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727156U - 极片、电芯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极片、电芯及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727156U CN221727156U CN202323465645.6U CN202323465645U CN221727156U CN 221727156 U CN221727156 U CN 221727156U CN 202323465645 U CN202323465645 U CN 202323465645U CN 221727156 U CN221727156 U CN 2217271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piece
- current collector
- tab
- pore
-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05 plas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极片、电芯及电池,其中,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覆于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涂膏,集流体上设有多个通孔,通孔贯穿集流体的两侧表面,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涂膏均覆盖通孔,集流体具有非成孔区,极耳连接在非成孔区,通孔位于非成孔区的边界以外。当极片应用至电池中时,可以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减小了内阻,提高了电池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非成孔区未设置通孔,极片在电解液中具有更好的浸润性,改善电芯的电化学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片、电芯及电池。
背景技术
可充放电的电池又被称为二次电池,是指可以进行充放电循环使用的电化学能源装置,例如锂离子电池等,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移动供电设备上,包括消费类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设备等。
相关技术中,锂电池通常包括电芯和壳体,电芯设置在壳体内,电芯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设置有隔膜,层叠设置的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可以卷绕设置,正极片和负极片起到电极的作用。
然而,目前极片的电解液浸润性较差,电芯的电化学性能难以发挥。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片、电芯及电池,以解决目前极片的电解液浸润性较差,电芯的电化学性能难以发挥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极片,该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覆于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涂膏,集流体上设有多个通孔,通孔贯穿集流体的两侧表面,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涂膏均覆盖通孔。
其中,集流体具有非成孔区,极耳连接在非成孔区,通孔位于非成孔区的边界以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通过在极片的集流体表面设置通孔,增加了电极的表面积,当极片应用至电池中时,可以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同时设置的通孔使得集流体内部具有更多通道,这些通道直接连接到极片,减小了电阻,提高了电池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非成孔区未设置通孔,可以保证非成孔区在清洗后具有更好的质量,且焊接极耳时可以具有更好的焊接一致性。极片在电解液中具有更好的浸润性,改善电芯的电化学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内填充有涂膏,所述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涂膏通过所述通孔内的涂膏连接
如此设置,可以降低极片脱落的概率,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又可以实现电解液的双向渗透和锂离子在集流体两侧自由穿梭,保证电池的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涂膏具有极耳槽,极耳位于所述极耳槽内,极耳槽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小于或等于非成孔区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极耳与极耳槽焊接。
如此设置,可以提高极耳与非成孔区的焊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成孔区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极耳在第一方向的尺寸;极耳的边缘与非成孔区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mm。
如此设置,在极耳与非成孔区焊接时,使得极耳的便于与集流体上的打孔区域保持合理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的孔径可以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60μm;和/或,
相邻通孔的间距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0.03mm,且小于或等于2mm。
如此设置,可以将通孔的孔径尺寸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以提高电池的稳定性以及循环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成孔区在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1,极片在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其中,L1=k*L,k的取值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或等于1。
如此设置,可以在清洗非成孔区时提高加工的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通孔在集流体的表面形成打孔区域,集流体在打孔区域的内阻小于集流体在非成孔区的内阻。
如此设置,可以降低集流体的整体的内阻,提高电池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与非成孔区的焊接拉力可以大于或等于10N,且小于或等于25N。
如此设置,可以将极耳的拉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极耳脱落或极片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成孔区远离极耳的一侧表面上涂覆有涂膏;或者,
非成孔区远离极耳的一侧表面上未设置有涂膏。
在一些实施例中,涂膏的表面形成有若干个凹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极片的厚度方向上,凹部的投影和通孔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芯,该电芯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极片,极片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依次层叠设置;第二极片上设有凹槽,第一极片上的非成孔区与凹槽相对,且第一极片的非成孔区在极片厚度方向的投影覆盖该凹槽。
如此设置,可以提高电芯卷绕时的平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还可以包括极耳和绝缘层,极耳与极片的非成孔区焊接,绝缘层覆盖于极耳的上方,且绝缘层与通孔至少部分重叠。
如此设置,可以保证极耳上方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的非成孔区和第二极片的非成孔区在极片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错位设置。
如此设置,便于第一极片的极耳和第二极片的极耳与外部的电芯部件进行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壳体和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电芯,电芯设置于壳体内。
本申请提供一种极片、电芯及电池,其中,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覆于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涂膏,集流体上设有多个通孔,通孔贯穿集流体的两侧表面,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涂膏均覆盖通孔,集流体具有非成孔区,极耳连接在非成孔区,通孔位于非成孔区的边界以外。当极片应用至电池中时,可以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减小了内阻,提高了电池的工作效率,再者,在集流体上设置多个通孔,可以有效降低集流体的重量,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与此同时,非成孔区未设置通孔,可以保证非成孔区在清洗后具有更好的质量,且焊接极耳时可以具有更好的焊接一致性。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申请提供的极片、电芯及电池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剖视图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剖视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中打孔区域的局域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中极片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极片;100a-第一极片;100b-第二极片;110-集流体;111-非成孔区;112-极耳槽;113-打孔区域;120-涂膏;130-通孔;140-极耳;150-绝缘层;16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可充放电的电池又被称为二次电池,是指可以进行充放电循环使用的电化学能源装置,例如锂离子电池等,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移动供电设备上,包括消费类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设备等。锂电池通常包括电芯和壳体,电芯设置在壳体内,电芯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设置有隔膜,层叠设置的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可以卷绕设置,正极片和负极片均为单层金属箔,其表面涂覆有活性涂层。
然而,目前电芯的结构中,极片的表面较小,限制了电池的输出功率,并且极片的导电性能较差,使得极片内部存在电阻,影响了电池的工作效率。此外,当电池发声膨胀时,由于极片中间的金属箔无法弯曲和变形,容易导致极片损坏和极性颠倒,存在安全隐患。
本申请提供一种极片、电芯及电池,通过在极片的集流体表面设置通孔,增加了电极的表面积,当极片应用至电池中时,可以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同时设置的通孔使得集流体内部具有更多通道,这些通道直接连接到极片,减小了电阻,提高了电池的工作效率,此外,通孔使得集流体的弯曲变形能力增强,可以有效环节电池膨胀产生的压力,减小安全隐患。极片上焊接极耳的位置则设置非打孔区,保证极耳具有良好的焊接效果,提高焊接强度以及焊接一致性。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极片、电芯及电池。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应用于电芯,电芯应用于电池中,电池可以为锂电池,锂电池可以进行充放电并循环使用,而电芯及电池可以使用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电子产品、储能设备、交通工具等,例如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剖视图一。
请参照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片100,该极片100包括集流体110和涂覆于集流体110两侧表面的涂膏120,集流体110上设有多个通孔130,通孔130贯穿集流体110的两侧表面,集流体110两侧表面的涂膏120均覆盖通孔130。
其中,集流体110具有非成孔区111,极耳140连接在非成孔区111,通孔130位于非成孔区111的边界以外。可以理解的是,非成孔区111为集流体110上未打孔的区域,在非成孔区111以外的区域,集流体110两侧表面的涂膏120可以通过通孔130连接。
极片100上的通孔130贯穿集流体110的两侧,在极片100涂布辊压时,集流体110两侧的涂膏120可以进入通孔130内部,使得集流体110两侧的涂膏120在通孔130所在位置可以产生接触点,从而在集流体110的两侧的涂膏120可以形成“工”字形的咬合结构,放置极片100两侧的涂膏120脱落,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
示例性的,当极片100应用至锂离子电池中时,电解液可以进行双向渗透,锂离子在集流体110的两侧可以进行自由穿梭,从而保证电池具有一致性。
此外,由于非成孔区111没有设置通孔130,在集流体110进行涂布辊压后,对非成孔区111进行清洗时,提高清洗的便利性,并且不会有涂膏120材料没入集流体110在非成孔区111的内部,因此,不会对极耳140在非成孔区111的焊接效果产生影响,提高清洗后极片100的质量,以及提高了极片100的焊接一致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极片100既可以为正极片也可以为负极片,当极片100应用于电芯中时,可以是正极片和负极片中的一者上设有上述通孔130,也可以是正极片和负极片均设置有上述通孔130,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通孔130的截面形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者其他规则、非规则形状,只需连通集流体110的两侧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通孔13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100在电池中起到电极的作用,通过在集流体110表面设置通孔130,使得集流体110的两侧连通,从而增加了电极的表面积,当极片100应用至电池中时,可以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同时设置的通孔130使得集流体110内部具有更多通道,这些通道直接连接到极片100,减小了电阻,提高了电池的工作效率。
此外,设置有通孔130的集流体110的弯曲和形变能力增强,当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膨胀时,通过集流体110的变形可以有效地缓解电池膨胀产生的压力,进而减小了安全隐患。设置有通孔130的集流体110具有更轻的重量,通孔130内填充有涂膏120,使得集流体110上的涂膏120的量可以增多,进而可以在减小电芯质量的同时增大电芯容量,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下面首先对极片100上非成孔区111上焊接极耳140的具体布置方式以及相关尺寸进行详细说明。
定义第一方向为X方向,X方向为极片100的长度方向,定义第二方向为Y方向,Y方向为极片100的宽度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130内填充有涂膏120,集流体110两侧表面的涂膏120通过通孔130内的涂膏120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通孔130并填充涂膏120可以降低极片100脱落的概率,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又可以实现电解液的双向渗透和锂离子在集流体两侧自由穿梭,保证电池的一致性。
请参照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涂膏120具有极耳槽112,极耳140位于极耳槽112内,极耳槽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小于或等于非成孔区11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其中,极耳140与极耳槽112焊接,从而可以提高极耳140与非成孔区111的焊接可靠性。非成孔区111在极片100清洗后,非成孔区111没有涂膏120残留,相应的,极耳槽112也没有涂膏120残留。
可以理解的是,极耳槽112可以位于非成孔区111的范围以内,在极片100的集流体110进行涂布辊压时,非成孔区111与非成孔区111以外的位置均涂覆有涂膏120,在极片100的清洗工艺后,在非成孔区111的部分清洗掉至少一部分涂膏120,以形成没有涂膏120的极耳槽112,从而极耳140可以焊接在极耳槽11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成孔区111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极耳140在第一方向的尺寸,极耳140的边缘与非成孔区111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mm,从而在极耳140与非成孔区111焊接时,使得极耳140的便于与集流体110上的打孔区域113保持合理间距。
可以理解的是,极耳140在第一方向的宽度尺寸可以小于等于极耳槽112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以保证极耳140在与极片100焊接时,极耳140的位置控制在极耳槽112的范围以内。
定义非成孔区111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为W,极耳槽112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为W1,极耳140在第一方向的宽度尺寸为W2,则W≥W1,而W>W2。
示例性的,极耳140的边缘与非成孔区111的边缘之间的间距为G,G≥1mm,G的具体取值可以包括但不限于1mm、1.1mm、2mm、3mm、5mm、10mm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极耳140的边缘与非成孔区111的边缘之间的具体间距数值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130可以为多个,多个通孔130在集流体110的表面间隔设置,且在集流体110上形成打孔区域113,打孔区域113位于集流体110的两侧表面的涂膏120覆盖区域的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义打孔区域113为集流体110上最外围的通孔130的外边缘之间的连接线所围设形成的区域,其中,通孔130的连线位置为该通孔130背离其他通孔130的一侧边缘,根据多个通孔130的分布区域的不同,打孔区域113可以具有不同的边界。
可以理解的是,通孔130的两端分别连通集流体110的两侧表面,而通孔130的两端分别被集流体110两侧的涂膏120所覆盖,避免出现通孔130的一侧覆盖有涂膏120而另一侧未覆盖涂膏120的情况,从而在保持电芯厚度具有良好一致性的同时,可以防止集流体110一侧的涂膏120渗透至另一侧导致电池能量密度下降。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剖视图二。请参照图4,极片100背离极耳140的一侧也可以在清洗时去除涂膏120,从而在集流体110的非成孔区111的背离极耳槽112的一侧也可以形成空箔区域。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中打孔区域的局域视图。
请参照图5,并结合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130的孔径可以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60μm,将通孔130的孔径尺寸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以提高电池的稳定性以及循环寿命。
示例性的,通孔130的孔径为D,D的具体数值尺寸可以包括但不限于20μm、21μm、22μm、25μm、30μm、40μm、50μm、55μm、60μm等,本申请实施例对通孔130的具体孔径数值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通孔130的间距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0.03mm,且小于或等于2mm,从而在集流体110表面打孔时,将通孔130之间的间隔尺寸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提高电池的稳定性以及循环寿命。
示例性的,相邻通孔130之间的间隔尺寸可以为H,H的具体数值可以包括但不限于0.03mm、0.04mm、0.1mm、0.2mm、1mm、1.5mm、1.9mm、2mm等,本申请实施例对通孔130之间的具体间隔尺寸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集流体110表面打孔时,可以通过控制打孔参数将集流体110表面的通孔130孔径接近一致,并且使得多个通孔130在集流体110表面均匀分布,以提高电池的稳定性以及循环寿命。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成孔区111在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1,极片100在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其中,L1=k*L,k的取值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或等于1。这样,可以在清洗非成孔区111时提高加工的便利性。
可以理解的是,当k的取值越大,在极耳140上形成的非成孔区111的位置越大。示例性的,当k的取值小于1时,非成孔区111位于极片100上需要焊接极耳140的一侧。示例性的,当k的取值等于1时,非成孔区111则在第二方向上从极片100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通孔130在集流体110的表面形成打孔区域113,集流体110在打孔区域113的内阻小于集流体110在非成孔区111的内阻,从而可以降低集流体110的整体的内阻,提高电池的工作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集流体110本身具有电阻,由于集流体110在非成孔区111以外的位置进行打孔并形成了打孔区域113,打孔区域113去除了部分极片100的箔材材料,而非成孔区111未设置通孔130,保证极耳槽112中的涂膏120可以清洗干净,具有更好的焊接一致性,因此,可以降低极片100的内阻。
示例性的,在预设的温度条件下,例如,在25℃的温升试验中,极片100所应用的电芯的内阻可以控制在20mΩ左右,包括但不限于18mΩ、19mΩ、20mΩ、21m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极片100具有更低的内阻,电池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因此,在电池的充放电循环中,电池的容量保持率较好,且充电温升较低,从而可以缓解电池充电发热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140与非成孔区111的焊接拉力可以大于或等于10N,且小于或等于25N,从而可以将极耳140的拉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极耳140脱落或极片100损坏。
示例性的,极耳140与非成孔区111的拉力的具体数值可以包括但不限于10N、11N、15N、18N、20N、24N、25N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成孔区远离极耳的一侧表面上涂覆有涂膏。或者,非成孔区远离极耳的一侧表面上未设置有涂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涂膏的表面形成有若干个凹部。其中,在极片的厚度方向上,凹部的投影和通孔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本申请实施例对凹部的具体设置数量和面积尺寸不做具体限定。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剖视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中极片的剖视图。
请参照图6至图7,并结合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芯,该电芯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极片100,极片100可以包括第一极片100a和第二极片100b,第一极片100a和第二极片100b依次层叠设置。
示例性的,第一极片100a和第二极片100b中的一者为正极片,另一者为负极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第二极片100b上设有凹槽160,第一极片100a上的非成孔区111与凹槽160相对,且第一极片100a的非成孔区111在极片100厚度方向的投影覆盖该凹槽160,从而可以提高电芯卷绕时的平整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极片100的厚度方向上,第二极片100b的凹槽160位于第一极片100a的非成孔区111的投影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还可以包括极耳140和绝缘层150,极耳140与极片100的非成孔区111焊接,绝缘层150覆盖于极耳140的上方,且绝缘层150与通孔130至少部分重叠,从而可以保证极耳140上方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绝缘层150可以覆盖在极耳槽112的上方,且绝缘层150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可以延伸至涂层上,即绝缘层15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边缘可以超出极耳槽112的边缘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00a的非成孔区111和第二极片100b的非成孔区111在极片100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错位设置,便于第一极片100a的极耳140和第二极片100b的极耳140与外部的电芯部件进行连接。
示例性的,定义第一极片100a的极耳140与第二极片100b的极耳140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为M,则M的数值可以大于等于20mm,包括但不限于20mm、21mm、25mm、30mm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电芯包括第一极片100a和第二极片100b,第一极片100a和第二极片100b依次层叠卷绕设置,第一极片100a和第二极片100b之间设置有隔膜,从而形成卷芯结构。电芯卷绕时的起始端为电芯的头部,电芯卷绕时的结束端为电芯的尾部,电芯的头部位于卷绕后的电芯的内部,电芯的尾部位于卷绕后的电芯的外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壳体和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电芯,电芯设置于壳体内。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内部可以注入有电解液,电芯浸入在电解液中,本申请实施例对壳体的具体材质和形状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片、电芯及电池,其中,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覆于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涂膏,集流体上设有多个通孔,通孔贯穿集流体的两侧表面,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涂膏均覆盖通孔,集流体具有非成孔区,非成孔区被配置为焊接极耳,通孔位于非成孔区的边界以外。当极片应用至电池中时,可以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减小了内阻,提高了电池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非成孔区未设置通孔,可以保证非成孔区在清洗后具有更好的质量,且焊接极耳时可以具有更好的焊接一致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包括集流体、涂覆于所述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涂膏和极耳,所述集流体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集流体的两侧表面,所述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所述涂膏均覆盖所述通孔;
所述集流体具有非成孔区,所述极耳连接在所述非成孔区,所述通孔位于所述非成孔区的边界以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内填充有涂膏,所述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涂膏通过所述通孔内的涂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膏具有极耳槽,所述极耳位于所述极耳槽内,所述极耳槽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非成孔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成孔区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极耳在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极耳的边缘与所述非成孔区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60μm;和/或,
相邻所述通孔的间距尺寸大于或等于0.03mm,且小于或等于2mm。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成孔区在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1,所述极片在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其中,L1=k*L,k的取值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或等于1。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通孔在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形成打孔区域,所述集流体在所述打孔区域的内阻小于所述集流体在所述非成孔区的内阻。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与所述非成孔区的焊接拉力大于或等于10N,且小于或等于25N。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成孔区远离所述极耳的一侧表面上涂覆有涂膏;或者,
所述非成孔区远离所述极耳的一侧表面上未设置有涂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膏的表面形成有若干个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极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凹部的投影和所述通孔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2.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极片,所述极片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二极片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一极片上的非成孔区与所述凹槽相对,且所述第一极片的所述非成孔区在所述极片厚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凹槽至少部分重叠。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极耳和绝缘层,所述极耳与所述极片的非成孔区焊接,所述绝缘层覆盖于所述极耳的上方,且绝缘层与通孔至少部分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的非成孔区和所述第二极片的非成孔区在所述极片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错位设置。
15.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2-14任一项所述的电芯,所述电芯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465645.6U CN221727156U (zh) | 2023-12-18 | 2023-12-18 | 极片、电芯及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465645.6U CN221727156U (zh) | 2023-12-18 | 2023-12-18 | 极片、电芯及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727156U true CN221727156U (zh) | 2024-09-17 |
Family
ID=92691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465645.6U Active CN221727156U (zh) | 2023-12-18 | 2023-12-18 | 极片、电芯及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727156U (zh) |
-
2023
- 2023-12-18 CN CN202323465645.6U patent/CN22172715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120370U (zh) | 一种二次电池的电芯及二次电池 | |
TWI517477B (zh) | A large capacity cylindrical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 |
WO2001084656A1 (en) | Electrode plate for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211654976U (zh) | 一种无极耳的扣式锂电池 | |
CN111211357B (zh) | 一种卷绕电芯 | |
CN212380471U (zh) | 硬壳纽扣电池 | |
CN218957773U (zh) | 电极片及电池 | |
CN113921765A (zh) | 一种圆柱型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725552A (zh) | 纽扣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080037867A (ko) | 전극조립체와 이를 이용한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리튬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 |
JP2002231298A (ja) | 電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 |
CN115832631A (zh) | 一种圆柱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216436083U (zh) | 卷芯及电池 | |
CN103392257A (zh) | 锂离子电池 | |
JP2017183619A (ja) | 蓄電デバイス | |
JP3829080B2 (ja) | 角形電池およびこれの電極群の製造方法 | |
CN221727156U (zh) | 极片、电芯及电池 | |
JP2020102311A (ja) | 捲回型電池および捲回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 |
JP2000077054A (ja) | 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9575722U (zh) | 全极耳卷芯和其锂离子电池 | |
CN217062239U (zh) | 电芯结构和电池 | |
CN217822407U (zh) | 一种锂离子电容器 | |
CN220873620U (zh) | 极片、电芯及电池 | |
CN214625136U (zh) | 一种圆柱型锂电池 | |
CN221827993U (zh) | 圆柱电池和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