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707799U - 光学取像透镜组、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取像透镜组、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707799U CN221707799U CN202420287099.7U CN202420287099U CN221707799U CN 221707799 U CN221707799 U CN 221707799U CN 202420287099 U CN202420287099 U CN 202420287099U CN 221707799 U CN221707799 U CN 2217077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imaging
- imaging lens
- image side
- opt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光学取像透镜组的透镜总数为四片。当此光学取像透镜组满足特定条件时,可达成缩小体积及提升高成像质量的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取像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用于普通电子装置、车用电子装置或行车摄影装置的光学取像透镜组,以及具有此光学取像透镜组的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进步,使得摄影装置所需的感光组件(如CCD及CMOS ImageSensor)的尺寸可以缩小并且符合小型化摄影装置的要求,带动消费性电子产品以搭载小型摄影装置(Miniaturized Camera)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发展趋势。以可携式电子装置如智能型手机为例,因为其轻便可移植性,现今的消费者多以手机拍照的方式取代使用传统数字相机的习惯。然而,消费者对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要求日益提高,除追求外型美观外,亦要求体积小及重量轻。因此,可携式电子装置所搭载的小型摄影装置必须在整体尺寸上进一步小型化,方能装设在外型轻薄的电子产品中。
有鉴于消费者对于取像装置的成像质量要求日渐提高,尤其要求成像质量清晰,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成像质量及微型化的光学取像装置,以符合多种不同拍照场合的需求,已成为此技术领域的人士极欲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一种光学取像透镜组,可达成缩小体积及提升高成像品质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且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各自包括朝向物侧且使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朝向像侧且使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及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都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第四透镜的像侧面都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光学取像透镜组的透镜总数为四片。第一透镜的所述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光圈至所述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为STO_IMG,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为AT23,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4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1.14<TTL/ImgH<1.34;1.0<STO_IMG/ImgH<1.27;0.105<AT23/ImgH<0.14;以及0.13<AT23/D42<0.1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1,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R31+R32)/(R31-R32)<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圈至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为STO_P4R2,且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21,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STO_P4R2/D21<2.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圈至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为STO_P4R2,且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EFL,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57<STO_P4R2/EFL<0.7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EFL,且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3,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7<EFL/f123<1.9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1,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8<|R31/R32|<3.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1,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31,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6<|R31/D31|<2.5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1,且所述第一透镜及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2<|R21/f12|<1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7.7<|R22/AT23|<5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23,且所述第一透镜及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45<|f23/f12|<0.8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234,且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EFL,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05<|f234|/EFL<6.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23,且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物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为TT23,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9<|f23/TT23|<3.4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2,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3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4<|R32/D32|<0.5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所述光轴上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32,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31,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59<S32/D31<-0.5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圈至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为STO_P4R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85<STO_P4R2/D4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EFL,且所述第一透镜及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75<EFL/f12<1.1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234,且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1,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54<|f234/R21|<5.4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6<TTL/AT23<13.72。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透镜组,包括如上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以及影像感测组件,其中所述影像感测组件设置于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所述成像面。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如上述的成像装置。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
图4为第二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
图6为第三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
图8为第四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
图10为第五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
图12为第六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
图14为第七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
图16为第八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80:光学取像透镜组;
11~81:第一透镜;
12~82:第二透镜;
13~83:第三透镜;
14~84:第四透镜;
15~85:滤盖组件;
11a~15a、21a~25a、31a~35a、41a~45a、51a~55a、61a~65a、71a~75a、81a~85a:物侧面;
11b~15b、21b~25b、31b~35b、41b~45b、51b~55b、61b~65b、71b~75b、81b~85b:像侧面;
16~86:成像面;
100~800:影像感测组件;
I:光轴;
ST:光圈。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实施例中,光学取像透镜组的各透镜可为玻璃或塑料材质,而不以实施例所列举的材质为限。当透镜材质为玻璃时,透镜表面可透过研磨方式或模造的方式进行加工。此外,由于玻璃材质本身耐温度变化及高硬度特性,可以降低环境变化对光学取像透镜组的影响,进而延长光学取像透镜组的使用寿命。当透镜材质为塑料时,则有利于减轻光学取像透镜组的重量,及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每一个透镜都包含朝向被摄物的一物侧面,及朝向成像面的一像侧面。每一个透镜的表面形状系依据表面靠近光轴区域(近轴处)的形状加以定义,例如描述一个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时,系表示此透镜在靠近光轴区域的物侧面为凸面。亦即,虽然在实施例中描述此透镜表面为凸面,而此表面在远离光轴区域(离轴处)可能是凸面或凹面。每一个透镜近轴处的形状系以此面的曲率半径为正值或负值加以判断。例如,若一个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为正值时,则此物侧面为凸面。反观,若其曲率半径为负值,则此物侧面为凹面。就一个透镜的像侧面而言,若其曲率半径为正值,则此像侧面为凹面。反观,若其曲率半径为负值,则此像侧面为凸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每一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可以是球面或非球面表面。在透镜上使用非球面表面有助于修正如球面像差等光学取像透镜组的成像像差,减少光学透镜组件的使用数量。虽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有些光学透镜的表面系使用非球面表面,但仍可以视需要将其设计为球面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光学取像透镜组的总长(Total Track Length,TTL)定义为此光学取像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此光学取像透镜组的成像高度称为最大像高(Image Height,ImgH)。当成像面上设置一影像感测组件时,最大像高代表影像感测组件的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在以下实施例中,所有透镜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透镜之间的距离、透镜组总长、最大像高和焦距(Focal Length)的单位都以公厘(mm)加以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其中,光学取像透镜组的透镜总数为四片。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为凸面,以配合实际应用需求,藉此有助于缩短光学系统总长。较佳地,第一透镜的材质为塑料,以降低制造成本及易于加工。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或/及像侧面可为非球面,藉以改善球面像差与离轴像差。
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用以汇聚光线或有助于调整光线路径,藉此有效分担第一透镜屈折力进而降低敏感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都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较佳地,第二透镜的材质为塑料,以降低制造成本及易于加工。此外,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或/及像侧面可为非球面,藉以改善球面像差与离轴像差。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利用第三透镜的正屈折力,有助于汇聚光线,并且修正像散像差。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材质为塑料,以降低制造成本及易于加工。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或/及像侧面为非球面,藉以改善球面像差与大视场角所带来的离轴像差。
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利用第四透镜的负屈折力,有助于调整光线路径。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都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较佳地,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料,以降低制造成本及易于加工。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或/及像侧面为非球面,藉以修正畸变与离轴像差且有助调整主光线入射成像面的角度,有助影像的相对照度。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且光学取像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光学取像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1.14<TTL/ImgH<1.34(1)。当满足关系式(1)时,可有效降低光学总长度及后焦长度,达到微小化及具备广角的特性。
光学取像透镜组的光圈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STO_IMG,光学取像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1.0<STO_IMG/ImgH<1.27(2)。当满足关系式(2)时,不仅可缩小光学取像透镜组的尺寸,并可平衡光学系统敏感度,并有效修正产生的像差。
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AT23,光学取像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0.105<AT23/ImgH<0.14(3)。当满足关系式(3)时,可有效控制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间距,并能缩小光学总长度及提升成像质量。
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42,光学取像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0.13<AT23/D42<0.17(4)。当满足关系式(4)时,能有效限缩第四透镜大小,有利于降低镜片敏感度及提升成像质量。
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1,且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2,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R31+R32)/(R31-R32)<2.1(5)。当满足关系式(5)时,可缩小第三透镜于光学系统中的像差,并有效减少杂散光产生,提高成像质量。
光圈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STO_P4R2,且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21,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STO_P4R2/D21<2.7(6)。当满足关系式(6)时,不仅可缩小光学取像透镜组的尺寸,并可平衡第二透镜的敏感度,并有效修正产生的像差。
光学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EFL,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57<STO_P4R2/EFL<0.75(7)。当满足关系式(7)时,可平衡光圈至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有效分配透镜的间距,可有效利用空间。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3,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7<EFL/f123<1.95(8)。当满足关系式(8)时,可平衡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与系统焦距的屈亮度,可有效平衡光学系统的敏感度。
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8<|R31/R32|<3.8(9)。当满足关系式(9)时,可平衡第三透镜的屈亮度,避免透镜形状过于弯曲,提高制程良率。
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31,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6<|R31/D31|<2.51(10)。当满足关系式(10)时,可控制第三透镜物侧面的面形,降低镜面敏感度。
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1,且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2<|R21/f12|<18(11)。当满足关系式(11)时,可有效分配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屈亮度,控制系统敏感度,提高制程良率。
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上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21,且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22,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3<S21/D22<-0.09(12)。当满足关系式(12)时,可平衡第二透镜物侧面和像侧面的面形,避免透镜形状过于弯曲,提高制程良率。
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7.7<|R22/AT23|<56(13)。当满足关系式(13)时,可有效控制第二透镜像侧面的屈亮度,提升成像质量。
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23,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45<|f23/f12|<0.87(14)。当满足关系式(14)时,可有效分配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屈亮度,能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提高制程良率。
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234,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05<|f234|/EFL<6.3(15)。当满足关系式(15)时,可平衡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与光学系统的屈亮度,可有效平衡系统的敏感度。
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23,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9<|f23/TT23|<3.46(16)。当满足关系式(16)时,可有效分配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屈亮度和芯厚,降低学总长度及镜片敏感度。
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32,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4<|R32/D32|<0.54(17)。当满足关系式(17)时,可控制第三透镜像侧面的屈亮度和镜面大小,避免透镜形状过于弯曲,提高制程良率。
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上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32,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59<S32/D31<-0.53(18)。当满足关系式(18)时,可平衡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像侧面的镜面形状,避免透镜形状过于弯曲,提高制程良率。
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85<STO_P4R2/D42<1(19)。当满足关系式(19)时,不仅可限缩光学系统的尺寸,并可控制第四透镜的镜片大小,可有效提高成像质量。
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75<EFL/f12<1.15(20)。当满足关系式(20)时,可平衡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光学系统的屈亮度,可有效平衡系统的敏感度。
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54<|f234/R21|<5.49(21)。当满足关系式(21)时,可有效分配第二透镜的屈亮度,控制系统敏感度,提高制程良率。
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6<TTL/AT23<13.72(22)。当满足关系式(22)时,有效控制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间距,并能缩小光学总长度及提升成像质量。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及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及第四透镜14。此光学取像透镜组10还可包括滤盖组件15及成像面16,其中滤盖组件15可包括滤光组件(图未绘示)及保护玻璃(图未绘示)。在成像面16上还可设置一影像感测组件100,以构成一成像装置(未另标号)。
第一透镜1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11a为凸面、像侧面11b为凹面,且物侧面11a及像侧面11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1a与像侧表面11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一透镜11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二透镜1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12a为凹面、像侧面12b为凸面,且物侧面12a及像侧面12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2a与像侧表面12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二透镜12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三透镜1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13a为凹面、像侧面13b为凸面,且物侧面13a及像侧面13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3a与像侧表面13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三透镜13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四透镜1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14a为凸面、像侧面14b为凹面,且物侧面14a及像侧面14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4a与像侧表面14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四透镜14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滤盖组件15设置于第四透镜14与成像面16之间,用以滤除特定波长区段的光线,例如是一红外光滤除组件。滤盖组件15的二表面15a、15b都为平面,其材质为玻璃。
影像感测组件100例如是电荷耦合组件感测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半导体影像感测组件(CMOS Image Sensor)。
上述各个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与非球面于光轴上的切面间的距离;
Y:非球面上的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C:透镜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的倒数;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其中I=2x,且x为大于且等于2的自然数,即i为大于且等于4的偶数。
请参见下方表一,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10的详细光学数据。其中,第一透镜11的物侧面11a标示为表面11a、像侧面11b标示为表面11b,其他各透镜表面则依此类推。表中距离字段的数值代表此表面至下一表面在光轴I上的距离,例如第一透镜11的物侧面11a至像侧面11b的距离为0.266mm,代表第一透镜11的厚度为0.266mm。第一透镜11的像侧面11b至第二透镜12的物侧面12a的距离为0.213mm。其它可依此类推,以下不再重述。第一实施例中,光学取像透镜组10的有效焦距为EFL,光圈值(F-number)为Fno,整体光学取像透镜组10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Half Field of View),其数值亦列于表一中。
表一
请参见下方表二,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各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其中,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至A16则代表各表面第4阶至第16阶非球面系数。例如第二透镜12的物侧面12a的锥面系数K为56.547。其它可依此类推,以下不再重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的表格系对应至各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各表格的定义系与本实施例相同,故在以下实施例中不再重述。
表二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取像透镜组10的各关系式的数值列于表三。由表三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10满足关系式(1)至(22)的要求。
表三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及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图4为第二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2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1、光圈ST、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及第四透镜24。此光学取像透镜组20还可包括滤盖组件25及成像面26,其中滤盖组件25可包括滤光组件(图未绘示)及保护玻璃(图未绘示)。在成像面26上还可设置一影像感测组件200,以构成一成像装置(未另标号)。
第一透镜2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21a为凸面、像侧面21b为凹面,且物侧面21a及像侧面21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1a与像侧表面21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一透镜21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二透镜2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22a为凹面、像侧面22b为凹面,且物侧面22a及像侧面22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2a与像侧表面22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二透镜22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三透镜2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23a为凹面、像侧面23b为凸面,且物侧面23a及像侧面23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3a与像侧表面23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三透镜23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四透镜2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24a为凸面、像侧面24b为凹面,且物侧面24a及像侧面24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4a与像侧表面24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四透镜24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滤盖组件25设置于第四透镜24与成像面26之间,用以滤除特定波长区段的光线,例如是一红外光滤除组件。滤盖组件25的二表面25a、25b都为平面,其材质为玻璃。
影像感测组件200例如是电荷耦合组件感测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半导体影像感测组件(CMOS Image Sensor)。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20的详细光学数据及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分别列于表四及表五。在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
表四
表五
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取像透镜组20的各关系式的数值列于表六。由表六可知,第二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20满足关系式(1)至(22)的要求。
表六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及图6,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图6为第三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如图5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3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31、光圈ST、第二透镜32、第三透镜33及第四透镜34。此光学取像透镜组30还可包括滤盖组件35及成像面36,其中滤盖组件35可包括滤光组件(图未绘示)及保护玻璃(图未绘示)。在成像面36上还可设置一影像感测组件300,以构成一成像装置(未另标号)。
第一透镜3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31a为凸面、像侧面31b为凹面,且物侧面31a及像侧面31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1a与像侧表面31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一透镜31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二透镜3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32a为凹面、像侧面32b为凹面,且物侧面32a及像侧面32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2a与像侧表面32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二透镜32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三透镜3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33a为凹面、像侧面33b为凸面,且物侧面33a及像侧面33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3a与像侧表面33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三透镜33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四透镜3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34a为凸面、像侧面34b为凹面,且物侧面34a及像侧面34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4a与像侧表面34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四透镜34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滤盖组件35设置于第四透镜34与成像面36之间,用以滤除特定波长区段的光线,例如是一红外光滤除组件。滤盖组件35的二表面35a、35b都为平面,其材质为玻璃。
影像感测组件300例如是电荷耦合组件感测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半导体影像感测组件(CMOS Image Sensor)。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30的详细光学数据及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分别列于表七及表八。在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
表七
表八
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取像透镜组30的各关系式的数值列于表九。由表九可知,第三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30满足关系式(1)至(22)的要求。
表九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及图8,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图8为第四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如图7所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4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第一透镜41、第二透镜42、第三透镜43及第四透镜44。此光学取像透镜组40还可包括滤盖组件45及成像面46,其中滤盖组件45可包括滤光组件(图未绘示)及保护玻璃(图未绘示)。在成像面46上还可设置一影像感测组件400,以构成一成像装置(未另标号)。
第一透镜4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41a为凸面、像侧面41b为凹面,且物侧面41a及像侧面41b都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41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一透镜41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二透镜42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42a为凹面、像侧面42b为凸面,且物侧面42a及像侧面42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2a与像侧表面42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二透镜42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三透镜4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43a为凹面、像侧面43b为凸面,且物侧面43a及像侧面43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3a与像侧表面43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三透镜43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四透镜4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44a为凹面、像侧面44b为凹面,且物侧面44a及像侧面44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4a与像侧表面44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四透镜44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滤盖组件45设置于第四透镜44与成像面46之间,用以滤除特定波长区段的光线,例如是一红外光滤除组件。滤盖组件45的二表面45a、45b都为平面,其材质为玻璃。
影像感测组件400例如是电荷耦合组件感测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半导体影像感测组件(CMOS Image Sensor)。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40的详细光学数据及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分别列于表十及表十一。在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
表十
表十一
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取像透镜组40的各关系式的数值列于表十二。由表十二可知,第四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40满足关系式(1)至(22)的要求。
表十二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及图10,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图10为第五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如图9所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5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第一透镜51、第二透镜52、第三透镜53及第四透镜54。此光学取像透镜组50还可包括滤盖组件55及成像面56,其中滤盖组件55可包括滤光组件(图未绘示)及保护玻璃(图未绘示)。在成像面56上还可设置一影像感测组件500,以构成一成像装置(未另标号)。
第一透镜5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51a为凸面、像侧面51b为凹面,且物侧面51a及像侧面51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1a与像侧表面51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一透镜51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二透镜5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52a为凹面、像侧面52b为凸面,且物侧面52a及像侧面52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2a与像侧表面52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二透镜52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三透镜5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53a为凹面、像侧面53b为凸面,且物侧面53a及像侧面53b都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33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三透镜53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四透镜5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54a为凹面、像侧面54b为凹面,且物侧面54a及像侧面54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4a与像侧表面54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四透镜54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滤盖组件55设置于第四透镜54与成像面56之间,用以滤除特定波长区段的光线,例如是一红外光滤除组件。滤盖组件55的二表面55a、55b都为平面,其材质为玻璃。
影像感测组件500例如是电荷耦合组件感测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半导体影像感测组件(CMOS Image Sensor)。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50的详细光学数据及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分别列于表十三及表十四。在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
表十三
表十四
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取像透镜组50的各关系式的数值列于表十五。由表十五可知,第五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50满足关系式(1)至(22)的要求。
表十五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及图12,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图12为第六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如图11所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6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第一透镜61、第二透镜62、第三透镜63及第四透镜64。此光学取像透镜组60还可包括滤盖组件65及成像面66,其中滤盖组件65可包括滤光组件(图未绘示)及保护玻璃(图未绘示)。在成像面66上还可设置一影像感测组件600,以构成一成像装置(未另标号)。
第一透镜6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61a为凸面、像侧面61b为凹面,且物侧面61a及像侧面61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1a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一透镜61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二透镜6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62a为凹面、像侧面62b为凸面,且物侧面62a及像侧面62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2a与像侧表面62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二透镜62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三透镜6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63a为凹面、像侧面63b为凸面,且物侧面63a及像侧面63b都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63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三透镜63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四透镜6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64a为凸面、像侧面64b为凹面,且物侧面64a及像侧面64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4a与像侧表面64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四透镜64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滤盖组件65设置于第四透镜64与成像面66之间,用以滤除特定波长区段的光线,例如是一红外光滤除组件。滤盖组件65的二表面65a、65b都为平面,其材质为玻璃。
影像感测组件600例如是电荷耦合组件感测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半导体影像感测组件(CMOS Image Sensor)。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60的详细光学数据及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分别列于表十六及表十七。在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
表十六
表十七
在第六实施例中,光学取像透镜组60的各关系式的数值列于表十八。由表十八可知,第六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60满足关系式(1)至(22)的要求。
表十八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及图14,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图14为第七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如图13所示,第七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7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第一透镜71、第二透镜72、第三透镜73及第四透镜74。此光学取像透镜组70还可包括滤盖组件75及成像面76,其中滤盖组件75可包括滤光组件(图未绘示)及保护玻璃(图未绘示)。在成像面77上还可设置一影像感测组件700,以构成一成像装置(未另标号)。
第一透镜7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71a为凸面、像侧面71b为凹面,且物侧面71a及像侧面71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1a与像侧表面71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一透镜71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二透镜7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72a为凹面、像侧面72b为凸面,且物侧面72a及像侧面72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2a与像侧表面72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二透镜72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三透镜7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73a为凹面、像侧面73b为凸面,且物侧面73a及像侧面73b都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33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三透镜73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四透镜7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74a为凸面、像侧面74b为凹面,且物侧面74a及像侧面74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4a与像侧表面74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四透镜74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滤盖组件75设置于第四透镜74与成像面76之间,用以滤除特定波长区段的光线,例如是一红外光滤除组件。滤盖组件75的二表面75a、75b都为平面,其材质为玻璃。
影像感测组件700例如是电荷耦合组件感测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半导体影像感测组件(CMOS Image Sensor)。
第七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70的详细光学数据及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分别列于表十九及表二十。在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
表十九
表二十
在第七实施例中,光学取像透镜组70的各关系式的数值列于表二十一。由表二十一可知,第七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70满足关系式(1)至(22)的要求。
表二十一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及图16,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及成像装置示意图,图16为第八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畸变图及纵向球差图。如图15所示,第八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8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第一透镜81、第二透镜82、第三透镜83及第四透镜84。此光学取像透镜组80还可包括滤盖组件85及成像面86,其中滤盖组件85可包括滤光组件(图未绘示)及保护玻璃(图未绘示)。在成像面87上还可设置一影像感测组件800,以构成一成像装置(未另标号)。
第一透镜8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81a为凸面、像侧面81b为凹面,且物侧面81a及像侧面81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1a与像侧表面81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一透镜81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二透镜8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82a为凹面、像侧面82b为凸面,且物侧面82a及像侧面82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2a与像侧表面82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二透镜82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三透镜8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83a为凹面、像侧面83b为凸面,且物侧面83a及像侧面83b都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83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三透镜83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第四透镜8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84a为凸面、像侧面84b为凹面,且物侧面84a及像侧面84b都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4a与像侧表面84b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四透镜84的材质包括塑料,但不以此为限制。
滤盖组件85设置于第四透镜84与成像面86之间,用以滤除特定波长区段的光线,例如是一红外光滤除组件。滤盖组件85的二表面85a、85b都为平面,其材质为玻璃。
影像感测组件800例如是电荷耦合组件感测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半导体影像感测组件(CMOS Image Sensor)。
第八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80的详细光学数据及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分别列于表二十二及表二十三。在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
表二十二
表二十三
在第八实施例中,光学取像透镜组80的各关系式的数值列于表二十四。由表二十四可知,第八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80满足关系式(1)至(22)的要求。
表二十四
第九实施例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7。成像装置1010包含如前述第一至第八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透镜组10~80以及影像感测组件100~800。其中,影像感测组件100~800设置于光学取像透镜组10~80的成像面17~87上。影像感测组件100~800例如是电荷耦合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影像感测组件等。
在图17中,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0包含成像装置1010,其中电子装置1000可应用于一般3C产品及其他有取像功能的电子产品。
虽然本实用新型使用前述数个实施例加以说明,然而这些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任何熟知此项技艺者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围内,仍可以参照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例内容进行形式上和细节上的多种变化。是故,此处需明白的是,本实用新型系以下列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任何在申请专利范围内或其等效的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仍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且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四透镜各自包括朝向所述物侧且使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朝向所述像侧且使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第一透镜的所述物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以及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物侧面及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像侧面都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物侧面及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都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其中,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透镜总数为四片,所述第一透镜的所述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光圈至所述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为STO_IMG,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为AT23,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4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1.14<TTL/ImgH<1.34;
1.0<STO_IMG/ImgH<1.27;
0.105<AT23/ImgH<0.14;以及
0.13<AT23/D42<0.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1,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R31+R32)/(R31-R32)<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至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为STO_P4R2,且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21,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STO_P4R2/D21<2.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至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为STO_P4R2,且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EFL,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57<STO_P4R2/EFL<0.7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EFL,且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3,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7<EFL/f123<1.9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1,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8<|R31/R32|<3.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1,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31,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6<|R31/D31|<2.5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1,且所述第一透镜及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2<|R21/f12|<1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所述光轴上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21,且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2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3<S21/D22<-0.09。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7.7<|R22/AT23|<56。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23,且所述第一透镜及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45<|f23/f12|<0.87。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234,且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EFL,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05<|f234|/EFL<6.3。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23,且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物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为TT23,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9<|f23/TT23|<3.46。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2,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3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4<|R32/D32|<0.54。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所述光轴上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32,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为D31,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59<S32/D31<-0.53。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至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为STO_P4R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85<STO_P4R2/D42<1。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EFL,且所述第一透镜及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75<EFL/f12<1.15。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中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234,且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1,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54<|f234/R21|<5.49。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6<TTL/AT23<13.72。
20.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取像透镜组以及影像感测组件,其中所述影像感测组件设置于所述光学取像透镜组的所述成像面。
2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像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287099.7U CN221707799U (zh) | 2024-02-07 | 2024-02-07 | 光学取像透镜组、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287099.7U CN221707799U (zh) | 2024-02-07 | 2024-02-07 | 光学取像透镜组、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707799U true CN221707799U (zh) | 2024-09-13 |
Family
ID=92643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287099.7U Active CN221707799U (zh) | 2024-02-07 | 2024-02-07 | 光学取像透镜组、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707799U (zh) |
-
2024
- 2024-02-07 CN CN202420287099.7U patent/CN22170779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07444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US10564397B2 (en)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
TWI43135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421557B (zh) | 攝像透鏡系統 | |
TWI418842B (zh) | 攝像用光學鏡頭 | |
CN201965289U (zh) | 影像撷取光学系统 | |
CN110426823B (zh)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
CN112180563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0456485B (zh) | 摄像镜头组 | |
US11112585B2 (en) |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 |
TW202144839A (zh) |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CN109765678B (zh) | 一种摄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 |
JP7026764B2 (ja)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
JP2005292235A (ja) | 撮像レンズ | |
CN112130286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1781711B (zh) | 摄像镜头组 | |
CN112034596A (zh) |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1435189B (zh) | 光学成像透镜组、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TWI717301B (zh) |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JP7023344B1 (ja)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
TW202026689A (zh) | 光學成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CN211669431U (zh) | 摄像透镜组 | |
TWI693428B (zh) | 光學取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WO2022061676A1 (zh) |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2505888A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