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691130U - 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 - Google Patents

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691130U
CN221691130U CN202323531473.8U CN202323531473U CN221691130U CN 221691130 U CN221691130 U CN 221691130U CN 202323531473 U CN202323531473 U CN 202323531473U CN 221691130 U CN221691130 U CN 221691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ratumoral
filling
covering
intratumor
tum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53147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雷
高小龙
范泽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Changyida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Changyida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Changyida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Changyida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53147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691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691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691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包括沿轴线的方向依次连接的填充部、第一收束显影部以及覆盖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具有扩张状态及收缩状态;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处于所述扩张状态时,所述填充部的外尺寸与瘤腔的内尺寸相适配并用于填充于所述瘤腔;所述覆盖部呈伞状,并用于覆盖于所述瘤腔的瘤颈口;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的径向外尺寸小于所述填充部的径向外尺寸,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的径向外尺寸亦小于所述覆盖部的径向外尺寸;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变形收缩以允许被收纳入导管内。如此配置,可减缓填充部移位变形的风险,提高朝向瘤颈口一侧的致栓效果。

Description

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
背景技术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表现。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介入术逐步成为近些年来动脉瘤治疗的主流方案。
现有技术中出现一类用于动脉瘤的瘤内栓塞装置,其由具有形状记忆的金属合金丝材编织形成的圆柱型或球形的密网结构构成,密网结构的远、近两端收束于显影点并形成内凹型的铆点结构;该瘤内栓塞装置在由输送系统输送至动脉瘤处后进行释放,会自膨胀形成记忆形状并充盈在动脉瘤内,形成封堵效果。然而该瘤内栓塞装置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动脉瘤形状不规则、瘤颈部宽大、瘤直径小而高度大等情况下时,该瘤内栓塞装置的选型便会难度提升,选型结果也将对手术效果产生极大影响。此外该瘤内栓塞装置在瘤内主要是通过其支撑产生作用,在血流的长期冲刷下,瘤内栓塞装置一旦产生变形或是移位,即会影响术后效果甚至产生并发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以解决现有的瘤内栓塞装置易移位或变形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瘤内栓塞装置,其包括沿轴线的方向依次连接的填充部、第一收束显影部以及覆盖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具有扩张状态及收缩状态;
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处于所述扩张状态时,所述填充部的外尺寸与瘤腔的内尺寸相适配并用于填充于所述瘤腔;所述覆盖部呈伞状,并用于覆盖于所述瘤腔的瘤颈口;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的径向外尺寸小于所述填充部的径向外尺寸,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的径向外尺寸亦小于所述覆盖部的径向外尺寸;
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变形收缩以允许被收纳入输送装置的导管内。
可选的,所述覆盖部包括多个编织片以及覆膜;多个所述编织片围绕所述轴线周向排布,所述覆膜连接于周向相邻的所述编织片之间。
可选的,所述覆膜还覆盖所述编织片的至少部分;所述覆膜包括促内皮化内层和亲水外层,所述促内皮化内层位于所述编织片朝向所述瘤腔的一侧,所述亲水外层位于所述编织片背向所述瘤腔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编织片和/或所述填充部基于编织丝编织成型。
可选的,所述编织丝包括形状记忆芯以及围绕所述形状记忆芯盘绕的显影丝。
可选的,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与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中的一者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与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中的另一者焊接、胶接、卡接或套接;或者,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分别与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焊接、胶接、卡接或套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三者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瘤内栓塞装置还包括第二收束显影部,所述第二收束显影部设置于所述填充部远离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的一端。
可选的,所述瘤内栓塞装置还包括解脱连接部,所述解脱连接部设置于所述覆盖部的伞状的收束端,所述解脱连接部用于与输送装置的推送部件可解脱地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瘤内栓塞系统,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瘤内栓塞装置,还包括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导管和推送部件;
处于所述收缩状态的所述瘤内栓塞装置沿所述导管的轴向可活动地收纳于所述导管内,并用于在所述推送部件的推送下移出所述导管而转换至所述扩张状态。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中,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包括沿轴线的方向依次连接的填充部、第一收束显影部以及覆盖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具有扩张状态及收缩状态;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处于所述扩张状态时,所述填充部的外尺寸与瘤腔的内尺寸相适配并用于填充于所述瘤腔;所述覆盖部呈伞状,并用于覆盖于所述瘤腔的瘤颈口;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的径向外尺寸小于所述填充部的径向外尺寸,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的径向外尺寸亦小于所述覆盖部的径向外尺寸;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变形收缩以允许被收纳入导管内。
如此配置,基于覆盖部覆盖于瘤颈口处,可减缓填充部移位变形的风险;同时覆盖部可对瘤颈口处的血管产生保护缓冲作用,提高朝向瘤颈口一侧的致栓效果。特别的,可应用于诸如瘤直径小而高度大、瘤颈口尺寸较大或者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中。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处于扩张状态的瘤内栓塞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瘤内栓塞装置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填充部的一个优选示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填充部的另一个优选示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编织丝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编织丝的轴向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覆盖部的一个优选示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覆盖部的另一个优选示例的示意图。
附图中:
10-填充部;20-第一收束显影部;21-第一束套;22-第二束套;23-第三束套;30-覆盖部;31-编织片;32-覆膜;40-编织丝;41-形状记忆芯;42-显影丝;50-第二收束显影部;90-瘤腔;91-瘤颈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一者”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若干”通常是以包括“至少一个”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至少两个”通常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该特征,“一端”与“另一端”以及“近端”与“远端”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部分,其不仅包括端点。术语“近端”和“远端”在本文中相对于瘤内栓塞系统定义,该瘤内栓塞系统具有用于介入人体的一端与伸出体外的操控端。术语“近端”是指更靠近瘤内栓塞系统之伸出体外的操控端的位置,术语“远端”是指更靠近瘤内栓塞系统之介入人体的一端且因此更远离瘤内栓塞系统之操控端的位置。可选的,在手动或用手操作的应用场景中,术语“近端”和“远端”在本文中相对于操作者诸如外科医生或临床医生来定义。术语“近端”是指更靠近操作者的位置,并且术语“远端”是指更远离操作者的位置。此外,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安装”、“相连”、“连接”,一元件“设置”于另一元件,应做广义理解,通常仅表示两元件之间存在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关系,且两元件之间可以是直接的或通过中间元件间接的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两元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一元件可以在另一元件的内部、外部、上方、下方或一侧等任意方位,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诸如上方、下方、上、下、向上、向下、左、右等的方向术语相对于示例性实施方案如它们在图中所示进行使用,向上或上方向朝向对应附图的顶部,向下或下方向朝向对应附图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以解决现有的瘤内栓塞装置易移位或变形的问题。以下参考附图进行描述。
请参考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瘤内栓塞装置,其应用于动脉瘤,例如颅内动脉瘤。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包括沿轴线A的方向依次连接的填充部10、第一收束显影部20以及覆盖部30;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具有扩张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及收缩状态(未图示);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处于所述扩张状态时,所述填充部10的外尺寸与瘤腔90的内尺寸相适配并用于填充于所述瘤腔90(如图2所示);所述覆盖部30呈伞状,并用于覆盖于所述瘤腔90的瘤颈口91;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20的径向外尺寸小于所述填充部10的径向外尺寸,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20的径向外尺寸亦小于所述覆盖部30的径向外尺寸;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填充部10和所述覆盖部30变形收缩以允许被收纳入输送装置的导管(未图示)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填充部10和覆盖部30优选具有自膨性,即填充部10和覆盖部30在未受外力时,初始处于膨开状态,如图1所示,此时瘤内栓塞装置即处于扩张状态。在填充部10和覆盖部30受挤压时,其可被压缩和/或折叠,径向外尺寸减小而能够被收纳入输送装置的导管内,此时瘤内栓塞装置即处于收缩状态。优选的,瘤内栓塞装置在被收纳入导管时,轴线A大致沿着导管的轴向延伸,填充部10位于远端,覆盖部30位于近端。输送装置的推送部件(如可活动穿设于导管内的推送杆或推送管等部件)向远端移动时,可将填充部10、第一收束显影部20和覆盖部30依次推出导管远端的开口。可以理解的,填充部10的一部分被推出导管远端的开口后,失去导管的束缚即向初始的膨开状态转变,至填充部10全部被推出导管远端的开口后,填充部10可完全膨开。同样的,覆盖部30被推出导管后,亦基于自身的自膨性而膨开。一些实施例中,推送部件在与瘤内栓塞装置连接时,还可以通过向近端移动而拉动瘤内栓塞装置,使瘤内栓塞装置的部分或全部回退收纳入导管,以便于在释放位置不合适时进行调整或对瘤内栓塞装置进行回收。当然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填充部10或覆盖部30也可以是基于球囊扩张而非自膨,本实施例对此不限。
如图2所示,填充部10膨开后主要被填充于瘤腔90内部。故而填充部10的外尺寸需与瘤腔90的内尺寸相适配。具体的,填充部10的外尺寸包括轴向外尺寸与径向外尺寸,填充部10的轴向外尺寸指填充部10沿轴线A的方向的最大尺寸,而填充部10的径向外尺寸指填充部10沿垂直于轴线A的方向的最大尺寸,后文其它各部件的径向外尺寸亦可参照进行理解。可以理解的,第一收束显影部20的径向外尺寸小于填充部10的径向外尺寸,亦小于覆盖部30的径向外尺寸,使得整个瘤内栓塞装置在扩张状态时呈现束腰状态,而束腰处(即第一收束显影部20的位置)则对应于瘤颈口91相对较小的口径。
请参考图3和图4,填充部10膨开后的形状可选为圆柱形、球形(或椭球形)、水桶形或蘑菇形等,此时填充部10的径向外尺寸亦即其最大外径。填充部10膨开后的形状和尺寸优选根据待填充的瘤腔90的形状和内尺寸进行选择,填充部10膨开后的径向外尺寸可选为3mm~16mm。填充部10膨开后优选的能填满整个瘤腔90,使得填充部10填充于瘤腔90内后可实现固定而不脱落。
请参考图5和图6,可选的,所述填充部10基于编织丝40编织成型,其构成空间网状结构,内部中空,易于被压缩和折叠。同时填充部10在膨开后,又能够产生较高的支撑力。可选的,整个填充部10由72~216股具备生物相容性的编织丝40编织而成。编织丝40优选为金属丝,编织丝40的材料优选具有形状记忆特性,如包含镍、钛等元素的合金丝。例如可以是镍钛合金、镍钛钴合金、铂钨合金等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优选的,编织丝40为复合丝材,在一个可替代的示范例中,所述编织丝40包括形状记忆芯41以及围绕所述形状记忆芯41盘绕的显影丝42。形状记忆芯41为具有形状记忆特性的金属丝材,如镍钛合金丝。显影丝42具有较好显影性的金属丝材,如铂钨合金丝。通过将显影丝42盘绕于形状记忆芯41构成符合丝材的方式,可使得整个编织成型的填充部10具有清晰、优秀的显影效果,极大方便了在手术过程中释放以及术后的观察。
请继续参考图2,覆盖部30膨开后主要用于覆盖瘤颈口91。由此可以理解的,覆盖部30膨开后应至少能遮蔽瘤颈口91。优选的,覆盖部30膨开后的径向外尺寸大于瘤颈口91的径向尺寸,从而能较为可靠地卡在瘤颈口91之外。需要说明的,覆盖部30膨开后呈伞状,其相对于瘤腔90内部可以是正向伞状,也可以是反向伞状。图2所示出的示范例中为反向伞状,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正向伞状,本实施例对此不限。进一步的,由于覆盖部30覆盖在瘤颈口91处,可加速覆盖部30内侧的瘤颈口91处血栓形成以及瘤颈口91处内皮化,从而可使瘤腔90封闭,减少或避免现有技术中栓塞装置在植入后所产生的瘤颈残留等异常情况的发生。
如此配置,基于覆盖部30覆盖于瘤颈口91处,可减缓填充部10移位变形的风险;同时覆盖部30可对瘤颈口91处的血管产生保护缓冲作用。特别的,可应用于诸如瘤直径小而高度大、瘤颈口91尺寸较大或者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中。
请参考图7和图8,可选的,所述覆盖部30包括多个编织片31以及覆膜32;多个所述编织片31围绕所述轴线A周向排布,所述覆膜32连接于周向相邻的所述编织片31之间。优选的,所述编织片31基于编织丝40编织成型。构成编织片31的编织丝40可以是与构成填充部10相同的丝材,也可以是不同的丝材。优选的,编织丝40为具有显影性的复合丝,其可使得编织片31具有清晰、优秀的显影效果。本实施例对编织片31的数量不限,例如可以是4片、6片或其它的数量。
在一个可替代的示范例中,编织片31远离轴线A的一端呈钝圆形,使得每片编织片31大致呈扇形。可选的,每片编织片31由36~72根编织丝40编织成型。整个覆盖部30配置为编织片31与覆膜32连接的形态,相比全部由丝材编织构成的形态,既能提升覆盖部30朝向瘤腔90的一侧的致栓效果,也能因减少丝材而减少覆盖部30的折叠尺寸,有利于减小覆盖部30在导管中的阻力,提高覆盖部30在折叠收缩后的通过性能,有利于输送。
可选的,所述覆膜32还覆盖所述编织片31的至少部分;一些实施例中,覆膜32不仅只连接在相邻的编织片31之间的空隙中,还可以覆盖编织片31的一部分或全部。如此配置既提高覆膜32与编织片31的连接可靠性,也有利于提高整个覆盖部30朝向瘤腔90的一侧的致栓效果。进一步的,所述覆膜32包括促内皮化内层和亲水外层,所述促内皮化内层位于所述编织片31朝向所述瘤腔90的一侧,所述亲水外层位于所述编织片31背向所述瘤腔90的一侧。促内皮化内层的材料如可采用易促进内皮化的生物性膜材,其可以加速瘤颈口91的栓塞效果和内皮化。而亲水外层如可为亲水涂层,其用于与血液接触,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可有效减少血管处血栓形成,减少血管堵塞风险。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20与所述填充部10和所述覆盖部30中的一者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20与所述填充部10和所述覆盖部30中的另一者焊接、胶接、卡接或套接;或者,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20分别与所述填充部10和所述覆盖部30焊接、胶接、卡接或套接。
如图1所示出的示范例,第一收束显影部20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束套21和第二束套22,填充部10和覆盖部30相互独立成型,其各自的编织丝40沿轴线A的方向汇集收束后,分别与第一束套21和第二束套22连接。其连接方式如可为焊接、胶接、卡接或套接。进一步的,第一束套21和第二束套22之间可采用胶水粘连、对接焊接或嵌套焊接、卡接或套接等方式形成整体。可选的,第一束套21和/或第二束套22由具备显影性的金属材料构成,如铂铱合金。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收束显影部20还包括第三束套23,其分别套设于第一束套21和第二束套22之外,并分别与第一束套21和第二束套22连接。第三束套23的材料可以与第一束套21和第二束套22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填充部10和覆盖部30通过第一收束显影部20连接成形后,基于第一收束显影部20的显影性,可以明确地指示填充部10和覆盖部30的分界位置,对整个瘤内栓塞装置的释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图1所示出的示范例仅为第一收束显影部20的一示范例而非对第一收束显影部20的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收束显影部20也可以与填充部10和覆盖部30中的一者一体成型,例如第一收束显影部20基于填充部10或覆盖部30的编织丝40延伸编织成型,进而第一收束显影部20再与填充部10和覆盖部30中的另一者进行连接。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20、所述填充部10和所述覆盖部30三者一体成型。此时填充部10与覆盖部30的编织丝40相互连接成一体,并在中间位置收束编织形成束腰状,从而构成第一收束显影部20。
优选的,所述瘤内栓塞装置还包括第二收束显影部50,所述第二收束显影部50设置于所述填充部10远离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20的一端。第二收束显影部50的材料可与第一收束显影部20的材料相同,亦可不同。在一个示范例中,填充部10的远端的编织丝40内陷并汇集收束,第二收束显影部50呈冒状套设在填充部10远端汇集收束的编织丝40之外,并通过胶接、焊接或压接进行连接。第二收束显影部50的远端优选不超出填充部10膨开后的外轮廓延伸范围,以避免尖锐突出而伤害血管壁或动脉瘤壁的情况。第二收束显影部50的设置可明确地指示填充部10的远端位置,对术中释放过程中观察填充部10的状态具有参考价值。
可选的,所述瘤内栓塞装置还包括解脱连接部(未图示),所述解脱连接部设置于所述覆盖部30的伞状的收束端,所述解脱连接部用于与输送装置的推送部件可解脱地连接。在一个示范例中,解脱连接部如可设置在覆盖部30的编织丝40汇集收束的一端,并位于覆盖部30背向瘤颈口91的一侧。可选的,解脱连接部例如可通过导丝或解脱丝等部件与输送装置的推送部件可解脱地连接,其解脱连接部与导丝或解脱丝的解脱方式如可为机械式解脱、电化学解脱或电热解脱等。具体的解脱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展开说明。
基于如上所述的瘤内栓塞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瘤内栓塞系统,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瘤内栓塞装置,还包括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导管和推送部件;处于所述收缩状态的所述瘤内栓塞装置沿所述导管的轴向可活动地收纳于所述导管内,并用于在所述推送部件的推送下移出所述导管而转换至所述扩张状态。输送装置的具体结构和原理可参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中,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包括沿轴线的方向依次连接的填充部、第一收束显影部以及覆盖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具有扩张状态及收缩状态;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处于所述扩张状态时,所述填充部的外尺寸与瘤腔的内尺寸相适配并用于填充于所述瘤腔;所述覆盖部呈伞状,并用于覆盖于所述瘤腔的瘤颈口;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的径向外尺寸小于所述填充部的径向外尺寸,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的径向外尺寸亦小于所述覆盖部的径向外尺寸;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变形收缩以允许被收纳入导管内。如此配置,基于覆盖部覆盖于瘤颈口处,可减缓填充部移位变形的风险;同时覆盖部可对瘤颈口处的血管产生保护缓冲作用,提高朝向瘤颈口一侧的致栓效果。特别的,可应用于诸如瘤直径小而高度大、瘤颈口尺寸较大或者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中。
需要说明的,上述若干实施例之间可相互组合。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瘤内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轴线的方向依次连接的填充部、第一收束显影部以及覆盖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具有扩张状态及收缩状态;
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处于所述扩张状态时,所述填充部的外尺寸与瘤腔的内尺寸相适配并用于填充于所述瘤腔;所述覆盖部呈伞状,并用于覆盖于所述瘤腔的瘤颈口;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的径向外尺寸小于所述填充部的径向外尺寸,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的径向外尺寸亦小于所述覆盖部的径向外尺寸;
在所述瘤内栓塞装置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变形收缩以允许被收纳入输送装置的导管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瘤内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包括多个编织片以及覆膜;多个所述编织片围绕所述轴线周向排布,所述覆膜连接于周向相邻的所述编织片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瘤内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还覆盖所述编织片的至少部分;所述覆膜包括促内皮化内层和亲水外层,所述促内皮化内层位于所述编织片朝向所述瘤腔的一侧,所述亲水外层位于所述编织片背向所述瘤腔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瘤内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片和/或所述填充部基于编织丝编织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瘤内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丝包括形状记忆芯以及围绕所述形状记忆芯盘绕的显影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瘤内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与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中的一者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与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中的另一者焊接、胶接、卡接或套接;或者,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分别与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焊接、胶接、卡接或套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瘤内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所述填充部和所述覆盖部三者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瘤内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瘤内栓塞装置还包括第二收束显影部,所述第二收束显影部设置于所述填充部远离所述第一收束显影部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瘤内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瘤内栓塞装置还包括解脱连接部,所述解脱连接部设置于所述覆盖部的伞状的收束端,所述解脱连接部用于与输送装置的推送部件可解脱地连接。
10.一种瘤内栓塞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瘤内栓塞装置,还包括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导管和推送部件;
处于所述收缩状态的所述瘤内栓塞装置沿所述导管的轴向可活动地收纳于所述导管内,并用于在所述推送部件的推送下移出所述导管而转换至所述扩张状态。
CN202323531473.8U 2023-12-22 2023-12-22 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 Active CN221691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531473.8U CN221691130U (zh) 2023-12-22 2023-12-22 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531473.8U CN221691130U (zh) 2023-12-22 2023-12-22 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691130U true CN221691130U (zh) 2024-09-13

Family

ID=92655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531473.8U Active CN221691130U (zh) 2023-12-22 2023-12-22 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6911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8247301B2 (en) Braided stent with expansion ring and method of delivery
US20190350590A1 (e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fects
JP5656637B2 (ja) 関節運動する取出装置
US5536274A (en) Spiral implant for organ pathways
CN114025692A (zh) 用于治疗动脉瘤的系统和方法
JP6106762B2 (ja) 血管欠損の治療のための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CN115252037B (zh) 封堵器插入系统
JP2019500106A (ja) 血管閉塞デバイス及び送達アッセンブリ
JP7512497B2 (ja) 血管閉塞デバイス
EP2777642B1 (en) Braided stent with expansion ring
TW202023483A (zh) 囊內裝置定位及展開系統
EP4082450A1 (en) Dissection rupture occlusion system
JP2021526885A (ja) 医療デバイス送達システム用のコアアセンブリ
US20230380840A9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aneurysms
CN113143348A (zh) 一种含有可控释放机构的支架系统
CN113925652A (zh) 机械球囊、支架输送装置及支架系统
CN211355676U (zh) 一种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CN221691130U (zh) 瘤内栓塞装置及瘤内栓塞系统
WO2024198292A1 (zh) 一种节段式膨胀部件、包含其的输送装置和脉管植入物系统
CN215688105U (zh) 一种含有可控释放机构的支架系统
WO2022042346A1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及血管瘤封堵系统
EP4193936A1 (e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detachment system with retractable mechanical release mechanism
CN119138961B (zh) 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及输送系统
CN216221549U (zh) 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CN116035640A (zh) 医用植入物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