述上蒸腔31,从而使上蒸腔31内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在整个上蒸盘3上都设置进气口32,即,进入进气空间的蒸汽既可以从上蒸盘3中部进入上蒸腔31,也可以从上蒸盘3中部以外的区域进入上蒸腔31,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蒸汽通道43的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其可以为以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
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1所示,所述蒸汽通道43位于所述内壳42一侧,以减小蒸汽通道43所占用的体积,提高下蒸腔21的容积。
实施方式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通道43位于所述内壳42的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如图6-2所示,使所述蒸汽通道43位于所述内壳42相连的两侧,也可以如图5所示,使所述蒸汽通道43位于所述内壳42相对的两侧,以使下方储水腔11内的蒸汽能够从两侧的所述蒸汽通道43上涌,并在中部的所述进气空间44内汇聚,共同上涌至上蒸腔3内,实现两侧上汽中心汇聚的效果,蒸汽量更均匀,进一步提高上蒸盘上方蒸汽分布的均匀性。
实施方式三:如图6-3所示,所述蒸汽通道43位于所述内壳42的任意三侧。
实施方式四:在本实施方式中,参考图6-4,所述蒸汽通道43环绕所述内壳42。所述蒸汽通道43位于所述内壳42的四周,从而实现四周上汽,进一步增加蒸汽上涌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壳42与所述外壳41一体成型,所述内壳42包括至少一个与外壳41之间形成蒸汽通道的配合侧49、顶壁421、以及与外壳41连接的连接侧48。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内壳42包括一个配合侧49、一个顶壁421以及一个连接侧48。具体的,参考图6-1,所述内壳42的配合侧49占据内壳侧壁的一侧,连接侧48占据内壳侧壁的另三侧,所述连接侧48与外壳41的内壁贴合固连。相似的,参考图6-2,内壳42的配合侧49占据内壳侧壁的两侧,连接侧48占据内壳侧壁的另外两侧,参考图6-3,内壳42的配合侧49占据内壳侧壁的三侧,连接侧48占据内壳侧壁的另一侧,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种的实施例中,参考图5,所述内壳42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侧48、相对设置的两个配合侧49以及一个顶壁421,所述配合侧49与所述外壳41之间形成所述蒸汽通道43,所述连接侧48与外壳41的内壁贴合固连。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锅体组件的形状不做限定,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所述锅体组件和所述底座1均为方形(可以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则所述内壳42相对的两侧即为相对的两条边。例如,连接侧48为沿锅体组件前(靠近用户一侧)后(背离用户一侧)方向相对的两条边,配合侧49为沿锅体组件左右两侧方向相对的两条边。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锅体组件为圆形,则所述连接侧48可以为沿锅体组件一条直径相对布置的两侧,所述配合侧49为沿另一条直径相对布置的两侧,其中,这两条直径可以互相垂直,也可以互成夹角。
在又一种实施例中,如图6-4所示,所述内壳42沿周向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侧48,相对设置的两个配合侧49以及一个顶壁421,所述连接侧48和所述外壳41侧壁之间具有连接筋481,所述连接侧48通过连接筋481固定于所述外壳41,所述连接侧48和所述外壳41侧壁之间,以及所述配合侧49和所述外壳41侧壁之间均具有所述蒸汽通道43。
当然,所述内壳42也可以不设置连接侧,所述内壳包括至少一个与外壳41之间形成蒸汽通道的配合侧48、顶壁421,所述顶壁421与外壳41一体成型。也即,内壳42的侧壁仅有配合侧48,所述内壳42的顶壁421、配合侧48延伸至所述外壳41处,以外壳41的内壁构成下蒸腔21的侧壁。示例性的,参考图5,所述内壳42的顶壁421延伸至所述外壳41处,以使所述外壳41构成所述连接侧48的侧壁。此时所述外壳41开设排气口47,以使所述下蒸腔31内的蒸汽直接排出,而不会进入所述蒸汽通道43内。图6-1、图6-2、图6-3中可以为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所述内壳42与所述外壳41一体成型的结构,使得所述内壳42和所述外壳41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被用户可同步完成放置或者取出,并且减少了所述电蒸锅的部件数量,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学习成本,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壳42与所述外壳41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内壳42的周侧至少部分与所述外壳41之间形成所述蒸汽通道。所述“内壳的周侧至少部分”可以是指内壳周侧中的任意一侧、两侧、三侧、全侧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考图6-1,内壳42周侧中一侧与所述外壳41之间形成所述蒸汽通道,外壳41上设有卡槽,内壳的侧壁沿竖直方向从上往下插入的卡槽内,内壳的顶壁与外壳的内壁抵接;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考图5,内壳42周侧中相对的两侧与所述外壳41之间形成所述蒸汽通道,外壳41夹持内壳42,内壳42可分离地套设在外壳41内;在又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考图6-4,所述内壳42的周侧全侧与所述外壳41之间形成所述蒸汽通道,但内壳42和外壳41之间不设置任何连接结构,二者能够单独取放地搁置与上蒸盘3上。
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下蒸盘2的边缘区域设置有定位槽23,以用于与所述内壳42和外壳41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定位,提高放置便捷性。例如当所述内壳42和所述外壳41是一体式结构时,对其中一个进行定位即可。当所述内壳42和所述外壳41为分体结构时,可将所述外壳41与所述定位槽23的外侧槽壁配合定位,将所述内壳42与所述定位槽23的内侧槽壁配合定位。
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上蒸腔31内食物汤汁、食物表面的冷凝水的收集方式不做限定,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内壳42的顶壁设置有集水槽46,所述进气口32朝向所述内壳42的投影位于所述集水槽46内。
所述内壳42的顶壁421朝向所述上蒸盘3的一侧具有集水槽46,当所述上蒸腔31内食物表面的冷凝水或者食物汤汁从所述进气口32滴落时,则会被所述集水槽46收集,而不会向下滴落至储水腔11内,也不会进入所述下蒸腔21内,实现单独收集,进一步降低上层食物汤汁与下层食物接触,或者回流至所述储水腔11内被加热转换为蒸汽进入所述下蒸腔21内,导致下层食物串味的风险。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所示,所述内壳42的顶壁421设置有向上凸出的挡筋45,所述挡筋45围成所述集水槽46。所述挡筋45在所述内壳42的顶壁围成集水槽46,所述进气口32对应所述集水槽46设置,以使所述进气口32处滴落的液体在所述挡筋45围成的空间内被收集。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内壳42的顶壁的至少部分区域向下凹陷以形成所述集水槽46。本实施例将所述内壳42的顶壁设置为内凹的结构以构成所述集水槽46,以增大所述进气空间44的体积,提高单位时间内进入所述上蒸腔31的蒸汽量,进而提高所述上蒸腔31的加热效率。
在又一种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上述两种实施例相结合,即所述内壳42的顶壁设置有挡筋45围成所述集水槽46,同时所述集水槽46的底壁也向下凹陷,以增大所述集水槽46的容积,使其能够容纳更多的液体。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下蒸盘2对应所述蒸汽通道43处设置有收集槽或者过口,以使所述进气口32滴落的液体沿所述内壳42的侧壁流动至所述收集槽或从所述过口滴落。
所述下蒸盘2在所述蒸汽通道43的下部设置有收集槽或过口,以将所述上蒸腔31内液体的收集位置转移至所述支撑件4的底部,避免用于提起所述支撑件4时,使收集的液体倾洒,方便对液体进行集中清理。
所述收集槽可对液体进行收集,而所述过口则可以与下方的接水盘5连通,使流动至此处的液体穿过所述过口流动至所述接水盘5中被收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4、图7、图8所示,所述下蒸盘2设有位于内壳42侧壁内侧的第一蒸汽口22,所述电蒸锅还包括置于所述底座1的接水盘5,所述接水盘5位于所述下蒸盘2的下方,所述下蒸盘2以及所述接水盘5的边缘区域开设有第二蒸汽口24,所述第二蒸汽口24连通所述蒸汽通道43和所述储水腔11。所述边缘区域是指在水平面上投影位于内壳42侧壁外侧的区域。
所述第一蒸汽口22用于蒸汽通过进入所述下蒸腔21内,对下层食物进行加热,所述第二蒸汽口24位于边缘,既用于下方储水腔11内的蒸汽上涌进入所述蒸汽通道43,进而进入所述上蒸腔31,也用于上方流下的冷凝水回流至所述储水腔11内,进行回收以二次利用,此时所述蒸汽通道43也用作冷凝水的回流通道。具体而言,所述内壳42将所述第一蒸汽口22和所述第二蒸汽口24隔绝,实现蒸汽的分流,使所述下蒸腔21和所述上蒸腔31内分别由两股蒸汽独立加热。同时,由于所述第二蒸汽口24位于边缘区域,此处靠近所述外壳41以及扣合在上蒸盘3上的锅盖6,因此流动至此处的液体多为所述外壳41和所述锅盖6侧壁的冷凝水,这些冷凝水没有与食物发生接触,并无异味,因此可通过所述第二蒸汽口24向下回流至所述储水腔11内,在所述储水腔11内被二次利用,受热再次转换为蒸汽用于加热食物。
具体的,如图1、图2、图3、图7、图8所示,所述储水腔11具有顶部开口,所述接水盘5放置于所述底座1,以封闭所述顶部开口,所述接水盘5的边缘区域设置有承托结构,以用于承托所述下蒸盘2,所述接水盘5的中部区域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蒸汽口22连通的导气口521,以使蒸汽进入所述下蒸腔21内,边缘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二蒸汽口24,以使蒸汽进入所述蒸汽通道43内。所述第二蒸汽口24和所述导气口521之间设置有分隔凸起,当所述下蒸盘2放置后,所述分隔凸起与所述下蒸盘2抵接以将所述导气口521和所述第二蒸汽口24分隔。
如图7、图8所示,所述接水盘5具有导气凸台52,所述导气口521设置于所述导气凸台52的顶壁,以使所述导气口521的位置高于所述导气凸台52的承托面,防止所述接水盘5中的液体从所述导气口521滴落至下方所述储水腔11内。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件15和第二加热件16,所述接水盘5对应第一加热件15设置有朝向下方延伸的隔水筋51,以将所述储水腔11分为第一加热腔13和位于隔水筋51外的第二加热腔14,所述第一加热腔13与所述内壳42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加热腔14通过所述第二蒸汽口24与所述蒸汽通道43连通。
所述隔水筋51将所述储水腔11分为第一加热腔13和所述第二加热腔14,所述加热件对应设置为两个,所述第一加热件15位于所述第一加热腔13内,所述第二加热件16位于所述第二加热腔14内,实现两个腔体的独立加热,一方面,由于腔体的体积变小,使得腔体内水的温度能够快速升高,提高两个腔体的加热效率,进而提高蒸汽产生效率,缩短蒸汽产生时间,另一方面,当用户仅放置一层蒸盘进行烹饪时,可有选择性地仅启动所述第一加热件15,使所述第一加热腔13内产生蒸汽进入所述下蒸腔21,而所述第二加热件16无需启动,以此使所述电蒸锅更加节能,提高用户体验。不仅如此,两个加热件可以不同的功率运行,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加热腔13和所述第二加热腔14内的蒸汽产生速度不同,以便于对进入上下层的蒸汽量进行调控,使上下层蒸腔内的蒸汽更加均匀。
具体的,所述隔水筋51的下端与所述储水腔11的底壁之间具有过水间隙,或者所述隔水筋51的侧壁开设有过水口,以使所述第一加热腔13和所述第二加热腔14内的水能够流通。所述过水间隙和所述过水口位于液面以下,以实现水封,避免所述第一加热腔13内的蒸汽泄漏。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储水腔11的底壁还设置有聚热凸筋12,所述聚热凸筋12位于所述隔水筋51的内侧或者外侧并与所述隔水筋51配合,所述聚热凸筋12的上边沿高于所述隔水筋51的下边沿,且所述隔水筋51的下边沿低于液面,从而在二者配合处形成水封,只允许水通过,而所述第一加热腔13内的蒸汽无法泄漏至所述第二加热腔14内。
由于所述第一加热腔13由所述隔水筋51和所述聚热凸筋12围包,且体积小于所述第二加热腔14,因此相同功率下生产蒸汽的速度会高于所述第二加热腔14,因此可将所述第一加热件15和所述第二加热件16设置为不同功率,使所述第二加热件16的功率高于所述第一加热件15,从而可减少两个腔体内产生蒸汽的速度差,进而提高所述上蒸腔31和所述下蒸腔21加热时间以及加热温度的均匀性。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蒸汽通道43的截面尺寸自下向上逐渐增大,和/或,所述内壳42的顶壁和侧壁之间设置有弧形过渡段。
所述蒸汽通道43自下而上逐渐变宽,从而使得蒸汽上涌过程中会逐渐扩散,使得蒸汽的覆盖面积更大,从而提高进入所述上蒸腔31时的均匀性,使食物受热均匀。具体的,由于所述蒸汽通道43由所述外壳41和所述内壳42的侧壁配合形成,因此既可以将所述外壳41的侧壁设置为自下而上逐渐向外扩张的结构,也可以将所述内壳42的侧壁设置为自下而上逐渐内收的结构,以满足所述蒸汽通道43上大下小的结构。
所述内壳42的侧壁和顶壁之间采用圆弧过渡,既可以对所述蒸汽通道43内的蒸汽进行引导,使其从所述上蒸盘31的边缘处向中部的所述进气空间44内流动,同时,所述圆弧部分也能够对所述内壳42顶壁的液体进行引流,使其沿所述内壳42的侧壁向下流动至下方进行收集。
本说明书以所述电蒸锅包括上下两层蒸盘以及两个蒸腔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构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蒸锅的蒸盘层数的限定,其也可以放置两层以上蒸盘,以获得更多层数的蒸腔。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串味电蒸锅,包括底座和置于所述底座上方的锅体组件,所述底座设置有储水腔以及用于对所述储水腔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组件包括上蒸盘、下蒸盘,以及位于所述上蒸盘和所述下蒸盘之间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内壳,所述内壳的侧壁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蒸汽通道,所述内壳的顶壁与所述上蒸盘之间形成进气空间,至少部分所述进气空间自所述蒸汽通道延伸至上蒸盘的中部,所述上蒸盘对应所述进气空间设置有进气口,以使储水腔内的部分蒸汽经蒸汽通道通过进气空间进入所述上蒸盘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串味电蒸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通道位于所述内壳相对的两侧;或者,所述蒸汽通道环绕所述内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串味电蒸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所述内壳包括至少一个与外壳之间形成蒸汽通道的配合侧、顶壁、以及与外壳连接的连接侧;或者所述内壳包括至少一个与外壳之间形成蒸汽通道的配合侧、顶壁,所述顶壁与外壳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串味电蒸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内壳的周侧至少部分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所述蒸汽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串味电蒸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的顶壁设置有集水槽,所述进气口朝向所述内壳的投影位于所述集水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串味电蒸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的顶壁设置有向上凸出的挡筋,所述挡筋围成所述集水槽;和/或,所述内壳的顶壁的至少部分区域向下凹陷以形成所述集水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串味电蒸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蒸盘对应所述蒸汽通道处设置有收集槽或者过口,以使所述进气口滴落的液体沿所述内壳的侧壁流动至所述收集槽或从所述过口滴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串味电蒸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蒸盘设有位于内壳侧壁内侧的第一蒸汽口,所述电蒸锅还包括置于所述底座的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下蒸盘的下方,所述下蒸盘以及所述接水盘的边缘区域开设有第二蒸汽口,所述第二蒸汽口连通所述蒸汽通道和所述储水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串味电蒸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所述接水盘对应第一加热件设置有朝向下方延伸的隔水筋,以将所述储水腔分为第一加热腔和位于隔水筋外的第二加热腔,所述第一加热腔与所述内壳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加热腔通过所述第二蒸汽口与所述蒸汽通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串味电蒸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通道的截面尺寸自下向上逐渐增大,和/或,所述内壳的顶壁和侧壁之间设置有弧形过渡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820480.3U CN221785945U (zh) | 2023-10-19 | 2023-10-19 | 一种防串味电蒸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820480.3U CN221785945U (zh) | 2023-10-19 | 2023-10-19 | 一种防串味电蒸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785945U true CN221785945U (zh) | 2024-10-01 |
Family
ID=92879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820480.3U Active CN221785945U (zh) | 2023-10-19 | 2023-10-19 | 一种防串味电蒸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785945U (zh) |
-
2023
- 2023-10-19 CN CN202322820480.3U patent/CN22178594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47862B2 (en) | Steam-type air fryer | |
CN110051211B (zh) | 一种烹饪器具及蒸汽饭煲 | |
CN204698376U (zh) | 汽锅及烹饪器具 | |
CN217524745U (zh) | 一种空气炸锅 | |
CN221785945U (zh) | 一种防串味电蒸锅 | |
CN219982673U (zh) | 一种电蒸锅 | |
CN215383350U (zh) | 一种炸篮及烹饪器具 | |
CN218571999U (zh) | 一种电蒸锅上的热能内循环聚能罩及电蒸锅 | |
CN222055175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7161738U (zh) | 一种依靠蒸汽把食物蒸熟并收集蒸馏水的烹饪装置 | |
CN210019037U (zh) | 电烤炉 | |
CN113907599A (zh) | 烹饪装置 | |
CN221844460U (zh) | 一种高温蒸汽烹饪器具 | |
CN215383348U (zh) | 一种烹饪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21060367U (zh) | 一种防串味电蒸锅 | |
CN218942842U (zh) |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 |
CN217488277U (zh) | 蒸汽烹饪设备 | |
CN218942841U (zh) | 蒸汽烹饪器具 | |
CN219353590U (zh) | 一种防冷凝水电蒸锅 | |
CN215686967U (zh) | 烹饪器具 | |
CN220937749U (zh) | 空气炸锅 | |
CN222171959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17959760U (zh) | 一种空气炸锅 | |
CN222303635U (zh) | 一种电蒸锅 | |
CN221931807U (zh) | 煎烤盘和空气炸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