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730466U - 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730466U CN221730466U CN202420259720.9U CN202420259720U CN221730466U CN 221730466 U CN221730466 U CN 221730466U CN 202420259720 U CN202420259720 U CN 202420259720U CN 221730466 U CN221730466 U CN 2217304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branch
- air duct
- cleaning chamber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8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7602 hot air dry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08000028659 dischar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8631 Hexa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81 drying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清洁设备,属于清洁设备领域。清洁设备包括:内胆、排风组件、风道、风机和加热器;内胆形成清洁腔室;排风组件安装于内胆,被配置为在开启的情况下将清洁腔室内的气体排出;风道安装于内胆,且包括主风道、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主风道的第一端形成有进风口,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第一端均与主风道的第二端相连,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第二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与清洁腔室连通;风机被配置为在开启的情况下驱动风道内的气体;加热器被配置为在开启的情况下加热流经风道的气体。本申请提高了热风热能的利用率,降低了清洁设备热风烘干工作模式的能耗,减少干燥死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洗碗机等清洁设备的烘干方式包括:冷凝烘干、热风烘干、吸附型烘干与开门速干等方式,其中,冷凝烘干存在烘干效果差和烘干时间长等问题,吸附型烘干存在造价昂贵和长时间存放有异味的问题,开门速干存在易进昆虫和潮湿地区无法及时自动关门返潮等问题。因此,综合成本和烘干效果考虑,热风烘干成为大多数厂家选择的方式。
目前,洗碗机等清洁设备大多依靠外循环系统进行热风烘干,其工作过程为:将外界空气吸入并利用加热器加热,加热后的外界空气被导入清洁腔室内以对清洁腔室内的物品进行热风烘干。在热风烘干的过程中,外界空气被吸入清洁腔室内使清洁腔室形成正压,为了维持清洁腔室的常压,通常将清洁设备的排风组件开启,以减少清洁腔室正压引起的水蒸气泄露问题。
但排风组件的开启会导致被加热空气的热能未被充分利用就被排出清洁腔室,存在能耗大、烘干效率低及烘干效果差等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清洁设备,提高了热风热能的利用率,降低了清洁设备热风烘干工作模式的能耗,减少干燥死角。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
内胆,所述内胆形成清洁腔室;
排风组件,所述排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内胆,被配置为在开启的情况下将所述清洁腔室内的气体排出;
风道,所述风道安装于所述内胆,且包括主风道、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主风道的第一端形成有进风口,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主风道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二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清洁腔室连通;
风机,所述风机被配置为在开启的情况下驱动所述风道内的气体;
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被配置为在开启的情况下加热流经所述风道的气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一方面通过设置风道、风机和加热器等内循环组件,风道的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清洁腔室连通,清洁腔室内的气体被风机从风道的所述进风口吸入风道,经加热器加热后的热风从风道的出风口进入清洁腔室内,清洁腔室内的干燥气体被加热器循环加热以实现对清洁腔室内的餐具热风烘干。相对于通过外循环进行热风烘干的清洁设备而言,内循环烘干工作模式提高了热风热能的利用率,降低了清洁设备热风烘干工作模式的能耗,实现节能。另一方面,通过将风道设置为主风道、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Y”形的风道,风机和加热器等内循环组件可以位于所述主风道,以实现使用一个风机即可驱动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气体流动,并使用一个加热器即可加热流经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气体,减少成本,同时,多个出风口可以提高清洁腔室内气流均匀流动,提高温度和湿度的均匀性,减少干燥死角。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风道的气流朝前侧倾斜流动,所述第一支路位于所述第二支路前侧,所述前侧的第一支路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路从第一端到第二端向前下方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支路从第一端到第二端向后下方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主风道的倾角小于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主风道的倾角。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路的长度L1与所述第二支路的长度L2满足:L1≥1.5L2。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心到所述内胆的前端开口的距离为d3,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心到所述内胆的背板的距离为d4,所述清洁腔室在前后方向的深度为D0,满足:0.05≤d3/D0≤0.3,0.05≤d4/D0≤0.3。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内胆的顶壁;
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心位于所述内胆侧壁的中部;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心位于所述内胆侧壁的下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排风组件工作的情况下,所述排风组件的排气量不小于从外界进入所述清洁腔室的气体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包括补风支路,所述补风支路的补风进口与外界连通,所述补风支路的补风出口与所述清洁腔室连通,在所述排风组件和风机工作的情况下,所述排风组件的排气量不小于所述补风支路的补气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侧板,所述加热器安装于所述风道的位于所述内胆侧面的区域,所述侧板安装于所述内胆的侧壁,且罩设在所述风道的至少部分外,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与所述风道及所述加热器间隔开。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的功率为P,满足:P≤500W。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机包括:上壳、叶轮和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与所述叶轮动力耦合连接,所述上壳与所述风道相连以形成容纳腔,所述叶轮安装于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清洁设备具有内循环烘干工作模式,在所述内循环烘干工作模式,所述风机和所述加热器工作,所述排风组件停机;
和/或,所述清洁设备具有排湿负压工作模式,在所述排湿负压工作模式,所述风机和所述加热器停机,所述排风组件工作;
和/或,所述清洁设备具有混合工作模式;在所述混合工作模式,所述风机、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排风组件均工作;
和/或,所述清洁设备具有混合排湿工作模式;在所述混合排湿工作模式,所述风机和所述排风组件均工作,所述加热器停机。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内循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内循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0是图9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12是图1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九;
附图标记:
内胆1、清洁腔室11、第一侧面111、第二侧面112;顶壁12、侧壁13、背板14、前端开口15、底壁16;
内循环组件2、风道21、进风口211、出风口212、补风支路213、补风进口2131;
第一支路2151、第二支路2152、格栅2156、主风道216;
风机22、上壳221、叶轮222;加热器23;挡水盖24;密封装置25;
侧板3、排风组件4、进气口41、碗篮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4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清洁设备,本申请的清洁设备可以对餐具或衣物等多种物品进行清洗并烘干。
其中,清洁设备可以为洗碗机、烘衣机或洗鞋机等具有热风烘干作用的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清洁设备包括清洗功能和热风烘干功能。清洗功能中的清洗机构对清洁腔室内的物品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开始热风烘干处理,对清洁腔室内的物品进行烘干可以减少细菌滋生。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以洗碗机为例进行展开阐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包括:内胆1、排风组件4、风道21、风机22及加热器23。
内胆1形成清洁腔室11;排风组件4安装于内胆1,被配置为在开启的情况下将清洁腔室11内的气体排出;风道21安装于内胆1,且包括主风道216、第一支路2151和第二支路2152,主风道216的第一端形成有进风口211,第一支路2151和第二支路2152的第一端均与主风道216的第二端相连,第一支路2151和第二支路2152的第二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进风口211、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与清洁腔室11连通;风机22被配置为在开启的情况下驱动风道21内的气体;加热器23被配置为在开启的情况下加热流经风道21的气体。
其中,内胆1包括顶壁12、底壁16、背板14、侧壁13和前端开口15,内胆1的顶壁12、底壁16、背板14和侧壁13围合成清洁腔室11,内胆1的顶壁12为清洁腔室11的顶壁12,内胆1的侧壁13为清洁腔室11的侧面,内胆1的背板14为清洁腔室11的后面,内胆1的底壁16为清洁腔室11的底面。
清洁设备还可以包括盖板,盖板与内胆1枢接,盖板可相对于内胆1旋转,以用于打开和关闭内胆1的前端开口15,以便于从清洁腔室11内放入或取出物品,盖板与内胆1的顶壁12、底壁16、背板14和侧壁13围合成清洁腔室11。
其中,清洁腔室11用于放置待清洁的物品,待清洁的物品可在清洁腔室11内被清洗和烘干,待清洁的物品可以为碗、筷、盘及锅等餐具。
如图1所示,清洁腔室11内可以具有物品放置架,物品放置架可以包括碗篮5、筷架和杯架等支架,物品放置架可以对餐具进行固定和支撑,同时也可以对清洁腔室11进行空间划分,增加清洁腔室11的空间利用率。
清洁腔室11内还可以具有喷淋臂,喷淋臂用于喷出高压水流,高压水流可以对清洁腔室11内的餐具进行喷淋冲水,以将餐具上附着的污物冲洗下来,从而实现对餐具的冲洗。喷淋臂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喷淋臂可以安装于清洁腔室11的不同位置,以对餐具实现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喷淋,提高餐具的清洁效果。
其中,风道21可以用于实现清洁腔室11内空气的循环,例如可以实现空气内循环、外循环或内外循环混合。
风道21可以安装于内胆1的外侧或内侧,风道21可以通过卡接、螺纹连接或焊接等方式与内胆1的壁面连接。
风道21具有均与清洁腔室11连通进风口211和出风口212,出风口212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清洁腔室11内的气体被风机22从风道21的进风口211吸入风道21,经加热器23加热后的热风从风道21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进入清洁腔室11内,热风可以对清洁腔室11内的餐具等物品进行热风烘干。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21的进风口211、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可以位于内胆1的同一壁面,也可以位于内胆1的不同壁面,具体根据使用场景进行设定。风道21的进风口211、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通风面积可根据具体使用场景进行设定。
其中,主风道216、第一支路2151和第二支路2152形成类似“Y”形的风道21,第一支路2151的上端和第二支路2152的第一端均与主风道216连接,第一支路2151和第二支路2152的长度和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进行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22和加热器23等内循环组件2可以位于主风道216,以实现使用一个风机22即可驱动第一支路2151和第二支路2152的气体流动,并使用一个加热器23即可加热流经第一支路2151和第二支路2152的气体,减少成本,同时,多个出风口212可以提高清洁腔室11内气流均匀流动,提高温度和湿度的均匀性,减少干燥死角。
风机22的进口与风道21的进风口211连通,风机22的出口与风道21的出风口212连通,以通过风机22驱动风道21内的气体。风机22驱动风道21内的气体从风道21的进风口211流向风道21的出风口212,即清洁腔室11内的气体被风机22抽入风道21内,被加热器23加热后又被风机22驱动从风道21内排入清洁腔室11内,形成内循环。
风机22与风道21的进风口211连通,以使风机22在开启的情况下将清洁腔室11内的气体抽入风道21。风机22可以安装于风道21的进风口211、出风口212或进风口211和出风口212之间。风机22可以为离心送风装置、排气扇或通风送风装置等能够驱动气体流动的设备。
其中,加热器23可以采用电磁加热、红外线加热或电阻加热等加热方式对流经风道21的气体进行加热。采用电阻加热的加热器23可以为PTC(Positive Temperature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加热装置、电阻丝加热装置或电阻圈加热装置等。
加热器23在开启的情况下加热流经风道21内的气体,加热器23可以安装于风道21内与流经风道21的气体接触进行直接接触换热;加热器23也可以安装于风道21外,通过加热风道21的管道壁间接与流经风道21的气体进行间接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22和加热器23组成清洁设备的内循环组件2,内循环组件2用于对清洁腔室11内的气体进行循环加热,并提供用于干燥餐具所需热量及对流所需气流速度。
排风组件4为能够制造清洁腔室11常压或负压的相关组件,排风组件4可以为抽风机22或气泵等具有排风功能的流体机械。清洁腔室11在进行热风烘干时,排风组件4用于将清洁腔室11内已经蒸发或挥发的水蒸气随气体一起排出,以降低清洁腔室11内空气的相对湿度,有利于更多残留水蒸发。
风道21的出风口212用于将被加热器23加热的气体排入清洁腔室11内,排风组件4的进气口41与清洁腔室11连通,排风组件4的进气口41用于将清洁腔室11内已经蒸发或挥发的水蒸气随气体一起排出清洁腔室11。
被加热器23加热的气体从风道21的出风口212排入清洁腔室11内,至少部分热气随水蒸气从排风组件4的进气口41排出清洁腔室11,至少部分热气的流动路径从风道21的出风口212到排风组件4的进气口41。
其中,内循环组件2和排风组件4可采用共同开启或者单独开启方式运行。
当仅有内循环组件2运行时,清洁腔室11内的空气被循环加热,热量也被均匀分配,清洁腔室11内较冷区域可以通过热量传输及对流换热更快蒸发干燥,有利于清洁腔室11内全腔的干燥,减少干燥死角。
当仅有排风组件4工作时候,由于缺乏外界空气补充,清洁腔室11内被排风组件4抽成负压状态,负压环境下也对干燥速率的提高有相应帮助。
当内循环组件2和排风组件4同时工作时,风机22可以将清洁腔室11内的空气循环起来,使清洁腔室11内的温度和湿度分布均匀,进一步提高全腔均匀干燥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一方面通过设置风道21、风机22和加热器23等内循环组件2,风道21的进风口211和出风口212均与清洁腔室11连通,清洁腔室11内的气体被风机22从风道21的进风口211吸入风道21,经加热器23加热后的热风从风道21的出风口212进入清洁腔室11内,清洁腔室11内的干燥气体被加热器23循环加热以实现对清洁腔室11内的餐具热风烘干。相对于通过外循环进行热风烘干的清洁设备而言,内循环烘干工作模式提高了热风热能的利用率,降低了清洁设备热风烘干工作模式的能耗,实现节能。另一方面,通过将风道21设置为主风道216、第一支路2151和第二支路2152的“Y”形的风道21,风机22和加热器23等内循环组件2可以位于主风道216,以实现使用一个风机22即可驱动第一支路2151和第二支路2152的气体流动,并使用一个加热器23即可加热流经第一支路2151和第二支路2152的气体,减少成本,同时,多个出风口212可以提高清洁腔室11内气流均匀流动,提高温度和湿度的均匀性,减少干燥死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主风道216的气流朝前侧倾斜流动,第一支路2151位于第二支路2152前侧,前侧的第一支路2151的长度大于第二支路2152。
其中,风道21包括与清洁腔室11连通的一个进风口211和两个出风口212,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沿清洁腔室11的前后方向间隔分布,且第一支路2151的长度大于第二支路2152的长度,清洁腔室11内的气体从清洁腔室11的顶壁12被风机22吸入风道21的进风口211,再沿风道21被风机22驱动转向位于清洁腔室11侧面的风道21下半部分,经加热器23加热后在风道21的下半段由风道21的前后两个出风口212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风机22的叶轮222旋转抽风,进入主风道216的气流朝前侧倾斜流动,将第一支路2151的长度设置为大于第二支路2152的长度,可以使第一支路2151和第二支路2152的前后两个出风口212的风量基本相等,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清洁腔室11内循环加热温度的均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风口211位于内胆1的顶壁12,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中心位于内胆1的侧壁13。
可以理解的是,在清洁腔室11内,气流从靠近清洁腔室11的底部的位置向上循环流动,将风道21的进风口211设置于内胆1的顶壁12,一方面可以通过气流的流动方向提高清洁腔室11内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另一方面由于重力作用,可以减少水汽通过进风口211进入风道21、风机22和加热器23中,对其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211位于内胆1的顶壁12且靠近背板14的位置,即进风口211的中心位于清洁设备的整机的后半部,可以减少进风口211对碗篮5推拉的影响,以增大碗篮5的深度,提高碗篮5的容纳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风道21的进风口211设于清洁腔室11的顶壁12靠近侧面和背板14的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21的进风口211位于清洁腔室11的顶壁12的后侧角,可以进一步减少进风口211对碗篮5推拉的影响,以增大碗篮5的深度和宽度,提高碗篮5的容纳量。
其中,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中心在内胆1的侧壁13的位置至少有如下两种:
其一,如图6所示,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位于内胆1侧壁13的中部。
在本结构中,通过将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设置于内胆1侧壁13的中部,可以通过气流的流动方向提高清洁腔室11内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也由于重力作用,可以减少水汽通过进风口211进入风道21、风机22和加热器23中,对其起到保护作用。
其二,如图5所示,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中心位于内胆1侧壁13的下部。
在本结构中,通过将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设置于内胆1侧壁13的下部。可以通过气流的流动方向进一步提高清洁腔室11内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也由于重力作用,可以减少水汽通过进风口211进入风道21、风机22和加热器23等内循环组件2中,对内循环组件2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碗篮5等支架对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遮挡作用,增大出风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支路2151从第一端到第二端向前下方倾斜延伸,第二支路2152从第一端到第二端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第一支路2151与主风道216的倾角β1小于第二支路2152与主风道216的倾角β2。
其中,通过设置第一支路2151和第二支路2152沿相反的方向倾斜,可以使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沿内胆1的深度方向间隔开分布,提高清洁腔室11内温度和湿度分布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风机22的叶轮222旋转抽风,进入主风道216的气流朝前侧倾斜流动,将第一支路2151与主风道216的倾角设置为小于第二支路2152与主风道216的倾角,可以减小从主风道216到第一支路2151的气流的转折角度,增大从主风道216到第二支路2152的气流的转折角度,从而使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量基本相同,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清洁腔室11内循环加热温度的均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支路2151的长度L1与第二支路2152的长度L2满足:L1≥1.5L2。
通过设置第一支路2151的长度L1与第二支路2152的长度L2的范围,可以进一步使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量基本相同,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清洁腔室11内循环加热温度的均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出风口的中心到内胆1的前端开口15的距离为d3,第二出风口的中心到内胆1的背板14的距离为d4,清洁腔室11在前后方向的深度为D0,满足:0.05≤d3/D0≤0.3,0.05≤d4/D0≤0.3。
其中,第一出风口的中心位于靠近内胆1的前端开口15的位置,d3/D0可以为0.05、0.1、0.2或0.3;第二出风口的中心位于靠近内胆1的背板14的位置,d4/D0可以为0.05、0.1、0.2或0.3。
通过设置第一出风口的中心与第二出风口的中心的位置,可以在清洁腔室11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均设置风道21的出风口212,均衡清洁腔室11的前半部和后半部的湿度和温度,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清洁腔室11内循环加热温度的均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清洁腔室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12,风道21的第一出风口的中心与第二出风口的中心位于第二侧面112,风道21的进风口211的中心到第二侧面112的距离小于进风口211的中心到第一侧面111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7所示,排风组件4可以安装于第一侧面111,风道21的第一出风口的中心与第二出风口的中心位于第二侧面112,风道21的进风口211位于靠近出风口212所在的第二侧面112的位置,即进风口211远离排风组件4。
通过将排风组件4和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设置于相对设置的侧面,且将进风口211远离排风组件4设置,可以在排风组件4和风机22同时工作时,可以延长被加热器23加热的气体在清洁腔室11内流动的路径,提高热风热能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清洁设备热风烘干工作模式的能耗,实现节能,同时提高清洁腔室11内气体混合的均匀性,减少干燥死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22安装于内胆1的顶壁12上方或顶壁12下方,风道21的至少部分位于内胆1的顶壁12上方及侧壁13外侧。
其中,如图1所示,风道21的进风口211位于内胆1的顶壁12上方,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位于内胆1的侧壁13,主风道216的至少部分弯折,主风道216的弯折角度可以根据内胆1的顶壁12和内胆1的侧壁13之间的夹角确定,例如,弯折角度可以为90°,以连接位于不同面的出风口212、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风道21位于内胆1的外侧,不侵占清洁腔室11的内部空间,从而提高了清洁腔室11的容量。
其中,如图9和图11所示,风机22可以安装于清洁腔室11的顶壁12的上方,风机22的吸风侧朝向清洁腔室11内,风机22运行时可以将清洁腔室11内上部温度高的空气通过风道21引入清洁腔室11的下方,有利于整个清洁腔室11内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在实际使用中,当清洁设备匹配为自动开门或者自动开关门方案作为排湿的主要手段时,清洁腔室11内的热空气会由于自然对流而向清洁腔室11内的上方和后方移动,进风口211和风机22的此安装位置可以避免大量湿热空气留存在清洁腔室11内的上方,减少干燥死角,有利于提高整体干燥效果和速率。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22可以安装于清洁腔室11的顶壁12的上方,风机22的厚度不小于20mm,例如风机22的厚度可以为5mm、10mm、15mm或18mm,通过设置风机22的厚度,可以适用于多种内胆1的顶壁12与清洁设备的外壳之间的尺寸,提高循环风量,从而提高更高的加热器23功率及更优的干燥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22还可以选择安装内胆1的底壁16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清洁设备的底板到地面的距离大于顶板的外壳的距离,即清洁设备的底板下的安装空间大于顶板的安装空间,可以安装更大尺寸的风机22,在同等的噪音水平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循环风量,有利于整体干燥效果,缩短干燥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风机22包括:上壳221、叶轮222和电机组件,电机组件与叶轮222动力耦合连接,上壳221与风道21相连以形成容纳腔,叶轮222安装于容纳腔。
风道21包括底壳,风道21内设有与上壳221尺寸匹配的风机22安装位,上壳221与风道21的底壳相连以形成容纳腔,风机22可以只保留上壳221、叶轮222和电机组件,风道21的底壳起到风机22的下壳的作用,通过风机22与风道21装配的结构,可以增加风机22的安装空间,提高能够安装的风机22的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22安装在安装于内胆1的顶壁12上方,风机22可以只保留上壳221、叶轮222和电机组件,省略了风机22原本的下壳,缩小了风机22的整体尺寸,可以在相同的空间内安装更大型号的风机22,且由风道21代替风机22的下壳,将叶轮222直接安装在风道21内,增大进风口211的进风面积,增大进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10和图12所示,风机22和风道21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25,密封装置25可以为密封圈、胶带或填充胶等,以将清洁设备的内胆1、风机22及风道21之间的间隙密封。
同时,整个叶轮222和电机组件被包裹在风道21和风机22的上壳221之间,中间采用密封的方式,在整个清洁设备运行过程中,清洁设备的内胆1、风机22及风道21属于密闭的空间,可以减少在各个阶段通过风机22与风道21安装的间隙泄露出去的水蒸气量,减少隐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风道21的进风口211和出风口212均设置有密封装置25和螺母,螺母采用卡扣形式旋紧压缩密封装置25,密封装置25位于风道21和内胆1之间,减少清洁腔室11内的水从风道21和内胆1之间的缝隙泄露,减少漏水风险,提高清洁设备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清洁设备还包括:侧板3,加热器23安装于风道21的位于内胆1侧面的区域,侧板3安装于内胆1的侧壁13,且罩设在风道21的至少部分外。
在本实施例中,侧板3安装于内胆1的侧壁13外侧,侧板3的内侧面与风道21间隔开,且侧板3的内侧面与加热器23间隔开。
其中,加热器23和至少部分风道21位于侧板3和内胆1之间,侧板3可以对加热器23和至少部分风道21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可以减少人触碰强电部件和高温发热部件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侧板3的内侧面与风道21之间间隔开,且间距为c,间距c满足:c≥2mm。
其中,侧板3的内侧面与风道21之间的间距c可以为2mm、4mm、7mm或更宽距离。
换言之,侧板3安装于内胆1的侧壁13外侧,侧板3的内侧面与风道21及加热器23间隔开。
可以理解的是,风道21的位于内胆1的侧壁13的区域安装有加热器23,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21也安装有温控器等组件,加热管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且加热管及温控器都含有强电端子,强电端子直接连接强电。
在保证接地的情况下,通过安装侧板3及设置侧板3的内侧面与风道21之间的间距,一方面可以避免侧板3直接触碰强电和高温发热部件,提高清洁设备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将侧板3的外侧的壁温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降低人接触侧壁13被烫伤的风险,在清洁设备的嵌入式安装中,可降低侧板3的高温损坏安装柜的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器23的功率为P,满足:P≤500W。
其中,加热器23的功率P可以为150W、200W、350W、400W或500W,具体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进行限定。
相关技术中,外循环热风烘干模式的清洁设备由于安装位置受限制,风机22尺寸及加热器23的功率较小,热风干燥只能作为辅助能量源,高温漂洗为主要能量源,因此,手洗过的餐具需要相当长时间进行单烘干操作,不便利。
本申请利用内循环热风烘干模式,增加加热器23的功率,将加热器23的功率设置为P,可以将热风干燥作为主要的能量源,将高温漂洗转化为辅助能量源,显著缩短餐具的烘干时间,提高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排风组件4工作的情况下,排风组件4的排气量不小于从外界进入清洁腔室11的气体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中,无法实现清洁腔室11的完全密闭,清洁腔室11仍与外界存在少量气体交换,在排风组件4的排气量不小于从外界进入清洁腔室11的气体量的情况下,清洁腔室11为常压或负压环境,负压环境下对干燥速率的提高有相应帮助。
在本实施例中,当仅有排风组件4工作时候,由于缺乏外界空气的充分补充,清洁腔室11内被排风组件4抽成负压状态,负压环境下对干燥速率的提高有相应帮助。
当内循环组件2和排风组件4同时工作时,风机22可以将清洁腔室11内的空气循环起来,使清洁腔室11内的温度和湿度分布均匀,进一步提高全腔均匀干燥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风道21包括补风支路213,补风支路213的补风进口2131与外界连通,补风支路213的补风出口与清洁腔室11连通,在排风组件4和风机22工作的情况下,排风组件4的排气量不小于补风支路213的补气量。
其中,风道21包括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支路,补风支路213的补风进口2131与外界连通,补风支路213的补风出口与清洁腔室11连通,补风支路213的设置形成清洁腔室11的外循环支路;具有与清洁腔室11连通的进风口211和出风口212的支路属于内循环支路。如图4中,空心箭头表示外循环,实心箭头表示内循环。
通过设置补风支路213,可以实现清洁腔室11的外循环和/或内循环,以实现清洁设备的多种工作模式。
在仅有风机22的工作过程中,为了维持清洁腔室11腔内压力的平衡,风机22将尽可能只吸取清洁腔室11内的空气,实现基本内循环,此时内循环的风量远大于外循环的风量,从而可以达到快速提升清洁腔室11内温度和湿度的作用;在风机22和排风组件4同时工作时,排风组件4将清洁腔室11内的空气抽取排出,此时风机22将主要引入外界空气,少量腔内空气被吸入进行循环,此时为内外循环同时进行,可以有效提高排湿气阶段的快速排湿要求。
其中,在排风组件4和风机22工作的情况下,排风组件4的排气量不小于补风支路213的补气量,即排风组件4开启时清洁腔室11内被排风组件4抽成常压或者负压,换言之,补风支路213进行补气时清洁腔室11为常压或者负压,补风支路213不补气时清洁腔室11为负压。
相关技术中,单内循环方案有助于将清洁腔室11内的待干燥气体循环加热并达到合适的温度,但单内循环方案也需要排风组件4将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逐步排出,在排出阶段缺少外界气体的引入,排风组件4会逐步将清洁腔室11抽成负压,负压造成排风速率的逐步降低,导致清洁设备的整体排湿率并未得到很好的提高。
本申请通过设置补风支路213,可以在排风组件4工作时通过补风支路213维持清洁腔室11内的气压平衡,降低清洁腔室11内的真空度,从而可以保持较高的排气速率,快速将清洁腔室11内的水蒸气排出,提高清洁设备的整体排湿率和干燥速率,进一步降低热风烘干的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12所示,清洁设备还包括挡水盖24,挡水盖24安装于进风口211。
挡水盖24具有通风和挡水功能,挡水盖24可以设置于风机22与清洁腔室11之间,且挡水盖24位于清洁腔室11内。在风机22开启的情况下风机22可以穿过挡水盖24将清洁腔室11内的气体抽入风机22安装位,同时挡水盖24可以减少水流对风道21内风机22和加热器23的直接冲击溅射,起到防护和保护作用。
挡水盖24可以与进风口211通过螺纹连接、插拔连接、枢轴连接或卡扣连接等连接方式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出风口212设有格栅2156。
其中,格栅2156用于气流的导向,格栅2156可以将出风口212的气流引入不同的方向,格栅2156的导流方向可根据排风组件4的安装位置和风道21的进风口211的安装位置确定。
例如,若风道21的进风口211设置于清洁腔室11的顶壁12,则格栅2156可以适当将热风导向清洁腔室11的下方的方向,从而可以延长热气在清洁腔室11的流动路径,增加被加热器23加热的气体流经整个清洁腔室11的面积,提高清洁腔室11的全腔干燥和死角干燥的效果。
例如,若排风组件4处于清洁腔室11的左侧上部分,则格栅2156可以适当将热风导向清洁腔室11的后侧下方的方向,从而可以延长热气在清洁腔室11的流动路径,增加被加热器23加热的气体流经整个清洁腔室11的面积,提高清洁腔室11的全腔干燥和死角干燥的效果,且可减少热风未被利用就被排风组件4排出的风量,增加热风热能的利用效率。
其中,格栅2156还可以减少水流对风道21的直接冲击,对风道21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的清洁设备至少具有如下工作模式:
其一、清洁设备具有内循环烘干工作模式。
在内循环烘干工作模式,风机22和加热器23工作,排风组件4停机。清洁腔室11内的气体被风机22从风道21的进风口211吸入风道21,经加热器23加热后的热风从风道21的出风口212进入清洁腔室11内,清洁腔室11内的空气被循环加热,热量也被均匀分配,清洁腔室11内较冷区域可以通过热量传输及对流换热更快蒸发干燥,有利于清洁腔室11内全腔的干燥,减少干燥死角。
在清洁腔室11内温度和湿度过低时,通过使风机22和加热器23开启可以实现清洁腔室11内的强制对流和循环加热,加速清洁腔室22内残留的水蒸发。
其二、清洁设备具有排湿负压工作模式;
在排湿负压工作模式,风机22和加热器23停机,排风组件4工作。由于缺乏外界空气补充,清洁腔室11内被排风组件4抽成负压状态,负压环境下也对干燥速率的提高有相应帮助。
其三、清洁设备具有混合工作模式;
在混合工作模式,风机22、加热器23和排风组件4均工作。风机22可以将清洁腔室11内的空气循环起来,使清洁腔室11内的温度和湿度分布均匀,进一步提高全腔均匀干燥的效果。
其四、清洁设备具有混合排湿工作模式;
在混合排湿工作模式,风机22和排风组件4均工作,加热器23停机,从而实现清洁腔室11内的空气边混合边排湿,进一步提高全腔均匀排湿的效果。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形成清洁腔室;
排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内胆,被配置为在开启的情况下将所述清洁腔室内的气体排出;
风道,安装于所述内胆,且包括主风道、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主风道的第一端形成有进风口,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主风道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二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清洁腔室连通;
风机,被配置为在开启的情况下驱动所述风道内的气体;
加热器,被配置为在开启的情况下加热流经所述风道的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的气流朝前侧倾斜流动,所述第一支路位于所述第二支路前侧,所述前侧的第一支路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从第一端到第二端向前下方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支路从第一端到第二端向后下方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主风道的倾角小于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主风道的倾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的长度L1与所述第二支路的长度L2满足:L1≥1.5L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心到所述内胆的前端开口的距离为d3,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心到所述内胆的背板的距离为d4,所述清洁腔室在前后方向的深度为D0,满足:0.05≤d3/D0≤0.3,0.05≤d4/D0≤0.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内胆的顶壁;
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心位于所述内胆侧壁的中部;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心位于所述内胆侧壁的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风组件工作的情况下,所述排风组件的排气量不小于从外界进入所述清洁腔室的气体量。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补风支路,所述补风支路的补风进口与外界连通,所述补风支路的补风出口与所述清洁腔室连通,在所述排风组件和风机工作的情况下,所述排风组件的排气量不小于所述补风支路的补气量。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板,所述加热器安装于所述风道的位于所述内胆侧面的区域,所述侧板安装于所述内胆的侧壁,且罩设在所述风道的至少部分外,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与所述风道及所述加热器间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的功率为P,满足:P≤500W。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洁设备具有内循环烘干工作模式,在所述内循环烘干工作模式,所述风机和所述加热器工作,所述排风组件停机;
和/或,所述清洁设备具有排湿负压工作模式,在所述排湿负压工作模式,所述风机和所述加热器停机,所述排风组件工作;
和/或,所述清洁设备具有混合工作模式;在所述混合工作模式,所述风机、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排风组件均工作;
和/或,所述清洁设备具有混合排湿工作模式;在所述混合排湿工作模式,所述风机和所述排风组件均工作,所述加热器停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259720.9U CN221730466U (zh) | 2024-02-01 | 2024-02-01 | 清洁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259720.9U CN221730466U (zh) | 2024-02-01 | 2024-02-01 | 清洁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730466U true CN221730466U (zh) | 2024-09-20 |
Family
ID=92749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259720.9U Active CN221730466U (zh) | 2024-02-01 | 2024-02-01 | 清洁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73046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423649A (zh) * | 2025-01-08 | 2025-02-14 | 广东慧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吸附干燥结构及洗碗机 |
-
2024
- 2024-02-01 CN CN202420259720.9U patent/CN22173046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423649A (zh) * | 2025-01-08 | 2025-02-14 | 广东慧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吸附干燥结构及洗碗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36546Y (zh) | 餐具清洗机 | |
CN108814515B (zh) | 用于洗碗机的干燥装置和具有其的洗碗机 | |
CN200998239Y (zh) | 家用餐具洗涤机 | |
CN107647834B (zh) | 热泵式洗碗机 | |
CN221730466U (zh) | 清洁设备 | |
CN105982631A (zh) | 一种洗碗机冷凝干燥系统及冷凝干燥方法、洗碗机 | |
CN110123240A (zh) | 一种洗碗机的干燥系统及洗碗机 | |
CN209770286U (zh) | 一种具有定量换气除湿功能的洗碗机 | |
CN200980656Y (zh) | 厨房装置 | |
CN221750345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750338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730465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963554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750336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750340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730464U (zh) | 风道与清洁设备 | |
CN221750346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750342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750339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750333U (zh) | 下风道与清洁设备 | |
CN221750344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963553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750337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750335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1750341U (zh) | 风道组件与清洁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