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628870U - 密闭阀 - Google Patents
密闭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628870U CN221628870U CN202420324877.5U CN202420324877U CN221628870U CN 221628870 U CN221628870 U CN 221628870U CN 202420324877 U CN202420324877 U CN 202420324877U CN 221628870 U CN221628870 U CN 2216288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ling
- valve plate
- valve
- sealing element
- inclined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管路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密闭阀。密闭阀包括阀体、阀板组件和驱动组件,阀体构造有供介质流通的通道;阀板组件安装于通道内,并能够在通道内转动以打开或者封堵通道;驱动组件包括手轮和驱动轴,驱动轴与阀板组件连接,手轮与驱动轴连接,并能够驱动驱动轴转动;其中,阀板组件包括阀板和密封件,密封件与阀板的一侧连接,且部分密封件凸出于阀板的外周侧,密封件的外周侧开设有圆弧面。其优点在于,当阀板关闭时,密封件与形成通道的内壁发生抵接,从而提升阀板组件与阀体之间的密封性能,密封件的外周侧为圆弧面,圆弧面与阀体内壁形成的抵接效果趋近于线接触密封,密封效果更好,不易产生缝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管路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密闭阀。
背景技术
现有的密闭阀包括阀板组件,通常阀板组件为圆形,圆形的阀板组件的外周壁与圆形的管路内壁形成周向抵接从而实现对于管路的封堵。
为了提高密封性,通常在阀板组件的外周侧设置密封件,通过密封件与管路内壁抵接来实现密封,但是现有的密封件与管路内壁的抵接后,会受到径向向内的挤压力,为了保证密封效果,上述挤压力通常较大,容易导致密封件与阀板之间应力集中而造成密封件形变破损。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密闭阀。
一种密闭阀,所述密闭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构造有供介质流通的通道;阀板组件,所述阀板组件安装于所述通道内,并能够在所述通道内转动以打开或者封堵所述通道;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与所述阀板组件连接,且部分所述密封件凸出于所述阀板组件的外周侧;其中,所述阀板组件的外周侧沿着径向方向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侧壁上至少具有第一斜面,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中,且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一斜面抵接。
如此设置,阀板组件能够通过转动来实现通道的启闭,密封件与阀板连接,能够跟随阀板的转动而与阀体的内壁抵接或解除抵接,因此当阀板关闭时,密封件与形成通道的内壁发生抵接,从而提升阀板组件与阀体之间的密封性能。安装槽能够使得密封件的安装位置更加稳定,牢固限位密封件以减少其在密闭阀开关过程中产生的晃动,且当密封件与阀体的内壁抵接并且受到径向挤压力时,第一斜面能够分摊密封件所传递来的应力,避免应力集中,防止密封件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产生形变破损。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阀板组件包括阀板和密封压板,所述阀板和所述密封压板连接,且两者之间配合形成所述安装槽,所述密封压板抵接于所述密封件背向所述阀板的一侧,并将所述密封件朝向所述阀板压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阀板与所述密封件连接的侧面设有所述第一斜面,所述密封压板与所述密封件抵接的一侧设有第二斜面,沿着所述阀板径向向内的方向,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互相接近,所述密封件的轴向两侧均设有受力面,所述密封件两侧的所述受力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上均设置有锯齿形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阀板的侧面设有凸台,所述凸台沿着所述阀板的轴向方向延伸;
所述密封压板设置为圆环结构,沿着径向方向,所述密封压板的内侧壁与所述凸台的外侧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台沿着所述阀板的轴线位置开设中空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密闭阀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手轮和驱动轴,所述手轮与所述驱动轴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驱动轴转动;
所述阀板背向所述密封压板的一侧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中开设有连接孔,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所述连接孔中,并与所述连接孔的孔壁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密闭阀还包括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所述轴承座中,与所述轴承座活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阀板组件为圆形,与重力方向垂直的中线为水平中线,所述水平中线的长度为D,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水平中线平行设置,并间隔距离X,其中X的范围满足:0.1D≤X≤0.3D。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阀体形成所述通道的内壁沿着径向向内的方向凸设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上开设有密封面,所述密封面与所述密封件的外周侧所形成的运动轨迹相切,所述密封面与所述阀体的轴线具有夹角α,所述α的取值范围为:8°≤α≤°20。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圆弧外周壁形状的密封件来提高阀板组件与阀体内壁之间的密封效果,在阀板组件上设置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来分摊密封件上的应力,防止密封件破损,并且在密封件的两侧设置受力面,通过密封压板和阀板之间的相向挤压使得密封件的外周壁与阀体内壁的抵接更加紧密,密封效果更加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密闭阀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密闭阀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密闭阀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密闭阀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阀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密闭阀;10、阀体;11、通道;12、密封块;121、密封面;20、阀板组件;21、阀板;211、凸台;2111、中空槽;212、第一斜面;23、密封压板;231、第二斜面;24、固定块;25、安装槽;30、驱动组件;31、手轮;32、驱动轴;40、轴承座;50、密封件;51、受力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闭阀100,通过设置圆弧形外周壁的密封件50来优化阀板组件20与阀体10之间的密封效果,以提升密闭阀100的密封性能。
密闭阀100包括阀体10和阀板组件20,阀体10构造有供介质流通的通道11;阀板组件20安装于通道11内,并能够在通道11内转动以打开或者封堵通道11;其中,阀板组件20的外周侧沿着径向方向开设有安装槽25,安装槽25的槽侧壁上至少具有第一斜面212,密封件50设置于安装槽25中,且密封件50与第一斜面212抵接。如此,阀板组件20能够通过转动来实现通道11的启闭,密封件50与阀板21连接,能够跟随阀板21的转动而与阀体10的内壁抵接或解除抵接,因此当阀板21关闭时,密封件50与形成通道11的内壁发生抵接,从而提升阀板组件20与阀体10之间的密封性能。安装槽25能够使得密封件50的安装位置更加稳定,牢固限位密封件50以减少其在密闭阀100开关过程中产生的晃动,且当密封件50与阀体10的内壁抵接并且受到径向挤压力时,第一斜面212能够分摊密封件50所传递来的应力,避免应力集中,防止密封件50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产生形变破损。
进一步地,阀板组件20包括阀板21和密封压板23,阀板21和密封压板23连接,且两者之间配合形成安装槽25,密封压板23抵接于密封件50背向阀板21的一侧,并将密封件50朝向阀板21压紧。如此,密封件50轴向的一侧与阀板21连接,另一侧与密封压板23连接,密封压板23提升了密封件50与阀板21的连接强度,保证密封件50在阀板21的频繁开关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松动,确保其安装稳定,以提高密封性能。安装槽25由阀板21和密封压板23配合形成,无需额外开设,简化加工工艺。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密封件50也可以直接与阀板21的外周侧连接,通过粘接或者焊接连接到一起,而不限于上述的连接方式。
部分密封件50凸出于阀板21的外周侧,密封件50的外周侧开设有圆弧面。如此,密封件50的外周侧为圆弧面,圆弧面与阀体10内壁形成的抵接效果趋近于线接触密封(也包括密封件50抵接后产生的形变导致的面接触),密封效果更好,不易产生缝隙。
阀板21与密封件50连接的侧面设有第一斜面212,密封压板23与密封件50抵接的一侧设有第二斜面231,沿着阀板21径向向内的方向,第一斜面212和第二斜面231互相接近,密封件50的轴向两侧均设有受力面51,密封件50两侧的受力面51分别与第一斜面212和第二斜面231抵接。如此,当密封压板23抵接于密封件50,并将其压紧于阀板21上,密封件50的一侧受力面51与第一斜面212接触,密封件50的另一侧受力面51与第二斜面231接触,随着密封压板23和阀板21的压紧也就是相向运动,密封件50会被挤压,第一斜面212和第二斜面231会使得密封件50沿着径向方向挤压形变以及位移,密封件50与阀体10内壁的抵接更加紧密,以此提升密封性能。
优选地,第一斜面212和第二斜面231上均设置有锯齿形凸起。锯齿形凸起能够提高第一斜面212和第二斜面231与受力面51的摩擦力,让第一斜面212和第二斜面231所传递的挤压力能够作用于受力面51上。
请参见图4,阀板21的侧面设有凸台211,凸台211沿着阀板21的轴向方向延伸;密封压板23设置为圆环结构,沿着径向方向,密封压板23的内侧壁与凸台211的外侧壁连接。如此,凸台211能够用于安装密封压板23,提高密封压板23与阀板21的连接面积,还使得密封压板23的轴向被阀板21的同时,径向移动也会被凸台211限位,使得密封压板23的安装更加稳定。此外,密封压板23设置为圆环形,中间镂空设置,能够减少耗材,降低密封压板23的重量,实现轻量化。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密封压板23也可以直接与阀板21通过焊接或者粘接连接到一起。
进一步地,凸台211沿着阀板21的轴线位置开设中空槽2111。如此,能够减少凸台211也就是阀板21的材料成本,并且降低阀板组件20的重量,降低驱动组件30驱动阀板组件20所需要克服的扭矩,方便操作。
密闭阀100还包括驱动组件30,驱动组件30包括手轮31和驱动轴32,手轮31与驱动轴32连接,并能够驱动驱动轴32转动;阀板21背向密封压板23的一侧连接有固定块24,固定块24中开设有连接孔,驱动轴32穿设于连接孔中,并与连接孔的孔壁固定连接。如此,固定块24与阀板21连接,因此固定块24能够带动阀板21转动,驱动轴32穿设于固定块24上的连接孔,因此驱动轴32能够通过固定块24带动阀板21转动,从而实现了对于阀板21启闭的驱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阀板21也可以直接与驱动轴32固定连接,例如焊接到一起,固定块24是为了提高驱动轴32与阀板21之间的连接面积,并不限于这种实施方案。
阀体10形成通道11的内壁沿着径向向内的方向凸设有密封块12,密封块12上开设有密封面121,密封面121与密封件50的外周侧所形成的运动轨迹相切,密封面121与阀体10的轴线具有夹角α,α的取值范围为:8°≤α≤20°。如此,既能够防止密封面121的倾斜角度过大以后,密封件50无法与密封面121形成顺畅地卡接,也避免密封面121的倾斜角度过小而无法卡接密封住密封件50,失去设置密封块12的意义。
示例性地,α的取值为8°、10°、12°、14°、16°、18°等,只需要能够与密封件50形成卡接密封即可,而不限于上述的举例。
密闭阀100还包括轴承座40,轴承座40与阀体10连接,驱动轴32穿设于轴承座40中,与轴承座40活动连接。轴承座40能够在支撑住驱动轴32的同时使得驱动轴32自由转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轴承座40为两个,设置于阀体10的两侧,能够同时支撑住驱动轴32的两端,使其转动更加稳定。
阀板组件20为圆形,阀板组件20与重力方向垂直的中线为水平中线,水平中线的长度为D,驱动轴32与水平中线平行设置,并间隔距离X,其中X的范围满足:0.1D≤X≤0.3D。
需要解释的是,中线是指能够将阀板组件20对称分为两个部分的线,在本实施例中,阀板组件20设置为圆形,因此中线就是指阀板组件20的直径线。水平中线与重力方向垂直设置,也就是定义重力方向为竖直方向,水平中线即为与其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的阀板组件20的直径线。
因此,驱动轴32偏离水平中线设置,即阀板组件20能够被分为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位于上侧,第二部分位于下侧,第二部分的面积大于第一部分,所以第一部分所承载的介质压力和冲击力更大,转动力臂也更长,阀板组件20更容易打开。
将X的范围设置为0.1D≤X≤0.3D,将驱动轴32的偏心范围合理设置,既避免其偏离过多而导致力臂过长,造成阀板组件20过于容易被打开,也防止其偏心过小,则偏心设置的意义不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密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阀包括:
阀体(10),所述阀体(10)构造有供介质流通的通道(11);
阀板组件(20),所述阀板组件(20)安装于所述通道(11)内,并能够在所述通道(11)内转动以打开或者封堵所述通道(11);
密封件(50),所述密封件(50)与所述阀板组件(20)连接,且部分所述密封件(50)凸出于所述阀板组件(20)的外周侧;
其中,所述阀板组件(20)的外周侧沿着径向方向开设有安装槽(25),所述安装槽(25)的槽侧壁上至少具有第一斜面(212),所述密封件(50)设置于所述安装槽(25)中,且所述密封件(50)与所述第一斜面(212)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组件(20)包括阀板(21)和密封压板(23),所述阀板(21)和所述密封压板(23)连接,且两者之间配合形成所述安装槽(25),所述密封压板(23)抵接于所述密封件(50)背向所述阀板(21)的一侧,并将所述密封件(50)朝向所述阀板(21)压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21)与所述密封件(50)连接的侧面设有所述第一斜面(212),所述密封压板(23)与所述密封件(50)抵接的一侧设有第二斜面(231),沿着所述阀板(21)径向向内的方向,所述第一斜面(212)和所述第二斜面(231)互相接近,所述密封件(50)的轴向两侧均设有受力面(51),所述密封件(50)两侧的所述受力面(51)分别与所述第一斜面(212)和所述第二斜面(231)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212)和所述第二斜面(231)上均设置有锯齿形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21)的侧面设有凸台(211),所述凸台(211)沿着所述阀板(21)的轴向方向延伸;
所述密封压板(23)设置为圆环结构,沿着径向方向,所述密封压板(23)的内侧壁与所述凸台(211)的外侧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11)沿着所述阀板(21)的轴线位置开设中空槽(2111)。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阀还包括驱动组件(30),所述驱动组件(30)包括手轮(31)和驱动轴(32),所述手轮(31)与所述驱动轴(32)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驱动轴(32)转动;
所述阀板(21)背向所述密封压板(23)的一侧连接有固定块(24),所述固定块(24)中开设有连接孔,所述驱动轴(32)穿设于所述连接孔中,并与所述连接孔的孔壁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密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阀还包括轴承座(40),所述轴承座(40)与所述阀体(10)连接,所述驱动轴(32)穿设于所述轴承座(40)中,与所述轴承座(40)活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密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组件(20)为圆形,与重力方向垂直的中线为水平中线,所述水平中线的长度为D,所述驱动轴(32)与所述水平中线平行设置,并间隔距离X,其中X的范围满足:0.1D≤X≤0.3D。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密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0)形成所述通道(11)的内壁沿着径向向内的方向凸设有密封块(12),所述密封块(12)上开设有密封面(121),所述密封面(121)与所述密封件(50)的外周侧所形成的运动轨迹相切,所述密封面(121)与所述阀体(10)的轴线具有夹角α,所述α的取值范围为:8°≤α≤2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324877.5U CN221628870U (zh) | 2024-02-21 | 2024-02-21 | 密闭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324877.5U CN221628870U (zh) | 2024-02-21 | 2024-02-21 | 密闭阀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628870U true CN221628870U (zh) | 2024-08-30 |
Family
ID=92484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324877.5U Active CN221628870U (zh) | 2024-02-21 | 2024-02-21 | 密闭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628870U (zh) |
-
2024
- 2024-02-21 CN CN202420324877.5U patent/CN22162887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561520B2 (en) | Hydrodynamic rotary coupling seal | |
US3963213A (en) | Butterfly valve | |
KR101814559B1 (ko) | 자체 밀봉 버터플라이 밸브 | |
US4281817A (en) | Disc valve | |
US6334619B1 (en) | Hydrodynamic packing assembly | |
WO2004090390A1 (ja) | シールリング | |
US3352127A (en) | Seals | |
CN221628870U (zh) | 密闭阀 | |
JP2003139251A (ja) | 止め弁のシール構造 | |
JP4273699B2 (ja) | 合成樹脂製スラスト滑り軸受 | |
WO2022127822A1 (zh) | 球阀 | |
US10955010B2 (en) | Stamped cover for clutch system | |
CN111702192A (zh) | 一种圆盘尾座 | |
CN210637373U (zh) | 耐低温高分子量聚丙烯轴承 | |
CN213039816U (zh) | 一种防尘油封 | |
JP4079495B2 (ja) | ロータリーベーン式舵取機のシール方式 | |
CN221628923U (zh) | 止回阀 | |
CN217355649U (zh) | 超低温及高温固定球阀密封结构 | |
CN201382193Y (zh) | 用于球阀的阀座和采用该阀座的球阀 | |
CN214838464U (zh) | 一种偏心蝶阀阀板定位及阀轴保护结构 | |
CN220769709U (zh) | 密封环和涡旋压缩机 | |
JP2005054827A (ja) | 密封装置 | |
CN221054249U (zh) | 驱动轴减磨垫片固定结构及车辆 | |
CN222616078U (zh) | 一种多通阀 | |
CN221347920U (zh) | 密封件及阀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