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772191U - 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772191U CN221772191U CN202420132785.7U CN202420132785U CN221772191U CN 221772191 U CN221772191 U CN 221772191U CN 202420132785 U CN202420132785 U CN 202420132785U CN 221772191 U CN221772191 U CN 2217721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container
- dispersing
- wall surface
- pow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包括设置于分散容器外侧壁面上的第一冷却腔,以及设置于分散容器内侧壁面上的第二冷却腔,第一冷却腔与第二冷却腔均内部中空,第一冷却腔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冷却腔的内部空间之间通过分散容器的侧壁面分隔开,分散容器的侧壁面上开设连通孔组;第一冷却腔的壁面上配合安装有接口,所述接口与外部管路连接,使得冷却介质通过接口进入第一冷却腔内;通过连通孔组使得冷却介质在第一冷却腔与第二冷却腔之间交替流动,从而对分散容器内的物料进行降温。通过设置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能够提高冷却结构的冷却效果,提高分散容器内部温度场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冷却效率,保证产品品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液分散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粉液分散机用于对粉状物料和液体物料进行混合分散,广泛应用于锂电、制药、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领域,灵活性强,应用广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为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便捷。
粉液分散机的结构通常包括分散容器、传动机构、电机、分散混合机构,分散混合机构安装于分散容器内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分散混合机构中的转子单元旋转,从而对分散容器内的混合物料进行混合分散。
现有技术中,分散容器的外侧壁通常设置有冷却腔,通过在冷却腔内通入冷却介质,从而对粉液分散机进行散热。这种冷却结构对靠近分散容器壁面的混合物料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但是,对于分散容器中部的混合物料,由于其距离冷却结构较远,冷却效果差,从而导致冷却效率低,分散容器内部混合物料温度不均,影响后续产品的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能够提高冷却结构的冷却效果,提高分散容器内部温度场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冷却效率,保证产品品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包括设置于分散容器外侧壁面上的第一冷却腔,以及设置于分散容器内侧壁面上的第二冷却腔,所述第一冷却腔与第二冷却腔均内部中空,第一冷却腔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冷却腔的内部空间之间通过分散容器的侧壁面分隔开,所述分散容器的侧壁面上开设连通孔组,从而将第一冷却腔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冷却腔的内部空间之间连通;
所述第一冷却腔的壁面上配合安装有接口,所述接口与外部管路连接,使得冷却介质通过接口进入第一冷却腔内;
通过连通孔组使得冷却介质在第一冷却腔与第二冷却腔之间交替流动,从而对分散容器内的物料进行降温。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冷却腔沿圆周均匀布置于分散容器的外侧壁上。
所述第二冷却腔呈圆环状,同时,沿圆周均匀布置于分散容器的内侧壁上。
所述第二冷却腔呈开口圆环状,从而在第二冷却腔上形成第一缺口。
所述第二冷却腔呈扇环状。
当第二冷却腔呈扇环状时,所述分散容器内布置多个第二冷却腔,多个第二冷却腔沿圆周间隔布置。
当多个第二冷却腔沿圆周间隔布置时,相邻两个第二冷却腔之间形成第二缺口。
所述第二冷却腔的截面呈梯形状,从而使得第二冷却腔的顶壁面和底壁面分别形成斜坡。
所述分散容器的侧壁面上开设有用于物料进出的料孔,所述料孔上配合安装有接头。
沿分散容器的高度方向,所述料孔位于第二冷却腔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通过设置相互连通的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使得冷却介质能够在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之间流动,从而能够对分散容器内部的混合物料进行均匀冷却,有效提高冷却效率和冷却效率,提高后续产品的品质。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斜坡,能够增大第二冷却腔与分散容器内部混合物料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分散容器内部温度场的均匀性,加速冷却,提高冷却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使得第一冷却腔截面矩形的长边长度大于第二冷却腔截面梯形的下底长度,从而使得冷却结构具备良好的冷却效果,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使得通孔位于第二冷却腔的下方,能够适用于立式结构、采用下进上出出料方式的分散容器,从而提高冷却效果。
(4)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冷却腔形式多样,能够根据待处理物料的需求进行布置,使用灵活性高,冷却效果好。
(5)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分散容器内部混合物料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其过热,从而提高品质;同时,冷却结构有助于增强混合物料的流动性,提高分散容器内部定转子机构的分散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二冷却腔呈圆环状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仰视图。
图4为图3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5为第二冷却腔呈开口圆环状时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6为第二冷却腔呈扇环状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工作状态时的示意图(省略接头)。
其中:1、第一冷却腔;2、第二冷却腔;3、分散容器;4、料孔;5、第一缺口;6、第二缺口;7、接头;8、连通孔组;9、斜坡;10、转轴;11、定子;12、转子;13、叶轮;14、入料口;15、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功能如下:
如图1-图8所示,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包括设置于分散容器3外侧壁面上的第一冷却腔1,以及设置于分散容器3内侧壁面上的第二冷却腔2,第一冷却腔1与第二冷却腔2均内部中空,第一冷却腔1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冷却腔2的内部空间之间通过分散容器3的侧壁面分隔开,分散容器3的侧壁面上开设连通孔组8,从而将第一冷却腔1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冷却腔2的内部空间之间连通;第一冷却腔1的壁面上配合安装有接口,接口与外部管路连接,使得冷却介质通过接口进入第一冷却腔1内;通过连通孔组8使得冷却介质在第一冷却腔1与第二冷却腔2之间交替流动,从而对分散容器3内的物料进行降温。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分散容器3外部的第一冷却腔1,以及外部的第二冷却腔2,两个冷却腔之间通过连通孔组8连通,从而使得冷却介质能够在两个冷却腔之间流动,以提高冷却效率,保证均匀冷却。
本实用新型中,分散容器3整体呈圆柱状,如图4所示,第一冷却腔1沿圆周均匀布置于分散容器3的外侧壁上,其截面形状呈矩形;第二冷却腔2的截面呈梯形状,从而使得第二冷却腔2的顶壁面和底壁面分别形成斜坡9;
斜坡9能够增大第二冷却腔2与分散容器3内部混合物料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分散容器3内部温度场的均匀性,加速冷却,提高冷却效果。
为了保证冷却效果,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使得第一冷却腔1截面矩形的长边长度大于第二冷却腔2截面梯形的下底长度。
连通孔组8内包括数个连通孔,用于连通第一冷却腔1和第二冷却腔2,使得冷却介质能够在第一冷却腔1与第二冷却腔2之间流动。
用于连接第一冷却腔1上接口的外部管路包括数根连接管,用于将冷却介质通入冷却结构内,还用于使得冷却结构内的冷却介质流出至外部,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管路连接即可。
如图1、图3-图4所示,第二冷却腔2呈圆环状,同时,沿圆周均匀布置于分散容器3的内侧壁上此时,设置连通孔组8内连通孔的数量不少于两个,一部分连通孔用于冷却介质由第一冷却腔1流入至第二冷却腔2,另一部分连通孔用于冷却介质由第二冷却腔2流入至第一冷却腔1。
如图5所示,第二冷却腔2呈开口圆环状,从而在第二冷却腔2上形成第一缺口5;类似地,设置连通孔组8内连通孔的数量不少于两个,一部分连通孔用于冷却介质由第一冷却腔1流入至第二冷却腔2,另一部分连通孔用于冷却介质由第二冷却腔2流入至第一冷却腔1;
如图6-图7所示,第二冷却腔2呈扇环状;当第二冷却腔2呈扇环状时,分散容器3内布置多个第二冷却腔2,多个第二冷却腔2沿圆周间隔布置;
多个呈扇环状的第二冷却腔2之间相互独立,其内部空间通过连通孔组8与第一冷却腔1进行连通;具体地,每个第二冷却腔2都对应设置至少两个连通孔,用于该第二冷却腔2内的冷却介质进行流入、流出,即单个第二冷却腔2内的冷却介质通过连通孔流入至第一冷却腔1内,第一冷却腔1内的冷却介质通过另一连通孔流入至第二冷却腔2内,从而使得冷却介质能够依次流过每个第二冷却腔2;
当多个第二冷却腔2沿圆周间隔布置时,相邻两个第二冷却腔2之间形成第二缺口6。
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第二冷却腔2,以保证分散容器3内的部件能够稳定工作。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结构安装于分散容器3上,分散容器3用于对其内部的混合物料进行混合分散;分散容器3的侧壁面上开设有用于物料进出的料孔4,料孔4上配合安装有接头7;本实用新型中,接头7用于液体物料入料,与入料管组连接;
分散容器3内部中空,其内部空间由上至下分割为相互连通的第一分散空间和第二分散空间,第一分散空间内安装叶轮13与定子环,第二分散空间内安装定转子机构,同时,第二冷却腔2布置于第二分散空间内;
定转子机构包括定子11和转子12,用于对第二分散空间内的混合物料进行搅拌分散,转子12与叶轮13均固定于转轴10的外圆周面上,转轴10位于分散容器3内部,同时一端头穿过分散容器3的底壁面伸出至分散容器3的外部,与外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分散容器3的顶壁面上开设入料口14,入料口14用于粉状物料入料,第一分散空间对应的分散容器3侧壁面上开设出料口15,出料口15用于分散容器3内部的混合物料出料;
料孔4设置于第二分散空间对应的分散容器3侧壁面上,用于液体物料入料;沿分散容器3的高度方向,料孔4位于第二冷却腔2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中的分散容器3采用立式结构,并采用下进上出的出料方式,为了提高冷却效果,将第二冷却腔2设置于料孔4的上方;
外部驱动电机驱动转轴10旋转,从而带动转子12与叶轮13旋转;
转子12相对定子11旋转,从而将第二分散空间内的混合物料搅拌分散,同时,使得第二分散空间内的混合物料流向第一分散空间;
叶轮13旋转时,进一步将第二分散空间内的混合物料提升至第一分散空间内,以使得混合物料能够从出料口15进行出料。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在分散容器3内安装温度传感器,在分散容器3内的定转子机构对其内部的混合物料进行搅拌分散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物料品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分散容器3内混合物料的温度,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通过冷却结构进行降温,从而能够控制调节分散容器3内部混合物料的温度;具体地,
使用一组外部管路将第一冷却腔1上的一个接口与分散容器3外部存储冷却介质的第一容器连接起来,第一容器用于存放将要流入至冷却结构内的冷却介质;
同时,使用另一组外部管路将第一冷却腔1上的另一个接口与分散容器3外部的第二容器连接起来,第二容器用于存放从冷却结构内流出的冷却介质;
在与第一容器连接的外部管路上安装泵组,提供驱动冷却介质流动的动力;
通过泵组使得第一容器内的冷却介质依次经过外部管路、接口流入至第一冷却腔1内,随后经过连通孔组8中的一个连通孔流入至第二冷却腔2内,然后再经过连通孔组8中的另一个连通孔流回至第一冷却腔1,接着依次经过另一个接口、外部管路流至第二容器内;
在泵组的作用下,冷却介质在第一冷却腔1与第二冷却腔2之间依次交替循环流动。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分散容器(3)外侧壁面上的第一冷却腔(1),以及设置于分散容器(3)内侧壁面上的第二冷却腔(2),所述第一冷却腔(1)与第二冷却腔(2)均内部中空,第一冷却腔(1)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冷却腔(2)的内部空间之间通过分散容器(3)的侧壁面分隔开,所述分散容器(3)的侧壁面上开设连通孔组(8),从而将第一冷却腔(1)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冷却腔(2)的内部空间之间连通;
所述第一冷却腔(1)的壁面上配合安装有接口,所述接口与外部管路连接,使得冷却介质通过接口进入第一冷却腔(1)内;
通过连通孔组(8)使得冷却介质在第一冷却腔(1)与第二冷却腔(2)之间交替流动,从而对分散容器(3)内的物料进行降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腔(1)沿圆周均匀布置于分散容器(3)的外侧壁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腔(2)呈圆环状,同时,沿圆周均匀布置于分散容器(3)的内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腔(2)呈开口圆环状,从而在第二冷却腔(2)上形成第一缺口(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腔(2)呈扇环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当第二冷却腔(2)呈扇环状时,所述分散容器(3)内布置多个第二冷却腔(2),多个第二冷却腔(2)沿圆周间隔布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多个第二冷却腔(2)沿圆周间隔布置时,相邻两个第二冷却腔(2)之间形成第二缺口(6)。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腔(2)的截面呈梯形状,从而使得第二冷却腔(2)的顶壁面和底壁面分别形成斜坡(9)。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容器(3)的侧壁面上开设有用于物料进出的料孔(4),所述料孔(4)上配合安装有接头(7)。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沿分散容器(3)的高度方向,所述料孔(4)位于第二冷却腔(2)的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132785.7U CN221772191U (zh) | 2024-01-18 | 2024-01-18 | 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132785.7U CN221772191U (zh) | 2024-01-18 | 2024-01-18 | 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772191U true CN221772191U (zh) | 2024-09-27 |
Family
ID=92838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132785.7U Active CN221772191U (zh) | 2024-01-18 | 2024-01-18 | 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772191U (zh) |
-
2024
- 2024-01-18 CN CN202420132785.7U patent/CN22177219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996473U (zh) | 混合设备与电池浆料的制作系统 | |
CN111249989A (zh) | 一种高粘度物料快速混合装置 | |
CN117380009A (zh) | 制浆装置和固液混合设备 | |
CN109954424A (zh) | 一种化工用搅拌器 | |
CN218590204U (zh) | 循环捏合式制浆系统 | |
CN103055768A (zh) | 自吸式搅拌器 | |
CN221772191U (zh) | 一种粉液分散机用冷却结构 | |
CN215743021U (zh) | 一种化妆品生产用的高均质乳化罐 | |
CN111530330B (zh) | 一种高粘度纳米粉体浆料混合装置 | |
CN212974970U (zh) | 一种耐火材料的混炼机 | |
KR102296313B1 (ko) | 내순환식 슬러리 분산장치 | |
CN207641331U (zh) | 一种高效率的搅拌器 | |
CN100531876C (zh) | 搅拌装置、循环清洁装置以及循环管线系统 | |
CN210934641U (zh) | 一种热风干燥混合机 | |
CN216171642U (zh) | 混凝土减胶剂原料混合装置 | |
CN217829799U (zh) | 一种生产抛光液的循环搅拌装置 | |
CN108579596A (zh) | 一种液态物料混合设备 | |
CN210787321U (zh) | 一种搅拌反应釜 | |
CN210613701U (zh) | 一种乳液聚合反应釜 | |
CN107824138A (zh) | 化工产品反应釜 | |
CN207929214U (zh) | 单螺杆泵驱动双组份物料的搅拌反应装置 | |
CN221245030U (zh) | 一种高温高速搅拌机用的冷却装置 | |
CN213376146U (zh) | 一种用于固液物质的折流装置 | |
CN222606001U (zh) | 一种真空制膏机 | |
CN208714211U (zh) | 一种建筑工地用混凝土搅拌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