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778104U -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778104U
CN221778104U CN202323501742.6U CN202323501742U CN221778104U CN 221778104 U CN221778104 U CN 221778104U CN 202323501742 U CN202323501742 U CN 202323501742U CN 221778104 U CN221778104 U CN 2217781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transmission
presser foot
cam
engagemen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50174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天龙
方狄永
王智莹
俞海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Pumeike Intelligent Embroider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Pumeike Intelligent Embroider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Pumeike Intelligent Embroider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Pumeike Intelligent Embroider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50174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7781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7781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7781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包括主轴、设置在主轴上的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针杆、滑动套接在针杆上的压脚、具有第一转动支点的第一传动件、具有第二转动支点的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直接或者间接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具有第一滚子、第二滚子;所述第一滚子和第一凸轮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使得第二传动件配合压脚的上升行程,所述第二滚子和第二凸轮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使得第二传动件配合压脚的下降行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避免结构损坏,并且运行稳定、震动小、噪音小。

Description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应用在刺绣机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申请人的在先申请CN206581003U公开了一种用于绣花机机头的压脚传动装置,包括主轴驱动的压脚,压脚连接针杆,针杆安装于针杆架上,主轴与压脚之间设有压脚传动装置,所述的压脚传动装置包括连接主轴的凸轮,凸轮驱动一个开口向下的V形连杆,开口向下的V形连杆连接有一个开口向上的V形连杆,开口向上的V形连杆配合压脚运动。
该压脚传动装置是用来配针杆和压脚的速度差的,在该专利中,V形连杆的滚子(滚动体)设置在槽凸轮(凸轮)的轨迹槽中,轨迹槽的槽宽略大于滚子的直径,使得滚子能够和轨迹槽的外槽壁/内槽壁滚动配合,在运行过程中,压脚在下降运动和上升运动切换时,相对应地,滚子的转动方向会发生改变,使得滚子和外槽壁/内槽壁会由滚动配合变为滑动配合再变为滚动配合,并且滚子会在外槽壁和内槽壁之间跳跃。
受限于刺绣机的机壳的内部空间,槽凸轮在尺寸上受到限制,使得槽凸轮在其边沿到外槽壁之间的部分较薄,结构强度较弱,而滚子和内槽壁的滑动配合会造成磨损,并且在长时间使用后造成槽凸轮的损坏。此外,滚子在外槽壁和内槽壁之间的跳跃也会造成运行时的震动从而影响到运行稳定性,并且还会造成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避免结构损坏,并且运行稳定、震动小、噪音小。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包括主轴、设置在主轴上的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针杆、滑动套接在针杆上的压脚、具有第一转动支点的第一传动件、具有第二转动支点的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直接或者间接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具有第一滚子、第二滚子;所述第一滚子和第一凸轮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使得第二传动件配合压脚的上升行程,所述第二滚子和第二凸轮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使得第二传动件配合压脚的下降行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一转动支点位于所述主轴的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轴的中心点到第一转动支点的连线和所述主轴的中轴线所在垂面的夹角不大于6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转动支点、所述第一滚子的中心点、所述第二滚子的中心点呈三角位置关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滚子位于主轴的中轴线所在垂面的前侧,所述第二滚子位于主轴的中轴线所在垂面的后侧;或者,所述第一滚子位于主轴的中轴线所在垂面的后侧,所述第二滚子位于主轴的中轴线所在垂面的前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传动件具有可绕第一转动支点摆动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一滚子设置在第一传动部上,所述第二滚子设置在第二传动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传动件设有至少一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产生的弹力作用于第一滚子或/和第二滚子,使得第一滚子或/和第二滚子贴于对应的外凸轮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传动部或/和所述第二传动部设置为可调节结构,使得第一滚子和第一转动支点的连线与第二滚子和第一转动支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大小可以调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传动件具有构成第一转动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并且所述第一支点轴为转动轴;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二传动部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点轴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点轴直接或间接转动连接在刺绣机的机壳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传动件具有构成第一转动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并且所述第一支点轴为固定轴,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二传动部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支点轴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点轴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在刺绣机的机壳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在所述主轴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传动部设置第一滚子的部分、所述第二传动部设置第二滚子的部分相对于主轴的轴向上的位置位于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之间,所述第一滚子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部的左侧或右侧,所述第二滚子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部的右侧或左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传动件具有可绕第二转动支点摆动的第一传动位点和第二传动位点;所述第一传动位点和第一传动件直接或间接活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位点配合压脚的上升行程以及下降行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传动位点设置有减震消音结构。
一种刺绣机,包括所述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机头、大梁、背包结构;所述差速配合装置配置于所述机头;所述大梁的一个侧面安装固定所述机头,另一个侧面安装固定所述背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第一滚子、第二滚子始终保持和第一凸轮、第二凸轮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由于外凸轮面是第一凸轮/第二凸轮的边沿面,因此在和第一滚子/第二滚子滚动配合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避免出现损坏,更加耐用,使用寿命更长;
第一滚子、第二滚子始终保持和第一凸轮、第二凸轮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使得第一传动件始终处于被锁定的状态,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降低震动,提高运行的稳定性并且降低了噪音。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案例,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刺绣机的机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差速配合装置的平视图;
图3为第一传动件、第一凸轮、第二凸轮在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传动件、第一凸轮、第二凸轮在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具有弹性件的第一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具有可调节结构的第一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刺绣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实施案例1: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参照图1-图4,设置在刺绣机的机头101中,刺绣机的机头101包括机壳102以及针杆架103,在本实施案例中,将针杆架103和机壳102的位置定义为前后方向,机壳102两侧的位置即为左右方向。
本实施案例的差速配合装置包括主轴1、第一凸轮21、第二凸轮22、针杆31、压脚32、第一传动件4、第二传动件5。
针杆31和压脚32竖向设置,并且装配在针杆架103上。压脚32套接在针杆31上,针杆31由主轴1驱动,可以在竖直方向进行往复升降运动,压脚32由针杆31带动进行往复升降运动。
主轴1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贯穿机壳102,第一凸轮21和第二凸轮22设置在主轴1上,并且位于机壳102内。第一传动件4具有第一转动支点4a,第一传动件4可以绕第一转动支点4a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第二传动件5具有第二转动支点5a,第二传动件5可以绕第二转动支点5a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第一传动件4和第二传动件5直接活动连接,也可以在第一传动件4和第二传动件5之间设置活动连接两者的其他传动结构,即使得第一传动件4和第二传动架间接活动连接。
第一传动件4具有第一滚子41和第二滚子42,第一滚子41和第一凸轮21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第二滚子42和第二凸轮22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从而使得主轴1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一传动件4绕第一转动支点4a的往复摆动,继而带动第二传动件5绕第二转动支点5a的往复摆动。其中,第一滚子41和第一凸轮21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使得第二传动件5配合压脚32的上升行程,针杆31由最低位时压脚32压在绣布上,针杆31向上运动时,第二传动件5对压脚32施加作用力并带动压脚32上升一段距离,以减小压脚32和针杆31的速度差,由于针杆31的移动速度大于压脚32,针杆31的针夹套311最终抵住压脚32并带动压脚32向上运动,第二传动件5和压脚32脱离。第二滚子42和第二凸轮22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使得第二传动件5配合压脚32的下降行程,针杆31由最高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支撑住针杆31和压脚32的压簧312的作用,针杆31带动压脚32向下运动,当压脚32下降一段距离并靠近绣布时,第二传动件5对压脚32施加作用力并且持续降低压脚32的速度,直至压脚32压住绣布。
首先,第一传动件4在往复摆动的过程中,第一滚子41、第二滚子42始终保持和第一凸轮21、第二凸轮22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由于外凸轮面是第一凸轮21/第二凸轮22的边沿面,因此在和第一滚子41/第二滚子42滚动配合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相比现有技术的槽凸轮易变性损坏的问题,本实施案例的第一凸轮21和第二凸轮22显然更加耐用,使用寿命更长。
其次,由于第一传动件4在往复摆动过程中,第一滚子41、第二滚子42始终保持和第一凸轮21、第二凸轮22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使得第一传动件4始终处于被锁定的状态,相比现有技术中滚子在槽凸轮的外槽壁和外槽壁之间来回跳跃的情况,本实施案例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降低震动,提高运行的稳定性并且降低了噪音。
再者,由于第一传动件4在往复摆动过程中,第一滚子41、第二滚子42始终保持和第一凸轮21、第二凸轮22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并且第一滚子41、第二滚子42的滚动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即不会出现有技术中由于滚子滚的动方向发生改变(滚子在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之间的循环切换),从而出现滚子和外槽壁/内槽壁由滚动配合变为滑动配合并造成磨损的情况发生,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第一凸轮21和第二凸轮22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最后,相比现有技术滚子的直径受限于凸轮槽的槽宽,在本实施案例中,由于第一滚子41、第二滚子42位于第一凸轮21、第二凸轮22之外,第一滚子41和第二滚子42的直径设置受到的限制较小,因此,第一滚子41和第二滚子42可以选用大尺寸的规格(第一滚子41和第二滚子42的直径至少大于现有技术中滚子的直径),由于第一滚子41和第二滚子42的直径得到了放大,可以相对地降低第一滚子41和第二滚子42的转动速度,从而能够减轻滚子和凸轮的硬件损耗。
在本实施案例中,第一传动件4的第一转动支点4a位于主轴1的下方,有利于机壳102内部的空间布置。在理论上,第一转动支点4a位于主轴1的正下方(第一转动支点4a位于主轴1的中轴线所在的垂面f上)是最适宜的,然而受限于机壳102内的空间以及避免和其他零部件的干涉,第一转动支点4a很难设置在主轴1的正下方,因此第一转动支点4a可以在主轴1正下方偏前的位置(第一转动支点4a位于主轴1的中轴线所在垂面f的前侧)或者偏后的位置(位于主轴1的中轴线所在垂面f的后侧)。一般情况下,第一转动支点4a偏离于主轴1正下方的角度不大于60°即可,即主轴1的中心点到第一转动支点4a的连线和主轴1的中轴线所在垂面的夹角不大于60°。
在本实施案例中,第一转动支点4a、第一滚子41的中心点、第二滚子42的中心点呈三角位置关系,即第一传动件4的一个转动点和两个受力点所构成的结构形成了三角形结构,三角形结构中的两个受力点和转动点构成了稳定的力传递路径,当第一凸轮21和第二凸轮22的外部力作用于该三角形结构时,这种三角形布局可以有效地将力传递到支撑点,从而减小结构的受力集中程度,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由于两个受力点和转动点呈三角位置关系,这种布局有助于均匀分布受力,减少结构的变形和损坏。
在本实施案例中,第一滚子41位于主轴1的中轴线所在垂面f的前侧,第二滚子42位于主轴1的中轴线所在垂面f的后侧,或者,第一滚子41位于主轴1的中轴线所在垂面f的后侧,第二滚子42位于主轴1的中轴线所在垂面f的前侧。从而使得第一传动件4在往复摆动的过程中,其质心是沿着前后方向进行摆动的,因此由第一传动件4摆动所造成的震动方向是沿前后方向的,结合附图7,刺绣机的机头101安装固定在大梁104的中一个侧面上,大梁104的另一个侧面则固定连接了背包结构105,因此对于刺绣机的机头101而言,其前后方向上的抗震性能较强,而由于机头101在竖直方向上处于悬空的状态,因此其上下方向上的抗震性能较弱。基于本实施案例中第一转动支点4a、第一滚子41、第二滚子42相对于主轴1的位置关系,使得第一传动件4的质心摆动由现有技术CN206581003U的上下摆动方向改变为前后摆动方向,并且刺绣机在前后方向上具备良好抗震性能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削弱第一传动件4往复摆动所造成的震动,从而能够提高运行的稳定程度。
在本实施案例中,第一传动件4具有第一传动部401、第二传动部402、第三传动部403,其中第一传动部401可绕第一转动支点4a摆动,并且第一滚子41设置在第一传动部401上,第二传动部402可绕第一转动支点4a摆动,并且第二滚子42设置在第二传动部402上,第三传动部403可绕第一主动支点摆动,并且直接或间接活动连接第二传动件5。第一传动部401作为第一滚子41到第一转动支点4a之间的力传递结构,第二传动部402作为第二滚子42到第一转动支点4a的力传递结构。第一传动部401、第二传动部402、第三传动部403可以设置成臂状、杆状结构,也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的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有技术CN206581003U中,和凸轮直接活动连接的V形连杆,由于需要配合压脚的上升行程以及下降行程,因此,对于V形连杆由其转动支点到滚动体的杆体来说,在压脚的上升、下降的过程中,该杆体均为主要受力体,在这两个过程中该杆体的受力方向是相反的,并且在V形连杆高速往复摆动的状态下,提高了V形连杆的结构疲劳度从而导致其易损坏。而在本实施案例中,对于第一传动件4,第一滚子41和第一凸轮21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来配合压脚32的上升行程,即使得压脚32在上升过程中,第一传动部401作为主要受力体,第二传动部402作为次要受力体,第二滚子42和第二凸轮22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来配合压脚32的下降行程,即使得压脚32在下降过程中,第二传动部402作为主要受力体,第一传动部401作为次要受力体。因此,在第一传动件4的往复摆动过程中,第一传动部401和第二传动部402循环交替地承担主要受力负荷,从而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了结构疲劳度,提高了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下,第一传动件4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件4A,弹性件4A所施加的弹力作用于第一滚子41或/和第二滚子42,使得第一滚子41或/和第二滚子42贴于对应的外凸轮面上,弹性件4A所施加的弹力是在其被压缩或者拉伸的状态下产生的。设置弹性件4A有两个作用,将第一滚子41中心点到第一转动支点4a的连线和第二滚子42中心点到第一转动支点4a的连线的夹角记为夹角α,首先,在安装第一传动件4时,压缩或者拉伸弹性件4A以增大夹角α,以避免第一滚子41、第二滚子42和第一凸轮21、第二凸轮22发生干涉,待第一传动件4安装完毕后,松开弹性件4A并且在弹性件4A的作用下,第一滚子41和第二滚子42即可贴于对应的外凸轮面上,使得安装难度得到了降低;其次,通过调节弹性件4A的压缩程度或者拉伸程度,即调节弹性件4A所施加的弹力大小,就能够调节第一滚子41、第二滚子42支撑在对应外凸轮面上的支撑力度,从而能够调节第一传动件4和第一凸轮21以及第二凸轮22的锁定力度。
一般情况下,弹性件4A通常设置一个或者两个,若弹性件4A只设置一个,例如图5所示,可将第一传动部401和第三传动部403设置为一体结构,第二传动部402为独立结构,从而使得第一传动部401和第二传动部402能够作相对的转动调节。弹性件4A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传动部402和第三传动部403,弹性件4A处于压缩状态,其两端分别对第二传动部402和第三传动部403直接施加弹力,进而弹力能够作用于第一滚子41和第二滚子42,从而使得第一滚子41贴于第一凸轮21的外凸轮面上,第二滚子42贴于第二凸轮22的外凸轮面上。也可以将弹性件4A连接第一传动部401和第二传动部402,弹性件4A处于拉伸状态,其两端所施加的弹力也能够同样地作用于第一滚子41和第二滚子42,从而使得第一滚子41贴于第一凸轮21的外凸轮面上,第二滚子42贴于第二凸轮22的外凸轮面上。若弹性件4A设置为两个,可以将第一传动部401、第二传动部402、第三传动部403均设置为独立结构,其中一个弹性件4A连接第一传动部401和第三传动部403,另一个弹性件4A连接第二传动部402,两个弹性件4A均处于压缩状态,同样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第一传动部401或/和第二传动部402设置为可调节结构,使得第一滚子41和第一转动支点4a的连线与第二滚子42和转动支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α大小可以调节。如图6所示,第一传动部401和第三传动部403为一体结构,第二传动部402为独立结构,第二传动部402环绕第一转动支点4a的部分设有抱紧结构4B,抱紧结构4B可以锁死或者松开,使得第二传动部402成为可调节结构。在安装时可以抱紧结构4B松开,并且增大夹角α,待第一传动件4安装完毕后,转动第二传动部402使得第二滚子42贴于第二凸轮22的外凸轮面上,再将抱紧结构4B锁死,同样能够降低安装难度。另外,也可以将第一传动部401设置抱紧结构4B使其成为可调节结构,或者第一传动部401、第二传动部402均设置为可调节结构。
此外,可以将第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种实施方式结合应用,即同时设置弹性件4A以及可调节结构。
还可以将第一传动件4设置为不可调节的结构,例如将三者设置为一体结构,或者三者设置成固定连接的结构,这样第一传动件4在结构上没有可调节的部分(例如弹性件4A、抱紧结构4B等),在整体结构上更加稳定可靠,但是安装难度相对较高。
对于第一传动件4的其他结构组成,第一传动件4具有第一支点轴404,第一支点轴404即作为第一转动支点4a。第一支点轴404可以设置为固定轴或者转动轴。在第一支点轴404设置为转动轴的实施方式下,第一传动部401、第二传动部402、第三传动部403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在第一支点轴404上,第一转动轴绕其中轴线往复转动,从而使得第一传动部401带动第一滚子41、第二传动部402带动第二滚子42绕着第一转动支点4a往复摆动。在该实施方式下,第一支点轴404直接活动连接在刺绣机的机壳102上,或者也可以间接活动连接在刺绣机的机壳102上,例如活动连接在机壳102侧面设置的侧板1021上或者其他连接在机壳102上的结构。
在第一支点轴404设置为固定轴的实施方式下,第一传动部401、第二传动部402转动连接在第一支点轴404上,第一支点轴404静止不动,第一传动部401、第二传动部402、第三传动部403可绕第一支点轴404转动,从而使得第一传动部401带动第一滚子41、第二传动部402带动第二滚子42绕着第一转动支点4a往复摆动。在该实施方式下,第一支点轴404直接固定连接在刺绣机的机壳102上,或者也可以间接固定连接在刺绣机的机壳102上,例如固定连接在机壳102侧面设置的侧板1021上或者其他连接在机壳102上的结构。
在本实施案例中,第一凸轮21和第二凸轮22在主轴1上间隔设置,第一传动部401设置第一滚子41的部分、第二传动部402设置第二滚子42的部分相对于主轴1的轴向上的位置位于第一凸轮21和第二凸轮22之间,第一滚子41设置在第一传动部401的左侧或右侧,第二滚子42设置在第二传动部402的右侧或左侧。这样设置,能够避免第一传动部401和第一凸轮21、第二传动部402和第二凸轮22发生干涉,并且能够优化机壳102内的空间布局。
对于第二传动件5,在本实施案例中,第二传动件5具有第一传动位点51、第二传动位点52,第一传动位点51、第二传动位点52可绕第二转动支点5a摆动,其中,第一传动位点51和第一传动件4直接或间接活动连接,例如第一传动位点51和第三传动部403直接活动连接,或者在第一传动位点51和第三传动部403之间设置活动连接的连杆或其他的传动结构,即形成间接活动连接。第二传动位点52的摆动轨迹为弧形轨迹,用来配合压脚32的上升行程以及下降行程。在本实施案例中,第二传动件5还设置有第二支点轴503,第二支点轴503形成了第二转动支点5a,和第一传动件4相似地,第二支点轴503可以设置为固定轴或者转动轴,优选将第二支点轴503设置为固定轴,第二传动件5转动套接在第二支点轴503上,并且在套接处设置轴承,第二支点轴503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刺绣机的机壳102上。第二传动件5的结构可以设置成连杆结构,其中部转动套接在第二支点轴503上,其两部分501、502的端部则分别作为第一传动位点51和第二传动位点52。
此外,第二传动位点52设置有减震消音结构,使得配合配合压脚32的上升行程以及下降行程时能够降低震动并且减少噪音。
实施案例2:
一种刺绣机,参照图7,其包括差速配合装置、机头101、大梁104、背包结构105,其中差速配合装置如实施案例1所示。差速配合装置配置于机头101,大梁104的一个侧面安装固定机头101,另一个侧面安装固定背包结构105。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案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案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案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设置在主轴上的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针杆、滑动套接在针杆上的压脚、具有第一转动支点的第一传动件、具有第二转动支点的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直接或者间接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具有第一滚子、第二滚子;所述第一滚子和第一凸轮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使得第二传动件配合压脚的上升行程,所述第二滚子和第二凸轮的外凸轮面滚动配合使得第二传动件配合压脚的下降行程。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一转动支点位于所述主轴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的中心点到第一转动支点的连线和所述主轴的中轴线所在垂面的夹角不大于60°。
4.根据权利要求2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支点、所述第一滚子的中心点、所述第二滚子的中心点呈三角位置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子位于主轴的中轴线所在垂面的前侧,所述第二滚子位于主轴的中轴线所在垂面的后侧;或者,所述第一滚子位于主轴的中轴线所在垂面的后侧,所述第二滚子位于主轴的中轴线所在垂面的前侧。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具有可绕第一转动支点摆动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一滚子设置在第一传动部上,所述第二滚子设置在第二传动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设有至少一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产生的弹力作用于第一滚子或/和第二滚子,使得第一滚子或/和第二滚子贴于对应的外凸轮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6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或/和所述第二传动部设置为可调节结构,使得第一滚子和第一转动支点的连线与第二滚子和第一转动支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大小可以调节。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具有构成第一转动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并且所述第一支点轴为转动轴;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二传动部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点轴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点轴直接或间接转动连接在刺绣机的机壳上。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具有构成第一转动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并且所述第一支点轴为固定轴,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二传动部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支点轴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点轴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在刺绣机的机壳上。
13.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在所述主轴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传动部设置第一滚子的部分、所述第二传动部设置第二滚子的部分相对于主轴的轴向上的位置位于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之间,所述第一滚子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部的左侧或右侧,所述第二滚子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部的右侧或左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件具有可绕第二转动支点摆动的第一传动位点和第二传动位点;所述第一传动位点和第一传动件直接或间接活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位点配合压脚的上升行程以及下降行程。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位点设置有减震消音结构。
16.一种刺绣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机头、大梁、背包结构;所述差速配合装置配置于所述机头;所述大梁的一个侧面安装固定所述机头,另一个侧面安装固定所述背包结构。
CN202323501742.6U 2023-12-21 2023-12-21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Active CN2217781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501742.6U CN221778104U (zh) 2023-12-21 2023-12-21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501742.6U CN221778104U (zh) 2023-12-21 2023-12-21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778104U true CN221778104U (zh) 2024-09-27

Family

ID=92838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501742.6U Active CN221778104U (zh) 2023-12-21 2023-12-21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7781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57020B (zh) 一种用于绣花机的压脚装置及绣花机
CN1103661C (zh) 干式剃须装置
CN221778104U (zh)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CN102600619A (zh) 用于振动驱动的玩具的运动附件
CN1030579C (zh) 用于织机的凸轮机构
TW201829032A (zh) 往復振動型運動裝置
CN117802707A (zh)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CN221778103U (zh)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CN107780069B (zh) 一种缝盘机传动机构
CN117802706A (zh)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CN222434815U (zh) 一种独立压脚驱动装置以及刺绣机
CN222684958U (zh)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CN117802708A (zh) 一种独立压脚驱动装置以及刺绣机
CN222684957U (zh)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CN218540040U (zh) 一种剪线机构及其绷缝机
CN118441424A (zh)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CN214060897U (zh) 针杆驱动离合机构
CN118563514A (zh) 一种压脚的差速配合装置以及刺绣机
US5427039A (en) Sliding needle bar drive for tufting machines
CN222390048U (zh) 一种压脚差速连杆结构以及刺绣机
CN218893822U (zh) 一种缝纫机
CN109457401B (zh) 缝纫机及其倒送料调节装置
KR101365239B1 (ko) 지그재그 재봉틀의 바늘진동 구동축 진동 흡수구조
TWI693322B (zh) 梭刺繡機
CN113957620A (zh) 一种缝纫机送布机构及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